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向東在新加坡做什麼
Ⅰ 張向東的參展經歷
政府處級公務員,在完成大量的公務之外,潛心書畫創作。作品曾多次參加全國、全軍大型書畫展覽,並多次獲獎。曾參加軍博「空軍九人書法展」,著有《隸書習字教範》,各報刊發表作品三百餘幅,作品多次在港、澳、台和新加坡等巡迴展,有的作品被中國國家博物館等多家博物館、紀念館收藏,有的被日本、韓國、新加坡、美國等國家的知名華人華僑收藏,並有作品被北京奧組委收藏拍賣捐建汶川希望小學, 被天安門城樓收藏並入選典藏畫冊,部分作品入刻「河南黃河碑林」、「江南碑林」、「邢侗碑廊」等。曾多次組織為部隊服務和參加地方政府組織的軍民共建書畫活動。
Ⅱ 慧聰網嘲笑的小伙張向東是真的嗎
慧聰網嘲笑的小伙張向東是真的,主要時因為張向東不看好作為當時最厲害的慧聰網的模式而更看好阿里巴巴。
2006年,一個小伙參加央視的創業節目——《贏在中國》,當時他還是個年輕氣盛的小夥子,便跟在座的大佬們說了這樣一番話,:我非常相信我的商業眼光,我要驗證一下我的商業眼光,在座的有一個慧聰網,
郭總,郭凡生,也就是小伙口中的慧聰網的創始人,聽到小夥子講出這番話之後,不僅笑話小伙大言不慚,還斷言自己的慧聰網會比阿里巴巴更牛逼。
Ⅲ 萬網CEO張向東:創業成功的原因是人
萬網CEO張向東:創業成功的原因是人
張向東,世紀華通首席運營官。擔任職務 2017年3月,世紀華通宣布任命張向東先生為公司首席運營官。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萬網CEO張向東:創業成功的原因是人,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張向東,前萬網創始人兼CEO,現軟銀合夥人。2013年萬網成為阿里巴巴集團全資子公司,與阿里巴巴旗下阿里雲公司合並,繼續引領中國域名服務和雲計算行業。
來看一個十年前《贏在中國》節目中,張向東預測慧聰網被阿里打敗的視頻。視頻中的那個窮小子就是「萬網」的創始人兼CEO張向東,後來萬網被阿里巴巴收購,成了阿里旗下子公司。其間萬網還在2013年強行封停慧聰網的域名長達4小時,就是這小夥子的功勞。他神預測「慧聰敗給阿里」,果然5年後預言成真,現在很多人都只知阿里不知慧聰,慧聰網的郭總 臉都被打腫了。
分享一篇張向東接受新悅讀采訪時的訪談錄:從創業者到投資人。
訪談就在向東家進行,他家中陳設很典雅,傢具多是木製,由於空間大,也透著一股簡約。牆上的畫有不少西方作品,很有中西結合的味道。一見面他就招呼我們喝茶,語速平和,對話從創立萬網的初衷開始。
「大概94年知道互聯網的概念,我是搞計算機的,隱約覺得這將會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東西,所以決定做點事情,96年便創立了萬網。」向東坦言一開始他也彷徨了很久不知具體該做什麼,所幸是找對了大的方向,現在回過頭來看他把這種「幸運」歸結為一種潛在的判斷,也是他自己口中的「前瞻性」。
「大多數成功的創業者都是因為他們傑出的成就被大眾所熟知,殊不知背後經歷了多少鮮為人知的困境。」回顧創業經歷,向東感慨萬千,和新悅讀分享了創業期間他「印象深刻、比較大的三次挫折」,就讓我們一起先來讀讀他的「千萬網事」。
第一次挫折:建網站跌跌撞撞
那是在公司剛起步的時候,當時我們的想法是去幫中國的企業使用互聯網,具體怎麼幫,我們看到當時中國基本沒什麼網站,而那些國外大公司都有自己的網站,像是微軟,HP,IBM。所以我們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中國的這些大企業也應該有網站。但我們沿著這個思路做下去發現非常難,我們等於是一個市場宣傳的先鋒,我們跟很多大企業去談,告訴他們互聯網時代來啦,你看國外大公司都有網站你們也應該有,但這些人就比較含糊,說:嗯,你們說得對,那我們應該干什麼呢?我說你們也應該有網站啊,我們給你們提供一個方案你們就可以有網站了,但是這些人就說好呀讓我回去研究研究,然後就沒消息了。再加上那時一個客戶方案做下來會比較貴,大概都要一二十萬人民幣,他們可能覺得這個投資還有點高,摸不著頭腦,所以也下不了決心,別人還沒做的時候為什麼我們要花這個錢呢。
