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哪個人種佔比重最大
㈠ 新加坡公民中哪個族群人數最多
新加坡為多元社會,是多族裔組成,本土華人族裔為多數,其次有馬來人族裔,印度人族裔和歐亞人族裔。
㈡ 新加坡人的四大民族
兼容並蓄的文化特色為新加坡增添了無限的魅力。而不同文化並存成為密不可分的社會整體,更令人嘆為觀止。新加坡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種族的人民,除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和歐亞人四個主要種族外,還有其他少數民族。在新加坡可以駐足每個文化街區,感受最直接的民族文化。 新加坡的華人佔新加坡人口的74.1%,分成近10個不同的籍貫。他們大多數的祖先來自中國南方,主要是海南、福建和廣東省。新加坡的福建、潮州和海南籍貫總共佔新加坡華人的四分之三。其餘四分之一主要是廣東、客家籍貫以及其他籍貫。中國南部福建省方言族群是最早移民新加坡的華人族群。現在的福建籍貫的新加坡華人佔了總數的41%。潮州籍貫佔了約21%。而廣東籍貫的則佔新加坡華人總數的15%。客家籍貫佔11.4%,其餘主要是海南籍貫。
中華文化最能表現在倫理道德觀念上,這種觀念在新加坡的華人社會中繼續保存。家祖宗舍的創立,可以維持鄉黨友愛的互助精神。華人結婚要選黃道吉日,時髦的華裔新娘在婚禮中端出一隻小小的瓷製茶杯給新郎的父母,當公婆從新娘手中接下茶杯的時候,就表示新娘已被接納到這個家庭。
峇峇娘惹(或稱海峽華人/僑生)是指十五世紀初期定居在滿剌伽(馬六甲)、滿者伯夷國和室利佛逝國(印尼)和淡馬錫(新加坡)一帶的中國明朝移民後裔。峇峇娘惹也包括少數在唐宋時期定居此地的唐人,但目前沒有來源證明唐宋已有唐人定居此地,所以一般上峇峇娘惹都是指明朝移民後裔。這些唐宋明後裔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當地馬來人或其他非華人族群的影響。男性稱為峇峇,女性稱為娘惹。新加坡新傳媒8頻道在2008年末推出《小娘惹》作為台慶大戲,內容從30年代展開,橫跨70年,直到現代。此劇帶出古代足不出戶的娘惹們在家庭為了爭寵而產生一系列的明爭暗鬥,並以峇峇娘惹文化精緻地帶出整部劇的故事。 印度人是新加坡的第三大種族,佔新加坡人口的9.2%。有趣的是,今天的新加坡是海外印度人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大多數印度人是1819年後移民過來的。最早的移民者包括眾多短暫停留的工人、軍人和囚犯。最後形成印度群體是在20世紀中葉。新加坡的印度人幾乎來自印度所有主要種族,其中最大一部分來自印度南部。在新加坡的印度居民中有58%由源自泰米爾人祖先的印度人組成,少數印度人種包括馬拉亞利人、旁遮普人、信德人、古吉拉人等。
印度的文化與他們的宗教思想關系密切,無論文學、藝術、舞蹈,都含有極濃厚的宗教色彩。印度人的生活很儉朴,但對於廟宇的建築則非常講究,各種的雕塑都精緻無比。 印度人的婚禮在廟里伴著宗教的聖歌和禱告舉行,顯得十分肅穆。新娘身上包裹著一件掛滿珠寶的絲綢,丈夫則跪在她面前悄悄地在她的腳趾上套一枚戒指。婚禮的高潮是新娘戴上用茉莉花和蘭花編成的沉重的花環時,賓客們向新人身上拋灑花瓣,在芬芳的花香中,完成了隆重的結婚儀式。 歐亞人是新加坡最早的定居者之一,是殖民地時期歐洲人和當地人聯系生育的後代,他們用各種的獨特傳統創造了一個個混血族裔家庭。有些歐洲人是在20世紀20年代就從馬六甲、果阿、錫蘭、明古連、澳門和檳城來到新加坡。1849年首次正式用於英屬海峽殖民地記錄的「歐亞人」一詞包括本地基督徒、印度華裔英國人、亞美尼亞人和猶太人等組成的小種族。今天,新加坡有大約15000到30000歐亞人,占總人口的不到1%。多樣文化和不同背景相互交融,使他們形成了一個多姿多彩的小群體。大多數歐亞人以英語為第一語言。
