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面積那麼小為什麼能獨立
Ⅰ 新加坡獨立的原因
法律分析: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而成為獨立國家,在於當時的政治環境,中央政府的治國理念不同,涉及種族因素,終導致脫離馬來西亞聯邦而獨立。
1.政治方面:馬來西亞不讓新加坡舉行大選,馬來西亞的UMNO發出法對新加坡PAP黨的言論等等。
2:經濟方面是馬來西亞像保護其本國的經濟發展,保留其本土市場,新加坡不願提高對馬國政府的資金資助等等。
3:其次還有新加坡的種族沖突等原因。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破壞社會主義制度。
Ⅱ 國土面積狹小的新加坡,到底靠什麼能承載500多萬人口
一般來說,只有國家領土足夠遼闊才能夠承載人口數量龐大的問題。但是這個世界的疆土也就那麼多,各個國家也不是平均來分這些疆土的,不然不會從古至今為了爭奪領土而引發了各種戰爭。有些國家佔有的領土非常遼闊但是人口卻很少,像俄羅斯跟加拿大。有些國家領土不多,但人口卻非常多,就像新加坡。那麼新加坡又是靠著以下幾點來很好地解決了領土不夠、人口數量又多的問題。
三、水資源的再次利用。
人口多了那麼水資源也必須要跟得上。水資源一直都是我們人類必不可少的資源,但是總有一天這個資源枯竭,新加坡就想出了利用海水淡化跟循環利用這一方法很好地解決了人們對水資源的供應問題。
以上三點新加坡都能夠很好地解決了,那麼哪怕這個國家領土再小,人口數量再多,也能夠很好地解決問題。
Ⅲ 新加坡為什麼獨立
新加坡建國歷史過程,大致可分為以下階段,
1) 新加坡從英國殖民地,在1959年6月3日取得自治邦地位。2) 新加坡和馬來亞聯邦,沙巴,砂拉越在1963年9月16日聯
合組成,成立馬來西亞聯邦。
3) 新加坡因種族政治因素,在1965年8月9日退出馬來西亞
聯邦,成為獨立自主共和國。
Ⅳ 求新加坡從馬來西亞獨立的原因
寫這段真實的歷史,還要從馬來西亞聯邦史開始。1963年9月16日,馬來西亞宣告成立,馬來亞聯邦、新加坡、沙勞越和北婆羅州(即今天的沙巴)正式加入該國。只是汶萊王國,因得天獨厚的石油利益便拒絕並入,並在菲律賓與印尼的支持下得以獨立。分析這段歷史,需要結合當時的國際環境。是時,美蘇稱霸在即,而馬來西亞合並,就是出於美國反華反蘇的戰略需要。當然,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反華包圍圈,既要防止東南亞華人輸進革命,又要孤立新中國。同時,在美國策劃下組建了東南亞條約組織,類似北約性質。時任新加坡州長的李光耀,是渴望加入「大馬來西亞」聯邦政府的,因為在他心裡有更美的政治構想需要實現。遺憾的是,合並後不到兩年,新加坡被逐出聯邦。原因是:時任新加坡州長的李光耀,在馬來西亞國會倡導建立「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而不是馬來人的馬來西亞,引起首相東姑的極度不滿。接著1964年新加坡發生種族騷亂,李光耀又指責聯邦政府正推行「種族沙文主義政策。本來,東姑等馬來西亞高層一直認為華人是他們國家的負擔,華人占居聯邦高達42%的人口後,使馬來西亞開始擔心華人會主宰馬來西亞的政治及經濟環境。所以,在即將全國大選的政治形式下,決定把新加坡正式踢出聯邦!這個決議,對躊躇滿志的李光耀不啻是一個晴天霹靂,他在電視台的鏡頭前無奈地宣布獨立的那刻放聲大哭!……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街道上的馬來人已經憋得難受,開始放鞭炮慶祝同新加坡的脫離,股市翻番。更不可思議的是,李光耀沒有放棄努力,居然還爭取議會支持投票,哭著鬧著要求馬來西亞聯邦收回決議!……兩相比之,十分吊詭。我們都在疑問:獨立是件好事,李光耀為何悲痛欲絕呢?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冷靜地分析。從新加坡的國土資源上來看,獨立後的新加坡,只是一個六百多平方公里的小國,在世界地圖上只是一個小紅點兒。簡單的算術就會知道,二十公里乘以三十公里,還沒有半個北京市區大!而且,新加坡沒有任何自然資源,連水都沒有!以後拿什麼生存?筆者料想,當年的李光耀一定是心裡茫然一片!再者,彈丸之地,兵力虛空,進攻無力,防禦不足,國力如此薄弱,隨時有傾覆之可能。李光耀的心理傷痛,最大的可能是為安全憂慮。