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看新加坡 » 為什麼東盟對新加坡很重要

為什麼東盟對新加坡很重要

發布時間: 2022-05-04 00:06:19

⑴ 現在的東盟10國里,哪國的經濟發展的比較好

東盟10國里,目前經濟發展的最好的應該是新加坡,它是現在東盟10國里唯一一個被世界銀行承認為發達國家,雖然新加坡國土面積不大,只有719平方公里,是東南亞面積最小的國家,但是,在2017年,新加坡的經濟總量卻達到了3239億美元,人均GDP達到5.7萬美元,這在發達國家中也是數一數二的,高出了其他東盟國家一大截。目前在全球十大經濟體中,如果把東盟十國看成一個整體,他們的經濟總量就可以排在了第五名,僅次於美國,中國,日本和德國,而作為東盟的成員國之一的新加坡,一直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之一,還是世界著名的金融和貿易中心,這也讓近年來的東盟的地位不斷上升。

⑵ 如何認識和理解東盟

一、如何認識「東盟方式」
1961年,泰國、馬來西亞和菲律賓作為發起國成立了「東南亞聯盟」,這被認為是東南亞區域合作的開始。1967年,東南亞推動區域合作的動力再現,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和印尼五國外長簽署了《曼谷宣言》,成立了「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取代原來的「東南亞聯盟」。此後,東盟不斷擴大,到20世紀末,東盟已有10個成員國,實現了整個東南亞地區的聯合。
東盟學習歐洲聯合的經驗,但並未照抄歐洲的做法和模式,而是根據自身的特點和需要,創建了獨特的「東盟方式」。東盟成立依據的是一份宣言(《曼谷宣言》),其內容只有一頁紙的篇幅,它不是憲章,也不是條約,只是共識,是共同的承諾。「東盟方式」的內涵被稱之為「不寫下來的規范,非正式的理解」;所依託的是「六大原則」,即尊重主權和相互依存,不幹涉內政,不使用武力,避免使雙邊問題在地區層面對抗,協商一致的決策過程和謹慎處理敏感問題。概括而言,「東盟方式」的內涵主要包括:
其一,漸進推動東盟的擴大與提升,堅持將東盟事務放在東盟框架之下解決,以增強本地區內部的凝聚力。東盟的價值不在於實現地區的高度一體性(或者單一性),而在於在保持多樣性的前提下,推進協商與合作。「東盟方式」的貢獻在於:以合作為出發點,創建「協商與一致的文化」;通過每年組織上千次各種各樣的會議,構建廣泛和多層次的「溝通渠道與網路」;通過堅守不幹涉原則,創建「安靜外交與沖突管理機制」。東南亞是世界上差異化最大的地區之一,區內各國在政治體制、發展水平、種族和宗教等諸多方面存在多樣性。東盟的作用不是要把它們統一起來,而是在合作框架下實現和諧共處。維護多樣性是東盟開展合作的基礎,而通過合作實現共同發展則是各成員國一致的追求。因此,東盟的發展進程被認為是亞洲包容性文化的具體體現。
其二,堅持以經濟發展為基礎,通過東盟機制逐步推進區域內的市場開放,改善發展的綜合環境。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起,東盟開始把推動內部市場開放、優化內部發展環境作為合作的重點。一方面,東盟內部差別大,有些成員國經濟欠發達,必須走一步看一步,根據情況和需要制定加速計劃;另一方面,內部和外部情況變化迅速,必須根據形勢的變化及時進行調整,「趁熱打鐵」,不斷以新進程推動開放進程深化)
東盟開展經濟合作的方式不是靠動員內部資源開展集體項目建設,而是採取推動市場開放、改善區內市場環境、增強區內對外部資源投入的吸引力的方法。事實上,東盟作為發展中國家的聯合體,內部可動員的資源有限,其最大的資源是市場潛力,因此,市場開放本身可以創造資源。特別是在發生金融危機之後,東盟是靠加速開放來增強吸引力和創建活力的。事實證明,這種做法促進了資本向東盟的迴流,加快了其經濟恢復和增長的步伐,對東盟國家走出危機發揮了重要作用。
東盟改善發展環境,不僅僅依靠推動市場開放(包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投資領域),還通過大力推動經濟合作。東盟開展經濟合作,一靠成員國內部,二靠拓展外部。東盟提出了互聯互通計劃,並為此制定了落實的「行動計劃」。互聯互通計劃不僅包括建設相互連接的基礎設施,也包括相關法規的互聯互通和人員流動。
經過上述努力,東盟由一個經濟落後的地區發展成為一個具有活力和吸引力的地區,尤其是一些新成員國,實現了持續的高增長,有的已較快走出了低收入國家行列,跨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的門檻。
其三,構建具有東盟特色的共同體。東盟共同體的建設確立了符合本地區實際的定位,而不是照抄已有的模式。東盟共同體不是像歐洲那樣建立一個單一的組織,而是由「經濟共同體」、「安全共同體」和「社會文化共同體」三個框架組成。東盟共同體的建設強調舒適度,即各方的接受程度,亦即可行性。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超出接受能力的進程,要麼會造成成員國之間的分裂,要麼會導致半途而廢。
東盟共同體的建設是一個「自然的發展進程」,東盟於2007年制定了《東盟憲章》,這是東盟合作進程的一個重要轉折。東盟的成立是以「志同道合」為基礎的,而有了憲章則不同,它意味著用法律的形式確立了東盟這個組織的地位、目標和原則。憲章規定,東盟是一個具有法律地位的區域組織,成員國應當嚴格遵守憲章的規定,在本國法規與憲章有沖突時要以憲章為准繩,從而保障成員國都在相同或相似的法律框架下推進一體化進程;東盟可以作為一個整體對外交往,並與其他國家和組織簽署重要協議;東盟擁有行之有效的運作機構,具有集體決策權力。《東盟憲章》的制定表明,東盟已由一個鬆散的合作平台發展為具有法律地位和決策效力的區域合作組織。這是東盟由開展功能性合作走向共同體建設的一個基礎。