總的來說因為建網站這個概念比較超前,所以進展很緩慢,一年下來沒做幾個客戶但我們卻雇了不少員工。我們當時為了有一些其他的營收,還做電腦代理,那個花費也不小,但正因我們不夠專心,所以代理做的也不怎麼好,賺的錢也不多,也就沒辦法繼續支持互聯網的生意,很快錢就花得差不多了。所以我們在96年後半年就非常困難,一方面我們還在試圖游說那些潛在的客戶,但同時我們又入不敷出。
第二次挫折:二輪融資燒錢過快
過了幾年,萬網在國內算蠻有名氣了,我們也融了一次資。2000年我們進行第二次融資,在融的時候就覺得氣氛有點不太對,所幸我們動作比較快完成了那筆融資,之後市場就驟然地對互聯網十分懷疑。融資前我們的業務做的還不錯,市場份額第一,增長速度也非常快,年增長好幾倍,營業收入客戶量都這樣同比上去,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當時融資的時候跟投資人承諾的比較多,或者說做的市場預期比較激進,所以融資後為了做到承諾的數字,錢也燒得很厲害,2000年一年時間一多半的錢就燒掉了。原來的想法是都能接替上,就是這一輪做到多大規模的時候,又可以接著融到下一輪的錢,甚至就可以上市了什麼的。可是這樣下來以後發現市場氣氛完全不對了,不可能很快找到下一輪投資者。當時的大環境也讓很多公司就這樣死掉了,我們也是倒計時算我們還有多少錢,還能燒幾個月,因為那時我們弄了很大的辦公室,也請了一些很貴的人,有著豪華的團隊。雖說我們的業務模式是盈利的,但是因為支出太大,每個月就都是燒錢的狀態,那個階段壓力是非常大的。投資人那邊給的壓力也很大,董事會開會的時候大家也都黑著個臉,恨不得咬對方一口的感覺。
第三次挫折:SARS突襲
03年在北京遇到了非典,不知道會怎麼發展,你看機場沒人坐飛機,酒店沒人住,辦公樓裡面有一半的人都不在,大家擠到電梯里恨不得覺得對方都得了非典似得,所以當時我們也很緊張,擔心團隊裡面誰會得(非典)。當時有個傳言說,(要是得了非典)送到某個地方就再也見不著了,就治不好,一盒骨灰就送回家了(笑)。
試想如果你是彼時的向東,你會如何應對?
針對第一次挫折:從網站到域名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96年的時候正是因為我們快山窮水盡了,也是因為我們走在前面,在叢林里探索,然後悄然發現了泉水——「域名可以作為產品去賣」之前提到我們一開始是建網站,當時建網站是一個傳統的系統集成的概念,那是很貴的,所以很多企業下不了決心,但是域名需要先保護起來,恰巧我們發現域名又有人搶注,這些也是因為我們走在前面率先發現的情況,所以我們決定把域名搶注的這個現象向社會予以公開、宣傳,果然引起了高度的重視。我們寫了一些宣傳稿,給了報紙,第二天就有記者來采訪我們,第三天就見報了,後來陸續又有不少媒體來采訪,我們媒體公關的工作做得好,我們公司的電話上了報紙,結果呢我們的客服電話就被打爆了,這樣我們就迅速成立了一個域名注冊的部門。「應該說在我們之前沒有人把域名注冊作為一種業務來看待,是我們率先提出要先注冊域名把它保護起來。」
所以96年我們通過域名注冊打響了第一炮,過了幾個月才有好多公司學我們,但我們一直一路領先,到現在都是number one。域名注冊我們在97年做到了將近1000個客戶,當時我們的定價不低,一個域名連同某些增值服務在一起,我們收到3000塊。當時注冊域名的成本也很高,成本大概是100美金,加上當時的人力成本也比較高,不像現在自動化程度很高,但總的來說我們的利潤也很好,當然我們的服務也都非常周到。接著我們就趁熱打鐵,因為企業有了域名,自然得有網站啊,而且你得做內容,所以我們就幫企業做網站。更重要地是我們學會了做一種叫「虛擬主機」的東西,實際上就是把伺服器資源拆分,給更多的人用。最早是一台物理伺服器上面只能跑一個網站,這也是為什麼那時候價錢高,但也幸好我們走在前面,我們通過學習摸索,掌握了怎麼做虛擬主機,這樣我們就在機房裡放一台伺服器,把它切分成小的伺服器,賣虛擬主機。這是一個劃時代的東西,這樣一來用戶建一個網站的成本就降低了許多,至今這依然是萬網的一個主要的收入來源。這樣萬網的業務就得到了鞏固,域名我們是老大,虛機主機我們是老大,而且我們也不斷創新,提高客戶滿意度。現在很多的技術也是沿用了我們當時的一個思路。然後97年、98年業務節節攀升,到98年我們就賺錢了,99年我們就融了第一筆風險投資,然後就到了2000年。
