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醫護人員怎麼防護
㈠ 醫護人員的自我防護有哪些
醫護人員的自我防護方式如下:
提高自我防護意識,遵守操作規程和常規,做好標准預防:首先要提高整體隊伍的防護意識.
特別是要提高在二線、非感染科工作的醫務人員的防護意識,避免潛在的傷害因素.
平時工作中,戴口罩、帽子,必要時戴手套,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換工作服.
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程,醫院按要求配備防護物資,落實標准預防措施,規范處理特殊感染病人用過的物品.
配葯前洗手,穿隔離衣褲,佩戴一次性口罩帽子,戴聚乙烯手套後再戴一副乳膠手套;操作檯面鋪一次防護墊.
割安瓿前應輕撣其頸部,使附著的葯物降至瓶底,打開安瓿時應用無菌紗布圍繞安瓿頸部,以防劃破手套.
醫護人員長期處於特殊的工作環境,接觸的是特殊的人群,職業暴露使他們成為感染傳染病的高危人群,加強醫護人員的傳染病防護知識培訓,讓醫護人員掌握傳染病的感染鏈與自我防護措施顯得尤為重要;其次是要教育醫護人員自覺遵守操作規程和規章制度.
加強對銳器的使用管理和醫院感染管理:如醫療環境合理布局,加強工作流程監管,增加適當的防護設施,科學有效的隔離方法,科學的污物處理系統,人性化管理的理念等。職業安全是近年來醫護人員越來越關注的話題,病人需要一個良好的醫療護理環境,同樣,醫護人員也需要一個安全的工作環境,才能真正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減少職業性傷害事件的發生。
㈡ 醫護人員該如何預防職業病
醫護人員在救死扶傷的同時,自己也在不知不覺遭受各種「職業病」的侵襲。身為醫護人員的你是否也同樣受「職業病」的侵擾呢?醫護人員應時刻維護自身健康,預防「職業病」的侵擾。那麼,醫護人員該如何預防職業病呢?
什麼是醫護人員職業病?
加強醫護人員的安全防護
加強職業防護教育,提高全體醫務人員防護意識,是減少職業暴露的主要措施。
作為用人單位,醫療衛生機構應按照《職業病防治法》的要求,認真履行相關法律責任與義務,積極預防控制衛生場所職業病的危害。保護醫務人員職業健康權益。應加強醫療衛生機構《職業病防治法》的宣傳,並加強職業防護技術指導和專業培訓,對醫務人員進行職業危害預防宣傳教育。
醫護人員防護的原則
(1)環境安全
日常清潔和衛生處理:在清潔基礎上,適當消毒,保證落實;工作環境光線充足;盡量集中清洗,清洗時工作人員盡可能離開工作區,減少雜訊影響;對於使用消毒劑浸泡器械時,一定隨時蓋好蓋子防止消毒劑揮發刺激性氣體,刺激呼吸道。
(2)安全處置廢棄物
減少對銳器的處理:在診療區放置銳器處理裝置;不要攜帶銳器在工作區行走;不要人工分撿銳器;運輸廢棄物的人必須戴厚質乳膠手套;處理液體廢棄物必須戴防護眼鏡。
(3)防護眼鏡、面部防護罩
可能發生噴濺的醫療過程必須使用防護鏡、面部防護罩、口罩。
(4)常規工作中要戴手套、口罩、帽子。
個人防護
嚴格洗手:洗手是防止醫院內感染傳播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由於手無法進行滅菌處理,因此經常性的洗手,防止外來菌定植及傳播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預防感染手段。無菌操作前後、接觸患者後及處理患者用物後均應用肥皂水洗手,用流動清水沖洗。肥皂洗手自然菌清除率達99.5%。同時要正確使用毛巾,因為反復使用的潮濕棉織毛巾上可積聚大量細菌,若用這樣的毛巾擦手,很容易使洗過或消毒的手再污染,因此擦手的毛巾最好是一次性的,而且必須是乾燥的。若不得不重復使用棉織毛巾,必須是清潔而乾燥的。
平常需要長時間站立或久坐時,記得做足背伸直屈曲動作,讓小腿肌肉收縮幫助血液迴流,減少靜脈血液積聚。手術室護士站立時,自我調節站立姿勢,讓兩條腿交替承重輪換休息。
加強體育鍛煉。走路、游泳等較緩和的運動,除能刺激小腿肌肉群,促進靜脈血液迴流外,還能降低新的靜脈曲張發生的幾率。
