地理環境對新加坡經濟發展提供了哪些條件
1. 研究:地理環境為新加坡經濟發展提供了哪些條件 (
有利條件主要是地理位置優越,不利條件是礦產資源貧乏。
新加坡國土小,人口少,資源缺乏,國內市場有限。但是其地處馬來半島南端,馬六甲海峽南口,地理位置優越。因此,從英屬殖民地時代起,新加坡就成為一個國際都市,起著中轉貿易和鄰近地區商業中心的作用,並從此不斷繁榮發展。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聯邦,在李光耀總理執政期間,開始推行一系列針對本國現狀的經濟發展戰略。新加坡從實際出發,實行全方位開放,努力把本國經濟融合在世界經濟之中,積極參加國際分工,充分利用外國資源、市場、技術和資金以發展本國經濟。
新加坡是工業化程度高,工業化進程快,經濟發展創造了世界奇跡的國家,而且區域發展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非常明晰。位於東南亞,是馬來半島最南端的一個熱帶城市島國。它位於赤道以北136.8千米,東經103°38′至東經104°6′,北緯1°09′至1°29′,由一個本島和63個小島組成。面積為682.7平方千米(新加坡年鑒2002),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為鄰,有長堤與馬來西亞的新山相通,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地處太平洋與印度洋航運要道——馬六甲海峽的出入口,是世界的十字路口之一。屬熱帶海洋性氣候,常年高溫多雨,年平均氣溫24~27℃。地勢低平,平均海拔15米。自然資源缺乏。新加坡所處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之發展成為一個主要的商業、通訊和旅遊中心。
2. 二戰後新加坡發展經濟面臨哪些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
有利條件:優越的地理位置,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為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
而且二戰後國際局勢平穩,經濟亟待恢復和發展,新加坡在此期間得到了美國的經濟支持得以大力發展,最後新加坡的領導者實行符合國情的對外開放政策、吸引一大批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新加坡的經濟繁榮。
不利條件:國土面積狹小,只有581平方公里,且缺乏淡水資源、耕地資源,糧食和淡水都不能自給,只能靠鄰國供應。
(2)地理環境對新加坡經濟發展提供了哪些條件擴展閱讀:
新加坡屬外貿驅動型經濟,以電子、石油化工、金融、航運、服務業為主,高度依賴美國、日本、歐洲和周邊市場,外貿總額是GDP的四倍。經濟長期高速增長,1960~1984年間GDP年均增長9%。1997年受到亞洲金融危機沖擊,但並不嚴重。
2001年受全球經濟放緩影響,經濟出現2%的負增長,陷入獨立之後最嚴重衰退。為刺激經濟發展,政府提出「打造新的新加坡」,努力向知識經濟轉型,並成立經濟重組委員會,全面檢討經濟發展政策,積極與世界主要經濟體商簽自由貿易協定。
3. 新加坡如何利用地理位置優勢發展經濟,其產業結構與所處地理環境有何關系以及對中國的啟示
新加坡地狹人稠,資源貧乏,依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發展經濟,成為東南亞的經濟中心,主要表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1、 新加坡港地理位置優越,氣候和水文條件十分理想,港口貨物年吞吐量達1億噸以上,居世界前列.新加坡以此為基礎,從鄰國大量進口各類初級產品,匯總、分級、包裝後再行出口,形成了以轉口貿易和航運業為主體的獨特經濟類型.
2、新加坡四面環海,以煉油和造船為核心的工業部門具有世界意義.
3、外國資本大量投入,推功了新加坡經濟的騰飛.
4、利用其適中的地理位置,大力發展基礎設施,美化城市環境,提供優質服務,簡化出入境手續,開展各種旅遊「外交」活功,從而吸引大量外國遊客旅遊及大批國際會議在新加坡召開.目前,旅遊業已成為新加坡外匯的重要來源之一.
啟示:借鑒新加坡,利用本國特殊的地理條件,揚長避短,引進和運用外國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使生產力水平.
