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愛跳什麼舞
Ⅰ 新加坡宮廷舞蹈有哪些特徵
新加坡的宮廷舞蹈節奏緩慢、動作細膩、有韻律感,使新加坡的宮廷舞蹈具備了既區別於古典芭蕾舞開、綳、直的審美特徵,又有不同於現代舞順其自然的運動法則。新加坡的宮廷舞蹈既吸收了中國古典舞的精華又加入了東南亞其他各國的舞蹈特色。雖然新加坡的宮廷舞蹈是結合了眾多國家的舞蹈精華而成的,但依然有自己的特色。從整體上看,動作頗為平緩,東南亞舞蹈中的「三道彎」和屈膝下蹲的姿態得以保留,兼具中國戲曲舞蹈亮相的精髓,舞蹈節奏及韻律都呈現出極度平穩的特徵,沒有明顯的高低起伏、抑揚頓挫和較誇張的動作,但在平淡的節奏中卻透露出新奇精巧。新加坡宮廷舞蹈的氣息沉在丹田,不跟隨動作的起伏而變化,更不會因為要表達內心的激情而亂了氣息,在新加坡宮廷舞蹈中舞蹈動作是柔和緩慢的,—舉手一投足都如同涓涓細流連綿不絕。
Ⅱ 新加坡有什麼比較有特色的舞蹈及歌曲
印度和馬來舞
Ⅲ 新加坡有什麼特色舞蹈,服裝之類的什麼嗎
所謂新加坡式的多民族舞蹈,是指華族、馬來族、印族舞蹈員在一個節目里同時出現,通過表演,表達民族和諧共處的主題。但新加坡舞蹈中的多元文化主義有三個層面。一是指多民族舞蹈,二是指舞蹈編導與舞蹈員學習他民族舞蹈,如馬來人學習華族舞蹈,華人學習印度舞,印度人學習馬來舞,三是指舞蹈家們採用他民族的題材進行創作、或歌頌民族團結的題材。前者如將《梁山伯與祝英台》改編為印度舞劇,後者如《一個村莊的故事》。
Ⅳ 新加坡華族舞蹈是以哪些動作為主
華族的民間舞蹈在新加坡的土地上生根發芽,開出了別樣的花朵。新加坡的華族舞蹈保留了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精華,但在此基礎上加入了現代舞的元素,例如海南黎族的《舂米瑤》,黎族婦女使用木杵和木臼舂米,木臼用整段粗大的樹干挖制而成,木杵長約1米,一端粗大。此舞即用此工具作為道具,木臼下面墊稻草,以增強音響。舞者4人或6人,表演時,舞者圍木臼而立,繞臼轉舞敲打,或敲打臼底,或敲擊臼梆、臼沿,聲音此起彼伏,輕重緩急,交織形成美妙的樂曲,別有情趣。新加坡人在表演《舂米謠》時將中國傳統舞蹈與現代舞蹈結合起來,現代舞蹈元素的加入使中國傳統民間舞蹈呈現出別樣的風采。馬來族的民間舞蹈既歡快熱烈又兼具東方舞蹈的淳樸細膩。千變萬化的手臂動作、具有曲線美的身體造型都是馬來族舞蹈的風格特徵。例如Sumazau舞是沙巴卡達山杜順的圖騰舞蹈。跳舞時,男女舞者一排排面對面地站著,伸展雙臂,隨著六個鼓聲的節奏,模仿鳥兒飛翔的動作,展袖起舞,動作整齊劃一,情緒熱烈激昂,體現了沙巴卡達山杜順人民對神鳥的崇敬之情。新加坡舞蹈家將馬來族的民間舞與其他民族的民間舞或西方舞蹈進行融合,將非馬來族舞蹈元素融入馬來民間舞蹈中,這種方式使得新加坡的馬來族民間舞蹈具有別樣的風采。印度族的民間舞蹈節奏明快,動作簡單,一般在廣場、村落跳。人們跳舞大多是為了取悅天神或自娛自樂。舞蹈動作以舞蹈化了的生活動作為主。
Ⅳ 現代舞對新加坡起到哪些作用
