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新加坡是英國的殖民地
❶ 新加坡的由來
一、民族
因為大多數新加坡華人的祖先源自於中國南方,尤其是福建,廣東和海南省,其中4成是閩南人,其次為潮汕人、廣府人、莆仙人(莆田人)、海南人、福州人、客家人,還有峇峇、娘惹等。
新加坡公民主要以4大族群來區分:華人佔了人口的74.2%,還有馬來族(13.3%)、印度裔(9.1%)和歐亞裔/混血(3.4%)等公民。
二、人口
截至2015年11月,新加坡常住總人口臨時數字為553.5萬,其中337.5萬人屬於新加坡公民和52.7萬個「永久居民」簡稱PR,居住在獅城的外籍人士數目相當多,有約163萬人。
新加坡人主要是由近一百多年來從歐亞地區遷移而來的移民及其後裔組成的。目前總人口561萬(2017年6月),公民和永久居民396萬。
三、新加坡歷史起源
新加坡歷史可追溯至3世紀,當時已有土著居住,其最早文獻記載源自3世紀東吳將領康泰所著的《吳時外國傳》,據新加坡學者許雲樵考證,蒲羅中是馬來語「Pulau Ujong「之對音。
」蒲羅中「是新加坡島最古老的名稱,意為「馬來半島末端的島嶼」。
(1)為什麼說新加坡是英國的殖民地擴展閱讀
新加坡的語言:
新加坡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擁有4種官方語言,即英語,馬來語,華語和泰米爾語。
基於和馬來西亞的歷史淵源,《新加坡憲法》明定馬來語為新加坡的國語,主要是尊重新加坡原住民所使用的語言。
由於內在和外在因素的考量,新加坡採用英語,作為主要的通行語和教學語。
❷ 新加坡屬於英聯邦
新加坡的確屬於英聯邦,這是由於新加坡曾經長時間被英國佔領作為殖民地,後來獲得了獨立,屬於英聯邦是這種歷史傳統關系的一種現代繼承。
英聯邦前身是英帝國,由英國及其自治領、已經獨立的殖民地和附屬國組成。英聯邦目前包括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巴基斯坦、南非等53個成員國。總部設在倫敦。原先英國的各殖民地和自治領都屬於大英帝國的屬地,其內政外交不同程度得受到英國的控制。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的國家實力大為下降,相應的控制力也受到削弱,迫於殖民地和自治領的獨立要求,不得不調整了同其他成員國的關系。1926年舉行的「帝國會議」規定,英國和已經由殖民地變成自治領的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南非是「自由組合的英聯邦的成員」,法律上相互平等,互不隸屬,只依靠對英國國王的共同效忠精神統一在一起。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案》從法律上對此予以確認,英聯邦正式形成。因此,英聯邦雖然名稱上帶有「聯邦」的字樣,但並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聯邦國家,而是一個主權國家之間的國際合作組織。
再解釋一下聯邦。聯邦是一種國家的結構形式。所謂國家結構,主要就是關於國家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最關鍵的是中央和地方權力的來源和劃分.國家結構分兩大類:單一制和復合制.絕大多數國採取單一制結構,主要特點是國家只有一個中央政府,只有一部憲法,國民只有一個國籍,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中央,中央根據事實需要將部分權力授予地方,沒有明確劃分給中央或地方的權力默認為屬於中央.地方不能單獨與外國發生關系.這類國家的組織類型比較緊密,中國,法國,英國都屬於單一制國家.
復合制國家又分兩類:聯邦制和邦聯制.目前世界上通行的是聯邦制,比如美國,俄羅斯,德國等都是聯邦制國家.特點是結構相對鬆散,除了全國性憲法外,國家的組成部分(比如美國的州,俄羅斯的自治共和國)都有權制定自己的憲法,公民也不一定只有隻一個國籍(比如俄羅斯的情況),國家權力屬於國家的各組成部分,也就是地方,地方根據簽署的條約將部分國家權力集中授予中央,地方享有除授予中央外一切國家權力,沒有明確劃分的權力默認屬於地方.在一定情況下地方還有權根據全國憲法的規定自由加入或退出聯邦,加入的典型例子是東歐劇變時民主德國各州根據聯邦德國<<基本法>>第23條加入聯邦德國完成德國統一,退出的例子則是蘇聯憲法規定各加盟共和國有權退出聯盟.
