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都有什麼習俗
㈠ 馬上要去新加坡,想了解一下當地的風俗習慣。全面介紹一下吧
信仰:
1、華人大都信佛教或道教
2、馬來人和巴基斯坦人信仰伊斯蘭教
3、印度人信印度教
4、西方人信基督教
禮節:
1、華人見面相互作揖
2、馬來人見面行雙手的握手禮
3、印度人見面行合十禮
孝道:
新加坡人尊重長輩。敬老准則是:對父母和其他長輩,要用親切的稱呼;當父母或其他長輩講話時,不要插嘴;父母或其他長輩呼喚時,要隨叫隨到。
禮貌:
1、新加人鄰里遵守《鄰里禮貌守則》:見到鄰居要互相問候;逢年過節要請鄰居來訪,幫助鄰居照管屋子;使用公共電話或公用場所,要時時多方為別人著想。
2、重視「禮貌之道重於行」禮貌口號是:真誠微笑。處事待物,總是伴以真誠的微笑,打擾別人要微笑著說聲「對不起,打擾您了「。排隊打電話,打電話者會微笑著對等候者說聲:「對不起,讓您久等」。連交警對違章者罰款時也笑容可掬。
3、重視禮貌教育。「處事待人,講究禮貌」,「真誠微笑,處世之道」。
4、店員嚴格遵循禮貌待客守則:顧客臨門,笑臉相迎,顧客購物,別等他開口;顧客選物,耐心介紹,顧客提問,細心聆聽,認真解答。
國家介紹:
新加坡國土面積682.7平方千米,華人佔76.8%,馬來人佔13.9%,印度人佔7.7%首都是新加坡,貨幣為「新加坡元」官方語言有英語、華語、馬來語和泰米爾語,國花為蘭花。
做客:
接待客人一般是請客人吃午飯或晚飯。
帶一束鮮花或一盒巧克力作為禮物。
談話時,避免談論政治和宗教。可談旅行見聞,新加坡的經濟成就。
對男士:
公眾討厭男士留長發,蓄鬍子。國家對嬉皮型留長發的男性管制嚴格,留著發,穿牛仔裝,拖鞋的男士,可能會被禁止人境。尤其是年輕人,不要把頭發留得長可及肩。
顏色及數字
喜歡紅、綠、藍,認為紫色、黑色不吉利,黑、白、黃為禁忌色。
數字禁忌4、7、8、13、37和69。
商業:
反對使用如來佛的形態和側面像。
標志:
禁止使用宗教詞句和象徵性標志。喜歡紅雙喜、大象、蝙蝠圖案。
㈡ 新加坡有什麼節日
新加坡重要節日:
新年:(1月1日)新年新加坡國家會放假1天。
哈之節:(1月21)這個節日起源於回族,因為回族自古的習慣就是在於這天屠宰牛,羊肉,以謝聖人庇護以及要給族人一種做人為善的精神。這個時候,新加坡國家會放假1天。
農歷春節:(2月9日)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統佳節。春節是中國自古以來最大的節日之一,由於新加坡是華人社會,自然春節也是非常重視的,非常熱鬧的。這個時候,新加坡國家會放假三天,部分學校會放假一周左右以慶祝春節。
耶穌受難日:復活節前一個星期五(3月25日)基督教節日。由於新加坡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延續至今的英式思想和理念,所以這個節日自然也是一個非常大的節日。
勞動節:(5月1日):這個節日新加坡放假1-3天。
衛塞節(VESAKDAY)是佛陀出生、成道覺悟、逝世的一天。佛陀出生於公元前624年四月十五月圓日,出生地是今尼泊爾蘭毗尼。這個節日是紀念佛陀的一個重要節日。這個節日新加坡會有一天的假期。
國慶節:(8月9日)八月九日是新加坡的國慶日(National Day),這是紀念1965年新加坡獨立的日子,是一年一度的大節日。在這個時候新加坡會有一天的假期。
開齋節:開齋節是伊斯蘭教節日。在伊斯蘭教歷10月1日。中國新疆地區稱肉孜節(Roza,波斯語,意為齋戒)。按伊斯蘭教法規定,伊斯蘭教歷每年9月為齋戒月。凡成年健康的穆斯林都應全月封齋,即每日從拂曉前至日落,禁止飲食和房事等。封齋第29日傍晚如見新月,次日即為開齋節;如不見,則再封一日,共為30日,第二日為開齋節,慶祝一個月的齋功圓滿完成。