㈢ 東南亞居民絕大多數是什麼人種其中什麼與什麼佔一定比重什麼與什麼國華人比重大
東南亞居民絕大多數是黃色人種,其中華人與華僑佔一定比重。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華人比重比較大。華人與華僑的祖先大多是中國廣東、福建的居民。東南亞居民注意信仰佛教。佛教是泰國的國教。
㈣ 新加坡主要人種分布
新加坡目前人口大約400萬人,其中以華族為77%,其次為馬來族14%,印度族為8%,尚有1%為歐亞混種入及其他民族。
土生新加坡人的簡答。
㈤ 新加坡是那個種族和中國人是什麼關系
新加坡是多種族的,有馬來西亞人,印度人,中國人。在很久以前移民到這里來後來就安居了下來。現在華人在新加坡人口中占最大的比例,所以和中國的關系為同胞。
㈥ 新加坡的人種比例是怎樣的
人口: 331.91萬(截至2001年6月),其中華人佔76.7%;馬來人佔13.9%;印度人佔7.9%,其他種族1.5%。馬來語、英語、華語和泰米爾語為官方語言。國語為馬來語。英語為行政用語。主要宗教為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印度教。
新 加 坡 概 況
國名: 新加坡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
國名來由:新加坡是一個城市國家,原意為獅城。據馬來史籍記載,公元1150年左右,蘇門答臘的室利佛逝王國王子(般+木)那乘船到達此島,看見一頭黑獸,當地人告知為獅子,遂有「獅城」之稱。新加坡是梵語「獅城」之諧音,由於當地居民受印度文化影響較深,喜歡用梵語作為地名。而獅子具有勇猛、雄健的特徵,故以此作為地名是很自然的事。過去華僑多稱其為「息辣」,即馬來語「海峽」的意思,也有因其小而將之稱為星洲、星島的。
獨立日:8月9日(1965年)
國旗:由上紅下白兩個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長與寬之比為3∶2。左上角有一彎白色新月和五顆白色五角星。紅色代表人類的平等,白色象徵純潔和美德;新月象徵國家,五顆星代表國家建立民主、和平、進步、正義和平等的思想。新月和五顆星的組合緊密而有序,象徵著新加坡人民的團結和互助的精神。
國徽:由盾徽、獅子、老虎等圖案組成。紅色的盾面上鑲有白色的新月和五角星,其寓意與國旗相同。紅盾左側是一頭獅子,這是新加坡的象徵,新加坡在馬來語中是「獅子城」的意思;右側是一隻老虎,象徵新加坡與馬來西亞之間歷史上的聯系。紅盾下方為金色的棕櫚枝葉,底部的藍色飾帶上用馬來文寫著「前進吧,新加坡!」
國歌:《前進吧,新加坡》
國花:以一種名為卓錦·萬代蘭的胡姬花為國花。東南亞通稱蘭花為胡姬花。卓錦·萬代蘭是由卓錦女士培植而成,花朵清麗端莊、生命力特強,它象徵新加坡人的氣質和刻苦耐勞、果敢奮斗的精神。
國家政要:總統納丹(S.R. Nathan),1999年9月1日就任,任期六年;總理李顯龍(Lee Hsien Loong),2004年8月宣誓就職;內閣資政李光耀(Lee Kuan Yew) ,1965年新加坡獨立後,長期擔任總理,1990年11月辭去總理職務,改任內閣資政。
重要節日:華人新年:每年1月或2月的農歷新年;中秋節:農歷8月15;開齋節:回歷10月新月出現之時;泰米爾新年:4、5月間;大寶森節:泰米爾歷的1、2月間;蹈火節:10、11月間。衛塞節:5月的月圓日;聖誕節:12月25日;復活節:3月21日月圓後的周日。
首都:新加坡(Singapore)。
自然地理:位於東南亞,是馬來半島最南端的一個熱帶城市島國。面積為682.7平方公里(新加坡年鑒2002),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為鄰,有長堤與馬來西亞的新山相通,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地處太平洋與印度洋航運要道—馬六甲海峽的出入口,由新加坡島及附近63個小島組成,其中新加坡島佔全國面積的91.6%。屬熱帶海洋性氣候,常年高溫多雨,年平均氣溫24-27℃。
