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以什麼身份參加日本峰會
❶ 二十國集團峰會有哪些國家
二十國集團由英國、美國、日本、法國、德國、加拿大、義大利、俄羅斯、澳大利亞、巴西、阿根廷、墨西哥、中國、印度尼西亞、印度、沙烏地阿拉伯、南非、土耳其,韓國,共19個國家以及歐盟組成。
最近一次的二十國集團峰會為2018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12月1日起,阿根廷正式開始輪值G20主席國。
第十一次峰會外方領導人和國際組織負責人名單:
阿根廷總統馬克里、巴西領導人、法國總統奧朗德、印度尼西亞總統佐科、韓國總統朴槿惠、墨西哥總統培尼亞、俄羅斯總統普京、南非總統祖馬、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美國總統奧巴馬、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德國總理默克爾、印度總理莫迪、義大利總理倫齊;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英國首相特蕾莎·梅、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沙烏地阿拉伯王儲繼承人兼第二副首相、國防大臣穆罕默德等二十國集團成員領導人,查德總統代比、埃及總統塞西、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寮國國家主席本揚、塞內加爾總統薩勒;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西班牙首相拉霍伊、泰國總理巴育等嘉賓國領導人,以及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世界銀行行長金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世界貿易組織總幹事阿澤維多、國際勞工組織總幹事萊德、金融穩定理事會主席卡尼、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秘書長古里亞等。
(1)新加坡以什麼身份參加日本峰會擴展閱讀
二十國峰會的成員涵蓋面廣,代表性強,構成兼顧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以及不同地域利益平衡,人口佔全球人口的67%,國土面積佔全球的60%,國內生產總值佔全球的90%,貿易額佔全球的80%。
同七國集團或八國集團相比,二十國集團具有以下特點:
1、代表性
G20構成兼顧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以及不同地域平衡覆蓋范圍廣;
2、平等性
G20採用協商一致的原則運作,新興市場國家同發達國家在相對平等的地位上就國際經濟金融事務交換看法;
3、實效性
G20峰會通過一系列重要決定,為應對金融危機、促進世界經濟復甦、推動國際金融貨幣體系改革發揮了重要作用。
❷ G20峰會亞洲有哪幾個國家參加
二十國集團由美國、英國、日本、法國、德國、加拿大、義大利、俄羅斯、澳大利亞、中國、巴西、阿根廷、墨西哥、韓國、印度尼西亞、印度、沙烏地阿拉伯、南非、土耳其共19個國家以及歐盟組成。這些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約佔全世界的85%,人口則將近世界總人口的2/3。全球GDP排名前二十的經濟體中,除了西班牙和波蘭外,都在G20范圍內。
G20峰會的承辦採取成員國輪值方式。2011年法國戛納峰會增強了G20組織的穩定性,同時,確定2013年至2015年的峰會分別由俄羅斯、澳大利亞和土耳其承辦。亞洲地區國家將接棒2016年,目前亞洲成員包括中國、日本、印尼和韓國。
(2)新加坡以什麼身份參加日本峰會擴展閱讀:
