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淡馬錫和gic有多少資產
1. 新加坡國資佔gdp的比例
新加坡GDP中不同所有制的比重是政府經濟佔18%左右,國有企業佔30%左右,非公有制經濟佔52%左右。新加坡憲法規定的國有控股公司主要有淡馬錫、GIC和新加坡國家發展部控股有限公司 (MND)。三大政府投資主體總資產有近萬億新元,近20年這三家企業每年形成增加值佔GDP比重15%左右。
2. 淡馬錫集團是什麼性質的公司
淡馬錫控股公司是新加坡官方最重要的投資控股公司,目前掌管著新加坡遍布全球各地的數百億美元資產。淡馬錫控股公司成立於1974年,轄下大型企業包括新加坡航空公司、新加坡電信、新加坡發展銀行乃至世界有名的新加坡動物園等。
3. 淡馬錫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
一、公司治理
淡馬錫(Temasek)成立於1974年,全稱淡馬錫控股(私人)有限公司。其唯一股東為新加坡財政部,名為私人,只是按新加坡公司法中私人公司的模式運作。
淡馬錫有13名董事,僅有2名執行董事,其餘皆為外部董事。11名外部董事,除1、2人有政府工作的背景,其他都是知名私人公司的領袖。淡馬錫的董事會結構與美國的公眾公司完全一樣。
兩名執行董事,一是新加坡現任總理夫人何晶,兼任淡馬錫控股首席執行長(CEO)。另一兼任淡馬錫國際首席執行長。淡馬錫控股全資持有淡馬錫國際,但兩個公司的定位並不清晰。在其官網上,淡馬錫國際有整齊的組織架構和高管名單,淡馬錫控股僅有CEO與CFO兩人,且兩公司的CFO為同一人。淡馬錫控股其實是一個空架子,感覺僅僅為總理夫人而設立。淡馬錫真正的運營層面在淡馬錫國際。
二、資產狀況
截至2016年3月底,淡馬錫投資組合凈值2420億新元,合人民幣11900億元。若參與中國大陸上市公司排名,在十名以內,比中國石油、中國移動略低,與建設銀行、農業銀行相仿。
其資產在各地區分布如下:新加坡,29%;中國,25%;其他亞洲地區,15%;歐美澳新,27%。成熟經濟體與新興市場間的比例為60%:40%。
資產在各行業的分布如下:電信、媒體與科技,25%;金融服務,23%;交通與工業,18%;消費與房地產,17%。
資產流動性:流動資產及持股率低於20%的上市資產,31%;持股20—50%的上市資產,10%;持股過50%的上市資產,20%;非上市資產:39%。
淡馬錫在其國內持有的資產:港務集團(100%)、新加坡電力(100%)、新加坡科技(100%)、新加坡電訊(65%)、嘉德置地(61%)、新加坡航空(57%)、星展銀行(28%)。據說,淡馬錫持有的股票市值曾經佔到新加坡股市的近一半。
淡馬錫持有大量中國金融企業股票,在阿里巴巴、菜鳥物流、京東等也有大量投資,並以風險投資的身份涉及大量新興科技公司。持有資產市值約3000億元人民幣。
淡馬錫投資組合的表現較為穩健,2008至2009年度,因全球金融危機回撤達30%,最近一個會計年度(2015至2016年)也出現了9%的回撤,據說與中國大陸的股災有關。
三、內部架構
淡馬錫的管理機構分三類。
一是在各地區設工作機構,有新加坡區、中國區、日本韓國區、北美區等。
二是按產業設立投資部門,有消費投資部門、工業投資部門、房地產投資部門、電信媒體與科技投資部門、金融服務投資部門、交通與物流投資部門、生命科學投資部門。
三是按職能設立的管理部門,有戰略部、組織發展部、企業發展部、可持續發展與統籌部、組織與人力資源部、投資部、投資組織管理部、投資組合戰略與風險部。(感覺部門職能比較接近,不太好區分)
淡馬錫是一個純粹的投資公司,不參與任何運營業務,這一點從部門設置中可以看出來,沒有一個與運營相關的部門。有西方媒體將淡馬錫歸為主權投資基金,理由即出於此。
按其官網介紹,淡馬錫對其投資企業,即便是全資公司,亦不參與管理,不派出董事。那麼如何保障股東的利益?其官網說:必要時在股東大會上投票。須知西方公司的最高權力機構一般是董事會,很少有開股東會的。第一波士頓的一位咨詢顧問告訴過我,PSA(新加坡港務集團)名義上是淡馬錫的全資子公司,但它根本不聽淡馬錫的。淡馬錫官網所言究竟是出於無柰或是其他?
