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土著長什麼樣
A. 新加坡的原住民
新加坡最初是馬來族居住, 後來很多來自印度尼西亞、印度,中國閩粵兩地移民等人
B. 新加坡為什麼有馬來人新加坡馬來人來源於哪裡是土著民嗎
馬來人來自於鄰國馬來西亞啊!兩國就隔了條小小的,窄窄的海峽。新加坡土著可以叫做娘惹。是百多年前的中國沿海移民和當時的馬來人結婚產生的新族群。
C. 新加坡土著是什麼人
新加坡的原住民是馬來人
新加坡的土著華人是指以前華人和馬來人結婚後的後代,男的叫岜岜,女的叫娘惹
D. 新加坡人的祖先是不是也是中國人
新加坡小島以前是個馬來小魚村。。。
基本上可以說是個馬來國。。
原則上。。這些馬來人是原著民。。(有人呀!!)
後來,萊佛士登入新加坡。。。改革,把新加坡發展為港口貿易。。
當然,就需要「人」嘛。。就這樣到處找「人」來做勞力。。
當時就把外來的勞工稱為「豬仔」。。
後面呢。。就如樓上所說的。。中國人(華人)印度人跟其他國家的人民都跑到新加坡來「淘金」。。。
所以有一個「下南洋」地比喻
(荷蘭人以前也是航海家哦~。。)
新加坡是屬於馬來半島(馬來西亞)的一個州。不是國家。
馬來半島當時有13個州。。馬來西亞國旗上的星星的角代表每個州。。
不難發現國旗上有13個角的星星。。可是數來數去。。不見13個州。。
為什麼呢?
因為早期,某種原因。。馬來西亞不喜歡新加坡。。所以就把「她」給趕出『家門』了。。
一個被遺棄的『小孩』。。只好自己獨立生活。。
就這樣,新加坡就變成了「國」。。
變成國後。。自然而然。。那些在新加坡的人就成為第一批真正的新加坡人民了。。
最後。。摟主。。我們探索過去時,要慶幸現在的「好命」
從中國坐大船是幾個星期到新加坡不見天(陽光)的日子。。
船上是人擠人的情況。。
有的暈、有的半途死(餓死、渴死、病死。。)可憐呀~。。
屍體也只能丟到大海喂魚。。
E. 介紹新加坡
很久以前,新加坡原地名為淡馬錫,也就是水鎮的意思。後來,有一個來自印尼蘇門答臘的王子航海經過淡馬錫,誤認一隻老虎為獅子,就將淡馬錫改名為新加坡,在印度語(當時,東南亞一帶信號奉印度教)中,新加坡的意思是獅城。
英國為了抗衡荷蘭在東南亞的勢力,派萊福士找尋一個港口基地。在1819年,萊福士與隨從登入新加坡,從此改變了新加坡的歷史。
十九世紀,英國發展新加坡為一個港口與 貿易城市,新加坡處在中國與印度(當時是英國的殖民地)之間,也因為港口與貿易帶來了各地移民,其中以中國人最多。
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以新加坡為基地試與日軍抗衡,結果英軍大敗,日本以少勝多,佔領了新加坡三年八個月。新加坡人終於意識到只有獨立才可生存。在1965年,經過許多風風雨雨,新加坡在李光 耀的帶領下終於成立了新加坡共和國。之後,新加坡也從一個貿易港口國改造成為一個以工業為主要經濟支柱,服務業和貿易為副的經濟強國。
歷史上最早有關新加坡的記載是在公元3世紀。當時中國人把新加坡稱為蒲羅中(意為「半島尾端的島嶼」)。當時,人們對新加坡知之甚少。這一事實卻掩蓋了新加坡多姿多彩的過去。到了14世紀。新加坡已成為強大的Sri Vijayan帝國的一部分,人們稱之為淡馬錫 (Temasek)(意即「海城」)。
這一名稱與第3世紀的稱謂同樣貼切。長期以來,不斷有中國帆船、印度船、 阿拉伯獨桅帆船、葡萄牙戰艦和武吉士人的縱帆船造訪座落在馬來半島南端、作為航海必經之地的新加坡。
在14世紀,這個具有重要戰略位置的小島獲得了一個新名字--新加坡拉 (「Singa Pura」)或獅子城(「Lion City」)。根據傳說,一位來訪的 Sri Vijayan王子在這里看見了一頭野獸,把它誤認為一頭獅子,由此產生了今天的新加坡名稱。此後,英國人為這個新加坡故事又增添了重要的一筆。 18世紀,他們急需一個戰略性的「中轉站」以便為日益強大的帝國艦隊提供維修、補給和保護,從而遏止荷蘭人在這一地區的擴張。史丹福萊佛士(Stamford Raffles )爵士就是以這政治背景塑造新加坡為一個貿易站。新加坡的自由貿易政策吸引了亞洲各地,甚至美國和中東的商人。到 1824年,即現代新加坡成立 5年之後,當地人口已從 150人猛增至 10,000人。
