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張建安是哪裡人
『壹』 姓張男孩名字好聽大全
辰逸(讓人覺得很舒服的名字,且和「沉毅」「誠意」二詞同音) 浩宇(胸懷猶如宇宙,浩瀚無窮) 瑾瑜(出自成語---握瑾懷瑜,比喻擁有美好的品德) 皓軒(意為:光明磊落,氣宇軒昂) 擎蒼(頂天立地,男兒本色)(出自宋代詩人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左牽黃,右擎蒼...」) 擎宇(不喜歡上面的哪個還可以選這個,意思相同) 致遠(出自諸葛亮的《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燁磊(光明磊落) 晟睿(「晟」是光明、興盛的意思;「睿」是智慧的意思) 文博(文采飛揚,博學多才) 天佑(生來就有上天庇佑的孩子) 英傑(英俊傑出) 致遠(出自諸葛亮的《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俊馳(出自成語:俊才星馳) 雨澤(恩惠像雨一樣多) 燁磊(光明磊落) 偉奇(偉大、神奇) 晟睿(「晟」是光明、興盛的意思,讀shèng;「睿」是智慧的意思) 文博(文采飛揚,博學多才) 天佑(生來就有上天庇佑的孩子) 文昊(昊的字意是:廣大無邊) 修潔(修:形容身材修長高大,潔:整潔) 黎昕(黎:黎明 昕:明亮的樣子 ) 遠航(好男兒,就放他去遠航吧) 旭堯(旭:旭日 堯:上古時期的賢明君主,後泛指聖人 ) 聖傑(聖:崇高 傑:傑出 ) 俊楠(俊:英俊 楠:堅固 ) 鴻濤(鴻:旺盛,興盛 ) 偉祺(偉:偉大 祺 :吉祥 ) 榮軒(軒:氣度不凡 ) 越澤(澤:廣博的水源) 浩宇(胸懷猶如宇宙,浩瀚無窮) 瑾瑜(出自成語――握瑾懷瑜,比喻擁有美好的品德) 皓軒(意為:光明磊落,氣宇軒昂) 擎蒼(頂天立地,男兒本色)(出自宋代詩人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左牽黃,右擎蒼…」) 擎宇(意思同上) 志澤(澤:廣域的水源 ) 子軒(軒:氣度不凡 ) 睿淵(睿智;學識淵博) 弘文(弘揚;文:文學家) 哲瀚(擁有廣大的學問) 雨澤(恩惠) 楷瑞(楷:楷模;瑞:吉祥) 建輝(建造輝煌成就) 晉鵬( 晉:進也,本義,上進 鵬:比喻前程遠大 ) 天磊(磊:眾石累積 ) 紹輝( 紹:繼承 輝:光輝 ) 浩南(浩:浩大 ) 澤洋(廣闊的海洋 ) 鑫磊(鑫:財富 ) 鵬煊(煊:光明,讀xuān ) 博文(文韜武略,博大精深 ) 昊強(昊:蒼天,蒼穹 ) 越澤(越過廣闊的水源 ) 旭堯(旭:旭日 堯:為傳說中上古的賢明君主,後泛指聖人) 偉宸(宸:古代君王的代稱 ) 志澤(澤:廣域的水源 ) 博超(博:博大 超:超越 ) 君浩(君:君子 浩:浩大 ) 子騫(騫:高舉,飛起 ) 鵬濤(鵬:比喻氣勢雄偉 ) 炎彬(炎:燃燒 彬:形容文雅 ) 鶴軒(鶴:閑雲野鶴 軒:氣度不凡 ) 偉澤(偉:偉大 澤:廣域的水源) 越彬(彬:形容文雅 ) 風華(風華正茂 ) 靖琪(靖:平安 琪:美玉 ) 明輝(輝:光明 ) 偉誠(偉:偉大 誠:誠實 ) 明軒(軒:氣度不凡 ) 紹輝(輝:輝煌 ) 健柏((柏:松柏,是長壽的象徵。「健柏」就是健康長壽的意思) 英傑(英俊傑出) 修傑(修:形容身材修長高大) 志澤(澤:廣域的水源 ) 弘文(弘揚,文:文學家) 峻熙(峻:高大威猛;熙:前途一片光明) 嘉懿(嘉:美好;懿:美好) 煜城(照耀城市) 懿軒(懿:美好;軒:氣宇軒昂) 燁偉(燁:光耀) 苑博(博:博學) 鵬濤(鵬:比喻氣勢雄偉) 炎彬(炎:燃燒 彬:形容文雅) 鶴軒(鶴:閑雲野鶴 軒:氣度不凡) 偉澤(偉:偉大 澤:廣域的水源) 君昊(君:君子 昊:蒼天,蒼穹) 熠彤(熠:光耀 彤:紅色) 鴻煊(鴻:大也 煊:光明) 博濤(博:博學) 苑傑(傑:傑出) 黎昕(昕:明亮的樣子) 燁霖(燁:光明) 晉鵬(晉:進也,本義,上進 鵬:比喻前程遠大 ) 燁華(燁:光耀) 煜祺(煜:照耀 祺:吉祥) 智宸(智:智慧 宸:古代君王的代稱) 正豪(豪:豪氣) 昊然(昊:蒼天,蒼穹) 明傑(明智,傑出) 立誠(誠:誠實) 立軒(軒:氣度不凡) 立輝(輝:輝煌) 峻熙(峻:高大威猛;熙:前途一片光明) 嘉懿(嘉:美好;懿:美好) 煜城(照耀城市) 懿軒(懿:美好;軒:氣宇軒昂) 燁華 燁:光耀 煜祺 煜:照耀 祺:吉祥 智宸 智:智慧 宸:古代君王的代稱 正豪 豪:豪氣 昊然 昊:蒼天,蒼穹 志澤(澤:廣域的水源 ) 明傑 明智 傑出 弘文(弘揚;文:文學家) 燁偉 燁:光耀 苑博 博:博學 鵬濤 鵬:比喻氣勢雄偉 炎彬 炎:燃燒 彬:形容文雅 鶴軒 鶴:閑雲野鶴 軒:氣度不凡 偉澤 偉:偉大 澤:廣域的水源 君昊 君:君子 昊:蒼天,蒼穹 熠彤 熠:光耀 彤:紅色 鴻煊 鴻:大也 煊:光明 博濤 博:博學 苑傑 傑:傑出 黎昕 昕:明亮的樣子 燁霖 燁:光明 哲瀚(擁有廣大的學問) 雨澤(恩惠) 楷瑞(楷:楷模;瑞:吉祥) 建輝(建造輝煌成就) 致遠(出自諸葛亮的《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俊馳(出自成語:俊才星馳) 雨澤(恩惠像雨一樣多) 燁磊(光明磊落) 國豪(國人因它而自豪) 偉奇(偉大、神奇) 文博(文采飛揚,博學多才) 天佑(生來就有上天庇佑的孩子) 文昊(昊的字意是:廣大無邊) 修傑(修:形容身材修長高大) 黎昕(黎:黎明 昕:明亮的樣子 ) 遠航(好男兒,就放他去遠航吧) 旭堯(旭:旭日 堯:上古時期的賢明君主,後泛指聖人 ) 英傑(英俊傑出) 聖傑(聖:崇高 傑:傑出 ) 鑫鵬 鑫:財富 鵬:比喻氣勢雄偉 俊楠(俊:英俊 楠:堅固 ) 鴻濤(鴻:旺盛,興盛 ) 偉祺(偉:偉大 祺 :吉祥 ) 榮軒(軒:氣度不凡 ) 浩宇(胸懷猶如宇宙,浩瀚無窮) 晉鵬 晉:進也,本義,上進妙瑜(讓人覺得活潑聰穎的名字 ) 明軒(寓意:前景光明,氣宇不凡。) 皓軒 (意為:光明磊落,氣宇軒昂) 瑞霖(寓意: 吉祥的甘露。) 致遠(寓意: 擁有輝煌的未來與智慧。) 瀟然(寓意: 自然脫俗,瀟灑大方。) 子涵(取自`子部京涵`寓意: 擁有光明的前途與博大的胸懷。) 宇彬(寓意: 博學文雅,超越過去。) 胤祥(寓意: 擁有金錢與權力。) 張一諾 張揚 張雨軒 張名博,張浩楠,張明朗,張嘉誠,張靈軒,張詠樂,張恆譽,張俊涵 補充: 姓名,傳承了人的情、意、志;姓名,蘊含了人的精、氣、神。人的姓名不只是一個簡單的人體符號,而且對人的情緒、智力、婚戀、未能得逞、健康等各方面有著一定的影響.給孩子起名,只要掌握一些要領和方法,還是自己起為好,因為只有你們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也只有你們知道自己的期望是什麼。再者,取名有一些限制,比如說家族中已有人用的名字不能用,但外人不知道哪個字你的家族已有人用過,另一方面,古語有言曰:"名字父母所取,膚發父母所賜,故為人子,應懷感恩之心。",雖然現在我們一般不說這個了,但 做為父母的我們,孩子的名字還是自己起更加有意義: 一.給孩子起名字要注意的原則: 1、音韻的靈動力:名字念起來會產生聲音的磁場,好的名字悅耳,不佳的名字會形成干擾,不少藝術家或作家都會另外取一個名字或另取字型大小,如:張大千(原名張員)。好名字不僅會令人印象深刻,自己也能認同。 2、避免諧音: 父母若打算自己幫寶寶取名字,要注意名字念起來是否有不雅的諧音,以免日後徒生困擾。如:吳理茂、曾豪孝、雨玲(雨淋)、尉琮(喂蟲)。最好是名字取好後,多念幾遍,看看聽起來是否流暢。 3、注意字義: 父母若想為孩子取名字,必須先了解字的意義,因為有些字並不常見,或者換了旁側的部首,卻意義不佳,所以最好在取名字前,查閱康熙字典確定字義。 4、八字: 有些是參考寶寶的八字來幫寶寶取名,即利用八字來了解寶寶的先天命格,如:是否陰陽協調、五行均等,再借著取名來調和、改善寶寶的運勢。幫寶寶命名可以依照八字命盤、再參考格局、筆畫,最後找出合適的字義。比如由八字得知寶寶個性任性刁蠻,建議可用,如:理、德、修、維,來修飾孩子的個性。 5、生肖: 不少父母在取名字時,常會因生肖來選擇字,如:龍年時男生常取名為龍。或者某些生肖,適合用某些字,如:蛇喜歡待在小洞,蛇年出生的寶寶,可以選擇:哲、啟、善、唯等字。 6、單名: 一般而言,單名好記且響亮,但是就單名欠缺地格、外格,除非命格好者,否則不適合使用,或者可再取字或號作為輔助,如:孫文,字中山;李白,字太白。 7、筆畫的八十一靈動: 可分別算出五格(天格、地格、人格、外格、總格)的八十一靈動,並觀察其五行的相生相剋關系。總格24、25、29、31、32、33、35(這樣的筆畫數格局很不錯,但人生有較多波瀾重疊)37、39、41、45、47、48(這樣的筆畫數是不錯的格局,有這樣筆畫數的人,大都能克服困難,開創格局。) 8、三才五格: 五格是由姓名的筆畫中算得,五格的筆畫可算出相應的五行,接著即可了解五格及五行間相生相剋與吉凶關系,取名字時,最重要在於五行是否協調,再者才是筆畫好不好。三才是指天格、人格、地格間的組合並系。取名字時可參考康熙字典的字義和筆畫,因為有些字必須以偏旁部首來算,才能得到正確的筆畫。 二,基本要領: 1,以父姓加固定的字派(有的家譜規定必須使用)加一個有特定意義的字; 2,以孩子父母的姓加上一個有特定意義的字,組成三個字的姓名; 3,以孩子父姓加上一個有特定意義的字,組成單名(容易造成重名); 4,以孩子父母的姓加上兩個有特定意義的字,組成四個字的名。 三,「有特定意義的字」可以是: 1,孩子出生的季節,如春天出生的用「春」字,秋天出生的用「秋」字; 2,孩子出生的日子,如國慶日出生的用「國慶」「建國」「建華」; 3,孩子出生的時晨,如早晨出生的用「曉光」「晨光」; 4,孩子出生的地點:如「京生」「津生」「滬生」「渝生」; 5,父母對孩子的期望:男孩用「健、英、偉」,女孩用「慧、娟、淑」等。 四,需要特別注意的是: 1,盡量不用多數人都使用的常用字,以避免重名; 2,盡量不用多數人容易念錯的生辟字,以避免難認; 3,盡量不用筆畫繁多和字形不正的字,以避免難寫; 4,盡可能使用好聽的褒意詣音,不用不順耳的貶意詣音; 5,盡可能使用多音調,即三個字避免同一聲調,念起來響亮有起伏感; 6,在父母的姓字上多下功夫,或拆其字形,或用其字音,但要慎用疊音。 五,具體建議: 1,買本相關的書,了解一些命名數理和生辰八字五行相生相剋的知識。 2,如果憑想像實在想不出理想的字,不妨查查字典。 3,現在給孩子取名,最好是用四個字的名,即父母兩人的姓加上兩個字: 如男孩用「夫子」「健夫」,女孩用「慧子」「純子」等,四個字的 名不易重名,別具一格,好處多多,將逐步流行。 4,一般來說,男孩取名用字應含陽鋼之氣:如「英」「強」;女孩取名用字應含賢淑之意:如「慧」「娟」。而有時男女反用則孩子長大後各方面都比較優秀。 總而言之,取名的總體原則是:好聽、易記、畫簡、雅緻、義深。