再再者,新加坡特殊的地理位置,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鄰國羨慕它,大國覬覦它,美英日垂涎於此已非一日。李光耀從民眾福祉出發,不斷尋求馬來西亞庇護,乃人之常情。再再再者,與馬來人分家了,以後他們間摩擦勢必也會加劇的,兩國能和平共存嗎?這些擔憂,也正如李光耀在《風雨獨立路》寫道:前途是渺茫的。新加坡和馬來亞只隔著柔佛海峽,由新柔長堤連接起來。兩地向來是由英國當作一個地區統治的。新加坡是英帝國的行政和商業中心。現在我們分了出來,一切都得靠自己。馬來西亞政府正准備教訓我們。他們可能不再讓我們扮演傳統的角色,繼續成為他們出入口貨物以及為他們提供種種服務的中心。所有新興國家都在推行民族主義經濟政策,一切都要自己干,直接同歐洲、美國和日本的主要買客和賣客打交道。在這樣的世界裡,新加坡沒有腹地,就連我們的飲用水也來自柔佛州,該怎麼生存下去?李光耀還補充強調當年被驅逐的感覺:那天,東姑是在副首相敦拉扎克提出一項議案一讀之後發言的,該項議案要求立即對1965年憲法與馬來西亞(新加坡修正)法案進行辯論。到下午一點半,二三讀辯論完畢,法案送交上議院。上議院的一讀從兩點半開始,到四點半三讀通過。最高元首當天就批准,完成了憲法所規定的程序。新加坡被正式逐出馬來西亞。按照馬來穆斯林的風俗,丈夫可以宣布「塔拉克」(我休了你)三次,做妻子的卻無權這樣。這期間我們可以重歸於好,他可以娶回我。不過,在他講了三次「塔拉克」之後,就不能再娶我了。馬來西亞「休」了新加坡的時候,國會上下兩院三讀法案,等於宣布「塔拉克」三次!李光耀的這種強烈地想返回馬來西亞的想法,在2007年舊事重提。當然,馬來西亞再次以時機尚未成熟,委婉予以拒絕。不過,想一想馬來西亞的做法,還是值得稱道的。雖然他歷史上逼迫華人選民占絕大多數的新加坡脫離聯邦獨立,但終比那些對華人實行種族清洗的東南亞國家好多了,譬如印尼。再說回來,馬來人如果當時不這么做的話,也很可能李光耀就是現在的馬來西亞資政了,那樣由主體華人主政的國家可能與現在的歷史大不同了(可惜,歷史不容假設)。好在獨立後的新加坡華人,每當面對不利局面時,共同的生存危機意識都能夠把全體新加坡人團結起來。他們勤儉高效,廉潔奉公,最終打造出為全球矚目的現代化國家。寫至此,忽然想起在課堂上講課的時候,有學生問筆者的問題:新加坡既然與我們同文同宗同種,為什麼不讓新加坡與中國建立親密關系,或直接並入中國領土?這樣的想法,思索起來讓人凄涼。因為國際關系的基本常識就純粹利益關系,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很多國人總有種模模糊糊的感覺,覺得全世界猶太人都向著猶太人,那全世界華人也該都向著華人。新加坡是華人為主的國家,就應該並入版圖。如果這樣的分析,朝鮮、越南早該回歸中國了。它們過去才是中國的固有領土,而新加坡與中國沒有淵源,它並不是從中國分裂出去的,新加坡,她只是個世界上除兩岸四地以外,華人人口佔大多數的唯一國家罷了。也正因如此,雖然兩國人民有同祖同文的認同感,但新加坡與中國存在親華與反華的雙面性.其親華性表現在人性方面.在筆者看來,單憑聯合早報就能看出,該報總是對中國內地的報道,以正面為主。而且每天都登載著中國政治和經濟建設成就的消息,這一點,公平地說,比台灣做的好多了。
人性化的親華色彩,新加坡並不輸於世界上任何一地的華人。台灣的9。21大地震,中國大陸百年未遇的洪水災害,汶川5.12特大地震,新加坡人對母親國的感情與行動,都是感人肺腑的。而其反華性,完全是出於其歷史上被英帝國殖民統治的西化心態.為此,她政治上與台灣保持互動關系,可以疏遠大陸.新加坡早就聲稱,自己要當東南亞最後一個跟中國建交的國家,1990年建交後仍然跟台灣保持軍事合作關系。且,李光耀、吳作棟在各種場合的講話都喋喋不休提到中國的增長是世界最大的挑戰,將來亞洲的穩定取決於美國如何對待中國的崛起之類的話。
Ⅳ 馬來西亞為何允許新加坡獨立

文公子小白
前幾年年中去過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都地處熱帶。但兩地經濟卻相差很遠,新加坡是個城市國家,總面積719.1平方公里,差不多隻比中國深圳的三分之一大那麼一丟丟。但就這么個彈丸之地,在世界地圖上就一個點的大小,卻成為了全球四大金融中心之一。紐約、倫敦是前二,新加坡與中國香港相互膠著,一直都在競爭第三的位置。
所以,你會發現,就這么一個城市國家,在國際上卻很有話語權。而與之相鄰的馬來西亞,無論經濟、還是國際話語權,都不如新加坡。
