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看新加坡 » 新加坡擺脫貧困用了多少年

新加坡擺脫貧困用了多少年

發布時間: 2022-04-28 18:52:58

1. 新加坡經濟改革和歷史背景

為了借鑒發達國家社會治理的成功經驗,近年來,我國每年都有計劃地分批派遣領導幹部、學者專家到國外學習交流。在諸多國家當中,新加坡無疑是一個熱點。新加坡國土面積714.3平方公里,遠低於中國任何一個省份,總人口530多萬,還沒有北京、上海的一半多。就是這么一個「彈丸小國」,為什麼如此有吸引力?新加坡是一個國家,也是一座城市,1965年脫離馬來西亞取得獨立時,還是一個破落不堪的海港小城,在不到50年的時間里,整個國家建成一座「花園城市」,在經濟方面曾經一躍成為「亞洲四小龍」,人均GDP是中國的十倍。為了探尋新加坡崛起的成功之道,學者匡導球前兩年有幸參加了「連瀛洲紀念獎學金」項目,赴新加坡學習考察,並將其研究成果《星島崛起:新加坡的立國智慧》公開出版。
公務員隊伍專業化素質高
《星島崛起:新加坡的立國智慧》全面系統地介紹了新加坡的歷史淵源、政黨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模式、社會保障與福利、廉政建設、文化教育、城市規劃和環境方面的成功經驗。在很多人眼裡,新加坡之所以成功,主要是因為政治上實行的是權威主義和嚴刑峻法,當然,這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其實,一個國家的崛起有很多因素,作者認為:真正能讓新加坡走向成功的,是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嫻熟的法治手段以及真正的「為民服務」理念。一個國家若要走向真正的文明富強,公務員扮演關鍵角色,其素質的高低,影響著國家政策、法律法規的有效執行。
對於大眾而言,公務員廉潔、高效的工作風貌,直接影響著政府的形象。廉潔是公務員必備的一種品質,而廉潔的基礎是公務員不能有私慾,不能感情用事。如果公務員事事為個人著想,打自己的小算盤,那麼在公務的執行中必然會損害大眾的利益。當然,新加坡的公務員廉潔奉公,其制度約束是前提條件。俗話說:專業人做專業事。
新加坡正是因為倡導公務員的專業化,執行公務才顯得高效。而我國有少數人,並無專業技能,依仗人脈關系進入公務員行列,對很多具體的公共事務並不在行,給人「外行領導內行」的感覺,並且公務處理中馬虎草率,公務決策中考慮問題要素不周全。這樣的人只會給政府形象的樹立增加負能量。
為未來調整經濟發展模式
從整體上看,經濟發展模式決定著一個國家的振興。然而世界上的任何一種經濟發展模式,都是基於本國國情基礎之上的探索與實踐。從外部環境來看,新加坡除了地理位置與海港運輸之優勢之外,劣勢則更為明顯,如國土面積狹小、自然資源貧乏,連淡水供給都存在困難。新加坡在建國之初,社會凋敝、工業基礎薄弱、失業人口眾多,在這樣的現實面前,新加坡政府在李光耀的領導下,沒有照搬西方的經濟發展模式,而是結合新加坡的地域特點和現實情況,在上世紀60年代建國初期,就把經濟發展定位為「外向型、開放型經濟發展模式」。
作者在本書第一章「奮斗的歷程」的章節中介紹,當時世界正處冷戰的緊張時期,歐美很多企業家為找不到合適的投資市場而苦惱,新加坡正是在這種情形之下,取消了300多種關稅,大力引進外資,在土地、稅收方面給予優厚待遇。幾乎是一夜之間,新加坡成為全球的「投資天堂」和「世界工廠」。新加坡依靠外資的大力推動,在短短十多年時間,實現了國家現代化的華麗轉身。其實,中國實行的改革開放,從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模式中得到了很多啟迪,中國也是依靠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才使得經濟發展多年來一直保持高昂的態勢。
