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如何收集雨水
Ⅰ 新加坡建設雨水收集裝置的原因
採集儲存雨水。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顯示,新加坡雨量充沛,具有短歷時、小區域、大流量的特徵。棗畝老為了更多地收集雨水以供生產生活所需,同凳升時緩解由於降雨量大而導致公路上積流成河的問耐姿題。
Ⅱ 國內外雨水的收集處理再利用或排放有哪些經典的實例
雨水收集的歷史非常悠久。4000年前,在異常乾旱的中東地區,人們就收集雨水用於生活和灌溉。在美洲,3000多年前的肆敗印第安裂手顫村居就成功地利用不同地形,修築台地種植玉米,在溝底種植水稻。2000年前,阿拉伯閃米特部族的納巴泰人發明了利用少量雨水澆灌莊稼的納巴泰方法。在印度西部的塔爾沙漠,人們通過水池、石堤、水壩、水窖等多種形式收集雨水,獲得足夠的水量來支持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沙漠(60人/km2)。幾百年前,美國亞利桑那的印地安人用漏斗狀的長堤,把雨水集中到幾公頃的土地上,種植玉米、甜瓜等。
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隨著現代地下水開采技術和水庫等地表水開發技術的普及推廣,供水量很小而分散的雨水利用技術被忽略了。近30年來,薯陪隨著常規地表水、地下水開發利用程度提高,缺水問題越來越突出,隨著城市化水平提高而帶來到城市防洪問題的突出,雨水利用技術又重新進入研究者和管理層的視野。
第一屆國際雨水利用會議(英文先叫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ain Water Cistern Systems,後來改為International Rainwater Catchment Systems Conference)1982年在美國夏威夷舉行。在1989年第四屆菲律賓馬尼拉會議上,成立了國際雨水利用協會(International Rainwater Catchment Systems Association)。從國際雨水利用會議舉行的地點的廣泛性:1982年夏威夷、1984年維京群島聖托馬斯、1987年泰國孔敬(Khon Kaen)、1989年菲律賓馬尼拉、1991年台灣基隆、1993年肯亞內羅畢、1995年中國北京、1997年伊朗德黑蘭、1999年巴西彼得羅利納(Petrolina)、2001年德國曼海姆(Mannheim)、2003年墨西哥 特斯科科(Texcoco)、2005年印度新德里、2009年澳大利亞悉尼、2011年馬來西亞吉隆坡,從多雨地區(馬尼拉、基隆、吉隆坡)到少雨地區(德黑蘭、特斯科科)、從熱帶到溫帶、從大陸到海島、從大國到小國,就可以看出雨水利用受到了各類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普遍重視。
1983-1993年,美國國際開發署資助了一項面向全球的雨水收集系統計劃(RWCS),以後又建立了雨水收集信息中心(RWlC)和一個通訊網。
聯合國居住區計劃(UN-HABITAT)2005年出版了三卷本的《藍滴系列:雨水收集與利用》 (Blue Drop Series: Rain water harvesting and Utilisation),一、二、三卷分別針對決策者、受益者和實施者。
國際上雨水利用比較好的國家和地區有很多,以下介紹幾個典型國家的案例:
德國對城市雨水的排放有明確的法律規定。雨水在進入污水管道之前必須經過就地入滲消納,或收集處理後再回用,只有超量部分和污染程度較高的部分才允許排入污水管,並利用經濟手段鼓勵用戶採用雨洪利用技術。例如若用戶實施了雨水利用技術,即可減免雨水排放費。德國的雨水排放是收費的,而且收費標准很高,污水排放的收費標准相同,通常為自來水費的1.5倍左右。
新加坡也對城市開發提出了嚴格的雨水利用要求。公用事業局在1976年就推出了地面排水系統准則(Code of Practice on Surface Water Drainage),要求發展商從源頭著手,負起一部分防淹水的責任。2013年4月第六次修訂該准側,並於6月實施,要求佔地面積大於0.2公頃的新建設項目都修建雨水徑流減緩設施,除了儲蓄水池,也可以包括屋頂花園、生態滯留池、濕地、垂直種植箱,或者符合該局提出的「活躍、優美、清潔」(ABC)理念的水道。在准則修訂之前,遇到暴雨時,80%-90%降落在鋼筋水泥建築的雨水會變成地面徑流排掉,這對溝渠造成負擔。准則修訂後,發展商裝置的儲水或「吸水」設施能「困住」25%-35%的地面徑流,讓雨水緩緩流走。該准則還要求有地下設施的建築地面層須超出路面一定高度,否則就得安裝防淹水閘門。
