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看新加坡 » 蘇聯解體後新加坡得到什麼技術

蘇聯解體後新加坡得到什麼技術

發布時間: 2022-05-01 17:50:55

A.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為什麼那麼虛弱



二十世紀末,世界政治版圖出現劇烈波動,蘇聯解體和東歐國家頻頻變色使蘇聯東歐再次走入人們的視線。蘇聯在經歷了「震撼世界的十天」後,又經歷了「震撼世界的十個月」,1991年12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最終以憲法的形式宣布蘇聯停止存在。

同時,葉利欽宣布蘇共組織為非法,查封蘇共大樓,並禁止蘇共一切活動。

然而令人吃驚的是,這一切發生的時間是那樣的短暫。戈爾巴喬夫的改革為什麼會葬送了蘇聯?究竟是經濟改革還是政治改革使蘇聯解體?蘇聯國民積累了70年的財富,工農業總產值高達三萬億美元(1980)年的超級大國,為什麼頃刻見灰飛煙滅?

更令人驚奇的是,蘇聯龐大的資產倒地到哪兒去了?

在波蘭取得重大成功的震盪療法為什麼用在俄羅斯身上卻造成了整個國家經濟的極端衰退?

第一節蘇聯經濟的遺留問題

眾所周知,蘇聯第一位改革家是列寧。

在反協約國武裝干涉中的戰時共產主義盡管顯現了很大的優越性,但卻傷害到了農民的利益,於是於1921年發生農民風暴。

列寧緊急下令調控國家經濟,實行新經濟政策,蘇聯經濟得到復甦。

接下來是斯大林的舞台。

列寧的新經濟政策本來可以延續更長的時間,但是復雜的國際形勢迫使斯大林被迫放棄新經濟政策:「當我們不需要它的時候,就把它拋開。」

斯大林果斷地選擇放棄新經濟政策,最主要的根據來源就是風雨飄搖的中國:「中國沒有重工業,沒有軍事工業,現在只要誰高興,誰就可以蹂躪他。」

中國的遭遇使得斯大林認識到了發展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的重要性,因此蘇聯把重工業和軍工放在經濟發展的首要地位,不過在當時這樣做也無可厚非,因為蘇聯畢竟面臨著周圍資本主義國家的團團包圍,旁邊還有一個不安分的德國。

但是問題出現了:由於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在當時看起來太過於完美了,前兩個五年計劃蘇聯的年均經濟增長率全部超過20%(第三個五年計劃因戰爭而中斷,西方蘇聯的損失為年均3.7%,總計約20%,蘇聯實際年均損失應該在7%~10%左右,總計損失約40%的經濟),蘇聯成為工業國,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社會主義在初期煥發出了強大的生產力,當然,這是人民的生產積極性極度高漲所帶來的經濟空前增長。

其實計劃經濟在那個時代最突出的貢獻出來在戰爭中的優異表現外還有在抵禦1929年的全球經濟危機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相對封閉的市場(或者說根本就沒有市場)避免了國際銀行家一次規模空前的「剪羊毛」行動,在這場全球大衰退中,美國損失最嚴重,接近3000億美元的資產流入了國際銀行家們的腰包。

但是與此同時,特立獨行的蘇聯卻在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指導之下,經濟突飛猛進地發展,蘇聯建立了比較完備的重工業體制,而且由於資本是靠自己人民的節約累積起來的,有效地規避了風險,外國的資本、技術和人才很快開始轉向蘇聯尋找出路。

只不過斯大林沒有利用到這一有利的時機大量吸引外資,或者說是以政府名義出面低價吸納美國以及西歐的優質資產,但是還是取得了極大的成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的工業能力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在侵佔了除英吉利之外的西歐的德國和義大利的工業能力加起來仍然不夠蘇聯的一半,蘇聯龐大的生產能力為他在戰爭中提供了足夠的坦克、飛機和火炮,是蘇聯制勝的利劍。

在戰爭過後,斯大林更加堅信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走向共產主義的正確的、便捷的途徑的片面認識。

但是斯大林很清楚,他必須對蘇聯採取某種改革,這種改革不是經濟上的,而是政治上的改革,也就是我以前說過的改革蘇聯官僚主義,但是這種改革以失敗告終了。

接下來是赫魯曉夫。

在赫魯曉夫之前還有一段插曲,蘇維埃主席馬列林科試圖用蘇聯部長會議主席的身份推到改革,提高工人的工資,但是赫魯曉夫很快就制止了這次反撲,牢牢地控制住了政權。

但是盡管赫魯曉夫對斯大林從頭到尾地批判了個遍,但是仍然是換湯不換葯,國家依然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斯大林——蘇聯模式。

赫魯曉夫是蘇聯歷史上唯一一位讓人趕下來的總書記,換句話說,赫魯曉夫被迫「自願下台」,然後是帶領蘇聯走向「極盛」的勃列日涅夫。

勃列日涅夫期間,重要蘇聯部長主席柯西金以及謝列平等一系列有才乾的人,推到蘇聯的新經濟體制改革,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駕馬車」。改革起初異常成功,蘇聯經濟有了很大的起色,一直保持兩位數的快速增長。

美蘇國民收入、工業產值增長速度(年均)比較(%)

蘇聯 美國

1929-1932 16.2 22 -10.7% -8.2%

1933-1937 16.2 24 ? -2.1%

1938-1940 10.0 19 ? 0.8

1941-1945 -3.7 -10 ? 4.2

1946-1950 14.6 21.2 ? 4.5

1951-1960 10.2 13 3.3 2.7

1961-1970 7.1 14.1 3.9 1.1

1971-1975 5.7 15.2 1.8 1.6

1976-1980 4.2 8.8 4.5 3.9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勃列日涅夫初期蘇聯經濟是很不錯的。然而,一切都在「布拉格之春」中毀滅了。當蘇聯領導人們意識到如果各個加盟國或者盟國單獨搞出一套經濟制度,會危機到蘇聯的利益,蘇聯和美國的對抗將處於劣勢時,蘇聯開始強硬起來,自身的改革與布拉格之春一起毀滅掉了。

安德洛波夫確實是一個實幹家,他明白蘇聯存在著勢力多麼龐大的官僚,他決心花大功夫整頓蘇聯的貪官,在執政的2年時間內安德洛波夫居然挑出了上千名貪官,他們侵蝕了蘇聯人民的財富,使得底下的農民一直怨聲載道。然而安德洛波夫無能為力,因為他的健康問題實在太嚴重了,他只在總書記的寶座上呆了不到兩年,就讓給了契爾年科,契爾年科的身體狀況比安德洛波夫好不到哪兒去,可以說他執政期間基本上什麼事情也沒做,也沒有政績,很快病死了。