邦聯則是一種更為鬆散的結構.所謂邦聯是指兩個國家為了領土安全、共同的利益及維持和平而設立的一種國家安全形式,各國仍保有對內主權與對外主權與國際人格,邦聯是以條約、國際法為基礎結合而成的鬆散關系.因此,邦聯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國家.邦聯是歷史的產物,美國和德國歷史上都曾經出現過邦聯,但現在世界上只有俄白聯盟這一個邦聯,被認為是向聯邦過渡的一種形式.也有人把歐盟看成一個大的邦聯.
❸ 新加坡原屬於哪個國家
新加坡原來屬於馬來西亞,是馬來西亞的一部分,1965年獨立。
8世紀新加坡屬室利佛逝;14世紀始屬於拜里米蘇拉建立的馬六甲蘇丹王朝;18-19世紀屬柔佛王國。19世紀初被英國占為殖民地;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被日本侵佔;1963年加入馬來西亞;1965年新加坡正式獨立。
新加坡共和國,舊稱新嘉坡、星洲或星島,別稱為獅城,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政治體制實行議會制共和制。新加坡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為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國土除新加坡島(佔全國面積的88.5%)之外,還包括周圍63個小島。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促進種族和諧是政府治國的核心政策,新加坡以穩定的政局、廉潔高效的政府而著稱,是全球最國際化的國家之一。
拓展資料:
1819年,英國不列顛東印度公司雇員斯坦福·萊佛士登陸新加坡,並開始管轄該地區。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1942年日軍佔領了整個馬來半島與星洲,日本戰敗後,1945年9月,英軍回到了新加坡,1959年6月5日,新加坡自治邦首任政府宣誓就職,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總理。1963年9月,新加坡脫離了英國的統治正式加入馬來西亞。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成為一個有主權、民主和獨立的國家。同年12月22日,新加坡成為共和國,尤索夫·賓·伊薩克出任首任總統。
❹ 新加坡的歷史沿革
主詞條:新加坡歷史 新加坡歷史可追溯至3世紀,當時已有土著居住,其最早文獻記載源自3世紀東吳將領康泰所著的《吳時外國傳》,據新加坡學者許雲樵考證,蒲羅中是馬來語「Pulau Ujong「之對音。」蒲羅中「是新加坡島最古老的名稱,意為「馬來半島末端的島嶼」, 比淡馬錫(明朝把新加坡稱作「淡馬錫」)早一千多年。1320年,元朝派人到一個叫「龍牙門」的地方尋找大象,這或許指的是吉寶海港。
1330年前後,一名叫汪大淵的中國人到來,稱這個居留地為「龍頭」,並說已經有中國人在此居住。最早把新加坡叫做淡馬錫(或海城)的稱謂出現於1365年的《爪哇史頌》。 新加坡島開始受到重視是在14世紀,來自室利佛逝的王子拜里米蘇拉在該區域建立了馬六甲蘇丹王朝,後來葡萄牙人在1613年焚毀了河口的據點。此後的兩個世紀內並沒有關於新加坡的史料。 1819-1942
1819年,英國不列顛東印度公司雇員斯坦福·萊佛士登陸新加坡,並開始管轄該地區。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最初隸屬於英屬印度殖民當局管轄。 1867年,新加坡升格為海峽殖民地,受英國直接統治。隨著蒸汽船的發展以及蘇伊士運河的開通,新加坡成為航行於歐亞之間船隻的重要停泊港口。1870年代前後,當地橡膠種植業發展蓬勃,新加坡也成為全球主要的橡膠出口及加工基地。
