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華僑女士是什麼意思
⑴ 新加坡人一般有什麼樣的習慣
新加坡人口有400多萬, 大約七成是華人, 兩成馬來人, 剩下一成是印度裔及歐亞裔. 英語是主要語言, 多用在工作上及學校里. 華人之間多數以華語(即普通話)溝通, 而老一輩和中年的華人多數講方言(福建話丶廣東話等等). 但他們說的華語並不是純正的, 當中常摻雜些英文及福建話的生字. 馬來人之間則講馬來語.
在國外商人的眼中,新加坡籍商人一向有勤奮、誠實、謙虛、可靠的美德。與新加坡人談判,不僅必須以誠相待,更重要的是考慮給對方面子,不妨多說幾句「多多指教」、「多多關照」的謙言。值得一提的是,與海外華人進行貿易,採用方言洽談,有時可以起到一種獨特的作用。碰上說潮州話的商人,首先獻上一句「自己人,莫客氣」的潮州鄉音,給人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其他象粵語、滇語等同樣有助於談判的進行和成功。
在新加坡,進清真寺要脫鞋。在一些人家裡,進屋也要脫鞋。由於過去受英國的影響,新加坡已經西方化。但當地人仍然保留了許多民族的傳統習慣,所以,打招呼的方式都各有不同,最通常的是人們見面時握手,對於東方人可以輕輕鞠一躬。
新加坡人接待客人一般是請客人吃午飯或晚飯。和新加坡的印度人或馬來人吃飯時,注意不要用左手。到新加坡人家裡吃飯,可以帶一束鮮花或一盒巧克力作為禮物。談話時,避免談論政治和宗教。可以談談旅行見聞,你所去過的國家以及新加坡的經濟成就。
由於新加坡居民中華僑多,人們對色彩想像力很強,一般對紅、綠、藍色很受歡迎,視紫色、黑色為不吉利,黑、白、黃為禁忌色。在商業上反對使用如來佛的形態和側面像。在標志上,禁止使用宗教詞句和象徵性標志。喜歡紅雙喜、大象、蝙蝠圖案。數字禁忌4、7、8、13、37和69。
新加坡市位於全國最大的島——新加坡島甫端,南臨新加坡海陝,距赤道僅136.8公里。面積約98平方公里,約佔全島面積的六分之一。人口200多萬,約佔全國人口83%,其中華人綸佔四分之三。盡管城市人口密度很高,但並沒有擁擠和雜亂之感。相反,卻給人一種美麗而整潔的印象。其港口為馳名世界的天然良港,從港口儲貯噸位到年吞吐能力均超過菏蘭鹿特丹港,為世界第一大港。新那坡樟宜機場是繁忙的國際航空運輸中轉站。
新加坡獨立前,四搶野草叢生,蚊蠅遍地。26年後的今天,被譽為「美麗的花園城市」。旅遊業十分發達,每年到這里觀光的遊客達四五百萬。在高層建築物之間,都留有較大的空地布置綠化,設有花架、花壇,並廣植花草。因此,市區地面除了柏油馬路和鋪磚的便道以外,均以花草樹木覆蓋,可以說做到了「黃土不見天」。新加坡除了園林綠化舉世矚目外,城市環境衛生也很出色,空氣清新宜人。市內街道非常清潔,馬路上很本看不到垃圾,就連趁築物上也極干凈,確是一塵不染。街頭嚴禁亂扔煙頭及雜物,亂扔紙屑、煙頭罰500新加坡元。隨地吐痰的現象根本沒有。新加坡政府規定,市民中凡是種花較好的,可以享受減免房租的優待。因此,新加坡人人愛花,家家養花,不但地上種花,連屋頂也栽花,真是一片花的海洋。所以,新加坡還有「花園之國」、「花園之都」、「公園國家」的美譽。
國會議員民選,任期5年。新加坡是一個文明的國家,講究禮貌已成為他們的行動准則。在新加坡進行貿易談判時,不要翹二郎腿,否則將破壞成交機會。假如不知不覺把一月腳顛來顛去,以至鞋底朝向了對方,這筆買賣就要告吹了。那怕是無意中稍為碰了對方一下,也會被認為是不可忍受的。
為了使人人都講禮貌,新加坡政府對禮貌還做了一些規定:店員禮貌:顧客臨門,笑臉相迎;顧客選購,主動介紹,百挑不厭;顧客提問,留神聽取,認真解答;顧客離去,熱情歡送,禮貌道別。鄰里之間的禮貌,鄰居見面要互相問候。逢年過節要邀鄰作客。幫助鄰居照看房屋。利用公共場所,要時時為別人著想。新加坡待人接物總是笑臉相迎。如用完公用電話,就會笑著對等候的人說:「對不起,讓您久等了」。甚至街頭宣傳文明禮貌的宣傳畫上面也都印著一個笑容可鞠的人物像和一些口號,如:「處世待人,講究禮貌」、「人人講禮貌,生活更美好」、「真誠微笑,處世之道」。夜晚,五顏六色宣傳禮貌的幻燈標請不停地閃動。內閣部長和議員們也經常到人民群眾中去演講文明禮貌的重要性。就連警察對違反交通規則的人處以罰款時,也總是笑咪咪的。因此,新加坡人詼諧地說:「就怕警察微笑」——他一笑就得掏腰包。因為到處都有笑臉,所以外國人到新加坡總有「賓至如歸」之感。
