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看新加坡 » 外界如何評論新加坡李光耀

外界如何評論新加坡李光耀

發布時間: 2023-08-04 12:25:38

㈠ 新加坡李氏父子真的關心中國嗎

新加坡的李光耀、李顯龍父子經常為中國的事操心。前一段時期是李光耀出面,說中國有恢復「中央王國」、恢復昔日朝貢體系的野心,呼籲各國警惕中國,而最新是他的肖子李顯龍又在東京發表了針對中國的講話。據報道,李顯龍直接向中國喊話,要求中國「透過行動和自我剋制來展示本身並無惡意」,否則非但不能「消除其他國家的疑慮」,而且還「會輸掉世界地位」,雲雲。李氏父子如此勤懇不要報酬地經常對中國指手畫腳、說三道四,他們真的是在關心中國嗎?如果不是,那又到底究竟是何種居心呢? 表面看起來這似乎是關心中國。 當今中國的確面臨著嚴重的島嶼主權爭端,如何處理是一個相當棘手的問題,就這個問題建言獻策,看起來似乎屬於關心中國的范疇,因為這些問題確實需要群策群力,需要集眾人之智,即使所言所策不合時宜,但只要能給人一點啟示,也不無益處。 深入地看這又像是在恐嚇中國。 但是,無論是李光耀的談話,還是李顯龍的呼籲,從中都根本看不到任何有益於中國之處,相反深入看這又像是在恐嚇中國。「輸掉世界地位」,這是多麼嚴重的危機啊!古往今來,都是哪些國家因為什麼而輸掉世界地位呢?前蘇聯解體了,繼承者的俄羅斯經濟社會水平一落千丈,「輸掉世界地位」了嗎?兩次世界大戰德國都敗得很慘,德國「輸掉世界地位」嗎?可是,按照李顯龍的陵御邏輯,如果中國得到了釣魚島或者南海諸島,中國就會比前蘇聯解體還慘,比德國兩次世界大戰還慘,如此一來,爭奪釣魚島和南海諸島,這將是一件多麼危險的事情啊,這等危險的事情難道還不足以將中國嚇死嚇癱嗎? 照李顯龍看來,丟掉釣魚島,置南海諸島與不顧,似乎這樣的中國就有很好「世界地位」似的。如果這樣的邏輯成立,香港澳門就不回歸中國,中國的「世界地位」就高了,台灣與中國分離,中國的「世界地位」更高,而當年的日本侵略軍如果一直佔領中國,中國的「世界地位」可能將全球第一。這是何等荒唐的恐嚇邏輯! 一個國家如果連自己的主權領土都不捍衛,這個國家又有什麼「世界地位」可言呢?在此我們不僅要問問李顯龍先生,當年英國不遠萬里之遙去同阿根廷大打出手,爭奪馬爾維納斯,是不是「輸掉世界地位」了呢? 真正的用意這卻是在訛詐中國。 李顯龍的荒唐邏輯能嚇唬得了中國嗎? 顯然,僅僅靠危言聳聽進行嚇唬是不行的,作為一個政客,李顯龍深諳此道。在嚇唬之外,還要輔之以威脅、訛詐,李顯龍就是這樣做的。他的工具有兩個,一是「各國對大陸的看法」,二是「其他國家的疑慮」,這兩點措辭不同,實質是一樣的。我們且不說這些「看法」、「疑慮」是否正當,是否包藏禍心,是否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就算這些都合理都應該,難道中國因此就須放棄對釣魚島南海諸島的主權堅持嗎?難道中國就得將這些島嶼拱手相讓嗎?什麼大陸要「透過克制」,中國需要「克制」什麼呢?中國既沒有強搶硬奪、訴諸武力,也沒有上演「購島」把戲,頂多就是外交部門的幾個聲明,難道還得把自己的嘴巴也得貼上封條才行嗎? 拿什麼「各國對大陸的看法」、「其他國家的疑慮」來敲詐中國,以此想讓中國放棄島嶼爭端,這難道不是卑鄙的訛詐又能是什麼呢? 美國的瀕海戰斗艦已經進駐新加坡了,劍鋒直指中國。從戰略上說,現如今的新加坡已經做了美國的填房,到底是妾還是賤人說不太清楚,總之當了霸權的奴才就是了。是奴才就得侍奉主子,就得為主子效勞,這大概就是李氏父子經常義務地充當美國戰略掮客的原因。有關這個問題,各位看官可以參閱筆者《新加坡因何甘願為美國效勞》和《嘩汪喚李光耀憑什麼警惕中國》兩篇文章。 附文1:新加坡因何甘願為美國效勞 美國的瀕海戰斗艦終於來到了新加坡,這標志著新加坡作為美國亞太戰略堡壘的地位得到了顯著的加強,也意味著對中國至關重要的馬六甲海峽已經牢牢地落入美國亂凱的掌握之中。 眾所周知,新加坡不過是一彈丸小國,它在戰略上最大最顯著的功能就是它至關重要的地理位置。發揮這一獨特地理位置的功能,新加坡就是戰略要地,擱置或者冬眠這一地理位置的功能,它不過就是一個商業與航運中心。 現在看來,新加坡執政當局絲毫沒有浪費它的地理位置優勢,他們將其干凈、徹底地開發了出來,並拱手交給了美國。 所以,隨著瀕海戰斗艦的進駐,新加坡已經把自己牢牢地綁架在美國的戰車上了。多年來的事實說明,在整個亞太地區,新加坡是少數幾個積極主動為美國效勞的國家之一,更重要的是,如果說菲律賓、韓國甚至日本等為美國效勞是有所圖的話,那麼新加坡為美國效勞基本上都是心甘情願的。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從功利的角度看,沒有任何原因促使新加坡非抱美國的大腿不可。 許多小國之所以熱衷抱美國的大腿,要麼是出於安全的考慮,要麼是出於經濟的需要。這等做法,盡管不被人們所認同,但至少能夠被人們所理解,如中東的巴林、卡達、阿聯酋以及科威特等。 但新加坡既不面對安全威脅,也不存在經濟困境,新加坡當局也從來沒有以此為借口。 難道是因為與中國有很深的矛盾嗎? 無論從政治、經濟還是文化等各個方面看,新加坡與中國都不存在沖突,更何況新加坡還是一個華人國家,中國理應是大多數新加坡人的祖國。即或彼此之間有一些不同,但也形不成大的矛盾,中國對新加坡構不成任何意義上的威脅。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華人國家,卻甘當霸權走卒,把自己寶貴的貞操坦白乾凈地交出,無條件地滿足霸權的戰略慾望,讓美國拿來對付自己的祖國!這其中的緣由不是相當耐人尋味嗎? 事實上,長期以來,新加坡當局一直在配合美國及西方攻擊中國,特別是那個新加坡的當代慈禧,經常指責中國專制,經常把侵略擴張的帽子往中國頭上按,以此顯示自己對於西方民主國家的價值與功用,求得西方的青睞與賞識。 這樣的人和這樣的事細想起來也沒什麼值得奇怪的。其實,這樣的人不但新加坡有、香港有、台灣有,就算在中國大陸內部,也比比皆是。