屠妖節(Deeppavali),又稱為萬燈節、印度燈節,10月末到11月初舉行這個節日,這一天是印度歷的7月的第一天。這一天是新月降臨的一日。
聖誕節(12月25日)Christmas,這個名稱是「基督彌撒」的縮寫。聖誕節是一個宗教節,這一天,世界所有的基督教會都舉行特別的禮拜儀式。每年12月25日,是基督徒慶祝耶穌基督誕生的慶祝日,在聖誕節,大部分的天主教教堂都會先在12月24日的耶誕夜,亦即12月25日凌晨舉行子夜彌撒,而一些基督教會則會舉行報佳音,然後在12月25日慶祝聖誕節;而基督教的另一大分支 東正教的聖誕節慶祝則在每年的1月7日。
㈢ 新加坡過年的風俗和我們中國有哪些不同
新年是中國最傳統最喜慶的節日,而在新加坡這個華裔人口佔70%以上的地方,
如果新年在新加坡旅行,農歷大年三十,一定要到牛車水參加新年倒數派對,當新年鍾聲敲響的一刻,絢麗的煙火將照亮牛車水的夜空。
新年的第一天,可以體會一下新加坡華人的過年習俗——撈魚生,就是用新鮮生魚肉,配以瓜絲、水果絲和各類蔬菜,大家圍坐一起,一邊用筷子將各種美味高高夾起,一邊用廣東話說「撈起!撈起!」借著「撈喜」的諧音,祝福來年風生水起。
吃完「撈起」,可以到聖淘沙看花展,或者到新加坡河畔看歌舞表演,或者就在烏節路血拚一番。另外千萬不能錯過的是妝藝大遊行,36輛法拉利跑車和5個巨大的花車和來自世界各地的歌舞遊行保准讓你眼花繚亂,遊行結束,還有通宵的街頭舞會,鉚足精神狂歡一整夜吧。
貼春聯
早在節日降臨前一個月,一般華人家庭都開始忙碌,准備一番。為了接待親戚朋友上門拜年,家家戶戶都在節日前把住家裡打掃得乾乾凈凈。一些家庭還在門上貼上春聯,寫上吉祥聯語,祈求好運,年年豐收。春聯的習俗據說起源於漢代。那時候,人們是把神仙「神荼」和「郁壘」的畫像貼在兩扇門上。傳說這兩個神仙是專門懲治惡鬼的神,人們把他們貼在門上可以消災避難。宋朝的春聯已演變為在對聯上寫吉利聯語的習俗。傳統的對聯是在紅紙上寫上黑色或金色的聯語,常見的有 「財源廣進」「步步高升」「富貴滿堂」等等。春聯在新加坡華人社會已逐漸簡化了。今天我們還可以看到人們把象徵吉利的「春」「福」等單字當作裝飾品掛在門上或牆上,有者還特意把這些單字倒貼,那是因為「倒」與「到」諧音,表示「春到」、「福到」的意思。
年糕
在新年前夕,一般家庭都忙著製作糕餅等食品,既可當禮品,也可用來款待到訪的親友。年糕(又稱黏糕〕是一種象徵吉利的新年必備佳品。這種用糯米製成、帶褐色、黏性大的糕品,因名稱與「年高」諧音而具有「年年高升」的含義。
送禮
送禮是向親戚朋友表示敬意與愛意的表現,根據華人尊老敬賢的傳統,幼輩應送禮物給年長者。比如女婿在春節前一周送禮給岳父岳母,為了表示吉利,禮品都是雙數的,在傳統禮節上,受禮人都要回禮,以表示謝意。這種互贈禮物的習俗,正是華人「禮尚往來」的處事態度。
團年飯
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准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家庭是華人社會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團年飯充分表現出華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藉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
祭祖