針對第二次挫折:開源節流亦是人力「滌盪」
2000年怎麼過去的呢,我跟全體員工開會,把當時的困境都說明了,告訴大家必須開源節流,把所有可能的措施都擺出來,一方面不能讓銷售額下降,一方面要大幅度減低支出,最後我們做到了!我們把辦公樓從兩層變成一層,員工也有一些自然流失,特別是有些工資特別高的海歸,一看這種情況也覺得沒前途,他們一動搖走了我心裡挺高興的,正好我的負擔降低了,這樣就歡送他們走,當然這個特別棒的反倒不能走,咱得好好留下。我也是在那個時候學會了看財務報表,每一項都得特別精細地去看,辦公室租金、員工工資、通訊費、交通費……看哪個地方能夠減下來,好在我們大家能夠上下一心,那個時候雖然壓力特別大,但是氣氛特別好。最後在2001年11月份開始實現break even,從現金流的角度來說只要賬上還有現金公司就能活下去。
「話外的體會是跟一些海歸打交道相當痛苦。當時我們花很高的代價請了一些海歸,以比我們的員工高十幾倍的成本請過來奉為上賓,但是期待的作用他又起不到,並且也不是特別的負責。有一次出現緊急情況,就是黑客進了我們的伺服器,惡意地刪了我們的數據。我們當時伺服器也就是100多台,結果破壞了70多台,這個損失多大啊,當時客服電話就打爆了!那陣子我們請的那個高人CTO跑美國度假去了,事發時他還沒走,他就說要按計劃去度假,當時我這個心裡就特別的灰涼,你想想,在這么困難的時候,說走就走,你是CTO啊。好在我們那時候管理非常認真,數據都做了備份,但也經過兩個星期才把所有伺服器給恢復起來。並且我們給所有受損的客戶都賠禮道歉,還補償了幾個月的服務期。這樣,才度過了一次危機。」
針對第三次挫折:有預案才有峰迴路轉
當時我們做了很多預案,包括管理團隊分成兩隊,一三五這些人上班,二四六那些人上班,不上班的就在家裡呆著,這樣盡量降低「中毒」的概率。但是從結果來看呢,03年因為大家都不出門,反而促進了互聯網的發展,03年我們反倒做得還不錯,當時的情況現在想起來也是跌宕起伏。
「我們曾經很調侃地說,如果我們垮了,那麼中國幾分之一的網站就不見了。這裡面既有一種成就感,也是一種責任。」03年後的萬網就一直健康成長,營業規模持續上升,每年都是盈利的狀態。同時我們也不斷探索新的業務模式。從萬網自身的定位來說,我們覺得我們定的沒錯,無論是服務大型企業還是中小型公司,我們都給他們帶來了很強的價值,這家公司對於整個社會的經濟起到某種貢獻甚至是支撐的作用。
問:您創業成功的原因?
張:有幾個要素。一個是在對的時間里選對了要做的事,抓住了時機。還有就是找到了一些合適的人,這些人幫助你取得了成功。這些要素缺一個都成功不了,特別是這個人的要素在裡面非常重要,不成功一定有很大原因在人。所以我們現在做投資,尤其是早期投資,最重要的也是看人。
問:您怎麼看這個「人」?
張:一方面,責任心是一個最最基本的(條件),進一步來說是看他的人品,他有沒有一種「德」在裡面,在有利益沖突的時候能不能均衡各方面訴求,而不是損害別人的利益只為自己去考慮問題。還有一方面就是這個人的能力,你指望他去實現什麼他做不到這也是不行。當然這個人也是在過程中不斷發掘的,假如說公司有幸能起步了,那麼你選人和用人肯定是持續不斷的。
問:您曾說甘願做一個「小股東」?
張:我不認為我們作為創始團隊主動要去做小股東。其實這些年回過頭來看,我們很多事情下不了決心做也跟我們創始團隊股份過早被稀釋太多有關系。這有歷史原因,在第二輪融資的時候我們稀釋的太多,造成了一個沒法逆轉的情況,這也是我自身資本規劃裡面的小小的遺憾。如果放在今天我們會更審慎地去做這個融資。
問:在接受阿里巴巴的'投資時,想必您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那麼從這些年的結果來看,這其中的協同效應是否達到了當初的預期?