現在的馬拉西亞肯定悔青了腸子,因為當初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已經合並了,但馬來西亞在1965年硬是強烈要求新加坡,你必須給我獨立出去,別粘著我。理由是,新加坡華人太多了(70%都是華人),當時的馬來西亞中的馬來人和華人起了沖突。
一九六一年,當時的馬來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有意將新加坡、馬來亞、汶萊、砂拉越和北婆羅洲聯合起來組成馬來西亞。對此,時任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決定將選擇權交給人民,於是就舉行了全民投票,最後71%的人投了贊成票。於是在1963年9月,新加坡脫離了英國的統治正式加入馬來西亞。
1965年,新加坡再次獨立,建立了新加坡共和國。新加坡一個彈丸之地,要資源沒資源要財力沒財力,要生存是相當困難的。但新加坡還是找到了出路,一方面以互利共贏的政策吸引外資,另一方面,設立的經濟發展局致力於實行國家經濟發展方針,重視製造業,裕廊工業區正式成立,並在加冷、大巴窯等地建立輕工業基地。
同時,新加坡利用自身地理優勢,扼守馬六甲海峽,建立起來新加坡港口,賺取了大把的資金。
新加坡憑此,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在八九十年代,與韓國、中國香港、中國台灣並稱「亞洲四小龍」。
Ⅵ 新加坡國土面積那麼小為什麼還要給它獨立成一個國家
歷史因素背景,讓新加坡由馬來蘇丹屬地,英國殖民地,自治邦,馬來西亞聯邦,最後成為獨立共和國,整個歷史演繹過程,如以1819年自萊佛士登錄,已有190年以上歷史。不明白網友所說的邏輯,國土面積小就不能獨立建國。
Ⅶ 新加坡這么小的一個地方,而且在馬來半島境內,但為什麼會獨立成為一個國家
你的問題我只能給你一段新加坡國名的來源,希望能給你提供參考:
新加坡是位於馬來半島最南端的一個島嶼,勤勞勇敢的人民在這片彈丸之地創造出了許多世界奇跡,成為亞洲乃至世界的航運中心。新加坡是一個城市國家,原意為"獅城"。據馬來史籍記載,公元1324年左右,蘇門答臘的室利佛逝王國王子乘船到達此島,在現今的新加坡河口無意中發現一頭動物形若獅子,於是把這座小島取名"Singapura"。"Singa"就是獅子的意思,"Pura"則代表城市,而獅子具有勇猛、雄健的特徵,故以此作為地名,這就是新加坡"獅城"的來歷。
在過去,新加坡一直用"新嘉坡"作為其獨立初期的通用中文國名。由於受到當地華僑所帶來的語言(包括粵、客、潮、瓊、閩語等)習慣影響,也在後期出現許多衍生的國名稱謂,例如"石叻"、"叻埠",甚至"實叻埠"等,而外界也普遍以"星洲"、"獅城"、"星島"、"星國",來描述新加坡。
Ⅷ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曾經同屬一個國家,新加坡是怎麼獨立的
新加坡是中國人非常熟悉的一個國家,作為除中國外唯一一個以華人為主體的國家, 中新兩國的高層以及民間交流都是非常頻繁的。別的且不說,單是改革開放後中國的許多政策,就多少能從新加坡找到一些影子。
馬來人之所以對「主體民族」地位如此看重,就是因為他們畏懼掌控國家經濟的華人,所以要在政治上確保馬來人優先的原則。這種公然違背種族平等的法規,居然就一直被寫在馬來西亞的憲法里,而且存續至今。
從新加坡把馬來語列為官方語言之一,而且明確規定其為「國語」就可以知道,新加坡人對於回歸馬來西亞大家庭,是非常樂意且期望的。但現實則決定了它不可能實現,除非某一天,馬來西亞的憲法能夠改寫,刪掉所有「馬來人優先」的條文。這一天是否真能實現,就讓時間來告訴我們吧。
Ⅸ 新加坡為什麼不願離開馬來西亞後來為什麼又獨立了
與近代其他謀求獨立的國家不同,新加坡的獨立之路沒有戰爭,只有眼淚,被迫獨立的眼淚
新加坡古稱淡馬錫,是位於馬來半島最南端的一個小島,面積不大,但緊挨馬六甲海峽,地理位置優越,且水深港闊,是一個難得的貿易中轉站。
(李光耀在獨立現場潸然淚下)
新加坡獨立之後,李光耀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只要馬來西亞給予華人以平等待遇,新加坡就願意重返馬來西亞。
但是李光耀的熱臉總是碰到馬來西亞的冷屁股,對於馬來西亞而言,新加坡華人太多了,如果新加坡真的重返馬來西亞,華人數量會大幅增加,必然嚴重沖擊馬來人的統治地位,因此馬來西亞政府嚴詞拒絕了李光耀的“好意”。
此外,新加坡國旗中的月亮圖案也是馬來西亞元素,象徵著馬來西亞與新加坡千絲萬縷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