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看新加坡 » 新加坡為什麼沒有賣豆腐腦的

新加坡為什麼沒有賣豆腐腦的

發布時間: 2023-05-01 17:15:42

A. 豆腐腦在哪裡賣生意最好

小吃街。豆腐腦態絕在小吃街賣生意是最好的,小吃街人多,客流量大。豆腐腦帆梁姿一道著名的漢族傳統小吃,常與豆腐花、豆花混用,依據各地口味不同,北方多愛鹹食,而南方則偏愛渣賣甜味,亦有地區如四川等喜愛酸辣口味。

B. 豆腐、內酯豆腐、豆花、豆腐腦之間有什麼聯系和區別

豆腐是一種以黃豆為主要原料的黃白色塊狀豆製品食物,起源於中國,在越南、馬來西亞、日本、新加坡也很普遍。

內酯豆腐,用葡萄糖酸-δ-內酯為凝固劑生產的豆腐。改變了傳統的用鹵水點豆腐的悔吵製作方法,可減少蛋白質流失,並使豆腐的保水率提高,比常規方法多出豆腐近1倍;且豆腐質地細嫩、有光澤,適口性好。

豆花,或稱豆腐腦、豆腐花,是由黃豆漿絮凝後形成的果凍或布丁狀食品,比豆腐嫩軟,是一種常見小吃、甜點。各地對其稱謂略有不同,中國北方多稱豆腐腦,南方多稱豆薯差花或豆腐花,但在部碧手侍分地區也有其他稱謂。

豆腐腦一道著名的中式傳統小吃,常與豆腐花、豆花混用,依據各地口味不同,北方多愛鹹食,而南方則偏愛甜味,亦有地區如四川等喜愛麻辣口味。

C. 麻婆豆腐的由來

麻婆豆腐是中國豆腐菜餚中最富地方風味特色菜之一,色澤淡黃,豆腐軟嫩而有光澤,其味麻、辣、酥、香、嫩、鮮、燙,豆腐表面蓋有一層淡紅色的辣油,可保持豆腐內的熱度不使很快散失,趁熱吃滋味更佳,花椒面也撲鼻。在數九寒冬季節食用,更是取暖解寒的美味佳餚。四川的麻婆豆腐已有一百年的歷史,凡到四川的遊客莫不以一嘗為快事。麻婆豆腐由於名聲卓著,已流傳全國,乃至日本、新加坡等國搭液家,現已成為風靡世界的川菜名餚

說起麻婆豆腐的歷史,就不得不提起四川成都的陳麻婆豆腐店。1824年,聞名中外的四川陳麻婆豆腐飯店在萬福橋頭開業了。當時這只是一個經營素飯小菜的夫妻店,飯鋪由劉氏掌灶,因為她夫家姓陳,臉上又有麻子,人們以背後都把她叫知如物做陳麻婆

萬福橋頭是開飯館的好去處,南來北往的客商不斷。一天,一位來萬福橋歇腳的油腳子(販油的腳夫)買來兩塊豆腐和一點牛肉,從自己的油簍子里舀上一勺菜油,請求陳麻婆代為加工。陳麻婆立即應允。當香氣四溢,顏色誘人的牛肉末燒豆腐端上飯桌時,其他油腳子也饞涎欲滴,紛紛買來豆腐和牛肉,並也舀上一勺子菜油請陳麻婆代為烹制。因為油大火旺,豆腐雪白綿軟,下鍋不爛,牛肉又鮮又嫩,所以陳麻婆燒制的豆腐可口異常。從此,一傳十,十傳百,不但油腳子,後來連一些文人雅士,富商巨賈也慕名前來這里品嘗陳麻婆燒制的豆腐了。久而久之,陳麻婆燒制的豆腐遂成為四川一道風味獨特的名菜。人們為了稱呼方便,便把陳麻婆店燒制的豆腐稱作麻婆豆腐,她所在的陳家小店也自然地被命名為陳麻婆豆腐店了

出了名之後,陳麻婆依然採取廉價招客,味美取勝的策略,小店依然是舊式方桌和高腳板凳,只以麻婆豆腐待客,而且門前不掛招牌。麻婆豆腐另一個吸引人之處是當面操作。爐灶設在店堂之中,一排三眼焦炭爐,火力從大到小,灶頭上放著辣椒、豆豉、醬油、川鹽、花椒末等佐料。顧客交來豆腐、肉和油之後,可以坐等,也可以在灶前觀賞操作。陳麻婆有條不紊,先用大火煸炒肉末,下豆腐及佐料後,再移至中灶小火煨靠入味,最後勾芡盛碗上桌,宛如現在烹飪技術表演一樣。別的飯橡耐館見麻婆豆腐有名,紛紛效尤,有的大飯店還把麻婆豆腐當作一款名菜。但品嘗過的人卻評論,無論哪家飯館,總不及陳麻婆豆腐店燒制的麻婆豆腐那樣具有魅力

D. 晚上擺攤賣豆腐腦會有人吃嗎

會。每個人的口味旅局沒不同,地方的特色小吃不同,需求不同,有的人比較拆納喜歡吃豆腐腦,因此晚上擺地攤賣豆腐腦會有人買。豆腐腦又稱水豆腐,臘衫是一道著名的傳統特色小吃。利用大豆蛋白製成的高營養食品。

