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經濟如何發展
⑴ 新加坡的經濟怎麼樣
新加坡貿工部最新公布的預估數據顯示,新加坡經濟在2021年第四季度同比增長5.9%,全年增幅則達7.2%。分析人士表示,從2021年底新加坡經濟的良好表現看,2022年該國整體經濟前景依然樂觀。分產業來看,新加坡製造業第四季度同比擴張14%,增幅超過了前一季度的7.9%。公告稱,製造業第四季度擴張是受到了所有產業集群產出增長的支撐。特別是在全球市場對半導體和半導體設備的持續需求推動下,電子製造業產業集群和精密工程產業集群在該季度繼續獲得強勁產出增長。經季節性因素調整後,第四季度新加坡製造業的增加值環比增長4.2%,較第三季度環比增長0.2%的表現有所提升。2021年全年,新加坡製造業同比擴張12.8%。
⑵ 新加坡經濟發展特點及條件 (簡要回答)
網上有啊~
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南端,是連接印度洋與太平洋的馬六甲海峽的出入口,所處的地理位置是世界的十字路口之一,被日本稱為「海上生命線」,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相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海上航運十分繁忙。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之發展成為一個主要的商業、通訊和旅遊中心。
特點:
1、外向型經濟
2、反戰經濟與環保同步
條件:
1、最主要的,國家獨立
2、利用西方國家轉移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機會
3、制訂了適合本國的,產業政策,發展外向型經濟政策
3、大力引進外資
4、利用第三次產業政策
5、大力發展科技,教育,提高勞動者素質
ps:多看看地理圖冊啊,這本書真是不錯的,上面很多都有啊,絕對對你幫助很大的~
⑶ 亞洲小國新加坡怎麼發展起來的
1965年新加坡的獨立新加坡不大,國土面積僅618平方公里,人口卻有217萬(1992年數據)。既無礦山又無農田;幾條小河最長的也不過15公里,而且無魚可捕,利用價值極小;飲水要靠馬來西亞提供。所以,當新加坡在1965年脫離馬來西亞聯邦時,許多政治家和經濟學家都預言,沒有資源、沒有市場的新加坡將很難生存下去。然而,擔任總理的李光耀卻不氣餒。一上台便和他的同僚們分析新加坡的地理環境和當時的世界形勢。他們在仔細地研究了瑞士和以色列這兩個在人口和面積上與新加坡相似的小國經驗後,得出的結論卻相當樂觀:新加坡地理位置極為優越,又是天然的良港,戰略地位極為重要,完全可以實現繁榮和強大。
當然,李光耀政府也清醒地認識到:新加坡工業落後,僅限於對轉口產品的初級加工工業和為港口服務的機械、車船修理等小型工業,經過二次大戰日本侵略者的破壞,整個新加坡滿目瘡痍。
新加坡面臨幾乎沒有工業又缺乏發展條件而且人口密度高的困境,新成立的政府的當務之急就是盡快解決就業問題。只有解決了就業,人民的收入才有保障,人民的生計才有著落;只有解決了人民生計,社會才能得以穩定,經濟發展才有保證。而要求得經濟的長足發展,則必須改變殖民的、畸形的經濟結構。由單一型經濟發展成多元化經濟結構。在這種認識下,李光耀政府推行以迅速實行工業化為主要內容,以多元化經濟為目標的經濟發展戰略。
1959~1967年為第一階段,經濟處於恢復階段。新加坡政府以優先發展勞動密集型「進口替代」工業為重點,以此來改變單純依賴於轉口貿易的畸形經濟結構,發展多元化的國民經濟,並藉以解決就業問題。
1968~1979年為第二階段,經濟處於擴張階段。新加坡由「進口替代」轉向發展出口工業化時期,也是新加坡經濟的起飛時期。1965年8月,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聯邦,迫使新加坡政府在經濟發展戰略方向上作出新的選擇,實行「出口導向」方針,即利用外部經濟力量大力發展出口加工業,以此帶動外貿、交通、通訊、金融等行業,實現經濟高速增長。
到1979年,李光耀執政已是第20個年頭。在工業化迅速發展的推動下,新加坡的國民經濟結構起了根本性變化。新加坡城市也從一個落後的殖民地都市變成了一個人均國民收入達8291新元,僅次於日本的聞名遐邇的新興工業國家。
1979~1986年是第三階段,經濟處於調整、優化經濟結構時期。70年代以來,西方經濟處於滯脹狀態,導致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發展中國家也競相走上工業化道路,新加坡經濟發展的原有優勢逐漸喪失。在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下,如果繼續以大量勞動密集型工業存在下去,勢必處於不利地位。審時度勢,新加坡必須改變這種不利的局面。1979年7月,新加坡政府提出了為期10年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鼓勵發展技術集約型工業,採用先進技術以提高工業企業的技術層次,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對此,李光耀充滿信心,他認定:「新加坡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一定會成功。」
1980年是新加坡經濟發展關鍵的一年,這一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達105億美元,人均收入達4600美元,這時新加坡經濟已被世界確認為戰後亞洲經濟奇跡之一。1981年,新加坡政府根據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基本精神,制定了「十年經濟發展計劃」,新加坡經濟得到長足發展。雖然有石油危機的沖擊,新加坡經濟仍取得一定的進展。並且在發展中國家普遍出現經濟衰退時,新加坡的發展是首屈一指的。