然而新加坡政府的高明之處,就在於能夠審時度勢。當以製造業為主導的外向型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民生矛盾得到有效解決之後,新加坡決定擺脫低工資和低生產的舊模式,提出了「第二次工業化」的發展理念。這個理念的核心,就是推進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以完成從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向資本、技術密集型工業和服務業的跨越。正是秉承這一理念,新加坡的高新技術經濟、知識經濟局面在上世紀90年代業已形成。新加坡為什麼要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其實道理很簡單:製造業在環境污染方面的缺點顯而易見,新加坡承受不了「環境之痛」,另外,國家要實現經濟良性發展,必須培育具有產業附加值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
閱讀本書時,筆者深深感受到,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現狀,和新加坡上世紀90年代的情形尤為相似。經濟發展要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國家則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科技研發,以科技創新助推企業發展。但是中國人口眾多,就業壓力巨大,突然關停那些環境污染嚴重但經濟效益好的工礦企業,這顯然也不現實。經濟體制的改革,也確實需要「壯士斷腕」的勇氣,經濟轉型升級是一個伴隨著陣痛的過程。
構建「幸福國度」的基石
作為一個國家而言,只有把經濟發展的成果拿出來讓人民共享,國家政權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的擁護與愛戴,國家的凝聚力才能真正得到強化。當前的新加坡,政府提出了「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政府投入大量的資金消除貧困,並在住房、葯療、教育、食品等民生問題方面不斷提升層次,為「幸福國度」的發展目標邁進。為了構建「幸福國度」,新加坡重點在「住有所居、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三個方面進行大膽探索。本書中也分別圍繞這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這對當前我國不斷改善民生提供了經驗。尤其是住房與養老,筆者更為關注。
眾所周知,由於土地空間的局限性,一直使新加坡的房價高位運行。但是新加坡政府為了一般工薪族買得起房,推出了以「自我積累、自我保障」為特徵的中央公積金制度。新加坡的公積金和中國不太一樣,中國的公積金有嚴格的管理程序,即便是買房或者裝修之用,若要取出來要經歷無數繁瑣的手續。另外,每個人的公積金數目在房價高漲的今天只是杯水車薪。而新加坡人的公積金數目大、取款非常方便,並且看病、求學等等,也可以使用公積金。新加坡政府為了使每個家庭都能有房住,推出了由國家主導的住房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的策略。