現代舞作為一種現代藝術,是現代思潮與現代文化的必然產物。現代社會孕育了現代舞,新加坡用其獨特的觀念創作出了符合新加坡實際的現代舞。新加坡現代舞在創作觀念上與傳統藝術截然不同,在選材上也比傳統藝術廣泛。他們主張任何東西都是可能的。因此自然界的變化、生活中的行為和動作、各種情感上的細微體驗,都能作為靈感的來源,哲學思考、人類命運、社會問題等都可能成為創作的動機。正因為有這樣的創作觀念,現代舞才能在舞台上營造出各種奇特的意境和展現別開生面的舞蹈形象。新加坡的現代舞講究強烈的節奏感和韻律感,動作講究放鬆,隨意性較大,可以斷續展現,也可以分節拍展現,沒有動作程式上的束縛,以合乎自然運動法則的舞蹈動作自由地抒發人的真實情感,強調舞蹈藝術要反映現代生活。新加坡現代舞不像傳統作品那樣立意鮮明、主題清晰,而是追求象徵性的意味而避免寫實。它不追求使觀眾賞心悅目的效果,而是通過表達合理的情節給觀眾更多的感受、想像和聯想,從而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是一種表達舞蹈者對生活、對人生的思考及其感受的藝術形式,也是新加坡人對現代社會的思考與認同,因此具有很強的時代感。可以說,對時代與社會的關注,是構成新加坡現代舞的重要基礎。由於它的時代性和貼近生活,因此為大眾所推崇,因而具有強大的藝術張力和生命力,對新加坡舞蹈藝術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Ⅵ 新加坡舞蹈是從哪些方面發展的
舞蹈和戲劇、音樂一樣,在穩固與宣揚有關新加坡多民族的象徵性構想上起了重要作用。20世紀50年代提出了「創造馬來亞新文化」的口號,新文化包括三種成分:華族文化、馬來族文化和印族文化。新加坡的舞蹈家們所編排的包含各民族舞蹈元素的節目廣受歡迎。融合各民族舞蹈的表演形式讓所有的參與者彼此產生了友好感,和睦的社會關系令人印象深刻,有助於建立不同民族之間的友情。從觀眾的角度來看,這種象徵關系也非常重要,因為它鮮活地表明了由多種族群構成的新加坡文化的多樣性。新加坡式的多民族舞蹈,是指華族、馬來族、印度族舞蹈在一個節目里同時出現,通過表演,表達民族和諧共處的主題。新加坡舞蹈中的多元文化主義有三個層面:一是多民族舞蹈。二是舞蹈編導與舞蹈員學習他民族的舞蹈,如馬來人學習華族舞蹈,華人學習印度舞,印度人學習馬來舞。三是舞蹈家們採用其他民族的題材進行創作。
新加坡步入現代化的建設進程後,舞蹈成為文化表達的重要部分,是凝聚多民族共同體的一大媒介。舞蹈就像語言一樣,是交流的重要方式,文化的融合和互滲時常是自然形成的。在每一次的表演中,不同民族編舞家將自己的傳統文化精神、審美觀念、舞蹈動作和技巧加以展示,在與其他舞蹈家的交流中,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會為他們的舞蹈創作打開一片新天地。例如,馬來族舞蹈家就受到華族舞的影響,也在他們的舞蹈里使用紅綢或膠州秧歌的扇花。編舞家將從其他文化資源中吸收的編舞觀念整合起來,加以利用,這種博採眾長的創作手法,體現於諸多編舞家的舞蹈創作中。先驅舞蹈家顏明理便是其中一位,她學了印度舞、馬來舞和芭蕾舞,堅信學習與編排多民族舞蹈的重要性,她提出:「學習馬來舞或印度舞的表演知識,有助於我們領會我們的文化傳統的價值。」新加坡政府為了促進多元主義文化社會的發展,成立了官方的多元文化舞蹈團體。新加坡文化部在1970年成立了國家舞蹈團,1971年人民協會成立了表演華族舞、馬來舞、印度舞的專業文工團。國家舞蹈團的首任編舞家李淑芬女士來自台灣,在日本接受過舞蹈教育的她,熱情地投入多民族舞蹈的創作中。國家舞蹈團成立後,她為該團創作了大量作品,在主題和風格上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例如在新加坡150周年紀念活動中,她為人民協會編排的《祖國頌歌》,展現了新加坡從一個漁村發展成現代化海港的歷史進程。