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為什麼新加坡稱南洋
1. 以前的南洋指哪裡
唐末開始,中國把東南亞到印度洋中諸島國劃分為東洋和西洋。
從福建、廣東沿海港口出發,渡東海到台灣、琉球、日本諸島為東洋。
從呂宋順菲律賓列島,南至婆羅洲,這條沿西太平洋諸島的航線所經之地稱「南洋」。
從中國沿海出發,順大陸海岸南行,過印度支那半島,所經之地稱為「西洋」。東洋、西洋之間分界是南海。
南洋一般是指現在的東南亞,具體點說來就是現在的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由於華僑在南洋謀生和流動,「南洋」的內涵有所發展。南洋群島即印度尼西亞群島。
2. 南洋是不是新加坡
唐末開始,中國把東南亞到印度洋中諸島國劃分為東洋和西洋。 從福建、廣東沿海港口出發,渡東海到台灣、琉球、日本諸島為東洋。 從呂宋順菲律賓列島,南至婆羅洲,這條沿西太平洋諸島的航線所經之地稱「南洋」。 從中國沿海出發,順大陸海岸南行,過印度支那半島,所經之地稱為「西洋」。東洋、西洋之間分界是南海。 南洋一般是指現在的東南亞,具體點說來就是現在的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由於華僑在南洋謀生和流動,「南洋」的內涵有所發展。南洋群島即印度尼西亞群島。
3. 以前的下南洋,南洋是指哪個地方
南洋是指東南亞較深區域(不包括越南北部等)及其水向型附近區域,南亞的斯里蘭卡、馬爾地夫、印度海岸。印尼東方的澳洲北部即巴布亞紐幾內亞、索羅門群島。菲律賓群島以東的帛琉群島等西太平洋群島。
中國人去南洋區域活動(官事、經商、打工、遷徙),歷史上稱為「下南洋」或走南洋。
(3)以前為什麼新加坡稱南洋擴展閱讀:
「下南洋」的兩次浪潮
晚清時期,清政府被迫簽訂種種不平等條約,包括允許西方在東南沿海招募華工,因為應募者要訂立契約,名為「契約華工」,俗稱「賣豬仔」、「當苦力」。由此,「下南洋」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其過程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860年代至20世紀初,出現以華人勞工為主體的海外移民潮,即苦力貿易階段。
1860年代,在經歷太平天國、兩廣洪兵起義和廣東土客大械鬥之後,東南地區滿目瘡痍,時值美洲發現金礦、東南亞種植園經濟發展,各國紛紛設立招工公所,飽經戰亂的閩粵人民引頸以望。
洋行、公所通過僱傭「客頭」(豬仔頭),將貧民誘至「豬仔館」,簽訂契約,以出國後的工資為抵押,換取出洋旅費。當時甚至還有使用欺騙、綁架手段掠賣華工的現象。數十年間,僅東南亞地區就有大約200萬華工前往,主要集中於中南半島的種植園和印尼等國礦山。
契約華工深受「豬仔館」和船主的非人待遇,招致華工反抗與各界輿論質疑,迫於內外壓力,各殖民國家相繼出台改善華工狀況的條例。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禁止販運「豬仔」與保護華僑的法令,苦力貿易終結。
第二階段:從20世紀初到1950年代初,是「下南洋」的高峰時期。
20世紀前期,中國國內兵連禍結,戰火不斷,而東南亞則得到殖民宗主國的扶持,除了傳統的種植園、采礦業外,鐵路、航運、金融、製造等新產業也獲得空前發展,急需熟練勞工,僅1922年-1939年間,從廈門等港口出洋的移民就超過500萬。
日軍侵入東南亞後,打壓華人社會,大量華人回遷國內。二戰後,遷往東南亞的華人大幅減少。新中國建立後,持續數百年的「下南洋」移民潮基本停止。
4. 南洋名稱的由來
我國唐朝時候,由於歷史原因,不少人遠渡重洋,到現在的東南亞一帶謀生。聚居在東南亞各地的華僑越來越多,華僑就把東南亞稱做「南洋」。
「南洋」包括11個國家。在中南半島上有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群島上有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東帝汶、汶萊等。
5. 以前說的南洋到底是什麼地方
南洋是明、清時期對東南亞一帶的稱呼,是以中國為中心的一個概念。
東洋在漢語中主要表示「日本「。字面上的意思是東面的海洋。除了代表日本以外,在日語中還代表東亞地區。近代出現的「東洋」可能源自日本。
北洋:渤海、黃海,朝鮮半島附近。如「北洋水師」、「北洋軍閥」、「北洋政府」、「北洋通商大臣」。這些詞均源自以李鴻章為創始者,以袁世凱為代表的一系政治力量在北洋地區的政治、軍事、商業活動。
