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看新加坡 » 新加坡哪裡賣燒紙

新加坡哪裡賣燒紙

發布時間: 2023-07-21 10:54:13

1. 清明節是為了紀念誰由來與傳說

清明 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 是為了紀念誰呢?本文是我整理的清明節是為了紀念誰資料,僅供參考。

清明節的紀念人物
清明節為每年公歷4月5日前後,節日的來歷和紀念介子推有關。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的簡介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歷史。

公歷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 春分 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的由來與 傳說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於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在春光明媚,桃紅柳綠的三四月間,中國傳統習俗中最重視的其一節日就是清明節了。清明節就是現在的民族埽墓節。按主日說,約在四月五日前後,按農歷,則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以這種歲時歷法來播種、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時在春分後十五天,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所以,“清明”本為節氣名,後來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習俗才形成清明節的。

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拜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正確的日子是在 冬至 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此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並為一了!

在墓前祭祖掃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的齊人篇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婦孺耐不住寒冷,也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於是就定了踏青、郊遊、盪鞦韆,踢 足球 、打馬球、插柳,拔河,斗雞等戶外活動,讓大家出來曬曬太陽,活動活動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之外,還有各項野外健身活動,使這個節日,除了有慎終追遠的感傷,還融合了歡樂賞春的氣氛;既有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到處是一派清新明麗的生動景象。真是一個極富特色,非常特別的節日。

清明祭掃墳塋是和喪葬禮俗有關的節俗。據載,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築墳丘,所以祭掃就不見於載籍。後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託。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後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范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基於上述意義,清明節因此成為華人的重要節日。

清明節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6天。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或後10天。有些籍貫人士的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
清明節的紀念方式
清明節紀念祖先有多種形式:

掃墓是清明節最早的一種習俗,這種習俗延續到今天,已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逐漸簡化。掃墓當天,子孫們先將先人的墳墓及周圍的雜草修整和清理,然後供上食品鮮花等。

由於火化遺體越來越普遍,其結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漸取代掃墓的習俗。

新加坡華人也在廟宇里為死者立神主牌,廟宇因此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

清明節當天有些人家也在家裡拜祭祖先。

在清明節這一天,可到先人墳地、骨灰放置所或寺廟的靈位前靜默鞠躬。

不論以何種形式紀念,清明節最基本的儀式是到墳前、骨灰放置處或靈位前追念祖先。為了使紀念祖先的儀式更有意義,我們應讓年輕一代的家庭成員了解先人過去的奮斗歷史。
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綵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 兒童 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 種植 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 植樹節 ”。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 霜降 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 其它 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收錢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於包袱里的冥錢,種類很多。一、大燒紙,九K白紙,砸上四行圓錢,每行五枚;二、冥鈔,這是人間有了洋錢票之後仿製的,上書“天堂銀行”、“冥國銀行”、“地府陰曹銀行”等字樣,並有□都城的圖案,多系巨額票面,背後印有佛教《往生咒》;三、假洋錢,用硬紙作心,外包銀箔,壓上與當時通行的銀元一樣的圖案;四、用紅色印在黃表紙上的《往生咒》,成一圓錢狀,故又叫“往生錢”;五、用金銀箔疊成的元寶、錁子,有的還要用線穿成串,下邊綴一彩紙穗。舊時,不拘貧富均有燒包袱的舉動。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設供案,將包袱放於正中,前設水餃、糕點、水果等供品,燒香秉燭。全家依尊卑長幼行禮後,即可於門外焚化。焚化時,劃一大圈,按墳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燒三五張紙,謂之“打發外祟”。

有的富戶要攜家帶眷乘車坐轎,親到墳塋去祭掃。屆時要修整墳墓,或象徵性地給墳頭上添添土,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祭罷,有的圍坐聚餐飲酒;有的則放起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娛樂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此即是掃墓又是郊遊,興盡方歸。

插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雲:“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採薇》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舍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志,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蘊含著“春常在”的祝願。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願。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徵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於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國外的“清明節”
5月6日,敘利亞烈士節。當晚政府要員設宴款待烈士親屬。

5月30日,美國大多數州的“陣亡將士紀念日”。

8月份,日本農歷七八月間有個盂蘭節,機關、企業放假3天,城裡人返回鄉下祭掃先人墓地。

9月1日,突尼西亞全國掃墓日,又叫英雄節,用以紀念在獨立斗爭中殉國的烈士。

10月31日,墨西哥亡靈節(也譯作萬靈節),晚上人們穿著奇裝異服,戴上祖輩相傳的假面具,對著先人的亡靈又唱又跳。相傳這源自印第安人的風俗。

2. 《清明上河圖》觀後感

當看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寫一份觀後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到底應如何寫觀後感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清明上河圖》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清明上河圖》觀後感 篇1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存世的僅見的一幅精品,屬一級國寶。該圖描繪了北宋京城汴梁和汴河兩岸的繁榮景象和自然風光,是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

這個寒假,我有幸參觀了「會動的」《清明上河圖》。整幅畫從遠處看,人頭攢動,熙熙攘攘,好不熱鬧。但走進細細一瞧,原來是不同行業的人,從事著各種活動。你瞧!大橋西側有一些攤販和遊客。貨攤上擺著各種雜貨,遊客們有的在貨攤前挑挑揀揀,有的望著過往的船隻,有的聚在路邊看相算命,有的正准備到碼頭上船。除了遊客,街上的行人更是絡繹不絕:急匆匆的推著貨車的小商販,時不時地擦一下額頭的汗水;富貴人家的公子小姐坐著馬車,悠閑自得;調皮的小孩兒又跑又跳,後面的母親焦急地追趕著……街道兩邊皆是酒館、茶樓,里邊的食客或高談闊論,或推杯換盞。旁邊空地上,三五個大漢正圍在一起賭博,周圍的人也湊了過來。遠核轎處駝鈴聲聲,一支西域來的駱駝隊伍正浩浩盪盪穿過街道……

汴河上來往的船隻很多,有的停靠在碼頭裝卸貨物,有的正在河上行駛,被纖夫拉船行進,有的剛剛靠岸……

「動態」的」《清明上河圖》彷彿讓我置身其中,真切地感受到了北宋京城的繁榮。後來,我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到更多關於《清明上河圖》的知識。