接下來是戈爾巴喬夫。蘇聯的青年們把契爾年科的死和戈爾巴喬夫上台合在一起喊「烏拉」,足以表明契爾年科在蘇聯人心中的地位有多輕。

蘇聯 美國

1971-1975 5.7 15.2 1.8 1.6

1976-1980 4.2 8.8 4.5 3.9

這就是戈爾巴喬夫面臨的巨大問題,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此時的經濟已經開始明顯減速,同時,歐美國家的「黃金期」也開始了,美國在多條戰線上對戈爾巴喬夫組織了反攻。現在,擺在戈爾巴喬夫案頭上的問題有:

1、 怎樣處理好民族關系,也即是怎樣處理蘇聯加盟共和國的關系,防止分裂主義分子、極端民主主義分子陰謀分裂國家的計劃得逞;

2、 怎樣緩和和其他國家(如中國、阿爾巴尼亞)的矛盾;

3、 如何建立一種新的秩序代替原有的斯大林——蘇聯經濟模式;

4、 如何對付那些勢力龐大的官僚。

第二節蘇聯經濟改革——導火索

戈爾巴喬夫的經濟改革無疑是失敗的,但這僅僅是根據社會實踐得出的結論,問題在於戈爾巴喬夫的經濟改革為什麼會失敗,究竟是什麼拖垮了蘇聯的經濟呢?

讓我們來聽聽俄羅斯政府官員和政治精英近來對蘇聯解體原因發表的某些評論:社會改革應是漸進的;蘇聯最終解體,不是意識形態的失敗,也不是一黨制的失敗,而是領導層政策的失敗;蘇共思想僵化,固步自封,脫離群眾,只搞自我摧毀,不求自我完善;戈爾巴喬夫不懂蘇共對蘇聯生存和發展的保障作用,推行錯誤改革路線,削弱黨的領導,從而引發了亡國的災難。

眾所周知,在勃列日涅夫時期實行的美蘇對抗政策和大量增加軍費使蘇聯經濟背上了沉重的負擔,當然,還有更重要的一條,或許誰也沒有想到,高福利政策恰恰是拖垮蘇聯經濟的重要因素。

我們來看看1980年美蘇經濟對比:

人口:蘇聯26450萬人美國22260萬

國民總收入:7054 億美圓,美國:10528億美圓,是美國的67%

人均國民收入:蘇聯2667美元;美國4730美元,是美國的56%

鋼產量:蘇聯14800萬噸,美國10380萬噸,是美國的143%

發電量:蘇聯12950億度;美國24750億度,是美國的52%

石油產量:蘇聯60300萬噸;美國43000萬噸,是美國的140%

天然氣產量:蘇聯4060億立方米;美國6000億立方米,是美國的 67.7%

商品煤:蘇聯65300萬噸;美國78400萬噸,是美國的83.3%

家用轎車產量:蘇聯133萬輛;美國658萬輛;是美國的20.2%

塑料:蘇聯360萬噸,美國1386萬噸,蘇聯是美國的26%

化學纖維:蘇聯117.6萬噸,美國390萬噸,是美國的30%

化肥:蘇聯2480萬噸,美國2240萬噸,蘇聯是美國的111%

水泥:蘇聯12500萬噸美國7700萬噸,蘇聯是美國的162%

紡織品:蘇聯71億平米,美國40億平米,蘇聯是美國的178%

聯合收割機:蘇聯11.3萬台,美國3.18萬台蘇聯是美國的355%

拖拉機:蘇聯55.7萬台,美國27萬台,蘇聯是美國206%

糧食產量:蘇聯18910萬噸,美國26370萬噸,蘇聯是美國的71.7%

肉製品產量:蘇聯1500萬噸,美國2670萬噸,蘇聯是美國的56.2%

奶製品產量:蘇聯9060萬噸,美國5830萬噸, 蘇聯是美國155.4%

棉花產量:蘇聯332萬噸,美國238萬噸,蘇聯是美國139.5%

捕魚量:蘇聯920萬噸,美國350萬噸,蘇聯是美國的262.9%

商船噸位(注冊噸位數):蘇聯2226.2萬噸,美國1618.8萬噸,蘇聯是美國的137.5%

(以上選項,蘇聯超過美國的用紅色標注,且帶有黃色背景,落後美國的用藍色標出,不足美國一半的添加了藍色背景)

盡管當時蘇聯的各項指標平均來說占據美國的三分之二強,但是,由於人口比美國多,國民生產總值和人均總值卻大大低於美國,在這種情況下實行高福利,而且高福利的增長速度甚至高過了經濟的增長速度,成為蘇聯經濟崩潰的又一重要因素:

「以軍備工業為核心的經濟格局每年軍費約占國家預算的1/4

1986年,戈爾巴喬夫在蘇共二十六大上,提出加速國家經濟發展戰略方案。這個方案的核心,仍然是優先高速度地發展重工業,特別是以軍備工業為核心的外延或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戰略,而變本加厲地把一切人力、物力、財力集中投放至擴建軍備中去。據報道,蘇聯大約40%的資源用於軍工生產。軍工產值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4左右。蘇聯機械製造業產品的近半數,在直接或間接用於軍需生產。又據前外長謝瓦爾德納澤在1990年7月蘇共二十八大上披露,蘇聯每年的軍費開支約占其國家預算的1/4,約1150億盧布。據英國倫敦戰略研究所披露:1989年,蘇聯的軍費開支為1192億美元。因此,進入90年代,蘇聯的經濟再也無法維持,而徹底地崩潰了。一個長期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進行軍備競賽的蘇聯,雖然使美國從戰後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淪為最大的債務國;但同時,把它自己也拖垮了。

高福利令經濟衰敗雪上加霜低效率的工業基礎拖垮蘇聯。

80年代蘇聯的經濟狀況不佳是人所共知的,不少學者往往只強調蘇聯計劃經濟體系的僵化、過度發展國防工業、民用工業技術水平落後等等,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蘇聯的全面福利制度和高福利、高消費水平也是蘇聯經濟日益衰敗的重要原因。

