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主要發展哪些經濟
① 新加坡的主要產業部門有哪些
一、新加坡的電子產業
新加坡電子產業以32%的比重遙遙領先於化工、交通、生物醫葯等其他產業。尤其是全球電子行業排名前50的著名企業都將研發中心或亞太總部遷移至新加坡。
二、新加坡的精密工程產業
新加坡的精密工程行業發展始於上世紀70年代,現如今,精密工程業行業已發展成為擁有大約2700家精密工程公司,其中有中小型企業(SME),也有大型跨國公司(MNC),因此,新加坡也成為了很多跨國公司的區域總部及重要的研發中心。
精密製造工程是製造業的十分重要的支柱,特別是精密工程業成為航空航天、石油與天然氣、醫療設備和電子產品等很多產業的重要支柱產業。
三、新加坡的醫療服務業
世界衛生組織WHO之前發布「世界健康報告」《World Health Report》,並對各國的醫療體系進行了比較,對預期壽命進行了排名。排名考量主要有:醫療水平、接受醫療服務的難度、醫葯費負擔公平性等方面、經過了綜合對比,日本排名全球第一,新加坡位列第三。
四、新加坡的化工產業
新加坡裕廊島工業區是僅次於美國休斯敦和荷蘭鹿特丹的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新加坡還是世界石油貿易樞紐和亞洲石油產品定價中心。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是全球最大的自升式石油鑽井平台製造國,獨佔全世界70%市場份額。
(1)新加坡主要發展哪些經濟擴展閱讀
1961年,新加坡政府為加快工業化過程、促進經濟發展,創建了裕廊工業區。該區的面積為70平方公里,包含了來自各地的跨國公司和本地的高技術製造業公司。新加坡政府也據地理環境的不同,將新加坡東北部劃為新興工業和無污染工業區;沿海的西南部、裕廊島和毛廣島等劃為港口和重工業區。
中部地區為輕工業和一般工業區。新加坡的工業主要包括製造業和建築業。2012年產值為1085.5億新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5.1%。製造業產品主要包括電子、化學與化工、生物醫葯、精密機械、交通設備、石油產品、煉油等產品。迄今新加坡已經成為東南亞最大修造船基地之一,以及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
農業園區位於林厝港以及雙溪登加,擁有可耕地面積六百多公頃,產值占國民經濟不到0.1%。農業中保存高產值出口性農產品的生產,如種植蘭花、熱帶觀賞魚批發養殖、雞蛋奶牛生產、蔬菜種植,還有養魚場。截至2014年12月,新加坡有50個蔬菜農場、三個雞蛋農場,以及126個陸地及沿海養魚場。蔬菜產量大約占總消耗的12%,雞蛋和魚類產量,各占本地消耗的26%和8%。
② 新加坡經濟以什麼為主
以金融、辯則枯航運等服務業盯舉和電子、石化等製造業為主。新加坡為城市國家,面積小、人口少、資源匱乏,屬典型的外向攜洞驅動型經濟,以金融、航運等服務業和電子、石化等製造業為主,高度依賴國際市場。
③ 新加坡屬於發達國家嗎支柱產業是
新加坡,是一個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其經濟模式被稱作為「國家資本主義」。 根據2017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排名報告,新加坡是繼紐約、倫敦、香港之後的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也是亞洲重要的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
新加坡是一個多元種族融合的經濟體,主要是以私有經濟佔主導的經濟高度發展的國家,但政府會輔以財政與行政力量協助其內外經濟穩定發展。根據美國傳統基金會與《華爾街日報》2020年的「經濟自由度指數」報告排名,新加坡榮列榜首。
新加坡目前是亞太地區最成熟的資本市場之一。 新加坡的旅遊業地位重要,佔GDP的比重超過3% 。
新加坡主要產業:電子、化工、金融服務、煉油、橡膠、食品、造船、海上鑽井平台、生物研究、轉口貿易。
④ 新加坡靠什麼發展經濟
新加坡國際市場發展經濟。
新加坡是一個外向型經濟體,其經濟發展嚴重依賴國際市場,尤其是中美日歐以及周邊市場,主要支柱產業有轉口貿易、金融、電子、石油化工、造船、航運、旅遊等。
上世紀60年代,新加坡抓住國際產業轉移的契機,開始推行出口導向型戰略,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經濟開始騰飛。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新加坡遏守世界最繁忙的馬六甲海峽的咽喉位置,通過發展轉口貿易,使得新加坡成為了世界上重要的貿易中轉站。
