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如何徹底解決住房問題的
㈠ 新加坡住房政策
按照新加坡政府規定,只有新加坡公民才有資格申購組屋,非新加坡公民只能從二手轉售市場以高出幾倍的價格購買;新建組屋是銷售給家庭的,未滿35歲的單身青年不可以申購;申購組屋的家庭月收入必須低於1.2萬新元,超過者只能從二手市場上購買組屋,或者是去買公寓(價格比二手組屋貴一倍以上)。
每個家庭只能購買一套組屋,要買第二套的話,必須把現有的一套先賣掉。而且,下一套不可以直接跟政府買新的,只能從轉售市場買,也就是說,必須付出更高的價格。對於低收入家庭購買組屋,政府則有各種政策照顧,最高可以給4萬新元的補貼。
(1)新加坡是如何徹底解決住房問題的擴展閱讀
新加坡政府規定,向政府申購的新建組屋必須自住,不得用於商業經營,五年內不得轉售,否則將對當事者課以高額罰金或逮捕入獄。政府表示,任何人在買賣組屋時,必須提供翔實的資料,一旦發現虛報,將面臨高達5000新元的罰款或六個月的監禁,嚴重者兩者兼施。
另外,作為房地產市場的重要穩定因素,新加坡政府擔當了新組屋的唯一出售者,它徹底掌控組屋價格定價權,可以根據經濟景氣狀況調整組屋價格,或漲或降,一般是要保持穩定的低幅增長,一手價格每年增長10%左右,二手轉售的價格波動則更大些。
㈡ 新加坡模式的房地產主要特點
「新加坡住房模式」就是鼓勵中等收入和低收入階層購買政府提供的公共住房,少部分高收入人群通過市場方式來解決住房。
為了建設、分配和管理政府提供的公共住房,新加坡於1960年成立建屋發展局(HousingandDevelopmentBoard,簡稱建屋局、HDB)。新加坡所有的公共住房均由建屋局負責規劃興建,以優惠價格出售(少量租賃),讓居民分期付款購買。同時,政府會給符合條件者提供各種購房津貼。政府公共住房又稱「組屋」,一經購買,組屋的產權就屬於居民,年限99年。組屋的戶型以「四房式」「五房式」(相當於中國的「三居室」「四居室」,室內使用面積在90到120平方米之間)為主,佔比約75%左右。當然,也有可供租賃的組屋(在其他國家被稱為「廉租房」),只不過佔比非常小,僅為5%左右,而且戶型多以「一房」和「二房式」為主。經過50多年的發展,目前,新加坡全國的常住居民,包括永久居民在內,82%以上的家庭都住在這種被稱為「政府組屋」的公共住房中。新加坡也被認為是世界上解決住房問題最好的國家之一。
㈢ 深圳住房將學習新加坡模式,新加坡模式有什麼優點
中國的房價最近幾年不斷在上升,很多大城市的年輕人需要花費三代人的積蓄,才能付得起首付,而且每個月要背上幾千元的房貸,很多年輕人感到壓力非常巨大,為了降低房價,各個城市的政府都採取了一系列的調控政策,希望能將房產價格控制下來,但是近幾年房價一直居高不下,很多人由於沒有足夠的積蓄在大城市買房,只能灰溜溜的回家種田,而這其中深圳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尤為嚴重,深圳為了穩定當地的房價,深圳住房將學習新加坡的模式。
能更好的控制房產的價格。房價的上漲下跌非常難控制,如果受到強烈的經濟危機,很有可能導致房價出現塌方式的下跌,經濟將會一蹶不振,而新加坡的住房模式,能有效的控制當地的房地產價格,堅持房住不炒,所有的市民都能安居樂業,將更多的支出用於提高生活質量,我相信中國學習新加坡的模式,也能有效的改善國內目前的狀況。
㈣ 新加坡是怎樣解決人民的住房問題的
住房向來是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之一。隨著近年來房價的不斷上漲,中國人民對政府房地產政策的不滿也日益加深,不管是在網路媒體上,還是在日常聊天中,對房地產現狀的批評到處可見。中國中央政府雖然出台了強硬的房地產政策來抑止壓低房價,然而見效甚微。本人認為政府現行的房地產政策是「頭痛治頭,腳痛治腳」,根本不能解決中國人民的住房問題。相比之下,彈丸之地的新加坡
㈤ 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有什麼特點
在1947年,英國住房委員會報告說,新加坡93.8萬總人口中有72%居住在構成市中心的80平方公里內。1959年新加坡實現自治時,只有9%的新加坡人居住在公共住房中。今天,80%的新加坡人住在政府建造的公寓里。住房和發展委員會(HDB)大約有100萬套公寓。
新加坡住房成功的原因有這么幾個
一,新加坡居住區經過精心設計,採用混合收入住房,每個住房都可以享受高質量的公共交通和教育,還擁有著名的新加坡小販中心,所有收入階層和種族在這里都可以聚會,社交,娛樂和用餐,共同享用美味且價格適中的食物。增強了階級的溝通,使執行政策的難度大大減少。
二,建造合理從一開始,新加坡規劃師就受到土地有限的限制,選擇更為合理性建造。 結果,這是世界上最密集的城市之一。但是,它在城市宜居性排名中始終名列前茅。建築還穿插著高質量的綠色開放空間。從一開始,李光耀總理就高度強調新加坡是一個花園城市。
三,新加坡有高效管理和效率, 1967年在新加坡,《土地徵收法》授權該國以低成本購買土地以供公眾使用。如今,國家擁有90%的土地,而1965年為49%。新加坡重視建設管理的標准化和效率。例如,向表現良好的承包商授予了優異獎-對於獲得的每一個優異獎,在評估標書時,承包商將享有0.5%的競標優惠。