E. 豆腐腦是哪裡的的特產有哪些

豆腐腦在南北方都有,不單指一個地方的特產。

豆腐腦的最大特點是豆腐的細嫩以及柔軟,故稱豆腐中的腦,因此要掌握點鹵的技巧。它要求熬漿用微火,不能溢鍋(可以放入豆製品專用消泡劑消除泡沫,食用油也可以)。

使豆腐腦不備裂糊、不苦、不澀,勾鹵時用急火,一開鍋就行。鹵的烹制要用鮮羊肉片和好口磨湯,火候要掌握好,不能用燉肉的技法熬鹵,才能保持鹵的新鮮。

味道類型

1、鹹味

咸豆腐腦一般是加入適合鹹味的佐料,各地略有不同。北方有加入肉餡、芹菜、榨菜、黃花菜、木耳、香菇的;沿海地區有用海帶絲、紫菜、蝦皮的;還有放入麻醬、辣椒油、香菜、醬油、醋的;也有放韭菜花、蒜泥、蔥花的等等仿睜閉,各地的口味不同主要取決於佐料。

其中在河南還有一種加入胡辣湯的,稱之為「豆腐腦胡辣湯兩攙」,極富地方特色,而四川的麻辣豆花,麻辣鮮香,也別有風味。

2、甜味

甜的一般是加入糖漿或砂糖、紅糖,夏天通常將豆腐花放涼了吃,冬天則加入熱糖水食用,有人為了驅寒還會在糖水中加入薑汁或是為了口感加入綠豆、紅豆、各色水果或是粉圓一起食用。

更新穎的吃法會加上巧克力糖漿、滿天星製成的「巧克力豆花」,香港還有配早彎以黑芝麻糊的「芝麻糊豆腐花」,有人根據它的外形形象地將其稱為「太極豆腐花」。

F. 豆腐腦為什麼只在早餐時間賣,而不能全天有售

因為很多人早晨起床晚 ,又不想大量時間用於做早飯 ,就隨便出去買一些回家吃 ,這樣比較節省時間 ,而吃豆腐腦已經成為很多人早餐的習慣 。因為早晨買豆腐腦 人比較多 ,做買賣容易掙錢 ,而白天買的人非常少 ,一天核禪賣不了多少 ,沒有豆腐腦掙錢的干勁 ,所以很多人不會白天一直干 賣喚磨豆改鏈塵腐腦 。

G. 豆腐花和豆腐腦有什麼區別

豆腐花和豆腐腦不一樣。
豆花和豆腐腦其實都是做豆腐的中間產物,豆腐腦是最先出謹蔽來的,比較嫩,用筷子夾不起來,只能用勺吃。
豆腐腦再凝固一點,就是豆花,可以用筷子夾起祥物州來吃,豆花放入模具裡面壓實更加凝固之後就是豆腐了。豆花看起來凝固的比較緊實,是相對比較能夠固定的形狀。而豆腐腦特別嫩,易碎。
其實,豆腐腦就是豆花形成的前一步,屬於前產物,而導致兩者形態的不同就是因為凝固程度的不同。豆腐腦是既可以製作成鹹味的,通過製作一定的鹵料,還能夠分為肉和素兩種鹵料,同時,又能夠加入適量的白糖攪拌成為甜味的。可以根據自身的不同喜好和口味進行選擇,而豆花大多數情況下都螞穗是鹹味的。

H. 請問糖尿病人經常吃豆腐腦有助於控制血糖嗎

糖尿病患者要格外注重自己的一日三餐飲食,在飲食方面不可以吃含糖量高的食物,糖尿病患者吃豆腐腦有助於控制血糖嗎?答案是沒有辦法控制血糖,但是糖尿病患者可以吃豆腐腦,因為豆腐的升糖指數僅為31。所以糖尿病患者可以經常吃豆腐腦,但是想用豆腐腦來控制自己的血糖,那是不可能的,豆腐腦對控制血糖沒有任何幫助,只能說單純吃豆腐腦可以降低自己的升糖指數。而且吃豆腐腦的時候也要考慮患者怎樣吃,南方一般都會加入糖,北方一般都吃鹵。今天就來帶糖尿病患者普及一下豆腐腦的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並不是豆腐腦這一種食物能讓葡萄糖釋放的速度變慢。比如雞蛋蔬菜豆製品等作用,所以糖尿病患者口味不要單一,盡量多嘗試其他食物。患者食用豆腐腦的時候也要注意不要放辛辣的佐料,比如辣椒,辣椒油等。

結語

有利於控制血糖作用的食物,基本都只能控制血糖升糖的速度。想要靠食物控制血糖可能性不是很大,只能說建議糖尿病患者多吃蛋白質多吃豆製品。沒有添加任何佐料的豆腐腦,糖尿病患者是可以吃的,但是沒有添加任何佐料的豆腐腦,實在是不太好吃,所以糖尿病患者最好是自己在家調一個低糖低鹽低油的佐料。不僅僅是豆腐腦,擁有豐富的蛋白質,比如豆乾也可以作為豆腐腦的替補。