這些人以反華仇華排華相標榜,誰能跟中國唱對台戲,誰敢於和中國過不去,誰就是西方眼裡的英雄,誰就能獲得西方的支持幫助,就一舉成名天下知。中國大陸許多人因此成名成家,香港、新加坡做了西方那麼長時間的殖民地,這樣的情結與類似的心思只能更加濃厚,更加成為靈魂深處的一部分。 這樣想來,新加坡甘願充當霸權的走卒、甘願為美國效勞的原因也就明白了,這是殖民造就的奴性之使然:奴才侍奉主子已經成了習慣,認為自己完全是主子的一部分,就像新加坡認為自己是西方世界的一部分一樣,雖然表面上獨立,但還是離不開主子,只有主子不停地使喚自己,不停地在自己身上發泄,才感到由衷地舒泰愜意,否則,日子是沒法過下去的。 要問,瀕海戰斗艦進駐新加坡,新加坡當局就感到渾身舒服了嗎? 那就等著看吧。事實上是美國大兵走到哪裡,就把仇恨帶到哪裡;美國的武裝力量開到哪裡,哪裡就要不得安寧。新加坡的北面是信奉伊斯蘭的馬來西亞,難免是伊斯蘭國家印度尼西亞,不知道這南北兩處的伊斯蘭會不會注意到美國人的到來。新加坡本來不是軍事堡壘,現在成了封鎖馬六甲航道的軍事樞紐,把新加坡列為戰略打擊目標將是任何打破圍堵計劃的題中應有之義。怕就怕在新加坡地方太小不經一打,瞬間就灰飛煙滅,果真這樣,那就不是很好玩了。 附文2:李光耀憑什麼警惕中國 以中國通二知名活躍人物李光耀經常發表針對中國的評論,最新的動向是,此人再一次表達了對中國的警惕,並空前嚴厲地警告說,「中國應明白若與美國展開軍備競爭就會失敗」。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李光耀大人對中國如此警惕呢? 根據報道,按照李光耀的說法,主要有兩個方面的理由: 其一,「中國」是「中央王國」的意思,讓人回想起其主導東亞的年代; 其二,中國可能想恢復昔日的帝國地位,擔心可能再次淪為不得不向中國進貢的附庸國 這就是李光耀警惕中國的理由! 這樣的說法聽起來言之鑿鑿,更因為李光耀還披著一張黃色皮膚的人皮,更貌似可信無疑了。顯然,這一來自亞洲著名黃種人政治家的警告比無數西方政客的喧囂更有蠱惑力感染力,更可有效地把中國送上普世法庭接受「國際社會」的戰略審判,這樣一來,不要說圍堵中國、遏制中國了,就算直接乾脆地用核武器把中國轟掉滅掉,也有功而無過,也屬人類文明發展所必須。看起來,李光耀對中國的痛恨絲毫也不亞於「國際社會」中的任何一個。 但是,李光耀這樣的理由能夠成立嗎? 我們說,這純屬胡說八道的欺人之談。 首先說說有關「中國」名稱的問題。 稍有一點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中國」這一名稱最早見於《春秋》,到西漢時期已經廣泛應用,是漫長歷史演變中延續下來的,不管這個詞彙是什麼意思,其實就像父母給孩子起的名字一般,不管孩子叫什麼,並不能代表這個孩子的秉性取向。比如說,李光耀的兒子叫李顯龍,難道李顯龍這個人註定就要展示自己是真龍天子而去當皇帝嗎?如果不是這樣,那麼當今中國怎麼能因為延續一個歷史名稱就說明還有當「中央王國」的企圖呢?還什麼「讓人回想起其主導東亞的年代」,照這樣的道理,是不是人們聽到「李顯龍」三個字就想到封建帝王,看到黑人就想這是不是西方人販賣的呢? 真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按照李光耀的邏輯,今日神州叫「中國」都是罪上加罪了。 其次再說說「再次淪為不得不向中國進貢的附庸國」的問題。 李光耀這話說起來著實嚇人不輕。「再次淪為不得不向中國進貢的附庸國」,這是多麼慘絕人寰的一副場景啊!任何人都可以設想一下,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社會還要出現一大批國家向一個中央王國進貢當附庸的事兒,這又是何等難以想像的邪惡呢? 但是,這樣的鬼話恐怕連鬼都不會相信!不管全球化、國際化、一體化能否真的實現,但人類畢竟早已進入高度文明、高度現代的時代,所謂的「朝貢」、「附庸」根本就是君主帝王時代的產物,如何還能在當今世界再現?難道崛起的中國還有可能回歸封建朝廷嗎?即或中國如李光耀所言,不可能成為所謂「自由民主國家」,但已進入現代化行列的中國能再次成為帝國並低級愚蠢到非讓周邊國家來朝貢做附庸不可嗎?李光耀先生可以做一個13億份的問卷調查,讓每一個中國人都回答一下,看看究竟有多少人有這樣的想法。不然的話,任何中國人都有權責問一聲:你李光耀這樣說的根據何在,你憑什麼信口雌黃、血口噴人! 最後,我們不得不問,李光耀究竟要推動新加坡扮演怎樣的角色。 不客氣地說,當今世界,罵中國是一件很時髦的事情,親美國也能獲得相應的獎賞。李光耀警惕中國親近美國,認為「工業化的強大的中國」可能不會「像美國自1945年以來那樣善意」,一直為美國的全球戰略效勞,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坦率地說,在推動新加坡成為美國亞太新戰略橋頭堡的進程中,李光耀的確功不可沒,新加坡已經成為美國在東南亞最堅實的軍事戰略基地,美國的瀕海戰斗艦已開始進駐,馬六甲已經在美國牢牢的掌控之中,劍鋒所指,世人皆知。但現在看來,就算這樣也並沒有令李光耀感到滿意,他還在不厭其煩地到處宣講對中國的警惕,甚至能夠說出中國「創造力永遠無法與美匹敵」這樣的話,斷言中國「若與美國展開軍備競爭就會失敗」雲雲。這就不能不讓人提出一個問題,李光耀究竟想讓新加坡在美國的亞太體系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這著實是耐人尋味。李光耀能從「中國」一詞聯想起久遠的「中央王國」,難道人們不可以照此邏輯而想到當年大英帝國與新加坡的關系嗎?李光耀是不是要把當年與大英帝國的關系重新移植到美國這里來呢? 竊以為,李光耀先生就不要大言不慚地說什麼警惕中國了,值得警惕的倒是他自己。按照中國的傳統文化,「光耀」者,「光宗耀祖」之謂也,就憑李光耀此等言行,假使李光耀之祖泉下有知,真不知道是該感到驕傲,還是要痛心疾首地狠抽自己的嘴巴子了。

