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流感是怎麼引起的
A. 流感的歷史、現狀及將來
流感的歷史:
在人類尚未發明疫苗之前,每次流感大流行都會造成數百萬人失去性命。1918年,席捲全球的西班牙流感奪走了約5000萬人的生命,其破壞力之大甚至超越了一戰。
1944年,疫苗首先在美國出現。但是,人們總會遇到無法用疫苗阻擋的病菌,科學家們需要在疫情爆發後尋找新的解決辦法。目前,各國衛生組織尚無法確定現有疫苗能否抵禦豬流感,因此正加緊收集病毒樣本,來研發新疫苗。
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他通常被人們認為是「醫葯之父」。在其著作中,希波克拉底描繪了一些類似於流感的症狀。但是歷史上最早關於大流行病的記載始於1580年。當時,菲利普二世執掌著西班牙的政權。科學家認為,正是菲利普二世的軍隊將某種致命病毒轉播到歐洲其他地區。
18世紀,人類見證了三次流感大流行及兩次傳染病爆發。正如圖片所展示的一樣,醫生竭盡全力去挽救病人的生命。但是,在18世紀醫生還無法認清傳染性病毒的危害,因此難以有效解決傳染病的爆發。
19世紀,城市的興起與船運業的發展令人們的活動范圍急劇擴大。1837年,德國柏林遭遇了一次極為嚴重的流感大流行,當年1月份該市的死亡率甚至超過了出生率。
同樣因為流感大流行的原因,西班牙巴塞羅那市的商業被徹底摧毀。圖片展示的是一座1890年的臨時醫院,當時俄羅斯正經歷著一場大規模流感。
1918年,人類迎來了一次危害極大的流感大流行,嚴重程度創歷史之最。在全球范圍內此次流感造成5000萬人喪命,其中西班牙有800萬人喪生。因此,此次流感大流行被命名為西班牙流感。相比之下,第一次世界大戰總計造成1900萬人喪命。
為了應對1918年的流感大流行,美國西雅圖街頭的警察戴上了口罩。盡管造成上千萬人喪命,但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並沒有在人類文化上留下很深的印記。當時,人們將目光都聚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上,很少有文學作品對流感大流行進行描述。
2004年,《自然》雜志報道有科學家重新培育出引發1918年大流感的病毒。科學家們對這種病毒進行了細致的分析,以此來探究為何這種疾病的傳播速度會如此之快,同時利用這種病毒來研發新疫苗。
流感的現狀:伴隨著時代的前進,科學家們逐漸對傳染性病毒有了更深的認識。但是,仍有一些對抗病毒的措施是徒勞無功的。
流感的將來:科學家掌握了隔離病毒以及培育病毒的技術,距離研發出疫苗的時刻也越來越近。
(1)新加坡流感是怎麼引起的擴展閱讀: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種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的疾病。其主要通過空氣中的飛沫、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或與被污染物品的接觸傳播。
典型的臨床症狀是:急起高熱、全身疼痛、顯著乏力和輕度呼吸道症狀。一般秋冬季節是其高發期,所引起的並發症和死亡現象非常嚴重。
該病是由流感病毒引起,可分為甲(A)、乙(B)、丙(C)三型,甲型病毒經常發生抗原變異,傳染性大,傳播迅速,極易發生大范圍流行。甲型H1N1也就是甲型一種。本病具有自限性,但在嬰幼兒、老年人和存在心肺基礎疾病的患者容易並發肺炎等嚴重並發症而導致死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流感
B. 歷史上的流感大爆發疑問
美國《科學》雜志刊登倫敦帝國學院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甲型HIN1流感病毒的表現特徵與1957年流感疫情病毒相似,1957年的流感疫情曾造成全世界各地二百萬人喪生。而《科學》雜志刊登的對甲型HIN1流感暴發的初步研究成果表明,甲型HIN1流感病毒的危險性要略高於曾導致一百萬人死亡的1968年流感病毒,但它的致命性遠不如導致5千萬人喪生的1918年西班牙流感病毒。
下面來看看歷史上流行的大流感。
人類歷史中,曾多次記錄下與流感類似的傳染病的大規模流行。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材料,目前得到確證的第一次流感大流行是在1918年的歐洲大陸。
離去不遠的流感大流行,世界上又出現過三次以上流感大流行,即:1957年開始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2N2)所致的「亞洲流感」、1968年出現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3N2)所致的「香港流感」以及1977年發生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1N1)所致的「俄羅斯流感」。
在1957年"亞洲流感"及1968年"香港流感"爆發流行期間,各年齡組均易感,死亡率升高,65歲以上老年人尤為顯著。在具有高危因素(如心肺疾病)的人群中也出現了較高的死亡率。但是,身體強健的年輕人中的發病率大大低於1918年。1957年,h2n2病毒完全取代了以往的h1n1病毒。而1968年,h3n2病毒又取代了h2n2病毒。這兩次流感均波及世界多個地區。據美國公布的統計數字,在1957年"亞洲流感"流行期間,美國共有7萬人因此死亡。而在1968年"香港流感"流行期間,共有3.4萬人在美國因感染致死。