從赫魯曉夫時代開始,蘇聯就不斷提高國家福利的水平;到了勃列日涅夫時代,由於社會的不滿日益增加,只有「花錢買穩定」。因此,到了70年代末期,蘇聯民眾的生活水平就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商品供應充足,物價低廉,大量分配新建住宅,電視機、冰箱、洗衣機等耐用消費品迅速普及,老百姓的儲蓄也不斷增加,那時蘇聯人的購買力就幾乎相當於今天中國人的購買力。

但是,這種高福利雖然是老百姓的福音,卻是蘇聯經濟的噩耗。因為,蘇聯低效率的經濟基礎實際上只能應付低收入、低消費,無力長期支撐這種高福利。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由於沒有競爭壓力,雖然提高了福利和教育水平,卻並不會相應提高整個社會的勞動生產率。只不過促使更多的人轉移到輕松干凈的工作崗位上,造成白領崗位上大量冗員、工作紀律鬆懈,而藍領崗位卻嚴重缺員。所以,高福利時代越長,對蘇聯經濟實力的消耗也越厲害。因此,到了80年代後期,蘇聯已經債台高築,再也供不起這樣的高福利了。於是,商品短缺越來越嚴重,通貨膨脹不斷上升,經濟增長停滯,經濟情況明顯惡化。

其實,在蘇聯實行重工業優先、低收入低消費政策的年代,經濟並沒有垮掉。只是因為從勃列日涅夫時代開始,連續實行了20年的高福利,才使經濟陷入絕境的。在這種政策下,想要既維持一個重工業、軍事工業為重心的經濟結構,又維持高福利,是力不能及的。或早或晚,國力『透支』就必然導致經濟危機。」

現在,蘇聯再也沒有能力實行高福利政策了,但是人民的不滿情緒已經開始蔓延。

戈爾巴喬夫最重大的錯誤就在於改革過於激進,在新秩序沒有建立起來的時候就匆忙打破了舊秩序,導致社會出現混亂。正是在這個時候,蘇聯的黑市出現了,他們高價倒賣糧食、工業品,使得政府的調控日益艱難。

更重要的在於戈爾巴喬夫把開放的門檻打得太大了,很快,外國許多「非法」的電台闖進了蘇聯,並大肆宣揚美國的民主,美國經濟的發達,於是,在蘇聯人羨慕美國人富裕生活的同時,出現了對蘇聯共產黨的失望。

是政府對人民的投入不過多嗎?是的,有這個因素,但是更重要的是,政府投資下去的資金全部被層層剋扣,到最基層,恐怕就已經沒有多少了。

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經濟一直趕不上從前,但是為什麼俄羅斯人民卻仍然不支持俄國共產黨呢?很簡單,就是因為他們對共產黨徹底失望了,而這失望的原因正式因為「資金上流」,當然,這只是好聽的一個名詞,實際上就是貪污腐敗。

就在這時,一場最重大的針對蘇聯風波開始了。

第三節金融戰爭:目標蘇聯!

保羅·沃爾克在1978年11月9日提出了「世界經濟『有控制解體』」論。

問題是,解誰的體?如何解體?

首當其沖的當然是嚴重負債的第三世界國家,其次是蘇聯與東歐。

在美元和英鎊徹底擺脫「金本位」的束縛後,資本家們就可以放心的使用「通貨膨脹」這部高效能的「絞肉機」了。

在美元和英鎊的利率猛漲過後,第三世界國家的巨額債務在如此驚人的「高利貸」的壓榨之下,已經使他們註定成為資本家絞肉機里的肉了。

當然,首先的目標並不是蘇聯東歐,而是日本。

日本在二戰過後憑借著強大的外國資金和自身的軟實力迅速崛起,日本經濟的蓬勃上升使得日本國民的信心空前高漲,當日本國民生產總值超過美國一半時,日本人沸騰了。但是資本家們膽怯了,如果日本再繼續發展下去,日元勢必會沖擊美元,造成他們利益的無可挽回的損失,於是他們對東京股市投出了「股指認沽期貨」這枚金融核彈,日本損失慘重,橫屍遍野,一個月內,自殺、跳樓的人不下數千之眾。

輪到了蘇聯。

金融寡頭索羅斯與美聯儲前任主席保羅·沃爾克、花旗銀行副總裁安諾·魯丁、哈佛教授傑弗里·薩克斯,一同炮製了讓東歐和蘇聯一擊斃命的「震盪療法」。索羅斯自己是這樣總結這一療法的:

我考慮到必須展現出政治體制變化會導致經濟改善。波蘭就是一個可以嘗試的地方。我准備了一系列廣泛的經濟改革措施,它包括三個組成部分:看緊貨幣、調整結構和債務重組。我認為三個目標同時完成要好於單獨實施。我主張一種宏觀經濟的債務與股份置換。

調整產業結構相當於對宏觀經濟秩序進行全面手術,同時卻偏偏要緊縮貨幣供應,等於動大手術卻拒絕給病人輸血,最後的結局當然是經濟徹底解體,生產嚴重衰退,人民生活水平直線下降,工業企業成片倒閉,大量工人失業,社會動盪加劇。

戈爾巴喬夫的經濟改革帶來了空前的混亂,蘇聯的經濟很大程度上確實「休克」了。

改革帶來了更多的問題:資本家的勢力大幅增強,已經達到了足以和政府分庭抗禮的地步;由於生活水平的下降,共產黨政權越來越不得人心;貪污腐敗盛行、黑市比比皆是;資本和財富全部轉移到了貪官和資本家的手裡,政府的權利進一步被削弱。

讓我們來看一則報道:

蘇聯27.5萬億美元消失的真相

如果你從未聽說過里歐.萬塔(Leo Wanta)這個名字,請不要感到慚愧,因為應該感到慚愧是哪些號稱是世界上最自由的西方新聞媒體。這是一個正在發生的故事,它早已在從新加坡到巴黎的國際金融和外交圈子裡鬧得沸沸洋洋,但西方主流媒體們卻保持著令人難以置信的沉默。

這並不是一個普通的金融事件,如果問題失控,全世界的金融體系將面臨信用崩潰!

這也不是一個微不足道的金額,它涉及高達27.5萬億美元的巨額財富歸屬,如果記入利息和投資回報,總金額將高達70萬億美元,相當於中國GDP的30倍!