I. 西方國家幾乎不吃豆腐,到底是什麼原因

中國是確信無疑的豆腐的發源地,它的老家就在安徽壽縣。
漢淮南王劉安發明豆腐,成為豆腐的老祖宗。唐天寶12年(公元757年),鑒真東渡日本,帶去了豆腐製作方法。繼日本之後,朝鮮、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菲律賓等周邊國家也從中國學到了豆腐製作技藝。以後隨著大批華人外行的足跡,中國豆腐走到了西歐、北美,世界幾乎所有國家都有了大豆食品的生產與銷售。中國泱泱大國,自古便便對亞洲諸國文化、飲食影響很深,所以日本、韓國等中國周邊國家都比較喜歡吃豆腐,並也以自己的智慧與習俗豐富著豆腐文化,如日本以天然色素為原料,生產出紅、藍、綠七彩豆腐;隱旅手朝鮮人民根據本地資源,製作了風味各異的豆腐湯。豆腐作為中國的傳統食品,正如中國人之與美國炸雞、牛排,畢竟由於長期飲食文化差異,不是被普遍食用。所以豆腐,推而廣之——中餐雖也受外國人青睞,但並不為外國人所普遍喜歡。


美國超市很多出售內酯豆腐,這是用葡萄糖酸-δ-內酯為凝固劑生產的豆腐質地細嫩、有光澤,但是口感很差,很多中國人認為那東西根本不叫豆腐,不配叫做豆腐,有些日本人韓國人喜歡吃內酯豆腐,還有一些超市出售石膏豆腐,這是用硫酸鈣(石膏)化成的石膏水點制的。這種豆腐味道也淡一些,很多老年人也不喜歡吃,外國大部分都是用這種豆腐來做中餐。

J. 市場上的豆腐為什麼沒有豆腐香味了

傳統手工豆腐一斤黃豆做2.3斤豆腐,如今有能做到出10斤豆腐。他們是怎麼做到的?或許就是豆腐沒了香味的原因吧?

豆腐早就淪陷,被工業豆腐攻城掠地,從中心城市開始,全覆蓋的向農村漫延。目前已經佔領了各大市場。

傳統手工豆腐一退再退,目前情勢危機,縣城即將失守,集鎮即將失守,村莊也開始有了工業豆腐。

我們這個不大的小縣城,僅有的兩個農貿市場里,傳統豆腐攤位只有兩個,其餘十幾個都成了流動攤位,到處游擊著買賣,根本沒有了發展的空間和機會。

工業豆腐佔領市場後的突出貢獻,滿足了城市化進程的剛性需求,人們能夠隨時買到、吃到。唯一不足之處,就是沒有了豆腐味,准確的說,沒有了傳統手工豆腐的豆腐香味。用 美食 家的說法,如今的豆腐沒有了豆腐的靈魂。看著還是豆腐,甚至比手工豆腐好看,漂亮,還都打著品牌印記,吃著更細膩。但是不香,沒豆腐味。

然而,強大的習慣力量在挽留著傳統豆腐,喜歡那個味道,只有手工豆腐不摻假、原滋原味的觀念,固化在人們的印象里。這個千百年的生活習慣,成了手工豆腐生存的基礎,不至於灰飛煙滅。盡管重新振興的希望渺茫,能讓人們還可以吃到帶著豆香的豆腐,構成做豆腐人和吃豆腐人的共同願景。

(二千多年做豆腐的設施不怎麼變化,就這樣子。)

這是一個比較沉重的話題,還得從豆腐的身世說起。

一、全世界愛吃豆腐的人都要感謝中國的淮南王劉安

豆腐的出現是個偶然,還不像意外懷孕那樣的偶然,是真的偶然,沒誰個能夠想到,圓圓硬硬的小小黃豆,居然能夠變化成白白軟軟的一坨,居然還能吃,還很好吃。以至於一經發現,很快席捲風雲,也是如今工業豆腐一樣,迅速漫延全村、全鎮、全州、全國。

只不過這個漫延是靠著美味,農村包圍城市的形式。如今的漫延確是靠著利益推動,由城市覆蓋農村。

我們來重溫這段神奇的 歷史 事件。

淮南王劉安,生於公元前179年,卒於公元前122年,活了57歲。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漢文帝的侄子,漢武帝的叔父。生在帝王家,劉安有著曹植一樣的個性,不喜政治,愛好棋琴書畫,詩詞歌賦,發明創造什麼的,都是他的強項。所以在殘酷無情的皇家權利漩渦里,劉安能偏安一隅,獲得穩定的生存條件。給世人留下了很多的傳奇故事和寶貴的學術財富《淮南子》,被梁啟超贊譽為漢人一流巨著。

劉安的淮南王封地就是淮南,他在那裡招賢納士,用現在的概念說,他在那裡組建了國家科學研究院,把全國的科學家都招了來,共3000多人。分科設席,各有所成,各科研究成果都集中編寫進《淮南子》一書里。所以《淮南子》是古來學術集大成者,內容囊括自然與 社會 各主要學科,天文地理,政治哲學,經濟文化,物理化學,農業醫療等。