榮譽稱號:
2019年11月12日,2019年全球可持續競爭力二十強,新加坡排名第一。
2019年12月26日,新加坡位列2019年全球城市500強榜單第八名。
2022年3月24日,新加坡位列第31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第六名。
2022年3月,新加坡入選「全球最具未來感十大城市榜單」,排名第三名。
⑤ 新加坡主要經濟地區以及經濟活動
新加坡東南亞地區重要的金融中心、運輸中心和國際貿易中轉站,也是世界電子產品重要的製造中心和第三大煉油中心。傳統經濟以商業為主,包括轉口貿易、加工出口、航運等。1959年以前,新加坡國民收入的75%來自轉口貿易活動。獨立後堅持自由經濟政策,加緊發展資本密集、高增值的新興工業,大力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力求以最優越的商業環境吸引外來投資。另外,以製造業和服務業作為經濟增長的雙引擎,不斷提高產業結構,尤為重視信息產業,已投資在全島建立「新加坡綜合網」。為進一步促進經濟增長,近年來大力推行「區域化經濟發展戰略」,加速向海外投資,積極開展在國外的經濟活動。進入20世紀70年代後,新加坡政府從改革單一的轉口貿易為主體的經濟結構入手,鼓勵發展工業,逐步走上工業化和建立多元經濟結構的道路。到20世紀80年代初,以石油提煉、電子電器、船舶修造為主體的新興工業發展起來,成為世界上著名的航運中心、煉油中心,以及亞洲的金融中心,並且出色地解決了居民住房和就業問題。到1981年底,71%的居民住進了政府修建的設備齊全、價格低廉的公共住宅,人均住房面積為15平方米,居亞洲首位。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新加坡經濟已步入了穩健增長時期,經濟發展漸趨成熟,國際競爭力增強。自1994年以來的世界各國國際競爭力綜合排名中,新加坡連續5年位居第二。在不到40年的時間里,新加坡從建國初期的「一窮二白」,發展到如今的「亞洲四小龍」之首,從不發達國家跨入 「新興工業化國家」的行列,成為近年來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和富裕程度最高的國家。近年來,新加坡經濟以電子、石油化工、金融、航運、服務業為主,對美、日、歐和周邊市場依賴性很大。據新加坡貿工部的研究顯示,美國的經濟增長對新加坡經濟的影響最大,美國經濟每增長1%,新加坡經濟就會增長0.96%。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發生以後,新加坡憑借健全的金融體制和著眼長遠的發展戰略,自身所受沖擊較小。金融危機爆發時,新加坡主要行業的增長情況是:製造業4.3%,建築業13.3%,商業5.8%,運輸與通訊業9.2%,金融與服務11%。但由於新加坡經濟總量小,嚴重依賴對外貿易,區域經濟形勢惡化使其1998年的經濟增長大幅下降。1999年,新加坡經濟好轉,2000年經濟實現加速增長,GDP為1398.4億新元,比上年增長9.9%,主要原因是外來需求旺盛以及地區經濟復甦。在此以前的10年裡,新加坡GDP 年均增長達到7.7%,2000年經濟增長率達9.9%。2001年,遭遇世界經濟下滑和美國「9?11」事件影響,新加坡經濟出現衰退,GDP同比下降2.0%;對外貿易也出現顯著下降,其中對外出口1225.4億美元,同比下降11.8%,進口1096.8億美元,同比下降13.9%。短短的幾年時間里,新加坡經濟似出現典型的「W」型波動。面對經濟衰退,新加坡為尋求新的發展機遇,提出了一系列經濟發展思路,歸納起來可稱為「高科技戰略」「中國戰略」和「擴大腹地戰略」,目的在於提升產業結構,積極尋求海外市場,拓展對外經貿活動的空間。從中長期看,新加坡經濟增長速度將放緩,可能難以再現金融危機前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勢頭。與此同時,新加坡經濟增長波動將增大。隨著經濟全球化與信息化進程的加快,世界各國經濟增長波動的同步性增強,它將直接影響到新加坡經濟增長的穩定性。美、日等發達國家「高科技泡沫」破裂後,世界的電子工業迅速衰退,國際市場對電子產品的需求急劇萎縮。尤其是全球電子信息產業的生產周期日益縮短,目前一個周期平均只能維持兩年半的時間,這就使以電子業生產與出口為主導的新加坡經濟增長周期也將縮短,從而導致國內經濟增長波動起伏加大。在投資政策方面,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視吸引外國投資,積極從管理審批制度、產業政策、稅收優惠等方面提供便利,包括:通常給予外資以國民待遇,除了與國防有關的某些行業外,對外資在新加坡的運作沒有任何限制;完全開放商業、外貿、租賃、直銷廣告、電信市場,推進資本市場發展;對先驅公司(即涉及巨額資本開支或復雜技術和生產能力的企業)和某些金融企業給予稅收優惠等。