日本是在城市中開展雨水利用規模最大的國家,所集蓄的雨水主要用於沖洗廁所、澆灌草坪,也用於消防和發生災害時應急使用。尤其提倡在房前屋後因地制宜修建佔地少的雨水入滲設施,例如在屋頂修建蓄水系統、或修建屋頂蓄水和滲井、滲溝相結合的回補系統,雨水在屋頂集蓄後,逐步放入滲井或滲溝,再回補地下。
美國的雨洪利用結合了回補地下水、防洪、排水河道的抗沖保護和水質改善等多種要求,並作為土地利用規劃的一部分。馬里蘭等州都有雨水利用的法規,要求包括道路、商業區、住宅區在內的所有建設項目,都要滿足洪水管理要求,並包括水量和水質兩個方面。降雨初期產生的徑流很臟,沖洗了地面很多廢物、泥沙以及污染物,因此最初1英寸的降水的徑流被禁止直接排入排水系統,而必須經過過濾處理。新建項目必須能夠蓄納一年一遇的洪水量,對於更大的洪水,必須有足夠的排洪設施並不能加大下游的洪水風險。
泰國是農村利用雨水規模較大的國家。20世紀80年代以來開展的「泰缸」(Tai jar)工程。在泰國東北部地區,一棟房子如果沒有積存雨水的缸子就不成為一個家。用水泥混凝土澆制的泰缸替代早期的陶缸,成本下降到十分之一。泰缸既可就地澆制,也可以在加工場集中批量製造。泰缸已被推廣到非洲、加勒比海等許多地區。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不能集中供水的偏遠地區,生活用水幾乎都是靠收集雨水。
加勒比海島國巴貝多於1996年要求所有新建的大於3000平房英尺的住宅、大於1000平房英尺的商用建築,都必須建造雨水存貯設施。
國外城市地區的雨水利用經驗,除了具體的技術,主要有三條:一是樹立建設項目的低影響設計理念,原則上所建設的項目不能加重周圍地區的洪水排泄負擔;二是有嚴格的法規,規定建設項目必須建設雨水利用設施;三是採取經濟手段來進行激勵和調控,例如收取雨水排放費、對開展雨水利用的用戶則減免雨水排放費、對雨水利用設施的建設進行補貼,等等。
Ⅲ 新加坡缺水原因及措施
新加坡為熱帶雨林氣候,終年多雨,但依舊缺水。
一、原因分析:
1、國土面積狹小,地表和地下儲水能力不足,地表水迅速流入海洋;
2、島國,地下水開采限制;(過量開采易引起地面下沉,海水倒灌)
3、人口稠密,經濟發達,需水量大
二、解決措施
1、收集和儲存雨水;
2、從鄰國購買淡水(馬來西亞);
3、節約用水,廢水回收利用;
4、進行海水淡化
Ⅳ 缺水的新加坡是如何保障國民飲水問題的
新加坡在20世紀末時提出了新生水的設計路線,將經過處理後的污水達到可以飲用水的標准,這不但解決了新加坡水資源缺少的問題,同時還打造了一個完善的水科技及產業創新體系。而且新加坡這個國家也是非常有錢的,他們也可以向鄰國購買淡水資源來飲用的。
新加坡國家他的新生水的設計路線有最嚴格最有效的水資源管理體系,建設深層的管道來進行污水的排流,然後將污水處理後再重新回收利用。
Ⅳ 說明新加坡修建眾多蓄水池的原因
因為新加坡雖然地處熱帶,降雨充沛,但卻因國土狹小,海拔較低,河流短促及沒有良好的地下含水層等因素而面對水資源缺乏的問題。為有效的收集雨水及調蓄這些水資源,新加坡從英殖民時期就開始積極建立蓄水池,將全國約三分之二的國土面積打造成能有效收集雨水的集水區。今天,降落在新加坡三分之二地區的雨水可通過完善的渠道及排水道系統流到遍布全國各地的蓄水池。新加坡的四大淡水來源為:集水區(包括所有的蓄水池,排水道,渠道等)。進口水。新生水(再生水)。海水淡化。新加坡的17個蓄水池包括:登格蓄水池,波揚蓄水池,慕萊蓄水池,莎琳汶蓄水池,克蘭芝蓄水池,班丹蓄水池,貝雅士蓄水池,麥里芝蓄水池,實里達蓄水池,濱海蓄水池,榜鵝蓄水池,實龍崗蓄水池,勿洛蓄水池,德光島蓄水池。
Ⅵ 新加坡淡水從哪兒進口的
.....由於缺乏大型縱深的河流,新加坡修建了多個蓄水池,用以收集平常降雨所帶來的水源。盡管降雨量有時會很大,這些雨水還是無法滿足新加坡的用水需要,因此目前接近50%的水源都是主要從馬來西亞進口的。新加坡也在積極開發其他水源,包括海水淡化以及再生水,大大降低對外來水的依賴。 水費目前一般市民都還能承擔.....另外還在開發柔佛河的淡水資源,大大減低淡水的成本了...
