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看新加坡 » 濱州哪裡賣新加坡貓

濱州哪裡賣新加坡貓

發布時間: 2023-08-10 21:54:56

Ⅰ 姓楊的祖先是誰

楊姓起源
楊姓起源主要有三:
一、出自姬姓
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黃帝的直系後裔,因此,楊姓的起源,要從黃帝說起。
1世,黃帝:世嗣少典氏。少典氏為諸侯(有熊國君)。母曰附寶,視大電繞北斗樞星,感而有孕,24個月,生帝於軒轅之丘,因名軒轅。國於有熊,故號為有熊氏。長於姬水,故又以姬為姓。納4妃,生25子。元妃西陵氏之女,曰螺祖,生昌意、玄囂、龍苗;二妃方累氏,又名白節,生休及清;三妃彤魚氏,生妃及夷彭;四妃曰嫫母,貌惡而德充,生蒼林、萬陽。其眾妾之子 16人而已;已得姓者14人,為12姓。八月既望,帝在位百年崩,葬橋山,年110歲,傳子玄囂。
2世,玄囂:名摯,黃帝次子。母螺祖,感大星如虹,下臨華清之祥而生帝。黃帝之世,降清江水,邑於窮桑,故號窮桑氏。國於青陽,因號青陽氏。以金德王天下,遂號金天氏。能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都曲阜。在位84年崩,壽100歲,葬於雲陽,故後世又曰雲陽氏。生子曰嬌極。傳位於兄昌意之子高陽,是為顓頊。
3世,嬌極:玄囂子,未繼位。生子麥嗣位,是為帝嚳。
4世,帝嚳:嬌極子,名(俊-亻)。生而祥靈,年15,佐顓頊帝受封於辛。年30,以水德代高陽氏為天子。以其肇於帝,故號高辛氏,都於亳。帝四妃:元妃有邵氏女,曰姜(女原),與帝禮祀上帝而生稷;陳鋒氏女曰慶都,有赤龍之祥,孕14月,而生堯於丹陵;有娥氏女曰簡狄,祈於高襟,有飛燕之祥而生契;娥訾氏女曰常儀,生子摯。帝嚳在位70年崩,年105歲,葬於頓丘。子摯嗣立。
5世,後稷:名棄,母有邵氏女,曰姜螈,為帝嚳元妃。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悅而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辟而不踐;徙置平林,適會山林
多人遷之;又棄之渠中冰上,飛鳥以翼覆之。姜螈以為神,遂收養長之。因初欲棄之未果,因名為棄。棄為兒時,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戲好種樹麻菽,及為成人,遂好耕農,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穡焉。民皆則之。帝堯聞之,舉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封於邵,號曰後稷,別姓姬氏。後稷卒,子檠璽立。
6世,檠璽:後稷子,襲父職,務稼穡。
7世,叔望:檠璽子,襲父職,務稼穡。
8世,不窟:叔望子,當夏太康政衰失國,不窟不務稼穡,遂失其官,逃竄西北戎狄間。生子曰鞠。
9世,鞠:不窟子。生子曰公劉。
10世,公劉:鞠子,雖在戎狄間,復修後稷之業。咸清甲子,自土沮漆渡渭,遷國於豳,百姓懷之,多從而保焉。周道之興,實自此始。公劉卒,子慶節立。
25世,古公直父:公叔祖子。復修後稷、公劉之業,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因熏鬻、戎狄攻擾,遂去豳渡漆沮,逾梁山,止於岐山之下。豳人舉國扶老攜幼,盡歸古公於歧下。及其傍國,聞古公賢,亦多歸之。古公有長子曰泰伯,次日虞仲;其妃太姜,生少子季歷。季歷娶太任,皆賢婦人。太任生子昌,有聖瑞。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長子泰伯、次子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二人乃亡如荊蠻,文身斷發,以讓季歷。古公卒,季歷立,是為王季。
26世,季歷:古公三子,修古公遺道,篤於仁義,諸侯順之。王季卒,葬鄂縣之南山,壽98歲。子昌立,是為西伯文王。
27世,文王昌:季歷子,母曰太任。太任之性,誠一端莊,維德之行。及其娠,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而生文王。王生而聖瑞。及長,受殷紂命,為諸侯領袖,得專征伐,稱西伯。遵後稷、公劉之業,則古公、王季之法,篤仁、敬老、慈少,禮賢下士,以此士多歸之,諸侯響之,天下三分有其二。以服事,即位50年,被囚羨里,後6年自歧下,遷都於豐邑,7年而崩,壽97歲,謚為文王。葬雍州萬年縣西南28里畢原上(今陝西省咸陽西北18里處,有周文王陵)。太子發立,是為武王。
28世,武王發:文王太子。商紂五十三年(前1122年),西伯(文王)崩,太子發繼位,以太公望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爽、畢公高之徒皆左右。武王率修文王緒業。時紂王無道,武王以姜尚為師,遂率戎車300乘,虎賁3000人,甲士45000人,以東伐紂。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師畢渡孟津,諸侯咸會,陳師牧野。商紂聞武王來,亦發兵70萬人拒武王。武王使帥尚父與百夫致師。以太公卒,馳於紂師,紂師雖眾,皆無戰心。武王亟人,紂師皆倒兵,不戰以歸,武王馳之,紂兵皆岸畔。紂走,登鹿台自焚而死。於是諸侯尊武王為天子。十有九年十月,王有疾,後崩,壽93歲。葬雍州萬年縣西南28里畢原上。太子誦立,是為成王。

源於西周唐叔虞次子楊杼

周滅唐(其地約在今山西翼城西)後,周成王把唐地封給他的弟弟唐叔 (唐叔,姬姓,名虞,字子平),並賞給他懷姓九宗。唐叔的兒子燮繼位後,改唐國為晉國,這樣唐叔就成周代晉國的始祖。晉武公(唐叔虞十一世孫)時封次子於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其世系為:

1世,楊杼(姬杼):周武王姬發之孫,唐叔虞之次子,晉侯燮父之弟。海南《楊氏宗譜》稱其又名平杼,並尊其為楊姓開派之始祖,生於周成王二十年丙辰(前1085年)七月十一日子時 (均為夏歷,下同)。周康王六年戊辰封楊侯,食采於楊國,始以楊為姓。卒於周穆王二十三年庚辰(前999年)四月初八日丑時,壽85歲,謚忠廉。葬於弘農西門外金龜形,乾山巽向。

配姒氏,生於周成王二十五年辛酉(前1080年)二月初二日亥時,(卒年不詳)誥封貞靜夫人。葬同夫山。生二子:伯沃、仲沃。仲沃,官拜中卿大夫,配政氏,生子唐。

2世,楊伯沃:生於周康王二十三年丙申(前1045年)三

月初三日子時,襲楊侯。卒於周孝王元年丁卯(前953年)五月十四日,壽92歲,謚勤簡。葬山東武昌府東門外螃蟹形,甲山庚向。

配胥氏,生於周康王二十六年己亥(前1042年)六月初六日卯時,壽89歲,誥封專肅夫人。葬同夫山,生子庚。

3世,楊庚:生於周穆王元年戊午(前1022年)四月二十日丑時,卒於周懿王十一年乙丑(前954年)十月十六日卯時,壽68歲,謚閔惠。葬山東城南門外虎形,寅山申向。

配賁氏,生於周穆王元年戊午(前1022年)六月十一日卯時,卒於前953年四月初八日酉時,壽76歲。葬同夫山。生子三:文、宜、亭。直,為邑宰,配郗(胥)氏,生子五:元始、元發、重邑、應春(青)、常五;亭,官中都宰,配胥氏,生子三:統伯(阮伯)、耀高(叔蒿)、謂明。

4世,楊文:生於周穆王二十三年庚辰(前999年)正月初八日酉時,襲楊侯,卒於周夷王二十年丙午(前913年)正月十六日戌時,壽86歲,謚清勤。葬山東城南門外虎形,同父處。

配山氏,生於周穆王二十三年庚辰(前999年)三月初十日子時,卒於周孝王二十三年己丑(前930年)二月初二日亥時,壽69歲,謚端莊夫人。葬山東武昌府東門外螃蟹形,甲山庚向,生子昭成。

5世,楊昭成:生於周恭王元年甲辰(前974年)七月初十日子時,襲楊侯,卒於周夷王二十一年丁巳(前901年)六月初十日卯時,壽73歲,謚密察。葬山東武昌府東門外同母處。