他自己卻痴迷化學,把自己的實驗室設在附近的八公山上。那時的化學就是道家的修煉神仙煉丹術,類似於現代的葯品化學研究和實驗。

彼時淮南盛產大豆,當地人就有做豆漿當茶水的便利和習慣,劉安他們每日里也是豆漿當茶喝。

還有個鋪墊,道家煉丹,有三種東西用到最多,汞、礬、硃砂,作煉丹的催化劑。其中的礬,就是明礬。那時代明礬很少,都用石膏替代。

當豆漿與石膏發生交集,曠世奇跡就出現了,從而影響了世界文明。那天劉安在自己的煉丹爐旁,端著一碗豆漿,嫌燙還未喝,在苦思冥想。一不注意,手裡豆漿碗端歪了,豆漿撒下來。下面是劉安的工作面,一個裝著舂成粉末的石膏,因為還在想著什麼,思路沒有拉回,就沒有及時清理淋落的豆漿。不多會卻見著豆漿凝固成塊,色澤變白。給他燒豆漿的工人見著了,揀起來嘗嘗,又滑又嫩,口感非凡的好。劉安見狀也是稀罕,就讓他把熬豆漿的鍋端來,撒把石膏進去攪攪,過會一鍋豆漿都凝結成了豆花,把個劉安驚喜到情不自禁連連嘆道:「離奇!離奇!離奇!」他的驚嘆聲也成了最早的豆腐名字:「黎祁」。

於是,淮南八公山豆腐「黎祁」,在不經意間偶然的誕生了。

(這樣做出來的豆腐才是豆腐)

二、什麼是傳統豆腐

當初劉安的豆腐製作技術,兩千多年沒變,主要是豆漿和石膏的結合,老話說的:石膏點豆腐,一物降一物。

第一,豆腐製作基本原理流程:

第二,製作流程分解。

本內容不是技術性交流,只是學術性概述,著重過程,忽略技術細節。

⒈挑豆子 。第一個環節,沒有技術含量,把要做豆腐的黃豆挑去霉變破損等壞豆雜質,然後清水淘洗干凈就成。挑去霉變壞豆和雜質可以理解,為什麼還要挑去破損的豆子?這個也好理解,殘破豆子在浸泡時必定泡軟過頭,盡管沒有大礙,但會減少豆子出漿率,影響豆漿質量。做豆腐都是傳統手藝人,見不得一點瑕疵。

⒉浸泡豆子 。豆子泡漲才可以研磨成漿,只是這個泡豆子有講究,是做豆腐程序里第一個有技術含量的環節。泡不到位,沒有充分的泡透,豆子出漿率會低,研磨後的豆漿蛋白含量不充分,豆渣多了,豆腐少了。如果泡過了頭,既耽誤了時間,還有可能發生霉變現象。另外,泡豆子還有兩個重要作用:

⒊磨漿 。磨豆子的技術含量不大,驢都會,當然是笑話。我們小時候見到的場景就是驢拉磨。一套大磨盤,泡好的豆子倒在上面,豆子從上盤中間的磨眼漏下去。為了豆子下漏順利,還在上面放置個水漏,滴滴細流直對磨眼。旁邊一頭驢,被眼罩蒙住雙眼,順著拉磨轉圈,還不用人督促,一直不停。磨成的豆漿,順著磨盤一圈的水溝槽出口流進桶里。

⒋過濾。 過濾掉豆渣,有兩個辦法,都是傳統,不同地區採取做法不同。

⒌煮漿。 過濾的豆漿倒進很大的鐵鍋里,鍋底架著柴火燒。師傅一手拿著小號炒鍋一樣的勺子,不斷的舀起抬到鍋上面再倒進去,直到燒開,才停下來。另一手拿個小號鐵鍬一樣的鏟子,不斷貼著鍋底來回鏟動。

後來才知道,生豆漿加熱時,會肥皂一樣起泡,若不管它,就會滿鍋的豆漿都成泡溢出來。不斷的沖漿就是不給豆漿起泡的機會,等到燒開了才不再起泡,所以燒開了滅火。鏟子不斷來回鏟動,是因為豆漿加熱時愛粘鍋底,粘上就糊鍋,糊鍋就玩完,一鍋豆漿不能要了。

這道程序不僅要技術,還要體力,重體力活。這期間,很多豆腐坊會提豆油皮。黃豆富含脂肪,含油率17.4%,豆漿里就有很多豆油混合蛋白一起。熬熟後,會浮到表面凝結成油皮。這時候用根長長的細棍從鍋這沿伸進去,伸到鍋那沿再挑起來,棍上就多了一張豆油皮。豆油皮是豆漿的精華,可以如此一張一張的把裡面的油皮全部挑出來。只是挑完了油皮的豆漿,做出豆腐沒了靈魂,不好吃了,味道和口感都差了很多,不過比起工業豆腐還是好吃些。

⒍點漿。 石膏點豆腐,一物降一物,指的就是這個環節。水一樣的豆漿,給了石膏就凝結成團,水和豆腐分離。這道工序技術含量最高,師傅的核心技術,有很大的保密成分。什麼時間點石膏,掌握什麼溫度,石膏用量比例,一般不告訴別人。即便告訴你了,不是有保留,就是有多出。學做豆腐就這道關不好過,會做了還不算,味道有區別。味道好了也不算,出豆腐多少有區別。出豆腐多少掌握好了,還是不能算會了,豆腐顏色有區別。總之,做一輩子豆腐,都不敢在同行中賣弄。這就應了那句老話:「釀酒磨豆腐,一輩子不敢稱師傅。」可見一個看似簡單的手藝,精益求精起來,一樣的藝無止境。

