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如何解決新加坡剩女問題
A. 李光耀傳簡介
李光耀,生於1923年9月16日,新加坡華人,祖籍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為新加坡前任總理,曾任國務資政以及內閣資政。為新加坡的獨立及崛起做出卓越貢獻,被譽為「新加坡國父」。
2011年5月14日,他宣布退出新加坡內閣。李光耀不僅是新加坡的開國元老之一,也是現今世界政壇極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李光耀曾力挽狂瀾,年僅36歲時便領導新加坡走向獨立。在隨後40年的新加坡總理生涯中,他又大刀闊斧,主導新加坡的轉型,在其任內推動了開發裕廊工業園區、創立公積金制度、成立廉政公署、進行教育改革等多項政策。
(1)李光耀如何解決新加坡剩女問題擴展閱讀
李光耀是人才強國的忠實擁護者,李光耀主張高薪養廉,李光耀的政府人員是全世界工資最高的,以此來吸引社會人才並預防腐敗。在新加坡,如其它犯罪一樣,腐敗一方面由嚴厲的懲罰來預防,從鞭刑到死刑。
李光耀為新加坡的獨立及崛起做出卓越貢獻,被譽為「新加坡國父」。李光耀不僅是新加坡的開國元老之一,也是現今新加坡政壇極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在擔任新加坡總理的數十年間,他排擠政敵,對西方的批評置之不理,牢牢掌握政權,領導新加坡實現了政治獨立和經濟繁榮,把一個缺乏生機的城市國家變成了一個全球貿易和金融中心——新加坡已經成為僅次於日本的亞洲第二富國。
B. 李光耀如何納賢舉才的
1959年6月,李光耀出任自治邦總理,他所面對的是一個滿目瘡痍、百廢待興的新加坡。一方面,這里是一個多元種族、多元語言、多元文化的混雜社會;另一方面,由於長期的殖民主義統治,使新加坡政治局面動盪,經濟結構單一,社會風氣低下,人民生活貧窮落後。盡管李光耀有遠大抱負,留學期間也學到了不少治國經驗與理論,但是要治理這樣一個如此落後的國家,只靠自己一個人單槍匹馬是很難勝任的。要想創建大業,首先需要有一大批第一流的經濟專家和其他各方面的精英人才。李光耀站在國家利益之上,以他那博大的政治胸懷,為創建一個現代化的新加坡而廣泛地招賢納士。也正是在一大批志士仁人的幫助下,李光耀才創造了亞洲奇跡。
李光耀上任的首要任務,是急需整頓殖民時代留下的舊官僚機構和改造新加坡的單一經濟結構。他首先起用的是吳慶瑞。此人畢業於英國倫敦經濟學院,是當時新加坡較有名氣的經濟博士,也是1949年英國倫敦組織「馬來亞論壇」的主要發起人,李光耀就是在那時結識他的。李光耀十分賞識吳慶瑞的經濟才能,大選獲勝後,便任命他為財政部長,負責全面的經濟整頓和改革。李光耀執政以來,兩次遇到經濟難題,都是這位得力的助手幫助他排憂解難的。20世紀60年代初,針對新加坡經濟增長率低下,失業率高達12%,人民生活貧困,住房擁擠破爛的局面,吳慶瑞全力協助李光耀,確立了主要目標應為廣大人民尋求「一個幸福、美滿和有保障的生活」的經濟政策,提出了「出路在於工業化」的發展戰略,擬訂了五年發展規劃。同時還開辟了裕廊工業特區,集資興辦製造業,鼓勵私人及外資建廠,廣建廉價住房……這樣,在很短的時間內政府便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及就業率,使新加坡安然度過了自治後最艱難的歲月,並為日後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
1968年11月,由於英國提前撤離全部駐軍,使新加坡的經濟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國內生產總收入減少20%,4萬余名職工面臨著失業。李光耀第二次起用了吳慶瑞,在4年之內,吳慶瑞在李光耀的全力支持下,大刀闊斧地改革了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大力發展獨立的出口業和旅遊業,開創了金融業和黃金市場。這些措施收效甚大,不僅度過了英國撤軍給新加坡經濟帶來的沖擊,而且使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度發展。吳慶瑞不僅在經濟方面,而且在教育、軍事等方面也為李光耀出計獻策。一位評論家在論述李光耀起用吳慶瑞時指出:這是李光耀在用人之道方面的一個戰略創舉。他認為他們的合作是一對「完美的夥伴」,「一個是政治裏手,精於謀略,善於斗爭」,「一個是經濟專家,長於籌劃,善於組織」,「兩人相得益彰,配合默契」。