㈥ 新加坡住房發展模式適應中國嗎
我覺得新加坡住房發展模式不適應中國,因為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發展中國家,新加坡國家是一個人口少,而且人均富裕的國家,從這個方面上看,新加坡住房發展方式就很難適應中國。
雖然現在深圳正在學習新加坡住房發展的模式,但是對於人口眾多深圳是很難適應新加坡住房發展的模式,如果適應了新加坡住房發展模式,會有很多在深圳沒有居住房子的人提供住房的機會。 深圳將初次學習新加坡住房發展模式,讓市民從住有所居邁向住有宜居,希望深圳在這個模式上能取得一個很好效果,解決深圳人口沒有住房問題。
㈦ 新加坡的住房模式是怎麼樣的
「新加坡住房模式」就是鼓勵中等收入和低收入階層購買政府提供的公共住房,少部分高收入人群通過市場方式來解決住房。
與其他發達國家以公共租賃或房租補貼相比,「新加坡住房模式」是一種截然不同的住房保障制度,它源自新加坡的開國領袖李光耀「居者有其屋」的理念。在李光耀看來,只有當國民真正擁有國家的一部分時,保衛家園和保衛國家的概念才能真正聯系起來。
(7)新加坡是如何徹底解決住房問題的擴展閱讀
新加坡在建國之初,全國大概有40%的人還居住在貧民窟或者是搭建的窩棚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政府成立了建屋發展局,開始實行「居者有其屋」的政策,新加坡公民可以用非常低廉的價格向政府購買「組屋」,再通過賣掉舊組屋,換新房。
新加坡通過公積金的方式強制住房消費。新加坡1955年建立中央公積金,要求公司和員工分別向員工的中央公積金賬戶每月支付員工月收入的一定比例資金。1968年新加坡居民可以將中央公積金內的資金提取出來以支付HDB組屋的首付款、住房抵押貸款等費用。1981年中央公積金內的資金允許被提取用來購買私人住宅。
新加坡組屋市場實施封閉式管理,與私人住宅市場嚴格分離。其中新組屋市場只面向新加坡公民家庭,申請者家庭中必須有一名新加坡公民,其他家庭成員中至少有一個公民或永久居民。
㈧ 深圳住房將學習新加坡模式,新加坡如何做到全民擁有住房
在日前,深圳市住建局局長張學凡向大眾公開講話,講話的內容是深圳將要拋棄以往實行多年香港房地產模式,而改用新加坡的房地產模式。眾所周知,新加坡是東南亞的一個小島國,國土面積才有719.1平方公里,而日本的國土面積還是新加坡國土面積的525倍左右。同時,新加坡的人口也很多,它的人口密度在每平方7915人左右,比日本的人口密度還要高22倍左右,但是,日本的國土面積還要比新加坡還要大。可見新加坡這一個國家是人口何其多,它的人口密度又是多麼的擁擠。
同時,為了抑制炒房者的出現,新加坡在稅收方面也實施了一些措施。比如,如果有人買房子,就要按照房子本身的價值征稅,買第一套房子新加坡公民要徵收基本稅,而買第二套房子就要在基本稅的基礎上增加12%的稅收。而其他人,比如新加坡PR、外國人、公司等在新加坡買房子要增收的稅收也不一樣,但是相同的是,他們都得被徵收更多的稅收。另外的一條措施是,一個家庭只能買一套祖屋,這個是要登記在冊的,以防他人弄虛作假。
因為以上實施的種種措施,新加坡是真正的實現了當初提出的那個計劃。同時,新加坡也因為這些措施,也很極少有炒房的情況出現,不會出現那種房價像是過山車的忽高忽低的那種情況出現。新加坡的居民們真正是實現了全民有房住的情況。
㈨ 新加坡推出一系列房地產降溫措施,你如何看待這些措施
新加坡發布一系列的房地產業降溫對策,這種對策是可以具有一定的成效的。例如:政府部門提升選購住房的合同印花稅,那樣至今對新加坡的公民而言第二次選購房子住房或是永久性住房選購的合同印花稅,自這一月至今,選購的合同印花稅早已產生提高,二套房子租房合同印花稅可能產生變化,必須政府部門開展管控來促使房產公司減溫,可以讓公民針對房地產業的價錢有一個樂觀的心態。
更強的合同印花稅和更好的更為嚴苛的借款,針對新加坡公民購房是有一定的艱難。針對個人的住房房子而言,還錢佔比的縮緊,代表著新加坡公民在還錢每月的個人貸款的過程中不可以超出月收益的佔比,那樣無論如何調空,還錢的佔比可能危害住宅的范疇。
㈩ 深圳住房將學習新加坡模式,新加坡的住房模式是怎樣的
近日,為了解決深圳住房問題,深圳市准備改進房地產發展模式,計劃由原來的香港模式轉為新加坡模式。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學凡在發布會上提出,將發展110萬套公共租賃住房,每年建設10萬套公共租賃住房,讓60%的深圳市民都可以入住政府提供的租賃或出售的住房,這段演講引發了各界對深圳樓市的熱議。
新加坡住房模式能夠有效解決住房短缺和住房支付的問題,加上有購屋津貼的存在,所以大部分的居民都是可以負擔得起的。但是如果照搬到深圳的話有一定的難度,因為深圳非戶籍人口比例很大,人員的流動性也較強,很難按照既定的計劃來提供住房供應,所以還需要結合當地的政策來做出適時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