四、其他
淡馬錫帶有一定的新加坡特色。比如淡馬錫控股與淡馬錫國際的兩層架構。淡馬錫控股的CEO是總理夫人何晶,淡馬錫全資公司新加坡電信的CEO很長時間由總理的弟弟李顯揚擔任。
淡馬錫實質是一家投資基金,對於任何一個投資項目,它都象財務投資者,不謀求控制權。
好多在新加坡舉足輕重的企業,比如PSA、新加坡電信、嘉德置業、星展銀行等,淡馬錫雖然是他們的大股東,但沒有什麼控制力。究竟是新加坡政府直接控制著這些企業,還是這些企業真的象美國的公眾公司一樣完全獨立運作,不得而知。
4. 什麼是淡馬錫
「淡馬錫」三個字是馬來語「Temasek」的音譯。是新加坡公司名稱。
淡馬錫公司成立於1974年,是由新加坡財政部負責監管、以私人名義注冊的一家控股公司。淡馬錫公司經營新加坡開發銀行等36家國聯企業的股權(總額達3.45億新元,約16億元人民幣,或7000多萬美元)。政府賦予它的宗旨是:「通過有效的監督和商業性戰略投資來培育世界級公司,從而為新加坡的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目前,公司以控股方式管理著23家國聯企業(可視為其子公司),其中14家為獨資公司、7家上市公司和2家有限責任公司,下屬各類大小企業約2000多家,職工總人數達14萬人,總資產超過420億美元,佔全國GDP的8%左右。
公司的主要業務是資產經營和管理,集中於資本投資和財務管理。目前總公司僅有150人,大部分業務人員為在海外留學、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專業人士。公司在香港、馬來西亞設有辦事處。公司一直堅持人員精幹、高效率的原則。這是它至成立以來,取得顯著成績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公司執行董事兼CEO由現任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妻子何晶女士擔任。公司董事會目前共由10名董事組成。其中四名(佔40%)為政府公務員,另外6名為企業界人士。根據公司章程規定,公司高層領導(董事長、總裁)的任命需經財政部復審、報總統批准,這也說明它與一般的淡馬錫公司組織結構圖私營公司有很大的不同。經過20多年的經營實踐,淡馬錫公司對國有資產的經營基本上做到以下三點:1.政企分離、產權明晰2.通過委託淡馬錫公司的運作,政府對國有資產的管理不僅做到「抓大放小」,而且實現了增強國有經濟對國民經濟控制力的目標政府通過「抓班子(監管淡馬錫公司的領導班子),立指標(制定考核經濟指標)、定范圍(審批子公司的經營方向)和看效益(分析和調查子公司的財務狀況)等手段和措施,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擴大國有經濟的控制力,並培育和造就一批國際水平的現代企業。3.實行一視同仁策略,強調在平等條件下公平競爭,培養和造就一批國際水準的企業家在淡馬錫系統內部,總公司與子公司之間的關系,按他們的說法叫堅持「一臂之距」的交往,在管理與被管理、監督與被監督之間,堅持按程序、按制度辦事。總公司對子公司的經營活動,實行指導,但不幹涉;給予政策扶持,但不代替;給予幫助,但不包攬。
5. 新加坡盡管局與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的關系
包括:
(1)新加坡政府理財的「三駕馬車」;
(2)政府對淡馬錫的權利;
(3)淡馬錫的內部治理;
(4)淡馬錫與旗下「淡聯企業」的關系。
全文約7000字。
一、新加坡政府理財的「三駕馬車」
2020年4月7日,為了促使國會通過第三份抗疫預算案,新加坡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王瑞傑在國會辯論中分享了一個故事:
他較早前收到一位母親的信,她在家中和女兒一同看《同舟共濟預算案》聲明的電視直播時,女兒突然問:動用那麼多錢,新加坡會不會破產?
