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選舉什麼時間
A. 新加坡下一屆國家選舉是哪年
新加坡實行多黨民主制,每5年舉行一次大選,2011年5月7日,新加坡開始五年一度的大選,所以下一屆國家選舉是2016年。
B. 2020年新加坡總統是誰
2017年9月13日,新加坡總選舉官宣布,新加坡總統選舉唯一候選人、前國會議長哈莉瑪·雅各布自動當選該國第八任總統,她也是新加坡首位女總統。
哈莉瑪·雅各布(Halimah Yacob [3] ),出生於1954年8月23日,畢業於新加坡國立大學法律系。2017年9月13日當選新加坡第八任總統 [1] 。2017年9月14日在總統府宣誓就職。
C. 新加坡下一屆國家選舉是哪年
2016年。新加坡是每五年一屆選舉
D. 新加坡的問題
獅之城
新加坡早期主要有馬來人居住,其最早的文獻記載源自中國公元3世紀。14世紀中國明朝時把新加坡叫作「淡馬錫」。在7世紀時,新加坡被名為「海城」( Temasek),它是蘇門答臘古帝國-斯里佛室王朝的貿易中心。到了公元13世紀時,新加坡有了新名字-新加普拉,意思為「獅之城」,據說巴鄰旁王子桑尼拉烏它瑪到新加坡游歷時,看見了一頭像是獅子的野獸,於是便以此為名,新名字一直延用至今。14世紀之時,新加坡成了鄰近各國兵家互爭的戰場,戰爭到後來並沒有出現的大贏家,新加坡社會與人民卻已受到深深的傷害,新加坡被各國遺棄,房屋全毀,一時間竟淪為荒涼的叢林,直至17世紀之後,新加坡才有了新發展。新加坡是個相當年輕的國家,從正式成立共和國至今不過短短35年。新加坡所留下來的史料很少,居民一直靠海維生,從事漁業交易,當然也有不少人做了海盜。古代新加坡稱為「海城」,據說在13至16世紀期間,東南亞有一個名為馬加巴多的王朝盛極一時,當時新加坡可能便由該王朝所統治。
帝國殖民地
1811年,一百位馬來人在其首領田緬剛的帶領下到此落地生根,8年之後,來自英國的史丹福萊佛士爵士(Sir Thomas Stamford Raffles)在新加坡河岸登陸,眼光獨到的萊佛士爵士認為雖然新加坡周圍海盜猖獗,不過卻不失為一個理想的英國海外貿易據點。 萊佛士於是逐步將新加坡建設成為一個自由港,萊佛士爵士登陸新加坡之前,這里的確是一個雜草叢生默默無聞的小漁村。萊佛士架船來到這里,發現這兒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極具發展的潛力,於是選擇在此設立大英帝國的海外貿易中心,並且採取自由貿易的措施,吸引了來自亞洲各國、中東甚至是美洲的商人,從事海上貿易。到了1824年,新加坡的人口從150人迅速增加到10000人,奠定了日後的發展實力,也證明這里的確是東西方交流的重要港口。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襲了美國的珍珠港,太平洋戰爭就此爆發,僅幾個小時後,日本就將戰火燃到了東南亞,駐印度支那半島的日軍第25軍開始向馬來亞和新加坡進攻。新加坡是由太平洋進入印度洋的咽喉要道,也是日軍進攻的主要目標。為了保護這一戰略要地,丘吉爾派出「威爾斯親王號」和「卻敵號」兩艘戰列艦趕赴新加坡。除此之外,英國還特別頗具象徵性地給當地的華人與印度人社區發了彈葯和武器,在此前幾乎從來沒有人把新加坡當作自己的家園,不過現在不同了。12月7日、8日,日軍在克拉地峽和哥達巴魯等地登陸,同時日空軍對新加坡進行了密集轟炸。在海空軍的配合下,日軍地面部隊沿鐵路向南進攻。駐馬來亞的北部的英國守軍,倉惶退往新加坡。12月9日,英國戰列艦「威爾斯親王號」和「卻敵號」為了消滅在關丹登陸的日 軍從新加坡出航,10日晨,在接近關丹時遭到日本轟炸機和魚雷機的攻擊而沉沒。至此,英國在太平洋地區完全失去了 制空權和制海權。在馬來亞登陸的日軍繼續向南發展進攻,於1942年佔領吉隆坡。1月底,整個馬來亞半島淪陷。2月14日,新加坡被包圍,淡水被切斷。15日,英軍總司令白思華中於晚上8 時半宣布無條件投降,8萬守軍成為日軍的俘虜。就這樣,連結亞、非、歐、澳的海洋通道落到日本人手裡,而新加坡也開始了長達3年6個月屈辱的淪陷時期,日本取「昭和年間所得之南地」將其改稱「昭南特別市」。英軍投降一事的確帶給了大英帝國國民嚴重的心理沖擊。在淪陷時期初期,無數成年華人男性被作為犧牲品以曾參加反抗日本的活動為名被日軍抓捕並遇害。
日不落余輝