配宣氏,生於周恭王七年乙巳(前967年)五月十一日寅時,卒於周夷王三十四年庚午(前882年)四月二十五日丑時,壽85歲,謚敬德夫人。葬同夫山。生子四:辛、康、京、襄。辛,配向氏,生子六:冉、沈(游)、杭(慨)、載(栽)、騫、顏;京,配萬氏,生子二:羨明、羨光;襄,官太傅,配華氏,誥封紫閣夫人,生子四:豐、禮、鰲、魯。

6世,楊康:生於周懿王十一年乙丑(前946年)九月十四日午時,官周王朝卿士大臣。卒於周夷王三十三年己巳(前 882年)十二月二十日未時,壽64歲,謚威烈。葬古塘坳牛形,庚山甲向。

配柳氏,生於周懿王五年己未(前952年)六月初十日亥時,,卒於周夷王三十六年壬申(前889年)正月二十日戌時,壽 73歲,封慈德夫人。葬同夫山。嗣祀子紹甲。

源於西周宣王少子尚父說

西周的王位由武王數傳至宣王時,已是西周末年,國力已經大不如前。宣王有位小兒子,名尚父,因在宣王時未能獲得封爵,直到周幽王時才被封於楊,為侯爵,所以史書也稱他為楊侯,建立楊國,後為晉國兼並,原楊國侯族子孫從封邑命姓為楊氏。

源於春秋晉太傅楊(月八十)說

伯僑生文,文生突,食邑於羊舌,為羊舌大夫,這就成為後世的羊舌氏。羊舌轄有銅(革是)、楊氏、平陽三邑。突生職,職生赤,(月八十)、鮒、虎、季夙。其中第二子(月八十),字叔向,又稱叔(月八十),是晉平公時的著名政治家,官居太傅之職,因戴晉有功,被分封於楊氏邑(今山西洪洞東南),其子伯石,字食我,以邑為氏,稱楊氏。

公元前514年,晉滅強宗祁氏,羊舌氏,食我有子逃於華山仙谷,遂居華陰(今屬陝西),稱為楊氏。其後開基各地,成為楊氏繁衍發展的主流,史稱楊氏正宗。是為山西楊氏。又據《廣韻》、 《通志·氏族略》所載,周宣王少子尚父封於楊(今山西省洪洞縣東南一帶),號曰楊侯,後並於晉,因為氏。

二、賜姓轉姓

1.因功賜姓

因為建樹功勛而被統治者賜予大姓,以使其門庭生輝,光宗耀祖,是賜姓中最基本的類型。

隋代楊義臣。楊義臣本姓尉遲氏,尉遲氏屬西部鮮卑,為北魏勛臣八姓之一。義臣之父尉遲崇,北周時為定州總管,隋初隨行軍總管達奚長儒與突厥交戰,力戰而死。當時義臣年幼,養於宮中,數年後奉詔宿衛宮掖。由於常在隋文帝楊堅左右,不免引起隋文帝對尉遲崇功業的追憶,於是下詔:「義臣可賜姓楊氏,賜錢三萬貫,酒三十斛,米麥各百斛,編之屬籍,為皇從孫。」不僅賜予皇室姓氏,還確定了義臣在皇族的輩份,這在受賜姓者中,可謂極受恩遇。

2.從其養主

最普遍的現象,是他姓之人因為養父或主人姓楊而轉從其姓。

西晉時候,活躍在武都仇池(今甘肅成縣西北)一帶的氏族首領百頃氐王楊飛龍,有外甥令狐茂搜,茂搜為飛龍養子,遂從其養主轉姓楊氏。後來楊茂搜繼飛龍為氐族首領,被晉愍帝封為驃騎將軍。

從其養主現象最頻繁的時期,為唐末五代。唐代自「安史之亂」後,方鎮勢力不斷膨脹,一些方鎮逐漸成為與中央相抗衡的獨立王國。或出於政治野心,或為了自保其土,藩帥紛紛招兵買馬,一些兇悍勇猛之徒,成為藩帥的義兒假子,轉從養主之姓。宮中宦官為擴展自己的勢力,也紛紛養他人為己子。從其養主而轉姓的風氣,一時大盛。

唐代楊思(日助),本姓蘇,因為楊家養子,遂從養父姓楊。楊思(日助)是唐玄宗時期人,從史籍看,那時這種轉姓現象尚不很多。以後情況就大不同了。楊復光,本姓喬,少時養於內侍楊玄價家,遂轉姓楊。唐僖宗時,楊復光因鎮壓王仙芝起義軍有功,被封為弘農

郡公,而弘農(治今河南靈寶北)正是楊姓最顯赫的郡望。楊守亮,本姓訾名亮,楊復光平定江西黃巢起義軍時,得訾亮,養為假子,轉姓楊,改名守亮。楊復恭,本姓林,因系宦官楊玄翼養子,遂轉姓楊。楊復恭在唐僖宗時任左神策軍中尉,後來定策立唐昭宗,權傾一時。

3.改姓

在中國革命史上,屢有這樣的情形,革命者為了工作需要,轉改姓名,以後原姓不再起用,所轉之姓一直使用下去。

中共黨員楊靖遠,滿族人,原姓趙。1938年,任冀魯邊區抗日武裝部隊副司令員。次年元月,被偽保安司令孫仲文殺害。

中共黨員楊林,朝鮮平安北道人,原姓金名勛。1936年任紅15軍團75師參謀長,在率先鋒營強渡黃河的戰斗中負重傷犧牲。

抗日名將楊靖宇將軍,原姓馬名尚德。

4.回歸舊姓

有的楊姓成員因為特殊的原因,改了姓,後來又改回楊姓。如楊老令公——楊業身上。楊業本名崇貴,後避北漢世祖劉崇名諱,改名重貴。楊重貴少年時投身劉崇,劉崇賜其姓劉,改名繼業。劉崇之子劉承鈞有養子劉繼恩、劉繼元、劉繼忠,楊重貴賜姓名為劉繼業,可能是因為劉崇長子劉(斌貝)早死無後,遂以楊重貴為劉繼業而為其後嗣。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統兵攻北漢,圍太原,北漢主劉繼元降宋,而劉繼業猶據城苦戰。宋太宗喜其忠勇,喻劉繼元招降繼業。於是繼業歸宋,復姓楊氏,只名業。」楊業歸宋復姓。

貴州台江巫腳鄉的苗族楊姓。過去,有一戶姓楊的遷到翁慕溝居住,由於那裡是歐姓聚居區,這位楊姓苗民不久也改姓歐,以便同歐姓村民親密相處。後來他的兄弟又恢復楊姓。解放後,他的兒子也改姓楊。

三、少數民族楊姓

白族楊氏 楊氏一直是白族中的主要姓氏,人口最多,唐代楊氏曾成為白族中的第一大姓。楊干貞,五代十國時大義寧國君主,白族,雲南賓州人.先世為南詔權貴,大長和國時為劍川節度使,後為大天興國權臣,1927年滅大天興國,自立為主,改國號為大義寧國.因為暴虐,被殺,在位8年。元代以後,楊氏仍為白族大姓。楊鼐,白族,雲南大理太和縣(今雲南大理市)人。明弘治二年(土489年)舉人,任黃州府(治在今湖北黃岡縣)通判,退休後居家四十餘年,閉門讀書,鄉人都稱他為長者。今天的雲南喜洲地區是楊氏的聚居地。

滿族楊氏 滿族楊氏的祖先多為漢人。居住在吉林市的楊氏,祖先就居住在雲南貴州,後遷居山東登州。康熙年間遷居吉林,耕種官田,因為能提前交納5年的額糧,被批准入漢軍鑲黃旗,成為滿人。這支楊氏自始祖楊榮至今已傳十四世。

納西族楊氏 楊昌,清代納西族散文家,雲南麗江大研里人。喜慶十二年(1807年)舉人,任湖北天門等縣知縣,疏導江流和修築大堤很有政績。他的散文非常出眾,著有《四下可齋》集。他還寫有許多游記、雜記等,內容包括政治、軍事、經濟等,深得士林嘆服。他有大約三十篇文章被收入雲南叢書《滇文叢錄》《麗郡文征》等集中。楊元之,清代納西族詩人,雲南麗江大研里人。祖父楊本程,道光十四年(土834年)中順天鄉試舉人,任刑部主事。楊元之以善寫漢、納兩讀的詩出名。

苗族楊氏 楊再成,元代苗族教育家,湖南城步人。大約於元皇慶元年 (1313年)在城步建立儒林書院,對傳播漢族文化、教育苗民子弟起過重大作用。楊洪,苗族,六合人,明朝將領。父親楊(王景),楊洪初從明成祖北征,機警敏捷,以勇著稱。正統三年(1438年)任都指揮同知,正統九年,擊敗兀良哈部,升任左都督,宣府總兵官,景泰二年(1451年)任鎮朔大將軍。

