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什麼時候抗日
A. 新加坡之戰的簡介
新加坡是大英帝國皇冠上的一枚小寶石,1941年,英國完全低估了日軍的戰鬥力,直到日本出其不意地攻擊新加坡。英國將軍白思華負責捍衛馬來亞的富庶殖民地。「馬來亞之虎」山下奉文則領軍將白思華逐出。日軍起初寡不敵眾,不過藉由虛張聲勢、速度和腳踏車,將英國打得潰不成軍,重擊大英帝國在東方的中心。英軍投降後,大約有十三萬名印度、澳洲和英國士兵成為戰俘。由於新加坡保衛戰中「星華義勇軍」堅持抗日,再加上此前新加坡華人對中國抗日戰爭的援助,日軍對新加坡抗日的華人進行了大整肅(新加坡大屠殺),約五萬名華人遇難。
B. 二戰時期日軍是如何攻佔新加坡的
1941年下半年,德軍轉向東線進攻蘇聯,大英帝國本土所受的壓力已逐漸減少,同時日本南下太平洋的意圖日趨明顯。丘吉爾決定派遣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反擊號戰列巡洋艦和護航艦只組成新太平洋艦隊(Z艦隊)奔赴遠東。 12月4日,Z艦隊達到新加坡。 Z艦隊也就是防守新加坡的海軍全部主力。這時馬來半島和新加坡陸軍部隊共有約8.8萬,由英國、澳大利亞、印度和馬來軍組成,帕西瓦爾中將負責指揮陸軍。空軍有約150架老式飛機,如美國淘汰的F2水牛式戰斗機。
日軍的實際戰略目標是盛產石油的荷屬東印度群島(現印尼),襲擊珍珠港也只是戰略支援任務。為取得荷屬東印度,必需要經過英屬的馬來半島。日軍對馬來半島的進攻兵分兩路:一是陸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已經進佔印支南部的近衛師團,從陸上進入泰國,佔領曼谷後,沿馬來半島南下;另一路是山下奉文中將率領的第5和第18師團,分批從海上登陸。新加坡的防禦是針對海上進攻的,岸炮只有極少數可以作大角度旋轉,所以對付後面的登陸毫無用處。此時新加坡還有英、澳、印聯軍約8萬人,糧食彈葯雖較為充足,士兵士氣低落,無制空、制海權。
整修一周後,馬來虎山下奉文向獅城發出了致命的吼聲。42年2月8日晨,日軍炮兵和航空兵對新加坡島上的火炮陣地、機場等設施進行了猛烈轟炸。隨後,近衛師團在新加坡東北角的開闊地帶佯裝登陸,使守衛在東北部的英軍主力第18師不能向其他處調動。2月8日夜,日軍主力第5和第18師團乘沖鋒舟在長堤以西灌木和沼澤地登陸,守在這里的是疲憊不堪且疏於防範的澳大利亞軍。日軍登陸後,著手建立並鞏固登陸場,隨後近衛師團也向西轉移並在登陸場登陸。日軍3個精銳師團並肩向南推進。至2月14日,日軍先後佔領了武吉知馬高地、因保丁水庫和加冷機場等要地,並對城區造成三麵包圍之勢,同時加緊空襲。2月15日,在日軍登陸一周後,帕西瓦爾簽定了無條件投降書,這座「東方第一堅城」落入日軍之手。
帕西瓦爾用了9周的時間最終將大英帝國苦心經營的獅城交給了日本帝國,其中戰略處於被動當然是主要原因,但防禦戰術的失誤也不可忽視的。
C. 新加坡歷史沿革大概是怎麼樣的
早期歷史
公元3世紀,馬來人將新加坡的主島命名為蒲羅中,取意馬來半島末端的島嶼。後來,新加坡又被賦予海峽之邦的別譽,因而先有早期的華人移民以Selat (海峽)為本源,呼其作石叻。1330年,中國元代航海家汪大淵首次來到新加坡,並在所著《島夷志略》一書中將之稱為單馬錫,並留下了「近年速古台王朝曾派七十多艘兵船攻打單馬錫,一月不下」的記錄。1365年的《爪哇史頌》把新加坡叫做Tamusik,而繪制於1430年(明代宣德五年)的《鄭和航海圖》則稱新加坡為淡馬錫(海城)。一直到14世紀末,梵文名字Singapura(獅城)才首次出現。
英屬時期
1819-1942
