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如何一直保持優勢
① 新加坡是怎樣利用地理優勢來發展本國經濟
新加坡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位於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國際水道馬六甲海峽,是歐洲、非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口及大洋洲最短航線的必經之路,海上航運十分繁忙。這種地理優勢有利於發展本國的對外貿易,促進新加坡的經濟發展。
② 為什麼新加坡經濟那麼發達
新加坡面積只有719平方公里,人口560萬,被稱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是亞洲為數不多的發達國家之一,同時新加坡也是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僅次於紐約、倫敦和香港。
1.新加坡經濟強盛首先是因為自己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新加坡位於馬六甲海峽的咽喉位置,而馬六甲海峽則是世界上最繁忙最重要的一條海峽,每年有1/4的海洋貿易要經過此海峽,而新加坡港則成為這條航線上最重要的中轉站。新加坡港也因此成為亞太地區最大的轉運港口和世界上最大的集裝箱港口。
2.新加坡的工業,1961年就成立了裕廊工業區,而裕廊工業區也是亞洲最早成立的開發區之一,工業門類齊全,如今仍然保持著強勁的發展勢頭。新加坡在造船、煉油、電子等方面基礎雄厚,是東南亞最大的造船基地和全球煉油中心之一,因其發達的煉油技術,新加坡也成為為數不多的擁有石油定價權的國家。與此同時新加坡也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電子製造業等。
3.發達的旅遊業,新加坡被稱為「獅城」,旅遊資源豐富,是世界比較著名的旅遊城市,旅遊業也成為新加坡最重要的外匯收入之一。同時發達的服務業和零售批發、交通通訊等都是新加坡創收的重要產業。
4.政府主導下的社會服務,帶來穩定和諧的社會發展局面,和投資環境。新加坡1964年就實施了「居者有其屋」的國策,而如今大部分國民都生活在政府提供的住房內。同時新加坡也施行的是全面免費醫療。各種措施加上嚴格的法律使得新加坡社會穩定,投資創業環境良好。
除了上面提到了,例如比較低的關稅、自由的移民政策、發達的教育產業、健全的公共服務等都是其發展迅速的原因。
③ 新加坡為何能成為國際會議經常選擇的地方求相關資料,越多越好
金融服務業是新加坡經濟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附加值最高的服務產業、國家稅收的最大來源,其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已從70年代的6%增至2001年的13%。目前,新加坡擁有600多家金融機構,金融服務業對新加坡經濟和確立亞洲金融中心地位貢獻很大。然而就全球而言,僅在外匯交易(交易量居全球第4位)、跨國界貸款(第10位)、櫃面市場衍生交易(第13位)等三項排名較為靠前;隨著行業技術含量不斷增加,新加坡在上述領域的地位也正遭遇嚴峻挑戰。此外,亞太區域經濟形勢不容樂觀,摩根士丹利全球國際資本指數中的亞洲份額大為降低,亦使得新加坡在全球金融市場中的活動較為被動。
就地區而言,雖然新加坡的安全港地位已促進培育了理財產業的成長,但由於國內市場狹窄、企業文化衰落、區域經濟和金融產業前景黯淡等多種因素,使資金市場受到阻礙;同時,來自其他金融中心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香港成為亞洲金融中心時日已久,悉尼在押匯業務和電子化領域正形成自身獨特的小生境,而上海依託於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其金融中心的地位正逐漸獲得認可。