《清明上河圖》以長卷形式,生動形象地記錄了北宋都城的城市面貌和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真實寫照,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但是,《清明上河圖》表現的並非繁榮市景,當時官兵懶散,稅賦繁重,這是一幅有憂患意識的「盛世危圖」。

觀看了《清明上河圖》,我被畫家細膩的觀察力和精妙的筆法所吸引,圖中的馬車、轎子、船隻、房屋、樓閣、橋梁等各有特色,彷彿把我拉入歷史的長河,讓我穿越到了北宋京城,成為畫中那個在汴京街頭玩耍的小孩兒……

《清明上河圖》觀後感 篇2

今天是清明節,按理來說,我們應該已經在老家准備給已逝的親人上墳、燒紙,但我們沒有這么做,因為上個星期已經回去過了,所以既然已經放假了,我們就應該好好的玩。

我們的目的地是位於浙江東陽的橫店影視城——「清明上河圖」,據說是按照宋代大畫家張擇端的傳世塌譽之作《清明上河圖》改建而成的,許多劇組都來這兒取材拍戲,只是可惜,我們並沒有看到任何一個劇組在拍戲,講解員阿姨說,劇組一般都在早上拍戲,而我們則是在中午才來的,前幾天《奔跑吧,兄弟》剛來過這里,拍了幾組戲。

我們靜靜地欣賞著周遭的景象,雖然從電視屏幕中看,這些地方宏偉錦綉,但以正常的視角來看,卻發現這里並沒有那麼大,甚至還會有些渺小。進入了一個建築,才發現原來是和另一個建築是相通的。走進去,看到的景象卻讓人有了些許失望,除了建築以為,什麼都沒有,並不像電視銀屏上看到的那般繁華,反而因為空盪盪的看上去有著幾分空洞與荒蕪,土地里長得並不是什麼牡丹芍葯,而是團氏段幾株綠意正濃的小苗,給灰白的建築增添了幾分生機。

樹上幾只逗趣的小鳥正在嘰嘰喳喳的唱著一曲曲清脆動聽的春日之歌,讓人在這煩躁的炎炎太陽中得到放鬆,感到悠閑。

這一次來「清明上河圖」玩的並不是很好,但我也從中收獲了不少。

《清明上河圖》觀後感 篇3

初七,我與爸媽,爺爺奶奶來到紅谷灘觀看動態版《清明上河圖》。以往,我只在書本上看過靜止的,沒想到現在有動態版的,便心血來潮,拉著全家人一起來欣賞。

《清明上河圖》原畫長528cm,高24.8cm,是由北宋畫家張擇端所作,描繪的是明朝中朝蘇州繁榮的景象,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這幅畫是由宋徽宗所提的名,據說當張擇端獻給皇帝時,皇帝一看十分喜歡,覺得這幅畫突出了他的國家國泰民安,百姓們都安居樂業,京城繁榮昌盛,欣欣向榮,官員清正廉潔,因此將畫作提名為《清明上河圖》。

此畫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汴京郊野的春光。清晨,太陽剛剛升起,紅霞,薄霧環繞包圍著村莊小屋,柳林以及小河。山路上緩緩走來一排驢隊,驢背上馱著炭,兩個腳夫趕著它們向城市走來。來來往往的人們穿梭在柳林之間,有的是進京趕考,有的是進城趕集。其中有一個迎親隊伍,前方坐在騾子上的是新郎,中間的兩抬花轎,第一個坐著的是新娘,後一個或許是從娘家跟著小姐來的陪嫁丫鬟。花轎上並無太多裝飾,十分簡朴。

第二部分畫的是繁忙的汴河碼頭。這里是虹橋碼頭區,車水馬龍,緊張忙碌,是一個水陸交通的匯合點。汴河上各式各樣的船密密麻麻的布滿了河流。有的停在碼頭,等待貨物,有的行駛在河上,將貨物運往京城,有的大船則因超重請了許多纖夫拉船前行。中間有一條貨船即將通過大橋,船上的船夫們有的在船頭控制平衡和方向,有的在船頂拉風帆,還有的則在船尾劃槳,使船前進。夜幕降臨時,忙碌運貨的船隻消失了,有的只是一些供人休閑的船隻,船上掛滿了燈籠,河面倒映著璀璨的燈光,甚是好看。船上有的人在跳舞,有的人在下棋,有的人在喝茶聊天,一派清閑的景象。虹橋上也是十分熱鬧,有的人在橋上探頭看著河上人們的忙碌,有騎馬的,挑擔的,有趕驢進貨的,有推獨輪車的,也有觀賞景色的。

最後一部分也是最熱鬧的地方,以城樓為中心,兩邊的屋子各具特色。茶坊,酒樓,肉鋪,車店診所,香料店遍地開花。有算命的,有賣酒水的,也有賣雜貨的,各行各業,樣樣俱全。大的商鋪門口張燈結綵,掛著燈籠,燈籠上寫著代表著店的字,十分顯目。街上有的各種人群,做生意的商人,看風景喂魚的紳士,沿街乞討的老人,駕車遊玩的土豪,熱鬧非凡。

動態版《清明上河圖》不僅繪色繪形地展示了古代人的聰穎以及精湛畫技,還展示了古今現代科技和人們的想像。它結合了兩者的精髓,將一幅畫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我們眼前,更加清晰,更加有趣。通過這次的觀看,欣賞,不僅讓我知道了當時古代人的聰明才智,還讓我了解了許多當時的文化,風俗以及清明節的由來。《清明上河圖》真是一幅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水平的國寶級畫作啊!