張: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首先我覺得當時阿里巴巴決定跟萬網走到一起的原因是萬網在互聯網行業跟阿里巴巴要做的事情是一樣的,同時我們所提供的產品是不一樣的。比如說阿里在剛開始做的雲計算,其實就是萬網做的虛擬主機的概念,就是資源分享,只不過用的技術不一樣。我們的客戶群有重疊部分但是也有很多不重疊,所以最後走到了一塊。
從後期來看我覺得協同效應還是比較強的。那時阿里相信雲計算能帶來下一場革命,所以就投了很多錢在雲計算上,但是投入產出很不對稱。當時是09年阿里跟萬網走到一起,同時也是09年阿里投資成立阿里雲,我們股東關系確立以後兩家就開始合作,當時雖然團隊上沒有直接合作,但是業務上已經開始合作了:阿里雲做出一些東西就放到我們這邊做一些進一步的技術開發後就拿給萬網客戶去使用,獲得了很多的反饋和體驗。實話實說一開始的用戶體驗是很差的,經過了很多次改進以後才好了很多。也因此萬網的人跟阿里雲研發的人就走到一起,一起做了很多後續產品。
至今我覺得阿里對萬網非常的尊重,也非常保護,表現在對萬網的同學非常的尊重和肯定,同時也有效的保護了萬網現在的品牌,並且推動了它的發展,到現在萬網還是繼續在領導這個行業。阿里雲的強研發再加上萬網強的市場營銷和客戶關系,就有了一個很好的配合,大大促進了阿里集團雲計算的落地。所以在我看來這是相當的成功和有意義的。當然對萬網的同學來說,也算是一次挑戰,因為從萬網以前獨立的經營到合並以後要接受阿里集團的一些管理方式,這是一次洗刷和熔煉的過程,有一部分同學經受住了磨練留了下來,有一部分離開了,這也算是一種人生體驗,這是兩個公司在一起合並整合不可避免的,但高層的戰略目標我認為是實現了。現在也有些萬網的同學在創業,我也盡可能地給他們一些支持和幫助。
問:可以比對一下國內與新加坡的創業環境嗎?
張:這也是個好問題。「我認為中國的創業環境是非常好的,可以說是未來若干年推動中國經濟繼續強有力發展的一個動力,也是中國由過去的世界工廠轉化為創新發源地的這么一個局面的開端。」原因有這么幾個:第一,由於互聯網的存在,存在於全球信息上的時差消失了,以前是美國發明一件東西,5年以後中國才知道,現在是,有一件東西在美國產生,第二天中國就知道了,然後一個月以後中國這邊就發生了, to china的模式就是這樣形成的,時間delay非常短,甚至現在是一線東西先原創在中國。第二個就是從人才角度來說,過去可能最優秀的一流人才在美國,中國可能是二流或者三流人才,但現在事實上是一流的人才很多已經到中國去了。這個就造成人才的梯度幾乎已經消失了,現在如果說美國可能還有一些優勢,但是那個優勢沒那麼強了。第三個原因是地方政府非常支持,無論是來自於中央的一些政策還是地方政府的一些扶持,資金支持、人才引進、稅收優惠,提供辦公室孵化等等,很多措施吸引初創企業去落地。第四就是大家看到不少年輕人創業成功的案例,大家都磨刀霍霍想成為下一個騰訊、下一個阿里巴巴,具有極強的創業熱情。最後一個就是大量的錢在中國轉悠,大量的投資人涌現。這幾個原因疊加起來,我覺得中國今後會出來很多成功的創業公司,很多有意思的產品。
那再說回新加坡,我覺得新加坡相對來說,在創業環境上可能處於一個比較次等的地位,原因我覺得似乎有這么幾個,一個是因為新加坡的市場太小,第二個是因為本地人才似乎不太願意創業,可能因為日子過的太舒服了,尤其是一些優秀人才在畢業後很容易找到一份稱心的工作,這樣他會覺得創業代價太大,動力不足。第三個客觀上講可能是公司經營成本比較高。你想每個人工資都那麼高,一創業就得養活別人,搞不好一出來就會被創業所需的費用吞噬掉。
針對這幾個問題,我覺得好像都有一些解決方案,針對第一個原因你做的產品可以不只面對新加坡,可以面向全球。你如果能做出一個對全球人都有用的產品,這事在新加坡也不是不可以發生的。第二個就是從人才的舒適性來說,我現在也看到有很多人躍躍欲試,相比國內來說少一些,但也不乏很多優秀的人才,像是一些來自NUS、NTU的留學生,他們都很年輕、很有想法、非常有創業熱情。最後一個成本高的問題,我覺得新加坡政府也認識到了,所以給了很多扶持措施。
我也想借這個機會去強調一點,「創業公司千萬不要將政府給的這個錢當成了自己的商業模式,你要想這個錢只是幫我在創業期間降低成本,但是我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客戶,找到獨立生存之路。」我跟我投過的一家公司也強調,我們在沒有(政府)這個錢的時候也要能撐著,這樣來自政府的錢就是錦上添花,但是如果你成立之初就一直惦記著怎麼拿這筆錢,這個公司肯定就搞不起來。
另外在我看來又有一波新的機會在起來。IOT(Internet Of Things) 國內叫「物聯網」,表現在什麼地方呢,第一,由於互聯網廣泛的滲透,這個用途極其廣泛。第二就是隨著硬體的成熟,它可以做到超小型,超低功耗,超低成本。它首先是智能的,裡面的晶元集成了所有的功能,帶CPU帶memory帶通訊,你可以再上面寫代碼,也可以通過wifi連接,體積微小,功耗很低,再加上微型感測器的成熟會催生出一個全新的行業。舉個例子,比如電動汽車,它是個大玩具,它的核心是智能的東西由若干電腦組成,再進一步呢是智能汽車,免駕駛員,自己開。再往遠就是智能機器人世界。另外比如說無人飛機,從大型的去噴灑農葯到小型的去執行拍照任務等,這些都會是發展非常迅速的行業。
問:可以談談您作為天使投資人的投資偏好嗎?
