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新加坡如何快速發展
A. 二戰後新加波如何利用地理位置優勢發展經濟的.
二戰之後新加坡並沒有迅速發展起來,這是因為當時的政治環境。
1945年~1962年 新加坡事實上是馬來亞聯邦(馬來西亞)的一個自治領,不是獨立國家。再加上當時馬來西亞國內政局混亂,共產黨人武裝活動頻繁,尤其是對新加坡的威脅很大,由此,新加坡從1948年,為了防範共產黨人的威脅,進入了長達12年的緊急狀態。這些政局的動盪,使得新加坡在這個時期經濟並沒有發展起來,雖然擁有良好的地理位置。
新加坡真正的發展是得益於獨立後。1963年,新加坡的獨立後,為了應對周邊國家的潛在威脅,大力發展經濟,這其中,地理位置是新加坡的巨大優勢。
新加坡位於馬六甲海峽的最東端,扼守海峽要道。馬六甲海峽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峽之一,因而新加坡就利用商船往來的優勢,大力發展國際貿易,以海運,金融,國際貿易為支柱產業,大力發展經濟。
60年代,70年代時候,歐美發達國也正在向外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新加坡由於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極其便利,成為了西方國家競先投資的主要對象,新加坡抓住機會,大力吸引外資,發展外向型經濟,取得飛速發展。
此外我還想多說點和地理位置關系不大的:新加坡非常注重人們的素質的提高,政府重視教育和培養人才,注重提高人民素質,這也就提升了國家的競爭力。
純手打的,給個最佳吧,謝謝。
B. 二戰後,為什麼新加坡比中國發達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上討論
新加坡什麼比中國發達?
一政治上,屬於英聯邦體制內,受到西方經濟發達國家、尤其是英國的受到很大的照顧;
二經濟上,屬於海洋航運的中繼站,地理位置優越;
三文化上,兼具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的特點,兼容並蓄;
四教育上,華人的教育水平一直不差,就是受環境制約太大,而新加坡教育發展平穩,沒有亂改革的現象。
C. 亞洲小國新加坡怎麼發展起來的
1965年新加坡的獨立新加坡不大,國土面積僅618平方公里,人口卻有217萬(1992年數據)。既無礦山又無農田;幾條小河最長的也不過15公里,而且無魚可捕,利用價值極小;飲水要靠馬來西亞提供。所以,當新加坡在1965年脫離馬來西亞聯邦時,許多政治家和經濟學家都預言,沒有資源、沒有市場的新加坡將很難生存下去。然而,擔任總理的李光耀卻不氣餒。一上台便和他的同僚們分析新加坡的地理環境和當時的世界形勢。他們在仔細地研究了瑞士和以色列這兩個在人口和面積上與新加坡相似的小國經驗後,得出的結論卻相當樂觀:新加坡地理位置極為優越,又是天然的良港,戰略地位極為重要,完全可以實現繁榮和強大。
當然,李光耀政府也清醒地認識到:新加坡工業落後,僅限於對轉口產品的初級加工工業和為港口服務的機械、車船修理等小型工業,經過二次大戰日本侵略者的破壞,整個新加坡滿目瘡痍。
新加坡面臨幾乎沒有工業又缺乏發展條件而且人口密度高的困境,新成立的政府的當務之急就是盡快解決就業問題。只有解決了就業,人民的收入才有保障,人民的生計才有著落;只有解決了人民生計,社會才能得以穩定,經濟發展才有保證。而要求得經濟的長足發展,則必須改變殖民的、畸形的經濟結構。由單一型經濟發展成多元化經濟結構。在這種認識下,李光耀政府推行以迅速實行工業化為主要內容,以多元化經濟為目標的經濟發展戰略。
1959~1967年為第一階段,經濟處於恢復階段。新加坡政府以優先發展勞動密集型「進口替代」工業為重點,以此來改變單純依賴於轉口貿易的畸形經濟結構,發展多元化的國民經濟,並藉以解決就業問題。
1968~1979年為第二階段,經濟處於擴張階段。新加坡由「進口替代」轉向發展出口工業化時期,也是新加坡經濟的起飛時期。1965年8月,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聯邦,迫使新加坡政府在經濟發展戰略方向上作出新的選擇,實行「出口導向」方針,即利用外部經濟力量大力發展出口加工業,以此帶動外貿、交通、通訊、金融等行業,實現經濟高速增長。
到1979年,李光耀執政已是第20個年頭。在工業化迅速發展的推動下,新加坡的國民經濟結構起了根本性變化。新加坡城市也從一個落後的殖民地都市變成了一個人均國民收入達8291新元,僅次於日本的聞名遐邇的新興工業國家。
