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時期新加坡叫什麼
① 新加坡最早是誰的殖民地,在殖民之前是不是獨立的國家~!
新加坡最早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在殖民之前是獨立的國家:馬六甲王朝。
1、馬六甲王朝是於1402年由拜里米蘇拉蘇丹所建立的王國,中國明代稱為滿剌加國,其王城即是如今的馬六甲市,全盛時期的國土范圍覆蓋泰國南部至蘇門答臘西南部。1511年,葡萄牙殖民者對馬六甲王朝進行侵略,在馬六甲圍城戰中奪取了其都城,並在1528年殖民馬六甲。
2、1511年,葡萄牙人佔領馬六甲。馬六甲王國蘇丹馬哈茂德·沙阿(?~1528)率領軍民,轉移至吧莪(麻坡屬下的一個小鎮)和柔佛等地,繼續抗擊葡萄牙的入侵。
1528年,阿拉烏德丁繼承王位,繼續在柔佛一帶抵抗葡萄牙人。1536年與葡萄牙人講和。不久阿拉烏德丁正式建立柔佛王國,選定舊柔佛為首都。
柔佛王國建立以後,一方面不斷地與蘇門答臘島上興起的亞齊王國交戰,另一方面又繼續與葡萄牙殖民者進行戰爭。這個戰爭歷史上稱為「三角交爭」,大約持續一個世紀。
3、1824年柔佛王國把新加坡割讓給英國。1885年英國與柔佛簽訂一項條約,承認摩哈拉惹為柔佛蘇丹,同意保護柔佛抵禦外來的攻擊。英國可以派遣代理官駐柔佛,控制其行政權。1910年,海峽殖民地總督派出一位代理官,總攬其行政。
1914年,英國與柔佛修改1885年條約,將派駐柔佛的代理官改為駐扎官。依據此約,英國的殖民地政府可以委任英人為司法及其他官員。至此,柔佛的行政、司法、財政之實權,均為英國殖民者所控制。
4、1819年,英國不列顛東印度公司雇員斯坦福·萊佛士登陸新加坡,並開始管轄該地區。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最初隸屬於英屬印度殖民當局管轄,1867年,新加坡升格為海峽殖民地,受英國直接統治。
(1)殖民時期新加坡叫什麼擴展閱讀:
東南亞對傳統中國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
明帝國三分之二的屬國都在這里。在朝貢貿易中,中國從這里得到礦產、木材、香料、黃金、珠寶和大米。尤其是從東南亞進口的錫礦石和大米對中國經濟意義重大,前者是製造銅錢的重要原料,後者是供給閩粵居民的糧食來源。
而通過向東南亞出口或轉口,中國的制瓷業,紡織業,制茶業和造船業盈利甚巨。更重要的是,明中國在東南亞海洋的活動,從而建立自己主導下的中國—東南亞體系,為自己建立了一個的巨大的戰略緩沖區。
這種戰略緩沖區與海洋帝國的確立,得益於自宋元以來,中國人蓬勃的海洋開拓精神及對海洋權益的重視。雖鄭和的遠航體現著帝國最高統治者將東南亞納入自己宗藩體系的意味,但鄭和本人對海洋的認知,使得其近30年的海洋馳騁為中國迎來了一個海洋帝國。
然而,鄭和病死於故里,明朝廷的海洋政策急劇逆轉,從此將近在咫尺的制海權拱手。民族國家與海洋權益意識的缺失,造成了帝國對海外利益的自動放棄。
失去了馬六甲的中國,使帝國最南端的海上大門大開,從此無法阻擋西方殖民者的東來。台灣學者張存武曾說過,葡人之東來才是中國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
② 新加坡原屬於哪個國家
新加坡原來屬於馬來西亞,是馬來西亞的一部分,1965年獨立。
8世紀新加坡屬室利佛逝;14世紀始屬於拜里米蘇拉建立的馬六甲蘇丹王朝;18-19世紀屬柔佛王國。19世紀初被英國占為殖民地;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被日本侵佔;1963年加入馬來西亞;1965年新加坡正式獨立。
新加坡共和國,舊稱新嘉坡、星洲或星島,別稱為獅城,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政治體制實行議會制共和制。新加坡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為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國土除新加坡島(佔全國面積的88.5%)之外,還包括周圍63個小島。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促進種族和諧是政府治國的核心政策,新加坡以穩定的政局、廉潔高效的政府而著稱,是全球最國際化的國家之一。
拓展資料:
1819年,英國不列顛東印度公司雇員斯坦福·萊佛士登陸新加坡,並開始管轄該地區。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1942年日軍佔領了整個馬來半島與星洲,日本戰敗後,1945年9月,英軍回到了新加坡,1959年6月5日,新加坡自治邦首任政府宣誓就職,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總理。1963年9月,新加坡脫離了英國的統治正式加入馬來西亞。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成為一個有主權、民主和獨立的國家。同年12月22日,新加坡成為共和國,尤索夫·賓·伊薩克出任首任總統。
③ 新加坡的別稱是什麼
新加坡的別稱為獅城。
④ 新加坡在古代中國是否也是屬於中國的國土還是附屬國。那以前叫什麼地方
不屬於
2007年9月5日
自古以來,新加坡都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曾經被英國殖民,但後來也取得了獨立.