「老有所養」的問題,是很多國家面對的又一個棘手難題。人民的晚年不能安享,幸福生活就是一句空話。本書第五章「自力者,他助之」中,作者認為,養老問題不僅需要家庭內部解決,政府的政策導向更為關鍵。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人老了就不能工作,不能創造財富,只有依靠家庭、社會、政府三個方面的力量才能擔當起養老的重任。新加坡最初推出的中央公積金制度,就是基於「老有所養」的這個目標。民眾退休之後,有權一次性連本帶息取走自己「個人養老賬戶」上的全部存款,以作個人養老之用。
《星島崛起:新加坡的立國智慧》這本書中,作者在介紹新加坡諸多成功發展經驗的同時,常常與中國的發展現狀進行理性的對比,這樣可以帶來更多思考的空間。總之,新加坡作為快速崛起的新興國家,以統籌兼顧、協同創新作為發展的總體思路,書寫一個島國崛起之傳奇。新加坡固然有很多方面值得中國學習借鑒之處,但是中國的國情與新加坡的歷史背景不同、經濟基礎不同、人口組成與自然環境要素不同,中國的發展不可能在新加坡一一找到答案。中國的崛起之路,還是要靠中國人在摸索中尋找。

2. 新加坡幾十年的發展帶來了什麼

從1959年李光耀執政到1992年退出政界的幾十年中,新加坡的經濟取得了迅速發展與令人矚目的成績,它的國內生產總值從1959年的19.68億新元增長到1992年的644.2億新元,增長了32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從1959年的404.5美元增加到1992年的14714美元,增長了35倍。以建立多元化經濟結構為中心的經濟戰略得到了較好的實現:從一個以轉口貿易為基礎的、殖民地的、畸形的經濟結構轉變成了一個以製造工業為中心,商業貿易、交通運輸、金融、旅遊與國際服務業全面發展的多元化經濟結構;製造工業內部結構也從一個以初級產品初步加工與為港口海事服務的造船修船、機械工業為主的結構轉變為一個以電子電氣工業、煉油工業、工業用化學材料工業為中心的門類比較齊全、生產技術比較先進的製造工業體系;貿易結構從以轉口貿易為主轉變成為以出口本國工業產品為主;在原有的轉口貿易與自由港的基礎上,目前新加坡已發展成為亞太地區的國際金融、國際貿易、國際航運等國際服務中心。縱觀幾十年經濟的發展,新加坡成功地由蝦變成了龍。

「如果諾貝爾獎設最佳國家領導人獎的話,李光耀一定是得主,而且可能不只得獎一次。」這是香港《亞洲周刊》羅伯特·烏德盧在1984年11月對李光耀的贊語。

3. 中國用三十年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二百多年才走完的路

中國人民走的是歷史選擇的道路。道路決定命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找到適合自己條件的道路,才能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

改革開放37年來,中國經濟年均增速近10%,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6億多人口擺脫貧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7000美元。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這充分說明,中國人民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3)新加坡擺脫貧困用了多少年擴展閱讀

中國人民走的是歷史選擇的道路。道路決定命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找到適合自己條件的道路,才能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

改革開放37年來,中國經濟年均增速近10%,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6億多人口擺脫貧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7000美元。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這充分說明,中國人民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4. 從1840-1949年間中國所經歷的歷史事件和發展來看,你有什麼感悟

(一)時間在這一刻重新開始。1949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將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所有屈辱和苦痛,封存在歷史深處。一個新的紀元,隨著五星紅旗的升起,隨著「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宣告,開啟了。

從那時到現在,歲月的腳步已經走過60個年頭。在中國流傳了近五千年的「天乾地支」計時系統中,60年代表一個輪回。然而,當新中國的歷史即將邁入下一個甲子,俯仰中華大地滄桑巨變,這個行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的古老民族,分明已經打破封建王朝「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的興衰周期律。時間的指針,不可逆轉地指向現代化,指向世界,指向未來。

歷史的細節,時常內有乾坤。2009年春天的倫敦,很多人注意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金融峰會新聞中心的時間顯示牆上,只懸掛著3個時鍾,依次為「華盛頓時間」、「倫敦時間」和「北京時間」。

「北京時間」,「中國道路」。全世界都在適應這個重新走向舞台中央的大國,希望從它的足跡里,解讀這條迥異於西方的現代化路徑。正如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所說的,「中國在世界中地位更替的作用如此之大,恐怕須三四十年才能找到新的平衡。僅僅將它看成一個加入進來的大國是不行的,它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個」。

從貧窮走向富庶,從封閉走向開放,從落後走向進步……60年,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走過了其他國家幾百年的現代化發展歷程,演繹了民族史冊上自強不息的傳奇。它將一百多年的苦難和落後、幾代人的迷茫和彷徨,甩到了身後,也將對一個新生國家的封鎖和圍堵、對一種新興制度的質疑和敵視,甩到了身後。

60年,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不過是短暫的瞬間,卻如此深刻地改變了中國人民、中華民族的命運,改變了全球發展的格局和世界歷史的走向。

(二)考量一個國家的發展,可以從兩個角度透視:歷史、地理。歷史的基本要素是時間,地理的基本要素是空間。

這句話看似平常,仔細琢磨卻並不簡單。面對走過60年歷程的新中國,我們該從何處去尋找歷史的時間流變,又向何處確定地理的空間方位?