從1959年李光耀執政到1992年退出政界的幾十年中,新加坡的經濟取得了迅速發展與令人矚目的成績,它的國內生產總值從1959年的19.68億新元增長到1992年的644.2億新元,增長了32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從1959年的404.5美元增加到1992年的14714美元,增加了35倍。以建立多元化經濟結構為中心的經濟戰略得到了較好的實現:從一個以轉口貿易為基礎的、殖民地的、畸形的經濟結構轉變成了一個以製造工業為中心,商業貿易、交通運輸、金融、旅遊與國際服務業全面發展的多元化經濟結構;製造工業內部結構也從一個以初級產品初步加工與為港口海事服務的造船修船、機械工業為主的結構轉變為一個以電子電氣工業、煉油工業、工業用化學材料工業為中心的門類比較齊全、生產技術比較先進的製造工業體系;貿易結構從以轉口貿易為主轉變成為以出口本國工業產品為主;在原有的轉口貿易與自由港的基礎上,目前新加坡已發展成為亞太地區的國際金融、國際貿易、國際航運等國際服務中心。縱觀幾十年經濟的發展,新加坡成功地由「蝦」變成了「龍」。
「如果諾貝爾獎設最佳國家領導人獎的話,李光耀一定是得主,而且可能不只得獎一次。」這是香港《亞洲周刊》羅伯特?烏德盧在1984年11月對李光耀的贊語。
⑷ 新加坡是如何根據本國國情發展經濟的
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的南端,隔寬約1400米的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相望,面積約618平方千米,其中新加坡島面積538、1平方千米(還沒有我國長江口上的崇明島面積大)。新加坡資源十分貧乏,連淡水都需要從馬來西亞進口。但獨立後的新加坡經濟迅速起飛,創造了「70年代的奇跡」,1995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26730美元,是通常所說的「亞洲四小龍之一」,有人提出,新加坡已經從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畢業了。 對發展中國家來說,起飛是最困難的,也是最重要的。起飛意味著突破傳統停滯狀態。新加坡經濟的起飛發展得益於:第一、優越的地理位置,位於馬六甲海峽的咽喉地帶,控制著印度洋和太平洋的交通要沖。建設港口和機場,新加坡港是世界第一大港。同時利於吸收外資和進行轉口貿易,以及發展旅遊業,新加坡是世界著名的花園城市。第二、制定適合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並根據國際經濟形勢適時做出調整。抓住機遇,吸引外資和技術,是新加坡起飛的關鍵。60年代抓住發達國家(主要是日本)向海外轉移資本和技術之際,改善工業基礎設施,大力吸收外資和技術,發展本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其戰略是發展「進口替代」工業,以減少進口。70年代,在經濟有一定發展後,開始大力發展出口工業,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促進了經濟的起飛。逐步建立起一個以石油提煉、電子電器和修造船業為支柱的面向出口的工業體系。工業的迅速發展又帶動了對外貿易、交通運輸、金融、旅遊業的繁榮。所採取這一發展戰略,對解決市場狹小、資源貧乏、資金缺乏和大量人口失業問題起了重要作用。70年代中期後,隨著國內國際形勢的變化,70年代末期起開始調整產業結構,促使整個國民經濟向著高科技的現代化方向發展。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發展外向型經濟。總結其經濟發展戰略:「進口替代型」工業、(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戰略(60年代)——「出口主導型」經濟發展戰略(70年代)——資本、技術密集型工業發展戰略(70年代末80年代初)。第三、為了配合經濟戰略的實施,新加坡政府發揮政府主導職能。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重視道德教育,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了科技的發展和生產的高速持續增長。第四、新加坡政府還注重協調環境、教育、科技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穩定社會秩序。重視法制建設,高薪養廉,改善人民的生活條件,為經濟的發展和外部投資創造了安定的環境。總之,給我們的啟示有:制定適合本國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重視科技和教育,走科教興國之路,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適時調整戰略,加強民族團結,穩定社會秩序;加強環境建設,吸引外資。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必然要與世界市場相結合,必然要靠外向型經濟拉動國內經濟的發展;同時各國制定經濟政策也必然要按照本國國情,制定符合自身特點的經濟發展模式。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對外開放的同時,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更顯重要,開展積極外交,反對舊的國際經濟秩序,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
⑸ 新加坡是如何迅速發展的
1、新加坡在1970年的時候開始發展經濟,10年時間就發展起來了.