1945年8月英國重新管轄新加坡並恢復舊稱。英國人審判了在新加坡干下令人發指的日本軍官,但只有少數幾人得到了應有的審判,而其餘的僅是驅除出境,並且英國使馬來亞獨立卻讓新加坡成為英國的直屬殖民地由其繼續支配,這引起了華人社會的憤怒。人民要求在政府中擁有發言權。在1948年3月20日,新加坡舉行了第一次選舉。1953年底,新加坡修改憲法,享有較大的自治權。1955年,新加坡舉行選舉,馬紹爾成為新加坡第一位首席部長,由他所領導的勞工陣線,同巫統和馬華工會組成聯合政府。由於爭取完全自治談判破裂,馬紹爾於1956年6月6日辭職。1957年3月,林有福率領的談判代表團在倫敦談判中對新加坡新憲法的主要條文達致協議。終於於1959年取得自治地位,同年5月舉行第一次大選。人民行動黨在51個立法議院議席中贏得43席。6月5日,新加坡自治邦首任政府宣誓就職,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總理。1963年在馬來亞聯合邦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建議下新加坡、馬來亞聯邦、砂勞越和北婆羅州(現沙巴)成立馬來西亞聯邦,馬來西亞(Malaysia)這一國名就是在馬來亞(Malaya)中加入了代表新加坡的「si」而成。從此新加坡完全脫離英國統治。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宣布退出聯邦,成為獨立的主權國家。
獨立與發展
獨立後的新加坡,在1970年之後,雖然政治上的自由空間逐漸被壓制,經濟上卻取得高速發展,很快就成為東南亞重要的金融和轉口貿易中心,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同時新加坡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住房、教育、交通等問題都得到解決。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建立了許多廉價的政府組屋。近四十年來,新加坡建屋發展局承建了700,000套政府組屋單位,新加坡86%的人口居住在政府組屋內,這大概就是新加坡式的社會主義,政府還鼓勵人們購買而非租住,李光耀也坦言道:「我們不希望有像英國那樣依賴政府的文化出現」,諷刺的是,撒切爾夫人在英國推行類似的政策時,英國人大都不知道這是從新加坡來的。到1990年李光耀卸任總理時,新加坡已經成為區內乃至整個亞洲經濟發展的楷模。李光耀把權利交給了新總理吳作棟,吳作棟同樣意識到新加坡的發達是依靠穩定的環境的,為了穩定的環境,他可以不惜一切代價,於是在1993年發生了一件震驚世界的「邁克·菲事件」。起因是美國青年邁克·菲在新加坡向數量汽車噴漆,被法庭判鞭刑6下。盡管美國輿論強烈反對,新加坡不為所動,後因美國總統柯林頓求情,鞭刑減至4下。後被亞洲外交官所津津樂道,然後這個東南亞小國又平穩地度過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但到21世紀初第三任總理李顯龍接任時,新加坡卻再度面臨如何面對區內其它經濟體崛起的新難題。
未來
新加坡在20世紀60年代起經濟主要是依靠她的製造業而興起的,而如今隨著中國和印度工業上的崛起,新加坡彷彿回到了18世紀,那個作為中印貿易中轉站的時代,新加坡將會走向何方?往昔的繁榮只是個美好的瞬間嗎?一切都等待著回答……
E. 新加坡的獨立建國歷程
新加坡的獨立建國歷程
記載新加坡早期歷史的文字寥寥可數,稱謂也不一而足。公元三世紀,中國人稱新加坡為蒲羅中,意為「半島末端的島嶼」。
1320年,元朝派人到一個叫「龍牙門」的地方尋找大象,這或許指的是岌巴海港。1330年前後,一名叫汪大淵的中國人到來,稱這個居留地為 Pancur (意為龍頭),並說已經有中國人在此居住。最早把新加坡叫做淡馬錫(或海城)的稱謂出現於1365年的《爪哇史頌》。
到公元14世紀末,梵文名稱「新加坡拉」(獅城)才成為通用的名字。 就在那時候,新加坡捲入暹羅(現在的泰國)和爪哇滿者伯夷王國爭奪馬來半島控制權等戰爭。後來,新加坡一直是馬六甲王國的重要部分。
現代新加坡之建立
英國人為了要在本區域找一個貿易港口。因此,在新加坡1819年1月29日,史丹福萊佛士在考察過附近其他島嶼後登陸新加坡。過後,他與柔佛的胡申蘇丹和天猛公簽訂正式條約,統治新加坡。1824年,兩項新條約使新加坡正式成為英國屬土。
海峽殖民地
新加坡連同馬來半島的兩個英國殖民地--馬六甲和檳城,於1826年成為海峽殖民地,受英屬印度的管轄。到了1832年,新加坡成為這三個地方的行政中心。 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本飛機轟炸這個在睡夢中的城市。1942年2月5日,新加坡被日軍佔領,改名昭南島,淪陷了三年半。