『貳』 透明的塑料圓管長約28Cm,兩頭蓋有兩個蓋子,共中一個蓋子上有五個洞
5+5=10張儀(前?~309年),戰國時魏國大梁(今河南開封)人。政治家、外交家、縱橫家、謀略家。鬼穀子門生,相秦惠王,以連橫之策游說六國,使六國背叛縱約以事秦。惠王卒,六國復合縱以背秦,群臣讒之,乃去秦而為魏相。
張良(前 - 前 186年),字子房。漢初名臣,政治家、謀略家。漢初三傑之一。本是韓國公子,《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張良者,其先韓人也。大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厘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父平卒。[2]良年少未宦事韓。秦滅韓,良欲為覬齁仇,乃使人擊始皇於博浪沙,不中,遂更姓名,隱於下邳,而受太公兵法於圯上老人。後為高祖策畫定天下,被譽為「第一謀士」。封留侯,晚好黃老,學辟穀之術。卒謚文成。
張辟彊(前202年——?)漢初人。留侯張良之子。 為漢惠帝侍中(約相當於皇帝身邊的秘書),年少聰慧有遠見,曾為丞相陳平解呂後之疑,保全了一班老臣。[3]
張蒼(前256年—前152年),西漢丞相,封北平侯,陽武縣(今河南省原陽縣)福寧集鄉張大夫寨村人
張騫(?~前114年),字子文,西漢成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武帝時以軍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將,出使烏孫,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諸國方與漢交通,使漢朝能與中亞交流,並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兩條通路,引進優良馬種、葡萄及苜蓿等。
張耳(前264年-前202年),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人。楚漢戰爭時被項羽封為常山王,後歸漢,封為趙王。漢高帝五年薨,謚曰景王。習稱趙景王
。張道陵(34~155年),道教的真正創教人,第一天師。本名陵,東漢沛國(今安徽省宿縣西北)人。以符水禁咒法惑人,從學者須出五斗米,故世稱五斗米道。亦稱張天師。著《老子想爾注》等。
張衡,東漢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卒。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漢族。他是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制圖學家、詩人、漢朝官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渾天儀、地動儀、指南車發明人。著述極豐,科研成果極多,有「科聖」之稱,有「張衡環形山、張衡小行星」命名
張仲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稱為醫聖。相傳曾舉孝廉,做過長沙太守,有張長沙之稱。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
東方朔(前154——前93),本姓張,平原厭次(今山東惠民縣)人。西漢辭賦家,官至太中大夫,後人輯有《東方太中集》。
張角(?—184),號天公將軍,鉅鹿(今河北平鄉縣)人,黃巾起義軍首領,太平道創始人。
張魯(?-216年),字公祺,祖籍沛國豐縣(今江蘇省豐縣)。張道陵孫,第三代天師(稱為系師)。道教奠基人,集大成者。東漢末年道教領導人,割據勢力。改革道教,教化百姓,興建義所,診治病患。漢末有「天下人望盡在張魯」之說。後漢中降於曹操,張魯有十子。時人語曰:「張氏十龍,儒雅溫恭。」 張遼(169-222年),字文遠,三國魏國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城大夫庄)人,曹魏著名將領,五子良將之一。官至征東將軍。
張郃(?-231),字雋義,三國魏國河間鄚(今河北任丘北)人。曹魏名將,五子良將之一。官至征西將軍。
張飛(?~221年),字益德,一作翼德,三國蜀漢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少與關羽俱事劉備,號萬人敵。官至車騎將軍,封西鄉侯。劉備伐吳,飛率兵會合,出兵前為部下所殺。謚桓,五虎將之一
。張任(?~214年),三國蜀郡人(今四川成都)人。劉璋的部下,多次與劉備作戰,宴席上舞劍救了劉璋,在落鳳坡殺了龐統,最後被諸葛亮的計謀所擒,不降被殺。
張昭(156——236),字子布,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三國時期吳國重臣,著名政治家,著《論語注》,謚吳文侯
。張松(?——212),字永年,蜀郡(四川成都人),謀士、官至別駕,助劉備取西川
。張載(?——?),字孟陽,西晉文學家、辭賦家、田園詩人,河北安平人,官至著作郎、中書侍郎。著有《劍閣銘》、《榷論》、《濠汜賦》等。與其弟張協、張亢俱以文學、辭賦著名,史稱「三張」
。張協(?——?),字景陽,河北安平人,西晉文學家,詩人,擅長五言詩,與其兄張載齊名,官至中書侍郎,河間內史等。
張亢(?——?),字季陽,河北安平人,西晉文學家,辭賦家,詩人,著述頗豐。
張華(232——300),字茂先,河北固安人,西晉文學家、詩人、政治家,著《博物志》、《張華集》書。張契此,五代高僧,明州(浙江奉化)人,人稱「布袋和尚」,傳為彌勒佛化身。
張麗華,南朝陳後主妃,神采艷麗,聰慧強記,後主常抱置膝上,共商軍國大事。國亡,與後主俱入井,隋軍擒而斬之。後祀奉為十月芙蓉花神
。張元素,字潔古,醫學家,金代易州(今河北易縣)人,中醫易水派創始人。著《醫學起源》、《醫方》、《潔古本草》等書
。僧一行,本名張遂,(683——727),魏州昌樂(今河南南樂)人,中國唐代傑出天文學家,得道高僧。精天文,通歷法。謚一行、大慧禪師。著述頗豐,科研成果極多。是世界上第一位測量子午線的人
。張柬之(625——706),字孟將,襄州襄陽人。唐朝著名宰相,以「神龍政變」迫使武則天退位,恢復李唐社稷而聞名
。張亮(?-646),鄭州滎陽人,唐朝大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十六名。出身寒賤,務農為業,「倜儻有大節,外敦厚而內懷詭詐」。太宗即位後,封長平郡公,授懷州總管
。張公瑾(594年—632年),字弘慎,魏州繁水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十八名。貞觀元年,拜代州都督。後助李靖伐突厥,擒頡利,屢有戰功,封鄒國公。貞觀六年四月辛卯(初八)日,在襄州都督任上,張公瑾病死,時年僅三十九。太宗不避辰日而哭之(古禮及當時風俗,辰日不能哭泣),謚曰襄。貞觀十三年,改封郯國公。
張巡(708年--757年),唐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人。唐朝名將,安史之亂時,他和許遠等數千人,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死守睢陽,殺傷敵軍十二萬,有效阻遏了叛軍南犯之勢、遮蔽了江淮,但終究寡不敵眾,最後英勇就義。[
4] 張九齡(678——740),字子壽,又名博物,韶州始興(今廣東韶關始興縣)人。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官至平章事(丞相)。有《張燕公集》傳世,詩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為千古絕唱。
張果老,唐代道士,八仙之一,邢州廣宗(今邢台廣宗縣)人。張籍,唐代詩人,江蘇吳江人,著《張司業集》。
張說(667——730),唐代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字道濟,一字說之,原籍范陽(今河北涿州)人,世居河東(山東永濟),官至宰相,謚文貞。有《張燕公集》、《張說之集》傳世
