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在發展旅遊業有哪些劣勢
1. 新加坡經濟發展的劣勢有哪些
1:人口基數小,內需不足,2:國土面積小,限制經濟可持續發展,3:資源貧瘠,缺乏提供經濟發展的能源動力,容易受制於人,4:上層建築影響經濟基礎,在國際上的政治影響力微弱,不能為經濟發展帶來更多助力,5:人口基數小,不能為經濟科技的發展提供更好的人才儲備。
2. 你們認為新加坡的嚴刑重罰對於當地旅遊經濟的發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多年的經驗證明,新加坡的嚴厲執法對當地的旅遊環境發展是有積極意義的,應該是利大於弊。新加坡能成為花園國家,與嚴厲執法是有關的,嚴厲執法或許得不到認同,但確實對人性的弱點起到了遏製作用。
3. 新加坡港發展有何劣勢及威脅
新加坡具備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要件,但也有許多潛在缺點:
(1) 馬來西亞等臨國的軍事威脅
自新加坡於1965年8月9日正式退出馬來西亞,成為一個獨立國家以來,馬來西亞對於新加坡的軍事威脅始終存在。而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近日更高倡要提高新加坡的國防,在其新書中,不僅充份展現富國強兵的治國理念,更表示,新加坡面對馬來西亞和印尼的威脅,因鄰居都不想看到新加坡繁榮。一旦鄰國圍剿,新加坡就死定了,為此新加坡必須建立強大的武裝部隊。顯見新加坡於國防上的隱憂。
(2) 物價昂貴、勞動工資及房租皆高。
在經濟長期的發展之下,新加坡已進入開發中國家,其國內物價水準隨著工資的成長而提高,在地少人稠的限制下,新加坡的房價高居不下,投資成本高。且新加坡勞力短缺,勞動成本逐年攀升,勞力密集產業不適合在新加坡投資
(3) 過度依賴貿易與服務業
腹地狹小因而無法發展製造業,整體國家發展過度依賴金融、貿易等服務業,風險過度集中。政府環保要求標准很高,故舉凡污染控制不易行業,不宜在新加坡投資。由於新加坡資源有限,使用各種資源成本均不低,不適合低附加價值行業前來投資。
五、中國大陸資本市場的優、劣勢
在金融風暴之前,中國大陸經濟實力已經有爆炸性的成長,金融風暴後,依舊維持相當亮眼的經濟成長率,在國際上成為世界景氣復甦的火車頭,中國大陸最主要的交易市場上海證券交易所及深圳證券交易所,同時成立於1990年。上證為一般上市平台;深證則設有創業板及中小企業板,協助中小型企業於資本市場融資。
在中國大陸開放資本市場之際,由於人民幣受到政府管制,國際資金流動受限制,政府為吸引外資投資中國大陸股市,將中國大陸股票分為A股及B股兩類。A股市場於1990年成立,由中國大陸境內的公司發行,供境內機構、組織或個人(不含台、港、澳投資者)以人民幣認購和交易的普通股股票。
B股市場於1992年建立,由中國大陸公司發行的人民幣特種股票,在國內證券交易所上市,以外幣交易,上交所B股以美元交易,深交所B股以港元交易。2001年2月19日後,B股市場對國內投資者開放。中國大陸在國內市場需求及經濟成長的表現,預計未來資本市場會持續進行改革與開放,吸引國際投資。上海證券交易所是中國大陸的主要發行市場,上市標准較高,因此中小企業多於深圳證券交易所申請上市,創業板規模則是深圳大於上海。
1.中國大陸市場優勢
(1) 經濟成長快速
中國大陸市場受矚目的地方不外乎是強勁的經濟發展,特別是金融海嘯後,只有中國大陸維持8%以上的經濟成長率,被稱為是全球復甦的動力,隨著經濟發展以及中國人的高儲蓄率,隨著資本市場持續開放及國民金融教育成熟帶動,未來中國大陸將會是熱門的籌資地點,此外,經濟成長也為上市公司創造營收獲利,使得市場投資標的更具吸引力,同時隨著公司發展,也會產生進入資本市場籌資的誘因。
(2) 內需市場潛力無窮
近年中國大陸成為全球焦點,不單只是世界工廠,更具有世界市場的潛能,使得於中國大陸發展的台商選擇於中國大陸上市集資,不僅有利拓展企業知名度,能早一步進入中國大陸市場,更是企業考量的重點。
(3) 上市規定彈性空間大
中國大陸上市櫃的法規遵循要求,並沒有像國際市場這麽嚴格。在上市制度改進方面,中國大陸於2006年取消上市公司需經過1年的上市輔導期,之後關於IPO上市輔導期的相關規定,原則上是3個月,但非強制規定,欲申請上市公司未滿3個月的輔導期也可以申請上市,取消輔導期的原因在於中國大陸在新股上市的政策上逐漸採行如香港一般的保薦人制度,未來將會透過對於保薦人強制性的責任及要求,搭配證監會及交易所的上市審查,形成控管申請上市公司品質的兩道防線。