18世紀中葉,英國正在擴張其在印度的版圖以及與中國的貿易。他們急需找到一個能夠讓其船隻停泊、維修的港口,以在與荷蘭人的貿易競爭中取得優勢。1818年末,總督斯坦福·萊佛士爵士在馬來半島的南端建立一個新的貿易港。1819年1月29日,萊佛士登陸新加坡本島,發覺此地擁有發展成為港口的優越條件,新加坡南部的水域寬敞很少風暴影響,附近的溪間也有充裕的水源提供飲用水。
最初新加坡隸屬於英屬印度殖民當局管轄。到了1820年,新加坡開始為大英帝國產生利潤。1824年,新加坡的殖民地地位進一步得到確立,2個新的條約正式簽署,並於1826年成為海峽殖民地。1832年,新加坡成為海峽殖民地政府的所在地。1867年4月1日,正式成為英國的直轄殖民地,由位於倫敦的殖民地辦公室直接管轄。20世紀初的新加坡從沼澤遍布的荒地,躍升成為第7大港口,她也成為英帝國極為重要的據點之一。
日據時期
1942-1945
日本空軍突然襲擊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由此打響。日本的目標是要通過攻佔東南亞來取得當地的天然資源,另外作為英國在東南亞的政治經濟中心,日本勢必拿下新加坡才能徹底把英國人趕出東南亞。
新加坡華僑人口密集,這里是南洋華僑抗日運動中心,陳嘉庚領導的「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僅抗日義捐一項,便發動東南亞八百萬華僑,為中國籌集了約合4億余元國幣的巨額外匯。此時落入虎口的新加坡華僑由於先前曾大力援助中國抗日,又組織義勇軍進行過英勇的抵抗,因而遭到日本的忌恨和瘋狂報復,星洲淪陷以後,日軍對新加坡華裔展開大規模的屠殺行動(新加坡大屠殺)以泄心頭之恨。
珍珠港事件隔天,日軍在馬來亞北部的哥打峇魯登陸,戰爭開始僅55天,日軍就佔領了整個馬來亞。1942年2月15日(春節),白思華中將向日本陸軍的山下奉文將軍投降後,日本將新加坡改名為「昭南島」,行政上稱作「昭南特別市」。同年2月18日至25日,為報復星華義勇軍和先前支持中國抗日的新加坡華人,日軍開展了以「大檢證」為名的肅清行動。日軍當局在多個地方設立「甄別中心」,他們的計劃是甄別所有介於18至50歲的華裔男性,將所有的「反日分子」鏟除,最後日軍抓走約二萬多人,當中絕大多數被帶到郊區或偏遠的海邊予以集體槍殺,剩下則被送到泰國做苦工。日軍還勒索南洋華僑,要華僑交出五千萬元俸納金,山下奉文當時給的理由是:「華僑支持重慶政府抗日,這筆俸納金,是你們向日軍贖罪的買命錢。」
由於資源嚴重缺乏,致使許多民眾不得不在自家花園里種植各種農作物來果腹。經歷了3年半的苦難,隨著日本的投降,新加坡人民無不高興,最終1945年9月12日,在政府大廈舉行了受降儀式。據不完全統計,在日本佔領3年半的期間,至少有5到10萬名新加坡華人慘遭殺害。為了安撫冤死的亡靈,新加坡和平紀念碑於1967年2月15日落成矗立在美芝路,紀念碑四面都有不同文字的銘文,中文部分這樣寫道:「一九四二年二月十五日至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八日,日軍佔領新嘉坡,我平民無辜被殺者,其數不可勝計。越二十餘年始得收斂遺骨,重葬於此,並樹豐碑永志悲痛。」
此後,新加坡每年都要在紀念碑旁舉行悼念和祭祀活動,以緬懷在二戰慘遭殺害的平民百姓。 對新加坡日治時期的歷史有興趣的話,請搜索新加坡電視劇《和平的代價》視頻。這部連續劇真實的反映出當年的境況,歲月無聲,人間有情,歷史決不容忘懷 ,陳嘉庚和林謀盛烈士等歷史人物和新加坡先輩的抗戰經歷和苦難使新加坡後人深為感動。
邁向自治與合並
1945-1963
