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為什麼英國人多
㈠ 新加坡是怎麼誕生的
在歷史上,獅城新加坡的誕生可謂一波三折,但是透過波譎雲詭的時空迷霧,我們仍能看到一條東西方文化的融合主線,甚至可以說,正是由於華人與英國人的默契合作,這個馬六角海峽旁的小島才能一躍變成世界交通樞紐之一。
新加坡的萊佛士雕像
以歷史的宏觀視角看,新加坡可以說十分幸運,在亞洲布局最早的葡萄牙人和荷蘭人沒有成為這個小島的殖民宗主,而這兩個海上帝國,最終都黯然失敗,反倒是“趕了晚集”的英國人攫取了新加坡的控制權,實事求是地說,英國人在殖民歷史上的角色並不光彩,對於他們的批評遠多於贊美,但至少在新加坡,他們將一個海島建設成了國際港口。
當然,英國人的成就離不開華人的配合,英國人的治理經驗加上華人聰慧勤勞的特質,聯手把新加坡變成了一個充滿商業熱情的模板城市。至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新加坡的誕生,是華人和英國人合作的結果,堪稱東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典型案例。
參考文獻:
《新加坡史》康斯坦絲·藤布爾
《馬來西亞史》安達婭
《最新世界殖民史》大鹽龜雄
㈡ 新加坡有哪些民族
新加坡人是城邦國家新加坡的公民,新加坡為多種族(英語:Multiracialism)和多元文化的國家,種族包括華裔、馬來裔、印度裔和其他較小的族裔社群。
民族:
華裔、馬來族、印度裔、歐亞族/混血
新加坡人口與人才署發布其最新人口數據,截至2011年12月,新加坡總人口526萬,比前年增加了約8萬人;其中,新加坡公民327萬,永久居民54萬,非居民146萬,分別佔62%、10%和28%。新加坡公民主要以種族區分:華族(漢族)為242萬,佔74.1%;馬來族為44萬,佔13.4%;印度族為30萬,佔9.2%;余者為歐亞裔/混血,佔3.3%。
新加坡華人基本源自中國福建、廣東和海南等地,其中四成是閩南人,其次為潮汕人、廣府人、客家人、海南人、莆田人、上海人等等。
㈢ 二戰,為什麼英國守新加坡10萬人打不過3萬日本
因為英軍在新加坡戰略備戰上出現重大失誤,只注重面海防禦,過大的估計了背後叢林對日軍的阻滯作用,嚴重低估了日軍叢林作戰的任務。所以當日軍出現在新加坡要塞後方後,英軍實際上面臨無險可守,水源被切斷的絕境,加之英軍增援艦隊被日軍擊潰,英軍實際上只能作困獸之鬥了。另外在西方近代軍事文化中,將領面對人道主義投降還是戰死的選擇中一般都會選擇前者,所以英軍才會最大的集體投降。
㈣ 新加坡英國人多嗎
新加坡英國人不多。根據新加坡統計局公布數據,2022年新加坡人口比例,本地公民為326萬,永久居民為53萬,非居民為139萬,總人口為518萬。新加坡人以華裔(非稱華人,華人一般指中國人)居多數,約佔74%,其餘為馬來裔,印裔及其他族裔。
㈤ 新加坡那麼多華人華僑,為什麼官方語言不是漢語
新加坡那麼多華人華僑,為什麼官方語言不是漢語?其實這裡面有很多的歷史原因,還有一些政治和經濟方面的原因,下面給大傢具體的分析一下:
三、新加坡為了經濟發展,所以比較鼓勵學習英語:
新加坡是一個非常小的國家,他們土地上沒有太多的資源,所以新加坡只能依靠服務貿易和金融來增加國家的經濟增長。所以為了將新加坡建立成為一個世界金融中心,新加坡開始大力推行英語,這也是如今新加坡發展快速的原因之一。
㈥ 新加坡華人佔70%,但為什麼官方語言是英語呢
是的,在新加坡。華人占據了總人口的70%,那麼,為什麼新加坡的官方語言是英語呢?相信有不少朋友都有這樣的疑問,今天,就讓我來給大家答疑解惑~
如今你走到大街上,年輕人的華文水平就和我們大街上普通人的英語水平差不對,只是曾經「學過」,而且是比較老式的用詞了,這是由於漢語在使用過程中不斷推陳出新,順應著時代的變化,但是,新加坡這邊的中文流行詞句還沒大陸傳得那麼快啦,比如什麼「霸道總裁愛上我」、「為他瘋狂的打 call」這些語句,大家就別希望新加坡人能聽懂了。詞彙、語句的傳播有一些滯後性,比如我們現在都說「空調」,但是新加坡還在使用「冷氣機」這個詞;「洗澡」在新加坡還是老版本的「沖涼」;另外就是有一些詞彙在傳播過程中被新加坡賦予了其他含義,如「暗算」,指的是「在心裡默默的算」,是不是感覺有點囧呢?