在國家舞蹈團期間,她和同事們創作了幾個同類風格的作品,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是《團結的節奏》、《胡姬花》、《漁民舞曲》,表現不同民族風雨同舟、同甘共苦的團結精神。這些多民族舞蹈作品都呈現出了多民族舞蹈的新面貌,凝聚了華族、馬來族和印度族編舞家的集體智慧和心血。1987年,新加坡成立了專業芭蕾舞蹈團,在創辦人及藝術總監吳素琴和鄧添福的領導下,力求創新,努力探索具有新加坡多元文化色彩的芭蕾舞藝術,積累了許多不同形式的古典及現代芭蕾舞保留劇目。為了更好地發展新加坡的舞蹈,新加坡國家劇場舞蹈協會從國外邀請了一批有卓越成就的教師前來指導和主持工作。這些特邀前來的編舞家包括了西爪哇面具舞專家阿拜蘇巴加(AbaySubardja)、蘇門答臘舞蹈家碟迪魯當(DeddyLuthan)、馬來舞蹈家納斯倫達魯薩蘭(NasrunDarussalam)、巴東舞蹈專家湯依努(TomIbnun)、爪哇日惹學派的米羅多(M.Miroto)以及來自馬來半島東北部的馬來舞蹈家阿曼奧(AhmadOmarHiIbrahim)。這些來自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的編舞家為新加坡的馬來舞蹈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如巽他(Sundanese)舞、米南加(Minangkabau)舞、爪哇舞、巴厘舞、馬來民間舞和吉蘭丹宮廷舞。在外國舞蹈家的鼓勵下,新加坡的馬來舞蹈家在傳統馬來舞蹈上加以創新,廣泛地吸取了其他種族文化藝術中的精髓,在創作中獲得了更多的自由。除了官方舞蹈團在各種場合中呈獻多元民族舞蹈之外,還有許多民間團體也自發地演出多民族舞蹈。如新加坡鳳凰舞蹈團、晉江會館舞蹈團、華族舞蹈團、聚舞坊、麟記舞蹈團、福建會館舞蹈團、舞躍舞鄉、武吉巴督舞蹈團等,都在多民族舞蹈的創作上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這些舞蹈家的不懈努力,推動了新加坡舞蹈事業穩步向前發展。在新加坡,不僅專業的表演團體支持多元舞蹈相融合的活動,許多學校也鼓勵來自不同族群的學生一起演出多民族舞蹈。從1966年開始,教育部舉辦了「青年節」,為學校的孩子們提供了欣賞其他民族舞蹈以及學習多種民族舞蹈的機會。新加坡的學校每年都會在7月21日這一天慶祝種族和諧,在這一天,學生們會欣賞到華族舞、印度舞和馬來舞,以及主要由以上三大民族學生聯合出演的「多民族舞蹈」。此外,新加坡國內還會舉辦舞蹈節,涵蓋芭蕾舞、現代舞、弗朗明哥、另類實驗作品、傳統舞等舞蹈類型,相比於戲劇或音樂等其他早就在新加坡培養了穩固觀眾群的表演藝術形式,舞蹈雖仍顯「小眾」,但已有一部分人通過舞蹈節的演出和活動,逐漸萌發了對舞蹈的熱情。
