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看新加坡 » 新加坡頒布了哪些教育法規

新加坡頒布了哪些教育法規

發布時間: 2023-07-11 21:01:55

① 新加坡的教育制度是怎樣的

新加坡教育制度簡介
新加坡的教育制度,目標是為國人及海外學生提供均衡的教育,通過培養對家庭、社會和國家的責任感,培育好公民。新加坡的教育體系比較復雜,但基本路線是多次篩選,因材施教。新加坡每個適學兒童都能接受至少十年的學校教育,這包含六年的小學教育和四至五年的中學教育。除了十年的常規教育之外,學生們也能在中學畢虧升業後選擇工藝學院、理工學院、初級學院和其他職業訓練課程。在這一階段之後,學生們可以在新加坡或海外大學進一步深造或直接就業。
1. 高等教育
新加坡屬英聯邦國家,因此新加坡的高等教育無論從教育體制還是課程設置上大都效仿英國的模式。當然,新加坡也在不斷吸收、消化、調整和創新中建立具有新加坡特色的教育體制。新加坡的高等教育機構有大學、專科學院和教師培訓性質的教育學院等形式。新加坡的學位設置分為學士學位、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攻讀學士學位通常需要3 年時間,在攻讀學士學位階段學習成績優秀者,可多讀一年獲取榮譽學位。榮譽學位分等級(如一等榮譽學位、二等榮譽學位)而設,它仍屬於第一學位階段(學士學位階段)教育。在新加坡攻讀碩士學位學制通常為1-2 年。攻讀博士學位學制通常為3-5 年。
2. 初等教育
截止目前,新加坡共有小學196 所,5 所附辦小學的中學;中學147 所(包括18 所自治學校),8 所自主中學;14 所初級學院和4 所高級中學。此外,還有3 所大學、4 所理工學院、34 所技術和商科訓練學院。
新加坡的學童6 歲入學,小學學制6 年,分為4 年基礎階段課程和2 年分流階段課程。在小學六年級時,所有學生都要參加小學畢業考試,滲局稱為小六會考。考試成績將決定學生進入什麼中學和參加哪種課程。根據課程不同,中學教育需要4-5 年完成。成績優異的學生進入特別課程,他們將學習高級母語,並在中學四年級結束時參加英國劍橋舉辦的O 水平考試。進入快捷課程的學生則學習普通母語,並在中學四年級結束時參加英國劍橋舉辦的O 水平考試。進入普通課程的學生在四年級結束時將參加叢空讓英國劍橋舉辦的N 水平考試。其中表現優異者則可繼續學習一年,並在五年級結束時參加英國劍橋O 水平考試。根據O 水平考試的成績,學生可報讀2-3 年的初級學院、工藝學院或理工學院繼續學習。參加N 水平考試的學生,可選擇進入職業學校或工藝教育學院繼續學習。學生攻讀完初級學院的課程之後,可參加A 水平考試,根據考試成績進入大學繼續深造。

② 新加坡的升學制度

新加坡小學學制

新加坡小學學制是6年,小學升中學的考試即PSLE,是極其重要的一個人生轉折點,小學1年級-4年級是基礎教育階段,所有課程皆為必修課,這包括了英語、母語、數學和科學。在5年級-6年級學校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和能力實行科目分班。

小六會考就是對所有的小學畢業生進行徹底的分流,成績的高低決定了學生的畢業去向和就讀學校。小六會考之後,學生們升到了中學可以讀的課程除了O水準課程之外,幾個Top名校學校用的都是IP課程、還有使用IB課程。

通過PSLE考試後的升學去向

IP課程

直通車計劃(The Integrated Programme, IP),IP課程的學校就是6年連讀,大學直通車是為成績優異的新加坡學生提供6年的中學和初級學院綜合課程。新加坡140所中學,只有不到20%的學校採用IP課程,重點培養學霸,精英,領袖,以及未來政要人物。進入該計劃的學生可以跳過劍橋O水準考試,直接升學備考A水準考試、國際IB考試或其他同等考試,然後進入本地大學就讀或是申請北美、歐洲、澳洲的大學。

O-LEVEL課程

新加坡中學一般都是提供O-LEVEL課程,也是目前世界上最為廣泛採用的基礎教育系統,這是中學後選擇初級學院、理工學院的依據。其中學習好的學生會進入初級學院或是進入理工學院,三年後順利進入職場,當然還有基層的,就是讀ITE(相當於技術學校),學會一門手藝再進入職場。以O-LEVEL為跳板,取代雅思成績去海外的名牌大學,也成為很多學生理想的選擇。

國際文憑(IB)課程

如果打算將來出國深造,IB課程極大程度吸取了世界多國的教改精華,推行師生的創造性理念,培養IB學生具有多元化和多學科知識IB課程更注重「探究」,期待更多的動手項目,以及科學、藝術和哲學的融合。更多的課程意味著更全面的教育,為你選擇大學課程提供了更多幫助。IB課程設計主要集中在中學的最後兩年,通過兩年的扎實教育,培養出受全球大學認可並優先錄取的精英型人才,選擇IB中學課程更容易與世界接軌。