邁向自治
1945年9月,英軍重返新加坡。1946年3月軍事管制結束後,海峽殖民地就解散。1946年4月1日,新加坡成為英國直屬殖民地。戰後的新加坡,人民要求在政府中擁有發言權。在1948年3月20日,新加坡舉行了第一次選舉。
1953年底,新加坡修改憲法,享有較大的自治權。 1955年,新加坡舉行選舉,馬紹爾成為新加坡第一位首席部長,由他所領導的勞工陣線,同巫統和馬華工會組成聯合政府。
由於爭取完全自治談判破裂,馬紹爾於1956年6月6日辭職。1957年3月,林有福率領的談判代表團在倫敦談判中對新加坡新憲法的主要條文達致協議。
新加坡於1959年自治,同年5月舉行第一次大選。人民行動黨在51個立法議院議席中贏得43席。6月5日,新加坡自治邦首任政府宣誓就職,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總理。
成立馬來西亞的建議
1961年5月27日,馬來亞聯合邦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建議:馬來亞聯合邦、新加坡、砂勞越、北婆羅州與汶萊合並,使彼此在政治與經濟合作方面更為密切。1963年9月16日,新加坡、馬來亞聯合邦、砂勞越和北婆羅州(現在的沙巴)成立馬來西亞,汶萊選擇不加入。
獨立
合並被證實是短暫的。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成為一個有主權、民主和獨立的國家。同年12月22日,新加坡成為共和國,尤索夫伊薩出任首任總統。
1990年11月28日,吳作棟接替從1959年開始執政的李光耀,成為新加坡第二位總理。1993年8月28日,新加坡舉行第一次民選總統選舉,王鼎昌出任第一任民選總統。納丹於1999年9月1日,出任新加坡第二任民選總統。
(5)新加坡選舉什麼時間擴展閱讀:
新加坡的自然環境
位置境域
新加坡位於北緯1°18′,東經103°51′,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北隔狹窄的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緊鄰,並在北部和西部邊境建有新柔長堤和第二通道相通。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的民丹島和巴淡島都有輪渡聯系。
新加坡的土地面積是719.1平方公里[11],海岸線總長200餘公里,全國由新加坡島、聖約翰島、龜嶼、聖淘沙、姐妹島、炯島等六十餘島嶼組成,最大的三個外島為裕廊島、德光島和烏敏島。
由於填海工程形成新的陸域,將增添額外100平方公里的土地。新加坡的標准時間為UTC+8,較其地理位置時間快1小時。
地形地貌
新加坡地勢起伏和緩,其西部和中部地區由丘陵地構成,大多數被樹林覆蓋,東部以及沿海地帶都是平原,地理最高點為武吉知馬,高163米。
氣候特徵
新加坡地處熱帶,長年受赤道低壓帶控制,為赤道多雨氣候,氣溫年溫差和日溫差小。平均溫度在23至34℃之間,年均降雨量在2,400毫米左右,濕度介於65%到90%之間。
11月至次年1至3月左右為雨季,受較潮濕的東北季候風影響天氣不穩定,通常在下午會有雷陣雨,平均低溫徘徊在攝氏24至25℃。6月到9月則吹西南風最為乾燥。在季候風交替月,那就是4月到5月,以及10月到11月,地面的風弱多變陽光酷熱,島內的最高溫度可以達到35℃。
水系分布
新加坡河流由於地形所限,都頗為短小,全島共有32條主要河流,河流有克蘭芝河、榜鵝河、實龍崗河等,最長的河道則是加冷河。大部分的河流都改造成蓄水池為居民提供飲用水源。
F. 新加坡歷屆總統分別是誰
新加坡總統是國家元首,自1993年由全民直選。之前,總統由
一院制
國會選出,總理保有行政權。
第一位直選總統是
王鼎昌
。現任總統是納丹。
以下是新加坡歷任總統的列表:
1965年-1970年:
尤索夫·伊薩(Encik
Yusof
Bin
Ishak)
(1910年-1970年)
1970年-1981年:
本傑明·亨利·薛爾思(Benjamin
Henry
Sheares)
(1907年-1981年)
1981年-1985年:
蒂凡那
(Devan
Chengara
Veetil
Nair)
(1923年-2005年)
1985年-1993年:
黃金輝(Wee
Kim
Wee)
(1915年-2005年)
1993年-1999年:
王鼎昌
(Ong
Teng
Cheong)
(1936年-2002年)
1999年-:
納丹(S.