回族楊氏 楊應奎,明代詩人、書法家,回族,山東益都人,正德年間進士。此外在侗族、朝鮮族、蒙古族中也有楊氏。

楊姓遷徙史

楊姓的發源地,是在今山西省境內,後為晉所滅,其子孫因避亂,遠在春秋戰國(前770—前221年)時期就有個別楊姓人自山西遷至江蘇和安徽省境內,散布於長江中下游地區。

至秦漢之際,有的遷居河內,有的遷居馮翊 (今陝西大荔)。楊姓為晉所滅後,便向西發展繁衍,其先遷入陝西,後遷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縣一帶,而後繁衍至今河南境。

至漢時楊姓已廣泛分布於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楊姓入川也於此時,多由湖北、陝西遷去。早在春秋戰國之時,已有楊氏族人遷入江漢地區(今湖北潛江一帶),後因楚國勢力不斷加強,迫使他們再向東南遷至江西。與此同時,又有楊氏族人自山西遷至江蘇和安徽,散布於長江中下游地區。

晉、唐這一時期,是楊姓在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時期,由於西晉末年「永嘉之亂」和唐玄宗時的「安史之亂」,及宋代的「靖康之亂」,中原社會動盪,許多楊姓子孫為了避亂,大舉南遷,其中以福建為遷播中心。隋唐後便逐步向今河北、山東、內蒙、安徽、湖南、浙東、福建、廣東、四川、貴州雲南、廣西等地發展。

至宋代起,楊姓已廣布江南廣大地區。南宋初有大商人楊垢,隨康王南渡,自河南定居寶山白沙,「潛心經商,誠一無偽,商民共信,聚集成市」。宋末,楊榮從上虞遷至上海;另支楊氏,與鍾王李三姓被流配到奉賢濱海地區;元代,渤海濱州人楊乘、嘉靖進士楊道亨的先人,相繼自杭州和河南遷入青浦;元末,錢塘楊璃遷南匯下沙;著名詩人諸暨楊維楨避亂華亭天馬山。

明代洪武初年,人們稱之為「洪武落業」。據志書記載,在元末明初朱洪武「血洗湖南」的戰爭中,湖南土著居民遭受了空前浩劫,特別是長沙、岳陽、常德、益陽、湘潭等地區成為一片廢墟。朱元璋建國後,為了復甦湖南,採取了「江西填湖廣」的政策,因而大批的江西(包括浙江)楊姓宗族,遷往湖廣地區。

總之,楊姓族人在隋唐以前,除集中於今河南、陝西、山西三省外,還有以甘肅天水為中心的一線,以湖南、江西為中心的一線,直至遍及全國各地。

台灣楊氏

台灣台南佳里楊氏

台南,即今台南市,是台灣省西南部的歷史名城,1661至 1886年間為台灣政治、經濟中心。市裡有鄭成功祠,為著名古跡。隨鄭成功人台的楊文科就落籍在台南佳里,成為望族。其後有楊文魁,字子偉,號逸齊,奉天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以都督僉事調任台灣鎮總兵,到任即分布營訊,講求軍務,又立義塾,延聘內地名儒為師,設置學田資膏火,因之大陸去台灣者甚多,對開發台灣起了極大的作用。有一次藍理入朝,康熙問台灣總兵如何?藍理對曰:「練兵馬,興學校,潔己奉公,兵民相安無事。自己每日所食惟腐萊。」第二天康熙對薦舉文魁的巴泰說:「楊文魁身為封疆大臣,惟食腐萊,可謂廉矣!」當時藍理奏言台灣實行兵屯,文魁亦疏言以為不可,謂台灣之田皆為民業,若奪為兵田萬不可以,況兵皆由內地調來,父母妻子隔洋相望,誰肯舉家渡海以事屯田乎?康熙從其言,兵民皆喜。及舉軍政,被劾者皆無怨言,而所拔將弁,多至鎮帥,皆有聲。故兵民念其德,繪像立祠以祀之。

台灣台北半線楊氏

康熙三年(1664年),人居台北的楊志申,字燕夫,祖籍福建。為拓建學宮,其父墓另擇穴於魁年山麓,平坦如掌,約2.3畝,邑人說此地為「金盤搖珠」。墓畢後有人告之曰:「您素行孝義,子孫必昌,但您當遠徙,十年之後可致巨富。」正是那個時候,半線初啟,草萊未墾,志申遂往之,居於柴坑子庄,貨番田而耕之,督率諸弟(有六兄弟,志申居二),盡力農耕,數年家漸富,闢田亦愈廣。遂鑿二八圳,引貓羅之水灌溉,潤田數百甲,歲人谷萬石。又鑿福馬及深圳,因之線東西兩堡之田,皆為楊氏所有。又以餘力開墾淡水、佳臘埔及金包里,歲亦人谷數千石,家畜亦多,佃農數千人,鋤耕並進,半線景象是以日興。雍正元年(1723年),台北建縣治,志申移居東門街。他好行慈善事業,睦宗族,恤鄉里,治橋梁,捐學田,邑人莫不稱頌之。塋墓於彰化,後循眾議,祀台邑孝悌祠。以長子振文,追封為中憲大夫。楊振文能識大體,人郡庠,捐資為知府銜,賞戴花翎。孫楊應選,亦有盛名。

台灣台中楊氏

台中縣楊氏的開基祖為楊璉,字至器,號華堂。祖居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金門金沙鎮官澳村下八巷。兄弟兩人,至器居第二,其父楊鴻畔之嫡出。自幼抱有大志,嘉慶年間渡台。初時,身中僅有18銅錢,人地生疏,舉目無親,不得已挑水度日,後改作廚司。每日克勤克儉,兼作生理,漸有積蓄,即開辦船頭行,即現時所稱貿易商。他與內地各行店交接生理,店號楊合順。其從商不但信用可靠,兼對貧民甚多援助,對政府亦多貢獻,數十年間置田園數千甲,發大財。當時娶一妻兩妾,育8個兒子,即現時8祧房親,享年63歲。其次子潤卿,進秀才及廩生;三子連卿,進秀才及廩生,至考中恩科進士,由吏部任官福建儒學正堂;五子瑤卿,日人時代為參事。其餘各房子孫,皆勤儉,繼續購有田園數百甲,亦皆昌盛。

台灣台中沙鹿鎮楊氏

沙鹿鎮人楊清欽,生於1934年2月23日。幼承庭訓,受父親經商影響。長大後,和昆仲合開味精廠,由小而大,逐漸擴大到今日的味丹集團,員工近5000人,工廠動力達3萬匹馬力,關系企業計20餘家。

香港八閩弘農楊氏

孫中山先生的兩名親密戰友民主革命先驅楊衢雲和「四寇堂主人」楊鶴齡 (「四寇」指孫中山、陳少白、尤列和楊鶴齡)都是生活在香港的民族精英。在1997年,香港勝利回歸的前夜,以寓居香港的福建各地楊氏為主體自願結合而成的民間群眾團體——香港八閩弘農楊氏宗親聯合會成立了,並推選產生了第一屆理事會。現任會長楊金溪,副會長楊友誼、楊慈意,理事長楊丕漢, 秘書長楊思敬。聯合會的主要宗旨為:弘揚中華文化,光大楊氏正誼明道、廉潔奉公、清白傳家等倫理道德規范;並肩負聯絡宗誼,增強民族凝聚力,互助互濟,加強經濟合作,促進閩港文化經貿交流,以及扶危濟困,舉辦社會福利與慈善事業等任務。建會初期,就有會員500多名,包含個人會員與團體會員兩種。

移居海外

楊姓向海外比較大范圍的移民,是在元末以後,尤其是在明代鄭和下西洋以後,這是中國南部特別是福建、浙江、廣東等省的楊姓人向海外遷移的發軔時期。主要是為了避免天災人禍而向海外謀生的。移居的主要地區是在今天東南亞一帶的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斯里蘭卡、孟加拉、越南、寮國、柬埔寨等國家。

在鴉片戰爭以後直到 20世紀初葉,或因政治避難,或為追求西方科技,或為尋找革命真理,楊姓人遷居的主要地區則面向西方歐美一帶,這也是楊姓人飄洋過海的第二個重要時期。