英國幾乎所有大學都接受IB文憑,牛津、劍橋等世界一流大學也都很歡迎IB學生申請入學。尤其是新加坡IB文憑的通過率遠高於全球平均水平,在國際IB會考已實現七連冠了。

③ 關於新加坡的道德教育

新加坡獨立40多年,從一個貧窮落後的小國崛起為令人欽佩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在東南亞地區可算一個政治強國。除了國家幅員太小給人以缺憾外,對於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可圈可點的的經驗確實很多。原以為,號稱「開明的獨裁」的國家,只是法制完備嚴厲而已,細究根源,舉國堅持不懈推行公民道德教育可謂功不可沒,它們構築全民價值體系的做法,我們中國可資借鑒。

一是在復雜的民族背景基礎上培育共同的價值觀。新加坡國民中有華人、馬來人、印度人,他們信仰的宗教有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等。在這樣復雜的種族宗教背景下,新加坡國會通過的《共同價值觀白皮書》將「國家至上,社會為先;家庭為根,社會為本;關懷輔助,同舟共濟;求同存異,協商共識;種族和諧,勇敢寬容」作為新加坡國民共同價值觀念體系的基礎。20世紀70年代,新加坡的道德教育目標是培養做好公民。隨著經濟發達程度的提高,又不斷融入國際社會,新加坡德育目標又轉向重振傳統文化、弘揚東方美德、抗拒西方頹廢思想的侵蝕。

二是在悠久的儒家文化基礎上培育現代的東方價值觀。新加坡堅持倡導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東方價值觀,對傳統的「八德」即「忠孝仁愛禮義廉恥」賦予了現代意義:所謂「忠」,就是愛國,忠於國家,旨在把國民培養成為具有強烈凝聚力的新一代新加坡人;「孝」就是要孝敬父母、尊老敬賢;「仁」與「愛」則是主張國民要富有同情心和友愛精神,要關心他人;「禮」和「義」,是要講究禮貌和禮節,對外國人不要卑躬屈膝,對同胞應一視同仁;「廉」指為官的德行,要求新加坡的官員樹立為國、為民眾服務的思想,並且在一整套嚴密的反腐化制度監督下、在「自律」與「他律」的共同約束下,廉潔奉公;「恥」就是指人們的羞恥之心,號召國民堂堂正正做人,為社會進步、富國強民做貢獻。

三是在社會生活實踐的各方面夯實公民道理的基礎。新加坡的道德教育並非簡單說教和高調宣傳。一方面,道德教育從小抓起,注重實踐。政府頒布了詳細的思想政治教育大綱,從小學到大學,課程循序漸進。不同年級的具體要求各不相同:低年級偏重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而高年級則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新加坡政府還經常在社會上舉辦「忠誠周」、「禮貌周」等活動,培養和強化公民與人為善、互助友愛的良好品德。

四是以法律規范公民的道理行為。新加坡是個法制國家,但不以法代全,而是依法促德,出台了完備嚴峻的法律法規,強制人們遵守必要的道德規范。比如一旦被發現亂丟垃圾,違者除了要課以20至1000新元(1新元約合0.56美元)的罰款外,還可能要穿上標有「我是垃圾蟲」的黃馬甲,參加掃大街的強制勞動。隨地吐痰、亂丟垃圾、擅闖紅燈。新加坡政府認為,這些「小事」關乎整個社會的道德建設,一旦道德體系崩潰,其他就無從談起,經濟的發展也就偏離了本義。

結合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開展的幾次公民道德建設,還有如下問題值得思考:

把共同價值觀上升到國家意志,並確實能代表人民意志。無疑,新加坡立國後一直是人民執行黨執政(大概是這樣吧),而且威望一直不錯,全民道德體系構建肯定是執政黨的執政理念,但在國家社會管理面前,國家意志更能讓各方面的政治力量和群眾接受和遵從。

宗教信仰是這個國家道德建設在中國媒體沒有公開說明的意識形態基礎。在中學生中就有多數人已經信仰宗教,而且是以基督教為主。不管什麼教吧,不是強調罪感就是強調恥感,從小就耳濡目染,民族素質的基礎就這樣打起來了。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其實主要還是吸收了英美方面的文明成果,在現代化的強大壓力下,那兒的政治精英堅持保留代表中華文明的儒家文化的底線,並使之現代化。

道德建設更要強調以人為本。凡涉及道德層面的,或者是不違法的事,一般不動用司法力量介入,這樣也保持了國家法律的尊嚴。而且注意分類對待,比喻在校學生做了有違道德和規定的事,也使用鞭刑,但不是國家法律意義上的鞭刑,也不報警。而是校內自己的鞭刑,對違紀違規的學生進行公開的象徵性的鞭刑。這種做法既嚴厲又有度,讓受罰者知羞恥,又不至於今後無法面對社會。