一、金融服務業面臨的挑戰-傳統板塊衰落區域內南北分隔 產業抓手匱乏
曾經驅使新加坡成為金融中心的傳統產業均已走向成熟,亞洲乃至全球范圍內的金融業早已翻天覆地,目前工作組提出不應再追求以增強國內競爭力的方式重整金融業,而應把目光放長放遠,尋求更多外部合作機遇。
1、傳統金融產業衰落
外匯交易和資本市場活動等傳統金融服務板塊在數量和地位上均呈下跌趨勢。根據國際結算銀行每三年一次的調查結果顯示,2001年4月傳統外匯交易市場的日周轉量與1998年4月相比,已下跌了19%。歐元誕生、銀行業整合、電子經紀人功能不斷增強、國內市場過於狹小等多種因素導致了這種大幅下跌。由此可見,新加坡有必要尋求經濟增長的新外翼,力爭在朝陽板塊中重新開發特色競爭項目。
2、區域內南北分隔
亞洲金融危機後,由於投資者較為中意,商業發展機遇充裕,北亞地區已逐漸崛起。隨著大中華市場的成形、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及韓國企業重整浪潮的到來,進一步確立了投資者對該地區的信心。本地區原有的金融中心—香港、東京,以及未來可能的金融中心—上海,都將從北亞地區不斷增長的商業活動中獲益。相對而言,東南亞一直受到大批問題資產和壞帳等造成的後金融危機的困擾,近期的反恐戰爭進一步延遲了經濟復甦,這又對投資者投資北亞地區形成一定障礙。
新加坡金融業應利用北亞和東南亞兩地區出現的不同發展機遇,而各金融機構可在國外商業機構對大中華區域投資、對中國企業斥資,以及管理中國企業離岸資金等領域提供相關服務,還可為印度企業提供法律、技術和金融等領域的高效率基礎設施,協助其進行資金籌措和海外擴張。
3、挖掘獨具特色的產業抓手和小生境
面對上述挑戰,新加坡更需開拓新穎的產業抓手,減弱其地理依賴性,轉向依託技術和知識型經濟。長遠來看,正如瑞士業已成形的理財板塊和盧森堡的零售資金管理板塊,新加坡的新型產業抓手應能推動本地形成金融行業內地區或全球的小生境。新加坡國內的狹小市場也促進了以外部環境為主要目標的小生境政策,這應是一項更為妥當的長期戰略。由於金融服務業是信息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新加坡在IT和市場基礎設施上的強勢條件增強了產業競爭力,可促進新加坡在金融服務領域在新興經濟板塊內的競爭,提升知識為本的價值鏈。
二、金融服務業的遠景規劃-成為亞洲地區/全球小生境集結的卓越金融中心
在亞洲市場發生結構性變化的大背景下,加上新加坡作為商業和金融樞紐的競爭優勢,金融服務產業工作組為新加坡制定了下一階段的金融中心發展規劃:將新加坡定位於亞洲地區/全球小生境集結的卓越金融中心,具體目標為:開發金融服務產業,並形成地區和全球小生境,加大挖深其在金融產業活動中的產業深度和國際市場佔有份額;成為金融和輔助專才的學習、研究、工作和生活中心。
三、四大戰略驅動力
1、戰略驅動力之一:成為區域理財中心
理財服務是新加坡金融板塊保持良好競爭力和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為了促使本地長期葆有作為個人理財中心的競爭力,必須在政治強勢、經濟穩定和產業管理規劃上開足馬力。同時,具前瞻性的立法和規章制度、反饋速度較快的政策框架、完備的輔助服務、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和投資專家等對新加坡建設理財中心均十分重要。
建議1、鞏固政府在發展資產管理產業進程中的功能
建議2、增強新加坡作為知名資產管理中心的競爭力
建議3、重點關注資產集群的發展
建議4、發展輔助服務
2、戰略驅動力之二:成為區域/全球押匯處理中心