除了吳慶瑞之外,李光耀所選拔的內閣班底中,幾乎個個都是專家裡手。如原國家發展部部長林金山,在助手侯永昌、建築師鄭章遠的協助下,成功地解決了新加坡最嚴重的房荒問題。李光耀曾深有感觸地指出:正是「這三位身居要職的傑出人才把幾乎失敗的事業化為成功」!已故的財政部長韓瑞生也被李光耀譽為僅次於吳慶瑞的「理財能手」。
李光耀被人們稱為東南亞最強有力的政治家和領導者,這不僅由於他有足夠的膽量與氣魄,從容地駕駛著新加坡這艘航船在波濤洶涌的世界競爭大洋中乘風破浪,更重要的是他具有傑出的政治家難得的政治遠見。他認為,任何一個地區和國家,要想生存和發展,人的因素是第一大事。這包括整體人口的一般水平和占人口中1%~2%的尖端人才的質量。正是出於這一戰略思考,李光耀把培養造就社會人才作為國家根本性的任務。新加坡獨立初期,他就向全國數千名校長和教師強調教育,指出必須大力提高全民素質,從根本上培養愛國精神,使下一代成為合格的優秀的社會中堅。他指出在未來居於社會領導地位的大學畢業生,不但要有學術修養,有堅強的毅力和奮斗精神,更要有同心協力、團結一致、為國效忠的精神。
從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他就十分重視對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培養提高,特別是對那些年輕有為、專業程度較高而且能夠勝任國家高級領導的尖端人才,李光耀更是珍惜備至。從70年代起,他就考慮培養第二代接班人。他認為如果能有一批傑出的30~40歲的年輕人承前啟後,國家領導層就能繼往開來。1984年,人民行動黨在他的領導下,進行了首次自我更新的大改組。推選了20多名30~40歲的中青年進入議會。同年11月,在李光耀第7次出任總理組閣時,12名內閣成員中就有7名平均年齡為40歲左右。同時,他還任命了一批30多歲的德才兼備的青年人擔任各部的政務次長。
1988年7月組成的經濟委員會,李光耀大膽地讓位年輕一代的領導人、40歲出頭的第一副總理吳作棟及李光耀的長子33歲的工貿部長李昱龍去負責,充分發揮年輕人的才幹。李光耀曾在宣誓儀式上豪邁地向人民表示:「1959年我當『前鋒』,1981年轉為『中鋒』,今天我把『中鋒』的角色讓給年輕領袖。他們已經受了各自角色的考驗,我現在退當『守門員』。」李光耀正是這樣,站在國家和民族利益的制高點上,以遠見卓識的戰略家氣魄,造就和帶領出一批批為國效忠的「中鋒」隊伍,也正是在他的運籌帷幄下,這支「中鋒」隊伍在世界經濟大較量中踢出了一個個奇跡般的「好球」。
C. 李光耀上任後做了哪些事情使新加坡經濟這么快變強(請列舉其政策或措施)
1954年10月,李光耀與一些從英國回來的華人、當地受華文教育的左派學生和工會領袖成立人民行動黨,參加次年舉行的首次選舉。這次選舉中李光耀本人順利當選立法議院議員,開始與新加坡的共產黨合作爭取獨立。
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地位,在自治政府的首次選舉中人民行動黨成為立法議院第一大黨,李光耀出任總理,此後李光耀一直希望能夠與馬來亞合並成立「大馬來西亞」,以取得正式的獨立,同時也可以為新加坡經濟發展提供保障,最後還可以鏟除在當地日漸得勢的共產黨活動。
1961年李光耀為首的反共份子與黨內的親共份子決裂,李光耀堅持新加坡應與馬來亞合並。1963年7月,李光耀在倫敦與馬來亞政府達成協議,雙方正式合並。合並後的馬來西亞聯邦政府與李光耀主導的新加坡政府採取行,逮捕了新加坡的多名共產黨高層。但是合並後很快聯邦政府與新加坡政府就在經濟等多項政策上發生嚴重分歧,李光耀作為新加坡州長,在馬來西亞國會倡導建立「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而不是馬來人的馬來西亞,引起首相東姑的不滿。