與此同時,新加坡政府也採取財務、融資便利等措施協助本地企業向海外發展,包括:一般財務支持,即通過經濟發展局、貿易發展局、生產力與標准局等機構為本國企業的經營提供商務開發計劃、品牌開發援助計劃等各種財務支持計劃;貿易21計劃。為了繼續保持領先地位,迎接21世紀的挑戰,新加坡在1991年制定了名為《新加坡:新的起點》的跨世紀發展戰略。這一戰略在把經濟發展的重點放在20世紀最後10年的同時,著眼於新世紀前30年的發展,制定了分階段的目標和任務,規劃了跨世紀的重大工程:到2020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荷蘭的水平;到2030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將達到美國的水平,成為一個充分發達的國家。總而言之,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加坡經濟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經濟發展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經濟運行比較穩定,國民經濟穩健增長。2、製造業和服務業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帶動製造業增長的是高科投資訊工業,而服務業則主要是由金融服務業帶動的。在金融服務業里,新加坡已成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在亞洲排名第三,列東京、香港之後;外匯交易量居世界第四,僅次於紐約、倫敦和東京。3、經濟增長主要依賴出口擴張。20世紀90年代新加坡經濟的增長主要還是靠國外需求推動。4、在全球的激烈競爭中保持了強勁的經濟競爭力。新加坡在1989-1993年間,一直是最有競爭力的發展中國家。1994-1995年間,新加坡被列為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最有競爭力的國家。5、經濟區域化成效顯著。新加坡海外發展的重點主要集中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越南、泰國、菲律賓、緬甸8個亞洲國家。至1997年4月,新加坡對外投資就達100億美元,比1995年增加了59%。6、人均國民收入迅速增加。新加坡的人均國民收入從1990年的23537新元增加到1996年的44020新元;以美元計算,1996年已達28000美元,人均收入居世界第十一位。已達到瑞士在1984年的水平。世界經合組織則在1995年底宣布,從1996年開始,新加坡已跨入「較先進的發展中國家」行列。
⑥ 新加坡的三大經濟支柱是哪幾個
國際貿易,加工業(工業主要包括製造業和建築業),旅遊業。
1、國際貿易,是東南亞最大的海港、重要商業城市和轉口貿易中心,也是國際金融中心和重要的航空中心。
獨立後的新加坡經濟發展引人矚目,被稱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2、加工業(工業主要包括製造業和建築業。
製造業產品主要包括電子產品、化學與化學產品、機械設備、交通設備、石油產品、煉油等部門。
是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
3、旅遊業,最重要的還是因為國家政策支持以及各種制度完善。
新加坡本身是一個資源環境一般的國家,但是地理位置很不錯,所以經過 *** 與各經濟組織強力合作,新加坡的旅遊業發展得很快。
拓展資料:
新加坡屬外貿驅動型經濟,以電子、石油化工、金融、航運、服務業為主,高度依賴美、日、歐和周邊市場,外貿總額是GDP的四倍。
為 *** 經濟發展, *** 提出「打造新的新加坡」,努力向知識經濟轉型,並成立經濟重組委員會,全面檢討經濟發展政策,積極與世界主要經濟體商簽自由貿易協定。
新加坡的旅遊業佔GDP的比重超過3%,旅遊業是新加坡外匯主要來源之一。
遊客主要來自東盟國家、中國、澳洲、印度和日本等地。
據新加坡旅遊局統計,新加坡在2014年接待的外國旅客總數五年來首次下降至1510萬人次,比前年少了3%。
旅遊收益則同前年同期一樣,保持在235億新元。
外貿是新加坡國民經濟重要支柱,進出口的商品包括:加工石油產品、化學品、消費品、機器之零件及附件、數據處理機及零件、電信設備和葯品等。
主要貿易夥伴:馬來西亞、泰國、中國、日本、澳洲、韓國、美國、歐盟、印尼等。
新加坡—網路
⑦ 新加坡的總體概況
新加坡整體介紹