東盟的發展經驗表明,進行區域合作是實現地區穩定、和平與發展的有效途徑。東南亞地區本來沒有開展區域合作的歷史,而通過漸進的合作進程,成員國逐步培養了合作精神,構建了「共享文化」和「共享利益」的基礎,提升了區域的作用和影響力。在東盟的發展進程中,懷疑甚至批評的聲音一直相伴而生。批評者認為,東盟提出的項目和計劃太多,但缺乏行之有效的落實機制。這在很多情況下是事實,特別是東盟缺乏集體資源,缺乏向區內提供公共產品的能力,主要依靠外來資源。東盟的成功靠的是戰略設計和「韌性決心」。戰略設計的意義是制定推進目標,把目標作為行進動力,特別是後一個方面,是東盟推動合作進程的一種方式。所謂「韌性決心」,就是堅持不懈,面對復雜和困難的情況時,既具有忍耐性,又具有決斷性,堅持不後退,繼續推進合作進程。
對於東盟發展本身的研究,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例如,其「軟機制」特性對落實達成的共識或者提出的計劃缺乏約束性,從而使落實的實際效果大打折扣,導致「說得多,做得少」。但是,也可以從另一種角度來理解,即如果是「硬機制」,差別很大的10國將很難在制訂計劃上取得共識,進而使整個發展進程陷入僵局。以接納緬甸為例。東盟的「安靜外交」還是對緬甸的政治穩定轉型起到了積極作用的,避免了因壓力過大而產生「政策逆反」或者激起國家內亂。(17)當然,東盟本身是有缺陷的,例如,盡管其不幹涉內政原則保證了成員國的自主性,但是一些成員國自行其是,對他國和東盟的利益造成損害,對此,東盟幾乎無能為力。另外,東盟的「舒適性原則」雖然為成員國提供了靈活的空間,但也往往使東盟落實行動議程的成效大打折扣。
二、如何認識「以東盟為中心」
「以東盟為中心」是東盟發展對外關系與開展對外合作的一個基本原則。「中心」原則大體上有兩個基本含義:一是維護東盟的核心地位,二是堅持東盟的主導性作用。這兩個方面不可分割,目的是維護東盟的核心利益,保證其在對外合作中不被分化和瓦解。
東盟作為一個區域組織,在拓展對外關系時始終堅持兩個戰略基線:一是構建由自身打造的地區力量平衡網,通過構建外部力量的平衡和制約,來防止任何一種力量,尤其是大國力量壟斷地區事務,防止因力量失衡而在本地區發生殃及自己、損害自身利益的沖突或戰爭。二是在推進區域合作機制的建設中,始終保持由東盟出面推動、東盟與各方進行協商的架構。這樣做有兩個重要含義:其一,東盟作為一種集體力量,以為本地區創建安全環境為己任。在這種創建中,東盟不是用自己的硬實力與大國抗衡,而是利用自己的「軟實力」,即區域組織的力量與大國周旋,利用大國力量平衡爭取自己的主動性。其二,東盟發揮導向作用,但並不固執己見,而是作為協調中心,吸納各方的意見,形成基本共識,這種共識有一個基本前提,那就是東盟自身同意,對自己有利。
東盟的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操作,看似有些自私和霸道,但事實上,它不過是一種務實和技巧的選擇。其實,堅持以東盟為中心對於東亞地區的合作來說也有著特殊的意義,那就是在其他國家不能合力推動的情況下,東盟就成了真正的「馭手」了。當然,有時這也會對東亞地區的合作進程產生不利的影響,即東盟在重要的問題上可能會猶豫不決,缺乏推動落實共識的實際手段,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拖後腿。盡管如此,其他國家依然認可和接受東盟,甚至等待東盟發揮作用。在這方面,「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的推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中日兩國在推進東亞自貿區進程上出現分歧,中國力推以「10+3」為基礎,日本則堅持以「10+6」為基礎,在此情況下,只能由東盟發揮作用,提出推進方案。但是,從2006年到2011年,東盟遲遲不做決斷,只是到了美國推進「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取得進展,4個東盟成員國參加TPP,東盟和東亞合作面臨巨大挑戰的情況下,東盟才在2011年提出構建RCEP的計劃。該計劃一經提出,立即得到中日韓和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的支持。東盟為RCEP提出了指導原則,並出面組織談判議程。這樣,東盟的「中心地位」得以確立。
堅持和確保以東盟為中心的最好體現是其推動的「10+」框架。這個框架既包括東盟推動的東盟—對話夥伴國機制,也包括東盟與多個國家分別構建的自貿區,以及「10+3」、「10+6」自貿區框架。各個層次的「10+」對話框架及自貿區框架,都由東盟作為設計者,形成東盟優先、以東盟為基礎和東盟主導的結構。在國際關系和區域秩序的構建上,像東盟這樣能在區域合作中發揮主動性和建設性的尚無他例。
東盟對話夥伴機制的建立體現了「以東盟為中心」的戰略。東盟先後確立了10個對話夥伴國:澳大利亞、加拿大、中國、歐盟、印度、日本、紐西蘭、俄羅斯、韓國和美國。應該說,建立對話夥伴國機制是東盟發展對外關系的一個創造,它有別於傳統的結盟關系,也不同於不結盟關系,是其開展平衡外交的一個手段。不僅於此,東盟還利用這一機制與對話夥伴國發展起了多樣性的合作,而對話夥伴國也利用這個機制拓展了與東盟的合作關系。
構建「10+1」自貿區使東盟的中心地位得到進一步加強。本來,與東盟構建自貿區是中國的提議。但是,東盟堅持以「東盟+」框架來構建,把它作為「10+1」對話機制下的合作內容。在中國—東盟自貿區的構建中,中國把東盟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談判,這對東盟意義非凡。事實上,在此之前,東盟作為一個整體與外部並沒有達成實質性的自貿區協議。當然,把東盟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待,對中國也是求之不得的,此舉可以使談判變得「簡單」,因為與一個整體談判,顯然要比與10個差別很大的成員國分別談判容易得多。東盟與中國構建自貿區的成功,增強了其拓展「10+1」自貿區框架范圍的信心,助其積極推動與日本、韓國、印度、澳大利亞與紐西蘭、以及歐盟構建自貿區。把推動市場開放與開展經濟合作融為一體的自貿區建設,大大豐富了東盟與對話夥伴國關系的內容,深化了與對話夥伴國的關系,也為東盟發揮「進程設計者」的作用,維護東盟的中心地位積累了經驗。