。張繼(715——779),唐代詩人,字懿孫,官至檢校郎中,湖北襄陽人,著《張祠部詩集》,代表作《楓橋夜泊》。
張擇端,字正道,又字文友,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北宋末年畫家
。張煌言(生於泰昌元年,卒於永曆十九年即西元1620-1664),字玄著,號蒼水,浙江鄞縣人,民族英雄。張名振(?-1654)字候服,南直隸應天府江寧縣人(令江蘇省南京市)。少時剛直豪爽,頗有謀略,心懷壯志。曾和張煌言等領兵三入長江,希圖收復明朝失地,但因兵力單弱,無功而返。永曆八年終因國恨家仇,郁積於心,於十一月二十八日卒於舟山軍中。遺言以所屬部卒歸張煌言統率,繼續抗清
。張旭,字伯高,唐代吳(今江蘇蘇州)人,生卒年不詳。為著名書法家,以草書最為知名,有草聖之稱。與李白歌詩、裴旻劍舞並稱三絕。相傳他往往大醉後呼喊狂走,揮灑落筆,有時以發濡墨而書,故世稱為張顛、書顛。
張士誠(1321~1367年)小字九四,元朝泰州(今江蘇省泰縣)人。元末群雄之一。本從事運鹽業,後據吳中,自稱吳王,後為明將徐達、常遇春所擒,自殺身亡。
張居正(1525年-1582年),漢族人,祖籍湖廣江陵(今屬湖北)。字叔大,少名張白圭,又稱張江陵,號太岳,謚號「文忠」。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中國歷史上優秀的內閣首輔之一,明代最偉大的政治家。
張景岳(1563——1640),又名張介賓,字會卿,別號通一子。明末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傑出醫學家。有《景岳全書》巨著傳世。
張三豐,生卒年不詳。宋武當道士,所創太極拳術,聞名當時,其法傳於後世,稱內家拳,又稱武當派。或作張三峰。(2) 名全,一名君寶,號三豐,明朝遼東懿州(今黑山縣境)人,生卒年不詳。因其不修邊幅,又稱張邋遢。史稱其辟穀數月不飢,事能前知,太祖、成祖求之,皆不得,英宗時贈為通微顯化真人。
張廷玉(1672——1755),滿清重臣,三朝元老,保和殿大學士。字衡臣,安徽桐城人。在朝輔政五十年。官至刑部吏部尚書。封三等伯。主撰《康熙字典》、《雍正實錄》、《明史》、《清會典》。配享太廟,其母吳氏封一品夫人。
張鵬翮(1649-1725),字運青,號寬宇,清四川遂寧人,清代名臣、治河專家、清代第一清官。康熙九年(1670年)進士及第,累官吏部尚書兼文華殿大學士等職。史稱「清官」、「賢相」。是清代268年間四川官位最顯赫、名聲最響亮的人物
。張問陶(1764—1814),字仲冶,號船山,清代名相張鵬翮玄孫。乾隆五十五年進士,官山東萊州知府,著 有《船山詩草》。張船山是清代乾嘉詩壇大家,不單是清代蜀中詩冠,也是清代第一流的詩人和著名詩學理論家,為性靈派後期的主將和代表人物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香岩、又號台公、無競居士,晚年字型大小抱冰。河北南皮人,人稱張香帥,謚號文襄。大學士、軍機大臣、封建大吏。中國民族工業、重工業主要奠基人,為中國高等教育做出了巨大貢獻。
張謇(1853——1926),字季直,號薔庵。江蘇海門人,祖籍江蘇常熟,大清狀元,中國近代傑出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慈善家,官居三品,歷任中央教育總長、實業總長、總商會總長、水裡總長等職務。先後創辦上海海洋大學等,與馬相伯和創復旦公學,創佳南通博物館,軍山氣象台等。創辦實業數家
查看全部12個回答
相關問題全部
歷史上張氏有哪些名人
中國道教創始宗師(張天師) 張道陵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武術宗師 張三豐 三國時期最著名的將領之 張飛 張遼 張頜 張任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詩人之 張說 張九齡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醫生之一 張仲景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學者之一 張仲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辯士之一 張儀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謀士之一 張良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美女之一 張麗華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丞相之一 張居正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陰謀家之一 張角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張衡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外交官之一 張騫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書法家之一 張旭 (草聖)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軍閥之一 張作霖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將軍之一 張自忠
67 瀏覽1268
張氏有什麼比較有名的歷史人物嗎?列舉人名年代事例…多多益善
張飛,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勇猛大將。東漢末年跟隨劉備起兵。曹操奪取荊州,劉備敗於長坂(今湖北當陽),張飛率騎出戰,曹軍不敢前進,當時與關羽同被稱為「萬人敵」。 張居正,明朝最傑出的改革家。明神宗時他出任宰相,針對當時軍政敗壞,財政破產的局面進行改革,大力整頓吏治,整頓賦稅,又任用名將戚繼光練兵,加強邊防,取得成效。 張芝,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今草書法大師。好書法,尤善章草書。其後,省略了章草的繁難之處,在運筆上使用了流利的出鋒,顯示出奮逸的力量,打破了章草的常規,創造了「今草」。 張騫,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出使西域的旅行家。其西漢時(公元前139年和前116年),曾兩次出使西域,從此打通了亞洲的交通線,開辟了中國和歐亞各國人民進行經濟、文化交往的通道「絲綢之路」。 張謇,最早創建博物館的人。清光緒年間的狀元。從事民族工商業,是中國近代最早的民族資本家之一。1905年,在江蘇省南通市創建了南通博物苑,開了中國人自辦博物館之先河。 張伯行,「天下第一清官」。清康熙進士,歷任福建巡撫、江蘇巡撫,官至禮部尚書。康熙皇帝稱其操守為「天下第一清官」。 張仲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中醫理論家。東漢末年的醫學家。年輕時鑽研和掌握了豐富的醫學知識,後來在長沙任地方官,因看到連年瘟疫奪去無數人的生命,心裡十分痛苦,便辭官行醫。在醫療中,既重視學習古人的知識和經驗,並且勇於創新。有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由於他對中醫的貢獻,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張之洞,最早推廣普通話的高層官員。清末洋務派的後起之秀,積極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創辦鋼廠、鐵路。1903年,為清廷學部重臣,主持制定了《學務綱要》,銘文規定學堂皆習官音,積極推廣官話(普通話)以統一全國語言,實為一種替中華文明鋪石墊路的明智之舉。 張元濟,張姓最著名的中國近現代出版家。生於1867年,卒於l959年,享年92歲。清光緒進士。曾任刑部主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因參加維新運動,「戊戌變法」失敗被革職,後在上海致力於文化事業,主持商務印書館。解放後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當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張志和,張姓最早成名的唐代詩人。16歲參加科舉考試,皇榜高中,被賜為明經及第。他向唐肅宗獻策,頗得賞識,被任命為翰林學士,唐肅宗賜名志和。 張衡,世界上第一架觀測地震儀器的製造者。東漢著名的天文學家、文學家。曾擔任掌管天文的官吏。精通天文歷算,不但注意理論研究,而且注重實踐。他製造的候風地動儀是世界上第一台觀測地震的儀器。他發明的地動儀比歐洲人發明的地震儀器早1700多年。其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最著名。 張學良,國民黨最著名的愛國將領、張姓最長壽名人。