㈦ 新加坡的人種比例是怎樣的
人口: 331.91萬(截至2001年6月),其中華人佔76.7%;馬來人佔13.9%;印度人佔7.9%,其他種族1.5%。馬來語、英語、華語和泰米爾語為官方語言。國語為馬來語。英語為行政用語。主要宗教為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印度教。
新 加 坡 概 況
國名: 新加坡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
國名來由:新加坡是一個城市國家,原意為獅城。據馬來史籍記載,公元1150年左右,蘇門答臘的室利佛逝王國王子(般+木)那乘船到達此島,看見一頭黑獸,當地人告知為獅子,遂有「獅城」之稱。新加坡是梵語「獅城」之諧音,由於當地居民受印度文化影響較深,喜歡用梵語作為地名。而獅子具有勇猛、雄健的特徵,故以此作為地名是很自然的事。過去華僑多稱其為「息辣」,即馬來語「海峽」的意思,也有因其小而將之稱為星洲、星島的。
獨立日:8月9日(1965年)
國旗:由上紅下白兩個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長與寬之比為3∶2。左上角有一彎白色新月和五顆白色五角星。紅色代表人類的平等,白色象徵純潔和美德;新月象徵國家,五顆星代表國家建立民主、和平、進步、正義和平等的思想。新月和五顆星的組合緊密而有序,象徵著新加坡人民的團結和互助的精神。
國徽:由盾徽、獅子、老虎等圖案組成。紅色的盾面上鑲有白色的新月和五角星,其寓意與國旗相同。紅盾左側是一頭獅子,這是新加坡的象徵,新加坡在馬來語中是「獅子城」的意思;右側是一隻老虎,象徵新加坡與馬來西亞之間歷史上的聯系。紅盾下方為金色的棕櫚枝葉,底部的藍色飾帶上用馬來文寫著「前進吧,新加坡!」
國歌:《前進吧,新加坡》
國花:以一種名為卓錦·萬代蘭的胡姬花為國花。東南亞通稱蘭花為胡姬花。卓錦·萬代蘭是由卓錦女士培植而成,花朵清麗端莊、生命力特強,它象徵新加坡人的氣質和刻苦耐勞、果敢奮斗的精神。
國家政要:總統納丹(S.R. Nathan),1999年9月1日就任,任期六年;總理李顯龍(Lee Hsien Loong),2004年8月宣誓就職;內閣資政李光耀(Lee Kuan Yew) ,1965年新加坡獨立後,長期擔任總理,1990年11月辭去總理職務,改任內閣資政。
重要節日:華人新年:每年1月或2月的農歷新年;中秋節:農歷8月15;開齋節:回歷10月新月出現之時;泰米爾新年:4、5月間;大寶森節:泰米爾歷的1、2月間;蹈火節:10、11月間。衛塞節:5月的月圓日;聖誕節:12月25日;復活節:3月21日月圓後的周日。
首都:新加坡(Singapore)。
自然地理:位於東南亞,是馬來半島最南端的一個熱帶城市島國。面積為682.7平方公里(新加坡年鑒2002),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為鄰,有長堤與馬來西亞的新山相通,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地處太平洋與印度洋航運要道—馬六甲海峽的出入口,由新加坡島及附近63個小島組成,其中新加坡島佔全國面積的91.6%。屬熱帶海洋性氣候,常年高溫多雨,年平均氣溫24-27℃。
簡史:古稱淡馬錫。8世紀建國,屬印尼室利佛逝王朝。公元18世紀至19世紀初為馬來亞柔佛王國的一部分。1819年,英國人史丹福·萊佛士抵新,與柔佛蘇丹訂約設立貿易站。1824年淪為英國殖民地,成為英在遠東的轉口貿易商埠和在東南亞的主要軍事基地。1942年被日軍佔領,1945年日本投降後,英國恢復其殖民統治,次年劃為直屬殖民地。1946年英國將其劃為直轄殖民地。1959年6月新加坡實行內部自治,成為自治邦,英國保留國防、外交、修改憲法、頒布「緊急法令」等權力。1963年9月16日並入馬來西亞。1965年8月9日脫離馬來西亞,成立新加坡共和國。同年9月成為聯合國成員國,10月加入英聯邦。