其實,在上述機制的構建過程中,東盟並不具備居高臨下、掌控方向的能力。在很多情況下,都是對方推著東盟往前走。例如,在中國—東盟自貿區的構建中,中國提出的許多創意,都得到了東盟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因此,「以東盟為中心」並不等於一切都由東盟說了算——實際上,東盟也不具備這個能力,而是讓東盟更有參與合作的自信。與東盟開展合作,獲取東盟的理解和支持非常重要,而要得到其理解和支持,則必須充分考慮到其特殊的利益關注和接受能力。例如,中國提出的「早期收獲」計劃,就考慮到了東盟欠發達國家出口農產品的比較優勢,提出談判內容可先易後難、分步推進(先貨物貿易,後服務貿易和投資領域),對欠發達成員給予照顧等,就是充分考慮了東盟的利益關注和新成員參與合作的能力。中國提議與東盟共同建設博覽會平台,就是考慮到為雙方,特別是東盟國家提供商品展示平台,擴大交流渠道等等。當然,中國也有自己的利益考慮。這里所要強調的是,理解和認可東盟的中心地位,對於合作方來說,重要的就是充分考慮東盟方面的特殊利益關注;而從東盟方面來說,則是要把握住進程的主導權,讓合作夥伴考慮和照顧自身的利益關注。東盟這樣做非常必要,因為其內部無論是發展水平還是利益關注差別都很大,如果東盟不能體現其整體與差別利益的均衡,它自身就失去了內聚力。
東盟地區論壇是東盟構建以己為中心的大國平衡戰略的重要機制。東南亞地處海陸要沖,是各種力量博弈的重點地區。冷戰結束、兩極格局解體後,國際局勢和國際關系發生了重大轉變。面對新形勢,東盟於1992年決定啟動地區政治與安全對話,次年的第26屆東盟外長會議安排了東盟6個成員國、7個對話夥伴國、3個觀察員國和2個來賓國外長就開展安全對話進行協商,各國外長同意在1994年啟動東盟地區論壇機制,就地區政治安全問題進行對話與協商。此後,東盟地區論壇每年在東盟國家召開,成為地區最有影響的安全對話合作機制。目前,該機制已有23個成員國,不僅包括亞太地區的國家,也包括歐盟。東盟地區論壇是官方合作機制。按照設計,該機制的功能將逐步提升,合作內容將逐步深化。其發展進程被分為三個階段:「建立信任措施」,「開展預防性外交」和「探討解決沖突的方式」。截至2011年,東盟地區論壇實施了100多個建立信任措施的項目。2011年的第18屆外長會議通過了《ARF預防性外交工作計劃》,表明它准備進入第二個階段,即「開展預防性外交」階段。為了維護東盟在東盟地區論壇中的中心地位,一直以來,東盟地區論壇作為東盟外長會議的後續議程,由東盟當年的主席國主持,主要的議題和規劃設計均由東盟秘書處負責。
當今世界和地區的安全問題復雜多變,安全力量格局發生了重要的調整和轉換,新的矛盾和戰略競爭加劇。東盟一直把握住兩個要點:一是就危及安全的重要問題展開官方對話與討論;二是使論壇成為加強交流、縮小分歧、凝聚共識的平台,避免成為爭斗的場所。做到這些很不容易,因為地區安全問題不像經濟關系那樣存在市場機制的內在聯系,而往往是國家利益和力量的博弈和爭斗,尋求共同的利益基礎和構建合作機制都涉及復雜的因素。因此,盡管東盟地區論壇一直堅持開展活動,但並沒有按照原定的構想使合作的機制和功能得到顯著提升。從特徵上講,東盟地區論壇是一個由中小國家集團主導的國際安全對話合作機制,盡管東盟基本上掌控了其發展方式和節奏,使大國參與而不是主導,對大國力量進行「軟制衡」,但是,一些大國還是可以突然推出自己的議程,有時候還會與東盟的個別成員國聯手提出本不屬於設定議題的問題。
事實上,維護東盟的中心地位,最大的挑戰是其自身內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問題。鑒於東盟本身的限制,它並不能完全掌控成員國的自我行動,也不能限製成員國發言的自由。如何讓東盟地區論壇的進程轉入具有效力的預防性外交階段,對東盟來說是一個考驗。在構建以東盟為中心的經濟開放合作框架中亦如此。一些成員國盡管參與和支持東盟的整體構建,但是在很多情況下,並不受東盟整體議程的限制。
東盟的大國平衡戰略也受到美國「重返亞洲」戰略的沖擊。美國是超級大國,在亞太和東亞有著重大的利益和影響力。本來,東盟一些國家企圖通過拉美國介入地區事務來平衡中國,但是,美國的「重返」戰略使得力量的天平向美國傾斜,東盟一些國家(如菲律賓和越南)借機拉美國與中國對抗,把東盟的整體平衡戰略給肢解了。事實上,美國的過度介入和重塑主導權的努力對東盟的整體團結和發展是一個威脅,使得一些進程難以按東盟的核心設計發展。在世界與地區力量格局發生重大轉變的新形勢下,東盟如何找到自己的新位置,如何運用自己的集體力量維持地區力量平衡,如何維護地區合作的大框架與利益均衡,使自己處在「四兩撥千斤」的中心位置,對它來說是一個新的考驗。在復雜劇變的東亞和亞太地區,東盟如何維護和進一步加強其中心地位,還有很多未知數。不過,東盟肯定會努力的,因為若不如此,其本身的發展就會受到更大的挑戰。
當然,值得思考的是,從東亞區域合作的角度來認識,以「東盟為中心」也提出了一個東亞區域合作的目標和架構問題。從目標來分析,如果東亞合作的最終目標是建立單一的區域合作機制,那麼,其路徑就可能只有兩個選擇:一是實現東盟的擴大,即吸收其他國家參加,將其擴展成一個以東亞地區為基礎的大東盟,如果這樣,東盟就只剩一個名稱,而其內涵和結構都會發生變化,因此,東盟恐怕不願意讓像中國這樣的大國加入。另一種選擇是東盟解體,東南亞國家融入到更大的區域合作組織中,如果這樣,以東盟為中心也就無從談起了。也許,這正是東盟所擔心和極力要避免的。如果這兩個選擇都不現實,那麼就要思考和設計一個包容的東亞區域合作大框架,既可以保持東盟的存在,又可以讓東亞區域合作機製得到發展。