2020年,新加坡前後頒布四份抗疫預算案,總計929億新幣,佔新加坡GDP的20%。這其中,新加坡將動用總共520億新元的國家儲備金。
王瑞傑說,他很欣慰女孩小小年紀就理解守護儲備金的重要性,政府在疫情結束後將繼續未雨綢繆,不讓下一代負債。
他說:「那位母親寫信來為女兒討答案,而我的答案很簡單:不會!我們絕對不會讓新加坡破產。」
王瑞傑副總理在新加坡國會上發表《堅毅向前預算案》聲明時說:「儲備金是歷代新加坡人積累的血汗錢,得來不易。我們必須格外珍惜,並善加利用。」
為什麼新加坡政府這么有底氣呢?
因為新加坡有積蓄,還會理財。
《經濟學人》2018年8月估計,新加坡的儲備金規模約為7700億美元。分別有三家組織來管理: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淡馬錫公司。
其中,金管局類似於新加坡的央行,是一個法定機構,負責管理29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
GIC也是由新加坡財政部長全資持有,這一點與淡馬錫相同。GIC管理的政府儲備金資金規模大約是2500億美元,包括自獨立建國以來政府所累積起來的財政盈餘,以長期、多元的海外投資組合為主。比如去年8月、9月、12月,GIC通過投資占股49%的形式與業務面向中國內陸的仁恆置地、旭輝集團、融創中國成立了三個房地產投資平台。
法人結構與GIC相同的淡馬錫則按照淡馬錫憲章管理其餘的儲備資金,2020年度淡馬錫的政府股東權益2905億新元
6. 何晶所在的淡馬錫控股,是怎樣一家公司
在世界上有很多的企業的成長史和發展史都讓人很震撼。一個企業的產生和發展都傾注了很多的精力,其中也有不少是很多人的夢想。說到淡馬錫控股,可能人們會首先想到的一個很出名的人何晶,淡馬錫控股的首席CEO。何晶的確是一個很優秀的人,但是淡馬錫控股也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公司。淡馬錫控股是新加坡的一家業務涉及很多方面的綜合性投資咨詢公司,在世界上很有影響力。
淡馬錫控股至今在世界上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這樣多業務的綜合,足以顯示了一家大企業的能力和強大。但是,一個優秀的企業離不開優秀的企業家,它對人才的吸引也是成功的,比如何晶。所以,一個公司的發展離不開有能力的人,公司在人力資源的發展上一定要多加重視。
7. 世界10大主權財富基金有哪些
十大主權財富基金: 資產(億美元)1、阿布扎比投資局(阿聯酋) 87502、政府投資有限公司(新加坡) 33003、多個基金(沙烏地阿拉伯) 30004、挪威政府養老基金(挪威) 30005、中投公司(中國) 20006、淡馬錫控股(新加坡) 10007、科威特投資局(科威特) 7008、未來基金(澳大利亞) 4009、永久基金公司(美國) 35010、穩定基金(俄羅斯) 320
8. 養老難題,新加坡是如何做的
養老是當今許多國家面臨的共同難題。我國老年人口規模龐大,人口老齡化進程正在加速並逐漸走向峰值。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有2.6億人。面對如此龐大的老齡化人口,養老如何從機制上做好應對?
縱觀全球,西方社會國家大多選擇建立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由政府統一保障養老問題,但結果不盡如人意。而作為老齡化嚴重的國家之一,新加坡在美世和CFA發布的全球養老金指數報告中已經連續13年亞洲排名第一。
養老是當今許多國家面臨的共同難題。
人老以後,失去了生產能力,沒有了收入,如何能保證一個基本、體面的生活?