1936年12月12日,東北軍將領張學良和西北軍將領楊虎城等愛國志士,在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和全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的影響下,在西安毅然率部扣留了蔣介石及其軍政要員10多人,發動了「西安事變」。當天,張、楊通電全國,提出以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為主旨的八項主張。中共中央以民族利益為重,根據當時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及時制定了和平解決的方針並派周恩來、秦邦憲、葉劍英等前往西安參加調解談判。24日,蔣介石被迫同意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等條件。25日,張學良送蔣介石回南京。「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完成。此後,張學良被蔣介石長期囚禁。2001年10月14日逝世,享年101歲。 張勛,最後一支「辮子軍」的北洋軍閥統帥。曾隨袁世凱鎮壓義和團,受到慈禧太後的寵信。清王朝被推翻以後,他為了表示對清王朝的忠心,令他的部隊禁剪辮子,稱為「辮子軍」,他被稱為「辮帥」。在袁世凱死後,他帶兵入京,逼走總統黎元洪,解散國會。1917年7月,擁立清帝溥儀復辟。年底被段祺瑞擊敗,復辟流產。 張國燾,中國共產黨黨史上最大的叛徒。1920年在北京參加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工作,在中共一大當選為中央局組織主任。在中共六大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31年任中共中央分局書記、軍事委員會主席,積極推行「左」傾路線。在紅軍長征途中,大搞分裂,另立偽中央。1938年叛變革命,投降國民黨。1948年逃到台灣,後定居加拿大,死於加拿大多倫多。 張瑞芬,中國第一位女飛行家。1927年,遠渡重洋到美國求學,研讀航空學。1932年,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和訓練,飛行考試合格,領取了美國航空執照,被接納為航空協會會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名人 張雲逸(文昌籍),開國大將。 張宗遜,開國上將。 張愛萍(達縣籍),開國上將。任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長、國務院副總理。 開國中將:張震(平江籍)、張藩(瀏陽籍)、張才千(麻城籍)、張天雲(紅安籍)、張仁初(紅安籍)、張令彬(平江籍)、張達志、張池明、張賢約、張祖諒、張國華(永新籍)、張經武(炎陵籍)、張南生(連城籍)、張翼翔(瀏陽籍)、陶勇原名張道庸。 開國少將:張雄(瑞金籍)、張光華(寧都籍)、張英輝(興國籍)、張耀祠(於都籍)、張力雄(上杭籍)、張雲龍(永定籍)、張元培(永定籍)、張開荊(吉水籍)、張華(永豐籍)、張和(瀏陽籍)、張天恕(紅安籍)、張太生(吉安籍)、張日清(長汀籍)張文碧(吉水籍)、張水發(連城籍)、張書祥(平江籍)、張平凱(平江籍)、張正光(平江籍)、張漢丞(麻城籍)、張廷發(沙縣籍,任過解放軍空軍司令等職)、張闖初(平江籍)、張志勇(紅安籍)、張宜步(永定籍)、張顯揚(通江籍)、張濟民(泰和籍)、張培榮(麻城籍)、張銍秀(永新籍)、張強生(安福籍)、張新華(寧化籍)、張雍耿(寧化籍)、張竭誠(紅安籍)、張德貴(巴中籍)、張世蓋(巴中籍)等103人。以上1/3強出自客家聚居地。 《黃埔軍校三百名將》列有張純(湘鄉籍,國民黨中將)、張鎮(國民黨追贈上將)、張子清(紅四軍十一師師長)、張開荊(吉水籍,解放軍少將)、張友清(八路軍總司令部秘書長)、張世希(國民黨中將)、張赤男(長汀籍,紅四軍十一師政委)、張靈甫(國民黨中將)、張國燾(萍鄉籍,原紅軍總政委)、張宗遜(解放軍上將)、張金廷(國民黨中將)、張炎元(梅縣籍,國民黨中將)、張治中(原國民黨中將加上將銜,任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副主席)等17人。 張姓枝繁葉茂,名人輩出。戰國時有政治家、魏國人張儀,曾先後任泰相和魏相,其策略號稱「連橫」。西漢最著名的張姓人物除前已述的張良和張騫。還有諸侯王張耳,歷算家張蒼,御史大夫張湯,大司馬張安世,淮南相張釋之,京兆尹張敞,丞相張禹。東漢有兩個最傑出的張姓人物是前已述的張衡、張仲景。今河南南陽縣北25公里石橋鎮有張衡墓,南陽市東關溫涼河畔醫聖祠內有張仲景墓。東漢順帝時,張道陵在四川創立道派,為道教定型化之始,世稱「張天師」。至東漢靈帝時,張氏出現兩個著名的道教中心:一個是張角所創的太平道,184年起義,以頭纏黃巾為標志,稱「黃巾軍」,其弟張梁、張寶均為首領,斗爭持續了10多年;一個是以張修、張魯為首領的天師道,184年在四川舉行武裝起義,所建政權繼續約30年,成為東漢末年比較安定的地區。西晉有大臣、文學家張華,還有文學家張翰、張協、張載,法律學家張裴,荊州蠻、漢各族人民聯合起義領袖張昌。西晉永康二年(301年),涼州刺史張軌,聯合漢族和少數民族統治階級穩定當地秩序,創造了一個安定繁榮的社會環境;其子張茂,建立前涼國,傳4代7王63年。南北期,有南朝宋農民起義領袖張鳳,南朝梁畫家張僧繇,北魏教育家張偉,北齊天文學家張子信。隋未有山東農民起義首領張金稱。唐代,張姓更是才人濟濟,僅宰相即有17人,其中張說、張九齡同時又是詩人;還有以守睢陽、抗安祿山叛軍而聞名的張巡,文學家張鷟,書法家張旭,小說家張讀,畫家張萱、張璪,詩人張若虛、張繼、張籍、張祜、張為、張碧,傳為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天文學家、世界上第一個測出子午線的張遂。 五代時南漢有農民起義首領張遇賢。北宋有川陝地區農民起義領袖張余,陝豫鄂農民起義首領張海,唯物主義哲學家張載,詞人張先,詩人張末,以畫《清明上河圖》著名的畫家張擇端,道教南派初祖張紫陽。南宋有大臣張浚,將領張憲、張俊、張貴、張順、張珏、張世傑,抗金農民軍首領張榮,詞人張元干、張孝祥、張炎,學者張拭,書法家張即之。金有醫學家張子和、張潔古。元代有大將張弘范,散曲家張養浩、張可久,詞人張埜,詩人張翥,畫家張渥、張守中,戲曲藝人、作家張國賓。明代有建文時受命密察燕事,靖難兵起被朱棣執,不屈而死的北平布政使張,明代還有畫家張路、張宏,戲曲作家張風翼,音樂家張野塘,醫學家張景岳,文學家張溥,閩、粵、贛邊區農民起義首領張璉,著名道士張三豐;明未有農民軍起義首領張獻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即帝位,年號大順,歷時三年。明清之際有伊斯蘭教學者張中,文學家張岱,畫家張風,經學家張爾岐。清代有醫學家張石頑,水利家張玉書,學者張琦、張澍、張文虎,經學家張惠言、張穆,文學家張潮、張景祁,詩人張問陶、張維屏,書法家張照、張裕釗,戲曲作家張大復,川楚白蓮教起義首領張正謨;清末有捻軍首領張樂行、張宗禹,貴州苗族農民起義首領張秀眉,義和團首領張德成,著名外交官張蔭桓,北洋軍閥張作霖、張敬堯、張宗昌等。 近現代,張姓對社會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因之幾乎在各個領域都有出類拔萃的人物。在軍政界有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張太雷,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蘇聯大使張聞天,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兼國務院文教辦公室主任張際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張瀾,著名愛國將領張自忠等。在科學技術界有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張如心,近代地理學家張相文,學者張采田,近代史學家張星烺,植物學家張景。在醫葯學界有解剖學家、醫學教育家張鋆,葯理學家張昌紹,近代名醫張錫純、張山雷。在文化藝術界有出版家張元濟,現代作曲家張寒暉、張曙。英模人物有張思德、張福林、張學棟。 僑居海外的張姓華人以及台港澳張姓同胞也是人才濟濟。在美國,有費城中華文化社區中心理事長張天德,國際商業機器公司托瑪斯·奧森研究中心量子結構部經理、博士張立剛,航空與太空署宇宙航空高級總工程師張雲樵,1986年1月12日以哥倫比亞號太空船升空的宇航員張福林,華盛頓世界銀行總會計師張展成,林肯大學校長張道行,哈佛大學歷史學教授張光直,密蘇里大學歷史學教授張春樹,國家科學院院士、教授、被稱為「避孕葯之父」的遺傳生物學家張覺明,《環球瞭望》電視系列節目主持人、總編輯、哈佛大學國際事務中心女研究員張雯,1987年獲美國聯合藝術家協會年度繪畫比賽第一名的水彩畫女畫家張融。在英國,有劍橋大學漢文系教授張心滄。在法國,有巴黎保安運輸公司負責人張宗清,著名女畫家張玉良。在澳大利亞,有心外科專家、反貪污特別專員張任謙,國立大學人文科學院院士、教授張光裕。在菲律賓,有馬尼拉國際稻米研究所所長、教授、水稻專家張德慈,馬尼拉迪拉莎大學文學院中國研究計劃女學者張素玉。在印度尼西亞,有蘇門答臘資本家張度淵。在新加坡,有古幣協會委員張愛俊、張其深。