之所以新加坡人也會說漢語,是因為早在中淡馬錫(Temasek),
是新加坡的舊稱,意思是「海邊的城市」。這個出現在《鄭和航海圖》中
的詞彙在600年後再次被熱傳。國的唐朝時期,就陸陸續續有很多的華僑下南洋,加強了對南洋的開發建設.因此,新加坡很多人都是中國人的後裔,但他們都是新加坡國籍,而不是中國國籍.新加坡擁有自己的主權,不能夠因為人口大多數是中國人就成為中國的以部分
⑤ 新加坡的歷史文化
新加坡這個名稱是由「新加普拉」(Singapura)意謂「獅子城」衍生而來,相傳是一位蘇門答臘王子在第一次踏入新加坡島游歷時,看到一隻如老虎模樣的野獸,描述為「行動敏捷而美麗,艷紅的身軀,漆黑的頭」;王子顯然非動物學家,因為他所見的野獸可能就是頭獅子。但由於他一言九鼎,富有想力的詞藻,這個13世紀時的名稱便一直延用至今。
一世紀之後,「新加普拉」成為兵家互爭的戰場。戰爭的結果並無明顯的贏家,新加坡卻成為最大的受害者,戰後新加坡被各方所遺棄,房屋全毀而淪為叢林,從此沉寂隱沒直至公元17世紀。
新加坡的再度被發現是在公元1811年,一百名馬來人在其首領田緬剛的帶領下,在此地落戶;八年後,英國的史丹福萊佛士爵士在新加坡河岸登陸,他認為縱使當地海盜猖獗,新加坡仍是一個最理想的英國海外貿易據點。
萊佛士將新加坡建設成為自由港的理想逐步實現,其後的110年間,新加坡蓬勃發展,許多辛勤工作以追求個人幸福的移民,更視新加坡為理想中的亞洲天堂;之後,戰爭爆發,日本入侵新加坡,夢想幻滅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改變了新加坡的命運,新加坡人決定脫離英國尋求獨立。
公元1959年,新加坡人的願望順利達成,繼而推舉劍橋大學畢業的律師李光耀出任第一任總理。
公元1963年,新加坡和馬來亞、北婆羅州(今沙巴)和沙勞越組成馬來西亞聯邦;此聯邦由馬來亞總理東姑拉曼提議籌組,只維持了兩年的時間;公元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聯邦,正式成為獨立共和國-新加坡共和國。
二十多年來,新加坡政府致力於將新加坡建設為亞洲的觀光、商務和金融中心,因此在教育和技術訓練課程、投資策略、航天科技和環境政策的發展,均不遺餘力。
早期離鄉背井到新加坡再創家園的移民者將各自的傳統文化帶入新加坡,各種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不僅創造了新加坡今日多民族的和諧社會,也留下了豐富的多元化文化特色。
中華文化精髓深深影響著新加坡獨特的生活型態。如歡欣多彩的華人農歷新年,或慎終追遠的清明節,而最富饒的遺傳還有傳統藝術,如精緻細膩的景泰藍磁器和高雅脫俗的書法等,當然風行於華人文化的風水之說,也可反映在新加坡的多項建築設計里。
馬來人,以自身豐富的文化遺產,使新加坡更為多彩多姿。馬來人受到早期阿拉伯商旅的影響,改信伊斯蘭教,最為人稱道的民族特性是堅強的團結民族性、樂於助人的心胸和對宗教信仰與傳統的堅定不移。
印度人,在許多方面,被冠以「新加坡建設者」的美譽。新加坡草創初期,印度人扮演著契約勞工的角色,參與各項建設工程,例如沼澤疏浚和道路建築等;他們更參與許多新加坡著名公共建築物的興建,其中包括聖安德烈大教堂;除勞工外,學有專精的人士接踵而至,其中不乏具有教育、農業和商業等素養的專業人才,一如華裔和馬來裔民族,印度族裔也在飲食、藝術、宗教方面盡力保留其特色,更突顯新加坡文化的多元性特質。
除上述三大民族外,新加坡人口另有約1.4%的其它少數民族,包括歐亞通婚的後代,例如來自馬來西亞麻六甲的葡萄牙裔後代和來自印度的戈亞族。