答案無外乎三個:
自己年輕時候儲蓄,老了自給自足;
簡轎禪養兒防老,老了由子女贍養;
社會建立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由政府統一保障養老問題。
隨著家庭結構的變化和福利社會的興起,西方社會越來越多地採用了第三種方式。
但結果往往是入不敷出,老人的期望值很高,而社會根本沒有——或者是沒有能力——拿出足夠的資源供養日漸壯大的老年人人群。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的一項分析,全球8個主要經濟體2015年養老金儲蓄缺口已經超過70萬億美元,是這些國家當年GDP總和的1.7倍。
新加坡的養老金問題則要小得多。據新加坡統計局披露,截至2020年底,新加坡住戶部門總資產約2.5萬億新元,總負債只有3184億,平均每個新加坡居民(只包括公民和永久居民)的凈資產約53萬新元。
總資產中攔塵,公積金儲蓄4621億新元,平均每個賬戶余額10.7萬新元,其中,65歲以上老人平均每個賬戶約7萬新元,80歲以上老人約2.2萬新元。
形成這種差異的根本原因在於新加坡在養老問題上沒有陷入政治正確,而是運用了其「超級理性主義」,從本質上認識養老問題的症結所在,通過政府政策激勵社會和個人發動積極能動性,系統性地解決養老和儲蓄的問題。
在這個問題上,新加坡的判斷有以下幾個要點:
1. 西方的福利社會制度不可持續,只有老百姓及家庭自己擔負起養老儲蓄的基本責任,才不至於入不敷出。
2. 人們大多是短視的,往往由於現實生活的壓力,不會自覺自願地為養老儲蓄到足夠的金額,從而帶來老年時期的貧窮。所以養老儲蓄必須有政府強制的成分。
3. 大多數老百姓沒有足夠的知識做好儲蓄的投資判斷,所以政府可以代為管理,但管理過程透明。
4. 對於真正沒有能力的社會底層人群,政府應該通過轉移支付保障基本的生活標准。
西方福利社會制度或不可持續
在社會保險的養老儲蓄上,歐美國家大多選擇的是現收現付制,即以當前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繳費來支付同一時期已經退休的一代人的生活開支。
出於政治正確,西方社會一方面在增加對老年人群的福利承諾,而另一方面卻因為人口結構的重大變化使這種制度面臨嚴重帆指挑戰。
新加坡養老金實行的是個人基金制,由個人每月將自己一部分工資收入存入公積金局的個人賬戶,退休後依靠所積累的繳費金額和投資收益安排老年生活。
這一制度源於李光耀對人性的洞察以及「政府不搞施捨」的政治主張。
他認為人的產權意識是天生的,強制每個人為自己儲蓄,個人不僅會珍惜自己的財產,還會因擁有產權而產生歸屬感。
由政府包攬的養老制度必然懶漢滋生、資源浪費,沒有哪個政府可以在不提高稅收的情況下承擔如此龐大的責任。
李光耀認為大多數人缺乏良好的自我約束力,很難主動儲蓄,也不具備投資能力。因此,新加坡政府強制要求每個人自工作之日起就為自己的住房、醫療、退休生活而儲蓄,所有賬戶存款由中央公積金局統一管理。
李光耀回憶道「一個國家不論多麼富有,也不可能挑起保健、失業和養老福利的重擔而不必大量抽稅.......60年代和70年代,歐洲福利國家的失敗還不是不言自明的,它的害處需要兩代人的時間才會顯現,包括個人表現差、增長率停滯不前和預算赤字提高」。
「社會上總有一些不負責任或能力不足的人......我們應盡量設法讓他們能夠獨立生活,更重要的是拯救這些人的子女,使他們不再重復上一代的生活方式。我們做出適當安排,以確保那些十分需要援助的人獲得福利照顧」。
為了減小養老壓力,新加坡自1999起將退休年齡從60歲提高至62歲,並延續至今。
2012年,新加坡發布《退休與重新僱傭法令》,規定凡是年滿62歲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員工,只要健康狀況和工作表現良好,僱主都有法律義務為他們提供重新受雇的選擇,直到他們65歲。
2017年又將新受雇年齡從65歲延長至67歲。據新加坡人力資源部統計,2019年,新加坡65~69歲老人中46%仍在工作,70歲及以上老人中17.6%仍在工作。
2019年,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國慶演講時宣布,政府將在未來10年內將法定退休年齡和重新僱傭年齡再分別延長3年:
從2022年7月1日起,退休年齡從62歲延長至63歲、重新僱傭年齡從67歲延長至68歲;
