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為什麼不合並新加坡
㈠ 為什麼李光耀寧願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也不遠並入中國
因為那個時候中國積貧積弱,中國的國力根本不足以保護新加坡,即便在今天,在新加坡願意的情況下,中國都不敢說能夠為新加坡提供安全保護。
且雙方意識形態不同,1963年新加坡獨立的時候,中國正處於文革前夕,李光耀這樣的資本家正是被革命的對象。所以新加坡不可能並入中國。
㈡ 請詳細介紹李光耀
李光耀1923年9月16日出生於新加坡一個說英語的華人家庭,從小就接受英語教育,13歲時考入當地頂尖的英校萊佛士書院,1940年考入萊佛士學院,日軍佔領新加坡後中斷學業,戰爭結束後赴英國留學,在倫敦經濟學院學習時受到導師拉斯基的社會主義理論影響,逐漸展現反殖民統治傾向,但李光耀之後一直以反共產主義者著稱,
在倫敦經濟學院學習一年後,李光耀轉到劍橋大學攻讀法律,1949年畢業,隨後取得律師資格。同年他與前萊佛士書院的同學柯玉芝結婚。1950年李光耀在英國加入了一個由當地東南亞人組成的以爭取馬來亞獨立為目標的團體「馬來亞論壇」,當年8月回到新加坡,從事律師工作。1952年因為代表新加坡罷工的郵差與政府談判而名聲大噪,在工會中建立群眾基礎,為以後從政鋪下了良好的基石。
1954年10月,李光耀與一些從英國回來的華人、當地受華文教育的左派學生和工會領袖成立人民行動黨,參加次年舉行的首次選舉。這次選舉中李光耀本人順利當選立法議院議員,開始與新加坡的共產黨合作爭取獨立。
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地位,在自治政府的首次選舉中人民行動黨成為立法議院第一大黨,李光耀出任總理,此後李光耀一直希望能夠與馬來亞合並成立「大馬來西亞」,以取得正式的獨立,同時也可以為新加坡經濟發展提供保障,最後還可以鏟除在當地日漸得勢的共產黨活動。
1961年李光耀為首的反共份子與黨內的親共份子決裂,李光耀堅持新加坡應與馬來亞合並。1963年7月,李光耀在倫敦與馬來亞政府達成協議,雙方正式合並。合並後的馬來西亞聯邦政府與李光耀主導的新加坡政府採取行動,逮捕了新加坡的多名共產黨高層。
但是合並後很快聯邦政府與新加坡政府就在經濟等多項政策上發生嚴重分歧,1964年新加坡發生種族騷亂,李光耀政府指責馬來西亞聯邦政府試圖推行「種族沙文主義」,馬來人在聯邦內享有特殊待遇,並煽動新加坡的馬來人反對當地華人政府,這最終導致了新加坡在1965年8月退出馬來西亞聯邦。
獨立後李光耀積極推動經濟改革與發展,成功使新加坡在三十年內發展成為亞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在其任內推動了開發裕廊工業園區、創立公積金制度、成立廉政公署、進行教育改革等多項政策。今天的新加坡的政府以高效、廉潔而聞名,人民生活水平較其他亞洲國家為高。
1990年李光耀辭去總理職務,但是留任內閣資政至今。此外,根據2003年首次披露的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董事會,李光耀其實卸任總理後就一直擔任著該公司的董事長職務。該公司負責管理新加坡的政府外匯儲備,卻一直是該國最神秘的公司。他始終提倡「亞洲價值觀」,認為亞洲國家不需要完全依照西方的價值觀行事。李光耀因此也一直對西方國家對他專制的批評不加理會,認為西方民主不能強加給亞洲人民。
㈢ 新加坡也是華人國家,為什麼不和我們合並呢
阿拉伯國家還一大堆呢,也沒見哪個合並的,到是蘇聯分裂了.這是兩個國家耶老大,怎麼可能說合並就合並呀.再說了,兩國風俗習慣什麼的都不一樣.還有要是合並的話是共產黨執政還是新加坡的執政黨執政.管一個國家管的好好的,突然要和別人共享河山,換你你願意呀.