《清明上河圖》觀後感 篇4

被譽為中國上海世界博覽會中國館鎮館之寶的動感版《清明上河圖》,從2011年12月7號到2012年2月6號,在新加坡博覽中心第三展廳展出。女兒提前就訂好了票,待我們抵新後,稍事休息,就來到了位於樟宜機場附近的新加坡博覽中心,隨著人群,進入第三展區。該展區約有1萬平方米,呈弧形狀。一進入展廳,大家就被那恢弘壯觀的場面吸引。

展出的動畫圖案將原作放大約30倍,投影在高6.5米、長約128米的巨幅屏幕上。這一當代高科技技術與古代名作完美結合的作品,向新加坡以及其他東南亞國家遊客生動地展示了中國古代文明,真實的再現了距今1000多年前北宋時代的風土民情、習俗、節日、節慶的慶祝方式,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動感版《清明上河圖》刻畫了宋朝京都開封白天和夜晚的景象,每位參觀者佩戴的解說詞閱讀器會提供中、英、日和馬來文導覽,也首次提供閩南、潮州、粵語等方言導覽。

按照古畫從右到左觀看的習慣,參觀者每行走10米——20米,都會細心的駐足觀看畫中日景和夜景的變化,並與相應的解說詞結合,如果時間允許的話,還可以再回頭來挑你最感興趣的,或沒有看清楚的地方,再次觀看,以便更好地體驗這幅巨作。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存世的僅見的一幅精品。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原畫寬24.8厘米,長528.7厘米。

該畫描繪的是汴京清明時節的繁榮景象,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通過這幅畫,使我們了解到北宋時期城市和鄉村的面貌以及當時各階層人民的生活,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清明上河圖》的中心是由一座拱形大橋和橋頭大街的街面組成。粗看時人頭攢動,雜亂無章;細看時這些人是不同行業的人,從事著各種活動。大橋西側有一些攤販和許多遊客。貨攤上擺有刀、剪、雜貨。有賣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許多遊客憑著橋側的欄桿,或指指點點,或在觀看河中往來的船隻。大橋中間的人行道上,是一條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轎的、有騎馬的、有挑擔的、有趕毛驢運貨的、有推獨輪車的……。大橋南面和大街相連,街道兩邊是茶樓、酒館、當鋪、作坊,街道兩旁的空地上還有不少張著大傘的小商販。街道向東西兩邊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較寧靜的郊區。可是街上還是行人不斷:有挑擔趕路的、有駕牛車送貨的、有趕著毛驢拉貨車的、有駐足觀賞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來往船隻很多,可謂千帆競發,百舸爭流。有的停泊在碼頭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駛。有的大船由於負載過重,船主雇了很多纖夫在拉船行進。有隻載貨的大船已駛進大橋下面,很快就要穿過橋洞了。這時,這只大船上的船夫顯得十分忙亂。有的站在船篷頂上,落下風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勁撐篙;有的用長篙頂住橋洞的洞頂,使船順水勢安全通過。這一緊張場面,引起了橋上遊客和鄰近船夫的關注,他們站在一旁吶喊助威。一個身穿紅衣的小童正在追豬過虹橋,為整個畫面增添了樂趣。

《清明上河圖》將汴河上繁忙、緊張的運輸場面,描繪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畫作的生活氣息。

張擇端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圖》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準。《清明上河圖》豐富的內容,眾多的人物,宏大的規模,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圖》細膩的刻畫了各類人群和各種人物的行為和表情,畫面疏密相間,有條不紊,從寧靜的郊區一直畫到熱鬧的城內街市,處處引人入勝,不愧為一幅世界極精品。而動態版的清明上河圖給原版的清明上河圖賦予了生命與活力,值得一睹為快。

《清明上河圖》觀後感 篇5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想大家都聽說過《清明上河圖》吧!我也不例外,早已久仰大名,但一直沒見到過。更沒見過會動的《清明上河圖》。沒想到今年寒假能有幸在我的家鄉定州貢院見到。

雖然以前一直沒機會參觀貢院,但這次我沒有心思參觀貢院里的景點,進了貢院,就直奔會動的《清明上河圖》展廳。

到了展廳,裡面黑漆漆的,伸手不見五指。過了一會兒,眼睛適應了黑暗,只見一塊帷幕橫亘展廳東西,長約一百多米,寬約三米多。聽媽媽說,《清明上河圖》記錄了北宋年間汴京城的城市生活面貌,用高科技將畫中的場景投影在帷幕上。畫中的人物、鳥獸、車都可以走動,全都「活過來」了,看著看著,我彷彿「穿越」來到了大宋朝。集市上可真熱鬧!有賣魚、肉、蔬菜、雞蛋的;有賣刀、剪、雜貨的`;有賣茶水的……一隻駱駝商隊滿載而歸,駱駝主人很高興,估計在想:太好了,這筆生意談成了!而孩子們互相追逐打鬧,稚嫩的小臉上洋溢著歡快的笑容。酒館內,有人大喊:「店小二,再給我拿一壺酒來!」再往上看去,有兩三位漂亮的女子坐在房間內彈琴,她們那纖細的手指在琴弦之間優雅地來回撥動,我好像真的聽到了那悠揚的聲音。街道上有人抬著轎子或趕著馬,好像要去辦什麼事。街道一旁大樹下有人在乘涼,還有幾個五大三粗的壯漢在比武,周圍一群人圍著觀看喝彩,好不熱鬧!

如此浩瀚的畫卷,畫面結構嚴謹,有條不紊,人物的各種活動,刻畫得非常細致生動,前呼後應,一氣呵成。《清明上河圖》共有歷代13個收藏家寫的14個跋文,鈐章96方。僅末代皇帝溥儀的鈐章就有3枚之多,足以證明溥儀對《清明上河圖》的青睞;只有《清明上河圖》這樣的輝煌巨制,才可以容得下一代帝王的千秋大夢。

通過這次參觀,讓我對文物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動態版·清明上河圖》為我們定州增添了輝煌的一筆!

《清明上河圖》觀後感 篇6

《清明上河圖》具有極大的考史價值,北宋年間的卞京,城內河流貫通,交通發達,為全國水陸交通中心。汴京城中有許多熱鬧的街市,街市開設有各種店鋪,甚至出現了夜市。逢年過節,京城更是熱鬧非凡。為了表現京城的繁榮昌盛,張擇端選擇了清明這個重要節日的景象進行了詳細的描述。