1945年9月,英軍回到新加坡,1946年3月,軍管結束,海峽殖民地也正式解散。1946年4月1日,新加坡成為直轄殖民地。戰後的新加坡已經與戰前大不相同,人民要求在政府中有更大的發言權。總督的權力被分散,一個由官方人士及被任命的非官方人士組成的顧問組成立。該體系於1947年7月變為兩個分開的行政及立法會議。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地位。1961年5月27日,馬來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公布了想把新加坡、馬來亞、汶萊、沙撈越和北婆羅洲(沙巴)聯合起來組成聯邦。對此,李光耀決定舉行全民投票,最後71%的人投贊成票。在1963年,新加坡連同當時的馬來亞聯合邦、砂拉越以及沙巴共組成立馬來西亞聯邦脫離英國的統治。
新馬合並
1963-1965
合並後,新加坡開始和中央政府發生矛盾,對治國方針也有不同的看法。新馬政府第一次發生公開的矛盾是在1963年12月21日。總理李光耀批評馬來西亞的年度預算案沒有給予提升社會狀況足夠的預算。新加坡的商人也開始投訴中央政府歧視他們,沒有給他們和其他州屬一樣的利益,反而對他們實行固打制。雙邊經濟的矛盾在1964年12月,中央政府要求新加坡將上繳中央的稅收從40%增加到60%後升溫。當時馬來西亞財政部長陳修信說這是因為印尼的對抗活動而導致軍備預算案增加。同月,中央政府宣布將關閉新加坡的中國銀行的分行,原因是中國銀行在資助馬來亞共產黨的武裝活動。
兩地在政治上也有沖突,1963年,由巫統、馬華和國大黨組成的聯盟黨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參加了新加坡州選舉。然而,聯盟黨不僅未添一席,原有的三個選區也被人民行動黨奪取。1964年9月,由於印尼特務的挑撥離間,新加坡又發生了種族暴亂。印尼特務將一名馬來族三輪車夫謀害後逃走,馬來人認為是華人乾的,所以展開報復行動,結果雙方死傷慘重。 「馬來人至上」的觀念逐漸走向了舞台的中心。非馬來人的政黨都公開表示反對「種族主義」 的信條。1965年5月,新加坡行動黨和其他主要的反對黨主張以「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的民族平等方式來取代「土著優先」的保護土著政策。行動黨與巫統的政治較量更在1964年7月及9月兩次引發新加坡種族騷亂。最後,首相東姑阿都拉曼以避免局勢惡化為由,在1965年8月7日要求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於是,8月9日,以巫統為首的執政聯盟在國會緊急通過修憲,國會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將新加坡驅逐出聯邦,小島無奈被迫獨立。
新加坡共和國
1965至今
在獨立建國後,新加坡尋求國際承認,於1965年9月21日加入聯合國。同年10月新加坡加入英聯邦。1967年8月8日新加坡也協立亞細安(東盟)。作為一個蕞爾小國,世界對於新加坡是否能繼續存在表示疑問,除了主權糾紛,其它重要的問題包括住宅短缺,缺乏土地與天然資源。失業率當時高達12%。
為了求存求活,新加坡開始一連串的措施,發展工業及經濟。於1961年設立的經濟發展局致力於實行國家經濟發展方針,重視製造業,裕廊工業區正式成立,並在加冷、大巴窯等地建立輕工業基地。為了吸引外資,政府決定給予外國企業優惠。同年,經濟發展局重組,裕廊鎮管理局以及新加坡發展銀行也在該年成立。
工業化之迅速使得新加坡的製造業在十年內成為世界主要電子產品出口國。雖然新加坡的國內政治上的自由空間逐漸被壓制,經濟上卻取得高速發展,很快成為東南亞重要的金融和轉口貿易中心,成為當時的「亞洲四小龍」之一。與此同時,新加坡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住房、教育、交通等問題都得到解決。
D. 二戰中新加坡有沒有"抗日
當然,抗日了呀日本有名的將領山下奉文。把新加坡給佔領了,你說新加坡人,他抗日還是不抗日呢?