五千年的文明古國、兩千年的封建王朝、百餘年的屈辱歷史、六十年的滄桑巨變……過去和現在,如何集合那萬千點滴,在百轉千回中匯成一個民族頑強生長的脈絡?

古老文明的榮耀、「中央帝國」的迷夢、山河破碎的痛楚、「巨龍騰飛」的輝煌……中國與世界,如何統攬這千年巨變,在跌宕起伏間呈現一個國家波瀾壯闊的轉身?

這正是考察中國問題的復雜性。新中國60年,不過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的時間片段,卻承載起中國現代化歷程中開天闢地的「歷史單元」,標注了幾近亡國滅種的中華民族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空間坐標」。從內部說,這60年關乎一個延續幾千年的古老文明的生死;從外部看,這60年涉及一個佔世界人口1/5的東方大國的興衰。這兩大課題,恰與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救亡圖存、強國富民的兩大歷史使命相呼應,與中國共產黨人60年不變的治國理想相契合——

在前不久閉幕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四中全會上,胡錦濤總書記再次強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我們黨的偉大事業,再次強調要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回首新中國60年歷程,一個主題格外突出:中國共產黨始終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一個路徑相當鮮明:中國人民堅定地把現代化視作走向復興的路徑。

現代化是一個過程,中國曾經被拋在這個過程之外。這是1949年之前一個多世紀里中華民族所遭受的苦難和屈辱的緣由,也是在此之後一個甲子里神州大地所發生的變遷與進步的動力。盡管直至今日,人們對現代化的具體內涵還有不同認識,但三百餘年世界近代史演進所錘煉的共識是,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是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共同目標,是社會歷史進程中不可逆轉的世界潮流。如何應對現代化,怎樣實現現代化,已經成為決定一個國家興衰的最終因素、成為決定一個民族命運的關鍵抉擇。

就讓我們沿著現代化這條主線,梳理時間和空間的坐標,由此來看新中國改天換地的貢獻,看60年滄桑巨變的意義。

(三)英國革命、法國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日本明治維新……發端於歐洲的世界近代史,都是以西方國家的現代化節點作為時間標志。在這個時間體系裡,中國是一個落後者。

「中國的歷史從本質上看是沒有歷史的,它只是君主覆滅的一再重復而已。任何進步都不可能從中產生。」黑格爾對「中華帝國」近乎殘酷的評價,在某種程度上卻表達了一種客觀的真實。魯迅先生慨嘆,彷彿時間的流逝,獨與我們中國無關。

循環往復的時間背後,盤桓著止步不前的社會進程。盡管也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但當西方資產階級革命風起雲涌,人類向現代化目標大步邁進之時,東方的老大帝國依舊沉浸在封建帝制的落日余暉里。鴉片戰爭的隆隆炮響,將沉睡幾百年的中國,逼到現代化的大門口。在列強環伺瓜分豆析的民族生存危機之中,在落後了西歐工業革命一個世紀之後,中國被迫開始了現代化的「象徵性」啟動。

從1840到1949,這百餘年的抗爭中,洋務運動、維新變法、「太平天國」、辛亥革命……無數仁人志士的各種抗爭與探索,都是希望尋找中國現代化的捷徑,獲得走向現代世界的「入場券」。然而,不觸動封建根基的自強運動和改良主義,舊式的農民戰爭,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資本主義的其他種種方案,雖然慷慨激烈,卻都沒能完成救亡圖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一個使馬可·波羅驚嘆不已的東方大國,一頭拿破崙也不敢驚醒的睡獅,墜入危若累卵任人宰割的境地。

這是我們認識「新中國」最為清晰的時空坐標。為什麼1949年會成為中華民族的歷史新紀元?因為,以馬克思主義先進理論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用28年的時間,完成了自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為之獻身的救亡圖存的歷史使命,徹底改變了1840年以來中國社會的性質和中華民族的命運,掃清了走向現代化的制度障礙;用60年的時間,推進了兩百年來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現代化航程,讓年輕的人民共和國佇立於世界文明的潮頭。

以1949年為節點,這個新紀元把一個四分五裂、滿目瘡痍的舊中國,變成了一個團結統一、前途光明的新中國,進而把一個積貧積弱、一窮二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變成一個初步繁榮昌盛、充滿生機活力的社會主義國家。

(四)時間開始了!