《清明上河圖》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橋和橋頭大街的街面組成。粗略的看一看,雜亂無。細細的一瞧,這些人是不同行業的人,從事著各種活動。大橋西側有一些攤販和許多遊客。貨攤上擺有刀、剪、雜貨。有賣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許多遊客憑著橋側的欄桿,或指指點點,或在觀看河中往來的船隻。大橋中間的人行道上,是一條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轎的,有騎馬的,有挑擔的,有趕毛驢運貨的,有推獨輪車的……街道兩邊是茶樓,酒館,當鋪等。街道兩旁的空地上還有不少張著大傘的小商販。街上還是行人不斷:有挑擔趕路的,有駕牛車送貨的,有趕著毛驢拉貨車的,有駐足觀賞景色的。河上來往的船隻很多,可謂千帆競發,百舸爭流。有的停泊在碼頭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駛。有的大船由於負載過重,船主雇了很多纖夫在拉船行進。有隻載貨的大船已駛進大橋下面,很快就要穿過橋洞了。這時,這只大船上的船夫顯得十分忙亂,快要撞到橋上了,這一場面,引起了橋上遊客和鄰近船夫的關注。張擇端將其描繪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其生活氣息。

從《清明上河圖》中可以看到幾個非常鮮明的藝術特色:第一、內容豐富。《清明上河圖》大到廣闊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聳的城郭,細到舟車上的釘鉚、攤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諧地組織成統一整體。畫中大街小巷,店鋪林立,酒店、茶館、點心鋪等百肆雜陳,還有城樓、河港、橋梁、貨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清明上河圖》中畫有八百一十五人,各種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隻,房屋樓閣三十多棟,推車乘轎也有二十多件。如此豐富多彩的內容,為歷代古畫中所罕見。各色人物從事的各種活動,神情氣質也各異而且穿插安排著各種活動,其間充滿著戲劇性的情節沖突,令觀者看業,饒有無窮回味。

第二、 結構嚴謹,繁而不亂。可貴的是,如此豐富多彩的內容,主體突出,首尾呼應,全卷渾然一體。畫中每個人物、景象、細節,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簡、動靜、聚散等畫面關系,處理得恰到好處,達到繁而不雜,多而不亂。充分表現了畫家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畫面組織和控制能力。第三、在技法上,大手筆與精細的手筆相結合,善於選擇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於詩情畫意,又具本質特徵的事物、場面及情節加以表現。十分細致入微的生活觀察,刻劃每一位人物、道具。每個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態,各有情節。房屋、橋梁等建築結構嚴謹,描繪一筆不苟。車馬船隻面面俱到,謹毛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勢。比如船隻上的物件、釘鉚方式,甚至結繩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嘆為觀止。

張擇端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圖》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清明上河圖》豐富的內容,眾多的人物,規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圖》的畫面疏密相間,有條不紊,從寧靜的郊區一直畫到熱鬧的城內街市,處處引人入勝。這幅畫描繪的是汴京清明時節的繁榮景象,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通過這幅畫,我們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當時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總之,《清明上河圖》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我不得不佩服前人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前人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寶貴的財富與經驗,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在生活和生產中發揮這種想像力與創造力,創建我們美好的家園。並且盡我們最大的努力來保護好這些絕無僅有的財富。幾個星期的美術鑒賞課程確實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最重要的是我學會了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去發現我們身邊的平凡的美麗。而這些東西顯然是平時的課本上無法領悟到的。當我們都學會去欣賞身邊的美麗時,我們的生活也必將如藝術品那般生動。

3. 清明節各地祭拜祖先的方式

回答者: 街角的誓言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4-5 10:54
韓國:掃墓不燒紙錢
韓國人掃墓,主要是在墓前擺上酒、水果、蒸糕等,然後行禮祭拜,從來沒有點火燒紙給陰間送錢的概念
清明節在韓國不是公共假期,當然,在韓國為父母修墓是大事,哪怕像三星那樣以管理苛刻聞名的大公司,也不會拒絕員工為修墓而遞上去的假條。

日本:懷念不只在清明
除了在御盆節時請靈送靈以外,平時去寺廟悼念祖先的日本人也不少
「御盆節時的東京很冷清,幾乎不堵車,有點像春節時的北京城。因為許多人都會回到老家去祭祖。」老家在神奈川縣橫濱、工作在崎玉縣的堀榮一告訴《國際先驅導報》記者。
日本也有和中國的清明節相似的節日,叫盂蘭盆節(簡稱御盆節)。日本各地習俗不同,御盆節時間也不同。東京地區大多是每年7月15日舉行,也有的地方是在8月15日。據他介紹,雖然不是法定節日,但是絕大部分公司在每年制定假期時,都會考慮到回鄉祭祖的因素,給大家放假。短的3天,長的有10天。
既懷念祖先也孝敬老人