到19世紀末,新加坡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當時的貿易增長了八倍。一戰結束後,英國也在新加坡斥資五億修建了一個海軍基地,時任英國首相的溫斯頓·丘吉爾還稱新加坡為「東方的直布羅陀」。可惜的是,這個海軍基地並沒有任何戰艦。英國的策略是將英國皇家海軍全部駐扎在歐洲,在新加坡有需要時才遣航過來。 1942-1945
1941年12月,英國完全低估了日軍的戰鬥力,直到日本出其不意地攻擊新加坡。她是大英帝國皇冠上的一枚小寶石。 作為英國在東南亞的政治經濟中心,日本必須拿下新加坡才能徹底把英國人趕走。新加坡華人人口密集,這里也是南洋華僑的抗日運動中心。陳嘉庚領導的「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便發動東南亞八百萬的華人,為中國籌集了約合4億余元國幣的巨額外匯。此時落入虎口的新加坡華裔由於先前曾大力援助中國抗日,又組織義勇軍進行過英勇的抵抗,因而遭到日本的忌恨和瘋狂報復。
珍珠港事件隔天,日軍在馬來亞北部的哥打峇魯登陸,戰爭開始僅兩個月,日軍就佔領了整個馬來半島與星洲。1942年2月15日,英軍總司令白思華宣布無條件投降,逾13萬名英國、澳洲、印度等守軍淪為階下囚,這是英國軍史最大浩劫(新加坡之戰)。日本在接管新加坡後改名為昭南島。 同年2月18日至25日,為報復星華義勇軍和先前支持中國抗日的華人,日軍開展了以「大檢證」為名的復仇行動。日軍當局在多個地方設立「檢證中心」,他們的計劃是甄別所有介於18至50歲的華裔男性,將所有的「反日分子」鏟除,最後日軍抓走約二萬多人,當中絕大多數被帶到郊區或偏遠的樟宜、榜鵝海邊予以集體槍殺,剩下則被送到泰國做苦工。日軍還勒索南洋的華人,要他們交出五千萬元俸納金。山下奉文當時給的理由是:「華僑支持重慶政府抗日,這筆俸納金,是你們向日軍贖罪的買命錢。」
經歷了3年多的苦難,隨著日本的投降,居住在新加坡的華人無不高興。據不完全統計,在日本佔領超過3年的期間約有2萬至5萬名華人慘遭殺害(新加坡大屠殺)。戰後,多個地方相繼發現被屠殺者的遺骸。新加坡中華總商會不忍讓這些骸骨散棄在荒郊野嶺,同年成立了善後委員會,負責探查、發掘和安葬等工作。
新加坡和平紀念碑於1967年2月15日落成揭幕,每年2月15日(淪陷日),這里都會舉行悼念死難的平民。新加坡抗日片《和平的代價》描述日軍佔領新加坡的艱苦日子,同時也敘述星華義勇軍的抗戰經歷,看了這部電視劇才對歷史人物比如陳嘉庚和林謀盛等人有更深刻的認識,也了解到南洋華人對抗日所做出的貢獻。 1945-1963
1945年9月,英軍回到了新加坡, 1946年3月軍事管制結束後,海峽殖民地就解散。 1946年4月1日,新加坡成為英國直屬殖民地。 戰後的新加坡已經與戰前大不相同,人民要求在政府中有更大的發言權。 總督的權力被分散,一個由官方人士及被任命的非官方人士組成的顧問組成立。該體系於1947年7月變為兩個分開的行政及立法會議。1948年3月20日,新加坡舉行了第一次選舉。 1953年底,新加坡修改憲法,享有較大的自治權。
1955年,新加坡舉行選舉,馬紹爾成為新加坡第一位首席部長,由他所領導的勞工陣線,同巫統和馬華工會組成聯合政府。 由於爭取完全自治談判破裂,馬紹爾於1956年6月6日辭職。 1957年3月,林有福率領的談判代表團在倫敦談判中對新加坡新憲法的主要條文達致協議。 1959年新加坡進一步取得自治地位。同年5月舉行第一次大選。人民行動黨在51個立法議院議席中贏得43席。6月5日,新加坡自治邦首任政府宣誓就職,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總理。