西洋,泛指西方國家,多指歐洲、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而在古代是古中國人以中國為中心的一個地理概念。最早出現在五代,不同時代含義不盡相同。元明朝時期的西洋是指汶萊以西的東南亞和印度沿岸地區,晚清用西洋一詞指歐美國家。
(5)以前為什麼新加坡稱南洋擴展閱讀:
清末設「南洋大臣」管理諸項事務。當時中國國力昌盛,經過千年積累南洋諸國多仰慕中華,有南洋青年搖船去中國沿海紋中華文字於身,乘船歸來其國長老者見字讓位其居於上座。
東洋是中國古代人的一個地理區域概念。東洋的名稱來源於宋代的東大洋海。在元人陳大震所著《大德南海志》中,又將東洋分為大東洋與小東洋兩部分。大東洋指今日加里曼丹島以南至澳洲的海域;小東洋指今日靠菲律賓諸島與加里曼丹島海域。
北洋之說最早出現在宋朝,主要指黃海、渤海區域。後來在清朝1791到1821年間,以上海吳淞口為界,長江以北的均為北洋,是包括江蘇、山東、直隸等各口岸的地域概念。
北洋的存在源於其政治因素,正是如李鴻章、袁世凱等人的存在以及其勢力范圍而被約定俗成。
西洋的古代概念:
1、五代 五代時期歷史筆跡《西山雜記》記載,五代時泉州蒲有良到占城,出任西洋轉運使。
2、宋朝 宋朝時開封府猶太人因「進貢西洋布於宋」,獲宋帝下旨「歸我中夏,遵守祖風,留遺汴梁」。
3、元朝 元朝時西洋指印度南部沿海地域。元代航海家汪大淵《島夷志略》多處提到西洋:古里佛條:「當巨海之要沖,去僧加剌密邇,亦西洋諸國之馬頭也」、昆侖條提到「舶往西洋」,大八單條有「國居西洋之後」,天堂條記載「西洋也有路通」。
4、明朝 初期明朝繼承了宋朝、元朝關於西洋的概念,明實錄記載洪武二年,劉叔勉出使西洋鎖里國:「海濤間關鳳濤萬里,三年夏才至西洋」。《明太宗實錄》記載,永樂元年「西洋剌尼回回哈只馬哈沒奇剌泥等來朝,貢方物」。由此可見在明洪武年間,西洋只包含具體的國度。
6. 民國初年我們把新加坡叫做什麼名稱
南洋,經常有廣東,福建等地的人去新加坡,馬六甲等闖盪。稱為下南洋。
7. 南洋指的是哪個國家
南洋是指東南亞地區,不是一個國家。南洋是明、清時期對東南亞一帶的稱呼,是以中國為中心的一個概念,包括馬來群島、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也包括中南半島沿海、馬來半島等地。清朝時期也指自江蘇以南的沿海諸地稱為南洋。
南洋是中國古代的地理稱謂,不僅僅是新加坡等國家,而是泛指東南亞。在清代到民國初年,也稱江蘇以北的沿海省份為北洋,江蘇以南的沿海省份和海域為南洋。廣義上指東南亞,狹義上指印尼的爪哇島。泛指東南亞,如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家。具體來說是東南亞國家,特別是馬來群島附近。
南洋一詞目前大陸罕用。但中國和東南亞的一些名稱仍然沿用南洋一詞,中國的名稱如廈門南洋學院、南洋模範中學。東南亞的名稱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等。還有一些企業也使用南洋一詞。
8. 以前所說的"南洋"是指哪
^_^
南洋一般是指現在的東南亞,具體點說來就是現在的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
也有解釋為:
1、自江蘇以南的沿海諸地稱為「南洋」,是和「北洋」對應的,清末設「南洋大臣」管理諸項事務。
2、「南洋群島」的簡稱。
現在說的南洋,主要是第二種含義。由於華僑在南洋謀生和流動,「南洋」的內涵有所發展。
南洋群島即印度尼西亞群島。
9. 南洋指的是新加坡嗎
南洋是明、清時期對東南亞一帶的稱呼,是以中國為中心的一個概念。包括馬來群島、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也包括中南半島沿海、馬來半島等地。清朝時期也指自江蘇以南的沿海諸地稱為「南洋」(江蘇以北沿海稱北洋)。清末設「南洋大臣」管理諸項事務。南洋群島,指印度尼西亞群島。
南洋概念與西洋、東洋、北洋相對應。西洋指馬六甲海峽以西的印度洋地區,還包括歐洲或更遠的地方,清朝一度特指歐美國家;東洋特指日本。
南洋一詞目前大陸罕用
中國和東南亞的一些名稱仍然沿用南洋一詞,中國的名稱如廈門南洋學院、南洋模範中學。東南亞的名稱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等。還有一些企業也使用南洋一詞。
中國古代漢族開始移民南洋,明朝時期及明亡後,大量漢族移民湧入該區域謀生、定居,叫做「下南洋」。
10. 新加坡解放前是叫南陽嗎
新加坡歷史記載在中,沒有網友所說解放兩個字存在,新加坡前身為馬來半島柔佛州屬地,後為英國殖民地,南洋是早期華裔對新加坡的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