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內閣資政是哪裡
① 新加坡的政體是怎樣的
議會制共和制
根據憲法,新加坡是一個類似於英國的單一制、議會民主制國家.
國家元首
新加坡的政治體制追隨的是英國的威斯敏斯特體系,因此總統是國家元首,只擁有象徵性的權力。在1991年以前,總統由議會任命。1991年憲法修改後,總統由民選產生,任期6年。修正後的憲法也賦予總統更多的許可權,包括否決所有可能危及國家安全或種族和諧的政府法案,在總理的推薦下任命內閣官員和部門首長,以及啟動腐敗調查程序。但是總統在採取這些行動前必須首先咨詢總統顧問理事會(Council of Presidential Advisers)的意見。
新加坡歷史上的首次總統民主直選於1993年8月28日舉行,當選者為王鼎昌。現任總統塞拉潘·納丹是於1999年經選舉上台的第六任總統。
總統顧問理事會是1991年憲法修正案所建立的機構,憲法明確規定,總統在動用任何權力之前必須首先咨詢該理事會的意見。該理事會由6名成員組成,其中2名由總統本人任命,2人由總理推薦任命,1名由最高大法官推薦任命,還有一人由主管公務員的公共服務委員會主席推薦任命。現任總統顧問理事會主席沈基文是淡馬錫控股的董事,他在總統無法行使元首職責時代理元首行使職責。在總統顧問理事會主席也不能代理元首職責時,由國會議長代理行使。
議會
新加坡擁有一個一院制的議會,其中大多數成員由平均5年一次的民主直接選舉產生。議會與總統構成了完整的新加坡立法機構。議會中的多數黨黨魁將獲總統任命為政府總理,然後再由總理推薦內閣部長和部門首長,經總統任命後組成內閣與政府。政府對議會負責,並接受議會的監督與質詢。一屆議會(以及政府)的任期最長為5年,但是總理可決定提前解散議會,舉行大選。大選必須在議會解散後的3個月內舉行。
議會議長在議會首次召集開會後選舉產生,當總統和總統顧問理事會主席均因故無法行使國家元首職責時,將由議會議長代為行使職責。
現有的議會共有94名議員,其中包括84名選區議員(Constituency Member of Parliament)、1名非選區議員(Non-Constituency Member of Parliament)以及9名官委議員(Nominated Member of Parliament)。由於長期以來人民行動黨主宰了議會,1991年修正後的憲法規定,議會內必須有至少3名反對黨議員,如反對黨議員未達法定人數,必須由政府委任得票最高的反對黨議員進入議會(見下)。
目前在94名議員中,只有3名反對黨議員,其中2人是單一選區議員,另一人則是政府根據選舉法律所委任的得票第三高的反對黨候選人。批評者認為人民行動黨擁有了議會的絕對主導權,使得權力制衡受到破壞,反對黨根本無法發揮監督作用。但是新加坡政府則指出,絕大多數的人民行動黨議員都是直選產生,而且法律已經努力保障議會中有反對黨的聲音存在。
內閣
內閣成員由總理從政府部門首長中選出,內閣由總理負責,設2名副總理。1991年李光耀下台後設內閣資政,由李光耀擔任;2004年吳作棟下台後,李光耀繼續留在內閣內擔任內閣資政,而吳作棟則出任國務資政。國務資政與內閣資政的位階高於副總理。由於現任總理李顯龍是內閣資政、前任新加坡總理李光耀之長子,兩人同在內閣中工作也引起許多人的批評。
內閣成員同時也是議會議員,其中多名內閣成員兼任多職(如李顯龍擔任總理,兼任財政部長)。
② 新加坡的領導人為什麼叫資政
其實就是顧問!