中國進行某種教育有一個說法,叫言傳身教,言傳不說了,身教一般就是典型示範、樹立榜樣。但新加坡好象不止於此。對公民的每一種行為都有人有制度在進行具體的管理和約束。除了上面所說的對亂丟垃圾等行為的處理外,還有,比喻電梯門口先出後進的規矩,比喻上了廁所必須保潔的習慣,比喻公共場合排隊的要求,政府都安排專門的人在那兒矯正各種不規范的行為,多年堅持,不是說說了事,也不是罰款了事。你用了廁所沒保潔,就是用你自己的衣服去擦,也要擦乾凈了才能走,看你第二次還敢不也懈怠,一個國家公民的素質就是這樣提高的。

現在,新加坡也面臨著國家對公民、特別是人才的向心力凝聚力的問題。因為世界開放度越來越大,而新加坡國家太小,很多人不甘心囿於小國發展和生活。所以,它們非常注意培養公民對國家的識同感和責任感。這同我國因為太窮,一些人不不甘心囿於貧窮的狀況類似。我們國家人才外流其實遠比新加坡嚴重,因為人才資源基數大,也就沒有新加坡那樣的危機和壓力。

④ 新加坡留學政策有哪些

新加坡優越的氣候、美麗的風景和濃厚的學習氛圍是全世界留學生嚮往的地方。新加坡留學政策有哪些?下面就一起和看看吧。

一、新加坡留學政策

1、母子陪讀政策

新加坡實行雙語教學,在亞洲教育的排名比較靠前,國內很多家長選擇把小孩送到新加坡留學。而新加坡為了保證小孩能安心讀書,出台了一項較為人性化的政策——陪讀准證。

來新加坡留學的16周歲以下的小孩,其媽媽/外婆/奶奶可以申請陪讀准證過來新加坡合法居留,陪同照顧。持陪讀准證期間,可以任意進出新加坡,而不必再單獨申請旅遊簽證。

陪讀媽媽的工作,陪讀准證是不可以直接做工的,需要先申請工作準證——之前規定陪讀媽媽必須在新加坡待滿一年之後才可以申請,現在政策有所放寬:

如果是申請EP和SP,只要有僱主願意僱傭陪讀媽媽,有申請工作準證的配額,陪讀媽媽就可以申請工作準證,在新加坡合法打工;如果是WP,則需要在新加坡待滿一年,就可以享受到WP名額的特殊待遇。

2、PR(永久居留證)申請

新加坡移民廳(ICA)官網消息:所有新加坡在讀的留學生,不需要邀請函就可以申請PR了!

從2017年12月18日起,申請成為新加坡PR(永久居民)的程序將有改變,流羨陵程變得更簡單,申請者只要上網提交所需資料,無需預約後親自呈交申請文件。這意味著在新加坡留學的學生們都可以申請PR了!不需要邀請函就可以直接申請!

成為新加坡PR,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在新加坡生活和出入無限制,而且不必放棄中國國籍。持有PR 滿2年後,可申請加入新加坡國籍,成為新加坡公民。除此之外,在教育、醫療、工作等方面也有很多好處。(可參考小文之前的文章重磅消息!國際學生留學新加坡可直接申請PR!不需要邀請函!)

3、新加坡移民

凡是從政府國立院校畢業,均可申請綠卡並享受福利待遇。獲得綠卡後,可立即擔保配偶和子女獲得綠卡,無條件擔保父母及岳父母來新居住,並給予多次往返簽證。

兄余戚除此之外,獲得綠卡可享受住房、醫療保險等福利待遇。可購買政府福利房,可動用公積金的50%支付每月的銀行按揭費用;可享有由公積金支付的醫療福利保障/養老福利保障;子女可入讀所有政府學校,並享有相應的政府獎學金或學費貸款。

還有一個關於國籍申請的超級大福利就是!持有PR 滿2年後,可申請加入新加坡國籍,成為新加坡公民,持有新加坡護照可以免簽161個國家,可自由通行於美國,加拿大,日本和歐盟等多個國家。

4、新加坡獎學金

新加坡政府在教育投入方面一向慷慨大方,尤其是獎勵成績優異的學生。新加坡大學的獎學金主要有「新加坡企業獎學金」和「新加坡政府獎學金」兩種。

企業獎學金是新加坡教育部提供給國內合作學校學生的全額獎學金,學生能獲得包括學費、生活費、路費在內的全部費用。名額由合作學校推薦產生,每年有推薦資格的學校也不相同。

政府獎學金是新政府為我國留學生提供的部分免費獎學金。能減免65%—80%的學費,但生活費、路費需學生自理。如家庭仍無法負擔剩餘費用,學生還可向學校申請無息貸款,最高額度毀陪為自費部分的80%。

另外,還有一種針對中國留學生的SM1(Senior Middle)獎學金計劃。這項計劃由新加坡教育部於上世紀九十年代推出,目的在於吸引優秀的中國學生來新留學。

二、留學生打工政策

在新加坡並不是所有留學生都可以打工兼職的。新加坡公立大學的留學生是允許打工的,但在時間上也有所限制。而私立大學的留學生在原則上是不允許打工的,除非所在學校擁有教育服務認證理事會鑒定認可,但前提也要徵得學校同意。否則,就算打黑工,嚴重的是要被遣返回國的。