1832年,新加坡成為檳城、馬六甲以及新加坡海峽植民地的行政中心。1869年,蘇伊士運河的開通以及電報和蒸汽船的發明加強了新加坡作為東西方貿易中心的重要性。
14世紀,新加坡捲入了暹邏(現泰國)和爪哇的Majapahit帝國爭奪馬來半島的斗爭中,因此其領土成為了戰場的一部分。
5個世紀後,新加坡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盡管它曾被認為是固若金湯的堡壘,但還是於 1942年被日本人佔領。戰後,新加坡成為英國直屬殖民地。
隨著民族主義情緒的不斷增長,自治政府在 1959年成立。 1965年 8月9日,新加坡獲得獨立。
地理位置·
新加坡是一個熱帶島國,由一個本島和63個小島組成。它的氣溫變化不大,降雨量充足,動植物繁衍,體現了熱帶島嶼的特徵。新加坡所處的地理位置是世界的十字路口之一。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之發展成為一個主要的商業、通訊和旅遊中心。它位於赤道以北 136.8公里,東經 103° 38′至東經 104°6′,北緯 1°09′至 1°29′。
新加坡本島由東到西約42公里,由南到北約23公里,包括所有大小島嶼在內,總面積為682平方公里。本島以外的其餘島嶼,較大的有德光島(24.4平方公里),烏敏島(10.2平方公里)和聖淘沙島(3.5平方公里)。
新加坡通過一條長堤及一座大橋與馬來西亞相連,和印度尼西亞的廖內(Riau)群島的主島也僅有一水之隔。從泰國或菲律賓只須經過短途飛行即可抵達新加坡。新加坡的樟宜機場為69家航空公司提供服務,是進出東南亞的門戶。
人文·
盡管地理位置是新加坡成功的因素之一,但人民卻是其成功的支柱。這個國家缺乏自然資源,但她勤勞、樂觀、開朗的人民造就了她今天的繁榮。
新加坡有400萬人口,其中77%是華人,14%是馬來人,8%是印度人,1%是歐亞混血人種和其他民族。馬來漁民是當地的土著居民,但自從史丹福萊佛士(Stamford Raffles )爵士來到並建立英國貿易中轉站後,新加坡逐漸成為一塊吸鐵石,吸引了成千上萬的移民和商人。為了給他們自己和家人尋覓更好的生活,許多人從中國南方省份、印度尼西亞、印度、巴基斯坦、錫蘭和中東來到這里。盡管異族通婚早就開始了,但各個種族在融入新加坡這個整體的同時保持了自己的文化。
語言·
新加坡有四種官方語言:馬來語、華語、淡米爾語和英語。英語是商務和官方語言,使用最為廣泛。大多數新加坡人都會講母語和英語兩種語言。
氣候·
新加坡地處熱帶,相對來說,常年氣溫變化不大,雨量充足,空氣濕度高,氣候溫暖而潮濕,年平均溫度在 23和 31攝氏度之間,溫差很小。因此,對於那些喜愛日光浴、游泳、航海以及其他水上運動的人來說,新加坡可稱得上是天堂。那些討厭炎熱陽光的人也不會因此受罪,因為新加坡幾乎所有的商店、旅館、辦公樓以及飯館都裝有空調設備。
新加坡一年到頭都有雨水,不過每年的11月到翌年正月雨水最多。相對來說,比較乾燥是在6月到8月。
每日平均氣溫:攝氏26.7度;
最高每日平均氣溫:攝氏30.8度;
最低每日平均氣溫:攝氏23.9度;
最冷月份:12月到1月;
最熱月份:5月到7月份;
年降雨量:2,353毫米;
每日平均相對濕度:84.3%;
每日平均濕度:60%到90%。
新加坡有兩個不同的季候風季節,從12月到翌年3月吹東北季候風,相當潮濕;6月到9月則吹西南季候風,最為乾燥。這兩個季風期,間隔著季候風交替月,那就是4月到5月,以及11月到12月。在季候風交替月里,地面風弱多變,陽光酷熱,形成下午至傍晚時分,全島經常會有陣雨及雷雨。