這將是一個波及世界主要國家和國際銀行的驚天大案。

2006年5、6月份國際金融市場的劇烈震盪的重要原因就是因為一筆4.5萬億美元的巨款從瑞士秘密匯到了美國,用以「私」了這一案件。如此巨大的資金轉移引起了世界金融市場美元流動性短缺危機,由此直接導致了2006年5、6月份橫掃世界的股票市場和大宗商品市場(包括黃金和白銀)的暴跌。

究竟誰是萬塔?他又是如何擁有27.5萬億美元的財富的?不是說世界首富身家才500多億美元嗎?怎麼可能有人擁有比比爾. 蓋茨還要多500多倍的財富呢?

當國際媒體成天炒作身家500億美元的比爾.蓋茨,蟬聯世界首富寶座的時候,如果你信以為真,你就上當了。人們耳熟能詳的所謂富豪排行榜上,你根本找不到「大道無形」的超級富豪們的身影,因為他們早已嚴密地控制了西方主要的媒體。

萬塔的真實身份是當年裡根總統最信任的金融戰爭專家,曾是美國財政部、中央情報局、聯邦調查局的高級官員。80年代,萬塔直接受命於里根總統從事旨在顛覆蘇聯盧布的秘密金融戰爭。他在美國威斯康星州成立了「新共和金融集團」(New Republic Financial Group),公司運作資本僅1萬7000美元,但是很快在美國秘密的海外賬戶資本注入後,萬塔的生意越玩越大。到1990年10月,萬塔以高於黑市一倍的比價(28盧布比1美元)完成了一筆以50億美元買進1400億盧布的利潤極高的交易,這要感謝他在蘇聯內部的同謀們。在1991年1月和2月,萬塔在倫敦黃金交易市場上大肆做空黃金高達2000噸。早已疲弱不堪的蘇聯經濟,全靠著黃金出口這點養命錢,金價的暴跌在蘇聯的棺材蓋上打進了最後一根釘子。

萬塔的秘密行動被稱為「偉大的盧布騙局」(Great Ruble Scam)。

在蘇聯解體後的幾年中,萬塔和其他美國金融戰爭的高級專家們與前蘇聯內部的腐敗勢力里應外合,大肆洗劫了前蘇聯的國家財富。情況一度荒唐到美國經濟學家傑弗里.撒克斯(Jeffrey Sachs)直接幫葉立欽修改總統令,美國律師喬納森.海(Jonathan Hay)親筆制定了無數俄羅斯法律條文和政$府規定,美國財政部的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在給俄羅斯財政部副部長的信中甚至詳細指導如何制定和執行經濟政策。俄羅斯經濟的病情在「美國大夫」的「悉心關照」之下,下場可想而知。

1991年的冬天對俄羅斯人民來說是異常嚴酷的,俄羅斯經濟體業已嚴重失血的身軀,在國際金融家開動的超級通貨膨脹這部「財富絞肉機」碾過之後,大批前蘇聯的社會主流人士的畢生積蓄一夜之間灰飛煙滅。大學教授,醫生,軍官,工程師,紛紛走上嚴寒的街頭,去兜售各種價格低廉的小商品,其中一部分人甚至不得不乞討。戈爾巴喬夫參加1991年11月馬德里的西亞和平討論會時,甚至不得不偷偷提前離開會議,因為他的俄羅斯代表團付不起賓館住宿費。

蘇聯人民積累了70年的國家巨額財富到哪裡去了?真像西方經濟學家們所說的蘇聯經濟早已「資不抵債」?人民的財富真會「蒸發」 得無影無蹤嗎?

其實在超級通貨膨脹中,財富並不曾蒸發,財富只是發生了轉移。萬塔的27.5萬億美元就是前蘇聯人民「蒸發」的財富的下落之一。

與歷史上貧窮弱小的國家無力反抗西方殖民侵略的情況完全不同的是,前蘇聯擁有著強大到讓美國無法安睡的軍事力量,在軍事實力仍然相當強大的狀態下,整個國家遭到外部勢力瘋狂與徹底的洗劫,這在人類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金融戰爭所展現出的巨大破壞力,絲毫不亞於蘇聯整個衛國戰爭的損失程度,所不同的是,衛國戰爭的巨大代價換來的是世界超級大國的地位,而金融戰爭的慘敗,導致了國家解體和經濟長期衰敗。戰爭對蘇聯的破壞僅僅持續了4年,而金融崩潰所造成的社會經濟的災難已經接近16年。

同時,一些反動廣播和報紙大肆宣傳共產黨政府專制、腐敗,沒有「自由和民主」,號召蘇聯人民「奪回屬於自己的自由和民主」,蘇聯的社會空前混亂。

此時,在1923年德國出現的超級通貨膨脹在蘇聯重新出現,盧布貶值、物價飛漲、人民購買能力大幅下降。

同時,最致命的金融打擊開始。

先是資本家狂拋黃金,使得以黃金出口以爭取外匯的蘇聯財政陷入危機;然後是石油價格的回落,使得蘇聯本來就脆弱的經濟遭到毀滅性打擊,再加上農業年連的歉收,層層的貪污腐敗,黑市的盛行,加上軍費的巨大開支使得蘇聯的財政徹底崩盤。

此時,戈爾巴喬夫又一個重大錯誤徹底葬送了蘇聯。

第四節政治體制改革——自掘墳墓

戈爾巴喬夫在經濟改革出現重大失誤和社會秩序混亂的關鍵時刻,再次犯下大錯,試圖用政治改革推進經濟改革。

再次的全盤否定斯大林使得戈爾巴喬夫自己被後路堵死,緊接著,葉利欽等人開始向戈爾巴喬夫進攻。

戈爾巴喬夫於是開始了「最激進的改革」,正當人們仔細閱讀戈爾巴喬夫的政治改革章程時,卻突然地發現:居然和西歐與美國流行了幾百年的議會制度如出一轍。

很快,全蘇大選開始。

令人吃驚的是,蘇聯共產黨的一些重要州領導,例如莫斯科州、列寧格勒州等地的領導紛紛被激進派竊取,蘇共在政治上陷於不利,盡管戈爾巴喬夫仍然當選蘇聯總統,但是權勢已經大不如前了。

正是這樣,戈爾巴喬夫開始了自掘墳墓的重要一步——實現權利中心的轉移。

在葉利欽、外部資本主義勢力的慫恿下,戈爾巴喬夫做出決策,改變蘇聯人民代表大會的職責,正式將權利中心移交最高蘇維埃。

這樣就使得共產黨勢力進一步削弱,戈爾巴喬夫想也不會想到,此時的最高蘇維埃是葉利欽的天下。

戈爾巴喬夫開放過頭了,由於「政治民主」,大批蘇聯前期的資料被解密,許多不利於蘇共的資料廣為流傳,包括卡庭森林事件,導致人民對蘇共的不信任加劇,蘇共在隨後的選舉中越來與不利。