在汶萊,張民為汶萊工農商業發展立下大功,被汶萊王封予拿督勛銜。在巴拿馬,有工商部次長張志誠。在台灣,有著名畫家張大千;長榮海運公司總經理張榮發及其子張國華、張國明、張國政,擁有財富約20億美元,在「世界華人超級富豪榜」排名第45位。此外,被列入「世界華人億萬富豪榜」的張姓人有16位,他們是:泰國的張錦程,馬來西亞的張曉卿、張德麟、張泗清,菲律賓的張偉廉,美國的張濟民,巴西的張勝凱,紐西蘭的張朝,英國的張祺威,台灣的張建安、張國安、張伯欣、張添根,香港、澳門的張祝珊、張人龍、張玉良。 贛南張姓名人還有出自章貢區的20世紀前半期贛南教育三泰斗之一張廣鴻;出自於都的贛南第一個縣紅色政權主席張文煥;出自上猶的上猶縣第一任革命委員會主席張書杜等。 張儀(?-前310),戰國時期魏國人,縱橫家,秦惠文王時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縱的策略游說各國服從秦國,瓦解了蘇秦倡導的連橫抗秦策略。後入魏為相。 張蒼(?-前152),西漢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幫助劉邦建立西漢政權有功,封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嬰擔任丞相十五年。 張禹(?-前5),西漢河內軹(今河南濟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為丞相,封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歸。 張邯(?-23),籍貫不詳。因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稱贊,地皇四年(24)拜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張湛 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人。西漢時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歷任太守、都尉。東漢初歷任光祿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張純(?-56),平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東漢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張酺(?-104),東漢汝志細陽(今安徽阜陽北)人,東漢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罷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為政剛正不阿,抑制豪強。卒於相位。 張奮(?-102)。張純之子。東漢和帝永元六年(94)代劉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於家。 張禹(?-113)。東漢襄國(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農拜為宰相,為政節儉,重農墾水利。 張敏(?-112),東漢河澗饃(今河北雄縣東南)人。建初二年(77)舉孝廉,任司空
『叄』 一般納稅人企業開一張建安發票,如何計算營業稅和增值稅。
你單位屬於大包的工程,用於工程的材料的進項稅額是不允許抵扣增值稅的,不用去驗票了。應該計入工程成本。
應該按料工費總額開具建安業發票,營業稅稅率為3%。
『肆』 張氏有什麼比較有名的歷史人物嗎列舉人名年代事例…多多益善
張飛,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勇猛大將。東漢末年跟隨劉備起兵。曹操奪取荊州,劉備敗於長坂(今湖北當陽),張飛率騎出戰,曹軍不敢前進,當時與關羽同被稱為「萬人敵」。
張居正,明朝最傑出的改革家。明神宗時他出任宰相,針對當時軍政敗壞,財政破產的局面進行改革,大力整頓吏治,整頓賦稅,又任用名將戚繼光練兵,加強邊防,取得成效。
張芝,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今草書法大師。好書法,尤善章草書。其後,省略了章草的繁難之處,在運筆上使用了流利的出鋒,顯示出奮逸的力量,打破了章草的常規,創造了「今草」。
張騫,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出使西域的旅行家。其西漢時(公元前139年和前116年),曾兩次出使西域,從此打通了亞洲的交通線,開辟了中國和歐亞各國人民進行經濟、文化交往的通道「絲綢之路」。
張謇,最早創建博物館的人。清光緒年間的狀元。從事民族工商業,是中國近代最早的民族資本家之一。1905年,在江蘇省南通市創建了南通博物苑,開了中國人自辦博物館之先河。
張伯行,「天下第一清官」。清康熙進士,歷任福建巡撫、江蘇巡撫,官至禮部尚書。康熙皇帝稱其操守為「天下第一清官」。
張仲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中醫理論家。東漢末年的醫學家。年輕時鑽研和掌握了豐富的醫學知識,後來在長沙任地方官,因看到連年瘟疫奪去無數人的生命,心裡十分痛苦,便辭官行醫。在醫療中,既重視學習古人的知識和經驗,並且勇於創新。有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由於他對中醫的貢獻,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張之洞,最早推廣普通話的高層官員。清末洋務派的後起之秀,積極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創辦鋼廠、鐵路。1903年,為清廷學部重臣,主持制定了《學務綱要》,銘文規定學堂皆習官音,積極推廣官話(普通話)以統一全國語言,實為一種替中華文明鋪石墊路的明智之舉。
張元濟,張姓最著名的中國近現代出版家。生於1867年,卒於l959年,享年92歲。清光緒進士。曾任刑部主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因參加維新運動,「戊戌變法」失敗被革職,後在上海致力於文化事業,主持商務印書館。解放後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當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張志和,張姓最早成名的唐代詩人。16歲參加科舉考試,皇榜高中,被賜為明經及第。他向唐肅宗獻策,頗得賞識,被任命為翰林學士,唐肅宗賜名志和。
張衡,世界上第一架觀測地震儀器的製造者。東漢著名的天文學家、文學家。曾擔任掌管天文的官吏。精通天文歷算,不但注意理論研究,而且注重實踐。他製造的候風地動儀是世界上第一台觀測地震的儀器。他發明的地動儀比歐洲人發明的地震儀器早1700多年。其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最著名。
張學良,國民黨最著名的愛國將領、張姓最長壽名人。1936年12月12日,東北軍將領張學良和西北軍將領楊虎城等愛國志士,在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和全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的影響下,在西安毅然率部扣留了蔣介石及其軍政要員10多人,發動了「西安事變」。當天,張、楊通電全國,提出以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為主旨的八項主張。中共中央以民族利益為重,根據當時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及時制定了和平解決的方針並派周恩來、秦邦憲、葉劍英等前往西安參加調解談判。24日,蔣介石被迫同意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等條件。25日,張學良送蔣介石回南京。「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完成。此後,張學良被蔣介石長期囚禁。2001年10月14日逝世,享年101歲。
張勛,最後一支「辮子軍」的北洋軍閥統帥。曾隨袁世凱鎮壓義和團,受到慈禧太後的寵信。清王朝被推翻以後,他為了表示對清王朝的忠心,令他的部隊禁剪辮子,稱為「辮子軍」,他被稱為「辮帥」。在袁世凱死後,他帶兵入京,逼走總統黎元洪,解散國會。1917年7月,擁立清帝溥儀復辟。年底被段祺瑞擊敗,復辟流產。
張國燾,中國共產黨黨史上最大的叛徒。1920年在北京參加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工作,在中共一大當選為中央局組織主任。在中共六大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31年任中共中央分局書記、軍事委員會主席,積極推行「左」傾路線。在紅軍長征途中,大搞分裂,另立偽中央。1938年叛變革命,投降國民黨。1948年逃到台灣,後定居加拿大,死於加拿大多倫多。