新加坡:祭祖傳統不敢丟
東南亞地區華人擁有獨特的宗鄉會館文化,它的形成與華人的清明節祭祖傳統密切相關,可以說南來華人都是這么凝聚起來的

山西:
明節,是春季祭祖最隆重的節日,習慣稱為「鬼節」。
山西舊有「清明細雨催人哀,漠漠(土番)頭野花開,手端祭品肩扛鍬,都為先墳上土來」的民謠,生動地概括了時人的心情與掃墓的特點。
春天,民間多修補房舍,以防夏季雨漏。由活人聯想到死人,田間墳頭經過風吹雨淋,往往塌陷低落。清明時節上墳,最大的特點就是鏟除墳頭雜草,用新土將墳堆加高加固,習慣稱為整修陰宅,表現了兒孫對先人的哀思。
山西南部地區,人家不論貴賤貧富,上墳時男女都到,表示所有後代都在懷念祖先。北部地區上墳多是男子的事情,婦女一般不到墳瑩。大同、平遙等地,是日傍晚,舊俗婦女們要在大門外放聲大哭,「闔村哀聲連一片,傳入耳中都是悲」。
清明節上墳,山西南部多數地方不燃香、不化紙,要將冥錢等物懸掛墳頭,有「清明墳頭一片白」的說法。原因是寒食節習慣禁火,而清明節又在寒食節期間。山西北部多數地方卻要將冥錢等物全部燒盡,理由是不燒盡就轉不到先人手裡。大同等地又習慣白日上墳,晚上在家中焚燒冥錢冥帛。
晉西北的河曲等地,舊俗上墳要帶酒餚,祭畢祖先,便在墳地里飲食,意寓與先人共飲共食。晉南的聞喜等地,上墳時要用嵌棗糕在墳堆上滾來滾去,傳說是為死去的老人抓癢癢。晉中的介休等地,上墳時供品為面餅,形如盤蛇。回家後將面餅放在院里,吹曬干以後再吃。老人們講究可治病,其源蓋出於寒食禁火的緣故。
晉南地區上墳後,回家時要拔些麥苗,並在門上插松枝柏葉或柳條以辟邪。晉北地區多插柳條。還有的地方,在墳上也插一些柳條。
清明節,晉南地區民間要蒸大饃,中夾核桃、紅棗、豆子之類,稱為子福。取意子孫多福,全憑祖宗保佑。家家還要做黑豆涼粉,切薄塊灌湯而食。鏟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名曰驅蠍。晉東南地區,人人頭上插柳枝枯葉。婦女要用描金彩勝(頭飾)貼在兩鬢。 晉北地區,習慣生黑豆芽,並用玉米麵包黑豆芽餡食用。晉西北地區講究用黍米磨面作餅,俗稱「攤黃兒」,呂梁地區在清明後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稱「清新火」。
清明節,全省盛行「打鞦韆」。時間講究前三天、後四天。太陽出山後開始,姑娘、媳婦們都要一展風姿。太陽落山後,必須停止活動。傳說清明前後,所有的鬼魂都要在夜間出來玩鞦韆,人是不敢與鬼爭的。雖然荒唐,卻也反映了對亡者的尊重,希望已故親人能夠與生者同樂的傳統心理。
清明節,全省還盛行放風箏。田間街頭,到處可以看到歡樂的孩童,手牽長線奔跑競比。
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哀與樂並存、敬與畏同在,是清明節民俗活動的最大特點。
清明節前後,還要過「三月三」。
三月三,古稱上巳節。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上巳」,亦稱為「三巳」。三國魏以後,把節日固定在三月初三,一直沿襲至今。
《 後漢書·禮儀志上 》記載,「是月上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痰,為大潔」。後來則變成了每到三月三,人皆到水邊遊玩飲宴的習俗。山西舊有「三月三日天氣新,汾河兩岸皆麗人」的說法。
三月三日,民間多進行踏青活動。晉南地區婦女用柳條鞭打卧室牆壁,稱為「摔蠍子」。打完後,再貼一張「觀音楊柳符」,用以禁蠍。晉北地區禁蠍,習慣在穀雨節。家家牆上都要貼「穀雨禁蠍貼」,灶神位貼公雞吃蠍子的畫,名為「穀雨雞」。貼與畫上還配以禁蠍諺語(亦稱咒):「我是天上神,下界保萬民,每逢穀雨日,定拿蠍子精。南斗六郎,北斗七星,太上老君急急律令!」等等。
三月三日,民間也演變成祀神活動。北部地區有祀「真武神」與「西王母」兩種,祀王母稱作「蟠桃會」。南部地區大多為祭祀「華佗」。襄汾習俗到華佗廟焚香,每人要敬獻一隻雄雞,並用針刺雞冠淌血以祭祀,俗稱「千雞會」。
三月三日,晉東南地區婦女習慣到野外挖取野菜,加工而食,稱為斬百病。晉西北地區則在穀雨節前後挑野菜吃。也用榆菜和米粉作餌,蒸面成塊,稱為「榆錢傀儡」。吃起來軟美可口。
三月三日,晉北地區民間習慣做醋。
台灣:
中國幅員遼闊,南北氣候不一,所以清明節也因地而異,有二月初二的,也有三月初三的。台灣的清明節是從前一年冬至開始算起的第105天,台灣的漳州籍人清明節則是在農歷三月初三。台灣清明節習俗和閩南差不多,台灣客家人祭祖掃墓的時間是從元宵節過後便開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為止。
台灣民眾的掃墓習俗,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般祭掃,儀式及祭祀的東西比較簡單,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類和糕餅;二是修整祖墓,祭禮相當隆重,供祭的祭禮一般包括各種祭禮品十二種蔬菜及粿類、糕餅等。掃墓時一定要在墳墓的四周獻置「墓紙」(用五色紙剪成長方形)每張紙壓上小石頭,還得放一沓在墓碑上。這個儀式俗稱「掛紙」,是獻給祖先的錢。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圍在墳墓四周吃紅蛋,蛋殼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陳代謝、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掃墓的同時,也要祭拜長期站在一旁守護墓地及祖先安靈的土地公(有一塊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勞,更有感恩圖報的意思。台灣還有一個特殊習俗,如果在這一年內家中有喜事,掃墓時要整修墳墓,還得准備一個小紅燈(油燈)點在墓前,回家時再帶回家,據說可招來更多的喜氣和吉祥。
過去的台灣農村,每當掃完墓之後,都會有一群孩子前來討粿類,來的人愈多,表示這一家族日後將愈發達,主人們也都樂意分送「發粿」或金錢給那些孩子們。
後因台灣墓地減少而實行骨灰塔,不少人把骨灰盒放置骨灰塔上,每到清明則到骨灰塔去祭拜,也同樣起祭拜祖先的作用。由於人們觀念的逐步改變,祭掃祖墓的儀式也省略了許多。
舟山:
掃墓 舟山人俗稱上墳,到墳墓前祭奠先人。祭奠時,出於對先人的尊重懷念之情,人們皆先剪除雜草,修整陵木,搬土培墳,所以稱之為掃墓。繼而,點香燒燭,擺螺螄、青餅、條子糕、菜餚等供品,老式的家長率全家老小下跪磕頭,新式的行鞠躬禮。祭禮畢,墳頂插竹幡,焚燒紙錢及冥錢,給圍觀上墳的小孩分「麻糍錢」(麻糍即青餅也,其形狀有圓形的,也有菱形的)。上墳後,回家還要做「清明羹飯」。�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舊定海上墳時供品有一個特色,許多菜餚系冷盤與涼拌菜,還有清明特色點心——青餅、條子糕皆可冷食,由此可以看出,寒食節的習俗雖早已式微,但它的精神仍保留在清明的食俗上,歷久不衰。

希望能對你有幫助這些資料。
回答者: wjy870105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4-5 13:04
韓國:掃墓不燒紙錢

韓國人掃墓,主要是在墓前擺上酒、水果、蒸糕等,然後行禮祭拜,從來沒有點火燒紙給陰間送錢的概念
日本:懷念不只在清明

除了在御盆節時請靈送靈以外,平時去寺廟悼念祖先的日本人也不少 回答者: 街角的誓言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4-5 10:54
韓國:掃墓不燒紙錢
韓國人掃墓,主要是在墓前擺上酒、水果、蒸糕等,然後行禮祭拜,從來沒有點火燒紙給陰間送錢的概念
清明節在韓國不是公共假期,當然,在韓國為父母修墓是大事,哪怕像三星那樣以管理苛刻聞名的大公司,也不會拒絕員工為修墓而遞上去的假條。