華人過節總不會忘記死去的先人,春節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華人普遍採用的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
迎春
在新加坡,大多數人是在午夜12時正迎春。一般華人仍有迎接財神爺的習俗,人們也在這一天涌到寺廟去許願或祈求平安。
拜年
傳統上,拜年的習俗是晚輩向長輩跪拜、祝福。不過對於年輕一代的新加坡人來說,跪拜是令人感到彆扭的,他們都不再遵循這種習俗,現在普遍的做法是,雙手捧著一對柑向長輩祝福。
送柑是中國南方人的過年習俗,由於廣東話「柑」與「金」諧音,送柑(送金〕就表示吉利、好運。而華人有「好事成雙」的觀念,因此當人們提著一袋袋柑向親友拜年時,袋裡裝著的柑不是個粒就是個粒。為了對長輩表示尊敬,送柑須用雙手奉上。按照習俗,當客人告別時,主人也得以柑回禮,以示互祝好運。
春節不僅是海外華夏子孫傳承中華文化的日子,也是中華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舞台上大放光彩的日子。現在海外華人散居在世界各地,幾乎遍布全球,他們帶著對中國新年的一往情深,把華人的春節祝福也帶到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㈣ 新加坡禮儀常識有哪些
「新加坡總人口華人佔76.9%。華裔多信奉佛教,馬來語為國語,英語,華語為官方語言。
新加坡人十分講究禮貌禮節,服務質量很高。新加坡華裔在禮儀方面和我國相似,而且還保留了中國古代傳統,比如兩人見面時,相互作揖。通常的見面禮節是鞠躬、握手。印度血統人仍保持印度的禮節和習俗,婦女額頭上點著檀香紅點。男人扎白色腰帶,見面時合十致意。馬來血統、巴基斯坦血統的人按伊斯蘭教的禮節行事。
華裔新加坡人信奉佛教,而且很虔誠。他們喜歡在室內誦經,誦經的時候不可以被打擾。
在新加坡隨地吐痰、扔棄物都要受到法律制裁。
㈤ 新加坡新年的習俗都有哪些
● 站在凳上撈魚生
新加坡人在過年時,必須要吃一道稱為「魚生」(Yu Sheng)的菜。象徵新的一年風生水起、好運旺旺來。這道菜其實是魚和菜蔬分別盛在圓碟子里,撒上胡椒和調味品,用筷子攪拌各種配料然後進食。這道菜的重點在於如何吃這道「魚生」,當然不只是將菜夾起來往嘴裡送那麼容易,所有人得將魚片、配菜高高地撈起來(廣東話稱為lo hei)吃掉,這樣來年就可以事事順利、步步高升——舉得越高,運氣就越好。新加坡人一向以有禮貌著稱,但如果春節期間,你在新加坡的餐廳里,看見一群人站在椅子上把筷子舉得老高在吃,千萬別覺得太奇怪,這是新加坡的節日習俗,不妨也站到凳子上也為自己求個好彩頭。
● 兩個桔子拜大年
桔子作為新年禮物。這一點可能是新加坡獨有的春節特色。新加坡保留春節期間拜訪親友的習慣,一般來說,大年初一,晚輩拜訪長輩。初二以後,同輩互拜,但與中國不同的是,即便拜訪的人是長輩或上司,人們上門攜帶的禮物不但相同,也非常之輕,是什麼呢?兩個桔子。
● 大人給小孩發紅包
每當大年夜全家齊聚,吃完團圓飯後,一個重要的節目就開始了,那就是向晚輩發放紅包。新加坡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結了婚的人要給沒有結婚的人(沒有結婚的人無論多大都算小孩)送紅包。
送灶神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是道教徒的重要節日,這天灶神回天庭向玉皇大帝報告人間的事情。人們都希望灶神上天說好話,因此這一天道教徒特別准備了豐盛的供品拜祭灶神。
㈥ 新加坡的傳統文化
1、節日
節慶活動:新加坡日歷上印有公歷、中國農歷、印歷和馬來歷4種歷法,依各種歷法有許多節日。在保留各民族傳統文化的同時,新加坡政府鼓勵人們向新加坡統一民族文化習俗演變。