其實,東盟堅持以己為中心所構建的也是一個具有很強包容性的框架。以RCEP為例,其目標是建設一個包含16個國家的大市場,推動一個包容的大框架,東盟以一個區域組織的定位參與並發揮領導作用。盡管東盟在RCEP的設計和談判中保持了中心地位,發揮了主導性作用,但是,RCEP所創建的是一個參與者平等與共享的開放大市場,也就是說,東盟市場將被融入到一個更大的市場框架之中。東亞的金融合作也基本上如此,由13個國家組成的東亞貨幣儲備基金也沒有設立單獨的東盟機制。顯然,對於功能性大區域機制的構建,東盟並不反對,也許,東盟所排斥的是那種能稀釋掉東盟的統和的東亞地區制度性構建。這為我們構建未來東亞區域合作的目標和框架提供了一種視角,比如,把東亞共同體作為一種寬松的包容性地區合作目標和框架,其中仍然可以容許東盟存在,並使其保持「中心地位」,發揮積極的作用,這樣,也許東盟會對其給予更大的支持。
三、如何認識東盟共同體
按照規劃,到2015年底東盟共同體就要建成了。實際上,東盟共同體是一個「大廈」,由三根支柱支撐:經濟共同體、安全共同體與社會文化共同體。這樣的設計是獨一無二的,是區域合作制度建設的一個創新,也是東盟包容性原則的一個很好的體現。
建立經濟共同體不是要建立超國家的區域管理機制,而是建立單一市場和單一生產基地,也就是說,在自貿區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市場開放程度,進一步改善經濟發展的環境,加強區域生產網路的鏈接,降低產業鏈運營的成本,以促進區內經濟的全面發展。東盟經濟共同體的基本特徵是:一個單一的市場和生產基地,一個極具競爭力的經濟區,一個經濟平衡發展的經濟區,以及一個與全球經濟接軌的經濟域。而一個單一市場和生產基地主要體現在商品、服務、投資、資本和技術工人的自由流動上。東盟經濟共同體的建設不是遵循傳統的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經濟共同體的路徑,而是根據東盟的具體情況另闢蹊徑。東盟經濟共同體是在東盟自貿區的基礎上發展的,實際上是一個升級版的自貿區。2015年是東盟建設經濟共同體的時限,屆時必須完成一系列必要的指標,但它不是最後的期限——這與歐洲方式很不相同——在此之後還會不斷深化。事實上,東盟內部存在著巨大的差別,而東盟作為一個組織並沒有為欠發達成員提供援助的資源,這在很大程度上使東盟內部缺乏很強的「共享認同」感。特別是,共同體建設自上而下的認同和推動方式,使得民眾對共同體的認知比較弱,許多國家的民眾並不知道經濟共同體會給他們帶來什麼好處。而當年歐盟建立統一大市場時,除了進行完備的立法准備外,還花了很大的氣力進行社會宣傳和公民教育,以讓民眾對其有充分的了,從而獲得民眾最大限度的支持。與歐盟相比,迄今,東盟在普及有關東盟共同體的宣傳和教育方面所做甚少。
根據《東盟社會文化共同體行動計劃》,社會文化共同體的目標主要包括:共建社會關愛,共同應對貧困、平等和發展問題;提高人力資源的競爭力,推動建立社會保障體系,以應對經濟一體化帶來的社會影響;推動可持續發展和良好的環境治理;提升社會凝聚力的基礎;等等。社會共同體的基礎是相互理解、睦鄰友好和共同的責任,保護人權及社會正義。而文化共同體的基礎是尊重多樣性發展,加強相互交流、借鑒和學習。東盟社會文化共同體建設不是推行共同的社會政策、共同的文化與價值觀,而是發展互助合作的精神、相互尊重與學習的精神,建立一個和睦共處、相互支持、共享安康的地區。東盟社會文化共同體的一個突出特徵是,其內容不僅涉及社會公平問題和文化認同問題,還涉及環境和生態保護等問題,強調把東盟建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地區。
安全共同體的目標是維護地區的共同安全,但它不是通過加強東盟組織的集體維護能力來實現,而是靠加強內部協調、降低發生沖突的風險、消除或削減危及安全的因素來達到。東盟安全共同體的建設堅守尊重國家主權、互不幹涉內政和不使用武力的原則,致力於創建內部的和平環境,如非核化、避免軍備競賽、不使用武力和不以武力相威脅、和平解決爭端、培養和平意識與責任等。顯然,東盟安全共同體所創建的地區安全,並不是以集體的安全力量解決對安全的威脅,或者通過成員國讓渡國家的安全管理權、提升集體的管理權來解決,而是通過集體達成共識、對危及和平的行為進行規范來實現。
東盟的安全涉及對外關系,因此,如何處理好與外部國家的關系,特別是與大國的關系特別重要。東盟採取對話合作、力量平衡的戰略,即與外部國家進行政治與安全對話,開展協商與合作,構建以東盟為中心的大國力量平衡機制,消除外部力量在本地區發生對抗與戰爭的可能。東盟制定了《東南亞友好與合作條約》和《東南亞無核條約》。東盟的所有對話與合作夥伴國都需要簽署這兩個條約,承諾遵守條約的原則。
由「盟"到「共同體」,是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這是因為,一則,共同體的建設有了經成員國簽署的法律文件——《東盟憲章》。《東盟憲章》從起草到通過,歷經三年,先是成立名人小組就憲章的框架與原則提出建議,後由高官提出憲章草案交由首腦會議討論通過,最後再由各成員國簽署。鑒於憲章已經過各國議會批准,落實憲章應是各成員國必須履行的法律義務。二則,東盟由此具備了法人身份,成為代表成員國的國際組織。這樣,其他國家就可以向東盟派駐大使,發展與東盟的關系,從而使東南亞地區「有一個穩定的地區秩序」。三則,構建支持東盟共同體發展的管理制度,使其有一個「內聚性的制度框架來管理」,變成一個「更有效率的組織」。
東盟共同體的建設按照「東盟方式」進行。它不像歐洲統一大市場建設那樣,需要制定幾百項法律,把每一個方面的問題都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規范,凡事都要「依法辦事」。東盟共同體建設是靠落實成員國達成共識的建設指標,各成員國都為完成這些指標做出具體的努力。