「一切願意新生的/到這里來吧/最美好最純潔的希望/在等待著你」——面對年輕的共和國,詩人這樣書寫新生的感受。新生的希望,美好的希望,凝聚著中國人民對中國共產黨的期望,表達著人民群眾對人民政權的信心。

「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世界上沒有哪一個民族,像中華民族這樣,既創造了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也承受著百餘年山河破碎、喪權辱國的巨大痛楚。也沒有哪一個民族,有著如此強烈的復興意志。這種只爭朝夕的復興理想,成為中國現代化道路上最強大的凝聚力。

復興,復興。背負著這樣的理想,年輕的人民共和國面對比世界上任何國家現代化更為嚴峻的挑戰。

一個西方世界眼中輕輕一推就會倒下的「泥足巨人」,一個剛剛從百餘年受壓迫、受奴役、受欺凌的黑暗中走出的國家,一個擁有世界1/4人口的貧窮落後的農業大國——這是1949年新中國面臨的國內境況。

開國大典的禮炮聲還沒有遠去,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就成立了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封鎖、禁運」的組織「巴黎統籌委員會」。封鎖者宣稱,「共產黨政府解決不了自己的經濟問題,中國將永遠是天下大亂」——這是新中國誕生時嚴酷的國際環境。

國民生產總值不到美國的7%,重工業幾乎為零,輕工業只是少數的紡織業;80%的人是文盲。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許多地方仍處於封建農奴制階段或奴隸制階段,不少地方還是「刀耕火種」。毛澤東感嘆:「我們除了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壺茶碗,連一輛汽車、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這是共和國起步時面臨的貧寒「家底」。

作為一個後發追趕型現代化國家,中國發展的困境典型地反映出人類現代化的困境。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現代化運動出現以後所拉開的巨大「歷史鴻溝」,更深刻地包含著兩個重要的邏輯——

一是先發國家的現代化運動不會像聖火一樣自然地向其他國家和地區傳遞,相反,早期現代化國家的進步還往往以犧牲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利益為代價。二是後發型國家通往現代化的路途,已經沒有了早期先發國家的各種資源和條件,只有通過時間的加速度實現跨越性發展,才能追趕上現代化的時代潮流。

新中國必須用改天換地的雙手,撥快走向現代化的「北京時間」。

(五)趕超,跨越。新中國這個現代化的後來者,既要在短期內完成西方國家幾百年才完成的現代化任務,又要避免落入「現代化陷阱」;既要考慮同世界現代化接軌,又要考慮中國的社會基礎和現實可行性;既要有統一的總體目標,又要與現代化的動態過程相適應。

60年之間,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新中國交出的現代化答卷,令所有了解歷史的人驚嘆——1949年,我們連鐵釘、火柴、煤油都是「洋玩意兒」,現在,我們每五天創造的經濟總量,就相當於1952年一年的經濟總量。「兩彈一星」發射、太空漫步、「嫦娥」飛天,我們已經躋身於世界上少數幾個掌握這些高端技術的國家行列,成為「亞洲的新領頭羊」、「世界經濟的新引擎」。

在這塊曾被稱為「停滯的帝國」的土地上,賓士的時間劃出一道人類發展的炫目曲線——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年增長率達到10.9%;六七十年代,韓國國民生產總值年增長率達到8%以上,新加坡1968—1973年年均增長率為10.1%。而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卻以幾乎同樣的速度飛翔了整整30年。

當速度變快時,時間彷彿停止了流動。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許能夠解釋這樣的觀感:「西方國家在午餐後小憩的瞬間,中國就變成了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並「順便讓一半中國人擺脫了貧困」。

60年間,中國實現了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民族獨立、人民當家作主新社會的歷史性轉變,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性轉變,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

中國,在「北京時間」跳躍的數字中邁開奮進的腳步。世界,從「北京時間」鏗鏘的報時聲中,感受青春中國的輝煌奇跡。

(六)奇跡是什麼?