除了往上市保薦人制度方面的改進外,依據2008年中國證監會發表的的「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報告」,至2020年為止,官方未來發展的重心將著重在發展多層次多種產品的金融市場、提升金融機構與服務競爭力、建立完整法規體系,並將資本市場發展與國民經濟發展緊密結合。
4. 新加坡的旅遊業發展的因素
有利,地理位置好。多元文化
不利,氣候條件,還有匯率問題。
我給出key point,希望對你有幫助
5. 新加坡的旅遊業怎麼樣
新加坡國土狹小,資源貧乏,境內既無名川,也很少可供觀賞的文物古跡, 更看不到湖光山色。但是,新加坡人民採取了獨辟溪徑的發展道路,使該國在從 獲得自治以來的短短33年中一躍為欣欣向榮的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和著名的旅遊 勝地。新加坡是位於馬來半島南端的一個小島,面積僅有600多平方公里。一百多年 前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荒僻漁村。唯一的資源,可以說是:「陽光與海港」,新 加坡人正是從本國實際出發,利用它扼馬六甲海峽出口的優越地理位置,從搞轉 口貿易開始,繼而發展旅遊業,苦心經營,勇於創新,注重服務質量,打開了局 面,使旅遊業獲行迅速發展。新加坡利用其自由港的地位,大多數商品免徵進口稅,商品價格便宜,吸引鄰近國家的旅客到新加坡購物。顧客在這里可以買到世界各地名貴、新穎的商品,而且價格低廉,甚至低於原產地。因此,抱有購物願望的旅客紛至沓來,使它成為與香港齊名的「購物天堂」。新加坡經過30多年的建設,建成了堪稱亞洲第一流的交通通訊設施。新加坡海空運都很發達。每天有30多個國家的航空公司的200多個航班飛機 在新加坡機場頻繁起降。新加坡政府長期採取開放空域、海域政策,興建現代化 機場和港口,促進交通進一步發展;同時,新加坡政府也大力發展訊業,使其電 訊在亞洲處於名列前茅的地位。
6. 新加坡的旅遊業發展的因素
有利:
1) 政府定位準確、工作到位
2)氣候和環境占據天時地利、加上國民素質優良構成人和氣氛
3)社會安定和諧、犯罪率低
4)東西方交融的人文環境包容四海
不利:
領土太小,旅遊資源有限
7. 從哪些方面說明新加坡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哪些地理條件對工業發展不利
新加坡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梵文意為獅子城,又因國土小如星斗,故稱星洲、星島。新加坡國土總面積618平方千米,人口約有270萬,其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高這4369人。是世界上面積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1965年獨立後,立足本國實際,因地制宜,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經濟迅速發展,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究其發展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充分發揮其優越的地理位置這個有利因素,成為世界上利用地理位置發展經濟的典型國家。
一、優越的地理位置
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最南端,領土由新加坡島和附近54個小島組成,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稱「東方十字路口」。北面與馬來半島隔著寬僅1.2千米的柔佛海峽,西邊有長堤相連,交通便利;在南面隔著新加坡海峽同印度尼西亞相望,海峽長105千米,寬1.7千米,扼守著馬六甲海峽入口處的航行要道。
二、利用地理位置發展經濟
新加坡地狹人稠,資源貧乏,依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發展經濟,成為東南亞的經濟中心,主要表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1、國際航運、航空和貿易中心 新加坡港地理位置優越,氣候和水文條件十分理想,港口貨物年吞吐量達1億噸以上,居世界前列,國際航空客運周轉量僅次於美、英、法、日居世界第5位。新加坡以此為基礎,從鄰國大量進口各類初級產品,匯總、分級、包裝後再行出口,形成了以轉口貿易和航運業為主體的獨特經濟類型。