張:我的模式其實是這樣,一方面我很樂意有人帶著idea來找我,另一方面我也很樂意有人說可以實現我的一些idea,那咱們合作一把。因為我現在基本停留在idea,如果有人能夠拿出一些可實現的方案的話我就可以作為投資方來幫助他。就是在一起玩嘛!所以我下一步可能會成立一個孵化器,把有想法的人弄過來,免費讓他們使用孵化器,提供一些設備和這么一個環境。
;Ⅳ 給美國捐款 70 億後,前中國首富現在想回來了,他是誰
昔日的盛大網路,一度輾壓剛發展的騰訊官方,就算是搜狐網也難與盛大游戲一較高下。集團旗下經典的游戲《傳奇》、《新英雄門》也是令馬雲的兒子都跟隨「有沒有中招」,由此可見其知名度有多大。但是游戲玩家對手機游戲的沉迷,在將盛大網路掌門陳天橋引向富豪的王位另外,也將他與盛大網路推到社會輿論的輿論漩渦,乃至還遭受了中央電視台的「訓話指責」。
最後,陳天橋在2010年時決策退居二線,而且避開社會輿論,全家老小遷到馬來西亞居住。此外,也逐漸賣掉盛大游戲財產,而在2015年時也是挑選與盛大網路完全「道別」,TX88億美金後前去英國發展趨勢。殊不知,真實引起異議的是他在TX後,第二年就向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捐助10億美元,放到那時候大概為70多億元rmb。當陳天橋接納訪談,被問起為什麼不對國內大學捐助時,陳天橋坦言中國高校不差錢,這一點完全惹惱了中國人。
其實縱觀歷史經驗,但凡大國崛起,無論是英國、德國還是後來的美國,無不是遵循著 " 科技強國 - 經濟強國 - 政治強國 " 的路線。尤其是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如火如荼的當下,科技競爭早已成為大國博弈的主戰場,我們必須抓住這一重大歷史機遇。
科學無國界,能夠造富全人類的前提,一定是首先造福美國人,然後,美國人再拿著你的技術,去收割中國人的智商稅。直到,中國國內有一批卓越的科學家,通過自主研發,開發出了同級別的技術成果,14 億中國人才會停止向美國繳納智商稅。
Ⅳ 張向東的創業故事經歷
張向東的創業故事經歷
張向東,1977年出生於陝西,199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700BIKE聯合創始人、NASDAQ上市公司前久邦數碼聯合創始人、總裁。中國城市自行車、騎行文化推動者,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提供的創業故事,快來看看吧。
張向東:從記者到總裁的跨越
對於互聯網,畢業於北大信息管理系的張向東,有著一種天然的熱愛。這種熱愛,用他的話說,源於對互聯網的信仰。這種信仰,讓他在聽到鄧裕強談起手機互聯網的美好願景後,一個星期內便從《新周刊》高級記者的位置上離開,走得那麼義無反顧。
張向東那一身休閑西裝和牛仔褲,配上黝黑的皮膚,一頭韓流式的長發,看上去更像一個漂在北京街頭的文藝青年。70後的他實際上是中國第一家免費的WAP網站3G門戶網的總裁。
他說,當時對於一個年輕人來說,你會覺得這是一個可以給你想像空間的領域。「有些東西,當你做它的時候會覺得這是你喜歡的,你就明白。」
學校和朋友的感覺
在互聯網世界,「北大幫」早就不是什麼新鮮的名詞和組合,難道真是 「北大精神」造就了今天如此「自由」的張向東和他的3G門戶嗎?