4. 研究:地理環境為新加坡經濟發展提供了哪些條件(人教
馬六甲海峽 位於東南亞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連接南海與安達曼海,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重要水道。西北至東南走向,長約九百公里。北口寬,南口窄。峽底較平坦,水深由北向南、由東往西遞減,一般為二十五至二十七米。航道最窄處在東岸波德申港附近的一點八米淺灘處,寬約五點四公里。主要深水航道偏於海峽東側,可航吃水二十米的巨輪。兩岸地勢低平,多紅樹林海灘,淤積旺盛,東西海岸線每年可伸展六十至五百米。西岸多大片沼澤與廣大的泥質島嶼,大船不易靠岸;東岸有零散的岬角或岩島,便於船隻停泊。通航歷史遠達兩千多年,是環球航線的一個重要環節。
馬六甲海峽呈東南-西北走向。它的西北端通印度洋的安達曼海,東南端連接南中國海。海峽全長約l080公里,西北部最寬達370公里,東南部最窄處只有37公里,水深25至150米,是連接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國際水道,也是亞洲與大洋州的十字路口。馬六甲海峽因沿岸有馬來西亞一古城馬六甲而得名。海峽現由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3國共管。海峽處於赤道無風帶,全年風平浪靜的日子很多。海峽底質平坦,多為泥沙質,水流平緩。馬六甲海峽東端有世界大港新加坡,海運繁忙。每年約有10萬艘船隻(大多數為油輪)通過海峽。日本從中東購買的石油,絕大部分都是通過這里運往國內的。
馬六甲海峽西連安達曼海,東通南海 ,呈西北-東南走向,長約1080千米,連同出口處的新加坡海峽為1185千米。西北寬370千米,東南寬37千米。面積6.4萬平方千米。海底比較平坦,多泥沙質。水深由北向南、由東向西遞減,一般為 25~115米。東南峽口有許多小島,一些小島邊緣有岩礁和沙脊,妨礙航行。主要深水航道偏於海峽東側,寬度2.7~3.6千米,可通航吃水20米的巨輪。海峽西岸地勢低平,多大片沼澤、泥質島嶼和紅樹林海灘,大船不易靠岸。馬六甲海峽處於赤道無風帶,終年高溫多雨,風力很小,年均氣溫25℃以上,年均降水量 2000~2500 毫米,馬六甲港等地達3000毫米,甚至更多。一年中絕大部分時間風力微小,4~5月、10~11月可能出現猛烈的暴風雨,但一般歷時短暫,不過數十分鍾,對船艦航行阻礙不大,世人稱馬六甲海峽是風平浪靜的航行海峽。
馬六甲海峽是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重要航道。通航歷史遠達2000多年,是環球航線的重要環節,每天平均通過的船有200多艘,每年通過8萬多艘,成為僅次於多佛爾海峽-英吉利海峽的世界最繁忙海之一。然而海峽寬度較窄,其中還有沙灘和沙洲,淺於23米的地方就有37處,再加上過去的沉船等有礙巨型油輪通行,因而不斷發生巨輪擱淺事件,載重20萬噸以上油輪只得繞道印尼的龍目海峽,多航行2000多千米。同時兩岸泥沙不斷向海峽內淤積,海岸線每年大約向前伸展60~500米。如按此淤積速度,馬六甲海峽1000年內就會消失。因而加強航道疏浚和綜合治理是艱巨任務。