商務活動一般穿白襯衫,著長褲,打領帶即可。訪問政府辦公廳仍應著西裝、穿外套。新加坡大部分人為華僑或華裔,因此他們也很愛飲茶。農歷新年,一盅清茶,佐以檄欖,稱為「無寶茶」,寓意恭榜發財。應邀赴宴宜注意言行,予對方穩重、可倍賴之惑。
新加坡人把一種名叫「卓錦·萬代蘭」的胡姬花(即蘭花)作為國花,有卓越錦綉、萬代不朽之意」。胡姬花就是蘭花,東南亞人民通稱蘭花為胡姬花。「卓錦·萬代蘭」是由一位僑居新加坡的西班牙人,名叫愛尼絲·卓錦女士,於1890年在自己的花園里培植而成的。1893年新加坡植物園為了紀念她,把這種花命名為Vandal Miss Joaguim,意即卓錦女士之蘭花。它兼有意譯和音澤。新加坡每年都有大量蘭花運往西歐、日本、香港、澳大利亞、美國等地,換取大量外匯。
新加坡人非常討厭男子留長發,對蓄鬍子者也不喜歡。在一些公共場所,常常豎有一個標語牌:「長發男子不受歡迎」。新加坡對嬉皮型留長發的男性管制相當嚴格,留著長發,穿著牛仔裝,腳穿拖鞋的男士,可能會被禁止人境。尤其是年輕人,出國時必須穿得清清爽爽,不要把頭發留得長可及肩。
白領上班族的辦工時間由周一至周五早上8丶9點至下午5丶6點, 周六及周曰休息, 因為大部份公司及政府部門實行五天工作周. 中小學由早上7點半上課, 避免和上班族迫埋一起. 生活節奏比香港慢少許, 但學生們的壓力不少, 皆因學習時間太緊迫, 成績差的會被分流到較差的班. 新加坡人喜歡在周五下班後, 和周末外出逛街丶消遣. 主要的消遣活動有: 唱K, 睇戲, 打撞球, 保齡球, 落D. 這些消遣活動在周末及假日收費比平日貴, 大部份商店營業至晚上9丶10點.
每逢學校長假期, 即六月,十一月中至十二月尾, 新加坡人會帶同家人出國旅行, 所以旅行旺季在這數月里. 一些沒出國旅行的人, 都會在長假期里和親朋戚友租住渡假屋數晚, 或到公園BBQ. 平時周末也會駕車到馬來西亞的新山購物, 那裡最貼近新加坡邊境, 物價比新加坡低, 所以吸引些新加坡人到新山購物 (但馬來西亞人並不喜歡新加坡人到新山購物).
新加坡人不嗜酒,也厭煙。在新加坡,不管你走到哪裡,都很少——准確地說,幾乎是看不到吸煙的人
新加坡人不時興喝酒,席間上的全是飲料和茶水,而且侍宴者添續茶水飲料特別勤,只要見誰喝淺了一點,立刻上前斟滿
新加坡環境的整潔干凈,花園般的美麗蔥翠,世人有目共睹,早已不是什麼新鮮話題了。但是一般人看到的只是城市的外觀,即表象上的特點,當你深入到新加坡人的生活之後才會發現,這個國家不僅城市外觀潔凈迷人,個人生活中對於清潔的追求,也達到令人咋舌的程度。新加坡人尤其愛洗澡,洗澡在新加坡華語中叫「沖涼」,跟廣東人的說法一樣。新加坡人對「沖涼」有著特別的嗜好,天天要沖涼,通常早晚各沖一次,有的人一天不知要沖多少回。跑步回來要沖,吃完一餐要沖,午睡起來要沖,放工回來要沖,就寢前更要沖,否則好像缺失了生活的好大一塊內容似的。學校,每個衛生間都會設置一個沖涼間,方便那些跑完早操、上完體育課或做過運動的教師和學生沖涼。乘坐大清早的巴士地鐵,在這里你會發現,每個乘客的頭發都是濕漉漉的,衣服絕對是新洗過的,整個車廂彌漫著各種香水味道,每個人從你身邊走過,都帶著沐浴露洗發水的清香,置身其中,你會感到渾身飽含干勁,好像即將開始的一天有使不完的勁兒一樣。
新加坡人的愛干凈還表現在天天要換衣服。
新加坡人愛干凈,家裡的衛生情況更是嚴格到苛刻的程度。新加坡人家裡無論是客廳卧室,還是廚房廁所,每間屋子的地板都干凈到讓你不敢落腳的地步,地面纖塵不染,光可鑒人,連一根毛發也找不到。到新加坡人家裡做客,在門外一定要脫鞋,你不用擔心在家裡會踩臟腳丫,相反,新加坡人還擔心你的腳丫會踩臟他們辛辛苦苦弄乾凈的地板。
在巴士地鐵上,有些人上車後看到沒有位子,就盤腿坐在地上,因為干凈,他們連坐在地上會弄臟衣褲的擔憂也不必有。為什麼,因為新加坡的地板就是這樣讓人放心。不信你留意看看,每個人站起身,連我們習慣做的拍拍灰塵的動作也沒有。