此外尚有少數阿拉伯、亞美尼亞人和猶太人後裔。這些民族在新加坡歷史中,曾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地位,例如舉世聞名的萊佛士酒店是由亞美尼亞裔的沙克士兄弟出資興建;新加坡的國花─卓錦萬黛蘭,是為紀念一個受人敬仰的亞美尼亞裔家族的女兒而命名;座落於禧街的亞美尼亞教堂,興建於公元1835年,至今仍保存完好。
猶太人在1830年來到新加坡,並且在法律、醫學、商業和教育領域有傑出的表現;阿拉伯人則以商旅身份出現於新加坡歷史,人數並由1834年的66人,成長至1947年的二千人,著名的阿拉伯裔家族有阿沙可夫、阿裕尼與阿卡夫家族,歐洲族裔包括新加坡殖民時期開拓先驅的後裔和近代視新加坡為祖國的開創者。新加坡名副其實是外國專業人才薈萃的理想家園。
⑥ 求 新加坡歷史
古時新加坡的馬來語名為Negeri Selat。公元3世紀,中國將新加坡叫作「蒲羅中」,即「半島末端的島嶼」。《新唐書》稱「薩廬都」,《宋史》稱「柴歷亭」,如今新加坡仍有華人稱新加坡為石叻,這些名字都是「Selat」的對音。史料記載,1320年,元朝派人到「龍牙門」尋找大象,1325年龍牙門派使臣到中國。「龍牙門」就是新加坡南岸的海峽,古稱Selat Panikam,今天的岌巴港(Keppel Habour)。1330年,中國元代航海家汪大淵首次來到新加坡島,在所著《島夷志略》一書中將之稱為單馬錫,據他記載當時已經有華人居住。在該書中還記載「近年」速古台王朝曾派七十多艘兵船攻打單馬錫,一月不下。繪制於明代宣德五年(1430年)的《鄭和航海圖》稱新加坡為淡馬錫,1365年的《爪哇史頌》也把新加坡叫做「淡馬錫」(Tamusik,海城)的。類似的名字還出現在同一時期的一份越南文獻上。單馬錫、淡馬錫都是馬來文Tamasik的對音,來自梵文tamarasa(黃金)。一直到14世紀末,梵文名字Singapura(意為「獅城」)才首次出現。
暹羅(即今天的泰國)以及位於爪哇島的滿者伯夷(Majapahit Empire)曾爭奪著新加坡的控制權。根據馬來文獻《馬來紀年》(Sejarah Melayu)的記載,新加坡在一次與滿者伯夷的戰爭中失敗。但是後來一名巨港(Palembang)的三佛齊王子,Iskandar Shah,殺了當地的領袖,並自己宣布成為Singapura(新加坡)的新統治者。此後不久,他就被趕走,目前並不清楚到底趕走他的是暹羅人還是爪哇人。之後他逃亡北方馬來半島的麻坡(Muar),並在那裡建立了馬六甲蘇丹國,而新加坡則是蘇丹國中重要的一部分。
現代新加坡的建立
18世紀中葉,英國正在擴張其在印度的版圖以及與中國的貿易。他們急需找到一個能夠讓其船隻停泊、維修的港口,以在與荷蘭人的貿易競爭中取得優勢。因此,他們在檳城(1786年)和新加坡(1819年)建立了貿易港,並從荷蘭人那裡搶得了馬六甲(1795年)。
1818年末,印度總督哈斯丁勛爵(Lord Hastings),決定授權明古連(Bencoolen)總督斯坦福·萊佛士爵士(Sir Thomas Stanford Raffles)在馬來半島的南端建立一個新的貿易港。1819年1月29日,萊福士在考察了附近島嶼後登陸新加坡。第二天,他就與Temenggong Ab'r Rahman簽訂了初步的協定,在當地建立一個貿易港。雖然Temenggong是實際的統治者,新加坡是柔佛-廖內-龍牙(Johor-Riau-Lingga Sultanate)馬來蘇丹國的一部分。柔佛蘇丹Abl Rahman在前一年已經和荷蘭人簽訂了條約,他的王國其實已經處於荷蘭的統治之下。顯然萊福士面臨的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但是,萊福士知道柔佛內部對這位新蘇丹的合法性有很大的分歧。Abl Rahman蘇丹是前一位蘇丹的小兒子。萊福士成功地將被流放的長子Tengku Hussein偷渡回新加坡。1819年2月6日,萊福士宣布Tengku Hussein成為受大英帝國所承認的柔佛蘇丹。一份新的正式條約簽署,授權英國在新加坡合法地設立工廠。該舉動遭到荷蘭的馬六甲以及爪哇總督的強烈抗議。
