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新加坡廠房什麼時候開工
㈠ 新加坡廠房好租嗎
新加坡廠房好租,
隨著新加坡政府提供的工業土地與空間增加,本地工業空間今年第三季的價格和租金持續下跌,租金更是自2010年初以來首次同比下滑。
根據裕廊集團(JTC)剛發布的數據,在今年第三季,工業空間的價格季比下跌0.9%,租金下挫1.8%,租用率則微漲0.2%。
其中,多用戶廠房價格季比也下挫1.8%,租金下跌2.2%,租用率下滑0.5%;其86.8%的租用率,是2007年底以來的最低水平。
除了季比下滑,工業空間和多用戶廠房租金同比也分別下挫1.3%和2.3%。這是自2010年初以來第一次出現年比下滑。過去四年,租金每年平均上揚8%。
另一方面,對象為多用戶的政府工業售地計劃(IGLS)地段的標價,季比也在下滑。
以各個地區的價格來說,中部「商業一」(B1)多用戶廠房下跌1%,西部下滑3%,東北部下挫6.1%,只有北部上揚2.2%;東部、北部和西部的「商業二」(B2)多用戶廠房,分別下挫4.3%、1.9%和5.7%。
各個地區的租金方面,東北部「商業一」多用戶廠房季比下滑4.1%,其他地區則上揚介於0.3%(中部)至3.5%(東部);北部的「商業二」多用戶廠房下跌3.8%,其他地區上揚介於3%(東北部)至4.8%(北部)
㈡ 陳嘉庚的歷史
陳嘉庚,是著名的愛國華僑領袖、企業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福建同安縣集美社人(現廈門市集美區),廈門大學、集美中學、翔安一中、集美學村、翔安同民醫院等,均由陳嘉庚創辦。成長於鄭成功抗清復明故壘的陳嘉庚一生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的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生前曾被毛澤東稱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廈門大學、集美大學(前身為集美學村各校)兩校師生都尊稱其為「校主」。晚年的陳嘉庚,請人在鰲園刻錄「台灣省全圖」,念念不忘國家統一。
華僑世家
陳嘉庚,原名陳甲庚,1874年10月21日出生於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集美社(現屬廈門市集美區)的一個華僑世家。祖父陳簪聚(1795年-1856年)一生中並未出洋,僅在集美社「儉朴自守,勤謹克家,處於海瀉,耕漁自給」。陳簪聚育有三子,長名纓忠,次名纓斟(1836年-1876年),三名杞柏(即陳嘉庚父親,字纓如松)。此兄弟三人,都曾到南洋星洲經商。纓斟少壯時曾在叻(新加坡舊簡稱,下同)開設米鋪。陳嘉庚父親出生年月無記載,推斷應在鴉片戰爭之後,1909年逝世於集美。陳杞柏何時出洋尚不可知,其與孫厝孫夫人結婚應在19世紀70年代初期,1874年生陳嘉庚,1889年生陳敬賢。
至於陳杞柏南渡後如何在叻創立順安米店,如何累集資本而創業的問題,因資料缺乏,難以詳悉,據學者推斷,陳杞柏幼年來叻在其兄長的米店工作,從勤儉中累集資金,因而在19世紀70年代創立順安。[1]除經營米業以外,長袖善舞的陳杞柏還兼營地產,辦理碩莪廠,開辟黃梨園數百頃,創辦黃梨廠以製成品外銷歐美各國。1900年是陳杞柏實業的頂峰,其各業各產等資產共40餘萬元(叻幣)。陳杞柏實業上的成功為陳嘉庚後來自己獨自創業提供了重要的條件和基礎。[2]
商業佳話
陳嘉庚17歲(1891年)時渡洋前往新加坡謀生,起初主要在他父親經營的順安米店服務,共做了13年。陳杞柏晚年實業失敗,順安於1904年停業,欠債權人20餘萬元。陳嘉庚接手衰敗的家業後,於1904年創建菠蘿罐頭廠,號稱「新利川黃梨廠」;承接了一個也經營菠蘿罐頭廠的日新公司;自營謙益米店。是年,陳嘉庚之弟敬賢來新加坡習商,管理謙益米店財務,主理新利川菠蘿廠業務。1905年,陳嘉庚創辦「日春黃梨廠」(兼製冰)。1906年,陳嘉庚入股恆美熟米廠,在福山園套種樹膠。經過兄弟二人同心努力,自1905年起三年間各年分別獲利(實利)5萬多元、4萬多元、13萬元。
人物舊影(11張)
新加坡當時的法律規定「父債子免還」,但以信譽為重的陳嘉庚雖然經濟拮據,卻宣布「立志不計久暫,力能做到者,決代還清以免遺憾也」。面對家道中落,陳嘉庚艱苦奮鬥了4年時間,終於有些盈利,他便不顧親友反對,花了許多時間和精力找到債主,到1907年為止,連本帶利還清了父親所欠的債務。此事成為新加坡華人商業史上一大佳話。當然,當時也曾有人說他「傻」,但他說:「中國人取信於世界,決不能把臉丟在外國人面前!」「我們中國人一向言必信,行必果。」陳嘉庚「一諾萬金」的信譽迅速傳遍了東南亞。此後,人們十分相信陳嘉庚的商業道德和信譽,都願意與他做生意。可以說,陳嘉庚之所以能在家業衰敗後艱苦創業10年左右成為百萬富翁,與他「一諾萬金」的誠信商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入同盟會