三、新加坡留學優勢

1、教育質量高

新加坡的教育系統是全球最具創新的教育系統。最為著名的的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一直穩居世界前20,亞洲前3。這些著名的公立大學每年均有大量名額接受中國留學生申請。

並且,新加坡不僅有世界一流的大學,也有實用性強廣受僱主歡迎的理工學院,還有目標明確針對市場開設就業率高的私立大學。

2、文憑認可度高

沿襲英聯邦的教育體系,領先國際的教學水平,許多世界一流大學都對新加坡的基礎教育課程青睞有嘉。英語是新加坡最重要的商業、社會用語,畢業會考沿襲英國劍橋大學水準考試,成績受到世界各國承認。

3、社會安定,犯罪率低

新加坡是個典型的法治社會。也是全世界犯罪率最低的國家之一。在這里,法律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人們普遍具有強烈的法律意識和遵紀守法的習慣,這與新加坡政府大力推進法制建設是分不開的。所以,在新加坡留學學生既無自身不安全的顧慮,且又不容易誤入歧途。

4、生活節奏輕松自在

新加坡是一個繁華的大都市,生活節奏很快,快中有序,序中有調。開車2個多小時,可以逛完整個國家。新加坡也是世界馳名的花園國家,綠樹成蔭、四季常夏,寧靜有序,風景如畫,宛如一所世界級的特大校園。放慢腳步,你可以體會很多不同的文化特色。

⑤ 新加坡的教育制度是怎樣的

其實新加坡的教育體制有利於每個學生循序漸進地發展自己獨特的天賦和興趣。新加坡的教育同時吸收了東西方文化的精華,採用靈活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的潛能得到培養和發展。因此它的教育非常成功,自成一體。新加坡的教育既可以讓孩子學到學習的厚重又可以讓孩子們擁有發散思維的機會。

學前教育

新加坡三年制的學前教育,通過有趣的游戲,啟迪孩子心智。他們在學習語言、數學和科學的基礎知識之餘,也能培養社交禮議、發揮創意,並鑒賞音樂和藝術等。學前教育的課程以雙語教學,以英文作為第一語言,以華語、馬來語或淡米爾語(在當地稱作母語)作為第二語言。為我們留學生進入小學的正式學習培養好好的習慣和語言基礎。

小學教育

六年制教育;小學一年級入學年齡為7歲;半日授課新加坡的小學教育在全球享有盛譽,學生在國際數學和科學競賽中獨占鰲頭。新加坡小學反對應試教學,注重挖掘學生的潛力並培養他們課外學習的興趣。小學教育制度包括四年的基礎階段和兩年的定向階段學生在這兩個階段學習英語、母語與數學。此外,他們還將學習一些輔助科目,如:手工藝、道德教育、體育以及科學。三年級開始自然科學。小學六年級學生必須參加小這離校考試(PSLE)。

中學教育

中學教育為期四—五年(四年快捷課程與普通(工藝)課程,五年普通(學術)課程;中學的一般入學年齡為13歲;採用單學時課制;學生參加課外活動,如:體育、藝術、小組活動、商務以及工程學(某些學校開設該類課程)。愛好藝術、音樂與語言的學生可以根據個人興趣選擇選修課程。他們還可以選擇高級選修應用課程模塊,如:信息技術、商務以及工程學(某些學校開設該類課程)。 新加坡中小學一般採用半天制,和中國制度相比,課堂課沒有那麼繁忙。初級學院、大專和理工學院則沿用開放全日制。

大學教育

合格中學畢業生憑成績及興趣選擇初級學院、高級中學及理工學院(大專學府)繼續升學,或進入社會工作。初級學院的大學先修課程為兩年制,高級中學則為期三年制。新加坡有三所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管理大學。五所理工學院:南洋理工學院、新加坡理工學院、淡馬錫理工學院、義安理工學院、共和理工學院。新加坡也有許多私立學校,這些學校或學院也設有一些很受歡迎的課程,如語言、工商管理、市場營銷、公共關系、酒店旅遊業、美容及電腦等。這些課程很多與英美等國家的著名學府聯辦,當你完成了該校在新加坡教育的課程和通過了這些國家對其專業的考試可獲得文憑。之後,可以到英美等國的母校繼續深造。

綜上所訴,在這個全球領先的金融、商業和教育港灣,你將會體驗到是獨一無二、全球化但又帶有濃郁亞洲感覺的教育環境。讓您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就在新加坡!這里擁有多元文化的氛圍,將讓您的孩子結交不同國家和背景的朋友並終生受益無窮。