2、工業和技術服務中心 新加坡四面環海,以煉油和造船為核心的工業部門具有世界意義。全國建有五大煉油廠,年加工能力達4290萬噸,成品油出口額僅次於荷蘭居世界第二位。造船業為傳統的優勢部門,不僅能修造繁多的各項船舶,還是世界上海洋石油鑽井平台的主要生產基地之一。自20世紀70年代後期,工業以製造業為中心轉向技木密集型部門,大力發展電子工業,電視傳真設備、按鈕式電話、光纖光纜、電腦化列車控制系統等均進入世界先進行列。近年來,發展重點又轉向新科技園地的建設上,大力培養科技人才,發展尖端技術,以適應改革工業結構的需求。
3、投資和金融中心 新加坡由於優越的地理位置,方便快速的通訊,政局的穩定,國民素質較高等特點,使外國資本大量投入,推功了新加坡經濟的騰飛。同時,各國銀行雲集新加坡,銀行總數僅次於倫敦、紐約和香港,成為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
4、國際旅遊和會議中心 就自然和歷史文化條件而言,新加坡並不具備發展旅遊業的突出優勢,但利用其適中的地理位置,大力發展基礎設施,美化城市環境,提供優質服務,簡化出入境手續,開展各種旅遊「外交」活功,從而吸引大量外國遊客旅遊及大批國際會議在新加坡召開。目前,旅遊業已成為新加坡外匯的重要來源之一。
總之,新加坡利用本國特殊的地理條件,揚長避短,引進和運用外國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使生產力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走出了一條獨特的成功的經濟發展道路。這一成功道路不僅為類似新加坡這樣的島國提供了發展模式,同時也為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當然,由於新加坡在許多方面對外國依賴較深,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經濟發展存在著一定的脆弱性和不穩定性
8. 東南亞五國的旅遊業發展有哪些差異,為什麼
首先,東南亞旅遊巨頭泰國,這個國家可以說是世界級的旅遊強國,泰國擁有世界上最豪華的酒店,和最美麗的海島,還有清邁類型的農村,享受原生態的美麗。下一個馬來西亞這個國家是伊斯蘭國家他們得人民不像泰國人信佛,而是這個國家會排華,不過說起旅遊這個國家有沙巴等原生態的原始森林,是個不錯的旅遊度假聖地。下一個印尼這個國家也是伊斯蘭國家而且有屠華的事件發生,說起旅遊就巴厘島,巴厘島也屬於世界級的島嶼,風景如畫。新加坡的話只可以看城市的繁華,和街道的干凈。最後一個柬埔寨,這個國家相對於前面的國家就相對落後,這個國家舉世聞名的吳哥窟,不過這個國家的旅遊資源相對貧籍和落後。
9. 新加坡旅遊業發展現狀
07年旅遊業大豐收
新傳媒新聞報道,本地旅遊業表現再報佳績。2007年全年,不論是遊客到訪人次和時間都達到歷年來最高。138億元的旅遊業收入,更是歷年來的最好成績。
新加坡旅遊局最新數據顯示,從2007年1月到12月期間,到訪本地的旅客人次高達1030萬,比前一年增加5.4%。他們在本地遊玩的時間多達3800萬天,都是歷來最高的紀錄。
其中印尼、中國、澳洲遊客人數最多,排名前三位。這些遊客也為我國的旅遊業帶來巨大收入。全年收入約138億元,與2006年相比,增長超過一成,創下歷年來最好成績。
--------------------------------
從新加坡旅遊業看新加坡酒店市場的展望
遊客到訪人數
2007年是新加坡旅遊業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在2006年的基礎上,遊客到訪人數也持續增長。新加坡旅遊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在2007年的前十一個月,新加坡共接待遊客930萬人次,比2006年同比增長5.4%。
在此期間,每月遊客到訪人數都創同期新高,其中,11月接待遊客人數為837,000人,10月份接待人數為911,000人。2007年到訪遊客總數有望達到10,300,000,比2006年同比增長6%。預計這一增長勢頭將會繼續保持並創新高,2008年預計達到11,000,000人次,2009年則會突破11,700,000人次。