E. 新加坡的歷史簡介
新加坡歷史可追溯至3世紀,當時已有土著居住,其最早文獻記載源自3世紀東吳將領康泰所著的《吳時外國傳》,據新加坡學者許雲樵考證,蒲羅中是馬來語「Pulau Ujong「之對音。
「蒲羅中」是新加坡島最古老的名稱,意為「馬來半島末端的島嶼」。新加坡古稱淡馬錫。8世紀屬室利佛逝王朝。18~19世紀是馬來柔佛王國的一部分。
1819年,英國人史丹福·萊佛士抵達新加坡,與柔佛蘇丹訂約,開始在新設立貿易站。1824年,淪為英國殖民地,成為英在遠東的轉口貿易商埠和在東南亞的主要軍事基地。
1942年被日本佔領。1945年日本投降後,英國恢復殖民統治,次年劃為直屬殖民地。1959年,新加坡實現自治,成為自治邦。
1963年9月16日與馬來亞、沙巴、沙撈越共同組成馬來西亞聯邦。1965年8月9日脫離馬來西亞,成立新加坡共和國。
(5)新加坡什麼時候抗日擴展閱讀:
新加坡在建國後尋求國際承認,於1965年9月21日加入聯合國。同年10月新加坡加入英聯邦。1967年新加坡也協立東盟。
作為一個蕞爾小國,世界對於新加坡是否能繼續存在表示疑問,除了主權糾紛,其他重要的問題包括住宅短缺,缺乏土地與天然資源。失業率當時高達12%。
新加坡為了求存求活,開始一連串的措施來發展工業及經濟。於1961年設立的經濟發展局致力於實行國家經濟發展方針,重視製造業,裕廊工業區正式成立。
並在加冷、大巴窯等地建立輕工業基地。為了吸引外資,政府決定給予外國企業優惠。同年,經濟發展局重組,裕廊鎮管理局以及新加坡發展銀行也在該年成立。
工業化之迅速使得新加坡的製造業在十年內成為世界主要電子產品出口國。雖然新加坡的國內政治上的自由空間逐漸被壓制,經濟上卻取得高速發展。
很快成為東南亞重要的金融和轉口貿易中心,成為當時的「亞洲四小龍」之一。與此同時,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住房、教育、交通等問題都得到解決。
吳作棟在1990年11月接替從1959年開始執政的李光耀,成為新加坡第二位總理。新加坡在1993年舉行第一次民選總統選舉,王鼎昌出任第一任民選總統。
納丹於1999年出任新加坡第二任民選總統。2011年8月總統選舉成績揭曉,陳慶炎僅以0.34%(7269票)微差的優勢領先陳清木和另外兩位候選人,當選為第三任新加坡民選總統。
F. 為什麼抗日題|材的電視劇經常提到新加坡
1942年新加坡被侵略的日軍佔領。1965年,新加坡正式獨立。新加坡雖然華人居多但是和中國的抗日戰爭其實沒有多大實際的關系。
G. 馬來西亞和菲律賓二戰時被哪國侵略了,二戰時新加坡是什麼狀況
在二次大戰前,菲律賓是美國的殖民地。日本對美開戰以後,對駐扎菲律賓的美軍發起了進攻,佔領了菲律賓。日本投降後,美國允許菲律賓於1946年獨立。獨立後的菲律賓以日本在二戰時對菲律賓造成了巨大人員經濟損失為由,向日本提出了100億美元的巨額賠款。最初日本政府只同意向菲律賓提供2•5億美元的賠款,雙方一度爭執不下。對菲律賓的賠款談判成為日本賠款談判中最艱難的談判。
由於日本和菲律賓都是美國的盟國,美國對賠款的問題進行了調停。在美國的調停下,雙方終於在1956年達成協議。協議規定日本向菲律賓提供純賠款5•5億,分10年付清;另外在20年內向菲律賓提供2•5億美元的借款。日本對菲律賓的賠款共計8億美元。
然而日本的戰爭賠款,被當時的菲律賓馬克斯總統夫婦當作私人或家族的財產私吞和揮霍掉了,真正受到戰爭損害的菲律賓人民並沒有拿到本該賠給他們的戰爭賠款。這在某種意義上成為對戰爭賠款之意義的諷刺。
4、對越南、寮國、柬埔寨的賠款