午茶:午茶是一種非常大眾化的飲食文化。蛋糕、三明治、點心、紅茶,作為一種典雅的英國舶來文化,已經成為殖民地時代的歷史,在以食為樂的新加坡人當中,午茶的量越來越大,而且花樣也極其豐富。點心有面類、比薩、炸雞、馬來點心,飲料有中國茶、紅茶、咖啡、豆奶等等。長長的菜單正反映了新加坡的風情。
宵夜:要品嘗新加坡的宵夜就要到新加坡的攤販中心,這里沒有店面,到處營業的小販集中在一起,有時也稱為「美食中心」。這樣的攤販中心難以計數,人多的地方就一定有攤販。比如從作為旅遊景點的紐頓圈開始到高樓大廈的一層,都有以本地人為顧客的攤販群,「攤販中心」是新加坡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頁。小販中心是沒有空調的,有幾排檔位,攤位之間是多張固定桌子和椅子,顧客可以隨意坐在任何空位子上。在購買食物前要記得台號,小販服務員會按號把食品送給你。當食物送到時就要付費,這是規矩。
⑵ 新加坡的風俗文化有哪些
1、語言
新加坡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擁有4種官方語言,即英語,馬來語,華語和泰米爾語。基於和馬來西亞的歷史淵源,《新加坡憲法》明定馬來語為新加坡的國語,主要是尊重新加坡原住民所使用的語言。
2、文字
新加坡官方使用與中國大陸一致的簡體漢字。但在1969年至1979年間曾短暫擁有自己的漢字簡化標准,民間以簡體字為主但偶爾也會出現繁體字與簡體字混用的現象。新加坡的官方文字為英文。
3、傳承
早期離鄉背井到新加坡再創家園的移民者將各自的傳統文化帶入新加坡,各種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不僅創造了今日多民族的和諧社會,也留下了豐富的多元化文化特色。中華文化精髓也深深影響著新加坡的生活形態。
(2)新加坡華僑女士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新加坡的佛教與道教
新加坡佛教是全國第一大宗教,約占人口的33%。新加坡境內寺廟林立,屬於北傳佛教的寺院超過一百五十所,南傳上座部佛教寺院約有二十餘所,當中新加坡雙林寺既是新加坡第一座寺。
新加坡道教佔了人口的11%,境內合共有大小廟宇300餘間。早年南來謀生的華人移民帶來了他們的宗教信仰與習俗,潮僑和閩幫所創建的粵海清廟和天福宮還收藏有光緒帝御賜的墨寶。
他們也獲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遺產保存獎狀。 此外四馬路觀音堂也是新加坡香火最鼎盛的廟宇之一。
⑶ 曾竹韶的生平
曾竹韶,男,曾用名,曾朝明。1908年7月出生於福建省廈門杏林區的一個漁村。兒時生活在鼓浪嶼,1919年為了躲避戰亂,隨父母離開家鄉,舉家移居到緬甸仰光。中學就讀於緬甸仰光華僑中學,1924年從緬甸回國,在集美學校攻讀商業專科。由於他是家中的長子,中學畢業後回到緬甸仰光與家人共同經營運輸公司,收益不匪。但經商並不是曾竹韶所追求的理想。1926年北伐戰爭的勝利大大激勵了曾竹韶的愛國熱情,在國內勝利頻傳全國即將統一,國力即將富強的精神感召下,1927年他毅然回到了祖國,准備投身於革命建設之中。不料到達廣州還不到一個月,便發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並經歷了4月15日的廣州大屠殺。這使曾竹韶陷入極度悲憤和失望之中。同年5月曾竹韶到達上海,得知杭州創辦了國立藝術院並於年底招生的消息,便轉赴杭州備考,於1928年初考取了杭州藝專,學習繪畫和雕塑,從此跨入藝術之門。
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學習期間對曾竹韶影響最深的老師是李金發和王靜遠。他們帶來了法式雕塑教學模式,為雕塑事業的發展打下初步基礎。為了進一步領悟西方雕塑藝術的真諦,曾竹韶萌生了去法國留學的念頭。1929年,曾竹韶遠渡重洋前往法國學習藝術。