日本:懷念不只在清明
除了在御盆節時請靈送靈以外,平時去寺廟悼念祖先的日本人也不少
「御盆節時的東京很冷清,幾乎不堵車,有點像春節時的北京城。因為許多人都會回到老家去祭祖。」老家在神奈川縣橫濱、工作在崎玉縣的堀榮一告訴《國際先驅導報》記者。
日本也有和中國的清明節相似的節日,叫盂蘭盆節(簡稱御盆節)。日本各地習俗不同,御盆節時間也不同。東京地區大多是每年7月15日舉行,也有的地方是在8月15日。據他介紹,雖然不是法定節日,但是絕大部分公司在每年制定假期時,都會考慮到回鄉祭祖的因素,給大家放假。短的3天,長的有10天。
既懷念祖先也孝敬老人

新加坡:祭祖傳統不敢丟
東南亞地區華人擁有獨特的宗鄉會館文化,它的形成與華人的清明節祭祖傳統密切相關,可以說南來華人都是這么凝聚起來的

山西:
明節,是春季祭祖最隆重的節日,習慣稱為「鬼節」。
山西舊有「清明細雨催人哀,漠漠(土番)頭野花開,手端祭品肩扛鍬,都為先墳上土來」的民謠,生動地概括了時人的心情與掃墓的特點。
春天,民間多修補房舍,以防夏季雨漏。由活人聯想到死人,田間墳頭經過風吹雨淋,往往塌陷低落。清明時節上墳,最大的特點就是鏟除墳頭雜草,用新土將墳堆加高加固,習慣稱為整修陰宅,表現了兒孫對先人的哀思。
山西南部地區,人家不論貴賤貧富,上墳時男女都到,表示所有後代都在懷念祖先。北部地區上墳多是男子的事情,婦女一般不到墳瑩。大同、平遙等地,是日傍晚,舊俗婦女們要在大門外放聲大哭,「闔村哀聲連一片,傳入耳中都是悲」。
清明節上墳,山西南部多數地方不燃香、不化紙,要將冥錢等物懸掛墳頭,有「清明墳頭一片白」的說法。原因是寒食節習慣禁火,而清明節又在寒食節期間。山西北部多數地方卻要將冥錢等物全部燒盡,理由是不燒盡就轉不到先人手裡。大同等地又習慣白日上墳,晚上在家中焚燒冥錢冥帛。
晉西北的河曲等地,舊俗上墳要帶酒餚,祭畢祖先,便在墳地里飲食,意寓與先人共飲共食。晉南的聞喜等地,上墳時要用嵌棗糕在墳堆上滾來滾去,傳說是為死去的老人抓癢癢。晉中的介休等地,上墳時供品為面餅,形如盤蛇。回家後將面餅放在院里,吹曬干以後再吃。老人們講究可治病,其源蓋出於寒食禁火的緣故。
晉南地區上墳後,回家時要拔些麥苗,並在門上插松枝柏葉或柳條以辟邪。晉北地區多插柳條。還有的地方,在墳上也插一些柳條。
清明節,晉南地區民間要蒸大饃,中夾核桃、紅棗、豆子之類,稱為子福。取意子孫多福,全憑祖宗保佑。家家還要做黑豆涼粉,切薄塊灌湯而食。鏟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名曰驅蠍。晉東南地區,人人頭上插柳枝枯葉。婦女要用描金彩勝(頭飾)貼在兩鬢。 晉北地區,習慣生黑豆芽,並用玉米麵包黑豆芽餡食用。晉西北地區講究用黍米磨面作餅,俗稱「攤黃兒」,呂梁地區在清明後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稱「清新火」。
清明節,全省盛行「打鞦韆」。時間講究前三天、後四天。太陽出山後開始,姑娘、媳婦們都要一展風姿。太陽落山後,必須停止活動。傳說清明前後,所有的鬼魂都要在夜間出來玩鞦韆,人是不敢與鬼爭的。雖然荒唐,卻也反映了對亡者的尊重,希望已故親人能夠與生者同樂的傳統心理。
清明節,全省還盛行放風箏。田間街頭,到處可以看到歡樂的孩童,手牽長線奔跑競比。
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哀與樂並存、敬與畏同在,是清明節民俗活動的最大特點。
清明節前後,還要過「三月三」。
三月三,古稱上巳節。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上巳」,亦稱為「三巳」。三國魏以後,把節日固定在三月初三,一直沿襲至今。
《 後漢書·禮儀志上 》記載,「是月上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痰,為大潔」。後來則變成了每到三月三,人皆到水邊遊玩飲宴的習俗。山西舊有「三月三日天氣新,汾河兩岸皆麗人」的說法。
三月三日,民間多進行踏青活動。晉南地區婦女用柳條鞭打卧室牆壁,稱為「摔蠍子」。打完後,再貼一張「觀音楊柳符」,用以禁蠍。晉北地區禁蠍,習慣在穀雨節。家家牆上都要貼「穀雨禁蠍貼」,灶神位貼公雞吃蠍子的畫,名為「穀雨雞」。貼與畫上還配以禁蠍諺語(亦稱咒):「我是天上神,下界保萬民,每逢穀雨日,定拿蠍子精。南斗六郎,北斗七星,太上老君急急律令!」等等。
三月三日,民間也演變成祀神活動。北部地區有祀「真武神」與「西王母」兩種,祀王母稱作「蟠桃會」。南部地區大多為祭祀「華佗」。襄汾習俗到華佗廟焚香,每人要敬獻一隻雄雞,並用針刺雞冠淌血以祭祀,俗稱「千雞會」。
三月三日,晉東南地區婦女習慣到野外挖取野菜,加工而食,稱為斬百病。晉西北地區則在穀雨節前後挑野菜吃。也用榆菜和米粉作餌,蒸面成塊,稱為「榆錢傀儡」。吃起來軟美可口。
三月三日,晉北地區民間習慣做醋。
台灣:
中國幅員遼闊,南北氣候不一,所以清明節也因地而異,有二月初二的,也有三月初三的。台灣的清明節是從前一年冬至開始算起的第105天,台灣的漳州籍人清明節則是在農歷三月初三。台灣清明節習俗和閩南差不多,台灣客家人祭祖掃墓的時間是從元宵節過後便開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為止。
台灣民眾的掃墓習俗,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般祭掃,儀式及祭祀的東西比較簡單,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類和糕餅;二是修整祖墓,祭禮相當隆重,供祭的祭禮一般包括各種祭禮品十二種蔬菜及粿類、糕餅等。掃墓時一定要在墳墓的四周獻置「墓紙」(用五色紙剪成長方形)每張紙壓上小石頭,還得放一沓在墓碑上。這個儀式俗稱「掛紙」,是獻給祖先的錢。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圍在墳墓四周吃紅蛋,蛋殼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陳代謝、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掃墓的同時,也要祭拜長期站在一旁守護墓地及祖先安靈的土地公(有一塊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勞,更有感恩圖報的意思。台灣還有一個特殊習俗,如果在這一年內家中有喜事,掃墓時要整修墳墓,還得准備一個小紅燈(油燈)點在墓前,回家時再帶回家,據說可招來更多的喜氣和吉祥。
過去的台灣農村,每當掃完墓之後,都會有一群孩子前來討粿類,來的人愈多,表示這一家族日後將愈發達,主人們也都樂意分送「發粿」或金錢給那些孩子們。
後因台灣墓地減少而實行骨灰塔,不少人把骨灰盒放置骨灰塔上,每到清明則到骨灰塔去祭拜,也同樣起祭拜祖先的作用。由於人們觀念的逐步改變,祭掃祖墓的儀式也省略了許多。
舟山:
掃墓 舟山人俗稱上墳,到墳墓前祭奠先人。祭奠時,出於對先人的尊重懷念之情,人們皆先剪除雜草,修整陵木,搬土培墳,所以稱之為掃墓。繼而,點香燒燭,擺螺螄、青餅、條子糕、菜餚等供品,老式的家長率全家老小下跪磕頭,新式的行鞠躬禮。祭禮畢,墳頂插竹幡,焚燒紙錢及冥錢,給圍觀上墳的小孩分「麻糍錢」(麻糍即青餅也,其形狀有圓形的,也有菱形的)。上墳後,回家還要做「清明羹飯」。�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舊定海上墳時供品有一個特色,許多菜餚系冷盤與涼拌菜,還有清明特色點心——青餅、條子糕皆可冷食,由此可以看出,寒食節的習俗雖早已式微,但它的精神仍保留在清明的食俗上,歷久不衰。