英國政府在1819年8月之前並不知道萊福士與荷蘭人的沖突。而當他們知曉時,新加坡已經成為英國重要的一塊殖民地。更何況,英國曾經在拿破崙戰爭中對荷蘭有恩惠。到1820年時,新加坡開始為英帝國產生利潤,三年後,新加坡的貿易額已經超過檳城。1824年,新加坡的殖民地地位進一步地得到確立,2個新的條約正式簽署。
第一個是1824年3月的《英荷條約》(Anglo-Dutch Treaty)。根據此條約,荷蘭撤銷所有對英國佔領馬來亞、新加坡的反對意見,並將他們在馬來半島和印度的所有基地讓給英國人。作為回報,英國同意將其在蘇門答臘的基地讓給荷蘭。在馬六甲海峽中劃出一條分界線,兩國各自取其南北兩端。該條約也有效地削減了柔佛蘇丹國的影響力,它的國土被分成三份:位於馬來半島的柔佛以及新加坡(已經正式屬於英國),和廖內群島(由荷蘭控制,今天是印度尼西亞的一部分)。
第二個條約是8月與蘇丹Hussein和Temenggong Ab'r Rahman簽訂的,兩個人同意將島嶼的管轄權讓給英國,而因此他們獲得了更多的現金回報。
海峽殖民地
新加坡、馬六甲和檳城三個英國位於馬來半島的殖民地,於1826年成為海峽殖民地,受到英屬印度當局的管轄。到1832年,新加坡成為殖民地的政府所在地。1867年4月1日,海峽殖民地正式成為英國的直轄殖民地,由位於倫敦的殖民地辦公室直接管轄。
隨著1860年代中蒸汽船的發展以及1869年蘇伊士運河的開通,新加坡成為航行於東亞和歐洲之間船隻的重要停泊港口。1870年代前後,隨著當地橡膠種植業的發展,新加坡也成為全球主要的橡膠出口及加工基地。到19世紀末,新加坡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繁榮,1873年到1913年間,當地的貿易增長了八倍。經濟的發展也吸引了區域內的移民。到1860年,人口已經增長到80,792,其中華人佔到61.9%,馬來人和印度人分別佔13.5%和16.05%,其他人種,包括歐洲人,則佔到8.5%。1921年,英國在新加坡修建了一個海軍基地,之後又補建了一個空軍基地。小島一片繁榮與平靜的景象。
新加坡的寧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打破。日本飛機於1941年12月8日子夜時分開始轟炸這座沉睡的城市。面對日本的侵略,新加坡華人組織起數千人的「華僑抗日義勇軍」積極反抗。12月30日,新加坡華僑成立「新加坡華僑抗敵後援會」,對「華僑抗日義勇軍」進行資助。1942年2月1日,日本開始進攻新加坡。英軍總司令部總司令珀西瓦爾隨後宣布新加坡攻防戰開始,駐新加坡的英軍開始與日軍交戰。2月8日,千餘名「華僑抗日義勇軍」隊員,在「保衛星洲」的口號下,由馬來亞共產黨黨員林江石率領開往前線協助英軍作戰。在新加坡的很多地方,例如裕廊前線、巴絲班讓沿海防線、武吉智馬沿海海岸等地,義勇軍都與日軍展開了大規模的激戰,曾多次打退日軍的進攻,而義勇軍隊員也有很大傷亡。但英國由於以保衛遭受法西斯同盟德國侵略的本土為主,除1月下旬曾有少量從馬來亞退守的援軍抵達新加坡外,並沒有向駐新加坡的英軍提供其它任何實質上的軍事援助,造成防守新加坡的力量勢單力孤。再加上由於訓練和裝備等問題,新加坡英軍節節敗退。英軍總司令部決定投降,並於下令解散仍在武裝反抗的「華僑抗日義勇軍」。1942年2月15日,也是農歷新年當天,珀西瓦爾中將親自簽署投降書,正式將新加坡的主權交給日本,英軍退出新加坡。新加坡被日本重新命名為「昭南特別市」(しょうなん、Shyōnan)。被佔領期間,很多華人死於日軍大屠殺。在日本統治期間,部分義勇軍成員以游擊戰術繼續反抗行動,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