葉利欽一步步地走向權利的中心。

此時,蘇聯共產黨「傳統派」的精英們終於看出了葉利欽的意圖,於是他們立即行動,准備做最後的努力——挽救蘇聯。

1991年8月18日,政變正式開始,這就是著名的「八·一九」事件。

但是,由於「全盤否定斯大林」、蘇共的貪污腐敗、改革的失敗以及西方電台利用蘇聯新聞真空而宣傳的反動新聞使得民心向背,「人民的政黨」居然得不到人民的支持,真是天大的笑話。

隨著「八·一九」政變的失敗,蘇聯解體已成定局。

但是話也不能說死,蘇聯還有最後一次機會:人大。

蘇聯人民代表大會自從戈爾巴喬夫政治改革過後就將權利移交了最高蘇維埃,現在蘇聯危機,絕大部分蘇聯人大代表支持蘇共,蘇聯人大主席建議戈爾巴喬夫召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特別人民代表大會」,奪回被最高蘇維埃(葉利欽)搶去的權利,完成「八一九」政變未完成的任務。

然而,戈爾巴喬夫最終也沒有下達這個命令。

12月26日,一個蕭瑟冬日,戈爾巴喬夫對全體蘇聯人民宣布蘇聯已經不復存在,並建議蘇共自行解散,蘇聯徹底崩盤,蘇聯經濟遭到外國資本家強大資金的洗劫。

先是由於超級通貨膨脹,生活用品價格飛漲,大規模飢荒開始出現,人民被迫賤賣家產,國外勢力趁機廉價收購這些優質資產,然後轉移到西歐和美國,完成了一次「成功的」打劫。

B. 蘇聯解體後,哪國受益最大

美國啊。
1、美國在國際政治舞台的主要競爭對手沒了,從那個時代起,聯合國才成為美國的一言堂;
2、冷戰之後美國用不到1%的代價收購了前蘇聯的大部分資產,可以說搞垮蘇聯吃飽美國幾十年;
3、俄羅斯雖然繼承了前蘇聯的部分影響力,但是財富可是一點都沒繼承,而且還被美國人那個「休克療法」搞的民不聊生,出現嚴重的飢荒。

C. 蘇聯解體究竟給原蘇聯各國帶來了什麼

好處:一定程度上的確是給了各國民主自由,因為它們有自由去選擇本國的國體、執政黨、制度等。
弊端:由於各國從一個聯合體解散為單個國家,所以國力難免衰弱,在外交上,在本國的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上來看,當然是不如當初作為一個整體的時候那樣強大,那樣發展迅速,國家崛起需要很長的時間以及需要付出更多。

D. 蘇聯解體的時候,中國從中獲得了什麼好處

得到了人才!!!
蘇聯解體後,美,英,法,德紛紛在獨聯體國家挖人才,就連韓國和新加坡這種小國都急了眼!
中國當然不會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由國家總理直接指揮這個行動,取名雙引工程!
中國從獨聯體挖走了幾百名頂級專家和上萬名各種人才,在全球挖前蘇聯牆角大賽中榮獲冠軍!
其他國家挖人才只有一招:錢,中國是人性化挖牆角,既講人情,又講錢,還給名,連其家屬都有份!
從此以後,中國的艦用發動機,坦克發動機,灰機發動機,空空導彈,大型灰機等兩千多個項目突飛猛進!
不是這些前蘇聯頂尖專家的到來,指望中國科學院那些老年痴呆院士,中國的軍事科技能這么迅猛發展嗎!

E. 蘇聯解體後,究竟留有多少先進的「黑科技」

蘇聯解體之後,留下了非常多正在研製的黑科技,筆者今天就挑出幾個來,和大叫聊一聊。首先就是隨著蘇聯解體胎死腹中的雅克141戰斗機。還有今天在大型船舶上經常使用的QC280燃氣輪機。最後就是目前許多直升機和固定翼飛機使用的同軸反轉螺旋槳技術。

其次就是現代許多大型船舶上使用的QC280燃氣輪機,我國和俄羅斯的航母都在使用這型燃氣輪機。而且這型燃氣輪機的可靠性非常強大,而且相比於西方同等級別的燃氣輪機,經濟型更高,動力也更加強大。

最後就是同軸反轉螺旋槳技術。同軸反轉螺旋槳和普通的螺旋槳最大的區別就是,同軸反轉螺旋槳是在單個發動機上有兩組並列轉動的螺旋槳,但是這兩組螺旋槳轉動方向相反,這樣一來,螺旋槳旋轉時產生的偏航力矩就可以相互抵消。雖然同軸反轉螺旋槳這個技術歐美在這方面也有研究,但是卻沒有蘇聯研究的更加徹底和精闢。而且無論是固定翼飛機還是直升機,蘇聯都想方設法的利用同軸反轉螺旋槳技術,創造出了無數經典的機型。

F. 蘇聯瓦解後的國家擁有蘇聯全部的技術嗎是技術不是裝備!

這是不可能的!任何技術,只有將它放在適當的地方,它才能派上用場。

舉個例子來說,前蘇聯的海軍很強大,造船業也比較發達。但蘇聯解體之後,有些獨立出來的前蘇聯加盟共和國,諸如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等,都是內陸國,連海岸線都沒有。你說它們可能會擁有和具備前蘇聯全部的海軍科技或造船技術么?~~

G. 瓦良格航母回國之路詳細經過

  1. 談判

    1995年12月,已經成為烏克蘭總統的庫奇馬訪問了北京。1996年1月,國際文傳電訊社(InterFax)引述隨總統出訪的副總理阿那托利·基納赫的話說,中烏正在為烏克蘭未完成的航空母艦「瓦良格」號運往中國造船廠一案進行談判,他表示「瓦良格」號最終有可能在中國進行解體作業。

2.起運

1999年7月,澳門公司僱用ITC公司的SableCape號拖船,拖著「瓦良格」號開始了漫長的航程。啟航前,買方要求在艦艉的明顯位置標明即將落戶的新港名稱。因此,在「瓦良格」的名字旁邊,出現了英文「KINGSTOWN」字樣(金斯敦,聖文森及格瑞那丁首都)。