目前,全球范圍內尚未出現金融產業的押匯處理中心,但由於金融機構面臨削減成本和重返核心產業活動的與日俱增壓力,為此,他們盼望把押匯業務集中到商務成本低的地方,或外發委託。這將導致未來1-2年內新加坡流失大量後台工作崗位。雖然新加坡生產成本較高,但作為押匯業務中心,它仍擁有許多堅實的優勢,諸如世界級的電信與硬體基礎設施、眾多全球銀行的地區總部、穩定的政治環境、良好而又不斷優化的法規框架、堅實的高效押匯業務文化、受過良好英語教育的勞動力,以及蓬勃發展的IT產業等一系列因素可協助本地成為押匯處理樞紐。考慮到上述條件,新加坡應保留與追求高附加值、技術密集型押匯業務,建議採取如下措施:
建議5、成立區域/全球綜合押匯業務中心
3、戰略驅動力之三:成為亞太區風險管理中心
傳統保險業市場中,在解決突發風險和專業風險上仍十分欠缺,傳統的應急手段並不能對某些恐怖主義相關的風險事故做出積極應對。過去十年中,貸款交易、證券投資及其他風險轉移延伸產品帶來的新技術和新市場的額外風險接踵而至。新加坡應主要依託於資本市場日益成熟和國際金融機構集結的良好條件,將自身定位於成為亞太地區首屈一指的風險管理中心。
建議6、創設亞太區風險管理制度
4、 戰略驅動力之四:營造倍具吸引力的商業環境
建議7、強化政府部門和民間領域之間的合作往來
建議8、增強新加坡金融板塊中的國際份額
建議9、關注並提升教育培訓的驅動政策
建議10、增加新加坡本地教育培訓環境中的國際含量
建議11、進一步鞏固新加坡的稅收環境
建議12、為金融板塊提供一流置業環境
④ 新加坡是如何因地制宜的發展經濟的
新加坡先利用其的地理位置優勢,發展港口業,然後利用其教育優勢,充分培養金融人才,做金融服務業。
⑤ 二戰後新加坡發展經濟面臨哪些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
有利條件:優越的地理位置,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為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
而且二戰後國際局勢平穩,經濟亟待恢復和發展,新加坡在此期間得到了美國的經濟支持得以大力發展,最後新加坡的領導者實行符合國情的對外開放政策、吸引一大批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新加坡的經濟繁榮。
不利條件:國土面積狹小,只有581平方公里,且缺乏淡水資源、耕地資源,糧食和淡水都不能自給,只能靠鄰國供應。
(5)新加坡如何一直保持優勢擴展閱讀:
新加坡屬外貿驅動型經濟,以電子、石油化工、金融、航運、服務業為主,高度依賴美國、日本、歐洲和周邊市場,外貿總額是GDP的四倍。經濟長期高速增長,1960~1984年間GDP年均增長9%。1997年受到亞洲金融危機沖擊,但並不嚴重。
2001年受全球經濟放緩影響,經濟出現2%的負增長,陷入獨立之後最嚴重衰退。為刺激經濟發展,政府提出「打造新的新加坡」,努力向知識經濟轉型,並成立經濟重組委員會,全面檢討經濟發展政策,積極與世界主要經濟體商簽自由貿易協定。
⑥ 新加坡一直都是出國人的首選國家之一,新加坡有哪些勞務的優勢
新加坡一直都是出國人的首選國家之一,新加坡有哪些勞務的優勢?
在眾多勞務國家中,新加坡一直都是出國留學人的首選國家之一,新加坡也一直全是在我國出國勞務關鍵出口國之一,每一年前去新加坡打工的勞務工人的數量眾多。那樣新加坡勞務的優勢到底在哪兒呢,新加坡出國勞務是不是好的選擇呢?
01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背景
新加坡是全世界法律法規更嚴、最完善,發案率最低的國家之一。因為新加坡的勞動力大部分來自於附近鄰國,因此新加坡的「勞動法」也是最適用外籍職工來新加坡工作的法律。
以上幾點就是新加坡比較明顯的優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有任何的疑問,或者是其他想法,都可以在評論區留言。
⑦ 二戰後新加波如何利用地理位置優勢發展經濟的.