宗教·
新加坡的多民族決定了其宗教也多元化。新加坡的宗教建築各式各樣,在這里你可以看到回教堂圓頂、哥特式教堂尖頂、帶有神秘神像的興都教寺廟以及中國寺廟。新加坡的主要宗教有回教、佛教、基督教、興都教、錫克教、猶太教以及拜火教。
佛教與道教
早期的華人移民,如同其他種族的移民一樣,帶來了他們的宗教信仰與習俗。不同籍貫的華人,各自興建廟宇,讓善男信女參拜。其中有一些廟宇,已成為國家古跡,如天福官、雙林寺和鳳山寺等。
佛教有「三寶」——一佛、法(佛所說的教義)、僧(指繼承或宣揚教義的人),以引導信徒奉行他們的禮儀。
在新加坡,絕大多數的佛教徒,是屬於大乘(Mahayana)學派,其次是小乘(Theravada)、金剛乘(Vajrayana)和其他學派。不同的學派,經由新加坡佛教總會、新加坡僧伽聯合會,和世界佛教聯誼會新加坡分會聯合主辦的宗教、文化、教育與社會福利計劃等活動,有更密切的接觸與合作。
興都教
前來新加坡的印度人,也把他們的宗教、文化和藝術帶來新加坡。他們早期的宗教事跡,是在新加坡不同地區興建興都廟,其中大部分是以南印度的風格為主。
興都廟成為許多印度節日與慶典的焦點。印度人的生活,深受宗教的影響;而他們的生活中的不同階段,也要進行各種宗教儀式,大部分的印度家庭都設有祭壇或禱告室。
今天,在新加坡約有24間主要的興都廟,其中在橋南路的馬里安曼興都廟(Sri Mariamman Temple)和在實龍崗路的實里尼維沙伯魯瑪興都廟(Sri Srinivasa Perumal Temple),已被列為國家古跡。
在印度基金法令下,於1967年成立的印度基金會,專門負責馬里安曼、實里尼維沙伯魯瑪、西凡和維拉米瑪達拉曼等興都廟的行政與管理工作。這些興都廟都屬於基金會的。基金會也主辦一些大節日慶祝活動,如大寶森節、蹈火節和九夜祈禱節。
印度族也設有印度人咨詢委員會,對有關印度宗教和習俗,以及影響印度族社區的一般福利問題,向政府提供意見。
基督教
天主教會
在新加坡的天主教教會歷史,可以追溯到1819年萊佛士發現新加坡的日子。在1821年,一名過境的傳教士通過宣教吸收了12名天主教徒。到了1829年,天主教徒的人數增至200名。天主教社群穩健成長並開辦了數間學校。早在1832年,天主教會就開辦了第一間男校,這間學校後來成為著名的聖約瑟書院。聖約瑟書院建於1852年,由拉薩爾修士主理。兩年後,修女會在維多利亞街開辦了一所女子小學——聖嬰女校。
1972年12月22日,已故教宗保祿六世頒令新加坡成為另一個主教區,不再隸屬以前的馬六甲一柔佛主教區。在1977年7月26日簽署的協議下,澳門主教把他在新加坡的教會管轄權移交給新加坡主教。這項協議於1981年5月27日獲得羅馬教廷的批准。當這道教令於1981年6月26日頒布後,就在7月1日生效,此後在新加坡的天主教教會,就直接由羅馬教廷管轄。
新加坡共有3O間天主教教堂。天主教教會管理20所小學、17所中學、一所大學先修班和一所初級學院。
新加坡的天主教教會也開辦安微尼亞山醫院、雅西西慈懷病院、5間老人院和一間兒童收容所。
基督教教會
在萊佛士登陸新加坡後4個月,他把一塊土地贈送給倫敦宣教會。5個月後,第一位傳教士抵達新加坡。在最初的數十年裡,一些不同的團體,對新加坡的基督教教會的發展作出獨特貢獻;它們包括西方商人族群、馬六甲的海峽華人族群、海外傳教士,以及印度與中國的基督徒移民。神學院與聖經學院也隨著成立。
錫克教徒
新加坡共有16個注冊的錫克教和錫克社團組織;以及7間錫克廟。錫克人成立的錫克人咨詢委員會;專門向政府提供有關錫克教與習俗,以及錫克社區一般福利的意見。
錫克人的重要節日,主要是紀念幾個錫克古魯的誕辰,以及慶祝卡爾沙教團的紀念日。
其他宗教
新加坡推行宗教自由與寬容,各種宗教信仰追隨者都可在這里立足。猶太教在新加坡有兩個會堂,還有少數的襖教徒及耆那教徒,但沒有廟宇。