③ 內閣資政的介紹
新加坡特有的政府協助機制。已故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於1990年從總理職位退下來後,繼任總理吳作棟為了繼續發揮李光耀在內政外交上的才華和經驗,設立了新加坡內閣資政一職,以使李光耀繼續留在內閣中做一些政策咨詢。吳作棟從總理職位退下來後,現在是新加坡的國務資政。所以新加坡現在共有兩位資政。內閣資政雖不是實職,但在新加坡政治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李光耀經常穿梭於國際外交中,為新加坡外交出謀劃策。內閣資政有點類似於政策顧問或者是智囊。內閣資政(Minister Mentor)是新加坡政府獨有的內閣席位,於2004年成立。首位也是截止目前唯一的內閣資政為華人李光耀,他於2004年8月12日起出任,曾擔任新加坡總理(1959年—1990年)及國務資政(1990年—2004年)。李光耀於2011年新加坡大選結束後宣布,與國務資政兼前總理華人吳作棟一同辭去內閣職務。
④ 有人說李光耀是貴州安順的對嗎
李光耀
李光耀(Harry Lee Kuan Yew)曾任新加坡總理,現任新加坡內閣資政。
1923年9月16日出生於新加坡一個說英語的華人家庭,祖籍中國廣東省大埔縣黨溪鄉。從小就接受英語教育,13歲時考入當地頂尖的英校萊佛士書院,1940年考入萊佛士學院,日軍佔領新加坡後中斷學業,戰爭結束後赴英國留學,在倫敦經濟學院學習時受到導師拉斯基的社會主義理論影響,逐漸展現反殖民統治傾向,但李光耀之後一直以反共產主義者著稱,在他的回憶錄中他說他「之所以討厭共產黨人,根源在於他們採用列寧主義的方法,不在於他們的馬克思主義理想。」
在倫敦經濟學院學習一年後,李光耀轉到劍橋大學攻讀法律,1949年畢業,隨後取得律師資格。同年他與前萊佛士書院的同學柯玉芝結婚。1950年李光耀在英國加入了一個由當地東南亞人組成的以爭取馬來亞獨立為目標的團體「馬來亞論壇」,當年8月回到新加坡,從事律師工作。1952年因為代表新加坡罷工的郵差與政府談判而名聲大噪,在工會中建立群眾基礎,為以後從政鋪下了良好的基石。
1954年10月,李光耀與一些從英國回來的華人、當地受華文教育的左派學生和工會領袖成立人民行動黨,參加次年舉行的首次選舉。這次選舉中李光耀本人順利當選立法議院議員,開始與新加坡的共產黨合作爭取獨立。
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地位,在自治政府的首次選舉中人民行動黨成為立法議院第一大黨,李光耀出任總理,此後李光耀一直希望能夠與馬來亞合並成立「大馬來西亞」,以取得正式的獨立,同時也可以為新加坡經濟發展提供保障,最後還可以鏟除在當地日漸得勢的共產黨活動。
1961年李光耀為首的反共份子與黨內的親共份子決裂,李光耀堅持新加坡應與馬來亞合並。1963年7月,李光耀在倫敦與馬來亞政府達成協議,雙方正式合並。合並後的馬來西亞聯邦政府與李光耀主導的新加坡政府採取行動,逮捕了新加坡的多名共產黨高層。
但是合並後很快聯邦政府與新加坡政府就在經濟等多項政策上發生嚴重分歧,李光耀作為新加坡州長,在馬來西亞國會倡導建立「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而不是馬來人的馬來西亞,引起首相東姑的不滿。1964年新加坡發生種族騷亂,李光耀政府指責馬來西亞聯邦政府試圖推行「種族沙文主義」,馬來人在聯邦內享有特殊待遇,並煽動新加坡的馬來人反對當地華人政府,這最終導致了新加坡在1965年8月退出馬來西亞聯邦。
獨立後李光耀積極推動經濟改革與發展,成功使新加坡在三十年內發展成為亞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在其任內推動了開發裕廊工業園區、創立公積金制度、成立廉政公署、進行教育改革等多項政策。今天的新加坡的政府以高效、廉潔而聞名,人民生活水平較其他亞洲國家為高。
1990年李光耀辭去總理職務,但是留任內閣資政至今。此外,根據2003年首次披露的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董事會,李光耀其實卸任總理後就一直擔任著該公司的董事長職務。該公司負責管理新加坡的政府外匯儲備,卻一直是該國最神秘的公司。他始終提倡「亞洲價值觀」,認為亞洲國家不需要完全依照西方的價值觀行事。李光耀因此也一直對西方國家對他專制的批評不加理會,認為西方民主不能強加給亞洲人民。
李光耀與妻子柯玉芝共育有三個子女:長子李顯龍後來成為新加坡總理,長媳何晶現任新加坡官方最重要的投資控股公司--淡馬錫控股公司總裁;女兒李瑋玲在陳篤生醫院全國腦神經學院擔任副主管;次子李顯揚任新加坡電信公司總裁。
【又】李光耀(1892—1961),盂縣仙人鄉東會里村人。民國26年(1937)「七七」事變後,李光耀積極協助八路軍戰地工作團,開展抗日工作。以東會里村為中心,建立抗日動員委員會,動員25名青壯年參加李雪領導的抗日游擊隊,主動獻出糧食400餘斤,並建議把舊聯村積存的近1萬公斤穀子,拿出一半救濟8個村莊的貧苦農民。
民國28年秋,經抗日區公所批准,擔任了敵偽田賦徵集員,利用職務之便,使周圍村莊少交緩交田賦,巧妙地與敵人周旋。為給抗日政府提供敵偽活動情報,他讓長子李謙(李益三)、次子李讓(李謙珍)擔任小學教員,為抗日做了不少事情,後來都調到抗日縣政府工作,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組織。民國30年9月,經抗日政府許可,李光耀擔任村維持會長,為了除掉死心塌地的漢奸密探李昌仁,說服日方警察王雲生與我方配合,利用反間計,以李昌仁姦淫良婦、辱罵日本軍官等情,密告日軍東會里據點目。數日後,把李昌仁處死在東會里村南曠野。群眾無不稱快。同年10月底,李光耀假借「吞金自盡」,哄騙日偽人員,擺脫了維持會長職務。1951年,李光耀當選為盂縣各界代表會常務委員會副主席。1961年因病逝世。
⑤ 新加坡內閣資政是什麼官啊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1990年從總理職位退下來後,繼任總理吳作棟為了繼續發揮李光耀在內政外交上的才華和經驗設立了新加坡內閣資政一職,以使李光耀繼續留在內閣做一些政策咨詢.吳作棟從總理退下來後,現在是新加坡的國務資政.所以新加坡現在共有兩位資政.