希望能對你有幫助這些資料。
回答者: wjy870105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4-5 13:04
韓國:掃墓不燒紙錢

韓國人掃墓,主要是在墓前擺上酒、水果、蒸糕等,然後行禮祭拜,從來沒有點火燒紙給陰間送錢的概念
日本:懷念不只在清明 回答者: 街角的誓言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4-5 10:54
韓國:掃墓不燒紙錢
韓國人掃墓,主要是在墓前擺上酒、水果、蒸糕等,然後行禮祭拜,從來沒有點火燒紙給陰間送錢的概念
清明節在韓國不是公共假期,當然,在韓國為父母修墓是大事,哪怕像三星那樣以管理苛刻聞名的大公司,也不會拒絕員工為修墓而遞上去的假條。

日本:懷念不只在清明
除了在御盆節時請靈送靈以外,平時去寺廟悼念祖先的日本人也不少
「御盆節時的東京很冷清,幾乎不堵車,有點像春節時的北京城。因為許多人都會回到老家去祭祖。」老家在神奈川縣橫濱、工作在崎玉縣的堀榮一告訴《國際先驅導報》記者。
日本也有和中國的清明節相似的節日,叫盂蘭盆節(簡稱御盆節)。日本各地習俗不同,御盆節時間也不同。東京地區大多是每年7月15日舉行,也有的地方是在8月15日。據他介紹,雖然不是法定節日,但是絕大部分公司在每年制定假期時,都會考慮到回鄉祭祖的因素,給大家放假。短的3天,長的有10天。
既懷念祖先也孝敬老人