新加坡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該國位於馬來半島南端,其南面有新加坡海峽與印尼相望,北面有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緊鄰。新加坡是全球最為富裕的國家之一,屬於新興的發達國家,其經濟模式被稱作為“國家資本主義”,並以穩定的政局、廉潔高效的政府而著稱。新加坡是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根據調查,新加坡是繼紐約、倫敦和香港之後的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工業是新加坡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快速發展至今,新加坡已成為全球第三大煉油國,以及世界電子工業中心之一。新加坡在城市保潔方面成績斐然,故有“花園城市”之美稱。
新加坡土地面積僅714平方公里,故無省市之分,而是以符合都市規劃的方式將全國劃分為五個社區,由相應的社區發展理事會簡稱(社理會)管理 。5個社理會是按照地區劃分,定名為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和中區社理會,這五個社區再進一步分為87個選區,包括12個單選區和15個集選區。
許多人都以“常年是夏,一雨成秋” 來形容獅城的天氣。新加坡地處熱帶雨林氣候區,全年氣候濕熱晝夜溫差小,平均溫度在23至34℃之間,年均降雨量在2,400毫米左右,濕度介於65%到90%之間。新加坡11月至次年2月底為雨季,受較潮濕的東北風影響,基本上每天都會下點雨。通常是下午的雷陣雨,平均低溫徘徊在攝氏24至25℃左右。6月到9月則吹西南風,最為乾燥。這兩個季風期,間隔著季候風交替月,那就是4月到5月,以及10月到11月。在這幾個季候風交替月里,地面風弱多變,陽光酷熱,最高溫度可以達到35℃。
從20世紀70年代,新加坡開始逐步擺脫了僅僅依靠轉口貿易維持生計的局面,逐步過渡到具有高附加價值的資本、技術密集型工業和高科技產業。80年代初開始,新加坡加速發展資本密集、高增值的新興工業,大力投資基礎設施建設。90年代為進一步推進經濟增長,大力推行“區域化經濟發展戰略”,加速向海外投資。 2004至2007年之間,實質GDP平均增長7%,但由於全球金融危機影響2008年跌至1.1%,多個行業遭受沖擊。對此,政府推出新一輪經濟刺激政策,加強金融市場監管,維護金融市場穩定,提升投資者信心。
服務業在新加坡經濟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佔GDP約3/4,主要產業包括批發零售業(含貿易服務業)、商務服務業、交通與通訊、金融服務業、膳宿業(酒店與賓館)、其他共六大門類。批發與零售業、商務服務業、交通與通訊業、金融服務業是新加坡服務業的四大重頭行業,其中批發零售業由於包括貿易在內,因此份額最大。新加坡商務服務業則包括不動產、法律、會計、咨詢、IT服務等行業。交通與通訊行業,包括水陸空交通及運輸,也包括傳統的郵政服務和新興的電信服務業。金融服務業則包括銀行、證券(股票、債券、期貨)、保險、資產管理等門類,可以說正是依託這四大服務業的發展,新加坡才確立了其亞洲金融中心、航運中心、貿易中心的地位。
2012年8月23日新加坡統計局公布的第二季度服務業收入指數顯示,與今年第一季度相比,第二季度的教育服務收入下跌15.3%,休閑和個人服務收入下跌8.4%,金融與保險服務收入下滑1.1%。和去年同期相比,第二季度服務業的整體收入則同比增長6.0%,其中教育服務與保健和社會服務,分別上升 13.6%與9.2%;不包括房地產和租賃的商業服務以及交通和倉儲服務則上揚7.9%與6.8%.[10]
外貿是新加坡國民經濟重要支柱,進出口的商品包括:加工石油產品、消費品、機器之零件及附件、數據處理機及零件、電信設備和**等。主要貿易夥伴:馬來西亞、泰國、中國(包含香港和台灣)、日本、韓國、美國、印尼等。
新加坡元以S$標記,是新加坡的法定貨幣。新加坡元可分為紙幣和硬幣。目前在新加坡流通的鈔票有:10000元、1000元、100元、50元、10元、5元、2元面額;硬幣有:1元、50分、20分、10分、5分與1分錢。(人民幣:新幣=5:1)
自1979年由新加坡政府主導的“講華語運動”(類似於中國的“推廣普通話”)之後,華語成為新加坡華裔的母語。新加坡民間也通行各種漢語方言,比如:莆田話、粵語、潮州話、客家話、閩南語、福州話、海南話等。
新加坡官方使用與中國一致的簡體字。但在1969年至1979年間曾短暫擁有自己的漢字簡化標准,民間以簡體字為主但偶爾也會出現繁體字與簡體字混用的現象。新加坡的官方文字為英語,因此公函、商務往來和其他經濟業務性質的書信通常以英語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