1977年11月至1978年1月在蘇聯出現俄羅斯流感"流行。1978年1月,"俄羅斯流感"開始在美國在校學生及徵募的新兵中爆發流行。至1978年冬,其他許多國家也紛紛出現感染俄羅斯流感"大大不同於以往歷次流感。引發此次流感流行的致病病毒為1950年流行的h1n1病毒株的變異體。因此,在該病毒株流行期生活過的人,即出生於1957年前的人,對於1977-1978年再次出現的甲型流感病毒h1n1病毒株感染具有免疫力和抵抗力。所以,絕大多數有關1977-1978年流感流行的報告均指出,盡管此次流行為典型的爆發流行,但成年人均為輕微感染,而在校青少年發病率很高。此外,與1957年及1968年的流感流行不同,此次出現的病毒新亞型並未取代以前流行的病毒株。因此,到目前為止,由1977年的病毒株進化出的甲型病毒(h1n1)與從1968年的流行株中產生募仔筒《荊�h3n2)已流行了20多年,而且仍然在引起流感流行。
1999年11月~2000年4月,歐、美、亞三洲均發生了中度以上的流感爆發流行,其中最嚴重的為法國,流行高峰時發病率達861/10萬。但與往年同期相比,流感的發病人數並未增加,引發流行的毒株仍然是h3n2亞型。
北美甲型HINI流感讓人類不得不用歷史的眼光來回顧人與流感的關系。從歷史上看,流感幾乎從來沒有離開過人類,而且流感病毒的變異性使得人類對它防不勝防,常常會因為低估它而損失慘重。
相似的流感
公元前412年的古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就已經記述了類似流感的疾病。到了19世紀,德國醫學地理學家赫希則比較詳細地記述了從公元1173年以來的歷次類似流感的流行病發生的情況。第一次明顯的流感流行於1510年,發生於英國。後來在1580年、1675年和1733
年也曾出現過流行性感冒引起大規模流行病的情況。而對流感大流行最早的詳盡描述是1580年,自此以後,文獻中共記載了31次流感大流行。其中,1742年~1743年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流行病曾涉及90%的東歐人,1889年~1894年席捲西歐的俄羅斯流感也是一次大流行,不僅患病人數多,而且死亡率也很高。
進入20世紀,世界衛生組織流感監測網提供的信息表明,20世紀有5次波及全球的流感大流行,每次都導致數百萬以上的人死亡,這5次分別發生於1900年、1918年、1957年、1968年和1977年。不過,有些專業人員認為只有4次,即除去1900年的後面4次。那麼,除了我們已經了解的1918年流感大流行,剩下的幾次流感大流行都有一些相似而又相異的情況。
1957年亞洲流感大流行,稱為「亞洲流感」,病原菌是H2N2流感病毒,原因可能是由人HINI病毒與亞洲禽H2N2病毒混合產生的新病毒所致。這次流感於1957年2月首先在我國貴州西部出現,於當年3~4月引起全國大流行,5~6月進入日本和東南亞各國,7~8月襲擊中東、歐洲和非洲,10月份蔓延至美洲,在8個月的時間內席捲全球。發病率為15%~30%,病死率不算高。
如同1918~1919年的西班牙流感一樣,1957年的流感也有二至三個高峰期。大多數國家在1958~1959年出現了第二或第三個高峰。以我國為例,這次流感在我國有兩個高峰期。第一次在1957年2~5月間,致病范圍集中在城市,3月達到峰值,4月開始下降,5月告終。不同年齡的人群發病率大致相當,只是死亡率較低,約為0.01%。第二個高峰發生於1957年12月至1958年4月,發病區域發生了改變,以農村為主,而且發病率較高,症狀嚴重。有的地區流感病死率較高,如陝西、吉林某些地區病死率為0.6%~1.0%,死者多為老年人和兒童。
20世紀有特點的流感
1968年香港暴發流感,稱為「香港流感」,也引起全球大流行。經查證,香港流感病原菌是H3N2病毒,估計是人H2N2病毒與亞洲禽病毒混合產生的新病毒所致。疫情首先於1968年7月中旬發生於香港,但其傳播速度和發病率都不及1957年的那一次。1968年8~9月間流感經香港傳入新加坡、泰國、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亞,同年秋季到達歐洲,年底到達美洲。這次流感在我國同樣出現了兩個高峰期。第一次高峰出現在1968年7~9月,從香港、廣東開始,再往北向全國擴散。這次流感持續時間較長,到1970年6~12月出現第二次高峰期,表現為在南方是夏季流行i在北方是冬季流行。
時間行進到1977年,俄羅斯發生流感流行,稱為「俄羅斯流感」,病原菌是HINI流感病毒,但是對病毒的來源無法查清,該病毒與1950年的人類流行病毒株幾乎完全相同。具體時間是1977年11月~1978年1月在蘇聯出現。1978年1月,俄羅斯流感開始在美國在校學生及徵募的新兵中暴發流行。至1978年冬,其他許多國家也紛紛出現感染流行。此次俄羅斯流感迥然不同於以往歷次流感。引發此次流感流行的致病病毒為1950年流行的HINI病毒株的變異體。因此,在該病毒株流行期生活過的人,即出生於1957年前的人,對於1977~
1978年再次出現的甲型流感病毒HINI病毒株感染具有免疫力和抵抗力。
絕大多數有關1977~1978年流感流行的報告均指出,盡管此次流行為典型的暴發流行,但成年人均為輕微感染,而在校青少年發病率很高。此外,與1957年及1968年的流感流行不同,此次出現的病毒新亞型並未取代以前流行的病毒株。因此,到目前為止,由1977年的病毒株進化出的甲型病毒(HINl)與從1968年的流行病毒株中產生的甲型病毒(H3N2)已流行了20多年,而且仍然在引起流感流行。
我國有些學者認為1977年的俄羅斯流感是在中國首發流行的,具體時間是1977年5月在我國東北地區發生,但傳播速度比以前的任何一次都慢,半年後(即當年11月)才波及到我國南方包括香港地區,而北方是到蘇聯。流感發生後約一年才蔓延至全球。好在這次流感流行沒有發現有人死亡,流行的范圍也不如上面幾次。但是,這次的致病對象主要是20世紀50年代以後出生者。此後,自1977年起,HINI病毒與H3N2病毒在人類共同流行,包括亞洲、歐洲和美洲等地。