3.受阻

當該船駛抵土耳其北部黑海水域,准備通過土耳其控制的博斯普魯斯海峽時,在美國的干預下,土耳其政府加以攔阻,強行命令「瓦良格」號退回黑海。隨後在8月,「瓦良格」號又試圖通過海峽,再次遭到土政府的攔阻。「瓦良格」號被阻擋在黑海中,漂盪了很長時間後,又返回原海港。

當時土耳其方面以「船體過大、影響博斯普魯斯海峽其它船隻正常航行」等為理由,拒絕「瓦良格」通過。西方媒體也借機紛紛大肆炒作「中國航母威脅論」。中國與土耳其從此開始了長達一年半之久的談判。

當時,土國總理府和外交部都傾向放行,但主管海洋事務的國務部長米爾札歐魯堅決反對。1999年12月19日,美國由幕後轉到台前,駐土耳其大使皮爾森會見了米爾札歐魯,表達了美國政府對「瓦良格」號的關切。

2000年3月3日,米爾扎歐魯應美國政府的邀請訪美兩周。臨行前,他向總理艾西費特呈交報告,詳述「瓦良格」號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可能發生的技術問題,建議拒絕中國的要求,禁止讓「瓦良格」號通過海峽。

4.放行

2001年7月,原本站在米爾扎歐魯一邊的土耳其軍方,態度開始轉變。總參謀長凱維芮柯魯應邀訪問北京,受到中國領導人的接見,軍方立場改變(眾所周知的軍火出口),並在8月初照會總理府,「建議放行」。而土政府也提出,要求中國開放對土耳其的旅遊,爭取每年有200萬人次中國觀光客到土耳其,可為土耳其創造20億美元的外匯。

2001年8月25日,土耳其國家安全委員會作出決議,同意讓「瓦良格」號通過其海峽。另一方面,土耳其海洋署向中國提出「瓦良格」號通行海峽時必須具備20項苛刻的安全條件。

2001年9月,中國政府派出一個由交通部官員和航運專家組成的代表團訪問土耳其,就「瓦良格」號通過海峽問題進行具體磋商,並作出了全面的安全承諾。在極短期間,中國備妥了土耳其當局要求的多項安全措施:租用了世界上最大馬力的希臘籍拖船;同意給予「國家擔保」,負責可能涉及的賠償問題。

5.多次遇險

瓦良格號原定10月25日啟航通過土耳其海峽,不料風浪突起,拖帶瓦良格號的拖船纜繩也因風浪太大而斷裂。

11月1日,土耳其天氣晴朗,博斯普魯斯海峽風平浪靜。土有關當局從凌晨起暫時關閉了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的海峽,中國澳門創律公司購買的「瓦良格」號航空母艦船體通過該海峽,於當天下午進入愛琴海。

11月3日,由6艘拖船拖曳的「瓦良格」號航母在愛琴海斯基羅斯島附近的國際海域遭遇前所未有的風暴,它與拖船連接的拖纜相繼被刮斷。這個龐然大物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在海上失去了控制,橫沖直撞。

瓦良格號脫離拖船之後漂向埃維亞島,距該島岸邊只有80公里。經過救援人員竭盡全力拯救,花費很長時間,基本控制了船隻。

11月6日,拖船Haliva Champion號上的水手Aries Lima在試圖固定拖纜時殉職。11月7日,3艘拖船和1艘希臘船隻用拖纜固定住「瓦良格」號,最終將其控制住。

6.後續航程

瓦良格號航空母艦船體從風暴中脫險後,經地中海,穿直布羅陀海峽(蘇伊士運河不允許其通過,因為其無動力),出大西洋,經加那利群島的拉斯帕爾馬斯。

2001年12月11日繞過非洲好望角進入印度洋,經莫三比克的馬普托,2002年2月5日通過馬六甲海峽。2002年2月11日晚抵達新加坡外海,2月12日進入中國南海,2月20日進入中國領海。

2002年3月3日,歷盡艱險的「瓦良格」號航母終於抵達大連。早晨5時許,她在6艘拖輪拖行及1艘引水船的帶領下,離開了大連港外錨區,徐徐向內港進發。上午9時許,「瓦良格」抵達內港。中午12時正,「瓦良格」號安全靠泊在大連內港西區4號散貨碼頭,勝利結束了航程15200海里、耗時4個月(123天)的艱難遠航。

H. 地區性大國是如何在國際中博弈的

小國也分不同的小國。有的小國雖然地方小,但實力極其雄厚,可以視作一個大點的國家來看待。
比如以色列,以色列背靠國際金融巨頭。以色列之父愛德華·羅斯柴爾德爵士便是鼎鼎大名的羅家財團的重要人物。以色列的靠山是美國,原因很簡單,猶太資本家在美國賺錢,然後控制美國給以色列各種保護和資金。並且,以色列所在的位置,也對美國很重要。因為,以色列的存在,是中東的不穩定因素。只要以色列存在一天,中東就隨時可能爆發戰爭。如果不明白原因,自己去網路知道查巴以過去的恩怨把~因為中東不穩定,所以,中東各出口石油的國家,對於大宗石油貿易,都不敢接對方的貨幣。而只用美元來結算石油貿易。如此一來,以色列站在中東——中東不穩定——石油貿易用美元——美元霸權得以奠定——美國再給以色列提供保護形成了對於美以有利的循環。而且,羅家在二戰期間的少掌門戴維·羅斯柴爾德曾效力於曼哈頓工程,後來以色列在羅家的鼎力支持下,自己也研製成功核彈。於是,以色列的黑臉作風加上擁有核彈的中東絕對優勢,使得以色列得以生存,並且猶太人的人脈極廣:巴菲特、格林斯潘、沃伯格家族、索羅斯等國際響當當的大人物都是猶太人。這國家別看小,實力絕對不容小視。
但最近,以色列收到了威脅,因為伊朗也在研究核彈。畢竟以色列地方太小了,用不了幾顆核彈就能炸過來一遍。以色列是黑臉,伊朗同樣也是黑臉。以色列以後的前途就要看能不能阻止中東的核擴散。如果搞得中東人人都有核,以色列就危險了。