多民族舞蹈在新加坡的文化進程中走過了一段漫長的道路,它的象徵意義得到了參與者的理解與支持。多民族舞蹈是多民族團結互助的象徵,通過舞蹈表達對不同族群的友好。舞蹈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在新加坡被華人、馬來人和印度人廣為沿用,其意義則依舞蹈家自身的理解而有所不同。正如在舞蹈中看到的一樣,個體和總體的關系是和諧的。新加坡多民族舞蹈的象徵性在凝聚了個人舞蹈風格的同時保留了差異性,更多是包容的意義。如今,在文化符號「共同形式」的框架下,新加坡的舞蹈家努力創作出具有個性的舞蹈,不斷地將差異性轉換成藝術的統一性。文化符號將舞蹈演出的參與者,即表演者與觀眾聯合起來,他們以舞蹈作為表達方式,向觀眾展示著共同的價值觀和文化認同。毫無疑問,多民族舞蹈加深了新加坡不同種族和宗教之間的理解,增強了社會凝聚力。現今,新加坡種類紛繁的舞蹈已在世界的舞台上嶄露頭角,編導們通過舞蹈讓觀眾感受到作品所傳達的信息、能量和感動,並經由舞蹈對現實折射出鏡像,緊貼時代脈搏,觀覽世界動向。多元主義精神鼓舞了來自不同種族和文化背景的舞蹈家創新發展並構建成一種新加坡特色的多元文化主義舞台藝術。
現代舞
Ⅶ 盛產咖啡,且國民特別愛足球和桑巴舞的國家是()A.美國B.巴西C.新加坡D.加拿
巴西人民喜愛跳桑巴舞.桑巴舞將葡萄牙的民歌、游戲和非洲的鼓樂、舞蹈完美地融合成一體.農業是巴西重要的國民經濟基礎部門.咖啡、蔗糖、柑橘、可可、生產、出口居世界第一位.足球是巴西人最喜愛的一項體育運動.故題干中描述的國家為巴西.
故選:B.
Ⅷ 新加坡舞蹈有哪些特點
新加坡是一個多民族、多種族、多種文化交織融合的國家,它的舞蹈就如同其多元化文化一樣,具有多元化的特點。新加坡的舞蹈大致分為三種:宮廷舞蹈、民間舞蹈、現代舞蹈。
一、宮廷舞蹈
新加坡對外來文化有很大的包容性,從其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中可以窺見其他國家舞蹈的影子。新加坡的宮廷舞蹈受中國戲曲的影響較深,不管是精神文化還是具象動作都具有明顯的中國色彩。中國戲曲是一種綜合性的表演藝術,融會了文學、音樂、舞蹈、朗誦、武術、雜技、美術、幻術等多種藝術成分,將它們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以豐富的表現形式來展現復雜的社會生活以及曲折生動的故事情節,刻畫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戲曲有固定的程式,在歷史發展中形成了獨有的藝術風格,是中華民族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自己最鮮明的藝術特色,在世界藝術史上獨樹一幟。戲曲產生以來,舞蹈就不斷被吸收進去,戲曲舞蹈在戲曲的「唱、念、坐、打」四種藝術手段中,占據「坐、打」兩項。戲曲舞蹈在戲曲中以表現各種人物、情節情景、舞蹈化的生活動作和優美的舞蹈段落及精彩的武術雜技等成分為主。新加坡的宮廷舞蹈吸收了部分中國戲曲中的元素,舞蹈中的手、眼、身、法、步及形、神、勁、律都繼承了戲曲的精髓。新加坡的宮廷舞蹈中經常出現雲手、風火輪、雙晃手、圓場、小射燕、蘭花指、山膀等戲曲中常用的動作,亦有戲曲中眼、板、身、法的影子,京劇中亮相和旋轉則成為華彩之處。華人將中國的戲曲舞蹈帶到了新加坡並逐漸發展起來。據文獻記載,從1887年開始,新加坡有供戲曲表演的戲園,許多中國的傳統戲曲舞蹈在新加坡得以保存。新加坡的華人將中國的戲曲舞蹈和新加坡其他種族的舞蹈結合起來,創造出既有中國文化精髓又能代表新加坡的舞蹈作品。