在1957年亞洲流感及1968年香港流感流行期間,各年齡組的人群都容易染病,死亡率升高,65歲以上老年人尤為顯著。在具有高危因素(如心肺疾病)的人群中也出現了較高的死亡率。但是,身體強健的年輕人中的發病率大大低於1918年。1957年,H2N2病毒完全取代了以往的HINI病毒。而1968年,H3N2病毒又取代了H2N2病毒。這兩次流感均波及世界多個地區。據美國公布的統計數字,在1957年亞洲流感流行期間,美國共有7萬人死亡。而在1968年香港流感流行期間,美國共有3.4萬人因感染而死亡。
從上面對20世紀幾次流感大流行的梳理可以發現,流感是每4年左右小流行一次,每10年左右大流行一次。如果人群中有1%的人患流感,可以說是流感小流行;10%的人患流
感是中等流行;l0%以上50%以下的人患病可以看作是大流行。另一方面,如果短時間內流感在一個社區、學校、軍營或小地區突然發生,病例較多,可以稱為流感的暴發。而在較大范圍內,流感發病率明顯超出當地同期發病率水平,可以稱為流行。而當新亞型病毒株出現時,人群普遍缺乏免疫力,流感傳播迅速,流行范圍超出國界和洲界,就可以稱為大流行。以上的4次都可以稱為流感的大流行。
我國從1953年~1976年有12次中等或中等以上的流感流行,每次流行均由A(甲)型流感病毒所引起。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流感的疫情以散發與小暴發為主,沒有明顯的流行發生。在北京,建國以來流感大流行曾發生過3次,1957年那次,全市約有50%以上的人群感染,造成工廠停工、學校停課,給公民健康帶來嚴重危害。
新舊世紀之交的流感
現代流感最為顯著的是在20世紀與2l世紀新舊世紀之交的大流行。時間范圍是1999年11月~2000年4月,歐洲、美洲、亞洲均發生中度以上流感流行,其中最為嚴重的是法國,流行高峰時發病率達861人/10萬人。與往年同期相比,流感的發病人數並未增加,。引發流行的毒株仍然是H3N2亞型。我國受到的危害也較為嚴重。以北京為例,1998年~1999年流感流行期間,流行高峰時發病率高達26.49%,非高峰期也有10%的發病率。
同樣,在2000年1月,據英國首席醫療顧問利馬?唐納森教授估計,全國約5900萬總人口中,平均300人/10萬人遭到流感襲擊。而在蘇格蘭地區,平均540人/10萬人染上流感。短短數天,至少有50萬人染病,而且染病人數一直呈急劇上升之勢。這次流感被認為是英國11年來最嚴重的流感暴發,而1999年暴發的流感導致2.6萬英國人死亡。當時人們的關注焦點似乎在電腦的千年蟲病毒,但沒有想到,生物病毒首先襲擊了英國人。由此,
英國媒體戲謔,「感冒蟲比千年蟲威力更大」。
同樣,2000年新年一過,加拿大的多倫多、蒙特利爾和溫哥華等大城市,多家醫院都出現流感病人爆滿的情況。使得加拿大衛生部迅速批准緩解流感症狀的首種葯品達菲上市。
2000年,感冒同樣沒有放過美國,最初在西岸暴發,首先出現在加利福尼亞州和亞利桑那州,此後蔓延至包括紐約、賓夕法尼亞、新澤西、弗吉尼亞、馬里蘭等19個州和首都華盛頓。如同1918年的流感,在美國,流感通常先在阿拉斯加開始,繼而南移入侵美國西岸,然後抵達東岸。流感出現的季節通常在12月至翌年3月。由於有1918年的大流感教訓,在美國,流感被視為第六大致命病症,每年因流感引起並發症而死亡的美國人約有2萬。
2000年初,繼英國、美國和加拿大暴發流感後,歐洲其他國家也相繼出現流感潮,其中法國的患者多達數百萬人。法國傳染病監察機構「警戒站」說,在法國肆虐的流感,到1月5日已有近100萬人受感染。從12月27日~1月3日期間,平均741人/10萬人患病。根據法國衛生部門的規定,如果每10萬人中有157人受流感影響,就被視為疫症。因此2000年初的法國也被為視流感疫區。
同樣,義大利2000年年初也暴發流感,初步統計每1000人中就有4人患病,患者病情會持續三到四天,引起並發症的病人可能有近萬人。這次流感連雀鳥也不能倖免,當局屠殺了200萬只雀鳥。而荷蘭全國流感中心統計,該國平均lO萬人中有260人發病,患病人數達全國總人口的10%~20%。在西班牙,流感病例2000年比1999年多出30%。在南斯拉夫,流感病例達5年來的最高峰,貝爾格萊德有4~lO萬人患流行性感冒。2000年初阿爾巴尼亞流感的大規模暴發導致至少數10人死亡,拉脫維亞有5人死於流感。挪威、丹麥、芬蘭、瑞典、捷克、德國、保加利亞和以色列等國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流感肆虐。
新千年的這場流感觸動了全球人們的神經,有的人把這場流感與1918年的流感相提並論,而且紛紛猜測原因。由於此次感冒症狀與1977年「悉尼流行性感冒」相同,而且致病病毒株也是H3N2,感冒是從英國開始流行的,因此有人懷疑1999年秋天世界橄欖球大賽最後決賽,澳大利亞球迷湧入英國觀看球賽,大量的人無限風光地簇擁著澳大利亞隊抱走閃亮的世界盃,卻將感冒病毒留了下來。當然,專業人士認為這種看法還缺乏科學根據,但也不排除有這樣的機會導致流感的跨國跨洲界傳播。不過,專業人士認為,此次流感是由於當地過去未出現過這種流感,人們沒有抗體,所以導致許多人患病,而且因病情嚴重繼發肺炎而死亡。
禽流感
http://ke..com/view/8863.htm?fr=ala0_1_1
羊流感
http://ke..com/view/3082673.htm?fr=ala0_1_1
非典
http://ke..com/view/1712968.htm
http://hi..com/tianshanju1987/blog/item/23244255234138ccb745ae13.html
請問最後流感病毒都是怎麼消失的?
答:非典,非典是被人破解,可以治療!
羊流感被得到有效的控制,防止蔓延!
禽流感,被得到有效的控制,防止蔓延!
HIN1,請幾個月是個很恐怖的消息,蔓延很快,但是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導致流感無法蔓延!
而不是人類有免疫抗體!