抬腿、抬高下肢:每天睡前在床上將雙腿抬高超過心臟的高度,約10-15分鍾。或是睡覺時用枕頭墊高下肢。
加強腰背肌鍛煉,對於防止腰椎疾病有效果。
穿彈力襪、護腰,也有一定幫助。
總結:對於外科醫生等醫務人員的各種職業病,大部分人都沒聽說過,或者有些人雖然了解一些,但知之甚少,因此我們要通過學習來想辦法預防醫生職業病。
㈢ 醫護人員一二三級防護標准
醫護人員一二三級防護標準是有一級防護標准、二級防護標准和三級防護標准,具體如下:
1、一級防護標准,指的是日常工作防護,醫護人員必須穿工作服、戴一次性使用手套、戴一次性使用外科口罩等;
2、二級防護標准,指的是常見傳染病防護,醫用防護服或穿工作服外罩一件醫用防護服、戴一次性使用手套、穿一次性使用鞋套;
3、三級防護標准,指的是烈性傳染病防護,換為全面型呼吸防護器或更高級別帶電動送風過濾式呼吸器。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第二十一條
醫療機構必須嚴格執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規范,防止傳染病的醫源性感染和醫院感染。
醫療機構應當確定專門的部門或者人員,承擔傳染病疫情報告、本單位的傳染病預防、控制以及責任區域內的傳染病預防工作;承擔醫療活動中與醫院感染有關的危險因素監測、安全防護、消毒、隔離和醫療廢物處置工作。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當指定專門人員負責對醫療機構內傳染病預防工作進行指導、考核,開展流行病學調查。
第二十二條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的實驗室和從事病原微生物實驗的單位,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條件和技術標准,建立嚴格的監督管理制度,對傳染病病原體樣本按照規定的措施實行嚴格監督管理,嚴防傳染病病原體的實驗室感染和病原微生物的擴散。
防護措施注意事項有哪些
1、手衛生,洗手和手消毒;
2、正確穿戴防護用品,戴帽子、醫用外科口罩、手套、穿隔離衣、防護服、鞋套、靴套、護目鏡、面罩等;
3、遵循呼吸道衛生,患者佩戴外科口罩、距離超過1米、紙巾或肘部衣袖遮口鼻、手衛生;
4、診療器械消毒及保證物品安全,對病人用後的醫療器械、器具應當採取正確的消毒措施.
5、安全注射,處理所有的銳器時應當特別注意,防止被刺傷;
6、醫療廢物規范處置。
㈣ 醫護人員的自我防護方式有哪些
醫護人員的自我防護方式如下:
提高自我防護意識,遵守操作規程和常規,做好標准預防:首先要提高整體隊伍的防護意識.
特別是要提高在二線、非感染科工作的醫務人員的防護意識,避免潛在的傷害因素.
平時工作中,戴口罩、帽子,必要時戴手套,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換工作服.
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程,醫院按要求配備防護物資,落實標准預防措施,規范處理特殊感染病人用過的物品.
配葯前洗手,穿隔離衣褲,佩戴一次性口罩帽子,戴聚乙烯手套後再戴一副乳膠手套;操作檯面鋪一次防護墊.
割安瓿前應輕撣其頸部,使附著的葯物降至瓶底,打開安瓿時應用無菌紗布圍繞安瓿頸部,以防劃破手套.
醫護人員長期處於特殊的工作環境,接觸的是特殊的人群,職業暴露使他們成為感染傳染病的高危人群,加強醫護人員的傳染病防護知識培訓,讓醫護人員掌握傳染病的感染鏈與自我防護措施顯得尤為重要;其次是要教育醫護人員自覺遵守操作規程和規章制度.
加強對銳器的使用管理和醫院感染管理:如醫療環境合理布局,加強工作流程監管,增加適當的防護設施,科學有效的隔離方法,科學的污物處理系統,人性化管理的理念等。職業安全是近年來醫護人員越來越關注的話題,病人需要一個良好的醫療護理環境,同樣,醫護人員也需要一個安全的工作環境,才能真正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減少職業性傷害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