張向東說起大學時期的口吻卻顯得輕描淡寫:「我當然愛我的學校,但是同時我也不認為它真的在某一個地方特別怎麼樣(優越)。我們像所有的大學生一樣,每天晃一晃、看看書、發發呆。」
「我高考第一年沒有考上!專科都沒有考上!」張向東說,自己從小就是一個壞學生,很調皮。母親當時只要他「考上大學有一個工作就行了」。落榜後,張向東就想「不就是一個考試嗎」,於是用了一年時間認真復習。由於他本就是提前上學,所以那一年考上北大的張向東也只有18歲。
「你知道嗎?從九幾年畢業的時候,就業壓力就很大了,雖然還沒有現在『房奴』這樣的概念,但那個時候我就想,我在城市裡面生活不是為了在這里給自己掙一個房子,掙一個車子,像其他幾千萬人一樣生活,我在這里應該有我的生活,我的生活方式跟別人不同,那就可以了。」張向東說。
不是因為名校,也不是為了追求名利,張向東對他能成功走到今天的解釋是,「相信自己看到和理解的世界」,然後,遇到了一幫志同道合的朋友。
「朋友」似乎是張向東常常提及的兩個字,說起鄧裕強(3G門戶網站另一位創始人),張向東說:「雖然我一直畢業在北京,他在廣州,但是我們倆一直以來有一種默契,那就是我們將來一定可以合作做一件大事。你知道嗎?就像過去槍戰片那種感覺的,我倆可以背靠背拿著槍沖出去,殺出去的感覺!」
2004年初,鄧裕強和張向東兩人在廣州天河石牌西路的一間6平方米的小屋裡,商量著建中國最大的免費手機網站。
當年3月16日,3G門戶正式上線。當天的在線人數僅2人——鄧裕強、張向東。如何營銷?這是個大問題。沒那麼多錢,也沒有和運營商合作的渠道,他們想到了病毒營銷:以自身為種子,一傳十,十傳百。
他們首先瞄準了那些尚未有互聯網經驗的學生群體和互聯網上的手機玩家,在各種手機論壇上發帖子,並邀請當時移動夢網論壇中的版主們到3G門戶上來做版主。這些版主也憑借著在論壇中特殊的地位,給3G門戶帶來了一大批的活躍用戶。
「國內互聯網比較容易形成一種聚攏效應,也叫做颶風效應,即擁有優質的信息與內容的商家,用戶會主動向它去靠攏,而不是靠有錢打廣告,用戶不吃這一套。」3G門戶市場副總裁曹明說。
正是在這種模式下,免費WAP的出現博得了用戶的支持,除了學生,賣手機的也成了他們的宣傳隊。與此同時,他們還利用每一次飯局、會議、旅行……凡是能想到的、能參加的社交活動,他們都盡可能的參加。
3G門戶在這種傳播過程中成為「獨立免費WAP網站」的代表,上線8個月,用戶量達到100萬。
顛覆傳統廣告的定義
有了客戶,怎麼賺錢?
久邦科技的`創始人將網站定位為「媒體」。而按照媒體的傳統贏利模式,須從廣告商身上尋找商業利益。不過,在手機網站的廣告運作上,張向東試圖顛覆傳統廣告的定義。
從2006年3月24日起,3G門戶網上開始正式運營手機廣告,通過一個「玩競猜游戲,送BENQ MP3」的鏈接,BENQ率先在3G門戶上開了一個專區,提供最新鮮的產品及品牌資訊。「這是免費獨立WAP領域里的第一個移動營銷案例。」艾媒市場咨詢集團董事長張毅告訴說。
不過,這種廣告只是嘗試。某品牌的營銷經理表示,他對移動互聯網廣告並不看好,因為受到屏幕尺寸的限制,傳播效果不明顯。
這種說法目前仍然不乏支持者。對此,張向東表示:「這種說法是不專業的!」他反駁,手機廣告具備比傳統媒體廣告更多的優勢,比如它是「離人最近的媒體」,具有融合媒體的功能,多媒體功能更加強大等等。
做過記者的張向東,對手機互聯網廣告的定義是:廣告即內容,娛樂即廣告。2007年聖誕節,時尚品牌匡威通過贊助的「幫聖誕老人尋找麋鹿」的互動游戲登錄3G門戶,做游戲圖標嵌入式廣告,這種方式在兩個星期內吸引了超過400萬用戶的點擊和參與。
「傳統廣告給人們的不良印象之一是干擾性,強制插入的傳統廣告對於新媒體影響下的用戶,就像是父母對叛逆期孩子的說教。強調互動和娛樂,讓用戶參與其中已經是廣告效果的重要標准之一。」張向東表示,免費WAP上的移動營銷最好的方式就是推拉結合,先以活動來帶動網友互動,再多頻次地將品牌產品植入消費者心中。
這種廣告模式,創造了連續三年保持翻番的業績。自2008年起走向成熟,一些手機廠商,甚至移動運營商,以及九大銀行都向3G門戶投放廣告。2009年業績預計突破1.5億元,增長50%。
看到獨立免費WAP模式優勢的經營者不乏其人。2006年底時,國內已經出現了幾萬家WAP網站,互聯網的幾大門戶也都相繼建立了WAP網站,同質化競爭嚴重。
此時的3G門戶網面臨挑戰:如何將1000萬用戶牢牢粘住,成為忠實用戶,以應對巨頭進入市場的競爭?