馬來西亞沙巴州楊氏

這是楊姓人足跡踏遍東南亞的第一步。據史料記載,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的浙江紹興人楊雲川,曾隨軍渡海去北婆羅洲,即今馬來西亞沙巴州。雲川在此長期羈留,而與當地魯順族酋長女兒相愛而結婚。公主後因雲川遇難而為夫跳海殉節,留下了「寡婦山」這一游覽勝地。而後有原籍福建漳州長泰人楊原抄(1858—1925年),於1877年隻身南渡,抵達新加坡,寄宿同鄉宗親會館中,後又移居今馬來西亞的沙撈越州,經過艱苦努力,創建立古晉市,成為當地著名的實業家和華僑領袖。目前這里已建立了沙撈越古晉董楊宗親會。如今馬

來西亞楊氏最活躍的要數沙撈越第三、六、七省的董楊宗親會,他們的總顧問是拿督阿瑪楊國斯。這個宗親會成立於1971年,包括沙撈越的民丹莪、泗里街、加帛、加拿逸和詩巫等5個地區的楊姓,其次還有美里楊氏公會和雪龍楊氏公會。

孟加拉楊氏

清乾隆四十五年至四十八年間(1780—1783年),楊姓人楊阿秋去印度經商,在孟加拉胡格里河畔定居下來,並吸引、接納中國的僑民,在當時的印度加爾各答建立了「中國城」,從而在印度和孟加拉繁衍生息。

緬甸仰光楊氏

始於清咸豐四年(1854年),至今已146年了。他們為謀團結、敦親誼,於清光緒元年 (1875年)在仰光建立了「四知總堂」。嗣後,1922年旅緬僑領楊昭固,又倡議新建植德堂於仰光海濱街三若開恆頭,門牌 75—76號第三、四樓,1925年冬落成。當時「四知總堂」的會址系租賃,歲時蒞止、春秋祭祀,咸感局促。1957年由幾位正副理事長倡議籌建會所,推舉楊唐豪為建委會主任,著手勸募基金,幸得諸族親熱烈支持,踴躍捐獻,數月之間,巨款立就。1958年購地於仰光海域街門牌400號,第二年己亥冬興工,越三年辛丑告竣。內部雕刻布置,歷時經歲,至1962年12月舉行落成慶典。目前已在全緬各重鎮、市區籌設分堂,宗旨是聯系宗親、加強團結,盡力推行族親福利,並協助貧窮子弟就學或介紹職業。

菲律賓楊氏

楊姓人已散布在菲律賓全國各地區。宗親總會成立於 1950年3月19日,會址設在馬尼拉市,下面還有禮智三描分會(禮智市)、宿務分會(宿務市)、三寶顏分會(三寶顏市)、納卯分會(納卯市)、班乃西黑人省分會(怡郎市)和美骨區分會及五寶楊氏家族會等。這里的楊姓人大都來自中國福建的泉州市、廈門市及其附近的晉江、金門、同安、安溪等縣。

新加坡楊氏

新加坡有70%以上的華僑,其中楊姓人佔了較大的比重。他們最初去新加坡的具體時間雖然難以考證,但據記載,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在這里就成立了檳城楊氏植德堂公司。嗣後又在這里建立了新加坡楊氏總會及新加坡潮安仙樂楊氏互助社、星洲湖峰社楊氏公會、檳城楊氏公會和新加坡潮州弘農楊氏公會等宗親會組織。
堂號

關西堂:東漢時有關西人楊震,博覽明經,時人稱他是"關西孔子"。

四知堂:楊震當荊州刺史時,非常清廉。有一次,有個人在夜裡帶著黃金到楊震的家裡行賄。楊震堅決不受,並嚴厲地斥責了那個人。那個人還是不死心,笑著對楊震說:「現在是深夜,地點在您的府上,決不會有人知道的,請您收下吧!」楊震義正詞嚴地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說沒人知道呢!快滾出去!」楊氏因以「四知」為堂號。
郡望
弘農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弘農(今河南靈寶北)。東漢至北周,曾一再改名恆農郡。

天水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

河內郡:楚漢之際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陟縣西南)。此支楊氏,其開基始祖為韓襄王將領楊苞。

Ⅱ 百家姓楊姓的來歷

楊姓起源主要有三:

一、出自姬姓

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黃帝的直系後裔,因此,楊姓的起源,要從黃帝說起。

1世,黃帝:世嗣少典氏。少典氏為諸侯(有熊國君)。母曰附寶,視大電繞北斗樞星,感而有孕,24個月,生帝於軒轅之丘,因名軒轅。國於有熊,故號為有熊氏。長於姬水,故又以姬為姓。納4妃,生25子。元妃西陵氏之女,曰螺祖,生昌意、玄囂、龍苗;二妃方累氏,又名白節,生休及清;三妃彤魚氏,生妃及夷彭;四妃曰嫫母,貌惡而德充,生蒼林、萬陽。其眾妾之子 16人而已;已得姓者14人,為12姓。八月既望,帝在位百年崩,葬橋山,年110歲,傳子玄囂。

2世,玄囂:名摯,黃帝次子。母螺祖,感大星如虹,下臨華清之祥而生帝。黃帝之世,降清江水,邑於窮桑,故號窮桑氏。國於青陽,因號青陽氏。以金德王天下,遂號金天氏。能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都曲阜。在位84年崩,壽100歲,葬於雲陽,故後世又曰雲陽氏。生子曰嬌極。傳位於兄昌意之子高陽,是為顓頊。

3世,嬌極:玄囂子,未繼位。生子麥嗣位,是為帝嚳。

4世,帝嚳:嬌極子,名(俊-亻)。生而祥靈,年15,佐顓頊帝受封於辛。年30,以水德代高陽氏為天子。以其肇於帝,故號高辛氏,都於亳。帝四妃:元妃有邵氏女,曰姜(女原),與帝禮祀上帝而生稷;陳鋒氏女曰慶都,有赤龍之祥,孕14月,而生堯於丹陵;有娥氏女曰簡狄,祈於高襟,有飛燕之祥而生契;娥訾氏女曰常儀,生子摯。帝嚳在位70年崩,年105歲,葬於頓丘。子摯嗣立。

5世,後稷:名棄,母有邵氏女,曰姜螈,為帝嚳元妃。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悅而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辟而不踐;徙置平林,適會山林

多人遷之;又棄之渠中冰上,飛鳥以翼覆之。姜螈以為神,遂收養長之。因初欲棄之未果,因名為棄。棄為兒時,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戲好種樹麻菽,及為成人,遂好耕農,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穡焉。民皆則之。帝堯聞之,舉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封於邵,號曰後稷,別姓姬氏。後稷卒,子檠璽立。

6世,檠璽:後稷子,襲父職,務稼穡。

7世,叔望:檠璽子,襲父職,務稼穡。

8世,不窟:叔望子,當夏太康政衰失國,不窟不務稼穡,遂失其官,逃竄西北戎狄間。生子曰鞠。

9世,鞠:不窟子。生子曰公劉。

10世,公劉:鞠子,雖在戎狄間,復修後稷之業。咸清甲子,自土沮漆渡渭,遷國於豳,百姓懷之,多從而保焉。周道之興,實自此始。公劉卒,子慶節立。

11世,慶節:公劉子,國於豳。慶節卒,子皇朴立。

12世,皇朴:慶節子,嗣位豳國。

13世,弗差:皇朴子,嗣位豳國。

14世,毀喻:弗差子,嗣位豳國。

15世,公非:毀喻子,嗣位豳國。

16世,辟方:公非子,嗣位豳國。

17世,高圉:辟方子,嗣位豳國。

18世,侯侔:高圉子,嗣位豳國。

19世,亞圉:侯侔子,嗣位豳國。

20世,雲都:亞圉子,嗣位豳國。

21世,太公:雲都子,嗣位豳國。

22世,組紺:太公子,嗣位豳國。

23世,諸益:組紺子,嗣位豳國。

24世,公叔祖:諸(幸攵皿)子,嗣位豳國。

25世,古公直父:公叔祖子。復修後稷、公劉之業,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因熏鬻、戎狄攻擾,遂去豳渡漆沮,逾梁山,止於岐山之下。豳人舉國扶老攜幼,盡歸古公於歧下。及其傍國,聞古公賢,亦多歸之。古公有長子曰泰伯,次日虞仲;其妃太姜,生少子季歷。季歷娶太任,皆賢婦人。太任生子昌,有聖瑞。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長子泰伯、次子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二人乃亡如荊蠻,文身斷發,以讓季歷。古公卒,季歷立,是為王季。