R.
Nathan)
(1924年-)
G. 現任新加坡總統是誰
截至2020年6月,現任新加坡總統是哈莉瑪·雅各布。
哈莉瑪·雅各布,1954年8月23日出生,女,曾是一名穆斯林律師。哈莉瑪2001年步入政壇。2012年11月續任新改組的社會與家庭發展部政務部長。
2017年8月初,辭去國會議長和人民行動黨國會議員職務,以參加9月的總統選舉,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主席張松聲是她的提名人。
2017年9月11日,新加坡選舉局宣布,在提交參選總統資格證書申請的5名人士中,只有前國會議長哈莉瑪一人獲得總統候選人資格證書。2017年9月13日,新加坡總選舉官宣布,新加坡總統選舉唯一候選人、前國會議長哈莉瑪自動當選該國第八任總統,她也是新加坡首位女總統。
(7)新加坡選舉什麼時間擴展閱讀
新加坡總統的職責:
保管國家儲備金的第二把鑰匙;委任獲多數國會議員支持的議員為總理;拒絕解散國會;否決有關調整公積金投資等法案;否決法定機構和政府公司的預算;赦免死囚等罪犯,但須聽取內閣的建議。
總統可行使憲法賦予的五個否決權:可以拒絕讓政府動用歷屆政府所積累的儲備金;否決政府提名某些人出任公共部門要職的決定,也可以否決政府免除某要職職務的決定。
這些要職包括大法官、國會議長、總檢察長、審計總長、會計總長、三軍總長、警察總監、貪污調查局局長等。
H. 新加坡的歷史發展有哪些階段
1、早期文明 新加坡歷史可追溯至3世紀,當時已有土著居住,其最早文獻記載源自3世紀東吳將領康泰所著的《吳時外國傳》,據新加坡學者許雲樵考證,蒲羅中是馬來語「Pulau Ujong「之對音,「蒲羅中」是新加坡島最古老的名稱,意為「馬來半島末端的島嶼」,比淡馬錫(明朝把新加坡稱作「淡馬錫」)早一千多年。 1320年,元朝派人到一個叫「龍牙門」的地方尋找大象,這或許指的是吉寶海港,1330年前後,一名叫汪大淵的中國人到來,稱這個居留地為Pancur(意為龍頭),並說已經有中國人在此居住。 最早把新加坡叫做淡馬錫(或海城)的稱謂出現於1365年的《爪哇史頌》,新加坡島開始受到重視是在14世紀,室利佛逝王子拜里米蘇拉在該區域建立了馬六甲蘇丹王朝,後來葡萄牙人在1613年焚毀了河口的據點,此後兩個世紀內沒有關於新加坡的史料。
2、英屬時期(1819-1942) 新加坡現代歷史要追溯至19世紀初期,英國正在擴張其在印度的版圖以及與中國的貿易,他們急需找到一個能夠讓其船隻停泊、維修的港口,以在與荷蘭人的貿易競爭中取得優勢。 1818年底,總督萊佛士在馬來半島的南端建立一個新的貿易港,萊佛士於1819年1月29日在新加坡河口登陸之後,發覺新加坡具備發展為港口的優越條件,該水域寬敞很少風暴影響,鄰近的溪澗也有可靠和充裕的水源。 最初是隸屬於英屬印度殖民當局管轄,到了1820年,新加坡開始為大英帝國產生利潤。 1824年,新加坡的殖民地地位進一步得到確立,2個新的條約正式簽署,並於1826年成為海峽殖民地。 1832年,新加坡成為海峽殖民地政府的所在地。 1867年4月1日,正式成為英國的直轄殖民地,由位於倫敦的殖民地辦公室直接管轄。 到了20世紀初,新加坡從沼澤遍布的荒地,躍升成為全世界第7大港口。 3、日據時期(1942-1945) 1941年底,英國完全低估了日軍的戰鬥力,直到日本出其不意地攻擊新加坡,她是大英帝國皇冠上的一枚小寶石,新加坡扼守著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航運要道馬六甲海峽的南口,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她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作為英國在東南亞的政治經濟中心,日本必須拿下新加坡才能徹底把英國人趕走。 新加坡華僑人口密集,這里是南洋華僑抗日運動中心,陳嘉庚領導的「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便發動東南亞八百萬華僑,為中國籌集了約合4億余元國幣的巨額外匯,此時落入虎口的新加坡華裔由於先前曾大力援助中國抗日,又組織義勇軍進行過英勇的抵抗,因而遭到日本的忌恨和瘋狂報復。 珍珠港事件隔天,日軍在馬來亞北部的哥打峇魯登陸,戰爭開始僅兩個月,日軍就佔領了整個馬來半島與星洲。 