主要節慶有新年、印度族豐收節、新加坡河木筏大賽、印度族大寶森節、伊斯蘭教齋月及開齋節、耶穌受難日、哈芝節、衛塞節、端午節、新加坡美食節、國慶節、中秋節、齊天大聖誕辰、中秋賞燈會、印度族屠妖節、印度族九宵節、九皇爺慶典、印度族盜火節、印度族萬燈節、聖誕節等。
2、宗教
新加坡華人多信奉佛教和道教,注重倫理道德,保留著過春節、端午節和中秋節等中華傳統節日的習慣。馬來族多信仰伊斯蘭教,作為宗教禁忌不吃豬肉,不喝含酒精飲料,待人接物多用右手。小孩的頭被視為神聖,除長輩和父母外,他人不可觸摸。
穆斯林婦女多帶頭巾。印度族多信仰印度教,許多人是素食者,生活簡朴,但對廟宇建築十分講究,大部分印度族家庭設有祭壇或禱告室。視牛為神的動物,不吃牛肉,不能贈送以牛皮革製成的禮品。
早期離鄉背井到新加坡再創家園的移民者將各自的傳統文化帶入新加坡,各種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不僅創造了今日多民族的和諧社會,也留下了豐富的多元化文化特色。華人,刻苦耐勞的精神底蘊,勤奮實乾的創業精神。他們與各族和平相處,積極融入、反饋於當地社會。
(6)新加坡人都有什麼習俗擴展閱讀:
新加坡禁忌事項
1、不能吃口香糖
因為口香糖特別難清理,新加坡禁售、禁食口香糖,甚至禁止攜帶口香糖,違者會被罰款,嚴重的可能會被逮捕。
2、嚴禁在公共場所吸煙
有用黃色油漆劃分出來的特定的吸煙區,在禁煙區吸煙是會被罰款的,第一次被發現最高可罰1000。酒吧、舞廳、卡拉OK和夜間場所除外。
3、地鐵禁忌
嚴禁在地鐵站和車廂內喝水或吃東西,會被罰款。因為榴槤味道太重,所以嚴禁攜帶榴槤進入地鐵或者公交車。
4、禁止在機場付小費
新加坡不鼓勵小費,機場是完全禁止的,酒店和餐館的帳單會列出服務費(10%)。
5、不要當面拆禮物
這在新加坡,是不禮貌的行為。
㈦ 新加坡的習俗有那些
新加坡各族人民的信仰分別為:華人大都信仰佛教或道教;馬來人基本信仰伊斯蘭教;印度人信印度教;巴基斯坦人也大都信伊斯蘭教;西方人一般信基督教。
新加坡人忌7字,不喜歡烏龜。嚴禁放煙花鞭炮。
新加坡的華人見面多行傳統禮——相互作揖;馬來人見面多行雙手握手禮,印度人見面時常行合十禮。
新加坡華人過春節送紅包禮。親友之間互贈紅包聯絡感情,有些企業家在職工初回上班時要分發「開工紅包」給職工,以示開門吉利。
新加坡人尊重長輩,舉世聞名。他們的敬老准則是:對父母和其他長輩,要用親切的稱呼;當父母或其他長輩講話時,不要插嘴;父母或其他長輩呼喚時,要隨叫隨到。
新加人鄰里之間,日常交往,大多數人自覺遵守《鄰里禮貌守則》。見到鄰居要互相問候;逢年過節要請鄰居來訪,幫助鄰居照管屋子;使用公共電話或公用場所,要時時多方為別人著想。
新加坡人重視「禮貌之道重於行」的准則。禮貌口號是:真誠微笑。人們處事待物,總是伴以真誠的微笑,打擾別人要微笑著說聲「對不起,打擾您了「。排隊打電話,打電話者會微笑著對等候者說聲:「對不起,讓您久等」。連交警對違章者罰款時也笑容可掬。
新加坡重視禮貌教育。街頭張貼講禮貌的宣傳品,「處事待人,講究禮貌」,「真誠微笑,處世之道」,等口號隨處可見。新加坡的店員嚴格遵循禮貌待客守則:顧客臨門,笑臉相迎,顧客購物,別等他開口;顧客選物,耐心介紹,顧客提問,細心聆聽,認真解答。
新加坡國土面積682.7平方千米,華人佔76.8%,馬來人佔13.9%,印度人佔7.7%首都是新加坡,貨幣為「新加坡元」官方語言有英語、華語、馬來語和泰米爾語,國花為蘭花。
㈧ 新加坡有什麼節日
1、八月九日國慶節
當天政府一般會在國家體育場舉行慶典活動。
2、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農歷春節