㈡ 李光耀為什麼說不能讓新加坡成為下一個西方社會

李光耀被譽為新加坡國父,新加坡的崛起離不開李光耀的努力。外界一直都認為李光耀是一個親近西方的人物,但實際上李光耀並非如外界認同的那般,從某種角度來看,他甚至是一個反對西方化的人物,他曾表示絕對不能讓新加坡便曾一個西方社會。



所以今天的新加坡變成了一個雙語言的國家,而西方人提及新加坡時會認為他們是一個「偽西方化的國家,實際上這種偽西方化的社會正是中西文化合璧的體現,這樣的社會正是新加坡的特色,也是助力新加坡發展的最好的推進劑。新加坡人應該感謝李光耀當年及時推行的宣傳東方傳統文化的政策,正是因為這樣的改變,才有了現在繁華的新加坡。

㈢ 李光耀執政數十載 留下了哪些政治遺產

李光耀執政數十載 留下了哪些政治遺產

昨天上午8時,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先後用馬來語、華語和英語發表電視講話,發言中他哽咽致詞:他的地位無可替代,希望新加坡繼續繁榮。
作為李光耀的長子,在父親去世之後,李顯龍將臉譜網頁的主頁封面置換成了一張李光耀的黑白照片,以示對父親的紀念。同時被緬懷的,還有李光耀為新加坡留下的政治遺產。
「由始至終,李先生最關心的就是新加坡的存亡。他把一生奉獻給新加坡,致力團結全國人民,激發大家自力更生。」公開發言中,李顯龍一度哽咽地說道,「悼念他最好的方式就是繼續發揚他的愛國精神,團結一致,讓這個他付出畢生精力建立的新加坡,繼續繁榮穩定。」
新加坡式民主
英國同意新加坡自治後,李光耀及其帶領的人民行動黨於1959年贏得自治邦首次立法議會選舉的多數席位,李光耀出任總理,人民行動黨自此登台執政。此後,人民行動黨取得了長期穩固的執政地位,有關新加坡反對黨是不是「參政議政」花瓶的探討也從未停止。
李光耀曾公開闡釋他對於新加坡民主模式的見解。「我們必須始終記住,我們不是像澳洲,或紐西蘭,或加拿大,或英國,或美國那樣的一個普通的國家。在那些國家,人們可以投票給某一黨派或者另外一方,然後生活仍將繼續。可如果我們也那樣做,新加坡奇跡將成為泡影。」他說。
新加坡實行自由結社與代議制民主。李光耀認為,對於一個沒有自治傳統或自治歷史的國家來說,自由和公平的選舉並不是它邁出民主第一步的最好選擇。「如果沒有充足准備,選舉就會成為人們發泄怨氣的方式,他們不滿現任政府的腐敗和無能,就會投票給反對派。」對於李光耀的治國模式,曾有輿論賦予其「威權主義」的特徵。其病逝後,新加坡會否延續此種治國模式也備受關注。
察哈爾學會研究員張敬偉給出的答案是「暫時會」。他向北京青年報記者分析,「現在新加坡的治國模式就是李光耀設計的,而且是經過實踐證明的。未來如何?這個世界沒有一勞永逸的治國模式,變革在任何體制下都是最活躍的因素。不過,適應自己的變革才會有紅利釋放,否則就是動盪與紊亂。新加坡的現在,不代表未來。」
法治國家
昨日,新加坡最高法院也表達了他們對於李光耀逝世的哀悼之情。
北青報記者獲悉,新加坡大法官梅達順代表該國司法界人士,向前總理李光耀的辭世致哀,在公開聲明中表示:「李光耀先生一直都是法治社會的提倡者,自他擔任總理以來,便致力於根除公共機構的貪腐行為。」
梅達順指出,李光耀是新加坡第一任總理,同時也是該國律師界備受尊敬的一員。在李光耀為新加坡設下的願景中,一個由獨立和清廉司法部門領導的司法制度,包括一流的法律學院、強而有力的專業和優秀的司法服務等,是最為重要的。
早前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法律系的李光耀,學成歸國後,擔任執業律師,並在幾個工會出任法律顧問。在他治下的新加坡,經過多年發展,也構建了較為完善的法治體系。
據不完全統計,新加坡建國至今共制定法律400多種,憲法、國會法令與附屬法規、司法判例、法律慣例等形成一個完整的法律體系。
評論認為,新加坡法律制定范圍非常廣泛,從政府權力、司法責任到民族宗教,從商業往來、交通規則到旅店管理,一直到公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幾乎無所不包。新加坡已是一個法律關系滲透到國家、社會、家庭各個細節層面的法治國家。
廉潔政府
「要保持政治生命,只有簡單而明顯的辦法:履行你的承諾;別讓你的政黨腐敗墮落。」早在1956年的一次講話中,李光耀便表達了對於廉潔政府建設的雄心。