㈣ 1967年新加坡被迫獨立,李光耀為何滿臉憂慮
這是因為當時新加坡獨立的時候是一個資源非常匱乏,而且和周邊國家關系都非常不好的國家。所以在這樣一個時候獨立出去,對於當時新加坡總理李光耀來說,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而且當時李光耀根本不知道新加坡的未來在哪裡。但是後來李光耀通過自己的努力使得新加坡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逐漸的成為了一個發達國家。不得不說李光耀是一個非常有作為的領導人,如果沒有他的話,現在新加坡根本不可能如此的發達。
但是現在新加坡卻非常的發達,不得不說這也是幾十年來新加坡人的努力的結果。如果不努力的話,新加坡不可能有現在的國際地位。
㈤ 新加坡1965年為什麼要獨立 當李光耀宣布新加坡獨立的時候 為什麼他的眼裡含著淚水
你好!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寫這段真實的歷史,還要從馬來西亞聯邦史開始。
1963年9月16日,馬來西亞宣告成立,馬來亞聯邦、新加坡、沙勞越和北婆羅州(即今天的沙巴)正式加入該國。只是汶萊王國,因得天獨厚的石油利益便拒絕並入,並在菲律賓與印尼的支持下得以獨立。
分析這段歷史,需要結合當時的國際環境。是時,美蘇稱霸在即,而馬來西亞合並,就是出於美國反華反蘇的戰略需要。當然,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反華包圍圈,既要防止東南亞華人輸進革命,又要孤立新中國。同時,在美國策劃下組建了東南亞條約組織,類似北約性質。
時任新加坡州長的李光耀,是渴望加入「大馬來西亞」聯邦政府的,因為在他心裡有更美的政治構想需要實現。遺憾的是,合並後不到兩年,新加坡被逐出聯邦。原因是:時任新加坡州長的李光耀,在馬來西亞國會倡導建立「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而不是馬來人的馬來西亞,引起首相東姑的極度不滿。接著1964年新加坡發生種族騷亂,李光耀又指責聯邦政府正推行「種族沙文主義政策。
本來,東姑等馬來西亞高層一直認為華人是他們國家的負擔,華人占居聯邦高達42%的人口後,使馬來西亞開始擔心華人會主宰馬來西亞的政治及經濟環境。所以,在即將全國大選的政治形式下,決定把新加坡正式踢出聯邦!
這個決議,對躊躇滿志的李光耀不啻是一個晴天霹靂,他在電視台的鏡頭前無奈地宣布獨立的那刻放聲大哭!……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街道上的馬來人已經憋得難受,開始放鞭炮慶祝同新加坡的脫離,股市翻番。更不可思議的是,李光耀沒有放棄努力,居然還爭取議會支持投票,哭著鬧著要求馬來西亞聯邦收回決議!……
兩相比之,十分吊詭。我們都在疑問:獨立是件好事,李光耀為何悲痛欲絕呢?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冷靜地分析。
從新加坡的國土資源上來看,獨立後的新加坡,只是一個六百多平方公里的小國,在世界地圖上只是一個小紅點兒。簡單的算術就會知道,二十公里乘以三十公里,還沒有半個北京市區大!而且,新加坡沒有任何自然資源,連水都沒有!以後拿什麼生存?筆者料想,當年的李光耀一定是心裡茫然一片!
再者,彈丸之地,兵力虛空,進攻無力,防禦不足,國力如此薄弱,隨時有傾覆之可能。李光耀的心理傷痛,最大的可能是為安全憂慮。
再再者,新加坡特殊的地理位置,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鄰國羨慕它,大國覬覦它,美英日垂涎於此已非一日。李光耀從民眾福祉出發,不斷尋求馬來西亞庇護,乃人之常情。
希望我的回答令你滿意!