簡史:古稱淡馬錫。8世紀建國,屬印尼室利佛逝王朝。公元18世紀至19世紀初為馬來亞柔佛王國的一部分。1819年,英國人史丹福·萊佛士抵新,與柔佛蘇丹訂約設立貿易站。1824年淪為英國殖民地,成為英在遠東的轉口貿易商埠和在東南亞的主要軍事基地。1942年被日軍佔領,1945年日本投降後,英國恢復其殖民統治,次年劃為直屬殖民地。1946年英國將其劃為直轄殖民地。1959年6月新加坡實行內部自治,成為自治邦,英國保留國防、外交、修改憲法、頒布「緊急法令」等權力。1963年9月16日並入馬來西亞。1965年8月9日脫離馬來西亞,成立新加坡共和國。同年9月成為聯合國成員國,10月加入英聯邦。
政治:憲法規定:實行議會共和制。總統為國家元首,由全民選舉產生,任期6年。總統委任議會多數黨領袖為總理。總統有權否決政府財政預算和公共部門職位任命;可審查政府行使內部安全法令和宗教和諧法令所賦予的權力以及調查貪污案件。總統顧問理事會受委向總統提供咨詢與建議。總統在行使某些職權,如主要公務員任命時,必須先徵求總統顧問理事會的意見。總統和議會共同行使立法權。議會稱國會,實行一院制。議員由公民投票選舉產生,任期5年。
新 加 坡 金 融 區
經濟: 新加坡的傳統經濟以商業為主,包括轉口貿易、加工出口、航運等。獨立後,政府堅持自由經濟政策,大力吸引外資,發展多樣化經濟。八十年代初開始,加速發展資本密集、高增值的新興工業,大力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力求以最優越的商業環境吸引外來投資。以製造業和服務業作為經濟增長的雙引擎,不斷提高產業結構,90年代尤為重視信息產業,已投資在全島興建「新加坡綜合網」。為進一步推進經濟增長,大力推行「區域化經濟發展戰略」,加速向海外投資,積極開展在國外的經濟活動。經濟以五大部門為主:商業、製造業、建築業、金融業、交通和通訊業。工業主要包括製造業和建築業。製造業產品主要包括電子產品、化學與化學產品、機械設備、交通設備、石油產品、煉油等部門。是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例不到1%,主要有家禽飼養和水產業。糧食全部靠進口,蔬菜自產僅佔5%,絕大部分從馬來西亞、中國、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進口。服務業為經濟增長的龍頭產業。包括零售與批發貿易、飯店旅遊、交通與電訊、金融服務、商業服務等。旅遊業是主要外匯收入來源之一,主要景點有聖淘沙島、植物園、夜間動物園等。貨幣名稱:新加坡元(簡稱新元)
新聞出版:英文報有《海峽時報》、《商業時報》、《新報》;華文報有《聯合早報》、《聯合晚報》、《新明日報》;馬來文報有《每日新聞》;此外還有泰米爾文報《泰米爾日報》。廣播電台於1936年開播,1959年1月起以馬來語、英語、華語、泰米爾語廣播。新加坡廣播電台擁有並經營12個國內電台和3個國際電台。新加坡電視機構擁有並經營2個頻道,一個播送華文節目,另一個播送英文節目,每天播送24小時。12電視私人公司經營2個頻道,一個主要為馬來族和印度族人口服務,另一個主要播送體育及文藝節目。1995年有線電視網開通,用戶可接收30多個頻道、10餘個國家的電視節目。1995年開通衛星電視。
新加坡著名商業購物區烏節路的一景
外交:立足東盟,將維護東盟團結與合作、推動東盟在地區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放在外交工作的重要地位;面向亞洲,注重發展與亞洲國家特別是中、日、韓、印度等國的合作關系;奉行「大國平衡」政策,積極開展經濟外交。