初到法國人地生疏,語言還不過關,對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的考試標准和學費開支不甚了解。因此他採納了他的老師孫福熙的建議,首先前往法國里昂,考入了里昂國立美術學院,同時學習法文,為以後的留法學習打下扎實的美術基礎。在里昂他結識了呂斯百、常書鴻、王臨乙等同學。在里昂國立美術學院學習的三年期間,他勤奮刻苦,完成了大量的寫生習作和雕塑創作。1931年,曾竹韶考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雕塑系,在著名雕塑家布夏工作室學習雕塑,1935年又進入雕塑大師馬約爾工作室繼續學習。在學習中他領悟到了現實主義造型藝術的精髓。1933年1月,曾竹韶與常書鴻、劉開渠、王臨乙等人發起成立了「中國留法學生巴黎藝術學會」。團結了一批留法學習美術的學生,並以撰文、譯文和發表作品的方式,向國內介紹歐洲的繪畫和雕塑,打開了一扇中國人認識西方藝術的窗戶。在1935至1939年期間曾竹韶作為學會主持人做了大量的工作,為推動中、西方雕塑藝術的交流和發展做出了貢獻。在共同切磋雕塑藝術的同時響應國內號召積極參與並開展抗日救亡運動。留法期間曾竹韶利用假期遍訪埃及、希臘、義大利、英國、德國、奧地利、比利時等地考察藝術,對西方雕塑傳統作了廣泛深入的考察研究,為以後的藝術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1935-1936年間在英國倫敦舉辦的「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這是以中國古代藝術品為主題的展覽會,展品達3000多件,囊括了中國古代有價值的繪畫、青銅器、玉器、陶瓷等稀世珍品。展覽會轟動了整個歐洲。曾竹韶與王子雲一道發起並組織留法巴黎藝術學會全體成員前往英國倫敦參觀。此次展覽對曾竹韶觸動很大,使他認識到東西方藝術各有所長,應兼收並蓄,取長補短,才能更好地振興民族雕塑藝術事業。
曾竹韶酷愛音樂,旅居巴黎期間,他白天學習雕塑,晚上在巴黎西賽芳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師從於著名小提琴家保羅.奧別多菲爾(Paul Oberdoeffer)。在此期間他結識了音樂家鄭志聲、冼星海等人,在共同學習生活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並於1932年3月在巴黎與冼星海、鄭志聲、李俊昌、季繼仁五人組織成立了「巴黎中國留法音樂學會」。他們相約回國後在上海共同創辦一所音樂學校,由冼星海先行回國做准備。但這個美好的設想被日本侵華戰爭的炮火淹沒了。
1939年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淪陷前夕,曾竹韶途經新加坡回緬甸探親。在新加坡逗留期間,1940年與新加坡華僑黃潛女士結為伉儷。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曾竹韶率領一家老少九口人,從日軍的炮火硝煙中由滇緬公路經昆明輾轉逃難到了四川重慶。1941年底至1942年,在成都青水關四川省藝術專科學校任教二年。1943年至1944年,前往成都華西大學省立藝術院任音樂系小提琴教授同時兼任成都華西大學古代石刻博物館顧問。當時國立藝專由昆明轉移至重慶沙坪壩嘉陵江北岸的磐溪,1944年,曾竹韶回到重慶,經王臨乙推薦在國立藝專任雕塑系教授。日本投降後,1946年重慶大學校長何魯聘請他到重慶大學建築系任教授,曾竹韶教授裝飾雕塑,直到1949年全國解放。
1950年3月曾竹韶攜全家抵達北京。經艾青介紹,文物局副局長王冶秋批准,任職於中國革命博物館籌建處,負責整理編寫革命歷史美術題材的文獻資料,同時在中央美術學院兼職。籌備處一年後解散,曾竹韶正式調入中央美術學院工作。