到2030年,退休年齡逐步延長至65歲、重新僱傭年齡逐步延長至70歲。
政府還宣布從2021年開始上調年滿55歲和60歲者的公積金繳存比例,上調後的比例與未滿55歲人群一致。
受儒家家庭倫理觀的影響,公積金局允許會員為配偶或父母等直系親屬填補公積金存款。
公積金局規定,會員可以將自己公積金儲蓄中的余額轉給配偶、父母、祖父母以及兄弟姐妹等其他親人。
許多新加坡退休老人都擁有組屋,公積金局為此設計了三種計劃幫助退休老人提高退休收入。
第一種是樂齡安居花紅(Silver Housing Bonus),符合條件的老年人可以出售現在居住的組屋,購買戶型更小的組屋,用售賣組屋的凈得填充退休賬戶。
第二種是屋契回購計劃(LBS),對那些希望繼續居住在現有組屋的年長家庭,可以把部分屋契售賣給政府,自己只保留30年,售賣所得凈額補充公積金賬戶。
第三種是將組屋整間出租或只出租空餘房間。
政府強制儲蓄
新加坡公積金制度由英國殖民政府於1955年創立,當時只是個簡單的養老計劃,新馬分家後,新加坡政府開始擴大這一計劃。
一方面,它為公積金設立不同賬戶,嚴格規定每個賬戶的提取和使用范圍。
另一方面,它不斷提高公積金繳存率,從最初的10%一路上升,峰值時曾達到50%(1985年),目前最高一檔的繳存率為37%。
目前,每個在職的新加坡公民或者永久居民,在55歲之前都擁有三個公積金賬戶:用於購買住房的普通賬戶(OA),為老年生活儲備現金的特別賬戶(SA),以及用於支付醫療費用的保健儲蓄賬戶(MA)。
年滿55歲時,會員還會增加一個退休賬戶(RA),該賬戶的用途是購買一份由政府背書的年金計劃。
公積金局為不同年齡段設置不同的繳費率,不同年齡段所繳納的公積金在不同賬戶間的分配比例也不同。
總體而言,年齡越輕,公積金繳存率越高,存入普通賬戶的比例也較多,隨著年齡增長,公積金繳存率下降,存入特殊和醫保賬戶的比例逐漸提高。
這樣的設計符合人一生的收入和消費規律,一個人的勞動收入主要形成於20至60歲之間,這段時間住房支出是主要花費,醫療支出相對較少;60歲以後收入銳減,但仍然要負擔日常生活開支以及大筆醫療支出,自年輕時積累的儲蓄變得十分重要。
新加坡公積金不同年齡段公積金繳存率及在不同賬戶間的分配(單位:%)
出於對個人自我約束能力的懷疑以及長壽風險的挑戰,長期以來,中央公積金局不斷調整政策,竭力避免會員出現「賬戶提早花光」的情況。
早年新加坡允許會員於年滿55歲時全額提取公積金。隨著預期壽命不斷提高,公積金局開始擔心儲蓄會被提前花光。
1984年公積金局曾提議,將提取公積金的年紀從55歲提推遲至65歲,結果引發社會騷亂。
權衡之下,CPF於1987年出台「最低存款額計劃」(MS),保留會員於55歲領取公積金的權利,但是必須在賬戶上保留最低存款額。最低存款額逐年提高,1987年為3萬新元,2015年已經提高至16萬。
然而,經過多年觀察,公積金局發現,能夠達到最低存款額標準的會員比例經常不到一半,最低時(2008年)只有34%的會員達標。
2014年約6000新加人舉行集會,抗議養老金制度。2016年,中央公積金局做出改革,年金計劃不再對保留金額作出硬性規定,會員只需用保留的金額購買政府提供的年金產品。
政府用透明的方式做資產管理
個人儲蓄的養老金由個人投資管理是大多數國家的選擇。
例如美國的401K計劃就是將投資的主動權交予員工,員工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選定投資方式,企業按照員工的選擇將資金委託金融機構代為運作。
但是,新加坡的公積金則由中央公積金局統一管理和投資。
很長一段時間,公積金局都不允許會員自行投資,直至1978年才首次允許會員用不超過5000元的公積金來購買新加坡巴士服務公司的股票,而後投資條件逐漸放開。
目前,公積金局允許會員將普通賬戶和特別賬戶的資金,在留出規定的金額後(普通賬戶為4萬新元,特別賬戶為2萬新元),取出剩餘的購買200多種經核準的金融產品(公積金投資計劃,CPFIS)。
然而,從現實情況看,只有約25%的會員選擇自己投資,大部分會員選擇將資金留在公積金局由政府代為投資。
公積金局將公積金存款以特別存款的形式存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由MAS去購買新加坡政府特別債券(SSGS),政府再將這些錢轉交給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進行長期投資。