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在航空部門也得到了反映。2007年10月28號北方冬季開始後,新加坡樟宜機場創造了4,300次周預定航班的新紀錄,每周航班比3月25日開始到10月27日結束的北方夏季同比增長100多次。這一增長得益於中國和印度不斷增長的旅遊需求,並因此增加了更多的來自上海,欽奈和杭州的航班。新增的航班還延伸到了珀斯,布里斯班和奧克蘭。目前,有83條定期航線連接著新加坡和60個國家的約189個城市。
印度尼西亞、中國、印度、澳大利亞和馬來西亞帶來了這一增長並將繼續作為主要的遊客來源市場。此外,越南、俄羅斯等國家也逐步成為值得關注的市場,越南曾經是擁有最多遊客數量和行業專家的國家之一。
酒店市場
隨著遊客數量的猛增,當地酒店的業績在2007年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2007總體的酒店入住率有望達到87%左右,平均房價將實現200美元,超過了2006年的85%和164美元。從單個月份看,2007年11月平均房價是226美元,為史上最高,之前的最高紀錄為10月份的219美元。
繼續向前發展,平均入住率預期到2008年和2009年分別達到88%,89%。另一方面,平均房價在2007年的強勁增長勢頭可能會一直持續到不久的將來。預計新加坡的日均房價在2008年和2009年將分別達到230美元和260美元。
同樣,2006年每可用房間平均營收為140美元,預計2007年將會增長到175美元左右。由於酒店市場設計方面的改進,2008年和2009年的每可用房間平均營收有望達到202美元。
新增供應
坐落在東陵路上擁有299間客房的六星級瑞吉酒店於2007年12月22日開業。計劃2008年再增加1,700間客房,這些新增酒店中包括擁有307間客房的樟宜機場皇冠假日酒店,有193間客房的Capella Singapore和有118間客房的M?venpick Treasure度假村。酒店供應短缺形勢嚴峻以至於偏僻地區如Geylang的酒店都被旅遊機構拿來利用,新增的這些酒店將會緩解這一形勢。根據市場報告,越來越多的國際酒店品牌的進入將有助於提高酒店房價,與亞洲其它市場相比,包括香港、上海和東京,新加坡的客房價格常常被低估。
除此之外,為了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2008年還將規劃出10處酒店用地,其中三塊新地屬於政府售地計劃,另外7處將在2007年逐一落實。這些新增酒店用地將在這一整年陸續動工,開發後將會增加大約4,675間客房。
市場展望
新加坡旅遊局稱,旅遊業仍是重要的經濟支柱,期望到2015年,旅遊收入能增加到原來的三倍,合300億美元,遊客人數增加一倍,達170億人次,並為服務行業創造100,000個新的工作崗位。在未來十年內,希望這些目標在20億美元的旅遊發展基金的支持下能夠刺激未來旅遊業的發展和快速增長。
鑒於旅遊業的樂觀前景,新加坡旅遊局的目標似乎是很有希望實現的。展望未來,面對來自亞洲其他重要城市日益激烈的競爭,新加坡充分發揮主動性,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以進一步增加本國旅遊業的吸引力。
新加坡樟宜機場終點站3按計劃於2008年2月開始運營,它將增強乘客接待能力,樟宜機場每年的接待旅客人數也將因之增加45%,約6,400萬人次。這一工程是新加坡旅遊局2015年發展關鍵基礎設施以支持旅遊業發展的宏偉計劃的基石。
關於發展戰略性旅遊產品,會展旅遊業被公認為是有發展潛力的。2006年10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會議以及2007年11月東盟會議的成功舉行使新加坡被確定為大型會議的理想地點。希望新加坡旅遊局堅持不懈的營銷努力和新增加的兩個綜合性度假區能提高城邦的高度,從而成為會展旅遊的理想之選。
新加坡旅遊局致力於吸引典型重要活動,新加坡摩天觀景輪和9月份舉行的F1賽車將會提升新加坡作為國際青睞的景點的地位。2008年在Mandai即將開放的30個自然主體景點將會滿足全球對自然旅遊的需求。將於2009年完工的空中花園賭場和2010年完工的世界度假村,加上雄厚的經濟基礎,勢必令新加坡的遊客數量繼續增長,從而實現到2015年1700萬人次的目標。
行業概況:
旅遊業是新加坡重要的支柱產業,年收入達108億新幣,佔新加坡GDP的4%,並提供15萬個就業機會。