C. 人類歷史上出現的幾次重大疫情,最終人類都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從2020年3月24日以來,新冠病毒疫情已經持續了快一年了,從目前的趨勢看,比起其他國家,我國對新冠的治療和預防都取得很不錯的成效,並且是優先恢復經濟的第一個國家之一。 其實縱觀人類 歷史 ,我們與疫情的戰斗從未停歇過,比起現在的新冠疫情,人類 歷史 上甚至還有幾次更加讓人感到後怕的疫情,但是 歷史 證明,每一次發生疫情,我們都頑強地挺了過來 。那麼人類 歷史 上出現過幾次類似新冠病毒的重大疫情呢?每一次的結局又是怎樣的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黑死病死了多少人
目前還不能確定有多少人死於黑死病。據估計,1347年至1351年間,歐洲約有 2500萬 人死於鼠疫。
是什麼導致了黑死病
人們普遍認為黑死病是鼠疫的結果,是由 鼠疫耶爾森菌 感染引起的。現代遺傳分析表明,在黑死病期間引入的鼠疫菌菌株是已知會導致人類疾病的所有現存流行的鼠疫菌菌株的祖先。因此,現代鼠疫起源於中世紀時期。其他科學證據表明,黑死病可能是由病毒引起的。
黑死病起源於哪裡
導致黑死病的瘟疫被認為起源於14世紀早期到中期的中國,並沿著貿易路線向西傳播到地中海和北非。1348年傳到英格蘭南部,1350年傳到英國北部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
黑死病的影響
黑死病的影響是多種多樣的。貿易遭受了一段時間的損失,戰爭也暫時被放棄了。許多工人死亡,家庭因失去生存手段而遭受打擊,造成個人痛苦。反猶太主義在整個歐洲急劇加劇,因為猶太人被指責傳播了黑死病,許多猶太人被暴民殺害或被燒死在火刑柱上。
黑死病也被稱為 Great Mortality ,這個術語來源於中世紀編年史中對Great Mortality的使用。這個術語,和「大瘟疫」(magna plague)一起,在中世紀用來指我們今天所知道的黑死病以及其他疾病的爆發。「黑死病」有時也用來指黑死病,雖然很少在學術研究中使用。
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大流行是 歷史 上最致命的流感,感染了全世界約5億人——約佔地球人口的三分之一——並造成約2000萬至5000萬人死亡,其中包括約67.5萬美國人。1918年的流感首先在歐洲、美國和亞洲部分地區發現,然後迅速傳播到世界各地。當時,沒有有效的葯物或疫苗來治療這種致命的流感毒株。在病毒結束其致命的全球蔓延之前,市民被要求戴上口罩,學校、劇院和企業關閉,屍體堆積在臨時停屍房。
西班牙流感 並非起源於西班牙 ,盡管有關它的新聞報道起源於西班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班牙是一個中立國家,擁有自由的媒體,從一開始就報道疫情,1918年5月下旬在馬德里首次報道。與此同時,同盟國和同盟國的戰時審查人員掩蓋了流感的消息,以保持士氣高漲。由於西班牙的新聞來源是唯一報道流感的媒體,許多人認為它起源於那裡(與此同時,西班牙人認為病毒來自法國,並稱之為「法國流感」)。
流感是什麼
流感是一種攻擊呼吸系統的病毒。流感病毒具有高度傳染性:當感染者咳嗽、打噴嚏或說話時,會產生呼吸道飛沫,傳播到空氣中,然後附近的任何人都可以吸入。此外,一個人如果接觸了帶有病毒的東西,然後接觸他或她的嘴、眼睛或鼻子,就會被感染。
導致大流感的原因
目前還不清楚導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的特定流感毒株來自哪裡 ,然而,1918年的流感首先出現在歐洲、美洲和亞洲地區,然後在幾個月內傳播到地球上幾乎所有其他地方。
盡管1918年的流感並沒有被隔離在一個地方,但它卻被全世界稱為西班牙流感,因為西班牙受到了這種疾病的重創,而且沒有像其他歐洲國家那樣受到戰時新聞中斷的影響。(據報道,就連 西班牙國王阿方索十三世也感染了流感 。)
1918年流感的一個不同尋常之處在於,它擊倒了許多以前 健康 的年輕人 ——這群人通常對這種傳染病有抵抗力——包括一些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軍人。
事實上,死於1918年流感的美國士兵比在戰爭中陣亡的士兵還要多。美國海軍有40%的人感染了流感,陸軍有36%的人患病,而軍隊通過擁擠的船隻和火車在世界各地移動,幫助傳播了這種致命病毒。
據估計,全世界死於西班牙流感的人數在 2000萬到5000萬 之間,但也有人估計,死於西班牙流感的人數高達1億,約佔世界人口的3%。由於許多地方缺乏醫療記錄,確切的數字是不可能知道的。很少有地方對1918年的流感免疫——在美國,受害者從大城市的居民到偏遠的阿拉斯加社區。據報道,就連 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總統 在1919年初談判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凡爾賽條約(Treaty of Versailles)時也感染了流感。
大流感的起源
科學家們仍然不確定西班牙流感起源於哪裡,盡管理論指向法國、中國、英國或美國,1918年3月11日在堪薩斯州賴利堡的芬斯頓營報告了第一例已知病例。
一些人認為,受感染的士兵將病毒傳播到全國各地的其他軍營,然後將病毒帶到海外。1918年3月, 84000 名美軍士兵穿越大西洋,在接下來的一個月,又有 118000 名美軍士兵緊隨其後。
對抗西班牙流感
1918年流感爆發時,醫生和科學家都不確定是什麼引起的,也不知道如何治療。與今天不同的是,當時沒有治療流感的有效疫苗或抗病毒葯物。(第一個獲得許可的流感疫苗出現在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在接下來的十年裡,疫苗製造商可以正常生產疫苗,幫助控制和預防未來的大流行。
西班牙流感大流行的結束
到1919年夏天,流感大流行結束了,被感染的人要麼死亡,要麼產生了免疫力。