新加坡內閣部長從1994年起實行高薪酬制,總理和部長的薪水居全球之冠,其「高薪養廉」的模式也成為不少國家的觀察對象。除了高薪酬,新加坡還通過大大小小的法律法規,對官員的權力與責任以及國民的行為規范進行約束。
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張利華向北青報記者表示,新加坡實行的「廉政基金制度」讓他印象深刻。
他介紹,中央公積金制度規定一個公務員每月可獲得月薪33%的公積金,工作時間越久,所得積蓄越多。而公務員在退休前,除購買政府組屋、為子女交納學費等規定用途外,不得動用公積金。「如果在職時廉潔奉公,沒有貪污腐敗和違法行為,退休後,全家生活富裕,安居樂業。但如有貪污、受賄等違法行為的,則依律一律全部撤銷其公積金,使公務員、尤其是任職時間長的公務員不敢輕易冒險。」
分析認為,新加坡政府是世界上少有的掌握國家和社會資源並大量進行政府投資的政府,其間錢權交換的機會很多。但由於新加坡反腐制度的健全,再加之公共管理和運作方法的不斷優化,使得新加坡服務型政府的特點在廉潔高效上得到體現,政府得以為公眾提供了大量低成本與高質量的公共服務。
平衡外交
在張利華看來,李光耀是小國里的「大政治家」。「除了治理國家,他對國際政治也有貢獻,中美關系、兩岸關系他都有自己的分析和見解,比如勸告美國人不要把中國人當成敵人,再比如中國崛起方面,他預測未來將走向中國世紀,成為經濟強國。」
張敬偉向北青報記者表示,新加坡是東南亞重要國家,也是美國的朋友,在大國間具有獨特影響力。「李光耀是大國平衡外交的高手,他的後繼者無此高超藝術,這是新加坡亟須思考的命題。」在他看來,大國平衡外交是項技術活。
「在新加坡,李光耀代表了一個時代。無論是帶領新加坡走出一條獨特發展道路,還是在發展對華友好關系方面,李光耀先生做出了他們那一代人的貢獻,令人欽佩。」中國前駐新加坡大使張九桓說道。
追問
後李光耀時代 新加坡政壇二問
一問:新加坡政壇穩定性是否遭受影響?
李光耀病逝後,外界普遍對新加坡政壇的穩定性給予高度關注。
在察哈爾學會研究員張敬偉看來,新加坡已經進入後李光耀時代,但李光耀病逝暫時不會對新加坡政壇造成太大影響。
他表示,「現在的領導人和政府架構都具備豐富的治理經驗,新加坡人也滿足於這種保姆式的國家治理模式。無論基於權力慣性還是民生習慣,新加坡政壇均可維持一定的穩健。」
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講師查雯曾在新加坡有過生活經歷,她分析指出,2011年李光耀卸任內閣資政後,其實也就不再干預新加坡的任何內政了。「以前李光耀是以非常強勢的姿態對待執政,他的核心理念是新加坡應該是一個以精英領導的社會,也就是說少數精英就可以把社會繁雜的問題解決掉。如果說李光耀逝世後新加坡可能迎來什麼變化,就是新加坡社會更加多元化,大家更多以批判的方式去看政治。李顯龍和李光耀的區別在於,沒有那麼強勢了,更願意根據選民的需求調整政策。」
中國前駐新加坡大使張九桓向北青報記者表示,這幾年,新加坡政府也對自己的執政策略實行了一定調整。「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李光耀做了他那代人的事,那是過去。新加坡以後怎麼走?從現在來看,肯定堅持李光耀的道路,而未來新加坡還會繼續繁榮下去。」
二問:人民行動黨執政地位是否遭遇挑戰?
2011年新加坡大選,李光耀長子李顯龍領導的現執政黨——人民行動黨獲得60.14%的得票率,降到了歷史最低點,盡管在議會中仍占絕對優勢,但國會最大反對黨——工人黨的崛起勢頭已不容忽視。
張敬偉分析,目前人民行動黨在新加坡的地位仍很「強大」,但執政黨的地位在每次選舉中都會有挑戰。「李顯龍總理也意識到這種危機感,也在主動改變,而且自信會在變革中更好。未來如何,則看執政黨如何順應時代變化調整執政方略了。」
他特別指出,年輕人是國之未來,必須關注其所想所為。「讓年輕人參與到新加坡政治生活中來,是人民黨的使命。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政府自認為是民主國家,如何構築讓年輕人滿意且維系國家穩定繁榮的民主,才是最大挑戰。」