新加坡政府計劃大力發展旅遊業,使其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並希望在2015年之前,實現旅遊業收入3倍增長,達到每年300億新幣,到訪遊客量實現2倍增長,達到每年1700萬人次,新增就業機會10萬個。
在20億新幣的旅遊發展基金的大力支持下,這些目標將推動新加坡旅遊業在未來十年取得積極發展和快速增長。
閱讀新聞
2007年1月-12月,新加坡旅遊業收入估計約為138億新幣,較2006年同期增長11.3%,再次刷新歷史記錄。同年,新加坡到訪遊客量達1030萬人次,比2006年增加5.4%,創造了新加坡旅遊業年到訪遊客量的歷史新高。
由於到訪遊客量猛增,酒店的平均房價和平均入住率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酒店的客房收入創下歷史新高,估計約為18億新幣,比2006年增加22.8%。2007年全年的平均房價估計約為每間每晚202新幣,比2006年上漲23.1%。酒店的平均入住率估計將達到87%,同比上升1.7%。
即將建成的綜合度假勝地(IR)已經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這些綜合度假勝地將成為集會展中心、主題景點、娛樂表演場館、休閑設施、酒店及購物中心為一體的大型地標性建築,內設小型賭場,將帶給遊客全方位的享受。預計,該計劃將大大增強新加坡作為旅遊勝地的吸引力,提升新加坡旅遊業的形象和聲譽。濱海灣金沙(Marina Bay Sands)綜合了大型會議、展覽與獎勵旅遊(MICE)設施,以滿足商務活動及MICE遊客的需求。聖淘沙度假勝地(Resorts World Sentosa)將成為世界一流的熱帶旅遊勝地,帶給您全家難忘的愉快經歷。上述兩個項目將給新加坡帶來超過100億新幣的投資。
2008年,除了綜合度假勝地,您還將有機會體驗和參與更多令人興奮的旅遊項目和活動:
新加坡摩天觀景輪(Singapore Flyer) 是全球最大的巨型觀景輪,能從178米的高空俯瞰新加坡的景觀,令人嘆為觀止。摩天觀景輪已於2008年3月1日起正式運營。
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新加坡大獎賽正在加緊籌備。這個F1歷史上的首次夜間大獎賽將於2008年9月26日-28日舉行。
第二屆新加坡雙年展(Singapore Biennale)將於2008年9月11日-11月16日舉辦。各項展覽和表演將在不同地點舉行,如市政廳、濱海河畔(Esplanade Waterfront)、新加坡摩天觀景輪、Southbeach開發區、Fullerton Properties等等。
此外,在2008年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公布的《2008年旅遊及觀光競爭力報告》中,新加坡在130個國家中名列第16位,並在下述幾個項目中排名第一:政策法規、地面交通基礎設施和整體人力資源(包括合格勞動力資源)。
10. 二戰後新加坡發展經濟面臨哪些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
有利條件:優越的地理位置,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為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
而且二戰後國際局勢平穩,經濟亟待恢復和發展,新加坡在此期間得到了美國的經濟支持得以大力發展,最後新加坡的領導者實行符合國情的對外開放政策、吸引一大批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新加坡的經濟繁榮。
不利條件:國土面積狹小,只有581平方公里,且缺乏淡水資源、耕地資源,糧食和淡水都不能自給,只能靠鄰國供應。
(10)新加坡在發展旅遊業有哪些劣勢擴展閱讀:
新加坡屬外貿驅動型經濟,以電子、石油化工、金融、航運、服務業為主,高度依賴美國、日本、歐洲和周邊市場,外貿總額是GDP的四倍。經濟長期高速增長,1960~1984年間GDP年均增長9%。1997年受到亞洲金融危機沖擊,但並不嚴重。
2001年受全球經濟放緩影響,經濟出現2%的負增長,陷入獨立之後最嚴重衰退。為刺激經濟發展,政府提出「打造新的新加坡」,努力向知識經濟轉型,並成立經濟重組委員會,全面檢討經濟發展政策,積極與世界主要經濟體商簽自由貿易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