近90年後的2008年,研究人員宣布,他們發現了1918年流感如此致命的原因:一組由三種基因組成的病毒可以削弱患者的支氣管和肺部,為細菌性肺炎掃清道路。自1918年以來,又發生了幾次流感大流行,但都沒有致命。
1957年流感大流行,又稱亞洲流感大流行或亞洲流感,1957年2月在東亞首次發現流感爆發,隨後傳播到世界各國。
流感起源
1957年2月, 新加坡 首次發現了流感的爆發。在隨後的幾個月里,疫情蔓延至香港及周邊地區。到1957年夏天,它已經到達了美國的沿海地區。
流感導致死亡人數
1957年的流感大流行在全球造成了大約100萬到200萬人死亡,被普遍認為是20世紀三次流感大流行中最不嚴重的一次。
1957年的流感大流行影響流感疫苗的開發
1957年流感大流行是由 H2N2流感病毒 引起的,此前很少有人接觸過這種病毒。一種針對H2N2的疫苗迅速研製出來,但後來的評估表明,產生免疫需要比通常更多的疫苗。H2N2不再在人體內循環,而是由動物攜帶。由於H2病毒具有大流行的潛力,研究人員正在開發假定的H2疫苗,作為大流行前疫苗計劃的一部分。
埃博拉病毒全身性疾病,以前稱為埃博拉出血熱,是一種由絲狀病毒科病毒引起的傳染病,會導致嚴重的、通常是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熱。
在人類中,埃博拉病毒導致 25%至90% 的病例死亡。
病毒起源
埃博拉病毒得名於中非剛果盆地北部的 埃博拉河 ,它們於1976年在那裡首次出現。目前已經描述了 五種埃博拉病毒 ,分別為扎伊爾埃博拉病毒、蘇丹埃博拉病毒、Taï森林埃博拉病毒、萊斯頓埃博拉病毒和本迪布焦埃博拉病毒,它們以各自的爆發地點命名。這些病毒通常被稱為埃博拉病毒(EBOV)、蘇丹病毒(SUDV)、Taï森林病毒(TAFV)、雷斯頓病毒(RESTV)和本迪布喬病毒(BDBV)。
病毒爆發
第一次疫情於1976年在扎伊爾(現在的剛果民主共和國)和蘇丹(包括現在的南蘇丹)爆發,導致400多人死亡。1995年5月,剛果民主共和國隨後爆發疫情,導致基奎特地區暫時隔離,250多人死亡。後來,2000年烏干達和2002年剛果民主共和國的疫情也導致數百人死亡。其他值得注意的疫情包括南蘇丹延比奧縣(2004年)和烏干達本迪布焦縣(2007年)和基巴萊縣(2012年)的疫情。
然而,到2020年初,北基伍省和伊圖里省繼續發現埃博拉病例。截至5月,自疫情爆發以來確診死亡和記錄病例總數分別超過2200和3400。6月初,剛果民主共和國衛生官員報告說,在Équateur省姆班達卡出現了新的群體性病例。 針對埃博拉病毒的疫苗接種工作一直持續到2020年上半年 。
病毒感染過程
通過電子顯微鏡觀察,埃博拉病毒呈長絲狀,有時呈分枝狀或纏繞狀。病毒粒子(病毒粒子)含有一個分子的非傳染性單鏈RNA(核糖核酸)。 目前還不清楚病毒是如何攻擊細胞的;據推測,它們會產生抑制免疫系統的蛋白質,從而使病毒的繁殖不受阻礙。
埃博拉病毒可通過接觸受 感染的血液和體液 以及接觸被 這些液體污染的表面或物體傳播 。在患者體溫恢復後的器官中也發現了該病毒。在男性中,在恢復 健康 後,病毒可在精液中保持傳染性長達兩個月。不衛生條件和缺乏足夠的醫療用品可能是這一疾病傳播的因素。在葬禮儀式上與死於埃博拉的人的屍體密切接觸也會導致埃博拉病毒的傳播。
病毒發病過程
埃博拉病毒的潛伏期為 2至21 天。疾病的發作是突然而殘酷的。感染者可能出現發燒、嚴重頭痛和肌肉疼痛以及食慾不振等症狀。幾天內,病毒會引起一種稱為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情況,其特徵是 血凝塊和出血 。
疾病的治療
目前對埃博拉病毒還沒有已知的治療方法,不過,由於倖存者血液中存在埃博拉抗體,從康復的埃博拉患者身上輸入全血或血漿可能是有益的。目前的治療方法包括維持體液和電解質平衡,給予血液和血漿以控制出血。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倖存者可能會受到稱為「 埃博拉後綜合征 」的一系列長期 健康 並發症的影響。在對急性埃博拉感染患者的後續研究中,發現許多人患有葡萄膜炎(眼睛發紅和疼痛)、視力喪失、耳鳴、聽力喪失、中風、頭痛、肌肉和關節疼痛,以及其他肌肉骨骼和神經功能異常。
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 (SARS)是一種傳染性疾病,有時是致命的呼吸道疾病。2002年11月,SARS首次在中國出現。在幾個月內,SARS由毫無戒心的旅行者傳播到世界各地。
非典表明,在一個高度流動和相互聯系的世界裡,感染可以多麼迅速地傳播。另一方面,國際合作使衛生專家得以迅速控制疾病的傳播。自2004年以來,在世界任何地方都已經沒有了SARS的已知傳播。
SARS的症狀
非典型肺炎通常以類似流感的體征和症狀開始——發燒、發冷、肌肉疼痛、頭痛,偶爾腹瀉。大約一周後, 症狀和體征 包括:
SARS是一種可以導致死亡的嚴重疾病。如果有呼吸道感染的跡象或症狀,或在國外旅行後出現類似流感的跡象或發燒症狀,應立即就醫。
SARS的病因
SARS是由一種 冠狀病毒 引起的,它與引起普通感冒的病毒屬相同。在此之前,這些病毒對人類並不是特別危險。
然而,冠狀病毒會在動物中引起嚴重疾病,這就是為什麼科學家們懷疑SARS病毒可能已經從動物傳染給了人類。現在看來,這種病毒很可能是從一種或多種動物病毒進化成一種新的毒株。
SARS傳播方式
大多數呼吸系統疾病,包括SARS,都是在患者咳嗽、打噴嚏或說話時通過飛沫進入空氣中傳播的。大多數專家認為SARS主要通過密切的個人接觸傳播,例如照顧SARS患者。病毒也可能通過被污染的物體傳播,如門把手、電話和電梯按鈕。
影響SARS傳播的因素
一般來說,感染SARS的最大風險是那些與感染者有過直接、密切接觸的人,比如家庭成員和醫護人員。
並發症
許多SARS患者會發展為肺炎,呼吸問題會變得非常嚴重,需要使用機械呼吸器。SARS在某些情況下是致命的,通常是由於呼吸衰竭。其他可能的並發症包括心臟和肝臟衰竭。
60歲以上的人——尤其是那些有糖尿病或肝炎等潛在疾病的人——發生嚴重並發症的風險最高。
SARS的預防
研究人員正在研究幾種SARS疫苗,但沒有一種在人體上進行過測試。如果你照顧的病人可能感染沙士,請遵守以下安全指引:
洗你的手,洗手,洗手!!!