26世,季歷:古公三子,修古公遺道,篤於仁義,諸侯順之。王季卒,葬鄂縣之南山,壽98歲。子昌立,是為西伯文王。

27世,文王昌:季歷子,母曰太任。太任之性,誠一端莊,維德之行。及其娠,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而生文王。王生而聖瑞。及長,受殷紂命,為諸侯領袖,得專征伐,稱西伯。遵後稷、公劉之業,則古公、王季之法,篤仁、敬老、慈少,禮賢下士,以此士多歸之,諸侯響之,天下三分有其二。以服事,即位50年,被囚羨里,後6年自歧下,遷都於豐邑,7年而崩,壽97歲,謚為文王。葬雍州萬年縣西南28里畢原上(今陝西省咸陽西北18里處,有周文王陵)。太子發立,是為武王。

28世,武王發:文王太子。商紂五十三年(前1122年),西伯(文王)崩,太子發繼位,以太公望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爽、畢公高之徒皆左右。武王率修文王緒業。時紂王無道,武王以姜尚為師,遂率戎車300乘,虎賁3000人,甲士45000人,以東伐紂。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師畢渡孟津,諸侯咸會,陳師牧野。商紂聞武王來,亦發兵70萬人拒武王。武王使帥尚父與百夫致師。以太公卒,馳於紂師,紂師雖眾,皆無戰心。武王亟人,紂師皆倒兵,不戰以歸,武王馳之,紂兵皆岸畔。紂走,登鹿台自焚而死。於是諸侯尊武王為天子。十有九年十月,王有疾,後崩,壽93歲。葬雍州萬年縣西南28里畢原上。太子誦立,是為成王。

源於西周唐叔虞次子楊杼

周滅唐(其地約在今山西翼城西)後,周成王把唐地封給他的弟弟唐叔 (唐叔,姬姓,名虞,字子平),並賞給他懷姓九宗。唐叔的兒子燮繼位後,改唐國為晉國,這樣唐叔就成周代晉國的始祖。晉武公(唐叔虞十一世孫)時封次子於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其世系為:

1世,楊杼(姬杼):周武王姬發之孫,唐叔虞之次子,晉侯燮父之弟。海南《楊氏宗譜》稱其又名平杼,並尊其為楊姓開派之始祖,生於周成王二十年丙辰(前1085年)七月十一日子時 (均為夏歷,下同)。周康王六年戊辰封楊侯,食采於楊國,始以楊為姓。卒於周穆王二十三年庚辰(前999年)四月初八日丑時,壽85歲,謚忠廉。葬於弘農西門外金龜形,乾山巽向。

配姒氏,生於周成王二十五年辛酉(前1080年)二月初二日亥時,(卒年不詳)誥封貞靜夫人。葬同夫山。生二子:伯沃、仲沃。仲沃,官拜中卿大夫,配政氏,生子唐。

2世,楊伯沃:生於周康王二十三年丙申(前1045年)三

月初三日子時,襲楊侯。卒於周孝王元年丁卯(前953年)五月十四日,壽92歲,謚勤簡。葬山東武昌府東門外螃蟹形,甲山庚向。

配胥氏,生於周康王二十六年己亥(前1042年)六月初六日卯時,壽89歲,誥封專肅夫人。葬同夫山,生子庚。

3世,楊庚:生於周穆王元年戊午(前1022年)四月二十日丑時,卒於周懿王十一年乙丑(前954年)十月十六日卯時,壽68歲,謚閔惠。葬山東城南門外虎形,寅山申向。

配賁氏,生於周穆王元年戊午(前1022年)六月十一日卯時,卒於前953年四月初八日酉時,壽76歲。葬同夫山。生子三:文、宜、亭。直,為邑宰,配郗(胥)氏,生子五:元始、元發、重邑、應春(青)、常五;亭,官中都宰,配胥氏,生子三:統伯(阮伯)、耀高(叔蒿)、謂明。

4世,楊文:生於周穆王二十三年庚辰(前999年)正月初八日酉時,襲楊侯,卒於周夷王二十年丙午(前913年)正月十六日戌時,壽86歲,謚清勤。葬山東城南門外虎形,同父處。

配山氏,生於周穆王二十三年庚辰(前999年)三月初十日子時,卒於周孝王二十三年己丑(前930年)二月初二日亥時,壽69歲,謚端莊夫人。葬山東武昌府東門外螃蟹形,甲山庚向,生子昭成。

5世,楊昭成:生於周恭王元年甲辰(前974年)七月初十日子時,襲楊侯,卒於周夷王二十一年丁巳(前901年)六月初十日卯時,壽73歲,謚密察。葬山東武昌府東門外同母處。

配宣氏,生於周恭王七年乙巳(前967年)五月十一日寅時,卒於周夷王三十四年庚午(前882年)四月二十五日丑時,壽85歲,謚敬德夫人。葬同夫山。生子四:辛、康、京、襄。辛,配向氏,生子六:冉、沈(游)、杭(慨)、載(栽)、騫、顏;京,配萬氏,生子二:羨明、羨光;襄,官太傅,配華氏,誥封紫閣夫人,生子四:豐、禮、鰲、魯。

6世,楊康:生於周懿王十一年乙丑(前946年)九月十四日午時,官周王朝卿士大臣。卒於周夷王三十三年己巳(前 882年)十二月二十日未時,壽64歲,謚威烈。葬古塘坳牛形,庚山甲向。

配柳氏,生於周懿王五年己未(前952年)六月初十日亥時,,卒於周夷王三十六年壬申(前889年)正月二十日戌時,壽 73歲,封慈德夫人。葬同夫山。嗣祀子紹甲。

源於西周宣王少子尚父說

西周的王位由武王數傳至宣王時,已是西周末年,國力已經大不如前。宣王有位小兒子,名尚父,因在宣王時未能獲得封爵,直到周幽王時才被封於楊,為侯爵,所以史書也稱他為楊侯,建立楊國,後為晉國兼並,原楊國侯族子孫從封邑命姓為楊氏。

源於春秋晉太傅楊(月八十)說

伯僑生文,文生突,食邑於羊舌,為羊舌大夫,這就成為後世的羊舌氏。羊舌轄有銅(革是)、楊氏、平陽三邑。突生職,職生赤,(月八十)、鮒、虎、季夙。其中第二子(月八十),字叔向,又稱叔(月八十),是晉平公時的著名政治家,官居太傅之職,因戴晉有功,被分封於楊氏邑(今山西洪洞東南),其子伯石,字食我,以邑為氏,稱楊氏。

公元前514年,晉滅強宗祁氏,羊舌氏,食我有子逃於華山仙谷,遂居華陰(今屬陝西),稱為楊氏。其後開基各地,成為楊氏繁衍發展的主流,史稱楊氏正宗。是為山西楊氏。又據《廣韻》、 《通志·氏族略》所載,周宣王少子尚父封於楊(今山西省洪洞縣東南一帶),號曰楊侯,後並於晉,因為氏。

二、賜姓轉姓

1.因功賜姓

因為建樹功勛而被統治者賜予大姓,以使其門庭生輝,光宗耀祖,是賜姓中最基本的類型。

隋代楊義臣。楊義臣本姓尉遲氏,尉遲氏屬西部鮮卑,為北魏勛臣八姓之一。義臣之父尉遲崇,北周時為定州總管,隋初隨行軍總管達奚長儒與突厥交戰,力戰而死。當時義臣年幼,養於宮中,數年後奉詔宿衛宮掖。由於常在隋文帝楊堅左右,不免引起隋文帝對尉遲崇功業的追憶,於是下詔:「義臣可賜姓楊氏,賜錢三萬貫,酒三十斛,米麥各百斛,編之屬籍,為皇從孫。」不僅賜予皇室姓氏,還確定了義臣在皇族的輩份,這在受賜姓者中,可謂極受恩遇。

2.從其養主

最普遍的現象,是他姓之人因為養父或主人姓楊而轉從其姓。

西晉時候,活躍在武都仇池(今甘肅成縣西北)一帶的氏族首領百頃氐王楊飛龍,有外甥令狐茂搜,茂搜為飛龍養子,遂從其養主轉姓楊氏。後來楊茂搜繼飛龍為氐族首領,被晉愍帝封為驃騎將軍。

從其養主現象最頻繁的時期,為唐末五代。唐代自「安史之亂」後,方鎮勢力不斷膨脹,一些方鎮逐漸成為與中央相抗衡的獨立王國。或出於政治野心,或為了自保其土,藩帥紛紛招兵買馬,一些兇悍勇猛之徒,成為藩帥的義兒假子,轉從養主之姓。宮中宦官為擴展自己的勢力,也紛紛養他人為己子。從其養主而轉姓的風氣,一時大盛。