張瑞芬,中國第一位女飛行家。1927年,遠渡重洋到美國求學,研讀航空學。1932年,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和訓練,飛行考試合格,領取了美國航空執照,被接納為航空協會會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名人
張雲逸(文昌籍),開國大將。
張宗遜,開國上將。
張愛萍(達縣籍),開國上將。任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長、國務院副總理。
開國中將:張震(平江籍)、張藩(瀏陽籍)、張才千(麻城籍)、張天雲(紅安籍)、張仁初(紅安籍)、張令彬(平江籍)、張達志、張池明、張賢約、張祖諒、張國華(永新籍)、張經武(炎陵籍)、張南生(連城籍)、張翼翔(瀏陽籍)、陶勇原名張道庸。
開國少將:張雄(瑞金籍)、張光華(寧都籍)、張英輝(興國籍)、張耀祠(於都籍)、張力雄(上杭籍)、張雲龍(永定籍)、張元培(永定籍)、張開荊(吉水籍)、張華(永豐籍)、張和(瀏陽籍)、張天恕(紅安籍)、張太生(吉安籍)、張日清(長汀籍)張文碧(吉水籍)、張水發(連城籍)、張書祥(平江籍)、張平凱(平江籍)、張正光(平江籍)、張漢丞(麻城籍)、張廷發(沙縣籍,任過解放軍空軍司令等職)、張闖初(平江籍)、張志勇(紅安籍)、張宜步(永定籍)、張顯揚(通江籍)、張濟民(泰和籍)、張培榮(麻城籍)、張銍秀(永新籍)、張強生(安福籍)、張新華(寧化籍)、張雍耿(寧化籍)、張竭誠(紅安籍)、張德貴(巴中籍)、張世蓋(巴中籍)等103人。以上1/3強出自客家聚居地。
《黃埔軍校三百名將》列有張純(湘鄉籍,國民黨中將)、張鎮(國民黨追贈上將)、張子清(紅四軍十一師師長)、張開荊(吉水籍,解放軍少將)、張友清(八路軍總司令部秘書長)、張世希(國民黨中將)、張赤男(長汀籍,紅四軍十一師政委)、張靈甫(國民黨中將)、張國燾(萍鄉籍,原紅軍總政委)、張宗遜(解放軍上將)、張金廷(國民黨中將)、張炎元(梅縣籍,國民黨中將)、張治中(原國民黨中將加上將銜,任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副主席)等17人。
張姓枝繁葉茂,名人輩出。戰國時有政治家、魏國人張儀,曾先後任泰相和魏相,其策略號稱「連橫」。西漢最著名的張姓人物除前已述的張良和張騫。還有諸侯王張耳,歷算家張蒼,御史大夫張湯,大司馬張安世,淮南相張釋之,京兆尹張敞,丞相張禹。東漢有兩個最傑出的張姓人物是前已述的張衡、張仲景。今河南南陽縣北25公里石橋鎮有張衡墓,南陽市東關溫涼河畔醫聖祠內有張仲景墓。東漢順帝時,張道陵在四川創立道派,為道教定型化之始,世稱「張天師」。至東漢靈帝時,張氏出現兩個著名的道教中心:一個是張角所創的太平道,184年起義,以頭纏黃巾為標志,稱「黃巾軍」,其弟張梁、張寶均為首領,斗爭持續了10多年;一個是以張修、張魯為首領的天師道,184年在四川舉行武裝起義,所建政權繼續約30年,成為東漢末年比較安定的地區。西晉有大臣、文學家張華,還有文學家張翰、張協、張載,法律學家張裴,荊州蠻、漢各族人民聯合起義領袖張昌。西晉永康二年(301年),涼州刺史張軌,聯合漢族和少數民族統治階級穩定當地秩序,創造了一個安定繁榮的社會環境;其子張茂,建立前涼國,傳4代7王63年。南北期,有南朝宋農民起義領袖張鳳,南朝梁畫家張僧繇,北魏教育家張偉,北齊天文學家張子信。隋未有山東農民起義首領張金稱。唐代,張姓更是才人濟濟,僅宰相即有17人,其中張說、張九齡同時又是詩人;還有以守睢陽、抗安祿山叛軍而聞名的張巡,文學家張鷟,書法家張旭,小說家張讀,畫家張萱、張璪,詩人張若虛、張繼、張籍、張祜、張為、張碧,傳為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天文學家、世界上第一個測出子午線的張遂。 五代時南漢有農民起義首領張遇賢。北宋有川陝地區農民起義領袖張余,陝豫鄂農民起義首領張海,唯物主義哲學家張載,詞人張先,詩人張末,以畫《清明上河圖》著名的畫家張擇端,道教南派初祖張紫陽。南宋有大臣張浚,將領張憲、張俊、張貴、張順、張珏、張世傑,抗金農民軍首領張榮,詞人張元干、張孝祥、張炎,學者張拭,書法家張即之。金有醫學家張子和、張潔古。元代有大將張弘范,散曲家張養浩、張可久,詞人張埜,詩人張翥,畫家張渥、張守中,戲曲藝人、作家張國賓。明代有建文時受命密察燕事,靖難兵起被朱棣執,不屈而死的北平布政使張,明代還有畫家張路、張宏,戲曲作家張風翼,音樂家張野塘,醫學家張景岳,文學家張溥,閩、粵、贛邊區農民起義首領張璉,著名道士張三豐;明未有農民軍起義首領張獻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即帝位,年號大順,歷時三年。明清之際有伊斯蘭教學者張中,文學家張岱,畫家張風,經學家張爾岐。清代有醫學家張石頑,水利家張玉書,學者張琦、張澍、張文虎,經學家張惠言、張穆,文學家張潮、張景祁,詩人張問陶、張維屏,書法家張照、張裕釗,戲曲作家張大復,川楚白蓮教起義首領張正謨;清末有捻軍首領張樂行、張宗禹,貴州苗族農民起義首領張秀眉,義和團首領張德成,著名外交官張蔭桓,北洋軍閥張作霖、張敬堯、張宗昌等。
近現代,張姓對社會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因之幾乎在各個領域都有出類拔萃的人物。在軍政界有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張太雷,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蘇聯大使張聞天,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兼國務院文教辦公室主任張際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張瀾,著名愛國將領張自忠等。在科學技術界有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張如心,近代地理學家張相文,學者張采田,近代史學家張星烺,植物學家張景。在醫葯學界有解剖學家、醫學教育家張鋆,葯理學家張昌紹,近代名醫張錫純、張山雷。在文化藝術界有出版家張元濟,現代作曲家張寒暉、張曙。英模人物有張思德、張福林、張學棟。
僑居海外的張姓華人以及台港澳張姓同胞也是人才濟濟。在美國,有費城中華文化社區中心理事長張天德,國際商業機器公司托瑪斯·奧森研究中心量子結構部經理、博士張立剛,航空與太空署宇宙航空高級總工程師張雲樵,1986年1月12日以哥倫比亞號太空船升空的宇航員張福林,華盛頓世界銀行總會計師張展成,林肯大學校長張道行,哈佛大學歷史學教授張光直,密蘇里大學歷史學教授張春樹,國家科學院院士、教授、被稱為「避孕葯之父」的遺傳生物學家張覺明,《環球瞭望》電視系列節目主持人、總編輯、哈佛大學國際事務中心女研究員張雯,1987年獲美國聯合藝術家協會年度繪畫比賽第一名的水彩畫女畫家張融。在英國,有劍橋大學漢文系教授張心滄。在法國,有巴黎保安運輸公司負責人張宗清,著名女畫家張玉良。在澳大利亞,有心外科專家、反貪污特別專員張任謙,國立大學人文科學院院士、教授張光裕。在菲律賓,有馬尼拉國際稻米研究所所長、教授、水稻專家張德慈,馬尼拉迪拉莎大學文學院中國研究計劃女學者張素玉。在印度尼西亞,有蘇門答臘資本家張度淵。在新加坡,有古幣協會委員張愛俊、張其深。在汶萊,張民為汶萊工農商業發展立下大功,被汶萊王封予拿督勛銜。在巴拿馬,有工商部次長張志誠。在台灣,有著名畫家張大千;長榮海運公司總經理張榮發及其子張國華、張國明、張國政,擁有財富約20億美元,在「世界華人超級富豪榜」排名第45位。此外,被列入「世界華人億萬富豪榜」的張姓人有16位,他們是:泰國的張錦程,馬來西亞的張曉卿、張德麟、張泗清,菲律賓的張偉廉,美國的張濟民,巴西的張勝凱,紐西蘭的張朝,英國的張祺威,台灣的張建安、張國安、張伯欣、張添根,香港、澳門的張祝珊、張人龍、張玉良。
贛南張姓名人還有出自章貢區的20世紀前半期贛南教育三泰斗之一張廣鴻;出自於都的贛南第一個縣紅色政權主席張文煥;出自上猶的上猶縣第一任革命委員會主席張書杜等。
張儀(?-前310),戰國時期魏國人,縱橫家,秦惠文王時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縱的策略游說各國服從秦國,瓦解了蘇秦倡導的連橫抗秦策略。後入魏為相。
張蒼(?-前152),西漢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幫助劉邦建立西漢政權有功,封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嬰擔任丞相十五年。
張禹(?-前5),西漢河內軹(今河南濟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為丞相,封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歸。