⑶ 新加坡是一個小國 為什麼在世界上有這么 高的評價和這么高的地位

新加坡發展快有多方面
老一代新加坡人勤奮
新加坡政府統一,政府非常強勢,推廣政策非常容易執行,如果像我國台灣省一樣藍綠斗,那政府想做什麼都非常慢,這屆政府制定的政策被下屆全盤否定, 政策效率低下.
新加坡的地理位置非常好,馬六甲海峽的咽喉被新加坡扼在手裡.中國大部分的石油都是過馬六甲的,出口歐洲的貨物也是過馬六甲的.還有日本韓國都基本和中國一樣. 中國日本韓國去澳洲或者歐洲中東,印度去澳洲,澳洲要去歐洲中東飛機都要經過新加坡中轉. 這就是汶萊沒有辦法和新加坡比的了!
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視各個民族和宗教的利益協調,保證各民族和各宗教團體非常融洽的生活在一起. 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就沒有辦法保證這一點,他們歧視其他民族和宗教.
新加坡和美國的關系非常好,所以得到很多經濟利益,這一點也很重要,美國人給東南亞國家一點定單,東南亞國家就能靠著這些生活. 全世界人勞動生產產品,來給美國人消費. 美國人只是告訴別的國家,美國欠他們多少美圓. 但是美國這些債是不用還的,哪個敢來追債? 哈哈
新加坡因為以華人為主,說華語.經濟發展的快,所以我們很多中國人從小就非常喜歡新加坡,嚮往新加坡. 就像中國人出國旅遊,一定要到各個國家的唐人街走走.明明知道那裡的東西國內都有,國內更便宜,但是大家都喜歡去看看. 新加坡其實就是東南亞的大唐人街.我們中國人都喜歡這個漂亮的國家漂亮的"唐人街".
其實新加坡在世界上的地位並不算高,她只是在東盟里算是比較有影響的國家.因為東盟一個比一個窮! ^_^ 就好比瑞士在世界上也算是一個比較發達的國家,但是瑞士生在歐洲,周圍都是強國,在歐洲瑞士有什麼影響力? 另外一個好比汶萊也在東南亞國家經濟也非常好,但是在世界上有名嗎?就是在東南亞也只是個富國而已.影響力非常小.
我今天在聽廣播的時候在聽播音員播即時匯率變化,說了新元對美圓,馬來西亞令吉,泰國銖,日圓,韓元,越南盾,印度尼西亞,汶萊澳元.等國家貨幣的匯率 ,我一直等 對人民幣匯率, 最後我非常失望的是,沒聽到! 這也許只是一個小問題, 但是這還是讓我聯想到新加坡對中國的態度.是敵是友.
我們國人都非常喜歡新加坡,但是新加坡人沒有像中國人那樣喜歡中國.新加坡喜歡報道別的國家的負面新聞,也是因為中國大,所以很多中國的負面新聞一定要上新加坡的報紙,當然新加坡的主流報紙海峽時報算是正規不怎麼亂寫,但是在新加坡有些報紙專門以攻擊中國政府為己任!!!!!!!!!新加坡政府並不 干涉.
說多了

⑷ 東盟和新加坡的經濟對比

新加坡的經濟
一、重要之經濟指針(2000年)

(一)國民生產總值:983億美元
(二)經濟成長率:9.9%
(三)每人平均國民生產毛額:24,486美元
(四)失業率:3.1%
(五)生產力:5.6%
(六)消費者物價指數:1.3%
(七)出口值:1,379億美元
(八)進口值:1,346億美元
(九)工業生產指數:15.2%
(十)外匯存底:803億美元
(十一)美元兌星元年平均匯率:(星元/美元)

二、具體之經濟措施

(一)經濟政策:

經濟發展政策方向為〔三化〕及〔一中心〕,所謂〔三化〕就是經濟國際化、自由化及高科技化;〔一中心〕即指將新加坡發展成環球城市中心。因而採取之經濟措施包括持續爭取外來投資、協助本地企業成為跨國企業、發展服務業以及加強人力資源之投資等。

1990年後期鑒於計算機信息產業迅速升起,電子商業一日千里,新加坡乃於98年大力發展所謂知識型經濟(Knowledge-Based-Economy, KBE),鼓勵人民學習最新科技知識,勇於創業,盼使新加坡經濟早日轉型,掌握另一波產業革命的契機。新加坡政府認為服務業及製造業為帶動新加坡經濟成長之雙引擎(twin engines),故目前其經貿政策重點在提高服務業競爭力及發展高科技產業,以使該國早日轉型為知識型經濟。

吸引並獎勵高科技、低污染、資本密集工業之外來投資。電子與石化為當前主導性之製造業。

(二)2000年之重要經貿措施:

(1)新加坡政府宣布提前在2000年4月1日全面開放新加坡的電信市場

新加坡政府1月份宣布提前在2000年4月1日全面開放該國電信市場,此舉使新加坡原訂於2002年4月1日起全面開放電信市場的目標提早了兩年。該國也同時宣布即日起取消外國公司只能直接或間接持有本地電信公司49%股權的上限。

(2)星元短期內不會國際化,但長期則無法避免此一趨勢

副總理李顯龍於1月份指出,星元國際化是無法避免的,但它不會在短期內發生,讓星元國際化不是黑白分明的問題,而是放寬管制的程度的問題。他重申,新加坡政府不讓星元國際化的政策的要點在於,阻止非居民借貸星元進行跟新加坡經濟無關的活動,這類活動可導致有大筆星元在海外,進而影響該國匯率管理機制的有效運作。

(3)新加坡公布「信息通信科技廿一」總藍圖的簡略大綱

新加坡信息通信發展管理局於2000年1月11日公布「信息通信科技廿一」總藍圖的簡略大綱。該總藍圖的目標是將星國信息通信科技業發展成為促進經濟的主要平台,以及使新加坡與世界主要商業、金融和信息通信科技樞紐聯系,並且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信息通信科技樞紐。根據該大綱,星國將從九大方面,發展信息通信科技作為另一個主要的成長領域,同時協助各領域的企業在網際網路經濟提升競爭力,以及培養一個信息通信科技普及的社會方式。