邁向自治
1945年9月,英軍回到新加坡,英國軍管開始。到1946年3月,軍管結束時,海峽殖民地也正式解散。1946年4月1日,新加坡成為直轄殖民地,而檳城和馬六甲則於1946年成為馬來亞聯盟(Malayan Union)的一部分,1948年成為馬來亞聯邦的一部分(Federation of Malaya)。
戰後的新加坡已經與戰前大不相同,人民要求在政府中有更大的發言權。總督的權力被分散,一個由官方人士及被任命的非官方人士組成的顧問組成立。該體系於1947年7月變為兩個分開的行政及立法會議。雖然總督依然擁有很大的權力,但是人民已經有權選出立法會議中的6名成員。
1948年6月,由於馬來亞共產黨企圖使用武力奪取馬來亞及新加坡的政權,新加坡宣布進入緊急狀態,並持續了長達12年。到1953年底,英國政府任命了一個由藍帶爾爵士(Sir George Rendel)率領的考察組重新評估新加坡的憲法地位,並提供相關建議。政府最後接受了藍帶爾的建議,並最終修改新加坡的憲法,賦予新加坡更大程度的自治。
1955年的選舉是新加坡歷史上第一次重要的政治事件。新的登記制度使原本只有75,000人的合格選民增加到300,000人。而且華人選民的數量首次大幅度增加。最後,勞工陣線(Labour Front)取得10個席位。馬紹爾(David Marshall)於1955年4月6日成為新加坡的首任首席部長(Chief Minister)。他領導的勞工陣線與巫統(United Malays National Organisation, UMNO)及馬華公會(Malayan Chinese Association,MCA)組成聯合政府。
在與倫敦關於新加坡完全自治的憲制談判破裂後,馬紹爾於1956年6月6日辭職,由勞工部長林有福出任新的首席部長。1957年3月由林有福所率領的代表團成功地在倫敦與英國方面達成協議。1958年5月28日,雙方在倫敦正式簽字。
新加坡在1959年取得完全自治。當年5月新加坡的第一次大選舉行,選舉第一屆完全民選的立法會的51名成員。人民行動黨(People's Action Party, PAP)在選舉中獲得了43席,成為第一大黨。6月5日,新加坡總督古德爵士(Sir William Goode)宣布新憲法生效,新加坡成立自治政府,他本人擔任首任元首(Yang di-Pertuan Negara,Head of State),李光耀成為首任總理。
當時,人民行動黨與共產黨合作抵抗英國的殖民統治。共產黨人控制了許多大眾組織,特別是工人及華校生。兩黨的合作並不十分愉快,雙方都在利用對方實現自己的政治目標:中間派希望與非共產黨的馬來亞合並並獨立,而共產黨人則希望建立一個獨立的共產國家。
兩派的緊張關繫到1960年開始惡化,最終於1961年分道揚鑣。共產黨人自己組成了一個新的政黨社會主義陣線(Barisan Sosialis)。而在1961年,馬來亞也進入戰局,宣布願意與華人佔多數的新加坡合並組成聯邦,前提是英國管轄的婆羅州、汶萊和砂朥越也加入這個聯邦。
成立馬來西亞的提議