㈥ 1996年,李光耀就曾提出過新加坡重返馬來西亞聯邦馬來西亞為什麼不允許
事實上,早在1996年李光耀就曾發表過類似言論。當時的「重回大馬」的前提是:如果新加坡經濟失敗或者馬來西亞能夠任人唯賢。時任大馬總理的馬哈蒂爾旋即回應說時機尚未成熟。
新馬恩恩怨怨由來已久。李光耀在訪談時直言:「馬來西亞在1965年將新加坡逐出時,就認定了新加坡會失敗,然後不得不按照他們的條件重投馬來西亞懷抱。」當年,新加坡因反對「馬來西亞政府歧視華人、搞馬來人優先」的政策,而宣布脫離加入不到兩年的馬來西亞聯邦。失去了馬來西亞這個廣袤腹地,李光耀是哭著宣布獨立的。
但新加坡充分利用了人才這個「唯一的資源」,創造了經濟奇跡。馬來西亞面對這個「小且富」的鄰國心態復雜,時常在供水、航空權等問題上「刁難」新加坡,反之,新加坡也不太看得上這個「窮親戚」。
這就是原因,詳細內容可看下文
=============
84歲的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最近再次語出驚人。而他這一設想的前提是,馬來西亞政府能夠提高華裔和印度裔的地位。消息一出,驚嘆聲四起。
馬來西亞舉國還擊
引發口水之爭的言論,出自半個多月前的9月27日。李光耀當時的原話是:「馬來西亞擁有所有的資源,假若它能為華人和印度人提供教育機會,重用他們並把他們當成公民對待,那麼它將萬事俱備,媲美甚至超過新加坡的成就,到時候新加坡就會很樂意重新加入。」
10月10日,這篇長達7000字的英文訪談刊登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亞洲媒體中心的網站上。盡管「重返大馬」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內容,卻立即在柔佛海峽兩岸引起陣陣漣漪。特別是在馬來西亞,政治人物和各語種報章紛紛予以反擊。
「我們不需要新加坡,就如(前總理)阿卜杜勒·拉赫曼當年指出,新加坡還是單獨成為一個國家比較好。」兩天後,馬來西亞執政聯盟國陣最大黨巫統宣傳主任莫哈末泰益反唇相譏,並舉例論證大馬「比新加坡要好」:「我們允許民眾嚼口香糖、定期舉行大選、容許反對黨的存在並批評政府,反觀新加坡就沒有這樣的自由。」
柔佛州巫青署長拉查里認為,這只是「廉價的政治伎倆」,他批評李光耀完全沒有誠意,而是政治游戲,「若有誠意,為何要開出條件?」半島馬來學生聯合會負責人則說,李光耀的很多言論都帶有某種目的。
李光耀關注外界反應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每次李光耀發表針對鄰國的「逆耳忠言」,總是先在鄰國掀起較大反響,而後才「出口轉內銷」。這次同樣如此。
當馬國上下議論紛紛時,新加坡本地卻只有免費英文報《今天》在11日刊登了消息。兩份主流中英文報紙《聯合早報》和《海峽時報》直至13日才不約而同地在馬來西亞新聞版綜合報道了大馬方面的反應,一反平日只要李光耀發表講話必立即大篇幅報道的習慣。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12日致電李光耀的新聞秘書,詢問李資政發表此番言論的相關情況,該秘書未予置評。但聽到記者說中國的新聞媒體也很關注李資政的論調時,旋即要求記者將相關報道發電子郵件給她。可見,李光耀辦公室非常關注他拋出的言論所引起的各方反應。
新馬恩怨由來已久
事實上,早在10年前李光耀就曾發表過類似言論。當時的「重回大馬」的前提是:如果新加坡經濟失敗或者馬來西亞能夠任人唯賢。時任大馬總理的馬哈蒂爾旋即回應說時機尚未成熟。
新馬恩恩怨怨由來已久。李光耀在訪談時直言:「馬來西亞在1965年將新加坡逐出時,就認定了新加坡會失敗,然後不得不按照他們的條件重投馬來西亞懷抱。」當年,新加坡因反對「馬來西亞政府歧視華人、搞馬來人優先」的政策,而宣布脫離加入不到兩年的馬來西亞聯邦。失去了馬來西亞這個廣袤腹地,李光耀是哭著宣布獨立的。
但新加坡充分利用了人才這個「唯一的資源」,創造了經濟奇跡。馬來西亞面對這個「小且富」的鄰國心態復雜,時常在供水、航空權等問題上「刁難」新加坡,反之,新加坡也不太看得上這個「窮親戚」。
「激將法」喚醒危機意識?