⒎壓製成型。 這一道工序的技術含量表現在豆腐水分的控制。嫩豆腐、老豆腐、干豆腐、豆腐乾,不同品種,不同模具,不同水分含量。壓制好了,揭去模具和包裝生布,就是豆腐成品。


(工業化生產,一家的產量頂上百家手工作坊)

三、豆腐製作技術的發展

前面說到做豆腐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流程,從劉安發明豆腐以來,都沒有根本性的變化,但是也有很多的發展,尤其是近些年,出現並強勢覆蓋市場的工業豆腐,可以說在豆腐製作工藝上,有了革命性的發展。譬如說,傳統的豆腐工藝要求,每斤黃豆做豆腐2.3斤,如今能做到10斤,甚或更多。這些將在後面提及,先從傳統技術有哪些發展說起。

第一,不再是石膏點豆腐了,有了多種點豆腐神劑。 當然有很多屬於現在工業技術進步的結果,人們發現能夠凝結大豆蛋白不止石膏一種,傳統的凝結劑至少三種:

第二,豆腐不再是完全的黃豆做的 。很難想像,豆腐不用黃豆做。我們只知道市場上賣的日本豆腐不是豆子做的,但他那本不是豆腐,不知誰給個豆腐名,叫了起來。這里說的是我們自己的豆腐,每個城市,每個市場,每人每天都在買、都在吃的豆腐。

第一次聽到的信息,說是有人做豆腐,一斤黃豆能出7斤豆腐,打死不相信。後來聽說一斤黃豆能做出10斤豆腐,反倒有點信了,果然,滿市場的沒有豆腐香的豆腐,似乎有了答案。

工業豆腐,顧名思義,是機械化操作,依靠機器完成任務。我們從傳統做法了解到,做豆腐整個過程,任一個環節有變化,都會影響到產出比。所以一斤豆子出二斤多豆腐是標准。就這也不算標准,一直還在一斤黃豆出2.3-2.7斤之間有爭論。

如今的工業化徹底解決了這個爭論。工業化的優越性,在於把所有環節程序化,規范化,能讓黃豆從挑選豆子到成品,不走樣,效果最佳,出豆腐就最大化。

即便於此,一斤豆子出10斤豆腐也是神話般的存在,除非加了什麼。這就對了,豆漿裡面加了其他東西,當然是可以吃的。這一點,跟傳統豆腐的技術機密一樣,是工業豆腐的技術機密,別人不知道。但有線索可循,加進的是澱粉類的,比大豆便宜的東西。這就OK了,比大豆便宜的澱粉多了,小麥大米玉米紅薯木薯,很多。

第三,豆腐的香味哪去了? 我們先找到香味是哪裡來的。

(不能讓祖先的寶貝成為懷念的 歷史 ,起碼豆腐是。)

最後,分享幾個辨別傳統手工豆腐和工業豆腐的方法,也是中醫的診病方法:

我是一個十分喜歡吃豆製品的人,尤其是豆腐柔嫩又帶有豆香的美味。我們家很早以前的老房子附近就有個豆腐坊,所以經常能買到最新鮮優質的傳統豆腐,趁熱淋上一點醬油我就能吃一大塊,那個濃郁的豆香味道我現在都記憶猶新。而現在可能有些地方還能買到這樣的豆腐,但是確實感覺市場上不少豆腐已經沒有那種濃郁的香味了。

【市場上的豆腐為什麼沒有豆腐香味了?】

主要的 原因就是現在的豆腐很多已經「變了」,這種改變基本是為了效率和成本,畢竟做豆腐可是一個苦營生,能夠多賺點錢也無可厚非,但是因此讓豆腐的濃郁香味也大大降低了,這也是客觀事實。

就拿我記憶中的那個豆腐坊來說吧,因為離得近而且他們家的孩子也是我一個學校的,所以我總跑去玩。在我印象里他們家總有浸泡著豆子的大盆,不遠處就是一個機械帶動的石磨,最醒目的就是一口巨大的燒鍋,偶爾還能看到晾曬的腐皮,角落裡還有一些木板和石塊,應該是用來把豆腐壓製成型的。我印象中第一次親眼見識到「鹵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這個歇後語的真實變化的時候,也是感覺到十分的神奇。這些零散的記憶就構成了我對豆腐這種 美食 的基本認知,而他們家豆腐坊里出品的香味,就給我的這個認知蓋上了一個一輩子都磨滅不去的印記。