1961年5月27日,馬來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Tunku Abl Rahman)提議馬來亞聯邦應該與新加坡、沙勞越、北婆羅州和汶萊建立更緊密的經濟及政治合作,並將合並作為一種選擇。合並的主要條款由東姑和李光耀簽署,包括了建立一個負責國防、外交和國安的中央政府,而當地政府則可以負責教育及勞工的問題。1962年9月1日,新加坡舉行有關合並的全民公投,三分之二的人選擇支持合並。
1963年9月16日,馬來西亞正式成立,包括了馬來亞聯邦、新加坡、沙勞越和北婆羅州(即今天的沙巴)。汶萊拒絕加入。合並遭到了鄰近國家的反對,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都提出抗議。
獨立
然而,合並是短暫的。主要的分歧是種族問題。原本馬來亞的馬來人佔大多數,並享有特權。馬來人主宰了聯邦的政治生態,而華人則主宰了馬來亞的經濟命脈。然而華人佔多數的新加坡加入聯邦後,華人也更有機會參與馬來西亞的政治運作。巫統開始擔心華人會主宰馬來西亞的政治以及經濟環境。新加坡最終不得不於1965年8月9日退出聯邦,宣布獨立。獨立的新加坡於1965年9月和10月分別成為聯合國及英聯邦的會員國。
當代
獨立後,新加坡開始一連串的措施,發展工業及經濟。裕廊工業區(Jurong Instrial Park)於1968年成立,除此之外在加冷(Kallang)、紅山(Redhill)等地也建立了小規模的工業基地。同年,經濟發展局重組,裕廊鎮政局(Jurong Town Corporation)以及新加坡發展銀行(Development Bank of Singapore,DBS,現稱星展銀行)也在該年成立。
1979年石油危機之後,政府驚覺發展中的問題,並對經濟進行重組。政府修改了相關的教育制度,提升人民的技術水平。在這一年,新加坡的華校被撤銷,所有學校使用英語教學。
住房問題被放在首位。建屋發展局(Housing Development Board)負責建築所有的政府組屋(HDB flats),廉價提供給民眾。新加坡公民還可以使用自己的公積金戶頭(Central Provident Fund,CPF)購買組屋。
英國於1967年突然決定撤除其在新加坡駐扎的所有部隊,使新加坡政府決定組建自己的軍事力量。新加坡相仿以色列,規定所有年滿18歲的男子都必須服兵役。1967年,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泰國成立了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
進入1970年代的新加坡經濟發展迅速,政局穩定。然而新加坡政治舞台卻被一個政黨,人民行動黨所主宰。執政黨經常利用各種司法程序,壓制反對派的聲音。比較著名的反對黨政治人物包括了J.B Jeyaratnam(最近由於與人民行動黨多位領袖長年的官司纏身而宣告破產)和鄧亮洪(Tang Liang Hong,目前居住在澳大利亞)。
然而,完全怪罪新加坡政府對反對派的打壓也不全是公正的。例如,當局並沒有主動進行出版審查制度,而主要由公民的「自我審查」。獨立後的新加坡政治舞台上從來沒有過重要的反對黨,主要也是由於執政黨長年的宣傳與執政的結果。
2006年5月6日,由總理李顯龍領導的人民行動黨在國會選舉中獲得壓倒性勝利,在總共84個議席中獲得82席,另外2個議席分別被工人黨和民主聯盟獲得
⑦ 新加坡的獨立建國歷程
新加坡的獨立建國歷程
記載新加坡早期歷史的文字寥寥可數,稱謂也不一而足。公元三世紀,中國人稱新加坡為蒲羅中,意為「半島末端的島嶼」。
1320年,元朝派人到一個叫「龍牙門」的地方尋找大象,這或許指的是岌巴海港。1330年前後,一名叫汪大淵的中國人到來,稱這個居留地為 Pancur (意為龍頭),並說已經有中國人在此居住。最早把新加坡叫做淡馬錫(或海城)的稱謂出現於1365年的《爪哇史頌》。