1961年5月,馬來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公布了想把新加坡、馬來亞、汶萊、沙撈越和北婆羅洲聯合起來組成聯邦。對此,李光耀決定舉行全民投票,最後71%的人投了贊成票。於是在1963年9月,新加坡脫離了英國的統治正式加入馬來西亞聯邦。 1963-1965
新馬合並後,新加坡開始和中央政府發生矛盾,對治國方針也有不同的看法。兩地政府第一次發生公開的矛盾是在1963年12月。李光耀批評馬來西亞的年度預算案沒有給予提升社會狀況足夠的預算。新加坡的商人也開始投訴中央政府歧視他們,沒有給他們和其他州屬一樣的利益,反而對他們實行固打制。雙邊經濟的矛盾在1964年12月,中央政府要求新加坡將上繳中央的稅收從4成增加到6成後升溫。當時馬來西亞財政部長說這是因為印尼的對抗活動而導致軍備預算案增加。同月,中央政府宣布將關閉新加坡的中國銀行的分行,原因是中國銀行在資助馬來亞共產黨的武裝活動。
兩地在政治上也有沖突,1963年,由巫統、馬華和國大黨組成的聯盟黨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參加了新加坡州選舉。然而,聯盟黨不僅未添一席,原有的三個選區也被人民行動黨奪取。1964年9月,由於印尼特務的挑撥離間,新加坡又發生了嚴重的種族暴亂。「馬來人至上」的觀念也逐漸走向了舞台的中心。非馬來人的政黨都公開表示反對「種族主義」 的信條。當時第一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擔心華人會主宰馬來西亞的政治及經濟環境,他認為,解決兩個族群沖突的最好辦法就是以華人為主體的新加坡獨立出去,以保證馬來族的統治。於是,以巫統為首的執政聯盟在國會緊急通過修改憲法,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將新加坡驅逐出馬來西亞。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成為一個有主權、民主和獨立的國家。同年12月22日,新加坡成為共和國,尤索夫·賓·伊薩克出任首任總統。建國以後,新加坡人民的集體危機感成經濟奇跡原動力,靠著勤奮的打拚在逆境中求得生存。 1965至今
新加坡在建國後尋求國際承認,於1965年9月21日加入聯合國。同年10月新加坡加入英聯邦。1967年新加坡也協立東盟。作為一個蕞爾小國,世界對於新加坡是否能繼續存在表示疑問,除了主權糾紛,其它重要的問題包括住宅短缺,缺乏土地與天然資源。失業率當時高達12%。
新加坡為了求存求活,開始一連串的措施來發展工業及經濟。於1961年設立的經濟發展局致力於實行國家經濟發展方針,重視製造業,裕廊工業區正式成立,並在加冷、大巴窯等地建立輕工業基地。為了吸引外資,政府決定給予外國企業優惠。同年,經濟發展局重組,裕廊鎮管理局以及新加坡發展銀行也在該年成立。工業化之迅速使得新加坡的製造業在十年內成為世界主要電子產品出口國。雖然新加坡的國內政治上的自由空間逐漸被壓制,經濟上卻取得高速發展,很快成為東南亞重要的金融和轉口貿易中心,成為當時的「亞洲四小龍」之一。與此同時,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住房、教育、交通等問題都得到解決。
吳作棟在1990年11月接替從1959年開始執政的李光耀,成為新加坡第二位總理。 新加坡在1993年舉行第一次民選總統選舉,王鼎昌出任第一任民選總統。納丹於1999年出任新加坡第二任民選總統。2011年8月總統選舉成績揭曉,陳慶炎僅以0.34%(7269票)微差的優勢領先陳清木和另外兩位候選人,當選為第三任新加坡民選總統。
❺ 新加坡最早是誰的殖民地,在殖民之前是不是獨立的國家~!