1952年,由中央美院指派曾竹韶和劉開渠、王臨乙、滑田友等調入人民英雄紀念碑籌備組。參加紀念碑的浮雕創作工作。《虎門銷煙》由曾竹韶主稿。為了在創作中更好地體現中國傳統特色,曾竹韶和他的同事們在國內各大石窟進行參觀考察,參考大量實物。經過對古今中外許多浮雕進行的分析研究,確定了紀念碑作品的風格。他精心構思,數易其稿。他所塑造的《虎門銷煙》浮雕構圖生動,場面聚散開合,情節內容跌宕起伏,人物動態表情前後呼應,具有交響樂般的節奏感和韻律感。這部作品可以說是曾竹韶藝術生涯中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
曾竹韶於1952年創作了《老邊頭像》,擺脫了素描教具一直以希臘羅馬頭像為範本的局面。作品體現出深厚的寫實功底,突出大面積的形體關系結合中國傳統線刻手法,細致的人物形象刻畫以及准確的造型結構塑造出一位老者朴實樂觀的生動形象。這件作品成為我國美術類院校中頭像素描教具的優秀範本。
1953年,為愛國抗日將領馮玉祥創作浮雕鑄銅像,鑲嵌在泰山北麓「馮玉祥先生」墓上,庄嚴肅穆。
1958年參加首都北京「十大建築」建設。曾竹韶帶領中央美院雕塑系同學參加了軍事博物館的雕塑創作任務,並塑造了「解放軍陸軍戰士立像」、「伺爐工人像」。為歷史博物館創作了「五四女青年立像」、「民兵塑像」、「柯棣華紀念像」「任弼時紀念像」等。
1966年文化大革命運動開始。美院正常的教學秩序遭到破壞,在動亂年代,曾竹韶的藝術事業沉寂了很長時間,直到粉碎了「四人幫」。
1978年創作的《李四光像》是十年動亂結束以後曾竹韶創作的第一件人物紀念雕像。該像為李四光「第四紀冰川」科技電影片作過片頭。曾在香港參加展覽。現立於中國地質博物館和地質力學研究所。
1979年為蒲松齡紀念館雕塑《蒲松齡紀念像》。
1980年為南昌「革命烈士紀念館」塑造《何叔衡烈士像》,該像參加後來在北京舉行的「民盟盟員美術展覽會」,隨即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1981—1982年,為濟南李清照紀念館雕塑《李清照立像》。現復制放大立於長春市世界雕塑公園內。
北京大學未名湖畔的《蔡元培先生銅像》是曾竹韶1983年完成的作品。此銅像是由北京大學1977、1978年兩屆畢業生捐款建造,於1983年10月舉行落成典禮。早在二十年代杭州藝專時就親耳聆聽過先生的教誨,在記憶中對於先生的容貌特徵有一定的印象。在塑像過程中,還得到了蔡元培先生的學生許德珩先生及蔡元培先生年譜編撰者高平叔先生及蔡元培先生的家人的幫助。曾竹韶准確把握人物形象的外型特徵的同時著重刻畫了蔡元培先生的內心的思想情感和精神氣質,使塑像充分展現了蔡元培先生所具有的那種內心至誠、和藹可親、熱情關懷和對青年諄諄教導的高尚人品。
1983年為鞏縣杜甫故居雕塑《杜甫紀念像》。
為了紀念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誕辰120周年,從1984—1986年曾竹韶設計雕塑北京市中山公園內的孫中山先生全身銅像,前後經歷了近三年之久。這是曾竹韶傑出的雕塑代表作品。曾竹韶在創作過程中,治學嚴謹,翻閱了大量辛亥革命的史料,反復修訂,前後製作了多個雕塑小稿便於推敲,經大家討論後又製作了一個一米高的泥稿以供放大參考。同時又製作了一尊和放大雕塑等比例的半身胸像。雕塑放大時,他不顧76歲高齡,親自在三米高的腳手架上認真塑造,反復推敲不斷調整,如期完成了泥塑階段。由於積勞成疾病倒在工作場地,但他憑著對藝術的執著追求仍帶病堅持雕塑製作後期的修改工作。揭幕式這一天,與會到場的中央和民主黨派各界人士禁不住發出了由衷贊嘆,面對塑像無不對孫中山先生這位偉人的精神氣質所感動,景仰之情由然而生。一致認為是迄今塑造最成功的孫中山紀念像。
在以後的數年之中,曾竹韶又陸續創作了大量的歷史名人紀念雕像。他將他的雕塑藝術定位在創作以紀念性為主題的人物雕像方面,尤其擅長人物肖像的塑造。代表作品有《陶鑄全身坐像》、《武訓頭像》、《竺可楨半身像》、《郭沫若半身像》、《朱載堉胸像》、《周恩來頭像》等。在90歲高齡時創作了《貝多芬頭像》。這些藝術作品分散在全國許多地方。每一位人物形象都被賦予了鮮明的個性和積極向上的時代氣息。
曾竹韶先生於2012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4歲。
⑷ 新加坡華裔 是什麼意思
呵呵,兩位新加坡人的回答是要和中國人是劃清界限么?