「那時候,我們不是不能賺錢,我們更關心的還是繼續圈人氣。」張向東說,那時候一天到晚琢磨的是,用怎樣低成本、有意思的方式來讓人們知道這個提供免費內容的手機網站。
「我們認為,互聯網上的贏利必定是以用戶需求起步的,要保證大量的用戶基數,又要保證他們有含金量的需求。」鄧裕強說,早在2006年,他們就開始了布局手機客戶端軟體,制定了「網站+客戶端」的戰略。
自2004年上線開始,隨時隨地手機上網看資訊是個日常的應用,但如何能讓用戶更省錢,更方便地打開手機獲取手機網路上的服務呢?客戶端的響應速度比網路顯然更加重要。
「中國移動推出的套餐是5塊錢30M一個月。用客戶端上網,能在有限流量里實現更多信息下載。而且,客戶端的操作很容易被用戶習慣化,從而粘住客戶。」IT技術出身的鄧裕強,對開發客戶端的理解類似於「摩爾定律」。
2006年6月,3G門戶推出第一版手機流媒播放器GGTV,主要用於支持手機電視直播、手機電影、網路視頻等點播。2007年3月,GGTV每天獨立活躍用戶超過50萬。2007年4月,3G門戶宣布推出新的播放器GGLive,安裝該軟體後可點播節目,還可以隨時隨地收看NBA、演唱會現場等等各類直播。
將移動客戶端產品直接鏈接到門戶的論壇和新聞頁面,參與互動,能讓廣告覆蓋的人數以倍數不斷增長,從而實現廣告效果。鄧裕強認為,這等於「香精」加上「粘膠」,既能招引之,又能牢牢粘住。
用什麼風格走完一生
在公司里,張向東還有一個稱呼,叫「Z」。他自己的詮釋,就是zero,零。「因為我覺得它可以提示你,所謂的總裁啊,其他的所謂的什麼對你來講,都是可以歸結為零的。」
人生的歷程,被他形容為「從零到零,因為人最後會消亡,一個特立獨行的人,就是用什麼風格走完自己的這一生,我覺得是最為重要的」。
他和搭檔鄧裕強,都是根本不在乎物質享受的人,他們花一百多萬買的一輛賓士,經常被當做貨車一樣運東西。
對於自己的成功,他很淡然,似乎都是隨時可以抹去的東西。他說:「我特別驕傲的一點,是和很好的朋友在一起不會說房子、車子怎麼樣,大家見面是說,你最近看什麼書,我看到什麼好書就告訴你,有時候碰見很好的書就多買一本給你……」
當很多人在為一套房和一輛車而勞碌奔波的時候,張向東很瀟灑地旁觀著這一切。他說:「這一輩子就是買個房子、買輛車,然後上班的時候可以開著車去,你就覺得很爽嗎?就值得了?覺得我有財富了,我跟別人平起平坐了?我覺得這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
他說自己30歲前一點都沒有物質上的負擔,他也不覺得3G門戶給他的價值,就是讓他變成一個千萬富翁或億萬富翁。
「對,我現在是比一般的朋友們物質上會富有一點,但是我之前沒多少錢的時候,對我也沒形成多麼大的障礙。比如說我看書,以前沒錢的時候,我也可以做的啊,就在圖書館里看。以前我待過的所有城市的借書卡都有,我到廣州那麼短時間都有廣州圖書館的借書卡。創業初期的時候,我看書都在廣州的書店裡看,有什麼關系呢?」
「現在有錢了,就列個書單讓秘書幫我買,或者做成電子書看,這只是方式上的變化,但是態度不要變,態度變了就很可怕。真正的財富是不能買賣的,它是買不來,也是你不會賣掉的東西。」
張向東說,他最想做的事是和韓寒一起寫文章,和馮唐一起喝酒。
他說:「3G門戶這個公司我是挺認真、用盡全力去做的,我覺得我們做的事情帶給我和同事的內在東西是圓滿的,通過做這件事,我們內心更加自信、自由,這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做成一個所謂的上市公司。」
蘋果公司的喬布斯是他崇拜的偶像之一。很多年前,這個美國小夥子和他的童年夥伴,用一個咬了一口的蘋果作為自己創辦的公司的LOGO,並以「活著就為改變世界」作為人生信條。張向東和他的搭檔也在理想中追逐著自己的夢想。或許過不了多久,中國的喬布斯抑或扎克伯格,也會在移動互聯網的浪潮中應運而生。
Ⅵ 當年在贏在中國預言慧聰網被打敗的人現在怎麼樣了