除此之外,新加坡的宮廷舞蹈還受到了東南亞其他國家文化藝術的影響,宮廷舞蹈又帶有一定的東南亞特色,舞蹈造型多以「三道彎」為主,膝部外開,做半蹲狀。東南亞其他國家舞蹈的加入使其宮廷舞蹈變得庄嚴而又活潑、古拙卻不失輕盈,舞姿婀娜流暢,富有雕塑感。由於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地理位置和歷史關系,新加坡的很多舞蹈中往往會涉及馬來西亞舞蹈。馬來西亞的宮廷舞蹈是在馬來民間舞蹈的基礎上,吸收了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國的舞蹈藝術的精華而逐漸完善的,並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宮廷舞蹈藝術家。至今保留下來的有:受泰國宮廷舞影響的阿昔舞,受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宮廷舞影響的蠟燭舞,帶著長甲的依奈舞以及加美蘭朱吉舞等。馬來族流傳至新加坡的宮廷舞蹈里最著名的要數朱吉舞了,一般在慶典上和社交場合中演出。這種舞蹈無論是舞步還是音樂都和恰恰舞非常相似,舞蹈節奏較為舒緩,動作優雅大方,但其風格卻是活潑、歡快且具有娛樂性的,來賓或遊客通常都會受邀加入和舞者一起跳朱吉舞。新加坡的宮廷舞蹈同時也受到了印度教的影響,新加坡人民高度重視印度的宮廷古典舞蹈,這種舞蹈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給人一種神秘莫測的感覺。較著名的印度古典宮廷舞蹈有克塔克舞、曼尼普利舞、婆羅多舞、格塔克里舞。盡管印度人口佔新加坡總人口的比例不到8%,但他們在新加坡的舞壇上卻佔有重要位置。多才多藝的巴斯卡先生在1952年來到新加坡,為印度舞的普及作出了卓絕的貢獻。他最重要的功績是推廣了印度古典舞和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的卡塔卡里(Kathakali)舞,後者是典型風格化的印度古典舞蹈劇,不同行當的化妝與表演各具特色,表演形式很特殊。在他將近六十年的教學生涯里,他與夫人孜孜不倦地以高質量的教學培養新舞者,並一直用傳統舞蹈創作新作品。20世紀50年代中期,他將印度舞介紹給了新加坡其他種族的人。1958年,他大膽地用印度古典舞表現了中國著名的愛情故事《梁山伯與祝英台》,吸引了大批華人舞蹈愛好者學習印度古典舞和欣賞印度表演藝術。直到今日,年近九十的他依然致力於將馬來文化與中國的故事、民間傳說和文學作品改編成卡塔卡里舞劇。他成功地將明代小說《西遊記》中的《盤絲洞》和馬來民間傳說《紅山的故事》搬上舞台,不斷地為新加坡多元文化建設添磚加瓦。新加坡將不同種族的宮廷舞蹈文化吸收、發展,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為新加坡的宮廷舞蹈增添了無限魅力。
新加坡的宮廷舞蹈服裝延續了東南亞人民對藝術的細心和對服飾、首飾製作華麗的傳統,非常精緻華貴。服飾、首飾風格各異,融入了中國元素、泰國元素、印度元素等,極具特色。頭飾、首飾上的一朵朵花雕刻得栩栩如生,隨著演員頭部的活動還會自然地顫動,其精細、精緻程度令人嘆為觀止。舞蹈演員的服裝都是短小的上裝和長過膝蓋的、具有一定蓬度的中長裙,這樣除了舞蹈演員的上下身看起來比例協調以外,還能突出地體現出獨特的風格。
Ⅸ 新加坡有幾種舞蹈種類
新加坡除了宮廷舞蹈和民間舞蹈外,還有現代氣息濃厚的現代舞蹈。新加坡的多民族文化環境和相對開放的地理位置,使新加坡的現代舞蹈更多地體現出適應性和時尚性。