Ⅶ 新加坡跨海從哪個國家引水
新加坡的供水主要來自於三個方面:
1、馬來西亞的供水,這是最主要的來源。自1927年就開始向新加坡供水,最近一次供水價格修訂是1990年;
2、雨水收集回用處理後供水;
3、自90年代後,尤其00年以來,加大了對海水淡化處理設施投資力度,但截至目前在用水量佔比較小,預計2060年海水淡化才能滿足30%用水需求。
Ⅷ 屬熱帶雨林氣候的新加坡,為何會深陷入水資源缺乏的境地
新加坡是地處東南亞的熱帶氣候國家,本應該是一個水資源豐富的地方,卻陷入水資源缺乏的境地。這是因為新加坡的地勢過於平坦,其次,新加坡的水資源需求量大。
所以說新加坡的水資源短缺歸根到底是由於供需不平衡造成的。就像一個破了洞的塑料袋,裝入的水雖然很多,但是漏掉的也很多,更讓人頭疼的事,需要從袋子里取出的水也很多。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加重了新加坡的水資源緊張。
Ⅸ 新加坡的環境問題
新加坡罰款很厲害,還有很出名的鞭刑
新加坡的環境治理
新加坡是一個美麗清潔的島國,680平方公里的國土上幾乎無處不見花,無處不披綠,享有「花園城市」的美稱。
事實上,新加坡建設「花園城市」也經歷了一段痛苦的過程。新加坡1965年獨立後的迅速工業化使其經濟位居亞洲「四小龍之首」。但30年的高速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使新加坡完全成為一個城市國家,各類建築覆蓋了2/3的國土,鄉村消聲匿跡,耕地喪失殆盡,糧食、蔬菜和肉品完全依賴進口,水資源日益短缺,治理空氣污染和保持城市清潔的壓力越來越重。
最近10多年來,新加坡不得不主要依靠買水度日。它從馬來西亞19個水庫引水,並在馬來西亞建立了9個水處理廠和15個儲水設施。20年來新加坡的城市垃圾增加了4倍,平均每個居民每天留下1.1公斤垃圾。新加坡現有4個垃圾焚化場,佔地面積相當於350個足球場,而且每隔20~30年就須另找一處垃圾填埋場地,這在寸土寸金的新加坡談何容易。
鑒於此,新加坡政府提出了「潔凈的飲水、清新的空氣、干凈的土地,安全的食物、優美的居住環境和低傳染病率」等環境目標,通過健全的法律、周密的計劃、嚴格的執法和到位的管理對工業化的環境後遺症進行補救。
新加坡具有完備的環境立法。新加坡環境污染管製法令,對各類廢物處理和排放都規定了明確的標准,使各項工程建設、工商活動和日常生活都有法可依。新加坡也設立了相應的專門機構,負責確保各項建設和社會活動不會引起不可控制的健康問題、安全問題和污染問題。
環境維護和建設並重,從長計議,是新加坡環境管理的一大特色。新加坡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精心的城市規劃卻創造了令人不感到擁擠的空間。新加坡人自稱是彈丸小國,但無論在新加坡的工廠區還是居民區,高樓大廈之間都建有花園,空地都鋪上草坪,連過街天橋上也不例外。近年來,新加坡政府在尚未開發的1/3國土上不再搞建築工程,轉而依靠填海和拆舊建新來解決土地奇缺問題,把尚存的自然地段留給子孫後代。為減少對外國水供應的依賴,新加坡計劃把全國70%國土上的雨水都收集起來。
垃圾、廢水、廢氣是世界各大城市普遍感到頭痛的問題。新加坡政府設立了專職部門,幫助廠家和居民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廢物的產生。目前新加坡的製造業廢料有40%已得到再循環使用。政府推行的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已在1/7的居民中實施,垃圾收集人員定期發給居民專用塑料袋和定期回收紙張、舊衣服、電器元件等可再生垃圾。新加坡工業廢水必須經處理達標後再排放,經凈化的再生水重新用作工業用水。新加坡在主要馬路上設立了汽車尾氣監測體系,不符合「歐洲2號」廢氣標準的車輛已被禁行。
新加坡的清潔環境還得益於公共衛生教育和嚴厲的執法。新加坡每年都開展清潔周和綠化周活動。在新加坡的公共汽車上往往可以看到「亂扔垃圾罰款1000新元」的告示。違規者必會收到一張罰單,如果不按時交付罰款就會受到法院傳訊。此外,違規者還會被有關部門召去充當反面教員,穿上標志垃圾蟲的服裝當眾掃街,籍以示眾。亂扔煙蒂、隨地吐痰、攀折花木、破壞草坪、駕駛冒黑煙車輛等都會受到類似懲罰。
新加坡在工業化過程中丟掉了原有的生態環境,但經過不懈努力又建立起一個新的良好的生活環境。
Ⅹ 新加坡的水進口,靠船還是管道
新加坡的水進口還是靠船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