可是現在的很多豆腐已經變成了流水線上的標准產品,不是說工業化就不好,如果食品沒有工業化是沒辦法供給我們這樣龐大的人口的,但是在產量提高、成本降低的同時,豆腐這種 美食 也失去了原本的香味和「人情溫度」。雖然我們這種吃貨可能有時候就會有一點矯情,覺得食物要有「溫度」、要有文化、匠人精神之類的,但是就算不扯這些「虛的」,就算是傳統方式做豆腐都有所區別。比如1斤豆子用鹽鹵點差不多也就出3斤左右豆腐,如果是用石膏點的話產量差不多就4、5斤往上了,但是香味就沒有鹽鹵點的那麼好了。而現在據說有些做豆腐的能做到1斤豆子出10斤豆腐,這簡直就是魔術啊,什麼豆子的香味也架不住這般稀釋啊,而魔術的「魔」字好像也說明了一些事情,比如「等你麻木的時候,下面就搞鬼。」。

【除了豆腐本身變了,還有其他原因嘛?】

除了「豆腐變了」這個原因之外,其實吃豆腐的人也變了。

不只是豆腐這種傳統食品,幾乎任何一種 美食 都有人在感嘆「還是以前的好!」,甚至是「只有以前的某一家才好」,事實上除了食物品質之外,這種說法有時候也是因為對於以往記憶的懷念。而有些平凡的食物,有了這些 情感 、記憶的加持,自然也就變得「不平凡」了。現在人們餐桌上的食物越來越豐盛,但是隨之而來的就是我們好像也變得越來越不珍惜、越來越不知足,不管是心理上還是口味上都是如此,這是很多生物的本性。

比如說我母親小的時候家裡很困難,兄弟姐妹又特別多,最困難的時候逢年過節才有雞蛋吃,所以在我母親的記憶中那個雞蛋就是最美味的。可之前我們過年機會回去她童年生活的地方,還是那個老舊的村子,還是一樣當地人自己散養的土雞,還是一樣的雞蛋,但是在她口中就完全不是一樣的味道了。因為經過這些年,她所珍視的更多的是 情感 和記憶的味道,這不是單純的口味能比擬的。所以基本上經常把「還是以前的···好」掛在嘴上的人,很多都是有一定年紀的或者曾經有過一些苦日子的,他們有時候懷念的、珍視的東西並不只是那個食物本身,更多的是他們過往的時光、記憶。

豆腐這個事情也是一樣的,就算我之前回到老家,也盡量找到了還在用類似以前老辦法做豆腐的店家,雖然也是有著濃郁的豆香,但是跟我小時候記憶中的美味相比起來總覺得少點什麼的,可能就是少了在容易知足的心態下才會得到的無比滿足感吧。

對於 美食 、 健康 飲食和 美食 趣聞軼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和贊支持一下,以後一起分享有趣有用的相關內容!

現在超市裡買來的豆腐和我小時候吃的豆腐差別很大,基本上沒有豆腐香味。概括一下主要原因:現在的豆腐工業化,流水線化生產,企業為了效益,增加了很多添加劑,省去了很多工序。

在小時候,我奶奶每年快過年都會做很多豆腐,吃多了,也見多,雖然20年過去了,但現在的每個步驟都記得很清晰,因為那香味時常環繞心頭。

1:把黃豆用清水浸泡兩天,泡至發胖,再挑到加工廠用機器碾成糊狀。

2:鍋中燒一大鍋熱水,把熱水沖到黃豆糊里,(也叫洗漿),用過濾布濾出豆漿

3:把過濾出來的生豆漿放入鍋中煮開(這樣的豆漿味道特別香)

4:煮熟的豆漿放到大木桶內,一點一點的加入鹵水(這是產生豆花的關鍵,也是技術的關鍵)

5:過半個小時,豆漿在鹵水的化學反應下,全部變成了豆花,就可以把豆花一點點的盛入木質豆腐模具中,用重物壓製成型。

最後用刀改成小塊,手工豆腐就做好了,熱氣騰騰的散發出豆腐清香。現在工業化生成的豆腐,當然沒有手工豆腐那麼繁瑣,也是味道差別的主要原因了。

本人不才,做了三十年豆腐,看到這個話題簡單聊兩句。豆腐有多種分法,比如老豆腐,嫩豆腐。凝固劑不同又分為老(酸)漿豆腐,鹵水豆腐,石膏豆腐:,內脂豆腐等等。老漿我沒用過,有很多朋友反應老漿豆腐最好吃。鹵水主要成份氯化鎂,(也有用氯化鈣)的,點的豆腐最有傳統的豆腐味,石膏(硫酸鈣)點的豆腐味稍淡一點,內脂(葡萄糖酸內脂)(豆腐王)點的豆腐稱內脂豆腐,又叫日本豆腐,一般做嫩豆腐,一般賣的豆腐腦多數是用此物點的,做出的豆腐細膩,好看,但易碎。傳統豆腐一般一斤黃豆可造出2斤半至3斤,不超過3斤都應為硬豆腐,再多含水就多了,就易碎了。至於現在的豆腐沒有豆腐香味,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現在的豆腐一般都不是鍋燒豆腐,而是用蒸氣加熱做出來的豆腐,優點是適合大量生產,產量高,做出來的豆腐好看,缺點是只有豆腥味,沒有豆香味,跟鍋燒豆腐沒法比。鍋燒豆腐也有區別,燒柴做的豆腐比燒煤做的好吃,但隨著環保越來越嚴,地鍋豆腐可能會成變成奢侈品。