1942年2月15日,英軍總司令白思華宣布無條件投降,逾13萬名英國、澳洲、印度等守軍淪為階下囚,這是英國軍史最大浩劫(新加坡之戰),日本在接管新加坡後將她改名為昭南島,同年2月18日至25日,為報復星華義勇軍和先前支持中國抗日的華人,日軍開展了以「大檢證」為名的肅清行動,日軍當局在多個地方設立「檢證中心」,他們的計劃是甄別所有介於18至50歲的華裔男性,將所有的「反日分子」鏟除,最後日軍抓走約二萬多人,當中絕大多數被帶到郊區或偏遠的樟宜、榜鵝海邊予以集體槍殺,剩下則被送到泰國做苦工。 日軍還勒索南洋華僑,要華僑交出五千萬元俸納金,山下奉文當時給的理由是:「華僑支持重慶政府抗日,這筆俸納金,是你們向日軍贖罪的買命錢。」 經歷了3年多的苦難,隨著日本的投降,新加坡華人無不高興,據不完全統計,在日本佔領超過3年的期間約有2萬至5萬名華人慘遭殺害(新加坡大屠殺),戰後,多個地方相繼發現被屠殺者的遺骸,新加坡中華總商會不忍讓這些骸骨散棄在荒郊野嶺,同年成立了善後委員會,負責探查、發掘和安葬等工作。 新加坡和平紀念碑於1967年2月15日落成揭幕,每年2月15日(淪陷日),這里都會舉行悼念死難的平民,新加坡抗日片《和平的代價》描述日軍佔領新加坡的艱苦日子,同時也敘述星華義勇軍的抗戰經歷,看了這部電視劇才對歷史人物比如陳嘉庚和林謀盛等人有更深刻的認識,也了解到南洋華人對抗日所做出的貢獻。
4、邁向自治(1945-1963) 1945年9月,英軍回到新加坡;1946年3月軍事管制結束後,海峽殖民地就解散;1946年4月1日,新加坡成為英國直屬殖民地;戰後的新加坡已經與戰前大不相同,人民要求在政府中有更大的發言權,總督的權力被分散,一個由官方人士及被任命的非官方人士組成的顧問組成立。 該體系於1947年7月變為兩個分開的行政及立法會議,1948年3月20日,新加坡舉行了第一次選舉;1953年底,新加坡修改憲法,享有較大的自治權。 1955年,新加坡舉行選舉,馬紹爾成為新加坡第一位首席部長,由他所領導的勞工陣線,同巫統和馬華工會組成聯合政府,由於爭取完全自治談判破裂,馬紹爾於1956年6月6日辭職。 1957年3月,林有福率領的談判代表團在倫敦談判中對新加坡新憲法的主要條文達致協議。 1959年新加坡進一步取得自治地位,同年5月舉行第一次大選,人民行動黨在51個立法議院議席中贏得43席,6月5日,新加坡自治邦首任政府宣誓就職,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總理。 1961年5月,馬來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公布了想把新加坡、馬來亞、汶萊、沙撈越和北婆羅洲聯合起來組成聯邦,對此,李光耀決定舉行全民投票,最後71%的人投贊成票,於是,在1963年9月,新加坡脫離英國的統治正式加入馬來西亞聯邦。
5、新馬合並(1963-1965) 合並後,新加坡開始和中央政府發生矛盾,對治國方針也有不同的看法,兩地政府第一次發生公開的矛盾是在1963年12月,李光耀批評馬來西亞的年度預算案沒有給予提升社會狀況足夠的預算,新加坡的商人也開始投訴中央政府歧視他們,沒有給他們和其他州屬一樣的利益,反而對他們實行固打制。 雙邊經濟的矛盾在1964年12月,中央政府要求新加坡將上繳中央的稅收從4成增加到6成後升溫,當時馬來西亞財政部長說這是因為印尼的對抗活動而導致軍備預算案增加,同月,中央政府宣布將關閉新加坡的中國銀行的分行,原因是中國銀行在資助馬來亞共產黨的武裝活動。 兩地在政治上也有沖突,1963年,由巫統、馬華和國大黨組成的聯盟黨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參加了新加坡州選舉,然而,聯盟黨不僅未添一席,原有的三個選區也被人民行動黨奪取。 1964年9月,由於印尼特務的挑撥離間,新加坡又發生了嚴重的種族暴亂傷亡慘重,「馬來人至上」的觀念也逐漸走向了舞台的中心,非馬來人的政黨都公開表示反對「種族主義」 的信條。 當時第一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擔心華人會主宰馬來西亞的政治及經濟環境,他認為,解決兩個族群沖突的最好辦法就是以華人為主體的新加坡獨立出去,以保證馬來族的統治,於是,以巫統為首的執政聯盟在國會緊急通過修改憲法,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將新加坡驅逐出馬來西亞。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成為一個有主權、民主和獨立的國家,同年12月22日,新加坡成為共和國,尤索夫·賓·伊薩克出任首任總統,新加坡人在建國後集體危機感成經濟奇跡原動力,人民靠著勤奮的打拚學會在逆境中求得生存。
