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城市怎麼發展
A. 新加坡為什麼這么發達
新加坡這么發達是因為自己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新加坡位於馬六甲海峽的咽喉位置,而馬六甲海峽則是世界上最繁忙最重要的一條海峽,每年有四分之一的海洋貿易要經過此海峽,而新加坡港則成為這條航線上最重要的中轉站。
新加坡的發展
新加坡在造船、煉油、電子等方面基礎雄厚,是東南亞最大的造船基地和全球煉油中心之一,因其發達的煉油技術,新加坡也成為為數不多的擁有石油定價權的國家,與此同時新加坡也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電子製造業等。
發達的旅遊業,新加坡被稱為獅城,旅遊資源豐富,是世界比較著名的旅遊城市,旅遊業也成為新加坡最重要的外匯收入之一,同時發達的服務業和零售批發、交通通訊等都是新加坡創收的重要產業。
政府主導下得社會服務帶來穩定和諧的社會發展局面和投資環境。新加坡1964年就實施了居者有其屋的國策,而如今大部分國民都生活在政府提供的住房內,同時新加坡也施行的是全面免費醫療,各種措施加上嚴格的法律使得新加坡社會穩定,投資創業環境良好。
B. 新加坡怎麼從落後的城市轉變成新興工業城市
先是地理位置,新加坡位於馬六甲海峽南端。馬六甲海峽想大家並不陌生了吧,那是西太平洋(東亞和東南亞大部)與印度洋聯系的必經之路啊。我國早在漢代就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從我國東部沿海出發,經東南亞和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抵達印度和中東地區。明代鄭和下西洋的同時,也間接了促進馬六甲海峽地區生產力的發展。
當然這不是最主要,主要的是近代葡萄牙、荷蘭和英國的殖民統治,間接的開發了當地經濟。
我們知道,殖民者的統治是很貪婪很血腥很無恥,但是他另一方面間接的瓦解了當地落後的部落文化和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帶去了資本主義的經濟,比如種植園經濟,以及後的機械生產等。新加坡雖然國小,但是也在殖民統治的時期接受西方經濟思想的影響。尤其是英國,將其戰略位置看得很重,苦心經營多年,二戰時期日本進攻東南亞時,英國還稱新加坡為要塞,打算決戰的。
當時殖民者在東南亞開發的有橡膠、香料、森林等,後期還有石油和各種礦產資源,這些資源不並不是在東南消費,而是運往歐美,這些就間接的促進了交通的發展。往歐洲則必然要經過馬六甲海峽,大量船隻的補給便成為了問題,也成為了商業契機。而且這種契機一直延續到現在,比如我們國家從中 東購買的石油,則必然從馬六甲海峽過路。
新加坡抓住了機會,大力發展港口經濟,實行轉口貿易、加工出口、航運等,包括出口加工等經濟。簡單的說,過路費和服務費就讓他賺翻了。
新加坡經濟以五大部門為主:商業、製造業、建築業、金融業、交通和通訊業。工業主要包括製造業和建築業。製造業產品主要包括電子產品、化學與化學產品、機械設備、交通設備、石油產品、煉油等部門。
當然新加坡的崛起還有一個歷史機會,也就是差不多在新加坡獨立的同一時期,世界經濟發生了變革,由於現代通信技術、信息技術和交通運輸的發展,發達國開始在全球重新配置生產力要素,簡單的以製鞋業舉個例子,製鞋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即勞動投入越多產量越大,但是歐洲的人力成本越來越貴,而東南亞則有豐富的廉價勞動力,所以歐洲人到東南亞建廠,以期降低成本,然後再把鞋運回歐洲銷售(我們國家改革開放初期也是這樣的),當然還有很多產業。亞洲四小龍抓住了這一機遇,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獲得較大的成功。當然,過分依賴外資和外國市場,給後來東南亞經濟危機埋下了伏筆。
除此之外,新加坡的崛起還原因就是,高效的嚴格的管理制度,比如誰往地上吐口水,就給予重罰。還有重視綠色經濟,發展環保,新加坡被世界公認為花園城市。文化上推行中國儒家文化,社會較為穩定,這些都為經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先寫這么多了,一個國家的崛起因素,要綜合看,歷史、政治、經濟等等,真正要了解,光資料就夠你收集的,寫論文都足夠了
C. 新加坡是怎麼開始發展的
新加坡不大,國土面積僅618平方公里,人口卻有217萬(1992年數據)。既無礦山又無農田;幾條小河最長的也不過15公里,而且無魚可捕,利用價值極小;飲水要靠馬來西亞提供。所以,當新加坡在1965年脫離馬來西亞聯邦時,許多政治家和經濟學家都預言,沒有資源、沒有市場的新加坡將很難生存下去。然而,李光耀卻不氣餒。一上台便和他的同僚們分析新加坡的地理環境和當時的世界形勢。他們在仔細地研究了瑞士和以色列這兩個在人口和面積上與新加坡相似的小國經驗後,得出的結論卻相當樂觀:新加坡地理位置極為優越,又是天然的良港,戰略地位極為重要,完全可以實現繁榮和強大。
當然,李光耀政府也清醒地認識到:新加坡工業落後,僅限於對轉口產品的初級加工工業和為港口服務的機械、車船修理等小型工業,經過二次大戰日本侵略者的破壞,整個新加坡滿目瘡痍。
新加坡面臨幾乎沒有工業又缺乏發展條件而且人口密度高的困境,新成立的政府的當務之急就是盡快解決就業問題。只有解決了就業,人民的收入才有保障,人民的生計才有著落;只有解決了人民生計,社會才能得以穩定,經濟發展才有保證。而要求得經濟的長足發展,則必須改變殖民的、畸形的經濟結構。由單一型經濟發展成多元化經濟結構。在這種認識下,李光耀政府推行以迅速實行工業化為主要內容,以多元化經濟為目標的經濟發展戰略。
1959—1967年為第一階段,經濟處於恢復階段。新加坡政府以優先發展勞動密集型「進口替代」工業為重點,以此來改變單純依賴於轉口貿易的畸形經濟結構,發展多元化的國民經濟,並藉以解決就業問題。