不知道老一輩的新加坡華人看了LS兩位的答案會作何感想……
若是梁文福看了,又會作何感想……
其實我是可以理解的,新加坡過去經常被誤認為式中國一部分,所以在成為發達國家之後,新加坡人在非常努力地擺脫和中國人的關系。
但是就像很多文學家說過的,你身體里流淌著的還是中華民族的血統。
「我國國民的信約,所說的one united people,是指我國多元民族社會,各族群都聯合統一為一個國家新加坡民族,沒有族群意識區分,網友非我國國民,不能了解我國信約的涵義。」
的卻,我不能對新加坡的信約妄加評論,我所說的只是你們在統一聯合的過程中,還是要承認不同族群的區別的,華族就是祖先來自中國的人。或許若干年之後,你們能像美國一樣建立起national identity,徹底統一各個族群,和中國沒有任何瓜葛,但就目前來說,擺脫和中國的淵源是不現實的,你們應該以廣闊的胸襟接受這個現實。
⑸ 新加坡的風俗習慣
1、禮節禮貌 新加坡人待人處世彬彬有禮,社交場合慣用握手禮,與東方人相見也行鞠躬禮。佛教徒與客人相見也行合十禮。 新加坡城市有「花園之城」的美譽,新加坡人酷愛花草,喜愛鳥類,偏愛紅色。 新加坡人對吉祥字「福」、「喜」、「吉」、「魚」非常喜歡,這些字預兆吉利;還對荷花、蘋果和蝙蝠等象徵和平幸運的圖案非常感興趣。 新加坡人時間觀念較強,有準時赴約的良好習慣,特別講究衛生,違反者要受到法律的嚴厲制裁。
2、信仰與喜忌 新加坡宗教信仰十分復雜,華人多信奉佛教和道教,少數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 新加坡人對男子留長發極為反感,認為是可恥的。他們忌諱人口吐臟言。他們對「恭喜發財」之類的話反感,認為是教唆他人發不義之財。 新加坡人忌諱左手傳遞東西或食物;忌諱烏龜,認為是不祥之物;不喜歡「7」,認為是消極的數字;大年初一,不許掃地,認為這樣會掃走好運的。
3、飲食習慣 偏愛中國廣東菜,信奉伊斯蘭教的人喜歡吃咖喱牛肉。 喜歡口味清淡,愛微辣味道;主食米飯、包子;副食品主要為魚蝦;喜吃水果中的桃子、荔枝、生梨等。
⑹ "華僑"、"華裔"、"華人"都分別是什麼意思
華僑,亦被稱作「海外華僑」,華僑屬於尚未加入外籍的中國公民,但長期居於國外;包括已取得居住國永久居民身份者,稱之為「華僑」,仍保留本國公民身份,仍然受到本國法律保護。華僑不包括因公在外工作者等其它職業的人,留學生,對外援建工作人員。
華裔是指華僑在僑居國所生並取得僑居國國籍的子女,也可指華夏族的後裔。古代指中原地區。
華人(Ethnic Chinese)即「華夏人」的簡稱,來源於遠古時期黃河游「華」、「夏」部落的聯合,「夏」在羌語和藏語中是「強大、統一」的意思。是對屬於中華民族的人的泛稱。華人是一個血統概念,從民族上講,具有漢族和中國55個少數民族血統的人都是華人,具有外國民族血統認同中華文化的人也是華人。「華人」一詞最初指漢族,但隨著華夏文明擴展到全國各地,「華人」的概念漸由當初單指華夏族(漢朝以後該族又稱為漢族),擴展到受中華文明影響的55個少數民族身上。並成為了全體中華民族之人的代稱,其下包括了「中國人」以及海外「華僑」。
⑺ 冇嘢講叻女,是幾個什麼字
[ 冇 ] mǎo
〈方〉沒有。如:「你冇錢嗎?」
[ 嘢 ] yě
〈方〉
1、東西;貨:有嘢睇(有東西看)。平嘢(便宜貨)。
2、活兒;事情:做嘢(幹活兒)。講嘢。
3、傢伙(指人及物,指人時有貶義):呢個嘢真唔聽話(這傢伙真不聽話)。買油要帶嘢嚟裝(買油要帶傢伙盛)。
4、量詞,相當於「下」:打咗(了)兩嘢。
[ 講 ] jiǎng
1、說,談:講話。講敘。
2、把事情和道理說出來:講說。講學。講武。講演。講義。講師。講壇。
3、注重某一方面,並設法使它實現:講求。講團結。
4、和解:「而秦未與魏講也」。
5、商量,商議:講價兒。講條件。
[ 叻 ] lè
[石~] 新加坡是梵語「獅城」之諧音,華僑多稱其為「石叻」或「石叻坡」,當地貨幣也稱之為「叻幣」,源於馬來語(Selat)「海峽」的意思。
[ 女 ] nǚ
1、女性,與「男」相對。古代以未婚的為「女」,已婚的為「婦」。現通稱「婦女」:女人。女士。女流(含輕蔑意)。少(shào )女。
2、以女兒作為人的妻(舊讀nǜ)。
3、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亦稱「婺女」、「須女」。
其他字義
[ 女 ] rǔ
古同「汝」,你。