⑥ 新加坡語言政策

新加坡語言教育政策之轉變

李懿芳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在眾多亞洲國家中,新加坡為少數以英語作為主要溝通語言的國家,然而就
一個由多種種族組合而成的國家而言,這樣的決定並非一蹴可成,為顧及各種族
的利益,其間經歷許多溝通與協調,均反應在一連串的語言教育政策上面。正由
於新加坡具有多種種族的特徵,為了避免引起種族間的沖突,教育一向被政府列
為敏感的話題,因此我國國內有關新加坡語言教育政策的資料,也相形鮮少,僅
片面了解其實施雙語政策,並有顯著的英語教育成果。我國的語言教育政策自光
復以來多有變化,國語與母語之間的關系從對立演變至共存、第一外國語(英語
)教育在八十六學年度起,開始延伸至小學階段……,這些種種的變革值得我們
加以深思與關注。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新加坡在語言教育上的努力與經驗
,值得我們進一步的了解。本文擬先從新加坡語文環境著手,探討其種族、文化
、歷史等社會背景與語言政策發展的關系,再探究自一九六○年代以來,新加坡
所實施主要的語言教育政策內容,以期了解新加坡整體語言教育政策發展與轉變
,做為我國未來語言教育政策發展的參考資料。

新加坡的語言環境

新加坡為一蕞爾小國,位於東南亞中心,總面積約為633平方公里。分析新
加坡的地理要素,其中影響語言發展者主要有二:第一、位於太平洋與印度洋的
航運要道上,又有天然良港的條件,成為水路交通的重要樞紐,由於鄰近各地的
人種往來頻繁,使其形成一多種種族、多種語言的社群;第二、在地形上與馬來
半島連成一體,二者之間密不可分,舉凡政治、文化、語言、生活、歷史發展等
方面,均深受其影響。

新加坡的歷史尚短,原為一人口稀少的漁村。一八一九年元月二十九日,英
人萊佛士登陸新加坡,把新加坡開辟為一自由港,成為英國殖民地,為新加坡歷
史的起源。新加坡成為一貿易自由港之後,吸引外地勞工前來,主要以中國、印
尼、印度三地居多。其中印尼與馬來人本屬同種,因此新加坡居民以華人、馬來
人、及印度人為主,號稱三大民族。根據一九九七年統計,新加坡人口中以華人
比例最大,佔77.4%,馬來人次之佔14.2%,印度人佔7.2%,其他種族佔1.2%


新加坡多種種族的背景,是構成語言多樣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雖然新加坡的
人口以華、巫、印三族為主,但是各族內又存在許多小族群,根據一九五七年人
口普查,新加坡華、巫、印內部大大小小的種族共有二十五個之多,而且無論種
族的大小,都有自己的語言,其間語言之復雜由此可見。

由於外在因素與內在因素的考量,英語在新加坡社會越形重要。就內在因素
而言:一、新加坡種族多、語言雜,三大族群中,沒有一種語言有近半數的他族
人懂得,選擇任一族語言做為主要語言,均會引起他族的不滿。英語雖本為殖民
地的語言,但有過半數的各族人懂得,較易為各族人所接受;二、新加坡政治權
力與英語關系密切,統治階級的語言、法律的規定系以英語為主,也奠定了英語
不可動搖的社會地位。就外在因素而言:第一、英語為商業及國際貿易用語,此
為新加坡的經濟命脈;第二、英語也是現代科技的主要用語,對追求最新科技不
遺餘力的新加坡而言,是不可缺少的能力。

新加坡的語言教育政策

根據學者W.Stewart的分析,多元民族的社會在建國過程中,對語言計劃所
採取的政策,可歸納為兩大類:第一、獨尊一種語言:利用教育及法律等手段消
除其他語言,而獨尊一語作為國語;第二、多種語言並存,而擇一或若干種做為
官方語言,及不同族群間溝通的語言(郭振羽,1995:57)。新加坡的語言教育
政府基本上是採取第二種策略。以下即自新加坡獨立以前為起點,探討一九九七
年以前重要的語言政策,以期獲得整體的概念。

一、一九五六年「各黨派教育報告書」強調平等對待所有語言

一九五○年代,基於社會文化及政治因素的導向,新加坡眾多語言已經發展
成為四個主流-英語、華語、馬來語及淡米爾語。根據一九五○年各種語言源流
學校學生注冊人數統計,當時華語學校為72,951人、英語學校為49,690人、馬來
語學校為8,579人、淡米爾語學校為1,205人(Dudley, 1980:204)。在教育系
統中,華語使用比例雖高居第一,然而若以就業機會來計算,英語則位居首位,
使得越來越多華語學校的畢業生面臨就業困難,尤其在一九五四至一九五六年間
更形嚴重。因此「各黨派委員會」(All Party Committee)於一九五五年開始
著手調查華語學校的情況,其報告書為新加坡第一個國家語言教育計劃,主導新
加坡日後語言政策發展的方向。

「各黨派教育報告書」最重要的建議之一:不論各學校所使用的語言為何,
一律平等對待。為確保本土語言面臨英語的沖擊不致消失,並增加對本國語學校
的經費補助。雖然各黨派報告書對華語學校情況進行深入調查,但其主要目標是
在打破英語被其他本國語言學校排擠的障礙,並建立一個能對新加坡忠誠、且具
有馬來亞意識的教育制度。委員會認為新加坡的發展,必然走向與馬來西亞聯邦
合並的結果。對日後人民行動黨(People's Action Party)在語言與教育方面
的宣示,產生極大的影響,如平等對待英語、華語、馬來語及淡米爾語,尊重各
種語言源流學校並存發展的形態,指定上述四種語言為官方語言,並規定馬來語
為國語等措施。