1964年新加坡發生種族騷亂,李光耀政府指責馬來西亞聯邦政府試圖推行「種族沙文主」,馬來人在聯邦內享有特殊待遇,並煽動新加坡的馬來人反對當地華人政府,這最終導致了新加坡在1965年8月退出馬來西亞聯邦。
獨立後李光耀積極推動經濟改革與發展,成功使新加坡在三十年內發展成為亞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在其任內推 動了開發裕廊工業園區、創立公積金制度、成立廉政公署、進行教育改革等多項政策。今天的新加坡的政府以高效、廉潔而聞名,人民生活水平較其他亞洲國家為高。
1990年李光耀辭去總理職務,但是留任內閣資政至今。此外,根據2003年首次披露的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董事會,李光耀其實卸任總理後就一直擔任著該公司的董事長職務。該公司負責管理新加坡的政府外匯儲備,卻一直是該國最神秘的公司。他始終提倡「亞洲價值觀」,認為亞洲國家不需要完全依照西方的價值觀行事。李光耀因此也一直對西方國家對他專制的批評不加理會,認為西方民主不能強加給亞洲人民。
2011年5月14日,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和國務資政吳作棟發表聯合聲明,宣布從內閣退休。兩人在聲明裡說:「我們研究新的政治局勢並考慮這一局勢對今後的影響……是時候讓年青一代推動新加坡在更加困難和復雜的情況下向前。」
D. 據說號稱政治強人的李光耀,一生也哭過兩次,這兩次他究竟是因何而哭
第一次是他的母親去世,身為人子的流淚;第二次是新加坡被馬來西亞逐出,李光耀被宣告新加坡獨立時悲傷地流淚。不過我認為政治強人與哭泣並不矛盾,畢竟政治強人也是人,到了悲傷至極的時候也會流淚,李光耀也不一定就這兩次,只是這兩次比較有名罷了。
所以在蔡認娘去世後,李光耀在讀悼詞時控制不住自己的淚水,他永遠失去母親這把“大傘“了,他再也不是一個孩子了,母親成就了他,為他吃了那麼多苦,他像感謝母親,他還有無數話想說給母親聽,但是他再也沒有機會了。所以他這次流淚,是為自己,也是為他飽經苦難的母親。
E. 李光耀對新加坡的貢獻是什麼
貢獻很大 供您參考
1/首先是經濟上的成就,使新加坡繁榮了50年 並且還將繼續繁榮下去,改善了人民生活
2/創立了多民族和諧共生的國家,以及穩定的政局。新的社會環境要遠勝於其他東南亞國家。
3/建立了高效率的社會制度 這是國家繁榮的根本。李光耀積極推動經濟改革與發展,成功使新加坡在三十年內發展成為亞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在其任內推動了開發裕廊工業園區、創立公積金制度、成立廉政公署、進行教育改革等多項政策。今天的新加坡的政府以高效、廉潔而聞名,人民生活水平較其他亞洲國家為高。
1990年李光耀辭去總理職務,但是留任內閣資政至今。他始終提倡「亞洲價值觀」,認為亞洲國家不需要完全依照西方的價值觀行事。李光耀因此也一直對西方國家對他專制的批評不加理會,認為西方民主不能強加給亞洲人民。
李光耀在新加坡有很高威望,在國際上也享有美譽,此外,還有很多國際媒體指責李光耀是個不折不扣的精英主義者, 因為他曾倡導大學畢業的女性應該與受同一教育水平的男子結婚,以保證他們的下一代也能擁有較高的智商。這項政治宣傳終因國內過大的反對聲音(主要是來自這 群選擇獨身的高學歷女性)而作罷,李光耀本人卻依然堅持其立場正確,並在其自傳中引用劍橋大學教授的研究為佐證支持自己的看法。
在新加坡國內,雖然反對的聲音一直存在,卻始終不是主流。大多數新加坡人卻還是尊重他對國家,尤其是在經濟上的貢獻。
F. 據說李光耀的鐵腕反腐,有「三大硬道理」值得借鑒,究竟是何
他的這三大硬道理分別是官員的要做君子、官員的收入必須要合理合法、對於貪官污吏的懲罰必須要嚴苛,這三個道理無論是從法律層面還是從人情層面都是非常合理的,當然值得借鑒。李光耀作為新加坡的前總理,使得新加坡無論是國內發展還是整個官員體系廉潔都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他執政期間,整個國家貪官污吏減少了,許多甚至被評為世界最廉潔的國家之一。