到公元14世紀末,梵文名稱「新加坡拉」(獅城)才成為通用的名字。 就在那時候,新加坡捲入暹羅(現在的泰國)和爪哇滿者伯夷王國爭奪馬來半島控制權等戰爭。後來,新加坡一直是馬六甲王國的重要部分。
現代新加坡之建立
英國人為了要在本區域找一個貿易港口。因此,在新加坡1819年1月29日,史丹福萊佛士在考察過附近其他島嶼後登陸新加坡。過後,他與柔佛的胡申蘇丹和天猛公簽訂正式條約,統治新加坡。1824年,兩項新條約使新加坡正式成為英國屬土。
海峽殖民地
新加坡連同馬來半島的兩個英國殖民地--馬六甲和檳城,於1826年成為海峽殖民地,受英屬印度的管轄。到了1832年,新加坡成為這三個地方的行政中心。 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本飛機轟炸這個在睡夢中的城市。1942年2月5日,新加坡被日軍佔領,改名昭南島,淪陷了三年半。
邁向自治
1945年9月,英軍重返新加坡。1946年3月軍事管制結束後,海峽殖民地就解散。1946年4月1日,新加坡成為英國直屬殖民地。戰後的新加坡,人民要求在政府中擁有發言權。在1948年3月20日,新加坡舉行了第一次選舉。
1953年底,新加坡修改憲法,享有較大的自治權。 1955年,新加坡舉行選舉,馬紹爾成為新加坡第一位首席部長,由他所領導的勞工陣線,同巫統和馬華工會組成聯合政府。
由於爭取完全自治談判破裂,馬紹爾於1956年6月6日辭職。1957年3月,林有福率領的談判代表團在倫敦談判中對新加坡新憲法的主要條文達致協議。
新加坡於1959年自治,同年5月舉行第一次大選。人民行動黨在51個立法議院議席中贏得43席。6月5日,新加坡自治邦首任政府宣誓就職,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總理。
成立馬來西亞的建議
1961年5月27日,馬來亞聯合邦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建議:馬來亞聯合邦、新加坡、砂勞越、北婆羅州與汶萊合並,使彼此在政治與經濟合作方面更為密切。1963年9月16日,新加坡、馬來亞聯合邦、砂勞越和北婆羅州(現在的沙巴)成立馬來西亞,汶萊選擇不加入。
獨立
合並被證實是短暫的。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成為一個有主權、民主和獨立的國家。同年12月22日,新加坡成為共和國,尤索夫伊薩出任首任總統。
1990年11月28日,吳作棟接替從1959年開始執政的李光耀,成為新加坡第二位總理。1993年8月28日,新加坡舉行第一次民選總統選舉,王鼎昌出任第一任民選總統。納丹於1999年9月1日,出任新加坡第二任民選總統。
(7)殖民時期新加坡叫什麼擴展閱讀:
新加坡的自然環境
位置境域
新加坡位於北緯1°18′,東經103°51′,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北隔狹窄的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緊鄰,並在北部和西部邊境建有新柔長堤和第二通道相通。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的民丹島和巴淡島都有輪渡聯系。
新加坡的土地面積是719.1平方公里[11],海岸線總長200餘公里,全國由新加坡島、聖約翰島、龜嶼、聖淘沙、姐妹島、炯島等六十餘島嶼組成,最大的三個外島為裕廊島、德光島和烏敏島。