二、因政治考量,採取以馬來語為主的多語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亞非各地紛紛興起了獨立自主的運動,新加坡於一
九五○年代開始,在人民行動黨的領導之下,爭取獨立。當時由於政治策略上的
考量,領導階層以謀求與馬來亞聯邦合並為最終目標,在語言政策上也採取相對
應的措施-即以馬來語為主的多語政策。

新加坡政府於一九五九年成為一自由邦,人民行動黨在普選後得到多數支持
,成為執政黨。同年,自治邦憲法宣布馬來語為「國語」,政府並繼續以各種措
施,推廣及提高馬來語的地位,為「合並」做准備。其中較為重要的措施如下(
郭振羽,1995:60):

1.成立「馬來語語言及文化協會」。

2.教育部成立「馬來語教育諮詢委員會」。

3.規定在政府學校任教的教師,須具有第一級馬來語程度:公務員程度則須
有第二級馬來語程度。

4.開辦中學程度馬來語課程,並成立馬來文中學。

一九六三年新加坡如願地加入新成立的「馬來西亞聯邦」,更加積極推廣國
語(馬來語),例如成立國語行動理事會、推行「國語月」和「國語周」運動、
增加媒體播放馬來語的時間、政府公告及公文,開始使用馬來文等。

雖然積極地加強馬來語的教育,但事實上新加坡政府在教育上仍然堅持四種
語文源流學校平等並重的多語政策。所以盡管在政策上新加坡力求與馬來西亞聯
邦一致,但在基本語言政策上,二者之間仍存在無法彌補的鴻溝。由於馬來西亞
只承認一個國語(馬來語),因此星馬之間語言和教育政策的分歧,以及二者在
文化和民族政策上的差異,造成了一九六五年新加坡被迫脫離馬來西亞聯邦而完
全獨立。

三、星馬分離,語言政策再次調整

表面上,脫離馬來西亞聯邦對新加坡語言政策沒有很大的影響,依舊維持雙
語政策、國語仍為馬來語,並和英語、華語及淡米爾語共列為官方語言。然而,
當新加坡確定脫離馬來西亞聯邦時,語言政策也產生了些許改變。

首先,一九六六年起,馬來語不再被視為國家學制中主要的教學語言,也失
去做為主要工作語言的功能;其次,媒體轉移焦點到其他語言上。例如:一九七
七年二份主要的英語日報定期刊載學習華語的方法、發行量最大的二份中文報,
在每日的雙語版中刊載華語及英語的教學內容、廣播媒體也經常性的播出英語課
程等,這些種種措施與一九六○年代早期倡導馬來語為國語時有明顯的不同。這
時,馬來語的國語地位只是象徵性的地位。

此時期有二方面的改變值得注意:英語成為主要工作語言,以及對母語保存
的重視。由於英語在新加坡為一中立語言,沒有偏袒任何一個族群,並對新加坡
成為國際商業中心、地區金融中心等角色提供相當大的助力,因此漸漸成為當地
主要的工作語言。另一方面,新加坡人意識到母語的保存,不但能發展文化的根
源、提供次國家層次的統整,並能培養「情感上的歸屬感」。

四、雙語政策的評鑒與改革

一九七○年代影響新加坡語言教育政策最主要的文獻,即為「一九七八年教
育部報告書」(the Report on the Ministry of Ecation 1978)。一九七八
年八月,新加坡副總理Goh Keng Swee博士領導的教育研究小組針對新加坡的教
育制度及語言政策進行檢討與評鑒。研究小組提出了「一九七八年教育部報告」
,對新加坡有關教育方面的語言政策,提出詳細及權威的評論。其中重要的發現
如下:

1.讀寫能力低:至少有25%的小學六年級學生未能達到最低的讀寫能力標准

2.一九七五至一九七七年間,參加小學離校考試的學生,62%未能通過第一
或第二語言考試。
3.學校於各種測量能力表現的途徑-測驗、報紙及書本閱讀中,表現不佳。
4.幾項提升語言程度的策略,經評估後成效不佳。

簡而言之,這份報告發現由於對語言能力要求過高,使得雙語政策未能普遍
有效的實施。新加坡政府認為有必要為不同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及學習興趣的學
生,安排不同學習課程,因此著手實施學制的改革,亦即於小學及中學階段實施
分流制度。

依照新教育制度,小學前三年的課程主要以語言學習為主,使學生在此階段
能為將來學好數學、科學和其他課程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小學三年級結束後,
學生依分流考試成績及雙語能力分配至「正常雙語課程」(normal)、「擴大雙
語課程」(extended)、「單語課程」(monolingual)。中學階段則依小學離
校考試,將學生分流進入「特別」(special)、「快捷」(express)及「普通
」(normal)課程,特別及快捷課程學生學習兩種語言,四年級結束時參加GCE
'O' level考試,通過者可進入大學預備學校學習;能力較差的普通課程學生,
四年級末接受GCE 'N' level考試,通過考試者可以再學習一年後參加'O' level
考試,未通過者則參加職業訓練或就業。

