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是怎麼認識中國人的
❶ 新加坡和中國有什麼淵源,為什麼基本上那裡的人都說中國話
新加坡是中國之外唯一以華族人口佔多數的國家。
十九世紀開始,由於當時的中國正處於內憂外患之中,人民飽受戰爭、飢荒與貧窮之苦,在不得已的情況之下,部分中國人不得不離開家鄉,只好決定漂洋過海到「石叻」(新加坡)來尋找新生機。
到了1821年前後,新加坡的華人已從最初的幾十人發展到1200人。各地的商船為新加坡貿易商帶來了豐厚的利潤,他們將中國的絲綢、錦緞和茶葉運到新加坡,銷售給歐洲的私營商人,然後將來自印度的商品帶回中國。
(1)新加坡人是怎麼認識中國人的擴展閱讀:
新加坡公民主要以4大族群來區分:華人佔了人口的74.2%,還有馬來族(13.3%)、印度裔(9.1%)和歐亞裔/混血(3.4%)等公民。大多數新加坡華人的祖先源自於中國南方,尤其是福建,廣東和海南省。
其中4成是閩南人,其次為潮汕人、廣府人、莆仙人(莆田人)、海南人、福州人、客家人,還有峇峇、娘惹等。新加坡人口密度7,697/平方公里,人類發展指數為0.901。
❷ 新加坡人對中國有沒有認同感
新加坡人對中國認同感不高,大部分新加坡人對中國還是不冷不熱。
第一個原因還是要追溯兩個國家的歷史,在歷史上新加坡一直跟中國就沒有什麼往來,而且在一百多年前,新加坡一直是在英國的統治下的。
所以在那裡的華人思想和文化上都跟中國人有很大的差別。沒有共同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認同感是很難產生共鳴的,所以在這個前提下,新加坡人對中國人不冷不熱也很正常。
第二個原因是新加坡還殘存著一些冷戰思維。當時的美國和蘇聯同為世界上的「超級大國」,為了爭奪世界霸權,兩國及其盟國展開了數十年的斗爭。而當時中國是現在蘇聯這邊的,新加坡則是站在美國那邊,所以直到現在他們還是比較認同美國的。
第三個原因就是國家性質的不同了。我們國家走的是社會主義路線,而他們走的是資本主義路線。在他們眼裡還是比較認同資本主義路線的,對社會主義路線感到有些恐懼。由於兩個國家的國情完全不同,走的路線自然就會不一樣,根本沒什麼好怕的。
第四點則是利益。還是那句老話: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現如今國與國之間的往來,很多時候都是在有共同利益的基礎上達成的。
中國和新加坡之間距離較遠,中國古話說得好:遠親不遠近鄰。以前交通不發達,空間距離阻斷了雙方的往來,尤其是利益上的往來,所以沒有這層關系,自然就會疏遠一些的。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來自新加坡的擔心。中國從外國進口一些商品的時候,都需要通過海上貿易,經常會經過新加坡附近的馬六甲海峽。而新加坡就很擔心中國會爭奪馬六甲海峽的制海權,其實這種擔心就是多餘的。
❸ 新加坡是那個種族和中國人是什麼關系
新加坡是多種族的,有馬來西亞人,印度人,中國人。在很久以前移民到這里來後來就安居了下來。現在華人在新加坡人口中占最大的比例,所以和中國的關系為同胞。
❹ 新加坡和中國的關系
在九十年代以前,中國大陸和新加坡關系並不好,主要因為中國由於歷史原因和早已過時的意識形態問題支持東南亞地區的各國共產黨與其政府斗爭,就像現在電視里常提的反政府組織一類的,東南亞個政府把他們國內的共產黨組織當做反政府勢力,認為都是中國支持的責任。從90年代初,蘇聯解體,中國不再支持東南亞共產黨,這才使中國與東南亞各國關系改善,加上90年代改革開放深入,中國成為世界政治,經濟的重要力量和東南亞,像新加坡之類的國家與中國關系還不錯。
另外樓主說都是華人社會以一定道理。但更本上還是國家利益,主要是現在中國強大了。
❺ 中國大陸和新加坡是什麼關系
新加坡和中國的關系,與一般國家和中國的關系一樣,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國際關系。
新加坡的人口結構,是多元族群社會組成,主要族群有華裔,馬來裔,印度裔,和其他少數歐亞裔。華裔為土生土長的新加坡人,不是中國人。
75%是華人 還有部分的馬來人、印度人及少數歐洲裔 華人是新加坡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主導 但是因其所處環境過於狹小 目前軍事上過於依賴美國 新加坡有個著名「毒蝦戰略」 其主要目的就是不惜一切代價重創侵犯自己的國家(其中也可能包括中國) 別看新加坡大部分是華人 可他們對中國並不親近 總是抱著不冷不熱的態度 新加坡這個國家是個很投機的小傢伙 他們在10年前差點就把漢語荒廢了 排擠當地的漢語學校 鼓勵全民說英語 連教學和平時工作用語都是英語(當然了是那種帶有濃重當地色彩的英語 例如:他們稱呼當地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南亞後裔為「幫嘎啦」)後來由於經濟危機 他們才開始對漢語學校解禁 並大規模的用簡體漢字在公共場合做標識 而且在公共汽車上打推廣漢語普通話的廣告 這並不表明他們想認主歸宗了 只是一種投機倒把的形式 在他們眼裡沒有絕對的好夥伴 新加坡也不可能和中國像兄弟一樣處關系的。
❻ 新加坡華族對中國的情感是什麼
新加坡華人分傳統華人和海峽華人2種,前者一般說中文,談到中國很親切,甚至自稱中國人,以陳嘉庚為代表。後者一般說英文,看海峽時報(英文),親西方,甚至以自己的華人面孔為恥,以李光耀為代表。南洋華人這半個世紀以來的心理變遷,某種程度上,就是這兩種華人的變遷史.