過年時,華人都喜歡去牛車水采購年貨。除夕前1周都會熱鬧到凌晨,有很多社團組成的舞獅、舞龍隊作精彩表演。
3、四月五日清明節
是華人紀念祖先的傳統節日,清明日前後兩個星期,人們會攜帶祭品、鮮花,到墳場去掃墓,祭拜祖先。
4、四月七日食品節
食品節是新加坡和美國紐約的一年一度的傳統性節日,但兩地的日期不同,而且慶祝活動的形式也各有特色。到了這一天,這兩個國家的人民都會製作食品互相問候。
5、農歷八月十五端午節
原本是屈原投江紀念日,現在發展成包粽子拜祭神明的節日。
6、農歷七月初一到三十號中元節
在這期間有宴會、歌台表演、喊標福物等活動,十分熱鬧。
7、農歷四月十五日衛塞節
佛祖釋迦牟尼的誕辰、成道及涅盤紀念日。
8、回歷九月開齋節
馬來人最重要的節日當屬開齋節,每年回歷九月,回教徒從日出到日落都要禁食,戒食一個月後見到星月才可開齋。
9、回歷十二月的第十天哈芝節
回教徒前往回教聖地朝聖後隔天所舉行的重要宗教儀式,慶祝儀式主要是宰殺牛羊,感謝真主。
10、公歷在一月至二月間大寶森節
家家戶戶會把房屋打掃干凈,在住屋周圍點上燈,迎接守護神和幸運女神。
11、公歷在十月至十一月間屠妖節
此時家家戶戶點燃油燈,家人以姜油塗抹全身,表示純潔和清白。
12、十二月二十五日聖誕節
紀念耶穌基督誕生的節日,基督教堂會舉辦特別的慶祝儀式,教徒也會唱聖詩、訪問家庭。
13、一月一日元旦
新加坡雖然大大小小的節假日不少,可是政府並沒有像中國這樣制定「黃金周」計劃,除春節大年初一,初二放假外,他們只是對節日的當天實行放假。
(8)新加坡人都有什麼習俗擴展閱讀:
4月 1日 愚人節 4月 5日 清明節 4月 7日 世界衛生日 4月9日 菲律賓勇氣日 4月13日~15日 泰國潑水節/泰國宋干節/泰國新年
4月17日 食品節(新加坡) 4月20日 菲律賓濯足節 4月22日 世界地球日 4月24日 世界青年團結日 4月25日 讀者節/世界兒童日 每年4月最後一個星期三 國際秘書節
㈨ 新加坡的風俗文化有哪些
1、語言
新加坡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擁有4種官方語言,即英語,馬來語,華語和泰米爾語。基於和馬來西亞的歷史淵源,《新加坡憲法》明定馬來語為新加坡的國語,主要是尊重新加坡原住民所使用的語言。
2、文字
新加坡官方使用與中國大陸一致的簡體漢字。但在1969年至1979年間曾短暫擁有自己的漢字簡化標准,民間以簡體字為主但偶爾也會出現繁體字與簡體字混用的現象。新加坡的官方文字為英文。
3、傳承
早期離鄉背井到新加坡再創家園的移民者將各自的傳統文化帶入新加坡,各種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不僅創造了今日多民族的和諧社會,也留下了豐富的多元化文化特色。中華文化精髓也深深影響著新加坡的生活形態。
(9)新加坡人都有什麼習俗擴展閱讀:
新加坡的佛教與道教
新加坡佛教是全國第一大宗教,約占人口的33%。新加坡境內寺廟林立,屬於北傳佛教的寺院超過一百五十所,南傳上座部佛教寺院約有二十餘所,當中新加坡雙林寺既是新加坡第一座寺。
新加坡道教佔了人口的11%,境內合共有大小廟宇300餘間。早年南來謀生的華人移民帶來了他們的宗教信仰與習俗,潮僑和閩幫所創建的粵海清廟和天福宮還收藏有光緒帝御賜的墨寶。
他們也獲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遺產保存獎狀。 此外四馬路觀音堂也是新加坡香火最鼎盛的廟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