唐代楊思(日助),本姓蘇,因為楊家養子,遂從養父姓楊。楊思(日助)是唐玄宗時期人,從史籍看,那時這種轉姓現象尚不很多。以後情況就大不同了。楊復光,本姓喬,少時養於內侍楊玄價家,遂轉姓楊。唐僖宗時,楊復光因鎮壓王仙芝起義軍有功,被封為弘農

郡公,而弘農(治今河南靈寶北)正是楊姓最顯赫的郡望。楊守亮,本姓訾名亮,楊復光平定江西黃巢起義軍時,得訾亮,養為假子,轉姓楊,改名守亮。楊復恭,本姓林,因系宦官楊玄翼養子,遂轉姓楊。楊復恭在唐僖宗時任左神策軍中尉,後來定策立唐昭宗,權傾一時。

3.改姓

在中國革命史上,屢有這樣的情形,革命者為了工作需要,轉改姓名,以後原姓不再起用,所轉之姓一直使用下去。

中共黨員楊靖遠,滿族人,原姓趙。1938年,任冀魯邊區抗日武裝部隊副司令員。次年元月,被偽保安司令孫仲文殺害。

中共黨員楊林,朝鮮平安北道人,原姓金名勛。1936年任紅15軍團75師參謀長,在率先鋒營強渡黃河的戰斗中負重傷犧牲。

抗日名將楊靖宇將軍,原姓馬名尚德。

4.回歸舊姓

有的楊姓成員因為特殊的原因,改了姓,後來又改回楊姓。如楊老令公——楊業身上。楊業本名崇貴,後避北漢世祖劉崇名諱,改名重貴。楊重貴少年時投身劉崇,劉崇賜其姓劉,改名繼業。劉崇之子劉承鈞有養子劉繼恩、劉繼元、劉繼忠,楊重貴賜姓名為劉繼業,可能是因為劉崇長子劉(斌貝)早死無後,遂以楊重貴為劉繼業而為其後嗣。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統兵攻北漢,圍太原,北漢主劉繼元降宋,而劉繼業猶據城苦戰。宋太宗喜其忠勇,喻劉繼元招降繼業。於是繼業歸宋,復姓楊氏,只名業。」楊業歸宋復姓。

貴州台江巫腳鄉的苗族楊姓。過去,有一戶姓楊的遷到翁慕溝居住,由於那裡是歐姓聚居區,這位楊姓苗民不久也改姓歐,以便同歐姓村民親密相處。後來他的兄弟又恢復楊姓。解放後,他的兒子也改姓楊。

三、少數民族楊姓

白族楊氏 楊氏一直是白族中的主要姓氏,人口最多,唐代楊氏曾成為白族中的第一大姓。楊干貞,五代十國時大義寧國君主,白族,雲南賓州人.先世為南詔權貴,大長和國時為劍川節度使,後為大天興國權臣,1927年滅大天興國,自立為主,改國號為大義寧國.因為暴虐,被殺,在位8年。元代以後,楊氏仍為白族大姓。楊鼐,白族,雲南大理太和縣(今雲南大理市)人。明弘治二年(土489年)舉人,任黃州府(治在今湖北黃岡縣)通判,退休後居家四十餘年,閉門讀書,鄉人都稱他為長者。今天的雲南喜洲地區是楊氏的聚居地。

滿族楊氏 滿族楊氏的祖先多為漢人。居住在吉林市的楊氏,祖先就居住在雲南貴州,後遷居山東登州。康熙年間遷居吉林,耕種官田,因為能提前交納5年的額糧,被批准入漢軍鑲黃旗,成為滿人。這支楊氏自始祖楊榮至今已傳十四世。

納西族楊氏 楊昌,清代納西族散文家,雲南麗江大研里人。喜慶十二年(1807年)舉人,任湖北天門等縣知縣,疏導江流和修築大堤很有政績。他的散文非常出眾,著有《四下可齋》集。他還寫有許多游記、雜記等,內容包括政治、軍事、經濟等,深得士林嘆服。他有大約三十篇文章被收入雲南叢書《滇文叢錄》《麗郡文征》等集中。楊元之,清代納西族詩人,雲南麗江大研里人。祖父楊本程,道光十四年(土834年)中順天鄉試舉人,任刑部主事。楊元之以善寫漢、納兩讀的詩出名。

苗族楊氏 楊再成,元代苗族教育家,湖南城步人。大約於元皇慶元年 (1313年)在城步建立儒林書院,對傳播漢族文化、教育苗民子弟起過重大作用。楊洪,苗族,六合人,明朝將領。父親楊(王景),楊洪初從明成祖北征,機警敏捷,以勇著稱。正統三年(1438年)任都指揮同知,正統九年,擊敗兀良哈部,升任左都督,宣府總兵官,景泰二年(1451年)任鎮朔大將軍。

回族楊氏 楊應奎,明代詩人、書法家,回族,山東益都人,正德年間進士。此外在侗族、朝鮮族、蒙古族中也有楊氏。

介紹文件
楊姓遷徙史
楊姓遷徙史

楊姓的發源地,是在今山西省境內,後為晉所滅,其子孫因避亂,遠在春秋戰國(前770—前221年)時期就有個別楊姓人自山西遷至江蘇和安徽省境內,散布於長江中下游地區。

至秦漢之際,有的遷居河內,有的遷居馮翊 (今陝西大荔)。楊姓為晉所滅後,便向西發展繁衍,其先遷入陝西,後遷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縣一帶,而後繁衍至今河南境。

至漢時楊姓已廣泛分布於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楊姓入川也於此時,多由湖北、陝西遷去。早在春秋戰國之時,已有楊氏族人遷入江漢地區(今湖北潛江一帶),後因楚國勢力不斷加強,迫使他們再向東南遷至江西。與此同時,又有楊氏族人自山西遷至江蘇和安徽,散布於長江中下游地區。

晉、唐這一時期,是楊姓在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時期,由於西晉末年「永嘉之亂」和唐玄宗時的「安史之亂」,及宋代的「靖康之亂」,中原社會動盪,許多楊姓子孫為了避亂,大舉南遷,其中以福建為遷播中心。隋唐後便逐步向今河北、山東、內蒙、安徽、湖南、浙東、福建、廣東、四川、貴州雲南、廣西等地發展。

至宋代起,楊姓已廣布江南廣大地區。南宋初有大商人楊垢,隨康王南渡,自河南定居寶山白沙,「潛心經商,誠一無偽,商民共信,聚集成市」。宋末,楊榮從上虞遷至上海;另支楊氏,與鍾王李三姓被流配到奉賢濱海地區;元代,渤海濱州人楊乘、嘉靖進士楊道亨的先人,相繼自杭州和河南遷入青浦;元末,錢塘楊璃遷南匯下沙;著名詩人諸暨楊維楨避亂華亭天馬山。

明代洪武初年,人們稱之為「洪武落業」。據志書記載,在元末明初朱洪武「血洗湖南」的戰爭中,湖南土著居民遭受了空前浩劫,特別是長沙、岳陽、常德、益陽、湘潭等地區成為一片廢墟。朱元璋建國後,為了復甦湖南,採取了「江西填湖廣」的政策,因而大批的江西(包括浙江)楊姓宗族,遷往湖廣地區。

總之,楊姓族人在隋唐以前,除集中於今河南、陝西、山西三省外,還有以甘肅天水為中心的一線,以湖南、江西為中心的一線,直至遍及全國各地。

台灣楊氏

台灣台南佳里楊氏

台南,即今台南市,是台灣省西南部的歷史名城,1661至 1886年間為台灣政治、經濟中心。市裡有鄭成功祠,為著名古跡。隨鄭成功人台的楊文科就落籍在台南佳里,成為望族。其後有楊文魁,字子偉,號逸齊,奉天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以都督僉事調任台灣鎮總兵,到任即分布營訊,講求軍務,又立義塾,延聘內地名儒為師,設置學田資膏火,因之大陸去台灣者甚多,對開發台灣起了極大的作用。有一次藍理入朝,康熙問台灣總兵如何?藍理對曰:「練兵馬,興學校,潔己奉公,兵民相安無事。自己每日所食惟腐萊。」第二天康熙對薦舉文魁的巴泰說:「楊文魁身為封疆大臣,惟食腐萊,可謂廉矣!」當時藍理奏言台灣實行兵屯,文魁亦疏言以為不可,謂台灣之田皆為民業,若奪為兵田萬不可以,況兵皆由內地調來,父母妻子隔洋相望,誰肯舉家渡海以事屯田乎?康熙從其言,兵民皆喜。及舉軍政,被劾者皆無怨言,而所拔將弁,多至鎮帥,皆有聲。故兵民念其德,繪像立祠以祀之。