與中國關系:1980年6月14日,中國政府和新加坡政府關於互設商務代表處協議在北京簽字,次年9月兩國商務代表處正式開館。1990年10月3日,中新兩國建交。2005年5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對新加坡進行友好訪問。2005年10月,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
㈦ 印度人佔新加坡人口多少比例
印度人是新加坡的第三大種族,佔新加坡人口的9.2%。新加坡的印度人是指具有南亞次大陸人種血統並已經取得新加坡國籍的人。他們來自不同的地區,以印度人的後裔為主體,所以行文上統稱「印度人」。13世紀至14世紀的信訶補羅王國就開始受印度文化的影響,特別是在藝術方面受印度文化影響較深。印度人大量移民新加坡是19世紀20年代以後,因為這時的印度及新加坡都淪為了英國的殖民地,英國將大批的印度勞動力輸送到新加坡,使新加坡的印度人逐年增多。隨著新加坡社會的發展進步,印度人受教育的機會增多,印度人開始涉足新加坡的經濟、文化、藝術領域。印度族的文化與宗教思想關系密切,無論文學、藝術還是舞蹈,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㈧ 新加坡的人種特點
根據我國(新加坡)2010年人口普查,華族新加坡人佔74.1%,馬來族新加坡人佔13.4%,印度族新加坡人佔9.2%,其他族群新加坡人佔3.3%;土生新加坡人占人口的77.2%,外來移民占人口的22.8%,以馬來西亞人佔有10.2%,其餘分別來自中國,香港,澳門,台灣,印尼,印度,巴基斯擔,孟加拉,斯里蘭卡,美歐澳加等國家。
㈨ 新加坡分民族么還是分什麼血統
新加坡是一個多種族的國家。居民的人種源流復雜,有亞洲、歐洲等五大洲源流,所以被稱為「世界人種博覽館」,但它的主要居民由中國血統、馬來血統和印度血統的人所組成。根據1993年年中預測,在全國287.38萬人口中,華人為222.86萬人,佔77.5%;馬來人為40.76萬人,佔14.2%;印度人為20.41萬人,佔7.1%;其他種族3.35萬人,佔1.2%。
1、華人
華人的祖先移民新加坡已有悠久的歷史。根據中國古籍的記載,在唐、宋時期,已有中國人到新加坡從事經貿活動,其中有的人已定居於當地。13世紀中葉至14世紀末,信訶補羅王國時期,新加坡極為鼎盛,從各方來的商賈不可勝數。元朝政府不僅承認該國,與之互派使節,且兩國人民貿易往來甚密,定居新加坡的華僑日增。
中國人大量移居新加坡是19世紀中葉以後的事。1821?1931年的110年間,新加坡人口由4727人增加至55.77萬人,其中,華人由1159人增至41.86萬人,增長了360倍。直到1931年,在新加坡總人口中,入境移民佔了61%,在當地出生的人口僅佔39%。
目前,華人在新加坡經營的經濟活動和從事的職業幾乎無所不包。舉凡農漁業、製造業、建築業、採掘工業、水電公用事業、交通運輸與通訊業、批發與零售商業、對外貿易與餐旅業、金融保險業、房地產業、其他服務業等,都有華人的資本與勞動。華人在當地各個經濟部門都佔有重要的地位,是當地民族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戰後,特別是新加坡獨立以後,廣大的新加坡華僑都把新加坡作業自己的家鄉,在那裡落地生根,自願地選擇了新加坡的國籍,成為新加坡的公民,成為新加坡民族的組成部分。
2、馬來人
馬來人是新加坡的第二大民族。屬於蒙古人種,身材不甚高,膚包淡褐。
馬來人也不是新加坡的原住民。目前的馬來人大都是世世代代早已居住在新加坡的近現代馬來人(其中亦包括極小部分的原始馬來人)的後裔,其先人移殖到新加坡比華人、印度人早,有的已達幾十代。
