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新加坡冬季風向是東北風
Ⅰ 英國北京悉尼新加坡莫斯科的常見天氣
英國處於歐洲西部,大西洋東岸,為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
成因:一方面受中緯度西風(即盛行西風)影響下,常年溫和多雨。
另一方面與流經此處的北大西洋暖流也有關系。暖流能對沿岸起到增溫增濕的作用。
英國常見天氣:雖然氣候溫和,但天氣多變。一日之內,時晴時雨。
北京天氣的主要特點是四季分明。春季乾旱,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乾燥;風向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冬季盛行西北風,夏季盛行東南風。
北京氣候屬暖溫帶半濕潤半乾旱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平原地區為11~13℃,海拔800米以下的山區為9~11℃,高寒山區在3~5℃。年極端最高氣溫一般在35~40℃之間。
悉尼屬於副熱帶濕潤氣候,全年降雨。悉尼的天氣是由鄰近的海洋所調節,因此內陸的西部城區大陸性稍強。最暖的月份是1月,沿海地區的氣溫是18.6°C–25.8°C,年中平均有14.6日是30°C以上。
雖然悉尼不會遇上氣旋或大地震,但聖嬰現象或厄爾尼諾南方濤動正影響悉尼的天氣狀況:一方面有乾旱和林區大火,另一方面是風暴和泛濫,與濤動相對的兩方面結合。
新加坡地處熱帶,長年受赤道低壓帶控制,為赤道多雨氣候,長夏無冬,氣溫年溫差和日溫差小,年平均溫度在24攝氏度至34攝氏度之間:最冷月為1月,受來自中國的東北季風影響,加上低壓帶的南移,較乾燥的東北風會令新加坡的平均低溫徘徊在攝氏23至24度左右。
新加坡由於在數十年來市區發展迅速,使全國皆受熱島效應影響下,平均溫度也比鄰近熱帶城市明顯更高。
莫斯科大陸性氣候,年降水量582毫米,降雪量大,平均年積雪期長達146天(11月初—4月中),冬季長而天氣陰暗。1月平均氣溫-10.2℃(最低-42℃),7月平均氣溫18.1℃(最高37℃)。全市綠化面積約占總面積的1/3,是世界上綠化最好的城市之一。
Ⅱ 為什麼新加坡冬季降水較多
冬季新加坡風向是北偏東,是從海洋上吹來的,從海洋上吹來的風自然含水汽就多,降水量也就多;而夏季新加坡主要風向是偏南風,而新加坡西南部的蘇門答臘島南部的山脈阻擋了來自南印度洋的水汽,也就是說新加坡算是一個背風坡吧,來自南印度洋的降水主要降在了該山脈的迎風坡,也就是南坡;同時,從新加坡東南吹來的風是來自澳大利亞大陸的,從大陸吹來的風自然含水汽少。 綜上原因,使得新加坡冬季降水量多雨夏季(其實不應該說冬季或者夏季,因為那裡全年高溫!查了新加坡的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很明顯的12、1兩個月降水多,12月更是超過了300毫米)。
Ⅲ 東亞冬季和夏季盛行什麼方向的風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七月東亞地區盛行東南季風,成因是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性質是高溫多雨。一月東亞地區盛行西北風,成因是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產生的,性質(或特徵)是寒冷乾燥。
一月東南亞地區(除菲律賓南部、印尼、新加坡等地區屬於熱帶雨林氣候外)大部分屬於熱帶季風 氣候,盛行東北季風,成因也是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產生的,性質是溫和少雨。
七月東亞地區盛行東南季風,成因是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性質是高溫多雨。
七月東南亞大部分地區盛行西南風,成因是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性移動產生的,性質是高溫多雨。
Ⅳ 為什麼東南亞冬季吹東北季風〉
環繞著全球的東西向風帶,並不都是天衣無縫、完整無缺,而是呈現著明顯的不連續現象。在熱帶、副熱帶、溫帶地區的赤道無風帶、信風帶、副熱帶無風帶和西風帶上,有些地區完全被南北向的季風所取代。
季風是大范圍盛行的、風向隨季節變化顯著的風系,和風帶一樣同屬行星尺度的環流系統,它的形成是由冬夏季海洋和陸地溫度差異所致。季風在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陸,在冬季由大陸吹向海洋。
季風活動范圍很廣,它影響著地球上1/4的面積和1/2人口的生活。西太平洋、南亞、東亞、非洲和澳大利亞北部,都是季風活動明顯的地區,尤以印度季風和東亞季風最為顯著。中美洲的太平洋沿岸也有小范圍季風區,而歐洲和北美洲則沒有明顯的季風區,只出現一些季風的趨勢和季風現象。
冬季,大陸氣溫比鄰近的海洋氣溫低,大陸上出現冷高壓,海洋上出現相應的低壓,氣流大范圍從大陸吹向海洋,形成冬季季風。冬季季風在北半球盛行北風或東北風,尤其是亞洲東部沿岸,北向季風從中緯度一直延伸到赤道地區,這種季風起源於西伯利亞冷高壓,它在向南爆發的過程中,其東亞及南亞產生很強的北風和東北風。非洲和孟加拉灣地區也有明顯的東北風吹到近赤道地區。東太平洋和南美洲雖有冬季風出現,但不如亞洲地區顯著。
夏季,海洋溫度相對較低,大陸溫度較高,海洋出現高壓或原高壓加強,大陸出現熱低壓;這時北半球盛行西南和東南季風,尤以印度洋和南亞地區最顯著。西南季風大部分源自南印度洋,在非洲東海岸跨過赤道到達南亞和東亞地區,甚至到達我國華中地區和日本;另一部分東南風主要源自西北太平洋,以南或東南風的形式影響我國東部沿海。
夏季風一般經歷爆發、活躍、中斷和撤退4個階段。東亞的季風爆發最早,從5月上旬開始,自東南向西北推進,到7月下旬趨於穩定,通常在9月中旬開始回撤,路徑與推進時相反,在偏北氣流的反擊下,自西北向東南節節敗退。
影響我國的夏季風起源於三支氣流:一是印度夏季風,當印度季風北移時,西南季風可深入到我國大陸;二是流過東南亞和南海的跨赤道氣流,這是一種低空的西南氣流;三是來自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西側的東南季風,有時會轉為南或西南氣流。
季風每年5月上旬開始出現在南海北部,中間經過3次突然北推和4個靜止階段,5月底至6月5—10日到達華南北部,6月底至7月初抵達長江流域,7月上旬中至20日,推進至黃河流域,7月底至8月10日前,北上至終界線—華北一帶。我國冬季風比夏季風強烈,尤其是在東部沿海,常有8級以上的北到西北風伴隨寒潮南下;南海以東北風為主,大風次數比北部少。
季風地區享有得天獨厚的氣候,那裡的降水多半來自夏季風盛行時期。我國古代利用季風實施航海活動,取得過輝煌的成就。明代鄭和下西洋,除了第一次夏季啟航秋季返回外,其餘六次都是在冬半年的東北季風期間出發,在西南季風期間歸航。這充分說明了古人對風活動規律已經有了深刻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