COVID-19目前被認為主要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密切接觸傳播,包括人與人之間的身體接觸(約6英尺內)。感染了病毒但沒有表現出症狀的人也可以將病毒傳播給他人。COVID-19的再感染病例也有報告,但很罕見。我們仍在了解這種病毒的傳播方式及其引起疾病的嚴重程度。
COVID-19非常容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
病毒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的容易程度因人而異。導致COVID-19的病毒似乎比流感傳播更有效,但不如已知影響人類的傳染性最強的病毒之一麻疹的傳播效率。
COVID-19最常在密切接觸中傳播
COVID-19有時可通過空氣傳播
一些感染可以通過接觸病毒的小飛沫和顆粒傳播,這些小飛沫和顆粒可以在空氣中停留幾分鍾到幾小時。這些病毒可能會感染距離感染者6英尺以外的人,或者在感染者離開該空間之後。
這種傳播被稱為空氣傳播,是結核病、麻疹和水痘等傳染病傳播的重要途徑。
有證據表明,在某些情況下,COVID-19患者似乎已經感染了2米以外的其他人。這些傳輸發生在通風不足的封閉空間。有時感染者呼吸沉重,例如唱歌或鍛煉時。
在這種情況下,科學家認為,COVID-19患者產生的傳染性小飛沫和顆粒數量已經足夠集中,可以將病毒傳播給他人。被感染的人在同一時間內或在COVID-19患者離開後不久都在同一空間。
現有數據表明,導致COVID-19的病毒通過與COVID-19患者的密切接觸傳播比通過空氣傳播更常見。
COVID-19通過接觸受污染表面傳播的可能性較小
呼吸中的飛沫也會落在物體表面和物體上。人接觸帶有病毒的表面或物體,然後接觸自己的嘴、鼻子或眼睛,都有可能感染COVID-19。
接觸表面傳播並不被認為是COVID-19傳播的常見方式
COVID-19很少在人和動物之間傳播
在某些情況下,導致COVID-19的病毒似乎可以從人傳播給動物。CDC了解到,全球有少數寵物,包括貓和狗,據報道感染了導致COVID-19的病毒,大多數是在與COVID-19患者密切接觸後感染的。了解如果你有寵物你應該做什麼。目前,COVID-19從動物向人類傳播的風險被認為很低。
COVID的預防:保護好自己和他人
從達爾文的進化論角度說,的確細菌和病毒的變異比人類快許多,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也強許多,但是人類有著天生聰穎的智慧,快速發展的 科技 和生命科學就是最好的證明,所以我相信,這次的新冠疫情我們也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只不過是時間的問題而已!
而且縱觀人類 歷史 ,這次新冠病毒疫情並不是人類面臨的第一次重大疫情,相比於 2500萬 的黑死病死亡人數,目前新冠導致的的死亡人數的確還望塵莫及,但是不論是黑死病,SARS還是埃博拉, 歷史 證明,人類最後都頑強地挺了過來,而且如今的醫療條件和 科技 水平都遠高於從前 ,因此,我們還是要保持 積極樂觀的心態繼續生活 ,相信總有一天,疫情總會結束,再次迎來更好的美好生活! 加油!
D. 新加坡開始把新冠當做流感看待,是經濟壓力所迫,還是確有依據
新加坡是發達國家,經濟是外向為主,此次新冠疫情爆發後,新加坡實行「佛系防控」,政府提倡公眾不戴口罩,更不會封鎖社區、道路。新加坡把新冠當做流感看待,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科學家研究發現,新冠並不會短期消失,可能會伴隨人類長期存在。新加坡醫療發達,所有病人都能得到及時有效救治,把新冠當做流感,不會讓公眾恐慌。
在此大前提下,第二步為改變新冠病毒的檢測策略。例如不再是發現有新冠確診病例後再進行社區大規模檢測,而是確保有大型人群聚集的活動能進行。而檢測重點仍會放在邊境上,特別是關注攜帶變異病毒的人士。新加坡亦提出會推出更快的檢測方式,力求一分鍾得到檢測結果,並鼓勵民眾進行常規的新冠病毒自查。
新加坡本就是旅遊大國,常態化是在控制疫情的同時不限制經濟及社會發展,而根據目前疫情數據所示,是有效合理的方法。
E. 新加坡發現首例本土確診猴痘病例,源頭來自哪裡
新加坡發現首例本土確診猴痘病例,此次的主要源頭是當地的一名45歲的男子和一個確診的病例進行過接觸,所以就導致這名男子也出現了症狀,目前也被新加坡國家給進行了隔離。
最後猴痘病毒的潛伏期可達兩周,主要症狀就是會出現發熱頭痛,類似於流感的現象部分的,之後隨著病情的發展,患者的皮膚就會出現紅疹現象,並且還會出現特徵性的淋巴結腫大,會讓患者覺得異常的難受。
F. 新加坡衛生部長談新冠病毒,對這種病毒發表了什麼看法
新冠病毒比流感的危害大很多,在年輕人中迅速傳播,而且目前已經出現了變異的新冠病毒,新加坡發現新冠病毒是輻射細菌,新加坡當做對手,但不再懼怕病毒,還要確保醫療系統足夠能夠收拾一些病重患者,以及新加坡正在努力保護醫療衛生系統,關注疫情發展狀況,隨時做出相應的政策調整。
G. 1957年大流感「亞洲流感」——肆虐全球,死亡百萬
在疫情中,往往會將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與之比較,尚不知道,20世紀還有一場起源於中國,影響世界,死亡百萬1957年的全球大流感——亞洲流感。