而另一方面,他對這些貪污受賄的官員懲罰也是非常嚴厲的,曾經有一名獄警,因為收了犯人的15元跑路費,就被判了三個月的刑法。即便是貪污一新元,在新加坡都會被認定為貪污受賄行為。也正是由於如此嚴厲的刑罰,給那些貪污官員增加了犯罪成本,使得這些人望而卻步。他的這三個道理,無論是放到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具有很大參考意義的,面對這些貪官污吏,我們一定要用法律的籠子將他們牢牢的束縛住。
G. 李光耀為什麼說不能讓新加坡成為下一個西方社會
李光耀被譽為新加坡國父,新加坡的崛起離不開李光耀的努力。外界一直都認為李光耀是一個親近西方的人物,但實際上李光耀並非如外界認同的那般,從某種角度來看,他甚至是一個反對西方化的人物,他曾表示絕對不能讓新加坡便曾一個西方社會。
所以今天的新加坡變成了一個雙語言的國家,而西方人提及新加坡時會認為他們是一個「偽西方化的國家,實際上這種偽西方化的社會正是中西文化合璧的體現,這樣的社會正是新加坡的特色,也是助力新加坡發展的最好的推進劑。新加坡人應該感謝李光耀當年及時推行的宣傳東方傳統文化的政策,正是因為這樣的改變,才有了現在繁華的新加坡。
H.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的逆襲史和神預言
與我一起做一個愛學習、願成長的人
閱讀本文大概需要8分鍾
文/晏凌羊
01
李光耀管的地盤——新加坡——面積真的好小、人口也好少。
我們去新加坡 旅遊 的時候,感覺這個國家還沒有廣州一個市大,想想都覺得「很好管理」。
在中國的話,李光耀就是一個市委書記,但因為新加坡是獨立國家,所以,李光耀成為了新加坡的「國父」。
李光耀的逆襲史,讀來挺傳奇的。他祖籍廣東梅州,早些時候曾祖父下南洋,定居在了新加坡。
李光耀的爺爺李雲龍,在新加坡奮力打拚,經營船務公司、做橡膠生意,成為當地一個大家族。
李光耀的爹李進坤是家族裡的大兒子,卻也是個紈絝子弟,沾染賭博等惡習。
李光耀從小崇拜爺爺、鄙視老爹,好在他媽比較強韌,爺爺也比較給力,所以,哪怕家道中落,他也接受了很好的西式教育,16歲就考上了劍橋大學。
李光耀是第四代移民,家裡人講的是英語和馬來語,不會說漢語。當時新加坡還是殖民地,所以,他還曾經因為自己不會說話語而在當地華人圈受過歧視。
二戰爆發,李光耀學業中斷,只能回家。
珍珠港事件後,日本大舉入侵東南亞,也佔領了新加坡,李光耀作為抗日積極分子也被追蹤。但他很聰明,借這機會精進日語,並憑借著流利的日語和英語,成了一家報社的日文翻譯員,既能養家糊口,又能了解世界局勢。
日本宣布投降後,李光耀為了再考劍橋大學回到學校讀書,並在這里認識了妻子柯玉芝。
兩人雙雙考上劍橋,並於1947年在英國登記結婚。
李光耀在劍橋學的是法律,學成回國以後就在新加坡開了律所。當時,新加坡還是英國的殖民地,援用的是英國的法律,他也通過幫人打官司聲名鵲起,積累了一定的政治聲望。
1954年,李光耀成立了人民行動黨,並任秘書長。次年,他參加立法議會選舉,卻因為他不會讀寫中文,被認為他沒資格代表華人選民。
李光耀氣得要死,制定了瘋狂的學中文計劃,把中文學得賊溜,後來還是當上了立法議員。
當時,英國殖民統治已經衰弱,新加坡抓住機會於1959年宣布獨立,年僅35歲的李光耀當選成了新加坡第一屆自治政府的內閣總理。
獨立之初的新加坡,哪方面都不行,他一直希望能與馬來亞合並成立「馬來西亞」。
經過多方努力,1963年,新加坡和馬來亞合並成為馬來西亞聯邦。但合並後,因為馬來西亞的種族沙文主義導致新加坡人廣受排擠,所以,1965年新加坡脫離聯邦,宣告獨立。
新加坡當時能獨立,完全是由於馬來西亞當局出於對共產主義的恐懼和中國干涉別國內政的憂慮,而強行把新加坡踢出馬來西亞的。
當年的李光耀和他領導的人民行動黨,為了留在馬來西亞曾經多次請願,新加坡真的獨立以後,李光耀曾嚎啕大哭。
獨立的時候新加坡就是個彈丸之地,沒有自然資源,沒有工業,傳統的港口貿易日趨式微,內部有民族沖突和暴亂的威脅,而旁邊還有隨時可以切斷新加坡供水的馬來西亞和虎視眈眈的印尼。
這么小的地盤,想要成為獨立國家,在強國如林的地球上怎麼博生存嘛。窮則思變,李光耀開始想辦法,發誓要把新加坡建設好。
新加坡太小,如果再發生戰爭,幾分鍾就被打下來,所以,李光耀先是尋求國際 社會 的承認,加入聯合國——這樣,別的國家若是皮癢了來打你,就是侵略,道義上就站不住。
緊接著,他抱上英國大腿,成為英聯邦成員國。雖然英聯邦是個鬆散的組織,但哪個國家想要打新加坡,也得給老英國幾分面子吧?