二戰之後新加坡並沒有迅速發展起來,這是因為當時的政治環境。
1945年~1962年 新加坡事實上是馬來亞聯邦(馬來西亞)的一個自治領,不是獨立國家。再加上當時馬來西亞國內政局混亂,共產黨人武裝活動頻繁,尤其是對新加坡的威脅很大,由此,新加坡從1948年,為了防範共產黨人的威脅,進入了長達12年的緊急狀態。這些政局的動盪,使得新加坡在這個時期經濟並沒有發展起來,雖然擁有良好的地理位置。
新加坡真正的發展是得益於獨立後。1963年,新加坡的獨立後,為了應對周邊國家的潛在威脅,大力發展經濟,這其中,地理位置是新加坡的巨大優勢。
新加坡位於馬六甲海峽的最東端,扼守海峽要道。馬六甲海峽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峽之一,因而新加坡就利用商船往來的優勢,大力發展國際貿易,以海運,金融,國際貿易為支柱產業,大力發展經濟。
60年代,70年代時候,歐美發達國也正在向外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新加坡由於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極其便利,成為了西方國家競先投資的主要對象,新加坡抓住機會,大力吸引外資,發展外向型經濟,取得飛速發展。
此外我還想多說點和地理位置關系不大的:新加坡非常注重人們的素質的提高,政府重視教育和培養人才,注重提高人民素質,這也就提升了國家的競爭力。
純手打的,給個最佳吧,謝謝。
⑧ 新加坡是怎樣利用地理優勢來發展本國經濟,從而使其成為亞洲經濟發達的國家
新加坡的地理位置極其優越,地處馬六甲海峽東口,處在太平洋與印度洋的航運要道上,扼守「十字路口」的交通「咽喉」,加上其港口條件非常好,因此大力發展航運業和對外貿易,成為了東南亞各國貿易集散地,物產轉口中心,是僅次於香港的自由貿易港;新加坡還利用其優越的地理位置,積極引進外資和技術,發揮本國技術優勢,大力發展煉油業、船舶修造業、電子工業等新興工業;新加坡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城市島國,熱帶風光優美,城市環境潔凈,所以還大力發展旅遊業,成為世界「花園城市」。
⑨ 新加坡如何利用地理位置優勢發展經濟,其產業結構與所處地理環境有何關系以及對中國的啟示
新加坡地狹人稠,資源貧乏,依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發展經濟,成為東南亞的經濟中心,主要表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1、 新加坡港地理位置優越,氣候和水文條件十分理想,港口貨物年吞吐量達1億噸以上,居世界前列.新加坡以此為基礎,從鄰國大量進口各類初級產品,匯總、分級、包裝後再行出口,形成了以轉口貿易和航運業為主體的獨特經濟類型.
2、新加坡四面環海,以煉油和造船為核心的工業部門具有世界意義.
3、外國資本大量投入,推功了新加坡經濟的騰飛.
4、利用其適中的地理位置,大力發展基礎設施,美化城市環境,提供優質服務,簡化出入境手續,開展各種旅遊「外交」活功,從而吸引大量外國遊客旅遊及大批國際會議在新加坡召開.目前,旅遊業已成為新加坡外匯的重要來源之一.
啟示:借鑒新加坡,利用本國特殊的地理條件,揚長避短,引進和運用外國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使生產力水平.