說到傳統華人和海峽華人的分別,不能不提到一個名詞:南洋大學。這所大學的興衰史,也就是南洋傳統華人的興衰史。了解這所大學歷史的每一個中國人,都會對這所大學,這所大學的創辦人,還有這所大學的精神肅然起敬。
南洋大學的創辦人叫陳六使,1950年任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長及福建會館主席,他是陳嘉庚的族侄,1916年在福建小學還沒畢業就來到新加坡。1953年,陳六使捐助五百萬元,倡辦南洋大學。並以福建會館主席身份捐獻了五百二十三英畝在新加坡的雲南園作為南洋大學的校園。此後,連瀛洲宣布獻捐廿五萬元。萬金油大王胡文虎以他本人及故弟胡文豹名義捐建雙連學生宿舍一座。馬來西亞的李光前贊助1953-1957五年總捐助十份之一(此數超過一千萬元),鼓勵社會人士參加獻捐運動。檳城林連登捐出五十萬元,建築南洋大學圖書館(行政樓)。陸運濤獻捐南大理學院全部建築費(約卅萬元) 。
此外,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商界,學界,出租汽車司機,三輪車夫,小販,吧女和理發師,都先後參加樂捐,義駛,義踏,義賣,義演等活動,響應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呼聲。他們的想法很簡單:他們自己沒有機會讀書,但都希望能進點微薄之力,讓自己的後代有機會進一所華人自己的大學,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在他們的心裡,只有中國才是自己的國家。
很顯然,這種想法和海峽華人以及殖民當局是格格不入的。所謂海峽華人,就是自己已經放棄了關於中國的概念,他們心目中的祖國,在當時是英國。這種區別的來源也是很簡單的:傳統華人,大都是靠自己奮斗,創業,或富甲一方,或安居樂業。而海峽華人,則是靠給西方人做買辦,或者打工,靠西方人吃飯。所以英文比中文說的好,甚至不會說中文,比李光耀。在他們心目中,中國是一個陌生的國家,和他們沒有關系。一個英國議員曾經說,李光耀是蘇伊士運河以東他見過的最英國的人。而李光耀本人,幾年前被英國政府頒發了一個終身成就獎,他很感慨地說那是他這輩子得到的最高肯定,他說在他的年代,是以做英國人為榮,雖然到他兒子的年代要開始接受美國教育,以美國為榮。
所以,1956年南洋大學開課後,新加坡當局一直不承認南洋大學的學位,1959年李光耀上台後也不承認南洋大學,認為南洋大學的中文教學環境不能被認可。 1963年,李光耀政府宣布吊銷陳六使的公民權。一直到1968年,新加坡政府才承認南洋大學的學位,但一直對南洋大學的中國化教育如鯁在喉,到了 1980年,南洋大學被政府宣布停辦,從此,南洋大學成為了歷史名詞。南洋大學建校25年,培養了一萬多名畢業生。這些人都是傳統中國文化的精英,他們和中國人在一起,可能沒有人能看出差別。如今他們分布在世界各地,很多人都達到了很高的成就。1981 年,新加坡政府在原南洋大學校址上建立了一個技術學校,叫南洋理工學院,1991年更名為現在的南洋理工大學。幾年前,該校的新校長想借用南洋大學的名望和現在在世界各地已經身居高位的南洋校友的資源,提出恢復南洋大學的名字。結果遭到了絕大多數南洋校友的反對,因為在他們心目中,南洋精神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這和南洋理工大學現在的英文環境風馬流不相及。的確,現在的所謂南洋理工大學只是一所普通的政府辦的英文大學,和當年純粹由民間華人從億萬富翁到小販舞女們齊心合辦的為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的南洋大學是根本不能比的。
南洋大學的停辦,也意味著在新加坡傳統華人的失敗。李光耀上台後,很多有影響力的傳統華人被趕出了新加坡,他們大多到了馬來西亞,有的回到了中國,有的到了美國。從1980年開始,海峽華人的思想開始在新加坡佔了上風,到了今天,傳統華人的思想在新加坡基本滅絕了。1980年前,新加坡80%以上的家庭平時的家庭語言是中文,而現在,70%以上的家庭使用英文。 80年以後,新加坡的學校就不再有傳統意義上的華文教育,中文,只是被當作一門外語來學。很顯然,這種教育培養出來的新加坡人,很多國人試圖想和他們找到中華文化的相通之處的話,結果顯然就是自討沒趣。在現在新加坡的年輕人心目中,Chinese只是他們提到自己的膚色或種族的一個名詞而已,和中國,漢族什麼的沒有任何關系。