政治:憲法規定:實行議會共和制。總統為國家元首,由全民選舉產生,任期6年。總統委任議會多數黨領袖為總理。總統有權否決政府財政預算和公共部門職位任命;可審查政府行使內部安全法令和宗教和諧法令所賦予的權力以及調查貪污案件。總統顧問理事會受委向總統提供咨詢與建議。總統在行使某些職權,如主要公務員任命時,必須先徵求總統顧問理事會的意見。總統和議會共同行使立法權。議會稱國會,實行一院制。議員由公民投票選舉產生,任期5年。
新 加 坡 金 融 區
經濟: 新加坡的傳統經濟以商業為主,包括轉口貿易、加工出口、航運等。獨立後,政府堅持自由經濟政策,大力吸引外資,發展多樣化經濟。八十年代初開始,加速發展資本密集、高增值的新興工業,大力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力求以最優越的商業環境吸引外來投資。以製造業和服務業作為經濟增長的雙引擎,不斷提高產業結構,90年代尤為重視信息產業,已投資在全島興建「新加坡綜合網」。為進一步推進經濟增長,大力推行「區域化經濟發展戰略」,加速向海外投資,積極開展在國外的經濟活動。經濟以五大部門為主:商業、製造業、建築業、金融業、交通和通訊業。工業主要包括製造業和建築業。製造業產品主要包括電子產品、化學與化學產品、機械設備、交通設備、石油產品、煉油等部門。是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例不到1%,主要有家禽飼養和水產業。糧食全部靠進口,蔬菜自產僅佔5%,絕大部分從馬來西亞、中國、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進口。服務業為經濟增長的龍頭產業。包括零售與批發貿易、飯店旅遊、交通與電訊、金融服務、商業服務等。旅遊業是主要外匯收入來源之一,主要景點有聖淘沙島、植物園、夜間動物園等。貨幣名稱:新加坡元(簡稱新元)
新聞出版:英文報有《海峽時報》、《商業時報》、《新報》;華文報有《聯合早報》、《聯合晚報》、《新明日報》;馬來文報有《每日新聞》;此外還有泰米爾文報《泰米爾日報》。廣播電台於1936年開播,1959年1月起以馬來語、英語、華語、泰米爾語廣播。新加坡廣播電台擁有並經營12個國內電台和3個國際電台。新加坡電視機構擁有並經營2個頻道,一個播送華文節目,另一個播送英文節目,每天播送24小時。12電視私人公司經營2個頻道,一個主要為馬來族和印度族人口服務,另一個主要播送體育及文藝節目。1995年有線電視網開通,用戶可接收30多個頻道、10餘個國家的電視節目。1995年開通衛星電視。
新加坡著名商業購物區烏節路的一景
外交:立足東盟,將維護東盟團結與合作、推動東盟在地區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放在外交工作的重要地位;面向亞洲,注重發展與亞洲國家特別是中、日、韓、印度等國的合作關系;奉行「大國平衡」政策,積極開展經濟外交。
與中國關系:1980年6月14日,中國政府和新加坡政府關於互設商務代表處協議在北京簽字,次年9月兩國商務代表處正式開館。1990年10月3日,中新兩國建交。2005年5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對新加坡進行友好訪問。2005年10月,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
㈧ 新加坡為什麼會有這么多的華僑
清朝時候廣東福建的人民受貧困之苦,為了生計就去當時英國的殖民地馬來西亞打工掙錢,第二批是日本佔領馬來西亞,把華人捉去干苦力,第三批是通過各種有效手段去新加坡過日子,香港那邊的華人也是那時過去的,本來只是個漁村罷了,沒有多少人,後來來了英國人帶來了繁華,人也就多了起來了。
