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喝的黃酒是什麼酒
Ⅰ 世界名酒你知道哪些呢
此後在1963年、1978年、1983年和1989年,又先後舉行了第二、三、四、五屆全國評酒會,越來越多的中國名酒從評酒會上誕生,但首屆中國四大名白酒始終傲立酒界,分別是:貴州茅台、山西汾酒、四川瀘州老窖和陝西西鳳酒。2012年9月26日由中國酒類流通協會、中華品牌戰略研究院主辦的「華樽杯」第四屆中國酒類品牌價值評議成果發布會在國家會議中心揭曉,經「華樽杯」第四屆中國酒類品牌價值評議組委會評測,陝西西鳳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品牌價值為213.72億元,同比增長50.73%,位於全國白酒行業第六位,西北地區第一位。
中國茅台
它的生產可以追溯到距今2000餘年前的漢代。到清代中期,茅台酒的生產已具有一定的規模,年產量可達170噸,在中國古代釀酒史上是罕見的。解放前,生產茅台酒的主要有三家酒坊,他們所產的分別稱為「華茅」(現在茅台酒的前身)、「王茅」和「賴茅」。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茅台酒(華茅)被評為金獎產品,自此得以揚名世界。解放後,國家十分重視發展和扶持這一名優產品的生產工作,經過三十餘年的建設,到1987年,茅台酒的年產量已達1700噸,除滿足了國內需求外,還遠銷到世界各地的許多國家。
它曾被莎士比亞比喻作裝在瓶子里的西班牙陽光,可想而知它將帶給我們如西班牙陽光般燦爛的歡愉感受,然而若無神奇的Flor與索雷拉(Solera)系統,雪莉酒將只是平淡無奇的白葡萄酒。在西班牙南部安達魯西亞地方(Andalucia ),面向卡堤茲海灣之處,就是雪莉酒的出產地。
Ⅱ 舌尖上的端午 吃什麼
端午節 是我國流傳已久的傳統節日之一,而在端午節有賽龍舟,吃粽子等節日慶祝活動也被廣為流傳下來,那麼大家了解過端午節有哪些傳統食物呢?那麼接下來就跟隨 飲食文化 一起來看看那些舌尖上的端午,吃什麼好呢!
端午文化起源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龍舟競渡形式 祭祀 龍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個別地方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龍圖騰祭祀,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始於北方,後來世人加入了紀念屈原跳江自盡等歷史人物的內容,最後形成如今的端午節文化內涵。
端午吃什麼
吃油糕
端午節當天除了吃粽子,還要吃油糕。油糕要用和好的燙油麵,包上白糖、黃桂、玫瑰、核桃仁、豬油做成的餡,下油鍋炸。表皮鬆泡,餡心甜美,外形美觀。
飲雄黃酒
民間大概認為蛇蠍蜈蚣等毒蟲可由雄黃酒破解,端午佳節飲雄黃酒可以驅邪解毒。但是,現代人發現,雄黃酒含劇毒物質砷,所以基本不喝雄黃酒了。不過,因雄黃具有抗菌、解毒、燥濕功效,故到了端午節這天,還會有人家會以雄黃為主,加入白芷、薰衣草等香料做成香袋,也有做成雄黃熏條的,希望用來避邪和預防蟲蛇傷害。
吃糖棗糯米飯
端午節,納西族要吃糖棗糯米飯。糯米飯能溫補脾肺、補虛寒,而且含有不少的維生素,大量的磷質、鈣質、鐵質、蛋白質及脂肪,棗更能補血。不過因為這種食物較甜,所以要特別注意,有糖尿病的人不宜進食。
五黃
農歷五月,江南人稱五黃月。江浙一帶有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是指黃魚、黃瓜、黃鱔、鴨蛋黃、雄黃酒(雄黃酒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的黃酒代替雄黃酒)。也有其它說法,指咸鴨蛋可以用黃豆替代。
煎堆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就是用麵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煎成。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各國端午節美食
韓國:艾草糕+櫻桃茶+醍醐湯
在韓國,端午節用於祭祀祖先、祈求豐年、保佑身體平安。端午節期間韓國人多喜食艾草餅與艾草糕、品櫻桃茶、喝醍醐湯。
日本:粽子/槲葉糕+菖蒲酒
粽子在日本古代稱為「茅卷」,呈圓錐形。最初是將粳米蒸熟搗碎成年糕狀後用茅葉包裹,再如水煮熟。後來改用菖蒲葉、竹葉、蘆葦葉等包裹,製作方法也逐漸多樣化。
新加坡:娘惹粽
每年端午節,新加坡人也有賽龍舟、吃粽子的習俗。其中娘惹粽是新加坡特有的端午美食。獨特香料「芫荽粉」配上醬油,精心腌制上等瘦肉,再配以香甜爽口的冬瓜條混炒,最後裹入透白晶瑩的糯米之中。
越南:黃姜糯米飯+方形粽子
端午節時,越南人會准備黃姜糯米飯,來感謝祖先的恩惠給子孫後代帶來豐衣足食的生活,並祈求祖先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此外,越南人認為黃姜飯里的黃姜有避瘟疫、解毒和防瘡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