新加坡最早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在殖民之前是獨立的國家:馬六甲王朝。
1、馬六甲王朝是於1402年由拜里米蘇拉蘇丹所建立的王國,中國明代稱為滿剌加國,其王城即是如今的馬六甲市,全盛時期的國土范圍覆蓋泰國南部至蘇門答臘西南部。1511年,葡萄牙殖民者對馬六甲王朝進行侵略,在馬六甲圍城戰中奪取了其都城,並在1528年殖民馬六甲。
2、1511年,葡萄牙人佔領馬六甲。馬六甲王國蘇丹馬哈茂德·沙阿(?~1528)率領軍民,轉移至吧莪(麻坡屬下的一個小鎮)和柔佛等地,繼續抗擊葡萄牙的入侵。
1528年,阿拉烏德丁繼承王位,繼續在柔佛一帶抵抗葡萄牙人。1536年與葡萄牙人講和。不久阿拉烏德丁正式建立柔佛王國,選定舊柔佛為首都。
柔佛王國建立以後,一方面不斷地與蘇門答臘島上興起的亞齊王國交戰,另一方面又繼續與葡萄牙殖民者進行戰爭。這個戰爭歷史上稱為「三角交爭」,大約持續一個世紀。
3、1824年柔佛王國把新加坡割讓給英國。1885年英國與柔佛簽訂一項條約,承認摩哈拉惹為柔佛蘇丹,同意保護柔佛抵禦外來的攻擊。英國可以派遣代理官駐柔佛,控制其行政權。1910年,海峽殖民地總督派出一位代理官,總攬其行政。
1914年,英國與柔佛修改1885年條約,將派駐柔佛的代理官改為駐扎官。依據此約,英國的殖民地政府可以委任英人為司法及其他官員。至此,柔佛的行政、司法、財政之實權,均為英國殖民者所控制。
4、1819年,英國不列顛東印度公司雇員斯坦福·萊佛士登陸新加坡,並開始管轄該地區。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最初隸屬於英屬印度殖民當局管轄,1867年,新加坡升格為海峽殖民地,受英國直接統治。
(5)為什麼說新加坡是英國的殖民地擴展閱讀:
東南亞對傳統中國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
明帝國三分之二的屬國都在這里。在朝貢貿易中,中國從這里得到礦產、木材、香料、黃金、珠寶和大米。尤其是從東南亞進口的錫礦石和大米對中國經濟意義重大,前者是製造銅錢的重要原料,後者是供給閩粵居民的糧食來源。
而通過向東南亞出口或轉口,中國的制瓷業,紡織業,制茶業和造船業盈利甚巨。更重要的是,明中國在東南亞海洋的活動,從而建立自己主導下的中國—東南亞體系,為自己建立了一個的巨大的戰略緩沖區。
這種戰略緩沖區與海洋帝國的確立,得益於自宋元以來,中國人蓬勃的海洋開拓精神及對海洋權益的重視。雖鄭和的遠航體現著帝國最高統治者將東南亞納入自己宗藩體系的意味,但鄭和本人對海洋的認知,使得其近30年的海洋馳騁為中國迎來了一個海洋帝國。
然而,鄭和病死於故里,明朝廷的海洋政策急劇逆轉,從此將近在咫尺的制海權拱手。民族國家與海洋權益意識的缺失,造成了帝國對海外利益的自動放棄。
失去了馬六甲的中國,使帝國最南端的海上大門大開,從此無法阻擋西方殖民者的東來。台灣學者張存武曾說過,葡人之東來才是中國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
❻ 新加坡的歷史淵源是什麼是被殖民統治過的地區嗎
新加坡現代歷史要追溯至19世紀初期,英國正在擴張其在印度的版圖以及與中國的貿易。他們急需找到一個能夠讓其船隻停泊、維修的港口,以在與荷蘭人的貿易競爭中取得優勢。1818年末,總督萊佛士在馬來半島的南端建立一個新的貿易港。1819年1月29日,萊佛士登陸新加坡本島,發覺新加坡擁有發展成為港口的優越條件,南部的水域寬敞很少風暴影響,附近的溪澗也有充裕的水源提供飲用水。
最初新加坡隸屬於英屬印度殖民當局管轄。到了1820年,新加坡開始為大英帝國產生利潤。1824年,新加坡的殖民地地位進一步得到確立,2個新的條約正式簽署,並於1826年成為海峽殖民地。1832年,新加坡成為海峽殖民地政府的所在地。1867年4月1日,正式成為英國的直轄殖民地,由位於倫敦的殖民地辦公室直接管轄。到了20世紀初,新加坡從沼澤遍布的荒地,躍升成為全世界第7大港口。