該次亞洲流感的大流行在1957年2月末流感病毒新變異株在中國西南部(貴州的部分地區)開始流行,病源來自野鴨,與人類病毒結合,變種為H2N2(稱為甲2型)3月在中國內地廣泛傳播;4月傳到中國香港, 然後迅速波及新加坡、日本 。WHO此時已經開始注意到由一種新亞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暴發 。1957年6 月, 亞洲流感出現於美國沿海城市, 包括美國的東、西海岸。病毒在夏季侵襲人群, 當學校開學後, 在人群中迅速傳播。1957年9月開始出現第一次暴發, 同年10月形成1957年的流行高峰;疾病的流行與冬季學校開學時間是一致的。第二波流行高峰出現在1958年初, 包括歐洲、北美、前蘇聯和日本在內的許多地區出現了暴發[ 6] ;兩波流行在一些國家的嚴重程度是一樣的, 但在另一些國家同, 第二波流行更加嚴重,總體而言, 這次大流行造成40 ~ 50%的人感染, 其中25% ~ 30%患者表現臨床症狀。死亡率不高,為1/4 000。據統計, 全球死亡人數超過一百萬人。是近代僅次於西班牙流感,對人類生命帶來最大損失的傳染病。
1957流感大流行中, 全球迅速傳播的流感病毒第一次可由實驗室檢測。結合試驗證明造成這次大流行的病毒是A型流感病毒。然而這種病毒攜帶的HA抗原和NA抗原從未在人體中出現過。後來實驗確定這種病毒為H2N2 亞型(系由人H1N1亞型流感病毒與禽源流感病毒3個基因片段重組而來), 原型株命名為A//Japan305 /57(H2N2), 通常又稱為亞洲流感病毒。
從病理學分析來看,流感通常是一種自限性疾病, 臨床表現以突然發熱、寒戰、頭痛、肌痛、流鼻涕、喉嚨痛和咳嗽為特徵。胃腸不適如嘔吐、腹痛和腹瀉等胃腸道症狀並不常見。最常見的就醫原因是呼吸道感染,例如, 咽喉炎症、支氣管炎、細支氣管炎或肺炎等。死亡率在0.5%~1%左右。H2N2流行廣,傳染人數多,但與新冠肺炎相比,相對死亡率低,重症人數比例較低,醫療資源的消耗密度也可控,且當時全球經濟一體化以及互相協作的關系也無法與今日相比,因此,帶來的沖擊可能還沒有新冠肺炎帶來的社會沖擊大。
H. 人類歷史上發生的幾次大的瘟疫,每次發生對當時的經濟影響有多大
多年來,科學家和醫學研究者對大流行(或流行病)的確切定義一直存在分歧,但有一點大家都認同的是,這個詞描述的是疾病的廣泛發生,超出了正常情況下的定義。
從1918年到1920年,一場令人不安的致命流感疫情在全球爆發,感染了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造成2億至5千萬人死亡。在1918年發生大流行的5億人中,估計死亡率為10%至20%,僅前25周就有2500萬人死亡。導致1918年流感大流行的原因不同於其他流感爆發。在過去,流感只殺死老年人或削弱病人的能力,但現在它開始攻擊頑強而完全健康的年輕人。
第六次霍亂流行(1910-1911)
死亡人數:80萬
原因:霍亂
像前五個化身一樣,第六次霍亂疫情起源於印度,造成80多萬人死亡,然後蔓延到中東,北非,東歐和俄羅斯。第六次霍亂疫情也是美國最後一次霍亂爆發的根源(1910-1911年)。美國衛生當局吸取了過去的教訓,迅速隔離了感染者。最後,美國只發生了11例死亡。到1923年,霍亂病例已經大大減少,盡管它們在印度沒有變化
流感大流行(1889-1890)
死亡人數:100萬
原因:流感
該毒株原名“亞洲流感”或“俄羅斯流感”,雖然最近發現了甲型流感(H3N8)病毒,但仍被認為是甲型流感(H2N2)病毒。1889年5月,在三個遙遠的地方觀察到了第一例:中亞的布哈拉(斯坦,土耳其),加拿大西北部的阿薩巴斯卡和格陵蘭。19世紀人口的快速增長,尤其是城市地區的人口增長,只是促成了流感的傳播,很快席捲全球。雖然這是細菌學時代第一次真正的疫情,但也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1889-1890年的流感大流行奪去了100多萬人的生命。
第三次霍亂流行(1852-1860)
死亡人數:100萬
原因:霍亂
一般認為是七次霍亂疫情中最致命的一次,19世紀第三次霍亂疫情發生在1852年至1860年。像第一次和第二次流行病一樣,第三次霍亂大流行起源於印度,從恆河三角洲蔓延,然後經過亞洲,歐洲,北美和非洲,造成100多萬人死亡。來自英國,的醫生約翰斯諾,在倫敦,貧困地區工作時追蹤了霍亂病例,並最終成功地將受污染的水確定為疾病的傳播途徑。不幸的是,與他的發現同一年(1854年)成為大流行最嚴重的一年,在那一年,大不列顛有23,000人死亡黑死病(1346-1353)
死亡人數:7500萬-2億
原因:布氏的瘟疫
從1346年到1353年,瘟疫的爆發席捲了歐洲,非洲和亞洲,估計死亡人數在7500萬到2億之間。鼠疫被認為起源於亞洲,可能是通過寄生在老鼠身上的跳蚤傳播到歐洲大陸的,老鼠通常生活在商船上。港口是當時的主要城市中心,是老鼠和跳蚤的理想滋生地。所以潛伏細菌興盛,後來毀滅了三大洲。
查士丁尼的瘟疫(541-542)
死亡人數:2500萬
原因:賈斯汀尼安瘟疫
據信,當時歐洲近一半的人口死於鼠疫,拜占庭帝國和地中海港口城市遭受鼠疫爆發,奪走了2500萬人的生命。賈斯汀尼安鼠疫通常被認為是第一次淋巴腺鼠疫,它在世界上留下了印記,殺死了東地中海四分之一的人口,摧毀了君士坦丁堡城。在這座城市的鼎盛時期,它每天殺死大約5000人,最終導致這座城市40%的人口死亡。
安東尼瘟疫(公元165年)
死亡人數:5百萬
原因:未知
安東寧鼠疫也稱為蓋倫鼠疫,是一種古老的流行病,影響了亞細亞,埃及,希臘和義大利。它被認為是天花或麻疹,盡管其真正原因尚不清楚。這種未知的疾病是由大約165年前從美索不達米亞返回的士兵帶回羅馬的。不知不覺中,他們傳播了一種疾病,最終殺死了500萬人,摧毀了羅馬軍隊。
新冠肺炎(新型冠狀病毒)怎麼樣?