1979~1986年是第三階段,經濟處於調整、優化經濟結構時期。70年代以來,西方經濟處於滯脹狀態,導致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發展中國家也競相走上工業化道路,新加坡經濟發展的原有優勢逐漸喪失。在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下,如果繼續以大量勞動密集型工業存在下去,勢必處於不利地位。審時度勢,新加坡必須改變這種不利的局面。1979年7月,新加坡政府提出了為期10年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鼓勵發展技術集約型工業,採用先進技術以提高工業企業的技術層次,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對此,李光耀充滿信心,他認定:「新加坡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一定會成功。」
1980年是新加坡經濟發展關鍵的一年,這一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達105億美元,人均收入達4600美元,這時新加坡經濟已被世界確認為戰後亞洲經濟奇跡之一。1981年,新加坡政府根據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基本精神,制定了「十年經濟發展計劃」,新加坡經濟得到長足發展。雖然有石油危機的沖擊,新加坡經濟仍取得一定的進展。並且在發展中國家普遍出現經濟衰退時,新加坡的發展是首屈一指的。
從1959年李光耀執政到1992年退出政界的幾十年中,新加坡的經濟取得了迅速發展與令人矚目的成績,它的國內生產總值從1959年的19.68億新元增長到1992年的644.2億新元,增長了32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從1959年的404.5美元增加到1992年的14714美元,增加了35倍。以建立多元化經濟結構為中心的經濟戰略得到了較好的實現:從一個以轉口貿易為基礎的、殖民地的、畸形的經濟結構轉變成了一個以製造工業為中心,商業貿易、交通運輸、金融、旅遊與國際服務業全面發展的多元化經濟結構;製造工業內部結構也從一個以初級產品初步加工與為港口海事服務的造船修船、機械工業為主的結構轉變為一個以電子電氣工業、煉油工業、工業用化學材料工業為中心的門類比較齊全、生產技術比較先進的製造工業體系;貿易結構從以轉口貿易為主轉變成為以出口本國工業產品為主;在原有的轉口貿易與自由港的基礎上,目前新加坡已發展成為亞太地區的國際金融、國際貿易、國際航運等國際服務中心。縱觀幾十年經濟的發展,新加坡成功地由「蝦」變成了「龍」。
「如果諾貝爾獎設最佳國家領導人獎的話,李光耀一定是得主,而且可能不只得獎一次。」這是香港《亞洲周刊》羅伯特?烏德盧在1984年11月對李光耀的贊語。
D. 東南亞中的新加坡為什麼可以突破重圍,成為亞洲四小龍
- 地理位置優越
新加波北邊與馬來西亞為鄰,倆個國家之間隔著一個柔佛海峽;南邊與印度尼西亞相望,中間隔著一個新加波海峽。同時,它還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連接著太平洋和印度洋。這樣優越的地理位置,讓新加波成為了國際貿易的中轉區,成為了不可或缺的運輸中心。
許多國家的貿易都會經過新加波,或者由新加波代為傳輸,慢慢地這就成為新加波經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要知道,一個國家能發展起來,最關鍵的還是政府,政府如果政策好、不惹事兒,又重視國內經濟的發展。那麼,早晚都會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
現今社會,講的是誰國力強大,誰就有說話權利的!
E. 二戰後,為什麼新加坡比中國發達
1天時,新加坡成立正值世界高速發展時期。裂磨2地利,新加坡占據交通要道,對其發展極為有利。3人和,新加坡沒有敵國發展環境極為和諧。4政漏喊策對路,這才是新加坡高速發展的根本原因。
新中國成立僅1年蘇聯朝鮮挑起朝鮮戰爭,與此無辜的中肆搜斗國卻主動跳入戰爭去與美國等17國軍隊拼耗國力,消耗戰費11248億元人民幣。相當於1950年總產值的近20倍。耗盡了家底,樹立了眾多的敵國,受到世界大多數國家極其嚴厲的長期的經濟封鎖和制裁。國窮民貧,資金極度匱乏,卻支援朝鮮200億越南200億阿爾巴尼亞200億。國內經濟建設受政治斗爭的嚴重影響也極不正常。怨天時不好?怨人和不好?怨地利不好?怨人民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