而對於亞洲國家的提名權,則交給了澳大利亞,由澳方來決定未來誰會承辦2016年的G20峰會。澳大利亞總理阿博特16日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一篇題為「我們應在G20上期待什麼」的推文,其內容包括:一份長達3 頁的領導人共同聲明,關注貿易自由化到氣候變化等諸多問題,並提名中國為2016年G20峰會主辦國(2015年由土耳其主辦)。
據G20峰會官網資料顯示,截止2019年初,G20成員國有阿根廷、澳大利亞、巴西、加拿大、中國、法國、德國、印度、印度尼西亞、義大利、日本、墨西哥、韓國、南非共和國、俄國、沙烏地阿拉伯、土耳其、英國、美國、歐盟(EU)。
2019年G20邀請訪客國家名單:荷蘭、新加坡、西班牙、越南、東盟主 席(泰國)、非洲總統(埃及)、智利(亞太經合組織主 席)、塞內加爾(新夥伴關系總統)。
❸ 這次法國七國集團含哪7國,印度是以什麼身份參會的
2019年的七國峰會主要有美國,英國,日本,德國,義大利和加拿大以及法國。舉辦地是法國。避免貿易戰,英國的脫歐等都是本屆峰會的主要熱點問題之一。
七國峰會沒有印度的身影。
❹ 亞信峰會為什麼日本,韓國等
一、亞信會議概述
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簡稱亞信會議)是一個有關安全問題的多邊論壇,其宗旨是在部分亞洲國家之間討論加強合作、增加信任的措施。
亞信會議是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於1992年10月在第47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的。截至2014年5月20日第四屆亞信峰會,目前有24個成員國:
中國、阿富汗、亞塞拜然、埃及、印度、伊朗、以色列、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蒙古、巴基斯坦、巴勒斯坦、俄羅斯、塔吉克、土耳其、烏茲別克、泰國、韓國、約旦、阿聯酋、越南、伊拉克、巴林和柬埔寨。
13個觀察員(國家或國際組織):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菲律賓、日本、馬來西亞、卡達、烏克蘭、美國、突厥語國家議會大會、聯合國、歐安組織和阿拉伯國家聯盟。
我們可以觀察到日本只是觀察員國。既然是一個亞洲的安全問題多邊論壇,日本為什麼不作為正式成員國參加呢?這個話題可以換個角度:
二、中國為什麼在乎亞信峰會? 或者說中國對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的願景是什麼?
即將在上海舉行的亞信峰會正在被中國政府當作2014年中國的「東道主外交」最重要的象徵之一來宣傳,從而使亞信峰會獲得了與亞太經合組織峰會同等的地位。由於缺乏一個涵蓋全亞洲的安全機制,所以人們希望亞信能夠成為一個模板。此外,對中國來說重要的是,亞信與反恐議題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既包括其基本概念,也包括參與的成員。
1992年在聯合國大會上,建立亞信的倡議由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所提出。當時,世界局勢正經歷著巨變。在這一背景下,世界正在討論建立新的國際秩序的可能性。
10年後的2002年,亞信舉行了其第一次成員國領導人會議。這次會議舉行的前一年發生了9-11恐怖襲擊。因此,反恐成為亞信會議的一個重要議題。這一議題貫穿了此後的多次會議。2014年的亞信峰會也與這一議題不可分離。亞信使中國的西部鄰國匯聚一堂,討論反恐合作。這對中國來說的實際意義是明顯的。
亞信目前已擁有24個成員國,涵蓋中亞、中東、西亞、南亞、東亞和東南亞等各次區域。俄羅斯和埃及都擁有部分亞洲領土,因而也是成員國。此外,亞信還有13個觀察員國和組織。
亞信是一個注重安全局勢的機制,中俄兩國是其雙重核心。中國西部的安全部分取決於西亞和中亞的安全局勢。同樣,俄羅斯的領土安全也取決於中亞和西亞的努力。