從2019年12月開始,新型冠狀病毒開始在人類中出現。它被命名為新冠肺炎,是“2019年冠狀病毒病”的縮寫。這種新病毒在人與人之間迅速傳播,地球上沒有人對新冠肺炎有免疫力。這種病毒在幾個月內就傳遍了全世界。根據世衛,發布的最新數據,截至時間24日23: 05,新冠肺炎確診肺炎病例31664104例,全球死亡972221例。美國和其他國家的感染率仍在上升。
隨著冠狀病毒的大流行,世界各地的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大流行期間的最佳做法,從粗心的洗手到遠離社會距離。世界各國已經宣布強制“在家”關閉學校、企業和公共場所的措施。幾十家公司和更多的獨立研究人員開始研究和測試疫苗。努力促進人類在這一流行病中的生存已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關切。在撰寫本文時,還無法預測新冠肺炎大流行的結果。然而,我們可以從歷史流行病中吸取教訓。
醫療保健一直是全球關注的主要問題之一。雖然參與醫學研究的學生人數在增加,但醫療設施的質量仍然不達標,特別是在低收入群體中。技術進步可能降低了一些疾病的強度或頻率,但仍有一些疾病尚未消亡。特別是,影響許多人的疾病爆發(流行病)對社會更危險,需要迅速治癒。大流行會沖擊全球很多行業,比如房地產、餐飲、金融!
I. 新加坡09年都發生了哪些大事呢
2009年1月2日 - 新加坡國家環境局去年底宣布,從2009年1月1號起,進一步擴大禁煙范圍,以減少公眾吸入二手煙。
2009年2月13日 - 新加坡將派往亞丁灣打擊海盜的登陸艦。艦載兩架超級美洲豹直升機。
2009年3月27日 -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26日宣布改組內閣,新內閣將從今年4月1日開始上任。 新加坡總理公署當天發表聲明說,此次內閣改組是為了進一步落實新老領導層的交接工作,讓資歷較淺的官員擔任更多職務。
2009年4月5日 - 陳冠希在保安護送下抵達新加坡,「子彈恐嚇」事件的真偽即將揭曉。今日將和老闆林建岳共同出席其主演的電影《神槍手》 首映活動。由於早前的「子彈恐嚇」事件,有關方面嚴陣以待,以確保他的人身安全。
2009年5月16日 -新加坡衛生部16日宣布,從即日起不再對從墨西哥入境新加坡的旅客實行居家隔離。
2009年6月18日 - 近日,李連傑入籍新加坡在媒體炒得沸沸揚揚,連帶其他一些明星加入外國籍也成了茶餘飯後的熱門話題。 據法新社報道,好萊塢中國功夫明星李連傑被證實已經加入新加坡籍,並在新加坡市區購買了價值一千四百萬美元的房產。如果此消息屬實,那李連傑是繼去年鞏俐加之後的又一位入新加坡籍中國明星。
2009年7月1日 - 隨著甲型H1N1流感病例不斷攀升,新加坡採取了以加強防範、重點隔離為主的措施, 避免流感在社區和人群密集地點進一步擴散。 6月29日是新加坡大中小學開學的日子。 早在開學前一周,新加坡教育部就宣布了一系列防止甲型流感在學校擴散的措施。
2009年8月12日 - 近期新加坡留學頻生變故,新加坡消費者協會於早前公布該國10所私立學校退出新加坡「消協保證標志教育認證計劃」,就不能再招收國際學生。新加坡《聯合早報》12 日刊文指出,新加坡有關方面在開拓國際留學市場時,對本國私立學校的品牌建設力度不夠。
2009年9月27日 - 北京時間9月26日,2009賽季F1進入新加坡大獎賽排位賽的爭奪。最終,由於巴里切羅在距離比賽結束只剩26秒時發生撞車提前結束了排位賽。漢密爾頓以1分47秒891奪得新加坡站的桿位,維特爾落後0.4秒同樣頭排起步。
2009年10月1日 - 新加坡30日宣布成立國家資訊科技安全局, 其職能是抵禦新加坡在資訊科技環境里所面對的威脅,包括應對網路恐怖主義與網路諜報。
2009年10月10日 - 世界經濟論壇公布最新全球金融中心排名,新加坡由去年的第10名躍升至第4名,擊敗香港成為亞洲最佳金融中心。
J. 新加坡女性同時感染登革熱和新冠肺炎,她為何接連患兩種病毒
前段時間一名新加坡女性同時確診感染登革熱和新型冠狀病毒而上熱搜,因為概率很小,不知這名女子能否度過這兩次劫難,畢竟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新加坡目前正處於登革熱高發季節,登革熱病毒主要傳播對象是伊蚊,並且傳播速度很快,病人患上登革熱病毒後,需要住院治療,輕者是頭痛,發燒 ,嘔吐,嚴重的會導致內出血,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新型冠狀肺炎傳染適合於所有的人群,不過年紀大的,抵抗力弱的可能更容易感染,並且感染上不容易痊癒。在新加坡這位患上兩種病毒的女性,我想可能就是因為抵抗力弱,加上附近有傳染源,就很容易二次患病。
新加坡目前登革熱病毒確診人數達到一定的峰值,相關政府一定要採取更有力的措施,共同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