截止2019年,張向東現在是700BIKE聯合創始人、NASDAQ上市公司前久邦數碼聯合創始人&總裁。中國城市自行車、騎行文化推動者。零六年預測慧聰網將倒閉的窮小伙是張向東。
而且用別人的錢回答這個問題,我都已經這么成功了,你認為我還不行!是,我不行!這要讓歷史來說話,我已經這么成功了,你都不相信我,你憑什麼要他們信任你,一個比我還不成功的人。
(6)張向東在新加坡做什麼擴展閱讀
2011年4月21日下午慧聰網發表聲明指責萬網停止解析其域名4小時一事,萬網2011年4月22日上午向鳳凰網科技發來聲明稱,「經查實系萬網業務人員依法按相關規定做出的處理決定」。
萬網還表示,萬網「如果對違法違規事情不作為,同樣要承擔法律責任」,並對慧聰稱「如果對此有異議,可依法通過正常途徑申訴」。
在隨後慧聰向媒體發送的聲明中,慧聰解釋了萬網停止解析其域名的原因,稱萬網稱接到客戶投訴,因慧聰網上存在某侵權品牌的商鋪頁面,而停止域名服務。
郭凡生用了三個「我已經這么成功」來闡述問題,06年的張向東與郭凡生相比,沒有大的成就,所以被他這么一還擊,尷尬不已,但是他的表情依舊十分堅定。
Ⅶ 中國電商創業教父
慧聰網是什麼?相信出生於七八十年代的人,很多都有聽過慧聰網這個名字,慧聰網是電商的鼻祖,創辦於1992年,比阿里巴巴早了7年,在20世紀的前幾年,「北慧聰,南阿里」的知名度可以媲美當年金庸的「北喬峰、南慕容」,而慧聰網的創辦人郭凡生更是一度被人稱之為電商教父。但是雖然是北慧聰,它卻沒有做到如同「北喬峰、南慕容」里的喬峰一樣。從遙遙領先於阿里,到被阿里追趕上,再到被阿里遠遠甩在身後,慧聰網的發展讓人大跌眼鏡。慧聰網的沒落慧聰網的沒落的因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我認為在於郭凡生身上,對郭凡生這個我並沒有深入了解,但是從抖音上很火的一段的《贏在中國》的視頻即可看出此人過於自大,聽不進他人的意見。當年參加節目的前萬網創始人兼CEO張向東(當時還是一個小年輕,尚未創辦萬網),在節目上列舉了一堆阿里的優勢以及慧聰網的不足之處,預測說阿里巴巴最終會幹掉慧聰,一統電商。結果遭到被郭凡生無情的嘲諷,最著名的當屬那句話「我都那麼成功了,你還不相信我」。慧聰網的現狀應該說,老郭還是成功的,雖然現在慧聰集團的股價只有38.1億港幣,摺合約34.3億人民幣,連給阿里提鞋都不配,但是整個中國又有幾個人的公司能做到上市,所以老郭還是成功,只不過其太過於自大和自狂(大嘴巴和到處懟人是出了名的),使得大好的形勢白白浪費掉了,否則就算做不成阿里巴巴,最少還可以京東,但是現在別說是阿里京東了,連拼多多和唯品會這些它都比不上了。總的來說慧聰網是成功的,郭凡生也是成功的,慧聰網現在雖然不敵阿里巴巴,郭凡生也沒有馬雲這般有名,但是相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慧聰網市值幾十億已經很成功了,在B2B電子商務領域仍有一席之地,郭凡生也很成功,身價也有好幾億。大家也不要事後諸葛亮,畢竟馬雲這種人物一般常理是無法預測的。同樣,現在如果我說我將來比馬雲有錢,基本沒有人會信,這是人正常的邏輯,基於現實判斷未來。
Ⅷ 十三年前預言阿里巴巴的成功的人,現在有什麼成就嗎
張向東是中國互聯網行業的開拓者和先鋒人物,創立了中國最大的域名注冊系統和雲計算服務提供商。.耕耘中國互聯網行業23年,張向東可謂見證了這一行業的發展歷程。從篳路藍縷,到如今的碩果累累,他的奮斗經歷,也是萬千中國企業家的一個縮影。
張向東自己又在香港學完了相關的技術,有市場又有技術,只需要坐等營收就好了。但是,那時候的中國的企業對互聯網還沒有特別明確的概念,沒有意識到它的力量,幾乎都在持觀望態度。這就導致了兄弟倆在跟大公司推銷這一業務時特別艱苦,他們雖然認可這個事物,但興趣都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