中國對西部地區安全的需要與日俱增。中國正在逐步實施「新絲綢之路」、「中巴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等「西征」戰略。隨著這些計劃的形成,西邊的國家將成為中國今後的一個重要焦點。對北京來說,「向西看」已經成為一項確立的政策。亞信峰會使中國不僅在反恐方面,而且在經濟合作方面,都獲得了促進地區交流的機會。
在中國和一些亞洲國家看來,亞洲的安全受外部力量影響嚴重。亞洲能否組建覆蓋大多數國家的多邊安全體系的問題,可能會決定亞洲未來發展的方向。亞信如能應對這一挑戰,許多國家會樂於看到。
值得指出的是,亞信目前僅是一個機制而已,就像上合組織的前身「上海五國」機制一樣。亞信尚未變成一個集團或組織。因此,其決議和政策僅僅是象徵性的。亞信今後能否成為一個具有凝聚力的組織還有待觀察。
亞信是一個注重安全局勢的機制,中俄兩國是其雙重核心。正因為如此,日本作為美國的盟國,以什麼身份參與,說到底,還是要美國點頭的,況且在新加坡還有一個美國主導的香格里拉亞洲安全峰會,那才是美國真正要全力打造的亞洲安全峰會!畢竟亞信峰會是中俄兩國的舞台。
❺ 人在新加坡工作(wp),想去日本旅遊,需要怎麼辦理都需要什麼證明謝謝
1、訪問日本駐新加坡使領館的網站確認,或打電話咨詢第三國人簽證的要求。所謂的需要的抵押和財產證明,那是從國內去申請時的條件。
2、有新加坡的WP是很有利的條件,估計你要出具納稅/收入證明、在職之類的東西,證明你有能力支付旅遊費用,「黑」在那裡的可能性很小等等。
3、地址:16 Nassim Road, 258390 Singapore
❻ 朝美峰會定在新加坡 為什麼是新加坡
朝鮮與美國首腦峰會,地點選擇在新加坡,取決於朝美兩國,沒有什麼為什麼問題,朝美兩國達致共識選擇新加坡作為會面地點,考量是新加坡為高度的保安安全環境和中立的國際環境。
❼ 東亞峰會是什麼
東亞峰會的初衷是為了推進東亞區域合作,最終建立東亞共同體。按最初設想,峰會的成員就是東亞13國,並逐漸以峰會形式取代10+3。因為峰會與10+3兩者是有區別的。東盟把10+3稱為「東盟+3」,這種結構是以東盟為東道主,邀請中、日、韓3國作為客人與會,地點限於東盟成員國內,主辦者為東盟成員,時間安排在東盟每年舉行的領導人會議期間。迄今為止,一直是如此操辦的。而東亞峰會按最初的倡議,各國以平等的身份與會,無主客之分,東盟國家也不再以一個整體出現,會議由東亞各國輪流主辦,地點不局限於東盟之內。時間也不一定安排在東盟年會期間。但這一倡議引起了東盟的憂慮,東亞峰會取代東盟+3,不但東盟的名字沒有了,而且東盟對東亞合作的主導權也旁落了,今後東亞合作必將被大國所主導。因而,倡議提出後的一段時間里,一直沒有被東盟所接受。
但後來東盟成功地改造了原先的倡議,把東亞峰會的主辦權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不但時間、地點仍按10+3模式做,連與會者的資格也要由東盟來審定。東盟將選擇與其戰略利益和發展機遇最密切的國家入會,而不受地域的限制。
日本首先提出擴大成員的倡議,要求允許澳大利亞、紐西蘭這兩個位於大洋洲的發達國家參與峰會。而澳新兩國早就想加入10+3進程,以求分享東亞合作的紅利。但在馬哈蒂爾執政時期,被其視為「不是亞洲人,而是歐洲人」的澳、新入門無望。馬哈蒂爾離任後,東盟出於「大國平衡」的戰略以及地緣政治和經濟利益考慮,最終同意澳、新與會,但同時要求把亞洲大國印度請入會場。印度近幾年提出「東向戰略」,積極向東盟靠攏,並於2003年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TAC),成為繼中國之後第二個承認該條約的非東盟國家,並且還與東盟簽署了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印度意在借重東亞挺軍「亞洲大陸」,進而走向「世界大陸」。加入峰會,是其長遠戰略的一個標志性階段。東盟則看好印度的經濟發展潛力,把印度與中國看成亞洲經濟的「雙引擎」。
東亞峰會成員擴大消息傳出後,俄羅斯、蒙古與巴基斯坦也提出申請,要求成為峰會的「創始成員」,歐盟也要求作為觀察員列席會議。只有美國在一旁冷淡觀察。美國一貫反對東亞撇開自己另立圈子,認為東亞區域化、集團化會損害其在該地區的利益。但澳、新拿到「入場券」後,美國也鬆了一口氣,覺得峰會中已有足夠多的盟友,通過它們足以傳達美國的聲音,因而從反對轉為旁觀。