對於市場上賣的豆腐,為什麼沒有豆腐味了?我還是知道一點的, 因為我就是負責酒店采購工作的,而且我家裡以前也是做過豆腐生意的,所以我個人對於豆腐這塊,多少還算懂一點的

其實在我個人看來, 不是市場上賣的豆腐沒有豆腐味了,而是我們買的豆腐不對頭了, 因為現在市場上的豆腐,要是嚴格按照品種劃分的話, 那麼可以分為黃豆豆腐,米漿豆腐,老漿豆腐, 等等一系列豆腐的

而其中的黃豆豆腐,即是傳統的第一代豆腐,也是有著濃郁豆腐味的豆腐, 但由於黃豆豆腐的製作工藝比較講究,所以直接導致了製作成本居高不下的,但偏偏黃豆豆腐的零售價格,又是提不起來的

所以這就造成了,市場上沒有多少人願意賣黃豆豆腐了, 但那些新品種的豆腐,在其製作工藝上就沒有那麼多的講究了,有些步驟也是能省即省的,而且各種添加劑也是能添加就添加的,所以這就造成了,做好的新品種豆腐沒有多少豆腐味了

至於為什麼新品種的豆腐,沒有多少豆腐味了,其實在我個人看來,主要是有下面幾個原因造成的, 其中第一個原因就是,在點豆腐的時候,所用的材料不一樣了 ,記得以前家裡在做黃豆豆腐的時候

多是採用的,標准鹵水點豆腐的手法作業的,而且我們所用的黃豆,還多是我們用石磨現磨出來的黃豆, 所以光從豆腐的口感上來說,那些新品種的豆腐,就完全比不上黃豆豆腐了, 而且現在的新品種豆腐

在其點豆腐的時候,多是採用石膏或內脂點出來的, 基本沒有多少人會按部就班的,用鹵水點豆腐的標准來作業的了, 所以這就是新品種豆腐,沒有豆腐味的第一個原因了, 而第二個原因就是,製作工藝用料不同了

記得以前家裡在做黃豆豆腐的時候,多是實打實的全部用黃豆的, 哪像現在的新品種豆腐,多是在裡面添加了一些生豆漿,玉米面這類東西的, 而這些東西一但加多了,就自然會把豆腐的味道給稀釋了,所以做好的新品種豆腐,也就自然的沒有什麼豆腐味了

豆腐是我小時候最喜歡吃的一種食物,記得小時候家裡條件不好,改善生活的時候就是買上一塊豆腐然後用油狠狠的油炸一下和白菜粉條一起燉著吃,這種味道是我最回味的但是現在市場上的豆腐是越來越沒有豆腐味了這是怎麼回事呢?對此惠農圈有這樣的解答。

市場上的豆腐沒有豆腐味主要是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現在的豆腐不是一點一點的手磨製作的了,而且機器碾壓而成的,這種情況下做出來的豆腐肯定的是沒有那種原始的味道,只有一股機器的鐵銹味! 第二種情況是現在種植的豆子不行了,以前種植豆子的時候都是上的家裡的農家肥農家糞,並且也都是人工種植成功的,而現在的豆子是怎麼回事呢,機器播種並且是撒不了不少的化肥,打了不少的農葯還很有可能是從美國過來的轉基因品種,所以現在的豆腐能有豆腐味才怪!

大家都知道,豆腐的營養價值十分豐富,從民間一直流傳著一句話中,「吃肉不如吃豆腐,省錢又滋補」,我們便可以知道豆腐在中國飲食文化中的重要位置。

隨著時間的推移,豆腐的做法在悄然發生變化,味道自然也在轉變,這其中的是否貓膩?下面一一來解答。

我們有很多關於豆腐的 美食 ,在川菜中它化身麻婆豆腐,在湘菜中是有名的臭豆腐,江淮菜系中洪武豆腐的很饞人,還有其他不勝枚舉的關於豆腐的名菜。

以前很多戶主婦都會做傳統豆腐,但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不願意也沒時間自己在家做豆腐,所以現在大家餐桌上的豆腐基本上都是從市場上買了的。

題主問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問什麼現在的豆腐沒有豆腐香味了。


我們需要看一下,以前的豆腐和現在的豆腐到底有何不同。

(一)流程上的差異

以前人們做豆腐都是手工生產,需要經歷以下6個步驟。

1.浸豆: 需要將大豆浸泡的5到7個小時。(注意,必須是清水,不能混入油鹽之類的東西)之所以浸泡大豆是為了使其內呈凝膠狀態的蛋白質轉化為溶膠液體狀態。

2.磨豆: 把浸好的黃豆,人工推磨出漿水。

3.過濾: 接著用細紗布過濾掉豆渣,主要是為了保證做出來的豆腐細膩白嫩。

4.煮漿: 將過濾好的豆漿用大火煮開,去除生大豆所攜帶的腥味,促進凝膠結聚。

5.點漿: 豆漿煮開3分鍾後出鍋,待溫度冷卻到80-90 的時候加凝固劑,一般會加一些酸性物質,比如食醋,鹽鹵之類的。

其過程中,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的。需要順時針輕輕攪拌豆漿,當漿水逐漸凝固成型時,就得馬上停止攪拌了,然後蓋上蓋子保溫,沉澱半個小時。