雖然爭議頻頻,但兩國華文媒體卻對此看法類似。大馬的華文媒體《星洲日報》發表評論指出,李光耀只是用激將法喚起新加坡人的危機意識而已。今天的新加坡人「打死也不願重回馬國,維持現狀是他們絕大多數人的意願。李光耀作為一位老練的政治家,他不可能不知民之所願」。
新加坡《聯合早報》一位資深編輯也撰文指出,李資政再次提起這樣的論調是為了灌輸危機感,警惕新加坡不進則退。
的確,即便現在鶴立雞群,新加坡仍然時刻面臨生存危機,比如來自鄰國的刁難,比如全球變暖、海水上升。作為善於製造政治話題的沙場老將,李光耀再次適時地敲打新加坡國民,尤其是年輕一代的危機意識,也實在是用心良苦
㈦ 李光耀為什麼說不能讓新加坡成為下一個西方社會
李光耀被譽為新加坡國父,新加坡的崛起離不開李光耀的努力。外界一直都認為李光耀是一個親近西方的人物,但實際上李光耀並非如外界認同的那般,從某種角度來看,他甚至是一個反對西方化的人物,他曾表示絕對不能讓新加坡便曾一個西方社會。
所以今天的新加坡變成了一個雙語言的國家,而西方人提及新加坡時會認為他們是一個「偽西方化的國家,實際上這種偽西方化的社會正是中西文化合璧的體現,這樣的社會正是新加坡的特色,也是助力新加坡發展的最好的推進劑。新加坡人應該感謝李光耀當年及時推行的宣傳東方傳統文化的政策,正是因為這樣的改變,才有了現在繁華的新加坡。
㈧ 李光耀為什麼說新加坡回歸祖國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我來說下個人的看法。
李光耀之所以認為回歸是一個幻想是因國他看的比較透徹,新加坡的位置和周邊環境決定了根本無法回歸。
首先,新加坡地處戰略要地,兵家必爭
隨著,歐洲大航海時代的來臨,全球的聯系愈發緊密。占據全球表面積70%以上的海洋,成為了各大陸連接的必經之地。然而,海洋卻並不是平坦廣闊,有海島和半島的存在,它們共同組成了一些非常重要的航道。
而從後來的發展來看,新加坡選擇始終緊跟世界霸主的腳步,有了美國的支持,才一直發展到現在。也成為了亞洲四小龍之一,進入了高收入國家行列。
綜上所述,李光耀的說法非常貼合實際,是經過認真思考自身的情況後,做出的判斷。
㈨ 「不想獨立,是被迫獨立的國家」,新加坡為何被這樣說
因為新加坡並不是自己想要的獨立的,在世界第二次大戰之後,世界格局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很多的國家脫離了原來的統治,開始追尋新的自由,成立了新的政權。但是新加坡作為一個很小的國家,他並不想自己獨立成為一個國家,害怕自己實力弱小,別其他的國家欺負,於是向加入馬來西亞聯邦 。但是馬來西亞聯邦也有自己的考慮,出於自身的政治利益,強行把新加坡踢出了聯邦, 新加坡沒有轉圜的餘地,只能獨立為一個國家。
新加坡現在的經濟發展要比馬來西亞好的多,不知道現在馬來西亞有沒有後悔當初做的決定。新加坡已經是東南亞最大的海港、重要商業城市和轉口貿易中心 ,在世界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此基礎上新加坡的旅遊業發展得很快。
㈩ 李光耀身為華人的後代,為啥不讓漢語成為新加坡國語
說到李光耀的成就,他不得不提到他在新加坡中推廣的雙語教育。直到現在,爭議仍然存在。但是,李光耀我可能不在乎我們對他的看法,因為他說他不需要被愛,而是要被嚇到「出於政治和經濟原因,英語必須是我們的工作語言」
實際上,這兩種中國人之間的差異的來源也很簡單:當時,傳統的中國人基本上是為開辦企業或致富,或和平生活而奮斗,而海峽華人則依靠從西方來做買主或工作,並依靠西方人來吃飯。 英文優於中文,甚至沒有中文。英國的議員曾說過李光耀在運河以東的蘇伊士,這是他見過的大多數人英國。在李光耀之前,我接受了英政府生活成就獎,並感慨地說這是他一生中得到的最高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