張邯(?-23),籍貫不詳。因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稱贊,地皇四年(24)拜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張湛 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人。西漢時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歷任太守、都尉。東漢初歷任光祿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張純(?-56),平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東漢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張酺(?-104),東漢汝志細陽(今安徽阜陽北)人,東漢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罷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為政剛正不阿,抑制豪強。卒於相位。
張奮(?-102)。張純之子。東漢和帝永元六年(94)代劉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於家。
張禹(?-113)。東漢襄國(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農拜為宰相,為政節儉,重農墾水利。
張敏(?-112),東漢河澗饃(今河北雄縣東南)人。建初二年(77)舉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紀,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張皓(49-132),東漢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東)人。順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張歆,東漢河內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張顥,東漢常山(今河北元氏)人。靈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東漢汝南細陽人,靈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張溫(?-191),東漢南陽穰(今河南鄧縣)人。靈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獻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殺死。
張延(?-186),東漢河內人,漢桓帝相張歆之子。靈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後被宦官下獄至死。
張喜,東漢汝南細陽人,獻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張悌(?-286),三國東吳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軍師兼任丞相,翌年,率三萬大軍抗擊晉軍,力戰而死。
張華(232-300)西晉范陽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書令,力排眾議,制訂滅吳計劃。咸寧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書。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書監加侍中光祿大夫,在位六年,「盡忠匡輔,海內晏然」,封為壯武郡公。
張行成(587-653),定州義豐(今河北安國)人。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機務。高宗即位,以顧命大臣輔政,封北平縣公。歷任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太子少傅,監修國史。
張文,(605-678),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乾封二年(667)任東西台舍人參知政事,拜為宰相。在位十二年,為政勤儉,辦案公正,執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張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樂)人。儀鳳二年(667)拜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受到章懷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罷相,貶為普州刺史,終於橫州司馬任上。
張光輔(?-689)唐京兆(今陝西長安縣)人。武則天垂拱三年(687),以討平越王李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訥言,遷內史令。同年,以不滿武則天專權,坐心懷兩端之罪被誅殺。
張錫,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高宗宰相張文的侄子。武則天久視元年(700)任宰相。次年以泄露宮中機密流放循州。唐隆元年(710)韋後殺中宗立少帝,命為宰相,僅十餘天,韋後被殺,他亦被貶。
張柬之,唐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武則天長安四年(704),拜為宰相,次年發動政變,入宮殺張昌宗,張易之,迫武則天退位,擁立唐中宗復辟,以功升天宮尚書、中書令等職,仍居相位。
張仁願(?-714)華州下圭(今山西富平東)人,唐中宗景龍二年(708)拜為宰相 ,封韓國公。是整個唐代少有的文武雙全的宰相。
張嘉福(?-710),籍貫不詳。唐睿宗景雲元年(710)拜為宰相。同年被誅殺。
張說(667-730),洛陽(今屬河南)人。唐睿宗景雲二年(711),拜為宰相,監修國史。同年免相,改任尚書左丞。玄宗開元元年(713),第二次拜相,封為燕國公。不久免相,貶為相州刺史,唐玄宗開元九年第三次拜相,在位五年。開元十四年,為奸臣李林甫彈劾免相。
張嘉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臨猗南)人。開元八年(720)拜相。開元十一年免相,封河東候。子延賞、孫弘靖分任德宗、憲宗朝宰相,史稱「三相張家」。
張九齡(673-740)。唐韶州曲江(今廣東)人。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拜相。三年後受李林甫排擠,罷相。
張鎬(?-764?),唐博州(今山東平西)人。肅宗至德二年(757)拜相,主持平定安史之亂。
張鎰,蘇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次年罷相,謫鳳翔右節度使,後為叛將所殺。
張延賞(727-787)德宗貞元元年(785)拜相,旋罷。三年,再次拜相,同年卒於相位。
張弘靖(760-824),唐德宗宰相張延賞之子。肅宗元和九年(814)拜相,在位三年。
張浚(?-902),河間(今屬河北)人。唐僖宗光啟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昭宗大順二年(891)免相,貶為武昌軍節度使。後被朱溫殺害。
張文蔚(?-908),河間(今屬河北)人,唐昭宗天復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滅唐,任後梁宰相。
張策(?-912),敦煌人。後梁開平二年(908)拜相,兼刑部侍郞。同年以病辭相。
張延朗(?-936),開封人。後梁清泰元年(934)拜相。後被石敬塘殺害。
張孝傑,遼永霸(今遼寧朝陽)人。咸雍八年(1072),封陳國公、北府宰相,賜國姓耶律氏。
張琳(?-1122),瀋州(今沈陽)人。遼乾同四年(1104)為南府宰相。
張齊賢(943-1014),北宋曹州人。淳化二年(991)拜相,四年罷。咸平元年(998)再拜相,三年罷相。
張知白(?-1028),北宋滄州清池(今河北滄州東南)人,仁宗天聖三年(1025),以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拜相。三年後卒於相位。
張士遜(964-1049),北宋陰城(今湖北光化)人。天聖六年(1028)拜相,次年罷相;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相,次年罷相,寶元元年(1038)三拜相,朝廷機務悉由裁奪。
張商英(1043-1121),北宋蜀州新津(今屬四川)人。大觀四年(1110)拜相,大革蔡京弊 政。
張邦昌(1081-1127),宋東光(今屬河北)人,靖康元年(1126)拜相。金兵入侵力主議和。次年金滅北宋立他為楚帝。南宋初被處死於潭洲。
張浚(1097-1164),宋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紹興五年(1135)拜相,督師抗金。憂郁而死。
張浩(?-1163)。金代遼陽(今屬遼寧)人。本姓高,改姓張。大定二年(1102)拜相。
張璁(1475-1539),明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嘉靖八年,為內閣首輔。在位六年,從政剛明果敢,痛懲貪官。