伊朗這個國家,屬於政教合一的國家。你別看內賈德天天老挨美國人罵,實際上,內賈德只是個前台。不過內賈德很聰明的。真正控制伊朗的,是伊朗那個什葉派教主。你就想吧。內賈德當了總統之後,要舉行的儀式,是要親吻那個人的腳,你就可想而知那個教主多牛了。伊朗想造核武的主意,基本就是那個白鬍子教主的意思。就算美國人把內賈德踢了,換上來得人,也得乖乖聽教主的。而美國可惹不起那個教主。伊斯蘭內部兩大教派之一什葉派的絕對領袖。美國人是不敢對她說什麼做什麼的。美國小布希時代的大中東計劃,就是先盪平伊拉克,在用從伊拉克賣石油的錢,把伊朗打下來,這樣美國一家獨佔中東。此舉在打完伊拉克後,開始找伊朗麻煩的時候,便引起了中、俄、歐盟、阿盟的重視。於是,形成了聯合國內,大夥齊努力,一起救伊朗的態勢。一方面大夥在聯合國伊朗制裁案上,替伊朗減壓,另一方面,各國暗中支持、贊助伊拉克持續混亂,讓美國賺不到錢。就這樣美國從04年到08年一直解決不掉伊朗,直到美國金融危機。我說內賈德聰明,主要是在之前大夥救伊朗的過程中,內賈德說話都恰到好處,利益計算精妙准確,大勢判斷也基本正確。算得上是世界領導人里,一個比較聰明的領導。

印度可不是一個小國啊~~咱們國家領土面積世界第三,印度第七,印度要是小國,那世界上,大國也太少了。而且印度人口現在也10億,可耕地面積比中國都大(人家都是平原地),還有開放的出海港口,毗鄰波斯灣,而且靠近赤道(靠近赤道,有理由太空發射)。這個位置,可不比中國站的位置差。
如果中國不強,那麼印度就會被世界各大國圍追堵截。而現在正因為中國發展太快,引起西方國家的警覺,這才給了印度以機會。西方國家一直是這樣,一旦一個他們視為潛在敵人的國家,就會在其周圍,物色能替他們抗刀子,實力能跟這個國家有一拼的國家,然後培養他,讓潛在敵對國與這個國家鬧矛盾。這樣西方國家就安全了。過去他們想對付蘇聯,所以從1974年到1989年,西方一直技術經濟方面都支持中國。結果蘇聯解體了之後,中國因為太低調,所以歐美一直在處理中東問題。等回過神來,才發現中國已經和平發展快30年了。於是開始支持印度。印度領導其實很聰明的。他們在態度上,極力跟中國鬧矛盾,但做的基本都是虛招,完全沒有實招(他們其實也沒把握真打起來能贏中國)。什麼總理訪問臧邊,拉臧邊百姓投票,國內報紙渲染中國微鞋倫等等。弄得印度上到軍方,下到百姓對中國都態度很差。結果是印度可以在世界各國的軍火商中任意選擇想要的武器。自己國家的國防工業,也可以順利得到ZF撥款,而老百姓還很支持。這樣印度在毫無壓力的情況下,也在進行快速發展。

小國要想過得好,一定要找大國靠。大國間博弈的時候,往往事情都發生在小國家。有資源的小國,就絕對不能搞中立,必須全身投靠。否則反而一直亂。大國為你爭取利益時,不能急著拿勝利果實,而要先看你的靠山想分多少給你。說白了,你一個前台賺的錢是要上交公司的,最後你只能拿工資,至多老闆給你點提成、獎金什麼的。然後就要放聰明點,大國不想惹事的時候,小國就要安靜,大國想拿你當牌打得時候,也要表現的穩准狠才行。

小國里,我覺得最近幾年玩的不錯的,有以色列、伊朗、馬來西亞、哈薩克、巴基斯坦。玩的差勁的,看不清形勢,導致自己又丟面子,發展又慢的,有韓國、新加坡、菲律賓、吉爾吉斯斯坦。北韓挺會跟中國合作打牌的,但自己經濟遲遲搞不上去~~

I. 去過發達國家的請進

發達國家 英文:Developed Country 法文:Pays développé

發達國家,又稱已發展國家,是指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技術較為先進,生活水平較高的國家,又稱作工業化國家、高經濟開發國家(MEDC)。已開發國家大多具有較高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per capita GDP),不過,通過開發自然資源也可以達到較高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而這樣的國家未必有較先進的技術(比如沙烏地阿拉伯開發石油,諾魯開發磷肥等)。

其他常常用來表示發達國家與開發中國家(又稱發展中國家)這兩個團體的詞語有:第一世界/第三世界、北方國家/南方國家、工業化國家/非工業化國家、發達國家/落後國家、富裕國家/貧窮國家。西方國家雖然有類似的涵義,但是並不等同於發達國家。

在聯合國的運作中,目前並沒有建立出一套傳統來指出哪些國家或地區是屬於已開發或開發中。普遍觀念認為,亞洲的日本、北美洲的美國和加拿大、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以及歐洲是屬於已開發的區域或地區。在國際貿易統計學上,南部非洲關稅同盟被視為是一個已開發區域,而以色列是一個發達國家;東歐國家以及歐洲的前蘇聯解體的國家既不被認為是發達國家,也不被認為是開發中國家。有些人認為,成為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成員(不過屬於發展中國家的墨西哥和土耳其也是成員國),就是獲得國際承認,成為發達國家的重要標志。

普遍而言,根據各種資料(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CIA發布的《世界概況》、聯合國)的顯示來看,已開發的國家或地區有以下這些(依照其拉丁字母順序排列):
安道爾
澳大利亞
奧地利
比利時
百慕大
加拿大
丹麥
法羅群島
芬蘭
法國
德國
中國澳門
希臘
冰島
愛爾蘭
以色列
義大利
日本
列支敦斯登
盧森堡
摩納哥
荷蘭
紐西蘭
挪威
葡萄牙
聖馬利諾
西班牙
瑞士
瑞典
英國
美國
梵蒂岡

有些資料也將下列國家或地區視為已開發:
塞普勒斯
馬爾他
中國香港
中國台灣
韓國
新加坡
斯洛維尼亞
土耳其

與發展中國家相對的經濟上比較發達的國家。通常指參加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24個成員國,其中以美、日、德、英、法、意和加拿大7國最為發達。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下,一些經濟實力比較雄厚的資本主義國家,率先採用最新的科學技術,使資本主義的勞動生產率提高,經濟增長,成為經濟發達國家。這些國家的經濟在世界上占據重要地位,對世界經濟、政治有較大的影響。20世紀50年代中期~70年代初期經歷了經濟高速發展時期,被稱為資本主義的黃金時代;70年代初期~80年代出現了經濟滯脹,之後便是經濟低速增長。這些國家隨著生產的發展,資本的集中,壟斷也有很大發展,並且壟斷資本國際化達到了空前的規模。這些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與合作有所發展,但矛盾也隨之發展和趨向激化。