6、立國至今(1965-至今) 新加坡在建國後尋求國際承認,於1965年9月21日加入聯合國,同年10月新加坡加入英聯邦,1967年新加坡也協立東盟,作為一個蕞爾小國,世界對於新加坡是否能繼續存在表示疑問,除了主權糾紛,其它重要的問題包括住宅短缺,缺乏土地與天然資源,失業率當時高達12%。 新加坡為了求存求活,開始一連串的措施來發展工業及經濟,於1961年設立的經濟發展局致力於實行國家經濟發展方針,重視製造業,裕廊工業區正式成立,並在加冷、大巴窯等地建立輕工業基地,為了吸引外資,政府決定給予外國企業優惠,同年,經濟發展局重組,裕廊鎮管理局以及新加坡發展銀行也在該年成立,工業化之迅速使得新加坡的製造業在十年內成為世界主要電子產品出口國。 雖然新加坡的國內政治上的自由空間逐漸被壓制,經濟上卻取得高速發展,很快成為東南亞重要的金融和轉口貿易中心,成為當時的「亞洲四小龍」之一,與此同時,新加坡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住房、教育、交通等問題都得到解決。 1990年11月28日,吳作棟接替從1959年開始執政的李光耀,成為新加坡第二位總理。 1993年8月28日,新加坡舉行第一次民選總統選舉,王鼎昌出任第一任民選總統,納丹於1999年9月1日,出任新加坡第二任民選總統。
I. 新加坡的歷史簡介
新加坡歷史可追溯至3世紀,當時已有土著居住,其最早文獻記載源自3世紀東吳將領康泰所著的《吳時外國傳》,據新加坡學者許雲樵考證,蒲羅中是馬來語「Pulau Ujong「之對音。
「蒲羅中」是新加坡島最古老的名稱,意為「馬來半島末端的島嶼」。新加坡古稱淡馬錫。8世紀屬室利佛逝王朝。18~19世紀是馬來柔佛王國的一部分。
1819年,英國人史丹福·萊佛士抵達新加坡,與柔佛蘇丹訂約,開始在新設立貿易站。1824年,淪為英國殖民地,成為英在遠東的轉口貿易商埠和在東南亞的主要軍事基地。
1942年被日本佔領。1945年日本投降後,英國恢復殖民統治,次年劃為直屬殖民地。1959年,新加坡實現自治,成為自治邦。
1963年9月16日與馬來亞、沙巴、沙撈越共同組成馬來西亞聯邦。1965年8月9日脫離馬來西亞,成立新加坡共和國。
(9)新加坡選舉什麼時間擴展閱讀:
新加坡在建國後尋求國際承認,於1965年9月21日加入聯合國。同年10月新加坡加入英聯邦。1967年新加坡也協立東盟。
作為一個蕞爾小國,世界對於新加坡是否能繼續存在表示疑問,除了主權糾紛,其他重要的問題包括住宅短缺,缺乏土地與天然資源。失業率當時高達12%。
新加坡為了求存求活,開始一連串的措施來發展工業及經濟。於1961年設立的經濟發展局致力於實行國家經濟發展方針,重視製造業,裕廊工業區正式成立。
並在加冷、大巴窯等地建立輕工業基地。為了吸引外資,政府決定給予外國企業優惠。同年,經濟發展局重組,裕廊鎮管理局以及新加坡發展銀行也在該年成立。
工業化之迅速使得新加坡的製造業在十年內成為世界主要電子產品出口國。雖然新加坡的國內政治上的自由空間逐漸被壓制,經濟上卻取得高速發展。
很快成為東南亞重要的金融和轉口貿易中心,成為當時的「亞洲四小龍」之一。與此同時,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住房、教育、交通等問題都得到解決。
吳作棟在1990年11月接替從1959年開始執政的李光耀,成為新加坡第二位總理。新加坡在1993年舉行第一次民選總統選舉,王鼎昌出任第一任民選總統。
納丹於1999年出任新加坡第二任民選總統。2011年8月總統選舉成績揭曉,陳慶炎僅以0.34%(7269票)微差的優勢領先陳清木和另外兩位候選人,當選為第三任新加坡民選總統。
J. 新加坡的歷史沿革