馬來人的入境運動,按其時間的先後和出發地不同,大體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公元前2500年至1000年間,原始馬來人的祖先從亞洲中部地區移入馬來半島。第二部分是公元7世紀以後到現在為止,從南面的印度尼西亞諸島(如蘇門答臘、爪哇等)移入,稱為近、現代馬來人。1830年前,馬來人是新加坡最大的民族。之後,其人數被華人超過,成為第二大民民族。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馬來人主要是從事農業,種植椰子、橡膠、胡椒、甘密、木薯、水果等作物,也在沿海捕魚。新加坡獨立後,他們大都參加當地經濟、文化教育等現代化建設,為新加坡的經濟繁榮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3、印度人
新加坡人口統計中的「印度人」,是包括具有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和孟加拉這些南亞次大陸人種的血統並已取得新加坡國籍的人。其中,以印度人後裔為主體,所以行文上統稱「印度人」。它是新加坡的第三大民族。印度人何時開始移居新加坡不詳。12?14世紀「信訶補羅」王國就受到印度文化的影響。印度人大量移往新加坡是19世紀20年代以後的事。因為這時印度及新加坡都淪為英國殖民地。印度是個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英國用其宗主國的勢力,從擁有大量失業人口的印度尋找勞動力供應來源,把大量破產農民、士兵、犯人遷移到新、馬,從事開墾原始森林,興建港口、碼頭、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以及開辟種植園的苦役。於是,新加坡的印度人逐年增多:從1821年的132人增至1931年的5.08萬人,110年間增長了383.8倍。據1947年的人口調查,新加坡的印度人共有6.9萬人,其中,土生的印度人只佔36.3%,新入境的卻佔了63.7%。到1993年中,新加坡的印度人為20.41萬人,比1947年增長了195.8%。在19世紀以後進入新加坡的印度人,除了開墾叢林,在種植園做工外,還被役使去修建公路、港口、碼頭、橋梁等。到1900年,幾乎所有新加坡、馬來西來的鐵路,都是由印度人勞工修築的。隨著新加坡社會的發展進步,印度人受教育的機會增多,印度人已走進新加坡的各個經濟領域,不少人當了工程師、醫生、教員和律師,有的進入工、商、金融、建築行業界,有的躋身政界及軍警部門。印度人雖由若干個民族組成,但以來自南部印度的泰米爾人多最多,所以泰米爾語就成了印度人的代表語。在新加坡,既有泰米爾文小學,還有泰米爾文報紙等。
4、其他種族
在新加坡人口統計中,常列有「其他」一項,它包括了歐洲人、美洲人、非洲人、大洋洲人、其他亞洲另家(如日本、泰國、菲律賓等)的人以及歐亞混血種人等等。當中,既有已取得新加坡公民權資格的,亦有純屬外僑的。1993年,「其他」一項的人口為3.35萬人,雖然佔新加坡總人口的1.2%,但這部分人大多是新加坡的大銀行家、大工廠主、商業企業主、跨國公司的負責人或代理人,他們在新加坡擁有的經濟實力遠遠超過其人數的比重。
㈩ 新加坡有哪些民族
新加坡人是城邦國家新加坡的公民,新加坡為多種族(英語:Multiracialism)和多元文化的國家,種族包括華裔、馬來裔、印度裔和其他較小的族裔社群。
民族:
華裔、馬來族、印度裔、歐亞族/混血
新加坡人口與人才署發布其最新人口數據,截至2011年12月,新加坡總人口526萬,比前年增加了約8萬人;其中,新加坡公民327萬,永久居民54萬,非居民146萬,分別佔62%、10%和28%。新加坡公民主要以種族區分:華族(漢族)為242萬,佔74.1%;馬來族為44萬,佔13.4%;印度族為30萬,佔9.2%;余者為歐亞裔/混血,佔3.3%。
新加坡華人基本源自中國福建、廣東和海南等地,其中四成是閩南人,其次為潮汕人、廣府人、客家人、海南人、莆田人、上海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