台灣台北半線楊氏

康熙三年(1664年),人居台北的楊志申,字燕夫,祖籍福建。為拓建學宮,其父墓另擇穴於魁年山麓,平坦如掌,約2.3畝,邑人說此地為「金盤搖珠」。墓畢後有人告之曰:「您素行孝義,子孫必昌,但您當遠徙,十年之後可致巨富。」正是那個時候,半線初啟,草萊未墾,志申遂往之,居於柴坑子庄,貨番田而耕之,督率諸弟(有六兄弟,志申居二),盡力農耕,數年家漸富,闢田亦愈廣。遂鑿二八圳,引貓羅之水灌溉,潤田數百甲,歲人谷萬石。又鑿福馬及深圳,因之線東西兩堡之田,皆為楊氏所有。又以餘力開墾淡水、佳臘埔及金包里,歲亦人谷數千石,家畜亦多,佃農數千人,鋤耕並進,半線景象是以日興。雍正元年(1723年),台北建縣治,志申移居東門街。他好行慈善事業,睦宗族,恤鄉里,治橋梁,捐學田,邑人莫不稱頌之。塋墓於彰化,後循眾議,祀台邑孝悌祠。以長子振文,追封為中憲大夫。楊振文能識大體,人郡庠,捐資為知府銜,賞戴花翎。孫楊應選,亦有盛名。

台灣台中楊氏

台中縣楊氏的開基祖為楊璉,字至器,號華堂。祖居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金門金沙鎮官澳村下八巷。兄弟兩人,至器居第二,其父楊鴻畔之嫡出。自幼抱有大志,嘉慶年間渡台。初時,身中僅有18銅錢,人地生疏,舉目無親,不得已挑水度日,後改作廚司。每日克勤克儉,兼作生理,漸有積蓄,即開辦船頭行,即現時所稱貿易商。他與內地各行店交接生理,店號楊合順。其從商不但信用可靠,兼對貧民甚多援助,對政府亦多貢獻,數十年間置田園數千甲,發大財。當時娶一妻兩妾,育8個兒子,即現時8祧房親,享年63歲。其次子潤卿,進秀才及廩生;三子連卿,進秀才及廩生,至考中恩科進士,由吏部任官福建儒學正堂;五子瑤卿,日人時代為參事。其餘各房子孫,皆勤儉,繼續購有田園數百甲,亦皆昌盛。

台灣台中沙鹿鎮楊氏

沙鹿鎮人楊清欽,生於1934年2月23日。幼承庭訓,受父親經商影響。長大後,和昆仲合開味精廠,由小而大,逐漸擴大到今日的味丹集團,員工近5000人,工廠動力達3萬匹馬力,關系企業計20餘家。

香港八閩弘農楊氏

孫中山先生的兩名親密戰友民主革命先驅楊衢雲和「四寇堂主人」楊鶴齡 (「四寇」指孫中山、陳少白、尤列和楊鶴齡)都是生活在香港的民族精英。在1997年,香港勝利回歸的前夜,以寓居香港的福建各地楊氏為主體自願結合而成的民間群眾團體——香港八閩弘農楊氏宗親聯合會成立了,並推選產生了第一屆理事會。現任會長楊金溪,副會長楊友誼、楊慈意,理事長楊丕漢, 秘書長楊思敬。聯合會的主要宗旨為:弘揚中華文化,光大楊氏正誼明道、廉潔奉公、清白傳家等倫理道德規范;並肩負聯絡宗誼,增強民族凝聚力,互助互濟,加強經濟合作,促進閩港文化經貿交流,以及扶危濟困,舉辦社會福利與慈善事業等任務。建會初期,就有會員500多名,包含個人會員與團體會員兩種。

移居海外

楊姓向海外比較大范圍的移民,是在元末以後,尤其是在明代鄭和下西洋以後,這是中國南部特別是福建、浙江、廣東等省的楊姓人向海外遷移的發軔時期。主要是為了避免天災人禍而向海外謀生的。移居的主要地區是在今天東南亞一帶的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斯里蘭卡、孟加拉、越南、寮國、柬埔寨等國家。

在鴉片戰爭以後直到 20世紀初葉,或因政治避難,或為追求西方科技,或為尋找革命真理,楊姓人遷居的主要地區則面向西方歐美一帶,這也是楊姓人飄洋過海的第二個重要時期。

馬來西亞沙巴州楊氏

這是楊姓人足跡踏遍東南亞的第一步。據史料記載,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的浙江紹興人楊雲川,曾隨軍渡海去北婆羅洲,即今馬來西亞沙巴州。雲川在此長期羈留,而與當地魯順族酋長女兒相愛而結婚。公主後因雲川遇難而為夫跳海殉節,留下了「寡婦山」這一游覽勝地。而後有原籍福建漳州長泰人楊原抄(1858—1925年),於1877年隻身南渡,抵達新加坡,寄宿同鄉宗親會館中,後又移居今馬來西亞的沙撈越州,經過艱苦努力,創建立古晉市,成為當地著名的實業家和華僑領袖。目前這里已建立了沙撈越古晉董楊宗親會。如今馬

來西亞楊氏最活躍的要數沙撈越第三、六、七省的董楊宗親會,他們的總顧問是拿督阿瑪楊國斯。這個宗親會成立於1971年,包括沙撈越的民丹莪、泗里街、加帛、加拿逸和詩巫等5個地區的楊姓,其次還有美里楊氏公會和雪龍楊氏公會。

孟加拉楊氏

清乾隆四十五年至四十八年間(1780—1783年),楊姓人楊阿秋去印度經商,在孟加拉胡格里河畔定居下來,並吸引、接納中國的僑民,在當時的印度加爾各答建立了「中國城」,從而在印度和孟加拉繁衍生息。

緬甸仰光楊氏

始於清咸豐四年(1854年),至今已146年了。他們為謀團結、敦親誼,於清光緒元年 (1875年)在仰光建立了「四知總堂」。嗣後,1922年旅緬僑領楊昭固,又倡議新建植德堂於仰光海濱街三若開恆頭,門牌 75—76號第三、四樓,1925年冬落成。當時「四知總堂」的會址系租賃,歲時蒞止、春秋祭祀,咸感局促。1957年由幾位正副理事長倡議籌建會所,推舉楊唐豪為建委會主任,著手勸募基金,幸得諸族親熱烈支持,踴躍捐獻,數月之間,巨款立就。1958年購地於仰光海域街門牌400號,第二年己亥冬興工,越三年辛丑告竣。內部雕刻布置,歷時經歲,至1962年12月舉行落成慶典。目前已在全緬各重鎮、市區籌設分堂,宗旨是聯系宗親、加強團結,盡力推行族親福利,並協助貧窮子弟就學或介紹職業。

菲律賓楊氏

楊姓人已散布在菲律賓全國各地區。宗親總會成立於 1950年3月19日,會址設在馬尼拉市,下面還有禮智三描分會(禮智市)、宿務分會(宿務市)、三寶顏分會(三寶顏市)、納卯分會(納卯市)、班乃西黑人省分會(怡郎市)和美骨區分會及五寶楊氏家族會等。這里的楊姓人大都來自中國福建的泉州市、廈門市及其附近的晉江、金門、同安、安溪等縣。

新加坡楊氏

新加坡有70%以上的華僑,其中楊姓人佔了較大的比重。他們最初去新加坡的具體時間雖然難以考證,但據記載,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在這里就成立了檳城楊氏植德堂公司。嗣後又在這里建立了新加坡楊氏總會及新加坡潮安仙樂楊氏互助社、星洲湖峰社楊氏公會、檳城楊氏公會和新加坡潮州弘農楊氏公會等宗親會組織。

泰國楊氏

居住在泰國的楊姓人也不少,他們在這里建立了泰國楊氏宗親總會。

印度尼西亞楊氏

居住在印尼的楊姓人建立了印尼楊氏宗親總會和印尼萬隆佛曇楊氏聯誼會。後者為以伯僑公為大始祖,直系傳下第59世的世隆公,開基於福建漳浦縣佛曇鎮衍派的子孫居住於萬隆市者所組成,會員800餘戶,達5000餘眾。還有印尼坤旬楊氏弘農世家,這一家曾於1994年8月組團回河南開封尋根訪祖,並參加了新建天波楊府的剪綵活動。