1968—1979年為第二階段,經濟處於擴張階段:新加坡由「進口替代」轉向發展出口工業化時期,也是新加坡經濟的起飛時期。1965年8月,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聯邦,迫使新加坡政府在經濟發展戰略方向上作出新的選擇,實行「出口導向」方針,即利用外部經濟力量大力發展出口加工業,以此帶動外貿、交通、通訊、金融等行業,實現經濟高速增長。
到1979年,李光耀執政已是第20個年頭。在工業化迅速發展的推動下,新加坡的國民經濟結構起了根本性變化。新加坡城市也從一個落後的殖民地都市變成了一個人均國民收入達8291新元,僅次於日本的聞名遐邇的新興工業國家。
1979—1986年是第三階段,經濟處於調整、優化經濟結構時期。70年代以來,西方經濟處於滯脹狀態,導致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發展中國家也競相走上工業化道路,新加坡經濟發展的原有優勢逐漸喪失。在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下,如果繼續以大量勞動密集型工業存在下去,勢必處於不利地位。審時度勢,新加坡必須改變這種不利的局面。1979年7月,新加坡政府提出了為期10年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鼓勵發展技術集約型工業,採用先進技術以提高工業企業的技術層次,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對此,李光耀充滿信心,他認定:「新加坡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一定會成功。」
1980年是新加坡經濟發展關鍵的一年,這一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達105億美元,人均收入達4600美元,這時新加坡經濟已被世界確認為戰後亞洲經濟奇跡之一。1981年新加坡政府根據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基本精神,制定了「十年經濟發展計劃」,新加坡經濟得到長足發展。雖然有石油危機的沖擊,新加坡經濟仍取得一定的進展,並且在發展中國家普遍出現經濟衰退時,新加坡的發展是首屈一指的。
D. 新加坡為什麼這么發達
新加坡發達是因為新加坡全球發展最好的國家之一憑借著地理優勢,成為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經濟發達的新加坡也因為在城市治理方面的獨特經驗被譽為花園城市。
新加坡是一個國土面積只有719.1平方公里、人口只有564萬的彈丸小國。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彈丸小國的經濟總量卻達到了3610億美元,在全球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34位,人均GDP約為6.4萬美元,排名全球第6位。
新加坡的工業
1961年,新加坡政府為加快工業化過程、促進經濟發展,創建了裕廊工業區。該區的面積為70平方公里,包含了來自各地的跨國公司和本地的高技術製造業公司。新加坡政府也據地理環境的不同,將新加坡東北部劃為新興工業和無污染工業區。
沿海的西南部、裕廊島和毛廣島等劃為港口和重工業區、中部地區為輕工業和一般工業區。新加坡的工業主要包括製造業和建築業。2012年產值為1085.5億新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5.1%。
製造業產品主要包括電子、化學與化工、生物醫葯、精密機械、交通設備、石油產品、煉油等產品。迄今新加坡已經成為東南亞最大修造船基地之一,以及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
E. 新加坡經濟發展靠什麼,為什麼這么小的國家能如此發達!
新加坡是西方全球布局中的重要一環,是一個所謂的自由港,在美國的全球布局中承擔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
新加坡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同時憑借著地理優勢,成為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其經濟模式被稱作為「國家資本主義」。根據2018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排名報告,新加坡是繼倫敦、紐約、香港之後的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 。被GaWC評為世界一線城市 。新加坡是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成員國之一,也是世界貿易組織(WTO)、英聯邦以及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APEC)成員經濟體之一。 整個城市在綠化和環境衛生方面效果顯著,故有花園城市之美稱。
F. 新加坡如何實現人口稠密的宜居城市
你好,關於新加坡如何實現人口稠密的宜居城市
1、城市快速發展讓新加坡這個都市國家早已處處是高樓大廈,成為研究高人口密度都市的範例。在城市擴展的過程中,都市植物把大自然編織進來,甚至直達天際:新建案必須融入植物,包括綠色屋頂、垂直花園,以及在牆壁上栽種植物。
2、新加坡的人口有560萬,大多數人居住的公共住宅都由Cheong Koon Hean執掌的建屋發展局興建與管理。新加坡的公共住宅光鮮亮麗,強調社區式的城鎮概念(總共有23座城鎮),與空中花園、屋頂健身房等設施。
3、新加坡既是國家也是城市,小島的面積只有倫敦都會區的一半,但狹小也有好處:你可以早上起來到海岸游泳,再搭鐵路去上班。新加坡是一個真正的國際城市,我們的文化保存計劃保留了中華、印度和馬來文化和建築。這里是新與舊並陳、東方與西方的交會之地,種種美妙的矛盾讓新加坡多元多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