㈣ 請問現在新加坡的政治立場是怎樣的

確切講,想脫離大國依附。
特別是在國土狹小,且整個民族受中華傳統影響比較大的情況下,這種背景下,新加坡更希望能夠跟一個在地區有影響力的國家結成聯盟。

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最近表示,如果馬來西亞能夠給予華裔和印度裔人民公平的教育機會,新加坡可能考慮重新加入馬來西亞聯邦。馬來西亞執政聯盟宣傳部門官員莫哈末泰益12日認為,馬國政府有能力治理好國家,因此新加坡「最好還是維持現狀」。

他說:「我們不需要新加坡,就如(前首相)阿卜杜勒·拉赫曼當年指出,新加坡還是單獨成為一個國家比較好。」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莫哈末泰益針對李光耀重提加入馬國的條件發表評論時說:「我們比新加坡更好,例如在教育方面,我們容許許多源流學校存在。」他還說:「我們允許人民自由養豬,新加坡卻完全禁止。我們允許民眾吃香口膠、定期舉行大選、容許反對黨存在及批評政府,反觀新加坡就沒有這樣的自由。」

而《馬來西亞前鋒報》專欄作者阿旺12日認為李光耀的觀點是「錯誤和膚淺的」。他還說:「李光耀可以暢所欲言,但是他的談話絕對不會動搖馬來西亞的耐力。」

他強調,馬國人民沒有夢想跟新加坡這個對鄰國採取消極態度的國家復合。他也指李光耀目睹馬國的競爭力提高之後,越來越感到擔心。

《星洲日報》12日發表署名評論文章說,今天的新加坡人「打死也不願重回馬國懷抱,維持現狀是他們絕大多數人的意願。李光耀作為一位老練的政治家,他不可以不知民之所願。」

文章指李光耀只是善於挑起話題,並再一次使用了激將法,假借「重新合並」之說,喚起新加坡人的危機意識,若新加坡要維持現狀,就要不斷超越馬國。

文章指出:「維持現狀,馬新共贏是今天許多人的共識和期盼,新加坡人這樣想,馬來西亞人也認為如此。」

㈤ 「李氏當國」究竟是家天下還是政治家族

「李氏當國」究竟是家天下還是政治家族?

方遠
正如李光耀曾對《紐約時報》所說的那樣,人們應該等到一個人死後再對一個人進行蓋棺定論,對於李光耀的評價同樣如此。如今,隨著他的逝世,評價他的一生,審視他的遺產,便變得順理成章。從領導新加坡的自治、被迫獨立到帶領新加坡成為干凈、安全、發達的國際重要金融和製造業中心,作為國父的李光耀對於新加坡的貢獻毋庸置疑。他在新加坡歷史上、亞洲歷史上乃至世界歷史上,都是一位非常重要、影響甚大的政治家和傳奇人物。他留下的政治遺產眾多,其中一項便是他的家族在現代政治中的定位,而這恰恰是本文旨在探討的主題。