馬六甲海峽無論在經濟或軍事上而言,都是很重要的國際水道。重要性可與蘇伊士運河或巴拿馬運河相比。 馬六甲海峽是印度洋與太平洋之間的重要水道馬六甲海峽是印度洋與太平洋之間的重要通道,連接了世界上人口甚多的三個大國:中國、印度與印度尼西亞。另外也是西亞石油到東亞的重要通道,經濟大國日本常稱馬六甲海峽是其「生命線」。 每年約有5萬艘船隻通過馬六甲海峽,隨著中國的經濟崛起,據估算這數字在20年後將增加一倍。佔了世界的海上貿易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份額。世界四分之一的運油船經過馬六甲海峽。例如:在2003年,一天估算有1千1百萬桶石油(約1,700,000 m3)經過馬六甲海峽。馬六甲海峽作為連接印度洋和南海的水道,馬六甲海峽是印度和中國之間最短的海上航道,因此也是世界上水上運輸最繁忙的水道之一。早年它曾幫助大批的亞洲移民確定穿過馬來群島的方向。馬六甲海峽曾先後接連被阿拉伯人、葡萄牙人、荷蘭人和英國人所控制。在20世紀,蘇門答臘東部沿海離巽他陸棚不遠地區的油井已使一些石油公司開始在馬六甲海峽勘探石油。除其他船隻外,馬六甲海峽還可供來往於中東油田和日本及其他東亞國家海港之間的大型油輪航行。
5. 從地理位置和港灣情況,說說新加坡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
從地理位置上,新加坡位於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航道之一-
馬六甲海峽
,居於溝通亞洲與
大洋洲
、亞洲與歐洲和非洲的交通要道,連接了印度洋與太平洋。這裏海上交通發達,
運輸量
巨大,對新加坡經濟發展有極大的促進作用,為新加坡帶來高額收入。
從港灣情況上,新加坡海岸線曲折、屬於
赤道無風帶
、風力較小,屬於優良的避風港,港口建造條件優越,為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6. 求新加坡的地理環境特點, 新加坡主要經濟部門發展的地理條件
首先新加坡與日本的地理區位特徵十分相像,都是資源十分匱乏,通過人才,資金,管理水平提高其經濟水平,其資源通常都是進口為主,而且擁有大量人才,通過增加商品的附加值從而發展經濟,大力發展旅遊業,充分利用本國的自身資源,新加坡身處熱帶,熱帶種植業十分發達同時可以發展園藝業
7. 必修三問題研究 地理環境為新加坡經濟發展提供了哪些條件
(1)它位於馬六甲海峽的咽喉地帶,控制著印度洋和太平洋的交通要沖。新加坡港是一個世界著名的天然良港,它是著名的國際大洋航線的樞紐。因此新加坡可以海洋航運和對外貿易;
(2)新加坡國土面積很小,缺乏耕地和淡水等資源,農業生產難以發展;
(3)新加坡可以利用其優美的熱帶海島風光以及便利的航空運輸條件,發展旅遊業。
8. 問題研究 地理環境為新加坡經濟發展提供了哪些條件課
(地理必修 3 第一章 問題研究) [教學設計] 海口市實驗中學 許傑膠
一、准備工作 指導學生分組上網搜集並整理相關資料,製造認知沖突,激發學生質疑,形成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二、課堂實施過程 通過上網或讀書查詢,學生手中已經有了大量有關新加坡及相關國家經濟發展的資料,接下來的任務就是圍繞主題,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具體步驟為:
1.整理資料圖表分析方法是地理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師應指導學生將手中的各種資料用圖表方式呈現出來,如相關國家經濟發展條件比較表、相關國家主要經濟指標比較表、新加坡主要產業產值增長圖、相關國家人口增長和人均GDP 增長示意圖等.