主詞條:新加坡歷史 新加坡歷史可追溯至3世紀,當時已有土著居住,其最早文獻記載源自3世紀東吳將領康泰所著的《吳時外國傳》,據新加坡學者許雲樵考證,蒲羅中是馬來語「Pulau Ujong「之對音。」蒲羅中「是新加坡島最古老的名稱,意為「馬來半島末端的島嶼」, 比淡馬錫(明朝把新加坡稱作「淡馬錫」)早一千多年。1320年,元朝派人到一個叫「龍牙門」的地方尋找大象,這或許指的是吉寶海港。
1330年前後,一名叫汪大淵的中國人到來,稱這個居留地為「龍頭」,並說已經有中國人在此居住。最早把新加坡叫做淡馬錫(或海城)的稱謂出現於1365年的《爪哇史頌》。 新加坡島開始受到重視是在14世紀,來自室利佛逝的王子拜里米蘇拉在該區域建立了馬六甲蘇丹王朝,後來葡萄牙人在1613年焚毀了河口的據點。此後的兩個世紀內並沒有關於新加坡的史料。 1819-1942
1819年,英國不列顛東印度公司雇員斯坦福·萊佛士登陸新加坡,並開始管轄該地區。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最初隸屬於英屬印度殖民當局管轄。 1867年,新加坡升格為海峽殖民地,受英國直接統治。隨著蒸汽船的發展以及蘇伊士運河的開通,新加坡成為航行於歐亞之間船隻的重要停泊港口。1870年代前後,當地橡膠種植業發展蓬勃,新加坡也成為全球主要的橡膠出口及加工基地。
到19世紀末,新加坡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當時的貿易增長了八倍。一戰結束後,英國也在新加坡斥資五億修建了一個海軍基地,時任英國首相的溫斯頓·丘吉爾還稱新加坡為「東方的直布羅陀」。可惜的是,這個海軍基地並沒有任何戰艦。英國的策略是將英國皇家海軍全部駐扎在歐洲,在新加坡有需要時才遣航過來。 1942-1945
1941年12月,英國完全低估了日軍的戰鬥力,直到日本出其不意地攻擊新加坡。她是大英帝國皇冠上的一枚小寶石。 作為英國在東南亞的政治經濟中心,日本必須拿下新加坡才能徹底把英國人趕走。新加坡華人人口密集,這里也是南洋華僑的抗日運動中心。陳嘉庚領導的「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便發動東南亞八百萬的華人,為中國籌集了約合4億余元國幣的巨額外匯。此時落入虎口的新加坡華裔由於先前曾大力援助中國抗日,又組織義勇軍進行過英勇的抵抗,因而遭到日本的忌恨和瘋狂報復。
珍珠港事件隔天,日軍在馬來亞北部的哥打峇魯登陸,戰爭開始僅兩個月,日軍就佔領了整個馬來半島與星洲。1942年2月15日,英軍總司令白思華宣布無條件投降,逾13萬名英國、澳洲、印度等守軍淪為階下囚,這是英國軍史最大浩劫(新加坡之戰)。日本在接管新加坡後改名為昭南島。 同年2月18日至25日,為報復星華義勇軍和先前支持中國抗日的華人,日軍開展了以「大檢證」為名的復仇行動。日軍當局在多個地方設立「檢證中心」,他們的計劃是甄別所有介於18至50歲的華裔男性,將所有的「反日分子」鏟除,最後日軍抓走約二萬多人,當中絕大多數被帶到郊區或偏遠的樟宜、榜鵝海邊予以集體槍殺,剩下則被送到泰國做苦工。日軍還勒索南洋的華人,要他們交出五千萬元俸納金。山下奉文當時給的理由是:「華僑支持重慶政府抗日,這筆俸納金,是你們向日軍贖罪的買命錢。」
經歷了3年多的苦難,隨著日本的投降,居住在新加坡的華人無不高興。據不完全統計,在日本佔領超過3年的期間約有2萬至5萬名華人慘遭殺害(新加坡大屠殺)。戰後,多個地方相繼發現被屠殺者的遺骸。新加坡中華總商會不忍讓這些骸骨散棄在荒郊野嶺,同年成立了善後委員會,負責探查、發掘和安葬等工作。
新加坡和平紀念碑於1967年2月15日落成揭幕,每年2月15日(淪陷日),這里都會舉行悼念死難的平民。新加坡抗日片《和平的代價》描述日軍佔領新加坡的艱苦日子,同時也敘述星華義勇軍的抗戰經歷,看了這部電視劇才對歷史人物比如陳嘉庚和林謀盛等人有更深刻的認識,也了解到南洋華人對抗日所做出的貢獻。 1945-1963
1945年9月,英軍回到了新加坡, 1946年3月軍事管制結束後,海峽殖民地就解散。 1946年4月1日,新加坡成為英國直屬殖民地。 戰後的新加坡已經與戰前大不相同,人民要求在政府中有更大的發言權。 總督的權力被分散,一個由官方人士及被任命的非官方人士組成的顧問組成立。該體系於1947年7月變為兩個分開的行政及立法會議。1948年3月20日,新加坡舉行了第一次選舉。 1953年底,新加坡修改憲法,享有較大的自治權。