由於填海工程形成新的陸域,將增添額外100平方公里的土地。新加坡的標准時間為UTC+8,較其地理位置時間快1小時。
地形地貌
新加坡地勢起伏和緩,其西部和中部地區由丘陵地構成,大多數被樹林覆蓋,東部以及沿海地帶都是平原,地理最高點為武吉知馬,高163米。
氣候特徵
新加坡地處熱帶,長年受赤道低壓帶控制,為赤道多雨氣候,氣溫年溫差和日溫差小。平均溫度在23至34℃之間,年均降雨量在2,400毫米左右,濕度介於65%到90%之間。
11月至次年1至3月左右為雨季,受較潮濕的東北季候風影響天氣不穩定,通常在下午會有雷陣雨,平均低溫徘徊在攝氏24至25℃。6月到9月則吹西南風最為乾燥。在季候風交替月,那就是4月到5月,以及10月到11月,地面的風弱多變陽光酷熱,島內的最高溫度可以達到35℃。
水系分布
新加坡河流由於地形所限,都頗為短小,全島共有32條主要河流,河流有克蘭芝河、榜鵝河、實龍崗河等,最長的河道則是加冷河。大部分的河流都改造成蓄水池為居民提供飲用水源。
⑧ 新加坡的國名起於何時
1299年,三佛齊王子聖多羅伏多摩來到新加坡島建立新加坡拉國,意為「獅子城堡」。
新加坡拉王朝立國百年,傳至五世,於新加坡戰役為麻諾巴歇所滅。
181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登陸新加坡,開始管轄該地區。新加坡成為英國殖民地。
1963年9月,新加坡脫離了英國的統治正式加入馬來西亞。
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成為新加坡共和國。
⑨ 新加坡古代被稱作什麼
新加坡古稱淡馬錫。8世紀建國,屬印尼室利佛逝王朝。公元18世紀至19世紀初為馬來亞柔佛王國的一部分。1819年,英國人史丹福·萊佛士抵新,與柔佛蘇丹訂約設立貿易站。1824年淪為英國殖民地,成為英在遠東的轉口貿易商埠和在東南亞的主要軍事基地。1942年被日軍佔領,1945年日本投降後,英國恢復其殖民統治,次年劃為直屬殖民地。1946年英國將其劃為直轄殖民地。1959年6月新加坡實行內部自治,成為自治邦,英國保留國防、外交、修改憲法、頒布「緊急法令」等權力。1963年9月16日並入馬來西亞。1965年8月9日脫離馬來西亞,成立新加坡共和國。同年9月成為聯合國成員國,10月加入英聯邦。
⑩ 新加坡以前是哪個國家統治的
國家簡史:傳說在遠古時代,亞歷山大大帝的後裔烏塔馬王子在海上航行時,船被暴風雨刮到現在的新加坡島上,在島上,王子看到一頭怪獸,渾身赤紅色,頭部的毛黑亮,胸前還有一撮白毛。隨行人員告訴王子這是獅子,王子便把這個不知名的小島稱為"新加普拉",也就是獅子的意思,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新加坡古稱"單馬錫",18到19世紀是馬來西亞柔佛王國的一部分。19世紀時淪為英國的殖民地,成為英國在亞洲的重要貿易港口和軍事要塞。1942到1945年,被日本統治,並淪為日本的直轄殖民地。1956年6月成立自治邦,實行內部自治。1963年9月並入馬來西亞。1965年8月9日,在李光耀的帶領下,脫離馬來西亞正式成立新加坡共和國。新加坡是一個城市國家,原意為獅城。據馬來史籍記載,公元1150年左右,蘇門答臘的室利佛逝王國王子(般+木)那乘船到達此島,看見一頭黑獸,當地人告知為獅子,遂有「獅城」之稱。新加坡是梵語「獅城」之諧音,由於當地居民受印度文化影響較深,喜歡用梵語作為地名。而獅子具有勇猛、雄健的特徵,故以此作為地名是很自然的事。過去華僑多稱其為「息辣」,即馬來語「海峽」的意思,也有因其小而將之稱為星洲、星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