2.利用圖示分析新加坡經濟發展的環境條件
3、總結研究方法1)對比分析方法 在地理位置方面,對比巴拿馬(相似)和瑞土(相反);在發展農業、工業的資源條件方面,對比馬來西亞(相反)和瑞士(相似);在科學技術條件方面,對比瑞士(相似)和巴拿馬(相反)等.2)綜合分析方法 地理環境是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它由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類智慧圈等圈層所構成,是地球表層各種自然現象、人文現象有機組合而成的復雜系統.因此,地理學的學科特性之一就是綜合性.所謂綜合分析方法,就是對某一地理事象要用全面的、聯系的和發展的觀點去分析其形成的諸多因子,了解該事物與其它事物之間的各種聯系,探討該事物的形成與發展對其他地理事物乃至地理環境整體所帶來的影響和效應.如新加坡的經濟發展受其自然環境(位置、地形、氣候等)、社會環境(人口、科技、市場、體制等)諸多因素影響;新加坡的科技水平既受人口素質、文化教育、經濟基礎等因素制約,又對經濟發展、工業技術水平、產業部門選擇等產生直接作用.3)主導因素方法 由於地理事物之間的聯系紛繁復雜,為了抓主要矛盾突出區域特色,我們還需要把握影響某一事物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原因,即主導因素.三、分組形成探究的書面結論
[教學體會]
1、 問題探究首先要讓學生能提出問題,問題才是學生去探究的源動力,當然提出的問題要有價值,這不是短時間學生就能具備的能力,需要長時間的訓練和學習.2、 問題探究式的學習對學生的邏輯思維和知識面得要求比較高,這樣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這兩方面的能力都有鍛煉和提高作用,給學生自我學習提供了方向
9. 新加坡區域經濟發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有哪些
【有利方面】:新加坡是東南亞的一個城市島國,位於馬來半島南端,馬六甲海峽南口。依靠海峽,國際航運、航空位置優越,港口貨物年吞吐量達1億噸以上,居世界前列。新加坡以此為基礎,從鄰國大量進口各類初級產品,匯總、分級、包裝後再行出口,形成了以轉口貿易和航運業為主體的獨特經濟類型。
從經濟位置看:地處東南亞中心,連接亞洲和大洋洲(處在東方的「十字路口」)。是一個貿易中心。
【不利方面】:領土面積狹小、分散,自然資源貧乏,勞動力短缺,市場狹小。新加坡只能發展蔬菜,而糧食等產值較低的農業生產則停業,其糧食、禽蛋、肉乳等全部依賴進口。國土面積狹小,自然資源貧乏促使新加坡大力向海外投資。
10. 問題研究一 地理環境為新加坡經濟發展提供了哪些條件
新加坡地狹人稠,資源貧乏,依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發展經濟,成為東南亞的經濟中心,主要表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1、國際航運、航空和貿易中心 新加坡港地理位置優越,氣候和水文條件十分理想,港口貨物年吞吐量達1億噸以上,居世界前列,國際航空客運周轉量僅次於美、英、法、日居世界第5位。新加坡以此為基礎,從鄰國大量進口各類初級產品,匯總、分級、包裝後再行出口,形成了以轉口貿易和航運業為主體的獨特經濟類型。
2、工業和技術服務中心 新加坡四面環海,以煉油和造船為核心的工業部門具有世界意義。全國建有五大煉油廠,年加工能力達4290萬噸,成品油出口額僅次於荷蘭居世界第二位。造船業為傳統的優勢部門,不僅能修造繁多的各項船舶,還是世界上海洋石油鑽井平台的主要生產基地之一。自20世紀70年代後期,工業以製造業為中心轉向技木密集型部門,大力發展電子工業,電視傳真設備、按鈕式電話、光纖光纜、電腦化列車控制系統等均進入世界先進行列。近年來,發展重點又轉向新科技園地的建設上,大力培養科技人才,發展尖端技術,以適應改革工業結構的需求。
3、投資和金融中心 新加坡由於優越的地理位置,方便快速的通訊,政局的穩定,國民素質較高等特點,使外國資本大量投入,推功了新加坡經濟的騰飛。同時,各國銀行雲集新加坡,銀行總數僅次於倫敦、紐約和香港,成為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
4、國際旅遊和會議中心 就自然和歷史文化條件而言,新加坡並不具備發展旅遊業的突出優勢,但利用其適中的地理位置,大力發展基礎設施,美化城市環境,提供優質服務,簡化出入境手續,開展各種旅遊「外交」活功,從而吸引大量外國遊客旅遊及大批國際會議在新加坡召開。目前,旅遊業已成為新加坡外匯的重要來源之一。
總之,新加坡利用本國特殊的地理條件,揚長避短,引進和運用外國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使生產力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走出了一條獨特的成功的經濟發展道路。這一成功道路不僅為類似新加坡這樣的島國提供了發展模式,同時也為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