他還向侵略過這塊土地的日本學習管理。
新加坡雖然也被日本侵略過,但他們對日本的感情和我們中國人不一樣,因為他們本身就是移民,那裡本來就不是他們的地盤,而且日本侵略時間不長、烈度較小,所以,他們比較容易原諒日本
與此同時,李光耀向以色列學習全民兵役,組建了武裝部隊。
在外交方面,他向瑞士學習,在外交上搞中立,在國際 社會 上不惹事、不樹敵,一門心思發展經濟。
幾套組合拳打下來,李光耀覺得被大國侵略的可能性變小,於是,他著手發展經濟。
那時候,中國忙著搞十年浩劫呢,李光耀覺得向西方學習和靠攏才是新加坡實現逆襲的路徑,於是,他強令學校進行英語教育,取消傳統華語教學,開始發展輕工業、外貿、金融、港口經濟。
在執政中,他注重打擊腐敗,賞罰嚴明,新加坡一時政治很清明,像違法之後「下不為例」的這種事情絕不可能在新加坡發生,因為犯法的人一被抓到就要罰,罰到你怕。
到底是小國,人口又少,這一套組合拳打下來,新加坡慢慢變得繁榮了起來。當然了,亞洲四小龍之所以能迅速繁榮強大起來,主要還是因為趕上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契機,而且當時的中國還沒有搞改開。
中國一搞改開,李光耀又敏銳地察覺到東方大國即將崛起,馬上在全國推行講華語運動。
在不到五十年的時間里,新加坡不僅解決了一系列內憂外患,在經濟上完成了從第三世界到第一世界的轉變,更是獲得了極大的國際地位(新加坡人民去全球170多個國家免簽)。
新加坡的法制健全程度、 社會 能見度和公平度、城市宜居度、民眾的富庶程度也令人嘆服,至少我個人還是蠻喜歡這個國家的。
李光耀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很牛逼的創業者,只不過,別人把一個企業搞起來了,而他搞的是一個國家。
新加坡之所以能創造這些了不起的奇跡,當然不能只歸功於李光耀一個人。
一個彈丸之地能創造這么了不起的奇跡,當然得靠天時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的成全。
天時的話,戰後五十年本就是各個國家飛速發展的五十年。
地利方面,新加坡擁有兩項別的國家不具備的優越條件,想不富裕都難。
一個是馬六甲海峽每年的海峽通過費用以及港口貿易,給新加坡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收入。
還有一個原因是新加坡周圍都是穆斯林國家,在伊斯蘭教義裡面,存款借款收取利息都是不允許的,因此,這些國家的資金,總要找一個能給年利息的來往又方便的安全度高的地方,恰巧新加坡由於所處的地理位置,自然而然地成為國際金融中心。
人和方面,李光耀的政治思維非常西方化,他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加之新加坡華人佔多數,這些華人本就素質相對比較高又很團結勤奮,決策者和民眾一起努力建設這個人口比不多的國家,發展起來非常容易。
02
2005年,李光耀讓自己的兒子李顯龍成為了新任總理 (第二任總理吳作棟實際上是聽李光耀話的,只是一個中間的權力過渡人) 。
這個兒子,相比老爹,政治格局就比較一般般。
本來,像新加坡這樣的小國,在國際關繫上不站隊是利益最大化的選擇,結果呢,在中國南海和TPP (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美日搞出來圍剿中國的,後來特朗普把它廢了) 問題上,他公開選擇與美日站隊,跟中國關系不大好。
2013年,李光耀出版了著作《李光耀觀天下》。在書中,他預言了幾點:
第一、未來歐元區將解體;
第二、美國不再強大;