(4)新加坡政府公布「中小型企業廿一」10年發展計畫

新加坡政府近日公布「中小型企業廿一」10年發展計畫,以確保該國十多萬家中小型企業能更具活力和經得起知識經濟的考驗。此一由新加坡生產力與標准局、政府機構及私人企業等共同擬定的10年發展計畫希望能達到三大目標:

培養一批高成長的創新中小企業,以便到時年營業額超過一千萬星元的本地中小型企業數目從二千家增加到六千家。

發展具有高生產力的中小企業,通過重組、復興及提升來加強本地服務行業的中小型企業的生產力,使零售業的中小企業的生產力能夠提高一倍,每名工人所能帶來的增值可以從2萬8千星元提高到5萬6千星元。

創造一個具有知識基礎、親商的環境,以在10年內使到通過網際網路進行交易的中小型企業數目從8千家增加到3萬2千家。

(5)新加坡發表2000年新財政年度預算草案

新加坡財政部長胡賜道於2月25日發表新財政年度預算案,其有關財經方面的預算政策要點包括:

星國自2001估稅年起,將公司稅由26%調降至25.5%,以保持具競爭力的稅制。隨著經濟明顯復甦,1999年為協助商家而給予10%的公司稅回扣措施將取消。

在房地產市場仍舊疲弱情況下,房地產稅回扣延長至2001年6月30日,惟繳稅扣稅額由現行的55%下調至25%。
印花稅優惠范圍將配合企業重組與合並而擴大適用。
修改稅務優惠,任何在新加坡進行的製造業或非製造業領域的發明或創新,其專利收費均可享有90%的稅務優待。
計畫於今年6月30日撤銷股票交易印花稅,以增進新加坡股票交易所的競爭能力。

(6)新加坡政府發出66張電信新執照以配合開放市場政策

新加坡交通及信息科技部於3月29日發出66張電信新執照以配合開放市場政策。在獲頒發經營執照的新公司中,有5家系獲頒設施經營者執照,將在星國建立設施以提供服務;有24家獲頒服務經營者(個別)執照,需要租用國際電信網路以提供服務;有29家獲頒服務經營者(組別)執照,需要租用公共電話網路以提供服務。另外,現有的業者當中也有8家公司申請擴大業務范圍。

(7)貿易發展局將出資協助後勤業推行電子商務

新加坡貿易發展局與信息通信管理局等多個政府機構合作推行「信息科技行動計畫」(IT Action Plan),將在未來3年裡出資2千萬星元,協助新加坡後勤業推行電子商務。「信息科技行動計畫」是特別為本地從事後勤業務的公司所設計,它將是一個跨行業的電子商務平台,在綜合公司的內部管理和聯系的同時,也能與國際網路掛鉤。

(8)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宣布全面開放保險業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3月17日宣布自即日起全面開放保險業,同時撤消外國投資者在本地保險公司不能持有超過49%股權的限制,並鼓勵該國保險公司相互合並或與其它金融機構結盟。此外,金融管理局計劃推出一系列措施,提升保險公司的企業監管和營業行為水準,以保障保戶的利益。金融管理局指出,開放保險業的目的在於促進市場的現代化和效率,為新加坡人提供更多種類、更有價值的保險產品與服務,並且加強新加坡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9)電力經銷市場15個月內開放

貿工部長楊榮文3月份宣布,為讓新加坡的能源業有正確的競爭結構,星政府將在電力經銷市場全面引進競爭。為了製造公平競爭的經銷市場,新加坡政府將從2000年4月1日開始,讓新加坡能源公司把它旗下經營電力業務的能源供應公司移交給淡馬錫控股公司,此舉可將具有自然壟斷市場能力的電力輸送業務與電力經銷業務分開。星政府也將在15個月內落實電力市場大改革,除了發電廠之外,也將全面開放電力經銷市場,使用戶能有多家電力供貨商可以選擇,直接降低電費,以協助維持新加坡的成本競爭力。

(10)新加坡本地銀行3年內須脫售非金融業務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於6月21日宣布本地銀行集團應在未來3年內重組,分隔金融業務與非金融業務,並解除兩者之間的交叉持股情形。這意味本地銀行必須在這期限內將所有的金融活動集中到銀行名下,或另設一家金融控股公司管理金融業務,並脫售旗下的非金融業務及資產,包括房地產和在非金融機構所持的股權。此政策的目的旨在降低銀行受非金融業務影響的風險,加強市場紀律及透明度,並確保銀行管理層全神貫注在核心的銀行業務,提高國際上競爭力。

(11)星國政府宣布發展成為全球電子商務中樞的6個戰略

交通及信息科技部8月1日宣布該國已著手在6個戰略方向努力,以發展成為一個電子商務普及、互聯網人才濟濟的新經濟體及全球電子商務中樞。該6項戰略包括:

全面開放電信業,為電子商務奠定活力強勁的基礎。
協助企業界投入電子商務活動,未來將在貿易與交易業、製造與物流業、金融與銀行業等幾個領域發展電子社區。
促進消費者的需求,星國政府將從消費者對上網購物的信心著手,一方面教育消費者,一方面教育商家,同時檢討個人隱私和保安政策。

發展新加坡成為環球聯網之都,該國將協助新加坡公司到本區域發展電子業務。
同時繼續吸引世界級的電子商務公司在星國設立網路中樞。 吸引頂尖人才。
提倡電子生活方式。

(12)新加坡將管制網際網路上的證券業活動

新加坡副總理李顯龍於9月份宣布,該國政府將就網際網路上的證券業活動發布指導原則,在網際網路上提供投資意見都必須獲得金融管理局的執照,外國網站也不例外。網頁如果純粹只是轉載投資機構的研究報告,或只是與其它網站連接,則無須領取執照,不過,這些連接的網站本身必須領有執照。基本上,金管局將研究網頁的內容及性質,決定是否需要管制。

(13)星政府再撥70億星元作為未來5年發展科技費用

新加坡貿工部10月份宣布,該國將撥款70億星元作為未來5年(2001~2005年)國家科技計劃的發展費用,這使該國對這項科技計劃的撥款總額達到130億星元。這次的撥款比上兩個5年計劃的20億星元(1991~1995年)及40億星元(1996~2000年)增加許多,顯示了星政府對發展科技的堅定承諾。