李光耀病逝
李光耀本人自1959年出任新加坡自治邦政府總理到1990年辭去總理並留任內閣資政,再到2011年宣布退出新加坡內閣,長達52年的內閣生涯,讓他有足夠的時間與條件去影響島國新加坡的政治發展。1990年,同為新加坡最大政黨人民行動黨出身的吳作棟接任總理,早已在政壇磨練多年的李光耀的兒子李顯龍被委任為兩位副總理之一。2004年,李顯龍從吳作棟手中接任總理,並在2011年內閣資政李光耀和國務資政吳作棟辭職的情況下,真正成為新加坡新一代政治領導人。從李光耀到李顯龍,父子同為政治領袖的李氏家族對於新加坡政治的影響極深,稱「李氏當國」毫不過分。正因這樣,又加上除了作為新加坡國立腦神經醫學院院長妹妹李瑋玲之外,李顯龍的妻子何晶在2002年出任政府控股公司淡馬錫控股的董事、弟弟李顯揚執掌大型企業,李光耀親家、兒媳都是掌管政治和經濟的重要人物,使得外界不少人批評李光耀是家天下、隔代世襲。但實際上,問題絕非如此簡單,與其用家天下來形容李光耀家族,不如用政治家族來界定,因為後者更接近真相。
盡管外界許多人認為新加坡是威權政治,李光耀參與創建的人民行動黨更是長期一黨執政,但不容忽視的事實是新加坡奉行議會民主制,國會議員一直都是選民投票直接產生,議會多數黨領袖將獲民選的總統(1991年之前由議會任命)任命擔任政府總理,政府對議會負責並接受後者的監督與質詢,國內允許反對黨合法存在且有權競選,而這些無不表明新加坡是一個民主國家。不可否認,李顯龍能夠成為總理離不開他父親的有意培養與巨大光環的幫助,但就像他的父親能夠成為總理是通過合法、公開、透明的議會選舉程序產生的一樣,他成為總理同樣是經過新加坡絕大多數民眾認可的,這與未經人民認可的封建世襲、皇權世襲有著霄壤之別。迄今為止,新加坡的歷次議會選舉從未發現任何選舉不公或舞弊行為,而這本身便可以成為李顯龍執政的最大合法性基礎。無論是中國古代的皇權世襲,還是朝鮮的金氏政權,血統是權力轉移最重要乃至唯一的法則,根本無需經過社會大眾的許可,因此統治者往往可以草菅人命,實施苛捐雜稅,通過公權力竊取全國的財富供個人乃至家族享樂。民主制度下的世襲則不同,父輩所能給予的主要是適合政治家成長的家庭環境,最終還是靠個人的能力和品行,因為他(她)必須經過人民的同意和授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與專制制度下世襲的是權力不同,民主制度下世襲的是能力。正如朝鮮的金正恩遠遠不可與前總統女兒朴槿惠同日而語一樣,家天下同樣不可用來形容李光耀家族,因為前者是野蠻、黑暗,後者是公開、透明。
在權力不受有效約束、政府的權力不經民眾許可的制度下,世襲往往意味著家天下,意味著追求千秋萬代的永世富貴,只要血統純正,便有世襲的基礎,而不管是否有能力、品行。所以,這種制度下的世襲,經常產生大量的昏君、暴君,導致民不聊生,最終崩潰的是整個社會。民主制度下的世襲則不同,父輩的光環只能屬於父輩,後輩若想從政,必須重新開始,接受整個社會的考驗,一旦發現不合格,就很有可能功虧一簣。所以,無論是身為總理的李顯龍,還是他的弟弟妹妹,至少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在各自的崗位上都是非常稱職的,更未發現明顯的腐敗事實,而這與變國家公器為家族財產、殘暴統治、黨同伐異的金氏政權形成鮮明對比。
即使在個人主義思潮盛行的今天世界,家族仍然是社會的重要存在,而且在可預見的歷史條件下,家族將會永遠存在下去。既然家族的存在是極其普遍的社會現象,那為何不趨利避害,通過發揮家族本身具備的優勢和規避家族可能存在的漏洞來促進社會的進步呢?現代社會在乎的不是是否家族出身,而是是否經過民眾的許可,是稱職的領導者還是醜陋的竊國者,因此只要能夠在盡量減少家族弊端的前提下發揮政治家族的作用,便是可取的。西方社會曾有貴族的說法,其原意不是指暴發戶和有權有勢,而更多是指有擔當、崇尚榮譽和使命、重義輕利、視野開闊、高瞻遠矚的貴族精神。可以說,在貴族精神的支撐下,西方社會的家族對於國家的穩定和進步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君不知,父子同被視為英國歷史上最偉大首相的皮特家族,對美國歷史影響深遠的亞當斯家族、羅斯福家族(後來又有肯尼迪家族、布希家族、柯林頓家族),都是政治家族有利於國家發展的例證。而李光耀家族所在的新加坡,是一個重視家族的東方社會。東方社會的家族往往有兩種,一種是「一門七進士,父子三探花」之類的家族,憑借的是個人品行,對社會發展有促進意義,另一種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之類的家族,依靠的是血統、裙帶,往往容易禍害社會。民主制度的作用恰恰在於淘汰世襲私授的裙帶家族,成就重視品行的政治家族,可以發揮「舉賢不避親」的作用,而至少在目前看來李光耀家族無疑是政治家族的典範。

㈥ 1996年,李光耀就曾提出過新加坡重返馬來西亞聯邦馬來西亞為什麼不允許

事實上,早在1996年李光耀就曾發表過類似言論。當時的「重回大馬」的前提是:如果新加坡經濟失敗或者馬來西亞能夠任人唯賢。時任大馬總理的馬哈蒂爾旋即回應說時機尚未成熟。

新馬恩恩怨怨由來已久。李光耀在訪談時直言:「馬來西亞在1965年將新加坡逐出時,就認定了新加坡會失敗,然後不得不按照他們的條件重投馬來西亞懷抱。」當年,新加坡因反對「馬來西亞政府歧視華人、搞馬來人優先」的政策,而宣布脫離加入不到兩年的馬來西亞聯邦。失去了馬來西亞這個廣袤腹地,李光耀是哭著宣布獨立的。