第三、日本會慢慢走向平庸,
第四、印度的經濟發展不起來;
第五、中國強大才是常態;
第六、不確定新加坡是否還會存在。
現在我們感覺他的預言好像慢慢成為現實——新加坡也許還會存在,但不一定會以「李家的新加坡」的形式存在。
2015年,李光耀去世,享年91歲。
2016年,中國—巴基斯坦瓜達爾港的正式開航,後來又與馬來西亞在馬六甲共建港口,新加坡以前依託馬六甲的港口優勢「涼涼」了一大半。
而且,風水輪流轉,亞洲四小龍的經濟發展勢頭出現頹勢,而中國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迅速崛起。
2017年,李顯龍也跟自己的弟弟、妹妹鬧起了遺產糾紛,李家在新加坡的政治聲譽進一步下降。至於這場內斗能否將李家的政途掐斷,咱們未來再看。
反正,在我看來,每一個某家王朝,都是一個家族公司。
有個強有力的大人物制訂好規矩且大家都願意遵守,家族公司就興旺發達。若不是,就很容易翻車。
家族公司也好,非家族企業也罷,世界是屬於「聰明人」的,而不是「集體中的人」。
話說李光耀在新加坡被稱為國父,但馬來西亞華人是非常反感李光耀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馬來人心理不平衡。
馬來西亞上一輩華人認為,李光耀拋棄了吉隆坡、檳城等地的華人自己搞了獨立,而且後來讓新加坡華人過得那麼好,而馬來西亞華人雖然有錢但不得不跟馬來人、印度人生活在稍差一點的馬來西亞國。
馬來西亞、印尼的傳統華人,大多以自己的中國文化自豪感,對在傳統文化上已經很蒼白的新加坡人,也是持鄙視態度的。
當然了,新加坡人輕視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的傳統華人們,主要是因為他們過得不如他們好。
新加坡人對富裕起來的中國人的態度也很矛盾,一方面奇怪中國人怎麼變有錢了,一方面又不大看得起中國人。其實,往上數三代,新加坡人也只是「洗腳上田」的傳統華人而已。
事實上,新加坡對馬來西亞也有所忌憚,因為自己本國土地太少,糧食果蔬甚至水源都需要馬來西亞供給。
也許也是因為這種危機感,讓新加坡自己開始建壩攔截新加坡河的河水,以便將來用作飲用水源。
為了遏制新加坡港口貿易,中國和馬來西亞達成協議在馬六甲海峽聯合建港口,新加坡對此比較反感,而馬來西亞人則感到歡喜鼓舞。
馬來華人希望中國能越來越強大,自己的國家也越來越強大,好讓新加坡人別再那麼拽。
以上。
全文完
歡迎分享或轉發
這是最好的鼓勵
--END--
PS:圖片全部來源網路。
I. 當年李光耀竟然自稱是「最後一個維多利亞人」,其中究竟有何深意
李光耀在多種場合都形容自己是“最後一位維多利亞人”,是對馬基亞維利的公開認同。在被人愛戴或是被人懼怕這個問題上,李光耀就是認為馬基亞維利是正確的。他還說如果沒人懼怕自己,那麼自己的存在也就沒有意義了。
李光耀是在英國學習的,從英國人那裡他學到了該怎麼樣治理國家,該如何去管理人民,也見識過日本人是怎麼樣去用權力的。他說過日本人當時的侵略是給他上了一堂最深刻的政治課。早在他沒有當總理的時候,就說沒有因為民意調查糾結過,他說那樣的話作為一個領導者那是虛弱無力的。他一直都認同的是馬基亞維利,這種認同甚至都讓人們覺得驚訝,因為他常常會說自己是最後一個維多利亞人。
J. 新加坡男人為什麼娶學歷低的女人
因為新加坡大學畢業高文憑的幾乎70%都是女性。
所以新加坡男性普遍喜歡低學歷的因為價值觀相同,而且男人不喜歡能力比自己強的女性。
新加坡現在好多大齡剩女都是高學歷的。
總理李光耀都提倡男人要娶高學歷女人說這樣可以遺傳基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