三、風險評估及競爭力排名

依瑞士商業環境風險評估公司(Business Environment Risk Intelligence,
簡稱BERI)於2000年3月出版之各國「投資利潤機會評估」報告中指出,在全球50個列入評等國家中新加坡列為第2名。屬於低風險區。

BERI之各國投資利潤機會評比之評分標的,系依據列入評等國家之營運風險指針(Operation Risk Index, ORI)、政治風險指針(Political Risk Index, PRI)及外匯支付能力指針(Remittance and Repatriation Factor, R Factor)三項副指針各別評分,加權評分後,另計算出投資利潤機會評比。

根據瑞士洛桑(Lausanne)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Development Institute, 簡稱IMD)於2000年4月「世界經濟競爭力報告」(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Report)中指出,新加坡經濟競爭力連續5年世界排名第2。

IMD評估標的系以國內經濟實力、國際化程度、政府效能、金融績效、基礎建設、企業管理、科技實力第八大項目(總共包括220項細指針,其中統計指針136項,調查指針84項)作為評估各國經濟競爭力依據。

依據瑞士日內瓦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於2000年9月出版之「世界經濟競爭力」(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0)年度報告中指出,在全球53個列入評等國家中,新加坡名列第二。

WEF對經濟競爭力之定義為一國達到永續高經濟成長率之能力,以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作為評估之代表指針。該報告系以經濟開放程度、政府效能、金融實力、基礎建設、科技實力、企業管理、人力素質、政經社會制度等八大指針,作為評估各國競爭力之依據。

東盟經濟

剛剛過去的2006年是東盟經濟增長較快的一年。據亞洲銀行估計,2006年東盟GDP增長速度為5.4%,略低於上年的5.5%。增長主要得益於全球IT及其他高科技產品需求的增加、初級產品價格的上漲和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

那麼,2007年東盟經濟的表現將會如何?綜合影響東盟經濟的內外因素,筆者認為2007年東盟經濟仍將保持2006年的增長勢頭,但增長速度可能略微減緩。

首先,從影響東盟經濟的外部因素來看:

2007年,全球經濟的增長速度可能有所減緩,但衰退的可能性很小;美國經濟可能實現軟著陸;國際貿易雖然受多哈談判終止等因素影響,增速可能減緩,但仍可維持較高的增長速度;國際金融市場雖然面臨不可預測的變數,尤其是全球經濟失衡狀態下的潛在風險,但是爆發嚴重金融危機的幾率不大;石油價格巨幅上升的可能性也不大,雖然不排除突發事件引起油價暴漲的可能;同時,東亞經濟可能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特別是中國經濟可能會保持10%左右的高增長。

因此,綜合來看,盡管存在美國經濟硬著陸、全球宏觀經濟不平衡加劇、油價高位震盪、中國經濟硬著陸等風險,2007年外部因素對東盟經濟的發展還是偏向有利的一面。

其次,從東盟內部因素來看:

需求方面,2007年發達國家經濟增長減速可能會使支撐東盟經濟增長的出口需求有所下降,但一些東盟國家出現了內需復甦的跡象;投資方面,東盟有些國家投資環境在逐步改善,有些國家政局動盪的影響逐步減退,2007年私人投資可能會有所復甦。

更重要的是,目前東盟國家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尚有刺激內需和投資的政策空間。

東盟地區自2004年中以來一直奉行偏緊的貨幣政策,鑒於目前通脹壓力穩定並有下降的趨勢,該地區的央行可以保持利率穩定並有下調的空間。如果石油價格保持穩中有降,東盟石油進口國的財政壓力減輕,政府財政政策也將有更大的作為餘地。

再次,從東盟一些主要經濟體的內部情況來看:

2006年,印尼政府陸續頒布了基礎設施一攬子政策、投資環境一攬子政策以及金融部門改革一攬子政策,這些政策的逐步到位將進一步改善印尼的投資環境,刺激國內私人投資。

同時,2007年公共部門投資預計仍保持在較高的水平。因此,亞行預計2007年印尼的GDP增長速度為6.0%,高於2006年的5.4%。

菲律賓2006年的財政狀況有所改善,如果這一趨勢得以延續,將有助於2007年投資信心的恢復。消費方面,佔GDP 11%~12%的海外匯款將繼續支撐著菲律賓的私人消費。預計2007年菲律賓經濟增長和上年持平。

2006年,泰國經濟受到政治動盪、高油價、高利率等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由於2007財年預算案的通過被耽擱,政府一些大的基礎設施投資計劃被擱置,2007年的政府支出和投資會受到一定影響。過渡政府成立後,政治上的不確定性減少,私人投資可能有所反彈。

馬來西亞則受到美國經濟增長減速和全球電子產品需求減少的影響較大。美國是馬來西亞最大的出口市場,電子產品的出口佔到馬來西亞出口的50%以上,因此2007年馬來西亞的經濟增長速度會相應下降。由於目前財政赤字佔GDP的比重較小,政府可以增加投資刺激經濟。

東盟國家中新加坡經濟開放程度最高,也最容易受到國際市場波動的影響。美國經濟軟著陸和IT市場需求的下降會對新加坡經濟造成很大的影響。盡管從內部來看,實際工資的增長以及資產價格的上漲都有利於內需的擴大,新加坡經濟2007年還是難以達到2006年的水平。

東盟經濟與中國具有較高的相關性。2006年,東盟是中國第四位進口來源地,同時東盟還是中國第五大出口目的地。隨著進出口貿易的增長,中國對東盟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相比之下,東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相對要小些。

按照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進程,2007年中國和東盟貨物貿易的平均關稅將下降到6.6%,這將有力地促進雙邊貿易的增長。受到發達國家經濟增速減緩的影響,中國-東盟雙邊貿易在總量快速增長的同時增幅可能會有所回落。但近年來,中國與東盟間的服務貿易發展迅速。2007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框架下的《服務貿易協定》即將簽署,這對雙邊服務貿易的增長是很大的推動。