冇、嘢、是方言用字。「冇嘢講叻女」應是一句粵語,不知話的意思是什麼。
⑻ 在華僑民什麼意思
僑民,指僑居國外的居民。歸僑是指回國定居的僑民。華僑是指定居在國外的中國公民。僑眷是指華僑、歸僑在國內的眷屬。
中文名
僑民
拼音
qiáo mín
注音
ㄑㄧㄠˊ ㄇㄧㄣˊ
釋義
僑居國外的 居民
基本解釋
1.指東晉南北朝時流亡江南的北方人。亦指寄居外鄉的人。
2.稱長期居住在外國但是保留本國國籍的人。
在這個國家裡的波蘭僑民。[1]
引證解釋
1. 指東晉南北朝時流亡江南的北方人。
《宋書·孝武帝紀》:「是歲,始課南徐州僑民租。」《陳書·高祖紀上》:「七月,廣陵僑民朱盛 、 張象潛結兵襲齊刺史溫仲邕 。」
2. 泛指寄居外鄉的人。
《新唐書·崔光遠傳》:「 肅宗嘉之,擢拜御史大夫,復為京兆尹,遣到渭北募僑民。」 宋程大昌《演繁露續集·以兵代民役》:「 建隆二年以前代傳置悉用民夫,至是詔募軍卒代之。至三年正月,詔不得以逆旅僑民充遞夫。」
3. 今稱僑居外國而保留本國國籍的人。
蕭紅《馬伯樂》:「本來是英國捕房派的專車接他們的僑民的,別的國人也能坐到那車子上面,那是他們哀求的結果。」[1]
其它相關
一、華僑
是指定居在國外的中國公民。
(一)「定居」是指中國公民已取得住在國長期或者永久居留權,並已在住在國連續居留兩年,兩年內累計居留不少於18個月。
(二)中國公民雖未取得住在國長期或者永久居留權,但已取得住在國連續5年以上(含5年)合法居留資格,5年內在住在國累計居留不少於30個月,視為華僑。
(三)中國公民出國留學(包括公派和自費)在外學習期間,或因公務出國(包括外派勞務人員)在外工作期間,均不視為華僑。
二、外籍華人
是指已加入外國國籍的原中國公民及其外國籍後裔;中國公民的外國籍後裔。
三、歸僑
是指回國定居的華僑。
(一)「回國定居」是指華僑放棄原住在國長期、永久或合法居留權並依法辦理回國落戶手續。
(二)外籍華人經批准恢復或取得中國國籍並依法辦理來中國落戶手續的,視為歸僑。
四、僑眷
是指華僑、歸僑在國內的眷屬。
(一)僑眷包括:華僑、歸僑的配偶,父母,子女及其配偶,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以及同華僑、歸僑有長期撫養關系的其他親屬。
(二)外籍華人在中國境內的具有中國國籍的眷屬視為僑眷。
華僑祖籍
一般來說華僑祖籍在中國各大城市都有,廣東省最多的是江門市達320多萬,其次較多的還有梅州市300多萬,汕頭市300多萬,揭陽市(包括普寧市)300多萬,廣州100多萬。福建省最多的泉州市近760萬,較多的福州市有300多萬。
華僑華人主要集中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港澳地區,海外華僑華人12.33萬、港澳同胞0.34萬。
鯉城區 26.74萬人
海外華僑華人24萬多人、港澳台同胞6萬人多人。
洛江區 17.10萬人
共有華僑華人 14.3萬人,港澳同胞2.01萬人,
⑼ 新加坡的別稱是什麼
新加坡的別稱為獅城。
新加坡簡介:
1、國名
新加坡是一個城市國家,原意為獅城。據馬來史籍記載,公元1320年左右,蘇門答臘的室利佛逝王國王子」Sang Nila Utama「乘船到達此島,看見一頭野獸,當地人告知為獅子,遂有「獅城」之稱。新加坡「Singapura」是梵語「獅城」之諧音,由於當地居民受古代印度文化影響較深,喜歡用梵語作為地名。而獅子具有勇猛、雄健的特徵,故以此作為地名是很自然的事。
2、國旗
新加坡國旗又稱星月旗,於1965年8月9日正式成為新加坡共和國的國旗。1959年,當時新加坡在大英帝國統治下組成自治政府,星月旗隨後成為了自治政府的官方旗幟,1965年新加坡獨立後它被選為國旗。新加坡國旗由紅、白兩個平行相等的長方形組成,長與寬之比為3∶2,左上角有一彎白色新月以及五顆白色五角星。紅色代表了平等與友誼,白色象徵著純潔與美德。新月表示新加坡是一個新建立的國家,而五顆五角星代表了國家的五大理想:民主、和平、進步、公正、平等。
3、國徽
新加坡國徽由盾徽、獅子、老虎等圖案組成。紅色的盾面上鑲有白色的新月和五角星,其寓意與國旗相同。紅盾左側是一頭獅子,這是新加坡的象徵,新加坡在馬來語中是「獅子城」的意思;右側是一隻老虎,象徵新加坡與馬來西亞之間歷史上的聯系。紅盾下方為金色的棕櫚枝葉,底部的藍色飾帶上用馬來文寫著「前進吧,新加坡!」
4、國歌
國歌為馬來語「Majulah Singapura」 ,中文譯為「前進吧,新加坡」。