❼ 新加坡的歷史和由來是什麼
新加坡的歷史和由來:
1、新加坡古稱淡馬錫。8世紀屬室利佛逝王朝。18~19世紀是馬來柔佛王國的一部分。1819年,英國人史丹福·萊佛士抵達新加坡,與柔佛蘇丹訂約,開始在新設立貿易站。1824年,淪為英國殖民地,成為英在遠東的轉口貿易商埠和在東南亞的主要軍事基地。1942年被日本佔領。1945年日本投降後,英國恢復殖民統治,次年劃為直屬殖民地。
2、新加坡歷史可追溯至3世紀,當時已有土著居住,其最早文獻記載源自3世紀東吳將領康泰所著的《吳時外國傳》,據新加坡學者許雲樵考證,蒲羅中是馬來語「Pulau Ujong「之對音,「蒲羅中」是新加坡島最古老的名稱,意為「馬來半島末端的島嶼」。
3、14世紀末,室利佛逝國的王室後裔拜里米蘇拉來到新加坡,但是不久之後,因得罪暹羅大城府王國,導致對方派藩屬彭亨出兵討伐淡馬錫。拜里米蘇拉不敵逃到馬六甲,改五嶼地名為滿刺加,建立了馬六甲王國(滿刺加、麻六甲)。1414年,拜里迷蘇拉國與蘇門答臘波散王國的公主結婚,並改信伊斯蘭教,招徠許多穆斯林到滿刺加經商。
4、由於馬六甲王國地處馬六甲海峽,優越的地理位置,使之很快就發展成為東南亞的國際貿易中心和東西方交往轉口站。隨著葡萄牙與荷蘭人的到來,及亞齊的崛起,新加坡捲入區域博弈中,葡萄牙人在1613年焚毀了河口的據點。1600至1700年,新加坡逐漸沒落。
5、新加坡的近代史肇始於1819年1月29日,萊佛士代表英國東印度公司登陸新加坡,與柔佛的胡申蘇丹和天猛公簽訂正式條約,統治新加坡。
1824年,兩項新條約使新加坡正式成為英國屬土。新加坡作為自由港,吸引了來自周邊各國的移民。新加坡迅速發展,成為一個以華人為主,包括馬來人、印度人和歐裔人等在內的多元種族的東南亞商貿樞紐。1821年,首批移民的中國帆船自廈門開抵新加坡。到1836年,新加坡的華僑人口增13749人。
❽ 新加坡曾經是哪個國家的殖民地
算是英國殖民地吧,後來被日本佔領過,
❾ 求新加坡歷史,人文
獨立前
新加坡早期主要有馬來人居住,其最早的文獻記載源自13世紀的中國。
14世紀,明朝把新加坡稱作「淡馬錫」(爪哇語:Temasek)。
1819年1月29日,英國不列顛東印度公司雇員斯坦福·萊佛士登陸新加坡,並開始管轄該地區。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最初隸屬於英屬印度殖民當局管轄。1867年,新加坡升格為海峽殖民地,和檳城、馬六甲並列一個轄區,直接受英國統治。
1942年2月15日(太平洋戰爭時期),日本佔領新加坡,並將之更名為「昭南島」,行政上稱作「昭南特別市」,其中「昭南」一詞取自「昭和年間所得之南地」一文,同時也有「南方之光」和「昭和天皇在南洋之領土」的意思。1945年9月12日,日軍宣布投降,英國重新管轄新加坡,並恢復其名為「Singapore」。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地位。1963年,新加坡連同當時的馬來亞聯合邦、砂拉越以及北婆羅洲(現沙巴)共組成立馬來西亞聯邦,從而完全脫離英國統治。1965年8月9日,李光耀由於和當時馬來西亞聯邦政府在權力分配上意見不合,新加坡被馬來西亞逐出聯邦,被迫成為獨立的主權國家。
建國後
進入1970年代以後,雖然新加坡的國內政治上的自由空間逐漸被壓制,經濟上卻取得高速發展,很快成為東南亞重要的金融和轉口貿易中心,成為當時的「亞洲四小龍」之一。與此同時,新加坡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住房、教育、交通等問題都得到解決。1990年,在李光耀宣布卸任總理職位時,新加坡已經成為區內乃至整個亞洲經濟發展的楷模。在其第二任總理吳作棟的帶領下,這個東南亞小國又平穩地度過了於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但到21世紀初第三任總理李顯龍接任時,新加坡卻再度面臨如何面對區內其他經濟體崛起的新難題。