發達國家又分為超級大國和第二世界。超級大國是謀求世界霸權的具有強大的軍事和經濟力量的大國,其特點是依靠自己強大的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在世界范圍內推行霸權主義,對其他國家進行經濟剝削、政治壓迫和軍事侵略或控制,企圖獨霸整個世界。蘇聯解體後,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第二世界是處於超級大國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發達國家。這是毛澤東將世界各國劃分為三個世界時提出來的。這些國家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不如超級大國,不同程度地受超級大國的控制和威脅。但是,它們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比發展中國家雄厚,不少國家還保留著對一些發展中國家的不同形式的殖民統治。

從世界經濟政治地理的角度看,發達國家大致位於北半球,所以又常被稱為北方國家;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大致位於南半球,因此被稱為南方國家。長期以來,國際政治和國際經濟舊秩序,以侵略、擴張戰爭、以超經濟的和經濟的手段,始終維護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對廣大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統治和掠奪,使被壓迫民族在政治上和經濟上完全處於任人宰割的附庸地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以後,隨著亞非拉美地區一系列國家的獨立和第三世界的崛起,殖民體系土崩瓦解,帝國主義在國際政治事務中為所欲為的時代基本結束。但是,國際經濟舊秩序依然存在。國際經濟舊秩序,主要由以資本主義國際分工為基礎的國際生產體系、以不平等交換為基礎的國際貿易體系和以壟斷資本為基礎的國際金融體系三部分組成。其核心就是發達國家居於壟斷地位,控制和剝削發展中國家。美國作為國際經濟舊秩序的主體,同發達國家一道,以「分工貿易」、「等價交換」為名,利用早已存在的不合理的「國際分工」,繼續對第三世界國家進行控制和剝削,嚴重阻礙了第三世界國家經濟的發展,是第三世界國家貧窮落後的根本原因。
發達國家的概念是經合組織提出來的。

1995年6月,經合組織發展援助委員會曾經宣布,從1996年起,將新加坡劃為「發達國家」,根據是新加坡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達到2.4萬美元。但新加坡認為自己國內的工業基礎還比較弱,要求經合組織對發達國家的標准再作研究和明確。1996年1月,經合組織改變了原來的決定,將新加坡改劃為「較發達的發展中國家。」

發達國家是按照人均國民產值來劃分的,但是不完全,比如中東石油國的人均國民產值比許多發達國家但是仍然不是發達國家。

狹義的發達國家就是七國集團成員更是胡說。在任何發達國家的定義中都包括北歐各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 瑞士、奧地利等國。還有澳大利亞、紐西蘭。

狹義的發達國家:包括北歐,廣義的西歐各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 日本。

廣義的發達國家:包括北歐,廣義的西歐各國,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新加坡、南非、澳大利亞、紐西蘭。

南非:之所以是發達國家因為他的經濟結構和發達國家一樣。
南非2001年的人均GNP為3060美元,好像不足以評為發達國家。但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它是該地區最富裕的國家,而且發展背景也和其他黑非洲國家不同。南非基本上是一種開放型經濟,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南非的貿易夥伴主要為歐洲國家,近年來南非同亞洲和非洲國家的貿易發展也十分迅速。作為非洲的領頭羊,評為發達國家就是理所應當了。

同樣的道理:中東石油國的人均國民產值非常高在80-90年代甚至排世界前幾名,但是從來沒有被認為是發達國家,同樣的還有汶萊。原因是他們的經濟結構和發展中國家一樣。

今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發達經濟體(Advanced economies)為29個,和經合組織有差異,分別為:美國、德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荷蘭、比利時、奧地利、芬蘭、希臘、葡萄牙、愛爾蘭、盧森堡、日本、英國、加拿大、韓國、澳大利亞、中國台灣省、瑞典、瑞士、香港(特別行政區)、丹麥、挪威、以色列、新加坡、紐西蘭、塞普勒斯、冰島 。

發達國家主要是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加拿大、瑞士、比利時、荷蘭、芬蘭、挪威、丹麥、瑞典、希臘、冰島、葡萄牙、西班牙、盧森堡、奧地利、澳大利亞、紐西蘭、愛爾蘭、南非等。(聯合國公認)

俄羅斯2001年的人均GNP只有1690美元,不及巴西的一半(3610美元)。俄羅斯早已失去昔日經濟大國的風采。

2005年世界發達國家新名單(括弧裡面的是按名義匯率計算的人均GDP):

原有的發達國家(共24國):

歐洲(18國): 盧森堡(69,056) 挪威(53,465) 瑞士 (49,246) 愛爾蘭 (46,335) 丹麥(45,015) 冰島 (44,133) 瑞典 (38,451) 英國 (36,977) 奧地利 (35,861) 荷蘭(35,393) 芬蘭 (35,242) 比利時 (34,081) 法國 (33,126) 德國 (33,099) 義大利 (29,648) 西班牙 (24,627) 希臘 (18,995) 葡萄牙 (16,658)

美洲(2國):美國(42,076) 加拿大 (32,073)

亞洲(2國): 日本 (36,486) 新加坡 (25,176)

大洋洲(2國):澳大利亞(29,761) 紐西蘭(23,276)

新增的發達國家(8國):

塞普勒斯 (19,008) 巴哈馬 (18,190) 斯洛維尼亞 (17,660) 以色列(16,987) 韓國 (14,649) 馬爾他(13,144) 匈牙利 (10,896) 捷克(10,708)

J. 蘇聯解體人才流失哪個國家才是大贏家

蘇聯人才流失後,美國、歐洲、日本、韓國和中國都搶了不少人才,這些人才不僅有技術,還有對俄羅斯科學實力的了解,俄羅斯的家底幾乎全部暴露在世界面前。
可以這樣說 ,蘇聯人才流失,輸的只是蘇聯各加盟共和國,得到蘇聯技術和人才的國家都贏了。
蘇聯解體對中國的正面意義也不可小覷,少了一個強大的鄰國威脅,中國改革開放外部的威脅幾乎就少了一半。更不用說俄羅斯還被迫與中國結盟,這等於給中國提供了助力。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28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65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81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39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9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47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77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88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21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