五、語言標准化問題-語言本文的轉變

學者Kloss將語言計劃分為兩類:一是「語言本文計劃」(language corpus
planning),指針對語言的設計和處理,包括新字匯和術語的釐定、字典的編撰
、新拼音方式或書寫方式的設計等;一是「語言地位計劃」(language status
planning),針對語言在社會上的地位和功能,做適當的處理和調整,以達到某
些既定的目標(郭振羽,1995:67-68)。

語言本文計劃涉及語言標准化的問題,由於新加坡早期系由外來移民所組成
,使用的語言均為「外來語」,這些語言經過長期使用自然與他種語言相互「干
擾」及「借用」,出現與原來語言有異的本土化特色,因此乃有「新加坡華語」
、「新加坡英語」的出現(郭振羽,1995:68)。由於新加坡是一個開放的國際
都市,若堅持以本地特色的語言做為標准,會造成語言上與外界隔絕的情形,因
此語言標准必須遵循外來(原來)的規范,亦即不涉及主動設計或文字的改革,
而只是在政策上決定採用何種外來規范,或外來的文字改革,以做為本地的標准
。以下分別介紹四種官方語言所涉及的語言標准問題。

華語所涉及的「本文計劃」引起的問題最多,影響也最大,其中特別值得注
意的是「簡體字」的使用及「漢語拼音」的推行。新加坡一九六○年代開始使用
簡體字,為符應政策實施雙語政策的一項改革。由於華語最困難的就是書寫能力
的學習,簡體字可節省書寫及學習的時間,因此以簡體字取代繁體字,可簡化華
語的學習(Dudley, 1980:217-218)。

在拼音方面,早年新加坡華語教學系以「注意符號」為准,自一九七○年代
中期開始,隨著中國「漢語拼音」辦法的公布實施,新加坡教育當局也決定全盤
採用,規定華族學生必須用華語姓名的漢語拼音,做為學校使用的英文姓名,以
減少方言的影響。但此措施帶來極大的反彈,對於不少華人而言,華語姓名慣以
方言發音,因此不論姓Tan(陳)或姓Teo(張),他們的姓氏已成為身份認同的
一部分。由Tan改為漢語拼音的Chen,或由Teo改為Zhang,雖然都是華文「陳」
或「張」,但對他們而言乃是強制改變世代沿用的姓氏,侵犯其基本人權。然而
盡管面臨輿論的反對,新加坡政府仍堅持於一九八○年開始在小學實施,並擴及
全國中小學(郭振羽,1995:70)。

馬來語本文的轉變主要依循馬來西亞及印尼二國。印馬兩國均使用馬來語為
國語,並各有其語言策劃機構,負責馬來語標准化和現代化的工作,在印尼的機
構稱為「語言與文學機構」(Institute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在馬
來西亞的機構稱為「國立語言發展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Language
Development)。為協調雙方關於馬來語的語言計劃,印馬政府組織一個「馬印
語言理事會」(Majlis Bahasa Malaysia/ Indonesia),負責協調兩國語言發
展的決策。新加坡原則上全盤接受語言理事會的決定,將其實施於學校、大眾傳
播及政府相關公告文書等。

淡米爾語由於使用人口少,政治及經濟效益低,在新加坡一直未受到政府的
重視。印度馬德拉斯(Madras)為淡米爾語的中心,對語言計劃議題有很大影響
,例如過去直接借用英語的情況相當頻繁,未來將逐漸以翻譯的方式取代。在馬
德拉斯開展的文字改革,經由期刊、雜志等影響新加坡的淡米爾語;本地的淡米
爾報紙在傳播上也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英語涉及的語言標准問題,主要是英語方言-「新加坡英語」。政府當局主
張必須推行國際標準的英語,亦即以英國廣播公司所代表的BBC English為准,
文法和拼音也以英國本土的標准及規范。然而一些語言學家Tongue(1974)、
Platt(1975)等的研究,發現新馬地區的英語雖非標准,但有其特色及社會功
能,不必完全否定本土英語的地位,甚至可適當承認其存在。盡管如此新加坡政
府仍積極推動標准化英語,如招募講道地英語者任職中小學及訓練本地教師、經
常性的舉辦在職課程及座談會提升英語水準、教育部也透過語言計劃中心提供學
校教師有關提升英語使用的課程等。

六、全國性學制的公告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登記華語源流學校的小學新生,自一九五九年的46%降
至一九八四年的0.7%。一九八三年十二月教育部提出,由於少於1%的小學新生
登記華語源流學校,而且已經沒有學生登記就讀馬來語及淡米爾語學校,因此公
告所有學生在一九八七年將以英語做為第一語言,為全國性學制的實施。此措施
引起相當程度的爭論,其中主要是來自受華語教育者的抨擊,認為華語程度將為
此下降。政府則聲稱若有足夠的家長要求學童進入華語源流學校,則會重新開辦
以華語為第一語言、英語為第二語言的學校;並增加以華語及英語為第一語言的
小學。