華語稱謂
在過去,新加坡一直用「新嘉坡」作為其獨立初期的通用華語國名。由於受到當地華僑所帶來的漢語方言(包括閩、粵、客語等等)之習慣的影響,也在後期出現許多衍生的國名稱謂,例如「星嘉坡」、「星加坡」、「石叻」、「叻埠」、「石叻埠」、甚至「實叻埠」等等,而外界也普遍以「星洲」、「獅城」或「星國」作為簡稱來描述新加坡[7][8][9]。
國花的由來
1893年,僑居新加坡的西班牙籍女園藝師艾妮絲·卓錦培育成功了一新品種蘭花,新加坡植物園為了紀念她,便將其命名為「卓錦萬代蘭」,有卓越錦秀、萬代不朽之意。這種淺紫紅色的美麗蘭花有四個花瓣,象徵各民族及英語、華語、馬來語、泰米爾語4大語系,花朵清雅脫俗,象徵新加坡人朴實的氣質,強勁的生命力,更象徵新加坡民族刻苦耐勞,勇敢奮斗的精神。
人口
根據新加坡政府2008年統計數據,目前新加坡常住人口已達484萬人,其中384萬人屬於本國公民或永久居民(總稱「本地居民」),在本地居民中,華人佔75.2%,馬來人佔13.6%,印度裔(以泰米爾人居多)佔8.8%,而歐亞混血人口和其他族群(包括峇峇娘惹)則佔2.4%。因此,新加坡不僅是除香港旺角區、澳門和摩納哥之外,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和地區,也是世界上除台灣、中國大陸、香港、澳門以外,以華人為多數族群的地區。
新加坡的華人大部分源自中國福建、廣東和海南等地,其中大部分是福建人,其次為潮汕人、廣府人、客家人和海南人等。
語言文字
新加坡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其官方語言包括英語、馬來語、華語以及泰米爾語。基於和馬來西亞的歷史淵源,《新加坡憲法》明定:馬來語為「新加坡的國語」。但自獨立以來,政府機構一直採用英語作為不同種族社群之間的主要通行語和教學語,並將之定位成「第一語言」;加上曾經受到英國的殖民統治,其英語也多以英國英語為標准。在這種多語環境影響下,只有老一輩的新加坡華人還能夠講一些馬來語,而大部分的年輕新加坡人都習慣講一種衍生的新加坡英語(Singlish),當中參雜著許多舶來的詞彙。
新加坡華語是另一個廣泛使用的語言,有超過七成的新加坡人能說華語,是一些新加坡華人之間主要的共同語。但新加坡年輕一代使用新加坡式華語(Singdarin)的情況十分普遍。新加坡政府曾將2008年訂立為「華語年」,不僅鼓勵本國的華族國民多使用華語,同時也希望讓「華語」在商業貿易的溝通場合上可以得到更廣泛的使用。盡管如此,英語仍是整個社會的強勢語言,在新加坡官方與工作領域能說華語的機會不多。新加坡學校的華文程度每況愈下,很多新加坡華人在離校後也逐漸疏遠漢字書寫,甚至成為中文文盲。
自從1980年代由新加坡政府主導的「講華語運動」(類似於中國的「推廣普通話」)之後,新加坡媒體使用方言受到了諸多限制,甚至是禁止使用,從而導致大部份的年輕新加坡華人無法有效地使用漢語方言。此外新加坡政府對電視、電台的華語節目也有嚴格的限制:例如從台灣與香港進口的閩南語和粵語影視劇就必須用華語重新配音後才可以播出或上映。
新加坡官方使用與中國一致的簡體字。但在1969年至1979年間曾短暫擁有自己的漢字簡化標准,詳見新加坡漢字。民間則隨處可見繁簡體字混用。
在新加坡印度族社群當中,會說泰米爾語的人不超過50%,剩下的人均使用其它印度語言,當中有的甚至或多或少也會說點福建話。
宗教
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移民社會,也因此匯集了世界上多種宗教,當中包括:
佛教:新加坡第一大宗教。約占人口的32.5%,信徒基本為華人。
伊斯蘭教:具有馬來或巴基斯坦血統的人民基本都是穆斯林,另外也有部分印度血統的穆斯林。現全國共有穆斯林約34.8萬人,並建有清真寺約80座,其中較為著名的有花蒂瑪清真寺和蘇丹清真寺。
基督新教與天主教:10歲以上信徒36.4萬人(佔14.6%),有266座教堂。新加坡最早的教堂是禧街(Hill Street)的阿美利安教堂(Armenian Church)和聖安德烈路的聖安德烈教堂。
道教:占人口的8.5%,信徒基本上為華人。
印度教:有教徒8萬多人,基本上是印度裔。寺廟約共22座。
據統計,將近86%的新加坡人有宗教信仰。相對以上主要宗教而言,其他宗教人數較少,合計只有1.1萬餘人。錫克教是19世紀從印度傳入的,在新加坡有7間錫克廟,如奎因街(Queen Street)的錫克廟(Central Sikh Temple)等,教徒主要是錫克族警察、保安員。猶太教在新加坡有兩個會堂。拜火教在新加坡則沒有廟宇。
新加坡憲法保障宗教自由,但對少數宗系(如耶和華見證人)仍有所禁制。該教教徒曾因反對兵役獲罪,按新加坡法律規定公民必須服兵役,拒絕服役仍屬違法。
❿ 新加坡是英國的嗎
不是啊,新加坡原來是英國的殖民地,而後獨立了。
詳細資料:
歷史上最早提及新加坡是在本世紀公元三世紀。一份中國記事內把她稱為蒲羅中(意為「半島尾端的島嶼」,譯自馬來文 Pulau Vjong) 。當時,人們對新加坡知之甚少。到了 14世紀。新加坡已成為強大的Sri Vijayan帝國的一部分,人們稱之為淡馬錫 (Temasek)(意即「海城」)。
這一名稱與第三世紀的稱謂相近。長期以來,不斷有中國舢板、印度船、 阿拉伯獨桅帆船、葡萄牙戰艦和武吉士人的縱帆船造訪座落在馬來半島頂端、作為航海必經之地的新加坡。
在14世紀,這個具有重要戰略位置的小島獲得了一個新名字星加坡拉 (「Singa Pura」)意為獅子城(「Lion City」)。根據傳說,巨港(今印尼境內)統治者山尼拉烏他瑪 在這里看見了一頭野獸,把它誤認為一頭獅子,由此誕生了今天的新加坡名稱。 18世紀下半葉,為了擴張在印度的勢力范圍以及擴大對中國的貿易,英國人急需一個戰略性的「中轉站」以便為日益強大的帝國艦隊和商船提供維修、補給和保護,同時遏止荷蘭人在這一地區的擴張。史丹福?萊佛士(Stamford Raffles )爵士就是在這一政治背景下將新加坡塑造成為一個貿易站。1819年1月29日,英國人史丹福?萊佛士爵士登陸新加坡,同年2月6日他同柔佛的胡申蘇丹和天猛公阿都拉曼簽訂正式條約,在新加坡設立貿易站。1824年通過英荷協定及同胡申蘇丹及天猛公阿都拉曼簽署的條約,新加坡正式被割讓給英國。新加坡的自由貿易政策吸引了亞洲各地,甚至美國和中東的商人。到 1824年,即現代新加坡成立 5年之後,當地人口已從 150人猛增至 10,000人。
1832年,新加坡成為檳城、馬六甲以及新加坡海峽植民地的行政中心。1869年,蘇伊士運河的開通以及電報和蒸汽船的發明加強了新加坡作為東西方貿易中心的重要地位。1870年代後,新加坡成為世界主要橡膠集散中心。
14世紀,新加坡捲入了暹邏(現泰國)和爪哇的滿者伯夷王朝爭奪馬來半島的斗爭中,因此其領土成為了戰場的一部分。
5個世紀後,新加坡面臨第二次世界大戰。盡管它曾被認為是固若金湯的堡壘,但還是於 1942年被日本人佔領,改名昭南島。戰後,新加坡重新淪為英國殖民地。
隨著民族主義情緒的不斷增長,自治政府在 1959年成立,李光耀任總理。1963年9月16日加入馬來西亞。1965年 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同年9月21日加入聯合國,10月15日加入英聯邦,12月22日成為共和國,尤索夫.伊薩出任首任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