之所以會有這種變遷,這和新加坡政府推行的英文教育有直接關系。80年以後,新加坡就沒有用華文授課的學校,這樣過了一代人,李光耀終於成功了。如今在新加坡,能流利說中文,喜歡中國的,大都是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而這些人,大都因為英文不好,無法找到很好的工作,只有開出租或自己做小生意,現在已經是快被遺忘的角色了。當然也有不少事業成功的人士,但他們基本上已經不談政治,而專注自己的事業了。
李光耀推行英文教育的原因很簡單:一是去中國化,二是推行英文環境,吸引西方投資。這兩點他做的非常成功。在南洋大學的年代,南洋的學生給了李光耀很大的麻煩,他們基本上以北京為自己的方向,對政府跟著西方走的行為很不恥,並且南洋大學有非常獨立的學術精神(當然是以自己是中國人為出發點),加上他們在新馬華人中的號召力,所以,被以鐵腕著稱的李光耀關門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而李光耀成功吸引到的西方投資,也客觀上形成了英文的強勢環境,那些華校生由於中文沒有英校生好,所以很難找到好工作,也進一步加速了新加坡傳統華人的勢衰。
但是,英文環境的強勢,也有長遠的負面影響。李光耀自己也承認,英校畢業的學生,沒有華校生有人情味,講團結,和自信。因為,英文授課的老師,對學生只能限於語言的交流而已,而沒有任何文化的傳承,甚至連語言中那種很微妙意思的表達也很難學會。要知道,各種語言的精華,除了詞語里的歷史文化含量,還在於各種言外之意的表達。而這些,是新加坡的學校里現在無法學到的。而在華校里,老師用中文講述的同時,也傳承下來五千年的歷史,而這些,才是世界各地傳統華人的自信根源。雖然英文教育出來的新加坡人,缺乏李光耀希望的那種自信和團結精神,但目前這似乎還沒有大的負面影響,因為他們畢業後工作的環境,不是西方公司,就是新加坡政府或政府控制的公司,在這些地方,不需要他們有多少創造力和適應能力,只需要按部就班就可以了。只要李光耀在,一切都沒有問題,因為,新加坡人要走的路,他都安排好了。但問題是,他已經八十多歲了。
客觀的說,李光耀是個非常厲害的人,尼克松曾說李光耀是他見過的最有能力的領袖之一。這句話絕非虛言。他不單一手創立了新加坡,還創立了東南亞華人,也許是全世界華人最大的經濟體。這一點,也許國人沒有幾個能了解。
可以這么說,傳統華人在新加坡目前已經老齡話,他們喜歡中國文化,甚至有的人想在中國定居,(經常和Taxi司機聊到這個話題,他們中文也很好)很親華
而海峽華人多數是年輕人,他們接受英文教育,崇洋,不原意學或說中文,甚至有的人排華.
❼ 新加坡人怎麼評價中國人
在這里差不多有7年了,總體來說,新加坡的體制屬於極度的保護自己國家的人民,對於國外來的移民相當的苛刻。。。(從他們的移民制度就看的出來)
但是有相當一部分的人對我們這種來自中國的移民來說,大多都存在著鄙視,憤怒。。
--鄙視,其原因是因為當這里的人從中國跑出來的時候是大概100年前,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對中國的印象就是,我門很窮,吃不飽,穿不暖。。很多人根本不會去尊重中國人,雖然他們的先輩是中國人,但時光的飛逝,這些海外的華人已經沒有了,對自己是中國人的,或先輩是中國人的認同感。。他們會問你,你是哪裡來的:「中國???聽說中國現在還沒有電視機吧~!~!他們很多沒有再回去過中國~!~!
--憤怒,由於中國人的到來,給相當一部分的本地人來說,,構成了一定得威脅,報紙的犯罪負面報道,低廉的薪金,較長時間的工作時間,忍氣吞聲的態度,讓他們會有一中很容易欺負的感覺。。。而且本地人的工作機會也被國外來的搶去了。。(前十年是馬來西亞人,現在多數在含沙射影說中國人)所以他們是憤怒的!~!~
總的來說,來國外混是要有點度量的,特別是中國人的處境,,人在屋檐下,焉能不低頭~!~!不過還是希望祖國可以越來越強大,讓我們這些海外的遊子也可以抬起頭來對他們大聲說---我是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