當今天的人們探詢中國現代化動力,尋找「中國奇跡」發展秘笈時,往往會陷入矛盾和糾結之中。

有人分析,「中國選擇了市場經濟是決定性因素」,但選擇市場體制的發展中國家並不少見,為什麼中國能取得與眾不同的成就?有人解釋,是「中國人民比其他國家的人們更吃苦耐勞」,但歷史上中國人民從來勤勞,為什麼只有在這新中國的60年造就了奇跡?有人認為,是「變革推動了發展」,但從拉美到前蘇聯,選擇變革的國家不為少數,結局卻是政治動盪甚至國家解體,為什麼獨有中國能在平穩中推動現代化巨輪破浪前行?

各種觀點,對詮釋中國的成功都有一定的適用性,卻都不是決定乾坤的根本因素。布萊克在《現代化的動力》一書中曾如此論證,「現代化的核心問題,是一個社會將固守於傳統系統的政治領導轉變為熱心於徹底現代化的政治領導的過程。」對於新中國而言,「政治領導的決定性作用」,才是「中國奇跡」的核心因素。

發展政治學有關研究已經表明,一個強大的政黨對於後發現代化國家的穩定和發展至關重要。這是新中國得天獨厚的條件——我們有以人民利益為宗旨,以民族復興為己任,有著廣泛社會基礎、組織紀律嚴整、思想高度統一、社會動員能力強大的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以及它所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決定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性質和方向,是現代化建設得以順利實施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回首鴉片戰爭後百餘年歷史,中國的現代化探索之所以充滿迷茫和挫敗,其根源就在於,它們都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治領導,都未能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完整,建立集中統一、現代化導向的中央政權;都未能通過有效的社會制度變革,建立起一個支撐社會現代化變遷的制度框架。

新中國的成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和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不僅結束了「四萬萬中國人一盤散沙」的局面,讓中國成為一個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也第一次讓中國作為一個整體來追求現代化,以強有力的國家機器保障現代化進程,這才開啟了古老中國現代化的新紀元。

而改革開放之所以開辟了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也正源於中國共產黨人能把億萬人民的迫切願望、以及對社會主義現代化規律的創新認識,凝聚為國家意志。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前無古人的偉大創造,到科學發展觀這一指導現代化實踐的先進理論,30年來,執政黨永不停滯的開拓創新,啟動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帶動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個領域相應的變革,最後各種因素形成合力,共同塑造了我國現代化波瀾壯闊的畫卷。這是「中國奇跡」的第一推動力。

奇跡是什麼?歌德說,奇跡是信仰最寵愛的孩子。

(七)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把中國帶入一個繁榮富強的現代化國家。對於中國而言,這既是人民的選擇,也是現代化進程規律的選擇。

新中國所創造的現代化「奇跡」,靜態地講,有一個因素至關重要——中國共產黨領導。動態地看,有一條道路貫穿始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60年來,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是舊中國巨變的根源,新中國騰飛的動力。

正是這條由「信仰」鑄就的道路,讓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開啟了改變歷史的「北京時間」,並在60年的歲月、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的進程中,不斷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表」,與中國國情和社會實踐「對表」,與時代要求和世界潮流「對表」,最終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世界提供了一個新型社會制度的發展模式。