5、國慶
國慶日是1965年8月9日,即新加坡獨立日。
6、國花
新加坡的國花叫卓錦·萬代蘭,東南亞通稱蘭花為胡姬花。是由一位僑居新加坡的亞美尼亞人,愛尼絲·卓錦女士於1890年在自己的花園里培植而成的。它有一個姣美的唇片和五個尊片,唇片三綻,象徵新加坡四大民族和各個語言的平等。花由下面相對的裂片拱扶著,象徵著和諧,同甘苦、共榮辱。卓錦萬代蘭全年盛開,花朵清麗端莊、生命力特強,代表著新加坡爭取繁榮昌盛的願望與其國民不折不饒、頑強拼搏的精神。
7、首都
新加坡市區中心(金融區)位於新加坡島的南岸,由於面積僅有716平方公里,所以沒有省市縣鎮等行政單位之分,整個國家也即是一座城市,有「花園城市」的美譽,又是該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根據2014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排名報告,新加坡是全球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珊頓道是金融區里的主要道路,兩旁都是高聳的摩天大樓。而毗鄰的吉寶港口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新加坡河從市區穿過,河岸兩側是移民最先遷入的地方,是商業最先繁榮的地帶,也是老新加坡的經濟動脈。在河口上矗立著一座乳白石的「魚尾獅」雕像,即是新加坡的精神象徵和標志。
8、人口
新加坡公民主要以4大族群來區分:華人(漢族)占人口的74.2%,而馬來族(13.3%)、印度裔(9.1%)和歐亞裔/混血(3.4%),占總人口的1/4。大多數的新加坡華人源自於中國南方,尤其是福建,廣東和海南省,其中4成是閩南人,其次為潮汕人、廣府人、興化人(莆仙人)、客家人、海南人、福州人還有峇峇娘惹等。新加坡人口密度7,540人/平方公里,人類發展指數為0.866,處於極高水平。
9、語言
新加坡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擁有4種官方語言,即是馬來語、華語、英語和泰米爾語。基於和馬來西亞的歷史淵源,《新加坡憲法》明定馬來語為新加坡的國語,另外把該語言定調為國語,主要考量是尊重新加坡多數原住民所使用的語言。由於內在因素的考量,新加坡採用英語,作為政府機構以及種族社群之間的主要通行語和教學語,新加坡種族多、語言雜,四大族群中,沒有一種語言有近半數的他族人懂得,選擇任何一族語言做為主要語言,均會引起他族的不滿。英語雖本為殖民地的語言,但有過半數的各族人懂得,較易為各族人所接受。新加坡華裔的籍貫相當繁雜也趨於多樣化,政府在1979年推廣「講華語運動」,目的是要扭轉不同籍貫的華人使用方言的習慣。該運動推行了30多年,當前有超過七成的華人能說華語(即漢語普通話),是華裔之間的通用語言。
⑽ 華人和華僑的區別是什麼
華人、華僑的區別:華僑是有中國國籍,但居住在外國或在國外長期生活的人 。華人是國籍是外國的,但骨子裡是中國人 ,華人在另一種角度也是所有中國人的統稱。
拓展資料:
華人:古代指漢族,是對民族概念上中國人的另一個稱呼,從20世紀開始代指中華五十六個民族全體。分為海內華人和海外華人。
相關史料
《明實錄太祖洪武九年》曾秉正上疏曰:「........近來蒙古色目之人多改為漢姓與華人無異........」
《朝鮮王朝實錄世宗實錄卷九十六》申槪在推斷仇赤羅的族屬時說:「 仇赤羅之言,固未可信。其稱本名仇所時沙,亦是野人之名,似非華人。且轉賣,尤不可信其為漢人,不問漢人與否,實告為限,拘留為便。」
海內華人:居於中國大陸及港、澳、台等傳統中國固有領土之上的華人。
海外華人:移居國外的華人及其後裔,「海外華人」有時被簡稱為「華人」,但語境中須有「在中國以外」的情形才准確。
華裔:取得中國(含兩岸四地)的以外國家國籍的華人後裔在法律意義稱為華裔;華裔本身同屬於海外華人的一部分。
引證解釋
僑居國外的中國人。
老舍 《二馬》第五段五:「 中國留英的學生也分兩派:一派是內地來的,一派是華僑的子孫。」
周而復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三十:「我們不能把華僑估計太低,他們在海外親身受到壓迫和痛苦,老實說,比我們工商界還要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