1906年,孫中山由法國到日本,中途逗留新加坡,抵日後又重返新加坡。同年6月,孫中山在晚晴園主持成立同盟會新加坡分會。在此期間,孫中山曾與陳嘉庚初次會面。同盟會新加坡分會成立後,新加坡成為革命黨人在南洋的活動中心。陳嘉庚是經朋友林義順介紹才結識孫中山的,受孫中山革命思想的熏陶,陳嘉庚熱情投身於民主革命,還參加了新加坡同盟會會員的秘密會議,與孫中山共商制訂了黨旗方案。這次聚會,激發他踏上了革命征途,給陳嘉庚一生難以磨滅的印象。
晚晴園里的故事
1910年春,陳嘉庚在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啟迪下,痛感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嚮往進步,與胞弟陳敬賢雙雙剪掉發辮,同一批有志之士脫離清廷關系,在中國同盟會盟書上發誓簽名:「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有權,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有渝此,任人處罰。」加入中國同盟會,成為陳嘉庚政治生涯的重要里程碑。從此,他遵照孫中山的革命宗旨,喚醒僑胞,支持民主革命和振興中華的一系列活動。
橡膠大王
當橡膠第一次從巴西移植到馬來西亞,他即用2000元購了種子,播種在菠蘿園中,進而大面積種植,到1925年,他已擁有橡膠園1.5萬英畝,成為華僑中最大橡膠墾殖者之一,被稱為新加坡馬來西亞橡膠王國的四大開拓者之一。之後他開辦橡膠製品廠,生產橡膠鞋、輪胎和日用品。先後在國內各城市、南洋和世界各國大埠設立分銷店100多處。他還經營米廠、木材廠、冰糖廠、餅干廠、皮鞋皮廠等,廠房達30多處。鼎盛時期(1925年)營業范圍遠及五大洲,僱傭職工達3萬餘人,資產達1200萬元(叻幣,約值黃金百萬兩)。
他首創橡膠製品大規模生產,促進了僑居地民族工業的發展;他開辟了橡膠製品和其他製品直接輸出的國際市場,在華僑中第一個打破英國壟斷資本的壟斷局面;他還培養了成千上萬的企業家和技術人才。後來因日本橡膠製品在東南亞削價傾銷,加上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沖擊,他的企業如江河日落,終於在1934年全部結束。
支援抗戰
1937年10月,他發起成立「馬來亞新加坡華僑籌賑祖國傷兵難民大會委員會」,任主席。1938年10月,在著名閩僑菲律賓的李清泉(他致函陳嘉庚,稱南洋華僑應該在香港或新加坡,組一籌賑總機關,領導募)印尼的庄西言(他
晚年的陳嘉庚先生
亦致函陳嘉庚,囑托他在新加坡組南僑總會,所言目的與李清泉同)倡導和勸說下,又經國民政府行政院(庄西言致函陳嘉庚後,致電行政院建議陳嘉庚領導南僑組織籌賑總機關)致電要求,陳嘉庚出面聯絡南洋各地華僑代表在新加坡開會,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陳嘉庚被推舉為正主席(李清泉、庄西言為副主席)。他帶頭捐款購債獻物,精心籌劃組織,使南僑總會在短短三年多的時間內便為祖國籌得約合4億余元國幣的款項。此外,他組織各地籌賑會為前方將士捐獻寒衣、葯品、卡車等物資,以及在新加坡和重慶投資設立制葯廠、直接供應葯品等。
1939年,他應國內之請代為招募3200餘位華僑機工(汽車司機及修理工)回國服務,在新開辟的滇緬公路上搶運中國抗戰急需的戰略物資。
陳嘉庚回國視察、慰勞抗日軍民
1940年,他組織南洋華僑回國慰勞團歷訪重慶、延安等地。特別是訪問延安之後,陳嘉庚正統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據實發表關於延安觀感的演講,盛贊陝甘寧邊區的新氣象。通過對國共兩黨轄區的訪問,陳嘉庚認為「中國的希望在延安」。
歸國服務
1949年,他應毛主席電邀,回國出席全國政協,參加開國大典。他看到偉大祖國站立起來了,決心定居祖國,為祖國建設服務。他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當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他已耄耋高年,馳驅祖國南北大地,舟車勞頓,席不暇暖,致力於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並對推動華僑愛國大團結、鼓勵華僑支持祖國和家鄉建設起到積極作用。他生前叮囑「把集美學校辦下去,把300萬元存款捐獻給國家」,並一再呼籲祖國統一,彌留之際還對台灣的回歸深表關切,體現了一個愛國者的赤誠之心。國家還為此設立了陳嘉庚科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