這是一條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現代化道路。自18世紀歐洲工業革命以來,現代化浪潮讓人類文明步入新的時空隧道。其後的二三百年間,世界歷史的大舞台上演繹的恢弘長劇中,現代化先發國家長期處於主導地位,並試圖為世界歷史定位。在這種格局下,現代化似乎是一元化的單向演進,後發國家只能做追隨者。歐洲中心論、歐美模式是現代化的唯一歸宿嗎?這是人類文明必須面對的重大命題。

馬克思說過,極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歷史環境中出現就引起完全不同的結果。在人類現代化的這幕長劇中,中國改變了的「劇情」,改變了現代化的「單向趨同」,它拓寬了民族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豐富了人類對於社會發展規律和道路的認識,促進了全球化時代人類文明的多樣性發展。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開辟出的這條現代化道路向世界證明,中國不僅是現代化的追趕者,也可以成為現代化的引領者——

我們不但善於破壞一個舊世界,而且善於建設一個新世界。

(八)1601年,明朝萬曆年間,一台龐大的機械鍾表出現在京城街頭。這是羅馬天主教教士利瑪竇送給中國皇帝的禮物。皇都北京,回盪起現代工業清脆的聲音。

但在一個習慣用暮鼓晨鍾計時的王朝,那是一個與世界無關的「北京時間」。遠離世界的中央帝國,即使偶有現代化的聲響擾亂清夢,卻依然在沉睡中渾然不覺。中國遠離著世界,世界卻在現代化進程中突變。

短短60年,新中國將一個幾百年來被世界漠視的時區,標注為舉世矚目的「北京時間」。今日世界,「北京時間」已經不可或缺,「中國因素」日益舉足輕重。它讓人們想起十多年前,幾十名前美國政要聯合署名致國會的一封信:「中國註定要在21世紀中成為一個偉大的經濟和政治強國。」他們預測,中國不僅強大,而且偉大。

而一個偉大的中國,源於60年前那個開天闢地的時間。

5. 中國用了多少年走完西方一兩百年才能走完的路,經濟總量佔世界第三!

中國人民走的是歷史選擇的道路。道路決定命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找到適合自己條件的道路,才能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

改革開放37年來,中國經濟年均增速近10%,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6億多人口擺脫貧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7000美元。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這充分說明,中國人民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5)新加坡擺脫貧困用了多少年擴展閱讀:

中國人民走的是歷史選擇的道路。道路決定命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找到適合自己國情的發展道路,才能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

改革開放37年來,中國經濟以年均近10%的速度增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6億多人擺脫了貧困。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7000美元。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這充分表明,中國人民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6. 新加坡受教育是多少年

受教育大約概括起來是16年左右。

新加坡的教育體制較為復雜,可以先簡單概括為:6+4+2+4,小學6年,初中4年,高中2年,大學4年。中小學是半天制,初級學院、大專和理工學院則沿用開放全日制。

小一到小四是奠基階段,宗旨是給學童在英文,母語和數學三方面打好穩固的基礎。主要修讀科目有英文,母語和數學。平均來說,在四年裡有33%的時間用於英文的學習、27%用於學習母語、另20%用來學習數學,其餘是美術、手工、音樂和體育等科目。小五和小六是定向階段,學童將被分配入三種主要語文源流中的一種。每一種源流的課程將使學童能配合中學教育的課程,學童在修完小六後參加小六離校考試。

學生通過小學離校會考者可以升上中一,中學又分特別班,快捷班和普通班三種課程。前兩種課程學生可在中學第四年參加普通教育文憑「普通」水準會考。普通班學生成績好的可在中學第五年參加這項考試。

小學畢業生有一半以上(佔百分之五十六)升入快捷班,百分之三十八升上入普通班。兩班學生讀的母語只是第二語文水準而已,約有百分之七十五普通班的學生參加普通教育文憑「N」水準會考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而升上中五。