F. 新加坡是個什麼樣的國家有什麼特點
新加坡是一個城市國家,原意為獅城。新加坡是著名的自由貿易港,集中著世界一流的商品。
據馬來史籍記載,公元1150年左右,蘇門答臘的室利佛逝王國王子(般+木)那乘船到達此島,看見一頭黑獸,當地人告知為獅子,遂有「獅城」之稱。新加坡是梵語「獅城」之諧音,由於當地居民受印度文化影響較深,喜歡用梵語作為地名。而獅子具有勇猛、雄健的特徵,故以此作為地名是很自然的事。
國土: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最南端,地處太平洋與印度洋航運要道馬六甲海峽入、東南亞地區的中心,堪稱"亞洲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全國國面積為626.4平方公里,城市面積占絕大部分,因而被稱為"城市國家"。
氣候:新加坡全部國土都位於北緯1度線內,距赤道不過137公里,屬於熱帶海洋性氣候。氣候以最暖熱濕潤為特徵,全年溫度大約在24℃到32℃之間,晝夜溫溫差不大,降水量在2400毫米左右。10月至次年3月雨較多,4月至9月雨 量相對較少。
國家簡史:傳說在遠古時代,亞歷山大大帝的後裔烏塔馬王子在海上航行時,船被暴風雨刮到現在的新加坡島上,在島上,王子看到一頭怪獸,渾身赤紅色,頭部的毛黑亮,胸前還有一撮白毛。隨行人員告訴王子這是獅子,王子便把這個不知名的小島稱為"新加普拉",也就是獅子的意思,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G. 新加坡分民族么還是分什麼血統
新加坡是一個多種族的國家。居民的人種源流復雜,有亞洲、歐洲等五大洲源流,所以被稱為「世界人種博覽館」,但它的主要居民由中國血統、馬來血統和印度血統的人所組成。根據1993年年中預測,在全國287.38萬人口中,華人為222.86萬人,佔77.5%;馬來人為40.76萬人,佔14.2%;印度人為20.41萬人,佔7.1%;其他種族3.35萬人,佔1.2%。
1、華人
華人的祖先移民新加坡已有悠久的歷史。根據中國古籍的記載,在唐、宋時期,已有中國人到新加坡從事經貿活動,其中有的人已定居於當地。13世紀中葉至14世紀末,信訶補羅王國時期,新加坡極為鼎盛,從各方來的商賈不可勝數。元朝政府不僅承認該國,與之互派使節,且兩國人民貿易往來甚密,定居新加坡的華僑日增。
中國人大量移居新加坡是19世紀中葉以後的事。1821?1931年的110年間,新加坡人口由4727人增加至55.77萬人,其中,華人由1159人增至41.86萬人,增長了360倍。直到1931年,在新加坡總人口中,入境移民佔了61%,在當地出生的人口僅佔39%。
目前,華人在新加坡經營的經濟活動和從事的職業幾乎無所不包。舉凡農漁業、製造業、建築業、採掘工業、水電公用事業、交通運輸與通訊業、批發與零售商業、對外貿易與餐旅業、金融保險業、房地產業、其他服務業等,都有華人的資本與勞動。華人在當地各個經濟部門都佔有重要的地位,是當地民族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戰後,特別是新加坡獨立以後,廣大的新加坡華僑都把新加坡作業自己的家鄉,在那裡落地生根,自願地選擇了新加坡的國籍,成為新加坡的公民,成為新加坡民族的組成部分。
2、馬來人
馬來人是新加坡的第二大民族。屬於蒙古人種,身材不甚高,膚包淡褐。
馬來人也不是新加坡的原住民。目前的馬來人大都是世世代代早已居住在新加坡的近現代馬來人(其中亦包括極小部分的原始馬來人)的後裔,其先人移殖到新加坡比華人、印度人早,有的已達幾十代。