但新加坡充分利用了人才這個「唯一的資源」,創造了經濟奇跡。馬來西亞面對這個「小且富」的鄰國心態復雜,時常在供水、航空權等問題上「刁難」新加坡,反之,新加坡也不太看得上這個「窮親戚」。

這就是原因,詳細內容可看下文

=============

84歲的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最近再次語出驚人。而他這一設想的前提是,馬來西亞政府能夠提高華裔和印度裔的地位。消息一出,驚嘆聲四起。

馬來西亞舉國還擊

引發口水之爭的言論,出自半個多月前的9月27日。李光耀當時的原話是:「馬來西亞擁有所有的資源,假若它能為華人和印度人提供教育機會,重用他們並把他們當成公民對待,那麼它將萬事俱備,媲美甚至超過新加坡的成就,到時候新加坡就會很樂意重新加入。」

10月10日,這篇長達7000字的英文訪談刊登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亞洲媒體中心的網站上。盡管「重返大馬」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內容,卻立即在柔佛海峽兩岸引起陣陣漣漪。特別是在馬來西亞,政治人物和各語種報章紛紛予以反擊。

「我們不需要新加坡,就如(前總理)阿卜杜勒·拉赫曼當年指出,新加坡還是單獨成為一個國家比較好。」兩天後,馬來西亞執政聯盟國陣最大黨巫統宣傳主任莫哈末泰益反唇相譏,並舉例論證大馬「比新加坡要好」:「我們允許民眾嚼口香糖、定期舉行大選、容許反對黨的存在並批評政府,反觀新加坡就沒有這樣的自由。」

柔佛州巫青署長拉查里認為,這只是「廉價的政治伎倆」,他批評李光耀完全沒有誠意,而是政治游戲,「若有誠意,為何要開出條件?」半島馬來學生聯合會負責人則說,李光耀的很多言論都帶有某種目的。

李光耀關注外界反應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每次李光耀發表針對鄰國的「逆耳忠言」,總是先在鄰國掀起較大反響,而後才「出口轉內銷」。這次同樣如此。

當馬國上下議論紛紛時,新加坡本地卻只有免費英文報《今天》在11日刊登了消息。兩份主流中英文報紙《聯合早報》和《海峽時報》直至13日才不約而同地在馬來西亞新聞版綜合報道了大馬方面的反應,一反平日只要李光耀發表講話必立即大篇幅報道的習慣。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12日致電李光耀的新聞秘書,詢問李資政發表此番言論的相關情況,該秘書未予置評。但聽到記者說中國的新聞媒體也很關注李資政的論調時,旋即要求記者將相關報道發電子郵件給她。可見,李光耀辦公室非常關注他拋出的言論所引起的各方反應。

新馬恩怨由來已久

事實上,早在10年前李光耀就曾發表過類似言論。當時的「重回大馬」的前提是:如果新加坡經濟失敗或者馬來西亞能夠任人唯賢。時任大馬總理的馬哈蒂爾旋即回應說時機尚未成熟。

新馬恩恩怨怨由來已久。李光耀在訪談時直言:「馬來西亞在1965年將新加坡逐出時,就認定了新加坡會失敗,然後不得不按照他們的條件重投馬來西亞懷抱。」當年,新加坡因反對「馬來西亞政府歧視華人、搞馬來人優先」的政策,而宣布脫離加入不到兩年的馬來西亞聯邦。失去了馬來西亞這個廣袤腹地,李光耀是哭著宣布獨立的。

但新加坡充分利用了人才這個「唯一的資源」,創造了經濟奇跡。馬來西亞面對這個「小且富」的鄰國心態復雜,時常在供水、航空權等問題上「刁難」新加坡,反之,新加坡也不太看得上這個「窮親戚」。

「激將法」喚醒危機意識?

雖然爭議頻頻,但兩國華文媒體卻對此看法類似。大馬的華文媒體《星洲日報》發表評論指出,李光耀只是用激將法喚起新加坡人的危機意識而已。今天的新加坡人「打死也不願重回馬國,維持現狀是他們絕大多數人的意願。李光耀作為一位老練的政治家,他不可能不知民之所願」。

新加坡《聯合早報》一位資深編輯也撰文指出,李資政再次提起這樣的論調是為了灌輸危機感,警惕新加坡不進則退。

的確,即便現在鶴立雞群,新加坡仍然時刻面臨生存危機,比如來自鄰國的刁難,比如全球變暖、海水上升。作為善於製造政治話題的沙場老將,李光耀再次適時地敲打新加坡國民,尤其是年輕一代的危機意識,也實在是用心良苦

㈦ 如何評價李光耀著作《李光耀觀天下》

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書,全世界都重視,所以我們中國的讀者也應該重視。我建議讀者對照世界形勢來閱讀這本書,並且希望能有批判性的思考。李光耀的國際貢獻最主要的是模式上的,新加坡的治理模式開創了一條東西兼容的方式,為世界提供了借鑒。

㈧ 李光耀如何納賢舉才的

1959年6月,李光耀出任自治邦總理,他所面對的是一個滿目瘡痍、百廢待興的新加坡。一方面,這里是一個多元種族、多元語言、多元文化的混雜社會;另一方面,由於長期的殖民主義統治,使新加坡政治局面動盪,經濟結構單一,社會風氣低下,人民生活貧窮落後。盡管李光耀有遠大抱負,留學期間也學到了不少治國經驗與理論,但是要治理這樣一個如此落後的國家,只靠自己一個人單槍匹馬是很難勝任的。要想創建大業,首先需要有一大批第一流的經濟專家和其他各方面的精英人才。李光耀站在國家利益之上,以他那博大的政治胸懷,為創建一個現代化的新加坡而廣泛地招賢納士。也正是在一大批志士仁人的幫助下,李光耀才創造了亞洲奇跡。