現代舞
Ⅹ 新加坡馬來族舞蹈是怎樣發展的
馬來西亞人會在重大的節慶日或集會時唱歌跳舞,如薩賓舞、麥伊朗舞等。在新加坡的馬來族人跳得更多的是社交性舞蹈,表達他們歡快喜悅的心情。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社交性的舞蹈已經逐漸向大眾自娛性的舞蹈轉變,馬來族人在茶餘飯後跳上一小段舞蹈來表達他們對舒適、平穩生活的欣慰之情,同時也達到了活動筋骨、強身健體的作用。例如,Datunjulud舞是沙勞越地區流行的一種舞蹈,傳說一個王子受到神的祝福,得到了子嗣,歡喜的王子向神靈感恩,跳起此舞。Datunjulud舞是抒發快樂情緒的一種舞蹈,此舞後來在沙勞越的肯亞部族裡流傳開來,成為一種非常典型和具有象徵性意義的舞蹈,配以獨特的服飾,手臂上縛著犀鳥羽毛,模仿犀鳥飛翔的動作,姿態優雅高貴。由sape(一種樂器)奏出舞蹈的節奏,舞者在跳舞的同時還伴隨著歌唱和拍手。
新加坡馬來族舞蹈服裝以馬來西亞服裝為基礎,色彩鮮艷,體現出勞動民族喜愛絢麗色彩、嚮往多彩生活的樂天態度。
馬來舞蹈是新加坡文化社會中的一個重要符號,與華族舞蹈一樣,馬來舞蹈的發展同樣受到了外國來訪團體的影響。來訪團體將馬來族的圓舞、手帕舞、碟舞、傘舞、碟舞和圍巾舞傳入新加坡,成為新加坡民眾喜聞樂見的舞蹈形式。早期的馬來民間舞蹈在新加坡僅供娛樂之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新加坡的馬來人看到了他們的印尼同胞是如何將舞蹈視為團結的象徵,再加上新加坡的華人為發展教育而舉行的文藝晚會而使華族舞蹈在新加坡盛行。凡此種種,使得在新加坡的馬來人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對馬來舞蹈表現出了極大的關注,他們逐漸認識到馬來舞亦應成為新加坡舞蹈中的一員。至此,馬來人通過組織公益性的文藝演出來發展馬來族的文化和藝術。為豐富馬來族的民間舞蹈文化,希里瓦納藝術團應運而生,其宗旨是為促進馬來文化藝術在新加坡的傳播。為了提升馬來舞蹈表演者的技藝,希里瓦納藝術團於1957年邀請了來自蘇門答臘的舞蹈家東姑·永哈妮·胡思妮(TengkuYohanitHusny)和來自雅加達的廖春遠來新加坡授課。她們向新加坡舞者傳授檳榔舞、巴南山之舞、傳統舞蹈和十二花采舞。新加坡的馬來舞蹈得到馬來社區的積極支持,普及得很快,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和特徵。1962年,希里瓦納藝術團創作的首部馬來舞蹈劇《雷當山公主》成功上演,開闊了新加坡馬來舞者的視野。1985年,舞蹈家宋賽兒(SomSaid)獲得了文化部的獎學金,隻身前往日惹(Yogjakarta),拜敢於創新、備受推崇的編舞家巴貢古蘇答雅佐(BagongKusudiardjo)為師。1990年,她前往梭羅(Surakarta)學習拉班舞譜(Labannotation),為日後研究舞蹈動作打下了堅實的科學基礎。宋賽兒的習舞經驗和游學經歷,讓她在編舞時能自由吸收所需要的藝術養分,她開創了新的編舞模式。她的作品從節奏模式到對空間和步法的使用,都體現出了典型的馬來風格。在馬來族舞蹈家堅持不懈的努力下,馬來族民間舞蹈在新加坡逐漸走向正軌。
社交娛樂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