馬來人的入境運動,按其時間的先後和出發地不同,大體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公元前2500年至1000年間,原始馬來人的祖先從亞洲中部地區移入馬來半島。第二部分是公元7世紀以後到現在為止,從南面的印度尼西亞諸島(如蘇門答臘、爪哇等)移入,稱為近、現代馬來人。1830年前,馬來人是新加坡最大的民族。之後,其人數被華人超過,成為第二大民民族。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馬來人主要是從事農業,種植椰子、橡膠、胡椒、甘密、木薯、水果等作物,也在沿海捕魚。新加坡獨立後,他們大都參加當地經濟、文化教育等現代化建設,為新加坡的經濟繁榮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3、印度人
新加坡人口統計中的「印度人」,是包括具有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和孟加拉這些南亞次大陸人種的血統並已取得新加坡國籍的人。其中,以印度人後裔為主體,所以行文上統稱「印度人」。它是新加坡的第三大民族。印度人何時開始移居新加坡不詳。12?14世紀「信訶補羅」王國就受到印度文化的影響。印度人大量移往新加坡是19世紀20年代以後的事。因為這時印度及新加坡都淪為英國殖民地。印度是個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英國用其宗主國的勢力,從擁有大量失業人口的印度尋找勞動力供應來源,把大量破產農民、士兵、犯人遷移到新、馬,從事開墾原始森林,興建港口、碼頭、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以及開辟種植園的苦役。於是,新加坡的印度人逐年增多:從1821年的132人增至1931年的5.08萬人,110年間增長了383.8倍。據1947年的人口調查,新加坡的印度人共有6.9萬人,其中,土生的印度人只佔36.3%,新入境的卻佔了63.7%。到1993年中,新加坡的印度人為20.41萬人,比1947年增長了195.8%。在19世紀以後進入新加坡的印度人,除了開墾叢林,在種植園做工外,還被役使去修建公路、港口、碼頭、橋梁等。到1900年,幾乎所有新加坡、馬來西來的鐵路,都是由印度人勞工修築的。隨著新加坡社會的發展進步,印度人受教育的機會增多,印度人已走進新加坡的各個經濟領域,不少人當了工程師、醫生、教員和律師,有的進入工、商、金融、建築行業界,有的躋身政界及軍警部門。印度人雖由若干個民族組成,但以來自南部印度的泰米爾人多最多,所以泰米爾語就成了印度人的代表語。在新加坡,既有泰米爾文小學,還有泰米爾文報紙等。
4、其他種族
在新加坡人口統計中,常列有「其他」一項,它包括了歐洲人、美洲人、非洲人、大洋洲人、其他亞洲另家(如日本、泰國、菲律賓等)的人以及歐亞混血種人等等。當中,既有已取得新加坡公民權資格的,亦有純屬外僑的。1993年,「其他」一項的人口為3.35萬人,雖然佔新加坡總人口的1.2%,但這部分人大多是新加坡的大銀行家、大工廠主、商業企業主、跨國公司的負責人或代理人,他們在新加坡擁有的經濟實力遠遠超過其人數的比重。
H. 新加坡有土著人嗎
新加坡從前是一個小島,只有大概50個馬來人,所以說新加坡的土著人可以說是馬來人。
I. 請問新加坡人的祖先是不是也是中國人
新加坡是從馬來西亞獨立出去的國家,和馬來西亞一樣,主要有三大種族。但是新加坡人口最多的卻是華人,少數馬來人和印度裔。
華人是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獨立之前就遷至那裡的中國人。(是獨立之前哦)
馬來人是馬來族的人,印度裔就和華人一樣啦,只不過他們的祖先是印度人。
(說起祖先,其實也最多最多2、3代,新馬才獨立沒多久嘛)。
所以說,新加坡人的祖先,大多是中國人。因為華人最多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