⑩ 從哪些方面說明新加坡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一樓的復制我以前回答的答案
http://..com/question/169774.html
新加坡的經濟發展
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的南端,隔寬約1 400米的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相望,面積約618平方千米,其中新加坡島面積538.1平方千米,其他是幾十個小島。新加坡的資源十分貧乏,連淡水都需要從馬來西亞進口。但是,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它位於馬六甲海峽的咽喉地帶,控制著印度洋和太平洋的交通要沖。新加坡港是一個世界著名的天然良港,不僅是東南亞的航運中心,還連接著太平洋和印度洋,是歐洲、亞洲、非洲和大洋洲的海上交通的要道。新加坡獨立以後,經濟面臨著嚴重困難,廣大新加坡人民在政府的領導下,奮發圖強,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實現了新加坡的經濟起飛。新加坡政府根據獨立後的新加坡國情,針對當時的國際經濟形勢,制定了經濟發展的正確戰略。根據不同時期的經濟發展戰略的特點,新加坡的經濟發展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959~1967年,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這一階段跨越三個不同時期,即自治政府時期、馬來西亞聯邦內的新加坡州時期和新加坡共和國時期。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是恢復殖民統治時的破爛不堪的經濟,利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向海外轉移勞動力密集型企業的時機,引進資金和技術,發展勞動力密集型工業,減少從國外進口,建立起所謂的「進口替代」工業。在此期間,政府制定了兩個五年計劃,頒布了一系列振興經濟的法令,加緊進行郵電、交通、公用事業等基礎實施建設,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優良的硬體和軟體環境。1961年,在新加坡島的西南部一片野草叢生的沼澤地帶興建了著名的裕廊工業區。這一階段的經濟發展為新加坡的經濟起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68~1979年,大力發展出口工業,建立起外向型的經濟格局。在此期間,新加坡引進了大量外資和先進技術,1978年底,投資新加坡工業的外國資金達到49.7億美元。建立起一些新興的工業部門,新加坡一躍成為世界著名的石油冶煉、電子工業、修造船業中心。同時,大力擴建新加坡港,建成了亞洲最大的集裝箱碼頭,新加坡港也在1979年成為僅次於鹿特丹的世界第二大商港。新加坡還建成了亞洲最大的航空港——樟易飛機場。這樣,新加坡作為世界交通和商業中心的地位更加穩定。在此期間,新加坡實現了經濟的起飛。
1979年以後,新加坡的經濟開始向更高的目標邁進。實行工業技術升級,發展資本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建立高技術、高附加值、競爭力強的新興工業,並優先發展通訊、金融和咨詢等服務業。同時繼續發展科技教育,培養自己的高素質人才。新加坡的高技術產業年均增長率達到30%,高科技隊伍20年間增加了12倍。80年代,新加坡成為東南亞高科技人才密度最高的地區。1988年,新加坡的黃金外匯儲備增至401.37億美元。1990年,新加坡已經成為世界第五大外匯交易市場,新加坡港也成為世界第一大港。新加坡是一個美麗的花園城市,旅遊業非常發達。
利用地理位置發展經濟的典型國家——新加坡
新加坡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梵文意為獅子城,又因國土小如星斗,故稱星洲、星島。新加坡國土總面積618平方千米,人口約有270萬,其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高這4369人。是世界上面積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1965年獨立後,立足本國實際,因地制宜,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經濟迅速發展,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究其發展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充分發揮其優越的地理位置這個有利因素,成為世界上利用地理位置發展經濟的典型國家。
一、優越的地理位置
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最南端,領土由新加坡島和附近54個小島組成,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稱「東方十字路口」。北面與馬來半島隔著寬僅1.2千米的柔佛海峽,西邊有長堤相連,交通便利;在南面隔著新加坡海峽同印度尼西亞相望,海峽長105千米,寬1.7千米,扼守著馬六甲海峽入口處的航行要道。
二、利用地理位置發展經濟
新加坡地狹人稠,資源貧乏,依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發展經濟,成為東南亞的經濟中心,主要表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1、國際航運、航空和貿易中心 新加坡港地理位置優越,氣候和水文條件十分理想,港口貨物年吞吐量達1億噸以上,居世界前列,國際航空客運周轉量僅次於美、英、法、日居世界第5位。新加坡以此為基礎,從鄰國大量進口各類初級產品,匯總、分級、包裝後再行出口,形成了以轉口貿易和航運業為主體的獨特經濟類型。
2、工業和技術服務中心 新加坡四面環海,以煉油和造船為核心的工業部門具有世界意義。全國建有五大煉油廠,年加工能力達4290萬噸,成品油出口額僅次於荷蘭居世界第二位。造船業為傳統的優勢部門,不僅能修造繁多的各項船舶,還是世界上海洋石油鑽井平台的主要生產基地之一。自20世紀70年代後期,工業以製造業為中心轉向技木密集型部門,大力發展電子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