新加坡:祭祖傳統不敢丟
東南亞地區華人擁有獨特的宗鄉會館文化,它的形成與華人的清明節祭祖傳統密切相關,可以說南來華人都是這么凝聚起來的

山西:
明節,是春季祭祖最隆重的節日,習慣稱為「鬼節」。
山西舊有「清明細雨催人哀,漠漠(土番)頭野花開,手端祭品肩扛鍬,都為先墳上土來」的民謠,生動地概括了時人的心情與掃墓的特點。
春天,民間多修補房舍,以防夏季雨漏。由活人聯想到死人,田間墳頭經過風吹雨淋,往往塌陷低落。清明時節上墳,最大的特點就是鏟除墳頭雜草,用新土將墳堆加高加固,習慣稱為整修陰宅,表現了兒孫對先人的哀思。
山西南部地區,人家不論貴賤貧富,上墳時男女都到,表示所有後代都在懷念祖先。北部地區上墳多是男子的事情,婦女一般不到墳瑩。大同、平遙等地,是日傍晚,舊俗婦女們要在大門外放聲大哭,「闔村哀聲連一片,傳入耳中都是悲」。
清明節上墳,山西南部多數地方不燃香、不化紙,要將冥錢等物懸掛墳頭,有「清明墳頭一片白」的說法。原因是寒食節習慣禁火,而清明節又在寒食節期間。山西北部多數地方卻要將冥錢等物全部燒盡,理由是不燒盡就轉不到先人手裡。大同等地又習慣白日上墳,晚上在家中焚燒冥錢冥帛。
晉西北的河曲等地,舊俗上墳要帶酒餚,祭畢祖先,便在墳地里飲食,意寓與先人共飲共食。晉南的聞喜等地,上墳時要用嵌棗糕在墳堆上滾來滾去,傳說是為死去的老人抓癢癢。晉中的介休等地,上墳時供品為面餅,形如盤蛇。回家後將面餅放在院里,吹曬干以後再吃。老人們講究可治病,其源蓋出於寒食禁火的緣故。
晉南地區上墳後,回家時要拔些麥苗,並在門上插松枝柏葉或柳條以辟邪。晉北地區多插柳條。還有的地方,在墳上也插一些柳條。
清明節,晉南地區民間要蒸大饃,中夾核桃、紅棗、豆子之類,稱為子福。取意子孫多福,全憑祖宗保佑。家家還要做黑豆涼粉,切薄塊灌湯而食。鏟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名曰驅蠍。晉東南地區,人人頭上插柳枝枯葉。婦女要用描金彩勝(頭飾)貼在兩鬢。 晉北地區,習慣生黑豆芽,並用玉米麵包黑豆芽餡食用。晉西北地區講究用黍米磨面作餅,俗稱「攤黃兒」,呂梁地區在清明後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稱「清新火」。
清明節,全省盛行「打鞦韆」。時間講究前三天、後四天。太陽出山後開始,姑娘、媳婦們都要一展風姿。太陽落山後,必須停止活動。傳說清明前後,所有的鬼魂都要在夜間出來玩鞦韆,人是不敢與鬼爭的。雖然荒唐,卻也反映了對亡者的尊重,希望已故親人能夠與生者同樂的傳統心理。
清明節,全省還盛行放風箏。田間街頭,到處可以看到歡樂的孩童,手牽長線奔跑競比。
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哀與樂並存、敬與畏同在,是清明節民俗活動的最大特點。
清明節前後,還要過「三月三」。
三月三,古稱上巳節。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上巳」,亦稱為「三巳」。三國魏以後,把節日固定在三月初三,一直沿襲至今。
《 後漢書·禮儀志上 》記載,「是月上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痰,為大潔」。後來則變成了每到三月三,人皆到水邊遊玩飲宴的習俗。山西舊有「三月三日天氣新,汾河兩岸皆麗人」的說法。
三月三日,民間多進行踏青活動。晉南地區婦女用柳條鞭打卧室牆壁,稱為「摔蠍子」。打完後,再貼一張「觀音楊柳符」,用以禁蠍。晉北地區禁蠍,習慣在穀雨節。家家牆上都要貼「穀雨禁蠍貼」,灶神位貼公雞吃蠍子的畫,名為「穀雨雞」。貼與畫上還配以禁蠍諺語(亦稱咒):「我是天上神,下界保萬民,每逢穀雨日,定拿蠍子精。南斗六郎,北斗七星,太上老君急急律令!」等等。
三月三日,民間也演變成祀神活動。北部地區有祀「真武神」與「西王母」兩種,祀王母稱作「蟠桃會」。南部地區大多為祭祀「華佗」。襄汾習俗到華佗廟焚香,每人要敬獻一隻雄雞,並用針刺雞冠淌血以祭祀,俗稱「千雞會」。
三月三日,晉東南地區婦女習慣到野外挖取野菜,加工而食,稱為斬百病。晉西北地區則在穀雨節前後挑野菜吃。也用榆菜和米粉作餌,蒸面成塊,稱為「榆錢傀儡」。吃起來軟美可口。
三月三日,晉北地區民間習慣做醋。
台灣:
中國幅員遼闊,南北氣候不一,所以清明節也因地而異,有二月初二的,也有三月初三的。台灣的清明節是從前一年冬至開始算起的第105天,台灣的漳州籍人清明節則是在農歷三月初三。台灣清明節習俗和閩南差不多,台灣客家人祭祖掃墓的時間是從元宵節過後便開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為止。
台灣民眾的掃墓習俗,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般祭掃,儀式及祭祀的東西比較簡單,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類和糕餅;二是修整祖墓,祭禮相當隆重,供祭的祭禮一般包括各種祭禮品十二種蔬菜及粿類、糕餅等。掃墓時一定要在墳墓的四周獻置「墓紙」(用五色紙剪成長方形)每張紙壓上小石頭,還得放一沓在墓碑上。這個儀式俗稱「掛紙」,是獻給祖先的錢。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圍在墳墓四周吃紅蛋,蛋殼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陳代謝、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掃墓的同時,也要祭拜長期站在一旁守護墓地及祖先安靈的土地公(有一塊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勞,更有感恩圖報的意思。台灣還有一個特殊習俗,如果在這一年內家中有喜事,掃墓時要整修墳墓,還得准備一個小紅燈(油燈)點在墓前,回家時再帶回家,據說可招來更多的喜氣和吉祥。
過去的台灣農村,每當掃完墓之後,都會有一群孩子前來討粿類,來的人愈多,表示這一家族日後將愈發達,主人們也都樂意分送「發粿」或金錢給那些孩子們。
後因台灣墓地減少而實行骨灰塔,不少人把骨灰盒放置骨灰塔上,每到清明則到骨灰塔去祭拜,也同樣起祭拜祖先的作用。由於人們觀念的逐步改變,祭掃祖墓的儀式也省略了許多。
舟山:
掃墓 舟山人俗稱上墳,到墳墓前祭奠先人。祭奠時,出於對先人的尊重懷念之情,人們皆先剪除雜草,修整陵木,搬土培墳,所以稱之為掃墓。繼而,點香燒燭,擺螺螄、青餅、條子糕、菜餚等供品,老式的家長率全家老小下跪磕頭,新式的行鞠躬禮。祭禮畢,墳頂插竹幡,焚燒紙錢及冥錢,給圍觀上墳的小孩分「麻糍錢」(麻糍即青餅也,其形狀有圓形的,也有菱形的)。上墳後,回家還要做「清明羹飯」。�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舊定海上墳時供品有一個特色,許多菜餚系冷盤與涼拌菜,還有清明特色點心——青餅、條子糕皆可冷食,由此可以看出,寒食節的習俗雖早已式微,但它的精神仍保留在清明的食俗上,歷久不衰。

希望能對你有幫助這些資料。
回答者: wjy870105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4-5 13:04
韓國:掃墓不燒紙錢

韓國人掃墓,主要是在墓前擺上酒、水果、蒸糕等,然後行禮祭拜,從來沒有點火燒紙給陰間送錢的概念
日本:懷念不只在清明

除了在御盆節時請靈送靈以外,平時去寺廟悼念祖先的日本人也不少

除了在御盆節時請靈送靈以外,平時去寺廟悼念祖先的日本人也不少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38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77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98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50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08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59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89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404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32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