馬來人和華人不和,新加坡就從馬來西亞那邊分裂出來了。現在新加坡有400百萬華人,不過他們的路牌什麼的都用英文,這點特暈。馬來西亞有800多萬華人!!美國三百萬華人,加拿大兩百多萬,澳洲也差不多兩百多萬。大多數都是靠親屬移民的,所以到了那邊也沒有什麼水平只能開小店買中國的食品或者開水果店,當魚販等等!日本那邊有一百萬吧,大多數是台灣人!印尼就不知道了!其他零零碎碎的還有很多呢!英國30萬華人,其中以香港人為主,當年回歸,香港市民都移民不列顛了。
㈨ 新加坡是英國的嗎
不是啊,新加坡原來是英國的殖民地,而後獨立了。
詳細資料:
歷史上最早提及新加坡是在本世紀公元三世紀。一份中國記事內把她稱為蒲羅中(意為「半島尾端的島嶼」,譯自馬來文 Pulau Vjong) 。當時,人們對新加坡知之甚少。到了 14世紀。新加坡已成為強大的Sri Vijayan帝國的一部分,人們稱之為淡馬錫 (Temasek)(意即「海城」)。
這一名稱與第三世紀的稱謂相近。長期以來,不斷有中國舢板、印度船、 阿拉伯獨桅帆船、葡萄牙戰艦和武吉士人的縱帆船造訪座落在馬來半島頂端、作為航海必經之地的新加坡。
在14世紀,這個具有重要戰略位置的小島獲得了一個新名字星加坡拉 (「Singa Pura」)意為獅子城(「Lion City」)。根據傳說,巨港(今印尼境內)統治者山尼拉烏他瑪 在這里看見了一頭野獸,把它誤認為一頭獅子,由此誕生了今天的新加坡名稱。 18世紀下半葉,為了擴張在印度的勢力范圍以及擴大對中國的貿易,英國人急需一個戰略性的「中轉站」以便為日益強大的帝國艦隊和商船提供維修、補給和保護,同時遏止荷蘭人在這一地區的擴張。史丹福?萊佛士(Stamford Raffles )爵士就是在這一政治背景下將新加坡塑造成為一個貿易站。1819年1月29日,英國人史丹福?萊佛士爵士登陸新加坡,同年2月6日他同柔佛的胡申蘇丹和天猛公阿都拉曼簽訂正式條約,在新加坡設立貿易站。1824年通過英荷協定及同胡申蘇丹及天猛公阿都拉曼簽署的條約,新加坡正式被割讓給英國。新加坡的自由貿易政策吸引了亞洲各地,甚至美國和中東的商人。到 1824年,即現代新加坡成立 5年之後,當地人口已從 150人猛增至 10,000人。
1832年,新加坡成為檳城、馬六甲以及新加坡海峽植民地的行政中心。1869年,蘇伊士運河的開通以及電報和蒸汽船的發明加強了新加坡作為東西方貿易中心的重要地位。1870年代後,新加坡成為世界主要橡膠集散中心。
14世紀,新加坡捲入了暹邏(現泰國)和爪哇的滿者伯夷王朝爭奪馬來半島的斗爭中,因此其領土成為了戰場的一部分。
5個世紀後,新加坡面臨第二次世界大戰。盡管它曾被認為是固若金湯的堡壘,但還是於 1942年被日本人佔領,改名昭南島。戰後,新加坡重新淪為英國殖民地。
隨著民族主義情緒的不斷增長,自治政府在 1959年成立,李光耀任總理。1963年9月16日加入馬來西亞。1965年 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同年9月21日加入聯合國,10月15日加入英聯邦,12月22日成為共和國,尤索夫.伊薩出任首任總統。
㈩ 新加坡說什麼語言的最多
新加坡人主要講的語言有華語、馬來語、英語和泰米爾語,這四種語言也是新加坡的官方語言。
就民間來講,因為新加坡華人居多,所以講華語的人還是佔大多數。
新加坡以前被英國人佔領,故其主官方語言為英語。
新加坡華人佔70%以上,華文是其最普遍的語言。(註:我這里用的是「華文」,是一種帶有新加坡口音和其獨特俗語的中國話)
其餘官方認可的語言有:馬來語(新加坡以前就是馬來西亞的一部分)和Tamil(印度語言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