越南、寮國、柬埔寨組成的印度支那,原是中國的保護國,1893年淪為法國的殖民地。1939年二次大戰爆發後,1940年6月法國向德國投降。作為德國的同盟國日本,向法國投降政府提出讓日軍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切斷美英援蔣的道路。在德國的壓力下,法國投降政府於1940年8月同意日軍進駐法屬印度支那,日本成為印度支那的實際控制者。在戰況對日本十分不利的情況下,日本軍隊忽然於1945年1月宣布打倒印度支那的法國殖民政府,讓越南、寮國、柬埔寨三國獨立。
1945年7月的波茲坦會議上,確認中國和英國共同佔領印度支那,北16度線作為中國和英國的佔領區的分界線。1945年8月,20餘萬中國軍隊進入北緯16度線以北的印度支那。可是日本扶持起來的印度支那獨立部隊卻反對外國軍隊進入印支,1946年7月中國和英國軍隊撤出印支,將印支交還給原來的宗主國法國。印支獨立部隊反對宗主國法國的返回,開始與法國軍隊展開游擊站。1950年2月,法國被迫承認印支三國越南、寮國、柬埔寨獨立。
由於日軍進入印支三國是通過法國政府允許和平進入的,所以沒有給印度支那造成較大的損害,因此賠償額也比較少。1958年到1959年日本份別和越南(南越)、寮國、柬埔寨三國政府達成協議,分別賠償越南:3900萬美元;寮國:278萬美元;柬埔寨:417萬美元。
5、對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賠款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在英國殖民地時代統稱馬來亞,1951年9月舊金山對日講和會議時,馬來亞仍是英國的殖民地。所以英國在舊金山對日和會上放棄日本的賠款,也就意味著代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殖民地也放棄日本的賠款,因此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獨立後,在法律上已沒有資格向日本索取戰爭賠款。
新加坡是海外華僑聚集的地方,新加坡的華僑們在中日戰爭中曾積極支持中國的抗戰。因此1942年日軍佔領新加坡後,曾大肆搜捕華僑中的抗日分子,即所謂"華僑大檢證"。此外,日軍在佔領期間發起了強迫華僑捐款的"獻金"運動,要求華僑們捐款5000萬元(英國當時發行的馬來亞貨幣單位)。1962年,新加坡機場附近的建設工地中,從地下挖掘出600多具人骨,據說這是日軍佔領新加坡時屠殺華僑的遺體。因此在新加坡掀起了向日本討還"血債"的運動。
日本以英國已放棄賠償為由,聲稱新加坡根據國際法無權再向日本索取賠款。然而新加坡方面卻說:"賠款不應該僅僅考慮法律,更要考慮到道義,新加坡在道義上有權向日本追討『血債'"。1962年8月,約有10萬新加坡華人舉行遊行示威,要求日本對血債進行賠償。兩國間關系一時間十分緊張。
後來新加坡方面撤回了賠償血債的要求,但要求日本賠償當年的5000萬元獻金。1967年9月21日,兩國達成了"日本國和新加坡共和國9月21日協定"。一般的國際協定都要說明是關於什麼問題的協定,之所以會有"9月21日協定"這樣奇怪名字的協定,主要是日本政府害怕提到賠償的字樣會遭到國內反對黨的攻
在"9月21日協定"中,日方同意提供5000萬元的無償援助作為賠償當年的強征捐款。但強征捐款是在當時的馬來亞境內進行的,所以賠款應該分給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各一半,最後新馬兩國各得到2500萬元的賠款。馬來西亞本來沒有向日本要求賠款,但在新加坡的斗爭下,也得到了一筆"意外的收獲"。
H. 新加坡在1941年被日軍殺10萬抗日誌士(多為華人),為什麼現在更喜歡日本
新加坡是在二次大戰以後才成立的國家,當時和日本打仗的時候,只不過是英國殖民地。所以新加坡人不認為當時抗日誌士是為新加坡的誕生而獻身,反而認為是為英國殖民主義賣命而死。
這樣,他們的死就輕於鴻毛,當然不會有人紀念他們了,反而是英軍戰死的卻有人紀念。