歐美澳楊氏

20世紀以來,楊姓子孫在留學或經商的過程中,僑居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歐洲的楊氏。這些人在貿易、科學、藝術、工程、政治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許多人都成了各界精英。有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博士。當選為美國國家工程師學院院士的楊祖佑,當年即被布希總統任命為總統技術顧問委員會委員;楊彼德被布希總統任命為全國圖書館及資料委員會委員;生物學家楊祥發獲「沃爾夫農業

Ⅲ 求找楊氏家譜字輩

楊氏家譜字輩如下:

重慶:永秉必朝廷興仁可以德世代有賢良忠正剛常澤源本至圭錫涵良佑成均漢校宣台伯海堂照筆明,永正傳朝國家和萬事興忠厚成名遠詩書裕後昆祖德根基長丕振百年春世代起流芳文運才學亨堂前攀丹桂林中玉樹蔭。

志道世榮懷錫德永發祥敬守國庭獻登崇孝友良進修全大美敏學煥文章立念思先澤繼承正啟芳,再政通光國恩卿中良相傳登大順 。



源於晉武公子伯僑。晉滅楊後封楊地為大夫羊舌肸的食邑。羊舌氏出於姬姓因晉武公次子伯僑之孫突當時食邑於羊舌故以羊舌為姓。至晉頃公十二年晉滅羊舌氏食我的兒子楊道逃到華山,居住在弘農華陰,以祖宗封地楊為姓,其後代開基各地,成為楊氏繁衍發展的主流,史稱楊氏正宗。

(3)濱州哪裡賣新加坡貓擴展閱讀:

楊氏典故〖歧路亡羊〗

「歧路亡羊」源於《列子·說符》。相傳,有一次楊子(即楊朱,是戰國時一位學者)的鄰居丟失了一隻羊,於是他派全家會去尋找,同時也請楊子的僕人幫著去找,楊子對此大為不解,感嘆著問,失掉一隻羊為什麼要那麼多人去找呢?失羊者說,因為歧路太多了。

可是他們找了一整天回來,楊子問找到沒有,他們都嘆息說沒找到。楊子又感到不解,詢問其中的原因,他們回答說:「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返也。「意思是說,歧路之中又有歧路,岔路太多,我們不知道羊往哪一條岔路上去,所以就回來了。

楊子聽後感觸頗深,家裡的人感到非常奇怪,便問楊子:「羊是不值錢的畜牲,何況走失的羊又不是你的,為什麼要這樣心事重重的?」楊子聽後並沒有回答。可是這些話被站在一旁的楊子的學生聽到了,他感慨地說:「道路因為岔路多,所以容易使羊丟失。

學者因為經常替別人打主意而往往為此喪失了性命,楊子的不快樂難道還不明白嗎?」後來,人們用"歧路亡羊」比喻事理復雜多變,如果沒有正確的方向,就找不到真理,就會犯錯誤。

Ⅳ 有哪些好吃的美食啊

四川小吃:成都「傷心涼粉」 擔擔面、賴湯圓、樟茶鴨子、鍾水餃、三大炮、龍抄手、毛血旺、甜水、面夫妻肺片,眉山龍眼酥,宜賓燃面、芽菜、黃耙,什邡板鴨,西昌板鴨,樂山葉兒耙,仁壽的芝麻糕,錦江的清豆花,毛牛肉,五胖鴨、元寶雞,天府花生,涪陵榨菜,德陽纏絲兔

河南小吃:馬豫興桶子雞,道口燒雞
河北小吃:血餡餃,驢肉火燒,棋子燒餅
安徽小吃:五城茶干,伏嶺玫瑰酥,徽州臭豆腐,油煎毛豆腐,徽州餅,大救駕
內蒙古小吃:手把肉,稍美,奶皮子
西藏小吃:酥油茶,干乳酪,青稞面
青海小吃:甜醅,熱乾麵,雲夢魚面
湖北小吃:豆皮,東坡餅
山東小吃:羊肉湯,紅燒兔頭,水煎包,周村燒餅,串烤肉,油炸螺絲糕
新疆小吃:饢,羊肉串
天津小吃:芝蘭齋糕乾,恩發德蒸餃,耳朵眼炸糕,蜜麻花,狗不理包子,桂發祥麻花,貼餑餑熬小魚,棒槌果子
東北小吃:朝鮮族冷麵,楊家吊滬餅 ·東北小吃-列巴,肉火燒,猴頭蘑,大豐收,克東腐乳,雞西冷麵,白肉血腸,石鍋拌飯,得莫利燉魚,哈爾濱熏雞,李連貴熏肉大餅,老山記海城餡餅,哈爾濱紅腸
北京小吃:全北京烤鴨(全聚德),驢打滾,褡褳火燒,京東肉餅,芥末墩,奶油炸糕,蝴蝶酥,黃糕,油茶,炒肝,山葯餅,糖火燒,銀絲卷,自來白,愛窩窩,豌豆黃,豆汁,灌腸,焦圈,爆肚,油鍋盔
山西小吃:刀削麵,莜麵栲栳,揪片
廣西小吃:柳州酸,牛肉丸,肉棕,老友面,竹筒雞,冰泉豆漿,吉列粟子卷,玉林牛巴,桂林米粉
江西小吃:蛋味香,風味烤鹵,戀愛豆腐
貴州小吃:荷葉糍粑,-絲娃娃,腸旺面
上海小吃:蟹殼黃,湯包,排骨年糕,小紹興雞粥
海南小吃:南翔小籠饅頭,抱羅粉,海南椰子盅,蝦餃,海南嘉積鴨,燕稞千孔糕,海南粉,鮮肉粽子,煎堆
浙江小吃:知味小籠,酥油餅,蝦爆鱔面
湖南小吃:紅燒豬腳,火宮殿臭豆腐,腌蘿卜干,瀟湘五元龜,米粉,荷蘭粉,口味蝦,洪江鴨血粑,竹筒飯
福建小吃:鼎邊糊,土筍凍,光餅,蠣餅,手抓面
廣東小吃:廣式月餅,干蒸燒賣,荷葉飯,和味牛雜蘿卜,蟹黃灌湯餃,薄皮鮮蝦餃,酥皮蓮蓉包,炒田螺,艇仔粥,及第粥,沙河粉,果蒸棕,倫教糕,雞仔餅,蹄糕,粉果,蒸腸粉,龜苓膏
台灣小吃:度小月擔仔面,-鹵肉飯,棺材板

Ⅳ 關於楊姓的歷史和現狀的調查報告 [歷史 ]

問題的提出
我們學校有不少同學姓楊,聽爸爸媽媽說,姓氏是一種很深奧的文化。於是,我對楊姓的歷史和現狀做了一次調查。
二、 調查方法
1. 查閱有關姓氏的書籍,了解楊氏的起源。
2. 閱讀相關的報刊、教科書,搜集有關楊氏名人的資料。
3. 上網瀏覽有關楊氏人口數量的資料,記錄下來。
4. 查閱書籍和相關資料,了解楊姓在百家姓中的排名。
5. 上網瀏覽有關於楊姓族譜的資料。
6. 上網查閱資料,了解楊姓遷徙史。
7. 上網瀏覽,了解楊姓的地位。
三、 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體內容
書籍
楊姓的起源
一、出自姬姓 二、賜姓轉姓 三、少數民族楊姓 四、出自姞姓 五、出自揚姓 報刊、教科書
歷史上的楊姓名人
楊纂、楊堅、楊延昭、楊士奇、楊延和、楊慎、楊震、楊振宇、楊利偉……
上網
楊姓人口
楊姓為中國第六大姓氏,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3.08%,約有400萬。 書籍資料
百家姓排名
楊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6。
上網
楊姓宗譜
《弘農楊氏重修房譜》、《墨楊氏家乘》、《武林楊氏宗譜》、《楊氏譜書》、《楊氏族譜》、《楊氏譜系》、《楊氏家譜史》……
上網
楊姓遷徙史
台南佳里楊氏 台北半線楊氏 台中楊氏 台中沙鹿鎮楊氏 香港楊氏 海外楊姓 馬來西亞沙巴州楊氏孟加拉楊氏 緬甸仰光楊氏 菲律賓楊氏 新加坡楊氏 泰國楊氏 印度尼西亞楊氏 歐美澳洲楊氏
上網
地位
是現時中國第六大姓氏,也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
四、結論
1.我國楊姓源遠流長,楊姓的發源也在今山西省汾水中游霍縣一帶,後來繁衍分布至今河南境內,成為後世楊姓發展的主流。
2.在歷史長河中楊姓人才輩出。有北宋名將楊震,唐玄宗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65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07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696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77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3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90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41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497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62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