李光耀上任的首要任務,是急需整頓殖民時代留下的舊官僚機構和改造新加坡的單一經濟結構。他首先起用的是吳慶瑞。此人畢業於英國倫敦經濟學院,是當時新加坡較有名氣的經濟博士,也是1949年英國倫敦組織「馬來亞論壇」的主要發起人,李光耀就是在那時結識他的。李光耀十分賞識吳慶瑞的經濟才能,大選獲勝後,便任命他為財政部長,負責全面的經濟整頓和改革。李光耀執政以來,兩次遇到經濟難題,都是這位得力的助手幫助他排憂解難的。20世紀60年代初,針對新加坡經濟增長率低下,失業率高達12%,人民生活貧困,住房擁擠破爛的局面,吳慶瑞全力協助李光耀,確立了主要目標應為廣大人民尋求「一個幸福、美滿和有保障的生活」的經濟政策,提出了「出路在於工業化」的發展戰略,擬訂了五年發展規劃。同時還開辟了裕廊工業特區,集資興辦製造業,鼓勵私人及外資建廠,廣建廉價住房……這樣,在很短的時間內政府便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及就業率,使新加坡安然度過了自治後最艱難的歲月,並為日後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

1968年11月,由於英國提前撤離全部駐軍,使新加坡的經濟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國內生產總收入減少20%,4萬余名職工面臨著失業。李光耀第二次起用了吳慶瑞,在4年之內,吳慶瑞在李光耀的全力支持下,大刀闊斧地改革了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大力發展獨立的出口業和旅遊業,開創了金融業和黃金市場。這些措施收效甚大,不僅度過了英國撤軍給新加坡經濟帶來的沖擊,而且使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度發展。吳慶瑞不僅在經濟方面,而且在教育、軍事等方面也為李光耀出計獻策。一位評論家在論述李光耀起用吳慶瑞時指出:這是李光耀在用人之道方面的一個戰略創舉。他認為他們的合作是一對「完美的夥伴」,「一個是政治裏手,精於謀略,善於斗爭」,「一個是經濟專家,長於籌劃,善於組織」,「兩人相得益彰,配合默契」。

除了吳慶瑞之外,李光耀所選拔的內閣班底中,幾乎個個都是專家裡手。如原國家發展部部長林金山,在助手侯永昌、建築師鄭章遠的協助下,成功地解決了新加坡最嚴重的房荒問題。李光耀曾深有感觸地指出:正是「這三位身居要職的傑出人才把幾乎失敗的事業化為成功」!已故的財政部長韓瑞生也被李光耀譽為僅次於吳慶瑞的「理財能手」。

李光耀被人們稱為東南亞最強有力的政治家和領導者,這不僅由於他有足夠的膽量與氣魄,從容地駕駛著新加坡這艘航船在波濤洶涌的世界競爭大洋中乘風破浪,更重要的是他具有傑出的政治家難得的政治遠見。他認為,任何一個地區和國家,要想生存和發展,人的因素是第一大事。這包括整體人口的一般水平和占人口中1%~2%的尖端人才的質量。正是出於這一戰略思考,李光耀把培養造就社會人才作為國家根本性的任務。新加坡獨立初期,他就向全國數千名校長和教師強調教育,指出必須大力提高全民素質,從根本上培養愛國精神,使下一代成為合格的優秀的社會中堅。他指出在未來居於社會領導地位的大學畢業生,不但要有學術修養,有堅強的毅力和奮斗精神,更要有同心協力、團結一致、為國效忠的精神。

從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他就十分重視對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培養提高,特別是對那些年輕有為、專業程度較高而且能夠勝任國家高級領導的尖端人才,李光耀更是珍惜備至。從70年代起,他就考慮培養第二代接班人。他認為如果能有一批傑出的30~40歲的年輕人承前啟後,國家領導層就能繼往開來。1984年,人民行動黨在他的領導下,進行了首次自我更新的大改組。推選了20多名30~40歲的中青年進入議會。同年11月,在李光耀第7次出任總理組閣時,12名內閣成員中就有7名平均年齡為40歲左右。同時,他還任命了一批30多歲的德才兼備的青年人擔任各部的政務次長。

1988年7月組成的經濟委員會,李光耀大膽地讓位年輕一代的領導人、40歲出頭的第一副總理吳作棟及李光耀的長子33歲的工貿部長李昱龍去負責,充分發揮年輕人的才幹。李光耀曾在宣誓儀式上豪邁地向人民表示:「1959年我當『前鋒』,1981年轉為『中鋒』,今天我把『中鋒』的角色讓給年輕領袖。他們已經受了各自角色的考驗,我現在退當『守門員』。」李光耀正是這樣,站在國家和民族利益的制高點上,以遠見卓識的戰略家氣魄,造就和帶領出一批批為國效忠的「中鋒」隊伍,也正是在他的運籌帷幄下,這支「中鋒」隊伍在世界經濟大較量中踢出了一個個奇跡般的「好球」。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37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76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98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49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08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58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88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404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31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