GIC是除淡馬錫外新加坡第二家政府性投資機構,主要任務是管理新加坡外匯儲備,實現高於全球通脹的長期良好回報。
相比淡馬錫,GIC投資偏保守, 固定收益類資產佔65%,權益類只佔35%。從GIC披露的年報看,GIC的投資回報率遠遠高於公積金存款利率。
從1999年至2019年,GIC 20年年均投資回報率5.5%,扣除全球通脹後的實際回報率為3.4%,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GIC投資回報率有所下滑,名義和實際回報率分別為4.6%和2.7%。
公積金局為不同公積金賬戶提供不同水平的利息收入,普通賬戶的利息率為2.5%,特別賬戶、醫保賬戶以及退休賬戶的利率均為4%。這一利率水平自1999年實施以來從未變更。
不過,從2016年開始,公積金局針對每個會員公積金總存款,提高了前6萬新元的利率水平:前3萬新元享受6%的利率,接下來的3萬享有5%的利率,剩餘存款仍遵循各自賬戶規定的利率。
對社會底層的經濟救助
社會上總會有一些個人或家庭真正沒有足夠的能力自助,需要政府在社會保障中承擔最後一道防線。新加坡政府為貧困人群提供了各種救助計劃。
如就業補助計劃、樂齡補貼計劃、社區援助計劃等,這些計劃適應不同年齡段的低收入者,包括老年人。
這些計劃同樣遵循以個人自力更生為前提的原則,在新加坡只要就業,就能同時獲得僱主為其繳納的公積金以及政府的補貼。
新加坡規定,對於有工作但月收入低於750新元的雇員,僱主必須為其繳納公積金,繳納的比例與其他收入水平的員工一致,但是雇員自身不需要繳納公積金,或者只需繳納很少的比例,這相當於幫助低薪工人獲得更高的實得工資。
舉例來說,一個年紀超過65歲、月收入700新元的老人,每月僱主需要為其繳納52.5新元的公積金(繳存率7.5%),他自己只需繳納30新元;
對月收入低於500新元的雇員,無論年紀多大,每月都能得到僱主為其繳納的公積金,自己無需繳納。
新加坡於2007年推出了就業補助計劃(WIS),為那些年滿35歲、含獎金津貼在內的平均月總收入不超過2300新元的低收入者提供政府補貼。
年紀越大,獲得的補貼金額越高,60歲以上的老人每年可獲得4000新元,如果是自僱人士,每年可獲得2667新元。發放的WIS補貼中只有40%以現金的形式發放,剩下的60%存入CPF。
2016年新加坡針對老年人推出樂齡補貼計劃(SS),為那些年滿65歲、終身工資低、從工作直至年滿55歲公積金總繳款額不足14萬新元、又缺乏家庭支持的老年人提供現金補貼。
該補貼不需要申請,由公積金局審查會員資格後對符合條件者自動按季度發放。補貼金額根據家庭平均每人每月收入情況以及居住的房屋類型而不同,最高每年可獲得3600新元。
對於那些因生病、老齡或殘障而永久失去工作能力,沒有固定收入,又缺乏家人的支持和照顧的人,新加坡政府提供了不同類型的社區援助計劃,包括社區關懷緊急援助基金、社區關懷中短期援助計劃、社區關懷長期援助計劃,資助金額視家庭狀況而定。
小結
養老和儲蓄之所以是個全球性的問題是因為它牽扯到人性的兩個薄弱點:
由於人的短視,人們往往只顧現在的享樂或生活壓力,而忘記了要為越來越長的老年生活儲蓄足夠的資產;
而看到沒有足夠儲蓄老人的貧窮生活,出於同情心和政治壓力,社會又往往走上福利社會狀態通過對年輕人的稅收來補貼老人。
越理想化的社會,這種補貼的強度就越大,直到人們意識到這種挖東牆補西牆的做法實際無法持續——等年輕人老了,將來的年輕人又不多,誰來補貼將來的老人呢?
新加坡之所以能很好地解決養老儲蓄的問題是因為它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些人性的弱點,像一個醫生一樣,用手術刀把這些社會痼疾不帶感情色彩地——處理掉。
有人把新加坡政府看成是一個極其理性的嚴父,其實不無道理。但反過來我們可以問:除了用理性的方式解決問題,難道還有其它更好的辦法嗎?
本文是系列研究「新加坡模式」之一。「新加坡模式」是在長江商學院與新加坡管理大學東盟研究中心的資助下完成的對新加坡經濟、商業中獨特管理模式的系統性研究,旨在總結經驗,為中國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改革開放提供借鑒。
(劉勁為長江商學院會計與金融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