⑥ 資政的介紹
1.幫助治理國政。唐·道宣 《敘元魏太武廢佛法事》:「帝諱燾,以明元帝泰常八年即位,時年八歲,尚在幼沖,資政所由,唯恃台輔。」 太平天囯洪仁玕有《資政新篇》。2.官職名。宋代置資政殿大學士,宋景德二年(1005)置大學士,以授罷職宰相,偶授其他大臣,通稱資政。3.官職名。金置資政大夫一職,系正三品的文散官。元改為正二品。明清皆因之。4.官職名。民國時期,總統府亦置資政若幹人,由總統選聘,以備隨時咨詢。5.新加坡資政:新加坡的資政分為內閣資政(Minister Mentor)和國務資政(Senior Minister,原譯高級部長),其中內閣資政只設一位,目前李光耀為內閣資政,吳作棟為國務資政。而李光耀因此也被新加坡人尊稱為李資政。資政是總理或國家管理者退位後才能當選。新加坡資政是僅次於國家總統、總理之下的國家領袖,新加坡資政類似於中國改革開放初由開國元老組成的中央顧問委員會。
⑦ 新加坡的最高領導職位名稱是什麼需要6個()
新加坡的政府組織形式從建國初期是基本上照搬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因為新加坡是一個英聯邦的國家。新加坡的政府應該有總統(president),總理(primeminister)及其內閣(cabinet)組成。總理由總統任命,並享有真正意義的實權。李光耀是新加坡的第一任總理,而後他退休後就成了國務資政(SeniorMinister國務資政也就在此時產生),實際上折射出的是李光耀名義上退休實際上垂憐的本質。新加坡的第二任總理是吳作棟,在吳作棟退休之後,李光耀的國務資政的位置就應該讓出來,於是李光耀又成了內閣資政(MinisterMentor,直譯就是總理的老師),吳作棟就成了國務資政。李光耀是新加坡歷史上目前為止唯一的內閣資政。新加坡現任總理是李顯龍,現任總統是納丹。除了這些領導人之外,剩下的就是內閣的議員了。現任新加坡的議員請參照圖片:
⑧ 新加坡總統李光耀生平
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
李光耀 (Lee Kuan Yew) 1923年9月16日生於新加坡。祖籍中國廣東省大埔縣黨溪鄉。新加坡萊佛士學院畢業。1940至1950年在倫敦經濟學院、劍橋大學和中殿律師學院學習,1950年獲中殿律師學院律師資格。1950年回新加坡後,曾擔任律師和幾個工會的法律顧問。1954年11月參與創建新加坡人民行動黨,並任秘書長。1955年當選為立法議會(1965年12月改稱國會)議員。1959年6月任新加坡自治政府首任總理。1963年9月,新加坡同馬來亞、沙撈越和沙巴組成馬來西亞聯邦,他繼續任新加坡總理。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聯邦,成立共和國,李光耀擔任共和國總理,至1990年11月。1991年9月任總理公署高級部長。1994年10月當選為新成立的國際儒學聯合會名譽理事長。1997年1月任內閣資政(總理公署),2001年11月連任。
李光耀從小受英文教育,又努力學習華語和方言閩南話。尤其喜歡學習及背誦中國人的四字成語。喜歡跑步和游泳,愛喝中國茶。
李光耀1950年結婚。夫人柯玉芝是他在劍橋大學的同學,是一位頗有名望的律師,祖籍中國福建省同安縣。他們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長子李顯龍;次子:李顯揚;女兒:李瑋玲。
李光耀重視並致力於發展同中國的友好關系。1976年以來,他曾多次訪問中國。2005年5月被復旦大學授予的名譽博士學位。
⑨ 新加坡內閣資政和國務資政區別及取得要求
新加坡內閣資政和國務資政, 都是新加坡前總理。
內閣資政(MINISTER MENTOR)是負責指導那些年輕的部長們。而國務資政是協助國務方面的。
⑩ 國務資政是什麼官職
國務資政,在新加坡,是總理等國家管理者退任後,繼續參與、扶持政府官員的職位,
新加坡的資政,是總理等國家管理者退任後,繼續參與、扶持政府官員的職位,如內閣資政、國務資政等,有點類似於我國開放剛開始時,老幹部退休後成立的中央顧問委員會。 新加坡現任內閣資政為李光耀,國務資政為吳作棟。 新加坡的國家領袖在總統、總理之下還有內閣資政之設。
內閣資政是英文senior minister的意譯,原譯高級部長,後定名為內閣資政。內閣資政只有一位,就是李光耀,新加坡人大多尊稱他為李資政。
資政是中國古代的官職,已經成為歷史詞。新加坡參照台灣的職級,賦予「資政」新的內涵,古為今用,不失為一種創造。「資政」成為新加坡和台灣兩地的通用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