I. 抗日戰爭期間,新加坡成立了由誰為主席的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
抗日戰爭期間,新加坡成立了由陳嘉庚為主席的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
南僑總會成立時,發表《南僑代表大會宣言》,無情揭露日本侵華的暴行,號召全南洋華僑堅抱抗戰最後勝利的信念,各盡所能,各竭所有,力求實踐其每月近400萬元的常月捐; 勉勵南洋華僑精誠團結,密切聯系;
要求全體僑胞積極向祖國投資,增強祖國的經濟實力。同時,宣言希望南洋華僑同所在地政府搞好關系,爭取他們同情中國抗戰。南僑總會的成立,標志著南洋華僑沖破傳統的幫派地域觀念,實現了建立在抗日救國基礎上的大團結,從而使南洋華僑的抗日愛國救亡運動走上了新的道路。
總會成立大會後,南洋各地80多個籌賑會,1000多個分會在南僑總會的領導下,為祖國抗戰籌賑捐款,派遣僑胞回國參戰,組織華僑慰勞團,有力地支援了國內的抗戰。
南僑總會主席為陳嘉庚,副主席為庄西言、李清泉。
(9)新加坡什麼時候抗日擴展閱讀:
陳嘉庚的經歷:
一、陳嘉庚1910年春,毫不猶豫的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喚醒僑胞,興我中華。
二、1928年,濟南慘案發生後,他組織南洋華僑掀起了聲勢浩大的聲援運動,同時發起全面抵制日貨運動,在腐朽的封建專制和新型的民主革命之間,在民族尊嚴與帝國主義強權之間,他的態度和立場是鮮明積極而堅定的,抗日戰爭爆發後,陳嘉庚立即投身於這場關繫到民族存亡的斗爭洪流。
三、1938年11月,他被推選為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主席,帶頭捐款捐物,精心籌劃組織,三年多的時間共籌款15億元,還有大量葯品、卡車的物資,同時在新加坡和重慶投資建立制葯廠,有力地支援了中國人民的抗日斗爭。
四、1939年他應國內之情在南洋各地招募了3200餘名汽車司機和修理工,在新開辟的滇緬公路上搶運抗戰急需的戰略物資,為中國的全面抗戰發揮了重要作用。
五、1940年前,陳嘉庚一直是個堅定的擁蔣派,西安事變後的1937年4月9日,他接受《南洋商報》采訪時,不但強烈的批評張、楊的兵諫行為,而且對國共合作發表了一邊倒的看法:國共沒有任何聯合的道理,唯有在中央軍的指揮下才能長久。
他組織的南洋華僑的多次捐款,也全部匯交了國民政府,這是他對共產黨人還缺乏了解,三年後他才對中國的抗戰真相有了新的認識,思想上也有了質的飛躍。
六、1940年5月31日,陳嘉庚和慰勞考察團一行來到延安,受到延安軍民各界熱烈而隆重的歡迎,陳嘉庚一行人深入雅安的學校,機關,工廠,商店和醫院,與群眾廣泛接觸,並與華僑青年和集美廈大奔赴延安的校友交流座談。
邊區的官兵一致艱苦奮斗,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邊區人民在物質條件極度匱乏的困難中,仍然積極而堅定的抗日和樂觀向上朝氣蓬勃的革命精神,使他們深受感動,與中共領導特別是毛主席的多次悔悟,使他極為震撼。
七、1932年年初英軍不戰,而向日軍佔領了新加坡,早就被認定為南洋抗日巨頭的陳嘉庚遭到了日本憲兵隊的瘋狂搜捕,必欲殺之而後快。
幸得友人陳貴賤幫助陳家崗,未能來得及與家人告別,也未能帶走一件行李,匆忙中乘一艘小火輪逃往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夜裡不久也為日軍佔領,陳嘉庚在黃季丹等校友的幫助掩護下,更名改姓多次轉移仍然深陷重圍,時時有被捕殺的危險,歷經了磨難。
為了防備,一旦落入敵人之手,則必定強迫他當傀儡做漢奸,因為他身上一直藏著一小包青化甲,隨時准備殉國成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