1955年,新加坡舉行選舉,馬紹爾成為新加坡第一位首席部長,由他所領導的勞工陣線,同巫統和馬華工會組成聯合政府。 由於爭取完全自治談判破裂,馬紹爾於1956年6月6日辭職。 1957年3月,林有福率領的談判代表團在倫敦談判中對新加坡新憲法的主要條文達致協議。 1959年新加坡進一步取得自治地位。同年5月舉行第一次大選。人民行動黨在51個立法議院議席中贏得43席。6月5日,新加坡自治邦首任政府宣誓就職,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總理。
1961年5月,馬來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公布了想把新加坡、馬來亞、汶萊、沙撈越和北婆羅洲聯合起來組成聯邦。對此,李光耀決定舉行全民投票,最後71%的人投了贊成票。於是在1963年9月,新加坡脫離了英國的統治正式加入馬來西亞聯邦。 1963-1965
新馬合並後,新加坡開始和中央政府發生矛盾,對治國方針也有不同的看法。兩地政府第一次發生公開的矛盾是在1963年12月。李光耀批評馬來西亞的年度預算案沒有給予提升社會狀況足夠的預算。新加坡的商人也開始投訴中央政府歧視他們,沒有給他們和其他州屬一樣的利益,反而對他們實行固打制。雙邊經濟的矛盾在1964年12月,中央政府要求新加坡將上繳中央的稅收從4成增加到6成後升溫。當時馬來西亞財政部長說這是因為印尼的對抗活動而導致軍備預算案增加。同月,中央政府宣布將關閉新加坡的中國銀行的分行,原因是中國銀行在資助馬來亞共產黨的武裝活動。
兩地在政治上也有沖突,1963年,由巫統、馬華和國大黨組成的聯盟黨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參加了新加坡州選舉。然而,聯盟黨不僅未添一席,原有的三個選區也被人民行動黨奪取。1964年9月,由於印尼特務的挑撥離間,新加坡又發生了嚴重的種族暴亂。「馬來人至上」的觀念也逐漸走向了舞台的中心。非馬來人的政黨都公開表示反對「種族主義」 的信條。當時第一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擔心華人會主宰馬來西亞的政治及經濟環境,他認為,解決兩個族群沖突的最好辦法就是以華人為主體的新加坡獨立出去,以保證馬來族的統治。於是,以巫統為首的執政聯盟在國會緊急通過修改憲法,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將新加坡驅逐出馬來西亞。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成為一個有主權、民主和獨立的國家。同年12月22日,新加坡成為共和國,尤索夫·賓·伊薩克出任首任總統。建國以後,新加坡人民的集體危機感成經濟奇跡原動力,靠著勤奮的打拚在逆境中求得生存。 1965至今
新加坡在建國後尋求國際承認,於1965年9月21日加入聯合國。同年10月新加坡加入英聯邦。1967年新加坡也協立東盟。作為一個蕞爾小國,世界對於新加坡是否能繼續存在表示疑問,除了主權糾紛,其它重要的問題包括住宅短缺,缺乏土地與天然資源。失業率當時高達12%。
新加坡為了求存求活,開始一連串的措施來發展工業及經濟。於1961年設立的經濟發展局致力於實行國家經濟發展方針,重視製造業,裕廊工業區正式成立,並在加冷、大巴窯等地建立輕工業基地。為了吸引外資,政府決定給予外國企業優惠。同年,經濟發展局重組,裕廊鎮管理局以及新加坡發展銀行也在該年成立。工業化之迅速使得新加坡的製造業在十年內成為世界主要電子產品出口國。雖然新加坡的國內政治上的自由空間逐漸被壓制,經濟上卻取得高速發展,很快成為東南亞重要的金融和轉口貿易中心,成為當時的「亞洲四小龍」之一。與此同時,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住房、教育、交通等問題都得到解決。
吳作棟在1990年11月接替從1959年開始執政的李光耀,成為新加坡第二位總理。 新加坡在1993年舉行第一次民選總統選舉,王鼎昌出任第一任民選總統。納丹於1999年出任新加坡第二任民選總統。2011年8月總統選舉成績揭曉,陳慶炎僅以0.34%(7269票)微差的優勢領先陳清木和另外兩位候選人,當選為第三任新加坡民選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