七、改進小學教育報告書

一九九一年三月,教育部發表「改進小學教育報告書」(Improving
Primary School Ecation Report)對中小學教育產生深遠的影響。根據調查
當時的教育制度存在幾項缺失,急待改進:1.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需要更多時間
學習雙語;2.小學生轉到不同分流課程的比率持續偏高,有延緩一年分流的必要
;3.進入職業暨工業訓練局的單語分流學生未具充份准備,且中輟者多。有鑒於
此,改進小學教育報告書主要建議如下:

1.提供三階段、七年的小學教育(包括一年學前教育,小一至小四基礎階段
,小五至小六定向階段)。

2.重新修訂小一至小四課程分配時間:英語佔33%、母語及道德教育佔27%
、數學及其他課程各佔20%。

3.調整小學離校考試,以「安置性測驗」取代「失敗-通過性測驗」。

4.小三分流延至小四結束時舉行,並在小五及小六時提供三種語言分流課程
,分別為EM1(英語和母語均為第一語言程度)、EM2(母語為第二語言程度)、
EMO(母語以口語型式學習)。

結語

由上述可知,新加坡語言教育計劃受政治、族群、經濟、文化等因素影響深
遠。綜合分析,今日新加坡的語言政策,系以下列幾點為主軸:1.華語、英語、
馬來語及淡米爾語四種官方語言並存;2.堅持雙語政策,英語為各民族學生必須
學習的共同語言;3.英語為工作語言,並具有國語的實際地位(de facto
national language);4.各族學生均需學習母語,做為保留傳統文化的媒介。
新加坡經歷三十多年的變革,突破種族間的藩籬,在語言政策上找到了一個平衡
點,雖然無法滿足所有種族的需求,但多數均能接受這樣的安排。新加坡多年來
處理語言政策的經驗,值得做為我國思考這類問題的參考。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雲惟利(1995)。語言環境。載於雲惟利編:新加坡社會和語言。新加坡:中華
語言文化中心。
郭振羽(1995)。語言政策和語言計劃。載於雲惟利編:新加坡社會和語言。新
加坡:中華語言文化中心。
英文部分
Dudley De souza (1980). The politics of language: Language planning in
singapore. In Evangelous A. (Ed.), Diachronic perspectives
(pp.203-232). 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Gopinathan S. (1994). Language policy changes 1979-1992: Politics and
pedagogy. In Gopinathan S. (Ed), Langauge, society and ecation in
Singapore: Issues and Trends. Singapore: South East.
Singapore Legislative Assembly Debates (1956-58). Official Report,
(Vol. 2,) 1st Series, p.71.

⑦ 新加坡義務教育什麼時候頒布的

新加坡的現行教育制度是1979年建立的,主要結構如下:
1、學前教育。山私立幼兒園、公立學校或公助學校承擔。進行啟飢森蒙教育和語言教育,語言教育60%為英語,40%為母語。
2、小學教育。小學從三年級結束時起,實行「分班制」。依據前三年期末考試情況分為「正常雙語班」「延長雙語班」和「單語班」在課程安排上,不同年級和不同類班有所不同。分班前的一至三年級課程相同,主要是語言和數學。分班後,兩種「雙語班」的課程包括第一譽賀語言、第二語言、數學、化學、物理、歷史、地理、德育、工藝、音樂、健康、體育等;單語班課程較少。
3、中學教育:中學教育仍慶肢派實行「分班制」。學生一入學,即根據小學牛業考試成績,將學生分流。進入「特殊雙語班」「快速雙語班」「正常雙語班」。

⑧ 新加坡的教育制度是什麼

新加坡的教育制度是新加坡中小學校一般採用半天制,而初級學院、大學專科和理工學院則沿用開放全日制。

就華文而言,新加坡有11所特選學校,比如:德明政府中學、華僑中學、立化中學等,它們早期是傳統的華校,經政府同意,將華文和英文同時並列為第一語文來授課。這些學校負責培養講華語的文化專才,同時也背負著傳授中華文化的使命。

新加坡中小學校一般採用半天制,而初級學院、大學專科和理工學院則沿用開放全日制。現有350多所中小學、十多所初級學院、一所高中、3所工藝教育學院。

新加坡的教育沿革:

新加坡的社會背景、人口結構、語言環境以及教育制度都有其獨特性。新加坡的華文教育從開創華僑私塾崇文閣算起,已有150餘年的歷史。

但從20世紀80年代起,政府逐步統一了語文源流學校,所有學生不分種族都以英語為第一語言,英語也是主要的教學媒介語。

新加坡的私立學院提供兩種課程:預科的課程文憑以及學位的課程。其中學位課程都是與國外大學合作辦學所頒發的國外大學文憑。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新加坡(教育)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39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79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602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51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10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60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91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408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33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