6.鎮壓 : 將沉澱好的半成品豆腐用布包住然後放進專門的豆腐箱內,用石頭之類的重物鎮壓擠出水分。以上過程,就是 傳統的手工豆腐的大致做法。


話說,現在市場上製作的豆腐,正常的情況下也要經歷這6個流程,只是在某些流程上的具體操作會存在一定的差異 。

1.製作器械化了: 例如在第二步磨豆的步驟上,現在市場上賣的豆腐已經找不到手工磨製的了,大家都會用機器代替手工,這在一定程度上是會影響豆腐的口感的。 另外,在鎮壓的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製作原材料和輔料既然流程差不多,我們就需要看以前豆腐製作的原料和輔料和現在市場上的豆腐有何不同。

2、大豆品種差異: 以前的豆腐大多都是自己家種植的大豆,純碎綠色營養,沒有添加亂七八糟的東西。

現在所使用的豆子基本上都是轉基因大豆( 外觀很圓的就是,普通大豆是呈橢圓形的 ),因為這類豆子比較便宜,可以降低商家的生產成本。

而轉基因大豆在蛋白質和芳香物質含量方面比普通大豆要少,所以比較沒有豆香味。我個人認為這大概是題主做說的影響豆腐口感的最主要的原因。

3.點漿的原料: 現在所使用的凝固劑是一些化學產品如葡萄糖酸內酯,石膏粉等一些化學產品,相較於食醋和鹽鹵汁,它們的口感會略次,安全性也較低。

哪像以前,點漿也是自己家庭所用的~如上文中提到的鹽鹵汁和食醋等。

綜上所述,我認為豆腐沒有豆腐香的原因大概是在製作流程和所用的原材料、輔料上和之前存在不同,導致其口感不佳。

佘小廚矩陣 周樹入/文

現在豆腐和過去的沒法比,差得不是一星半點,除了將過去石磨改為機械粉碎,在原料中加入澱粉,柴灶煮豆漿改為蒸汽煮等原因外,現在用化肥種出來的大豆口味也遠不如過去大豆那麼好,過去的豆漿豆腐有很醇厚的豆香。

為什麼現在豆腐沒有小時豆腐好吃,有些人歸納為人們口味變了,味覺發生了改變。其實,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原因。更大的原因是材料變了,工藝變了。我經常回農村老家,每次回去,大伯家姐姐就會特意給做豆腐,農家小電磨,鹵水點豆腐,豆腐那個香啊,完全是小時的味道。我問姐姐,姐姐說,用的是油豆做的豆腐表面都漂浮著油花。她看我不解的樣子,就進一步解釋,油豆是老品種,產量也很低,但卻非常好吃。由於產量低,許多農民都不種了,大家喜歡種的是大多為轉基因品種,雖然產量和出油率都很高,但卻沒有了原來的香味。再加上一些奸商非法使用添加劑,其味道可想而知。

阿洪每一次回老家,媽媽都要做水豆腐來吃,在城裡買市場上豆腐吃多了,回家吃上媽媽做的豆腐味道就是不一樣,真的非常好吃,感覺到又是小時候經常吃的原汁原味水豆腐。

一、市場上的豆腐大多是用外地低價雜交黃豆做的。

大家都知道,吃的東西,本地產的口感一定比雜交品種口感好,本地綠豆賣到4~5元一斤,市場上雜交黃豆才2.5元一斤,用本地綠豆做的豆腐比外地雜交黃豆做的好吃。

二、市場上的豆腐大多是生豆漿點的。

所謂生豆漿就是用打漿機磨出來的一次性豆漿,通過豆漿機磨出來,豆渣和豆漿自動分離,磨出來的豆漿不用煮熟過濾,直接倒進鍋里加熱用豆腐凝固劑凝固,這種做法,省時省力,豆腐產量好,但口感差,沒豆腐味道。

三、市場上的豆腐大多是用石膏典的,而且加有一定的生粉和鹼性物質。

黃豆中含有30%左右的不溶水的蛋白汁,做豆腐賣的人為了提高豆腐產量,一般會加一定量的鹼粉泡發黃豆,在點漿時,會加一定生粉,促進豆漿中不溶於水的蛋白汁溶於水,從而提高豆腐的產量。一般做豆腐,用石膏點漿和加了鹼性物質的,都會改變豆腐的原味,所以雖然產量提高了,但做出的豆腐不好吃,沒有豆腐味。

豆腐怎麼做才好吃?

1、用純天然泉水浸泡黃豆,不加任何鹼性物質。

2、用石磨豆漿最好,沒有石磨的用一般豆漿機磨漿也行,不要用自動分漿機磨漿。

3、用傳統煮熟豆漿方式過濾豆漿,可以提高豆腐的香味。

4、用純酸湯(有的用鹵水)在豆漿加熱到80 時點漿凝固豆腐,掌握好溫度和酸湯的添加量,不添加任何鹼性物質及生粉,確保豆腐蛋白汁的原汁原味。

總之,市場上的豆腐主要為了賺錢,如果按傳統做法,雖然好吃但賺不到錢,要想吃原味豆腐,最好學會方法自己做,市場上是很難買到原汁原味豆腐的。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88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29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61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00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58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11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67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566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86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