⑸ 東盟小國為何能帶動大國

向柯 近日,第11次中國與東盟領導人會議、第11次東盟與中日韓領導人會議、第8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等在新加坡舉行。在世界關注東亞地區政治走勢的時候,人們發現,東亞地區的一體化和區域化的特點,呈現出一種完全不同於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情形。 在歐盟地區,其區域一體化是在西歐的兩個核心大國法國和德國的共同推進下,而演繹發展至今的,德國和法國其國力之強大,在西歐無他國可以比擬;而在北美自由貿易區內,則以國力最為強大的美國為主導推動力量,毫無疑問美國也是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核心。 而在東亞地區,則出現了一種完全不一樣的模式。縱觀中國與東盟領導人會議、東盟與中日韓領導人會議等等,人們不難發現,東盟國家在東亞政治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而周邊大國如中國、日本、韓國甚至是澳大利亞、美國,都是經過了東盟的政治撮合,才能加入到該地區的政治對話之中。而所有東盟國家中,幾乎沒有一個綜合國力可以匹敵中日等國家的。 若以「小國無外交」的習慣性思維,確實難以理解在東亞地區正在進行的這場政治盛會。若換一角度去思考,卻不難發現東亞地區的政治格局,卻正反映出一個新的國際政治特點:大小國家主權一律平等前提下的互惠互利,這一特點之所以能夠萌芽,成形,周邊大國尤其是中國的和諧外交理念的推動作用可謂巨大。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的東亞、東盟國家普遍認識到,中國是願意和東南亞國家一起推動經濟發展的,中國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的行為表明,中國不會以鄰為壑,反而會雪中送炭。而中國提出的區域平等合作,共同開發的建議,也得到了東南亞國家的普遍認可。因此,盡管東亞地區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建設和諧東亞,促進和平發展,符合各國的共同利益,隨後逐漸會聚成一股新潮流。 從1997年至今的10年,東亞合作從無到有,取得輝煌成就。在此過程中,中國日益崛起,並與東亞、亞太、世界之間,找到了一條合作、協調、互利、共贏的道路,彼此成就對方。 中國和東盟合作的成功,吸引了日本、韓國,兩國也隨後仿效中國。中國與東盟的合作效應甚至引起了澳大利亞、美國和印度的注意,這些亞太外圍國家隨後也紛紛以各種形式,加入東亞的政治合唱。 而中國與東盟國家在合作過程中,形成的國家不分大小真正平等的潛規則,也為後來以不同形式加入的其他大國所接受,於是乎,一種不同於歐盟的東亞政治新氣象漸漸成型。因此,我們也見到了少有的政治人物聚會合影:美國總統、日本首相和中國領導人會排列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家領導人的邊上。 所謂「成人之美,報必善焉」,與東亞合作本身的發展,也成為中國外交的最大亮點之一,使中國獲得了地區戰略依託。迄今,中國已參與「10+3」框架的全面合作,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成為東亞峰會的主導成員,促進形成了多層次、多領域的合作網。並構建了中、日、韓領導人定期會晤機制,推動東亞峰會扮演廣泛的地區戰略對話平台,贏得了地區政治威信。 外交部副部長王毅稱,東亞合作是「探索新型國家關系和國際秩序的有益嘗試」,此言可謂一語中的。只有在平等互惠、開放包容的外交理念下,才可能催生今日東亞地區「小國帶動大國」的和諧局面。

⑹ 為什麼東盟很重要舉列說明

東南亞國家聯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簡稱東盟(ASEAN)。1967年8月8日成立於泰國曼谷,現有10個成員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新加坡、汶萊、柬埔寨、寮國、緬甸、越南。總面積約449萬平方公里,人口6.54億(截至2018年)。

近年來,東盟成為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區域之一,也積極拓展與區域內外國家合作。其中,中國與東盟國家淵源深厚,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往來頻繁,緊密交織。

過去20年,中國與東盟不斷加強政治互信,人文交流,同時經濟往來成就斐然。2018年11月發表的《中國-東盟戰略夥伴關系2030年願景》,進一步拓展了中國-東盟合作,強化了中國-東盟關系,使之成為最具實質性、最具活力和互利共贏的關系之一。

黎剎系統大學政治系主任梅達多:中國和東盟在合作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雙方建立合作共同體,在今年4月9日舉行了第20次中國-東盟聯合合作委員會會議。中國和東盟簽訂的行動計劃已經有82%得到實現,這些行動計劃涵蓋了貿易、旅遊、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健康、教育、文化等諸多領域。

在中國-東盟關系中,經貿往來是一大亮點。目前,中國已經連續9年成為東盟第一大貿易夥伴,東盟連續7年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2018年,雙邊貿易額達到5878.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038萬億元,中國和東盟雙向累計投資總額已超過2000億美元。與此同時,「一帶一路」倡議成為中國與東盟經濟合作的新亮點和新焦點。在雙向貿易增長迅速的情況下,通過興建公路、鐵路和港口基礎設施改善中國與東盟之間的交通連接,進而減少物流成本、進一步推動貿易增長,拉動就業。

泰國法政大學政治科學系教授巴博:中國和東盟關系密切,現在中國是東盟第一大貿易夥伴,也是泰國第一大貿易夥伴,這也使得我們受益很多,不僅在貿易領域,在投資和旅遊業等很多方面,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比如「一帶一路」倡議對東盟幫助很大,我們東盟國家需要大量投資建設基礎設施。

隨著全方位合作的不斷加深,中國和東盟休戚與共,正在以政治安全、經貿、人文交流三大支柱為主線,全力打造更高水平的戰略夥伴關系,正在邁向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


⑺ 關於KRA CANAL對新加坡的影響

對於新加坡來說,克拉地峽運河項目無疑是自己的死穴。新加坡的港口業務和石油行業是其經濟支柱,馬六甲海峽的地理優勢使其獲得賴以生存的經濟、軍事和政治資源。所以新加坡在運河項目上應該是不會妥協的,新加坡在東盟的地位很高又是美國在東南亞重要的戰略夥伴,它會不惜動用一切政力量源阻止項目的實際落實。通過拉攏東盟中與中國有南海糾紛國家,利用美國和新加坡共同的利益關系對中、泰施加壓力阻止運河項目。目前來講,運河項目正式啟動會把新加坡更推向美國一方(雖然早就已經完全親美,所以這點上中國也就無所謂了。。。),有可能會鼓動其他東盟的南海國家升級同中國的南海矛盾,但是對此不能期望太多,因為東盟國家實力有限而且並不團結。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31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68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84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42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98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50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81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91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24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