中學課程分為四種

特別課程:4年制課程,學生可以修讀高級母語,高級母語和英語兩者之一可以為第一語文。快捷課程:4年制課程,學生只能修讀快捷母語課程,其他課程與特別課程相同,英語為第一語文。普通學術課程:5年制課程,學生在第四年參加劍橋N水準考試,通過後可以修讀第五年的課程,然後與特殊/快捷課程學生一起參加劍橋普通文憑考試。

普通技術課程:4/5年制課程,學生有2門主課,英語和數學,第四年參加劍橋N水準考試,大多數學生在N水準考試後不再修讀第五年課程,而直接進入技術學院。

合格中學畢業生憑成績及興趣選擇初級學院、高級中學及理工學院(大專學府)繼續升學,或進入社會工作。初級學院先修課程為兩年制,高級中學則為期三年制。
新加坡有五所公立大學和一所私立大學,分別是: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管理大學、新加坡科技與設計大學、新加坡理工大學、和新加坡新躍社科大學。五所理工學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新加坡理工學院、淡瑪錫理工學院、義安理工學院、共和理工學院。這幾所大學的都是3/4年制,其他還有一些是私立院校,一般是1/2年制。

7. 新加坡建國幾年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獲得獨立,到目前建國49周年.

歷史上有關新加坡的最早記載是在公元3世紀。當時人們對新加坡的了解甚少,中國人則把新加坡稱為蒲羅中 (意為「半島尾端的島嶼」)。到了14世紀,新加坡已成為強大的 Sri Vijayan 帝國的一部分。
由於新加坡座落在馬來半島南端,是航海必經之地,所以不斷有中國帆船、印度船、 阿拉伯獨桅帆船、葡萄牙戰艦和武吉士人的縱帆船造訪。因此,人們也貼切地把她稱之為淡馬錫 (Temasek) (意為「海城」)。
之後,這個具有重要戰略位置的小島又獲得了一個新名字--新加坡拉 (Singa Pura) 即獅子城 (Lion City) 的意思。根據傳說,一位來訪的 Sri Vijayan 王子在這里看見了一頭野獸,把它誤認為一頭獅子,由此產生了今天的新加坡名稱。

新加坡接下來的重要歷史篇章是由英國人為她增寫的。
在18世紀時期,英國人急需一個戰略性的「中轉站」以便為日益強大的帝國艦隊提供維修、補給和保護,從而遏止荷蘭人在這一地區的擴張。史丹福萊佛士
(Stamford Raffles)
爵士就是以此政治背景塑造新加坡為一個貿易中轉站。新加坡的自由貿易政策吸引了亞洲各地,甚至美國和中東的商人。到了 1824年,即現代新加坡成立
5年之後,人口已從 150 人增至 10,000 人。
在 1832 年,新加坡成為檳城、馬六甲以及新加坡海峽殖民地的行政中心。蘇伊士運河於 1869 年的通航,以及電報和蒸汽船的發明加強了新加坡作為東西方貿易中心的重要性。
14世紀的新加坡捲入了暹邏(現泰國)和爪哇的 Majapahit 帝國爭奪馬來半島的斗爭中,因此其領土也成為了戰場的一部分。
5個世紀後的新加坡又捲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盡管它曾被認為是固若金湯的堡壘,但還是於 1942 年被日本佔領。二戰後,新加坡成為英國直屬殖民地。隨著民族主義情緒的不斷高漲,自治政府在 1959 年成立。 1965年 8月9日,新加坡獲得獨立。

8. 李光耀用短短十幾年讓新加坡走到世界前列是真的嗎

這是假的!
新加坡在短時間內發展起來,這是真的。
但,這絕不是李光耀一個人的功勞……
雖然他在這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絕不能把這一切都歸功於他一個人身上。這是個偽命題!

9. 試分析幾種發展模式,設計、選擇發展中國家正確的復興之路

經濟合作,文化滲透,政治打壓,軍事威懾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26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63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76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37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91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43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73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83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19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