2、在80年代的時候,新加坡是亞洲四小龍之一.
3、新加坡靠高科技,高技術水平的人才,港口和金融發展起來的.
⑹ 經濟上,如何發展新加坡
新加坡是東南亞國家中唯一的發達國家,國民所得至2013年為止已是遙遙領先東南亞各國至少有六倍以上的差距,如果以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計算的話,新加坡更在全球最富有國家內名列第四。1965年後,新加坡經濟迅速成長,使之逐漸發展成為新興的發達國家,並因此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在重工業方面,主要包括了區內最大的煉油中心、化工、造船、電子和機械等,擁有著名的裕廊工業區。國際貿易和金融業在機場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是亞洲最重要的金融和貿易中心之一。此外,新加坡也是亞洲的區域教育樞紐,每年吸引不少來自中國和馬來西亞等地的留學生前來升學,為國家帶來豐厚的外匯和吸納許多人才。旅遊業也在總體經濟結構中占重要比例,遊客主要來自日本、中國、歐美地區和東南亞其他國家。新加坡的旅遊業十分發達,每年來訪本地的外國遊客逾900萬人次,其中中國遊客人數增長最顯著,主要是由於政府減少了中國的公民簽證程序、以及延長逗留的時間所致。為進一步鼓勵旅遊業的發展,新加坡也非常重視廉價航空的發展趨勢;除了建立兩家私營的廉價航空公司外,也鼓勵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等國的廉價航空公司將新加坡列為目的地之一,也表示願意降低樟宜國際機場的費用。
⑺ 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有哪些成功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一)努力保持穩定的政治和社會環境,著力打造有利於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
(二)實行建立在法治基礎上的市場經濟體制,正確發揮政府對經濟發展的推動和引導作用
(三)高度重視對外開放,積極尋求外部合作,充分利用世界資源和國外市場
(四)嚴格按照市場化原則管理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
(五)其他值得我們重視和借鑒的成功做法
1.土地出售資金管理制度
2.電力產業監管制度
3.注重人才的引進、教育、培訓和科技創新,培育新加坡經濟發展的資源優勢和核心競爭力
⑻ 新加坡經濟發展靠什麼,為什麼這么小的國家能如此發達!
新加坡是西方全球布局中的重要一環,是一個所謂的自由港,在美國的全球布局中承擔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
新加坡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同時憑借著地理優勢,成為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其經濟模式被稱作為「國家資本主義」。根據2018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排名報告,新加坡是繼倫敦、紐約、香港之後的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 。被GaWC評為世界一線城市 。新加坡是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成員國之一,也是世界貿易組織(WTO)、英聯邦以及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APEC)成員經濟體之一。 整個城市在綠化和環境衛生方面效果顯著,故有花園城市之美稱。
⑼ 新加坡是如何崛起的
新加坡崛起的原因:馬六甲海峽新加坡位於馬六甲海峽中最核心的地帶、發展具有高附加價值的技術密集型工業和高科技產業、發展旅遊業等。
新加坡共和國(英語:Republic of Singapore),簡稱新加坡,舊稱新嘉坡、星洲或星島,別稱為獅城,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政治體制實行議會制共和制。
新加坡為了求存求活,開始一連串的措施來發展工業及經濟。於1961年設立的經濟發展局致力於實行國家經濟發展方針,重視製造業,裕廊工業區正式成立,並在加冷、大巴窯等地建立輕工業基地。為了吸引外資,政府決定給予外國企業優惠。
同年,經濟發展局重組,裕廊鎮管理局以及新加坡發展銀行也在該年成立。工業化之迅速使得新加坡的製造業在十年內成為世界主要電子產品出口國。
雖然新加坡的國內政治上的自由空間逐漸被壓制,經濟上卻取得高速發展,很快成為東南亞重要的金融和轉口貿易中心,成為當時的「亞洲四小龍」之一。與此同時,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住房、教育、交通等問題都得到解決。
⑽ 新加坡只有幾百萬的人口,靠什麼主要行業成為發達國家
靠國家資本主義發展模式和以國家認同取代種族認同成為的發達國家。
在新加坡保留了很多民主的重要節日,新加坡是一個自由的國家,很多人都喜歡移民到新加坡,也是因為這一點。新加坡規定所有的兒童都必須接受正規的教育,以確保新加坡的人能夠在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同時新加坡大力發展英文教育。 新加坡把英文當作第一語言,所有的人都必須學習英語,以確保人們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