嶄新平台意義深遠
東亞峰會的初衷是推進東亞共同體的建設,馬來西亞一度曾表示要在會上通過《東亞共同體宣言》。但印、澳、新加入後,情況變得復雜起來,各方對峰會的議題和運作方式意見各異,即使東盟內部想法也不一致。
新加坡希望峰會能討論更廣泛的議題,包括政治信任、峰會本身的制度建設及大量與自己和東盟利益密切相關的非傳統安全問題,如反恐、馬六甲海峽航道安全、打擊跨國犯罪等等。泰國、馬來西亞希望把重點放在區域經濟合作上。日本要求峰會討論建立包括16國在內的「擴大型」東亞共同體,並主張將「民主、自由、人權」作為共同體的價值觀,其背後的動機是藉此主導東亞共同體進程。印度提出,峰會應當務實不務虛,要討論實質性的合作問題,澳、新也持同樣觀點。這三張新面孔入會代價不菲,當然希望能多討論一些與其實際利益相關的內容。這些分歧一度使首屆峰會要通過的《吉隆坡宣言》的起草工作陷於僵局,直到峰會舉行前夕,各方仍未達成一致。
但最新消息表明,首屆東亞峰會的主要議題不是東亞共同體,而是與東亞及相關地區和全球事務有關的「戰略問題」。會議將主要討論國際恐怖主義、能源、傳染性疾病防控、減災、扶貧等,即以非傳統安全問題為主。日本傳媒對峰會不討論東亞共同體建設表示吃驚,顯然日本的意圖落空了。
首屆峰會的政治象徵意義已超過了其議題的重要性。《紐約時報》評論說,東亞峰會的召開,意味著「亞洲人重新發現亞洲」的時代開始了,「中國和印度的迅速崛起,整個亞洲的崛起,俄羅斯的相對沒落,美國影響力在這個地區所面臨的挑戰……�這些都反映出冷戰結束以來全球最重要的變化」。
在筆者看來,東亞峰會的誕生除了標志著亞洲正在崛起之外,還具有以下幾點意義:
第一,它創造了一種區域合作新模式。
東亞峰會的成員來自3個不同地區,16個成員不是基於區域的一致性,而是基於戰略利益的共同性走到了一起,從而打破了區域合作的地域限制。這樣一種區域合作模式在全球系首創。其實,對於區域合作組織來說,其穩定性不在於各成員在地域上的一致性,而在於利益上的共同性。
第二,它構築了區域合作新平台。
東亞峰會雖與10+3有密切關系,但決非10+3的「升級版」,不會取代10+3。兩者的成員不同,功能不同,目標也不盡一致。10+3成員限制在東亞地區主權國家之內,沒有接納區外成員的打算,而東亞峰會是開放的,下次會上將接納俄羅斯,也許還有其他符合東盟條例的國家。所以它是區域合作的一個新平台。
第三,它強化了南北合作的性質,擴大了合作空間與潛力。
在10+3中,只有日本一個發達國家,而澳、新兩國都是發達經濟體,它們加入東亞峰會,增加了成員的「北方」濃度,強化了南北合作的性質。而從經濟理論上說,預期的收益會更大。峰會16個成員人口近30億,佔世界一半,GDP總值超過8萬億美元,佔全球22%,外匯儲備遠遠超過歐元區,經濟互補性突出,有極大的合作潛力和空間。
第四,它緩和了東亞與美國的關系。
由於歷史原因,美國與東亞有密切的關系,在東亞有巨大的政治、軍事、安全和經濟利益。在美國眼中,東亞合作已成為與朝核問題、台灣問題相並列的東亞三大關注點之一。美國對馬哈蒂爾1990年提出的「東亞經濟集團」構想表示了憤怒,對日本提議的「亞洲貨幣基金」也持反對態度。美國自認為「用鮮血和財富」保護了東亞的安全與繁榮,但東亞向美國輸出的卻是巨額貿易赤字,心態難以平衡。因此排斥美國的任何東亞機制,都會受到美國的反對。東亞峰會最初的遭遇也是如此。但由於澳、新的加入,美國已轉變態度。澳大利亞自認為能起到溝通美國與東亞對話的橋梁作用。不管怎樣,現在美國的怨氣已過去。通過東亞峰會這個平台,美國與東亞的關系有望緩和,這對東亞合作進程有利。
應當認識到,東亞合作沒有必要排斥美國。美國是東亞一個揮之不去的影子,東亞的任何實質性事務都繞不過美國。與其將美國看成是東亞合作的消極因素,不如打消疑慮,歡迎美國加入東亞合作行列,敦促其增加對東亞的投資、貿易和技術轉讓。
東亞峰會、10+3、APEC都是亞太地區的區域合作機制,它們各有各的核心和主導力量,誰也架空不了誰。對於亞太區域合作來說,多一種機制比少一種機制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