張璧(?-1545)明石首(今屬湖北)人。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不久病逝。
張治(?-1550),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不久病逝。
張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江陵(今屬湖北)人。隆慶元年(1567)入閣。穆宗死後他代為首輔,主持國政十年,大力改革弊政。
張四維(1526-1585),明蒲州(今山西永濟西)人。萬曆十年張居正逝世,遂代為內閣首輔,力反居正改革措施,次年,以父喪離職。
張位,明新建(今屬江西)人。隆慶十九年(1591)入閣,參預機務,為相果敢善斷。
張瑞圖(1576-1641),明晉江(今屬福建)人,天啟六年(1626)入閣,累升中極殿大學士、吏部尚書等職。崇禎元年(1628)被罷相。
張至發(?-1642)明淄川(今山東淄博)人。天啟十年(1631)代溫體仁為內閣首輔大學士。無大作為。次年,罷相歸家。
張四知,明費縣(今山東費縣)人。崇禎十二年(1639)入閣,參預機務,累加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後降清。
張瑞,山東掖縣人。順治十年()拜相,任國史院大學士。次年卒於相位。
張玉書(1642-1711),清江南丹徒(今江蘇鎮江)人。康熙二十年(1681)累官刑、戶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等職,頗得康熙信任
張英(1637-1708),清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拜相,頗受康熙器重。四十年以疾辭職,七年後逝世。
張鵬翮(1649-1725),清四川遂寧人。雍正元年(1723)拜相,三年卒於相位。
張廷玉(1672-1755),清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雍正八年(1730),首任軍機大臣,備受雍正、乾隆帝倚重。
張之萬(1811-1897),清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光緒十年(1884)任軍機大臣,十五年加體仁閣大學士,轉東閣大學士。為相十年。
張之洞(1837-1909),清末洋務派首領。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歷任內閣學士、兩廣總督、軍機大臣等職。
--- ---
張 良:西漢謀臣。(?—前186),漢初大臣,城父(今安徽亳縣)人,劉邦的重要謀士。和蕭何、韓信等人輔佐劉邦創建了西漢王朝,封留侯。 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張 騫:西漢外交家,陝西城固人。兩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國與中亞各國的友好往來。
張 衡: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南陽人。他在天文上一改"蓋天說",提出"渾天說",繪制星象圖,發明"渾天儀"、"地震儀"等。
張道陵:江蘇豐縣人,東漢末年,在四川灌縣創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稱張天師。
張仲景:東漢醫學家,河南鎮平人。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著《傷寒雜病論》,造福人民,為後人尊為醫聖。
張 飛:字冀德,燕人,三國時名將。為蜀國五虎上將,戰長坂名震於時。傳與劉備、關羽結義於桃園,世稱桃園三結義,被後世所傳誦。
張 遂:唐朝天文學家,河南南樂人。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測出子午線的人。 張 旭:唐代大書法家,江蘇蘇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後乃下筆,逸勢奇絕,連綿回繞,人稱"草聖"。
張擇端 北宋畫家,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傳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圖》。
張景岳:明朝中醫理論家,浙江紹興人。他闡發了醫易相通的中醫理論,對中醫理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張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1525—1582)字叔大,號太岳,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
張德成:清末,中國人民抗擊八國聯軍的義和團首領。
張秀眉:清末,貴州台拱人士,清末苗民抗清領袖。
張天師:道家重要人物。
張大千:著名畫家。
張自忠:著名愛國將領。(1890-1940)字藎忱,山東省臨清市唐元村人
張學良,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國民黨軍陸軍一級上將。西安事變的組織者。字漢卿,號毅庵,生於1901年農歷4月17日凌晨(清光緒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遼寧)海城人。
張瀾,愛國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創始人和領導人,著名愛國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後擔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和全國政協副主席。
張愛玲,著名作家。(1920-1995)原名張瑛,上海人。著有《傳奇》《金鎖記》《傾城之戀》 等。中國近代四大才女之一。
中國道教創始宗師(張天師) 張道陵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武術宗師 張三豐
三國時期最著名的將領之 張飛 張遼 張頜 張任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詩人之 張說 張九齡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醫生之一 張仲景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學者之一 張仲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辯士之一 張儀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謀士之一 張良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美女之一 張麗華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丞相之一 張居正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陰謀家之一 張角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張衡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外交官之一 張騫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書法家之一 張旭 (草聖)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軍閥之一 張作霖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將軍之一 張自忠
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大將之一 張雲逸
中國當代最著名的富翁之一 張朝陽
中國當代最著名的導演之一 張藝謀
『伍』 光緒有妹妹嗎,,叫什麼。。
光緒(1871——1908)
基本資料
民族:滿族
姓名:愛新覺羅載湉
廟號:德宗。
尊號: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
謚號:景(皇帝)
全稱:德宗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
出生: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1871年8月14日)生於宣武門內迤西太平湖醇親王府的槐蔭齋
屬相:羊
卒年: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酉時二刻三分駕崩於瀛台涵元殿內.
死於:急性砒霜中毒
在位: 1875年-1908年(34年)
享年:38歲
陵寢:崇陵(清西陵)
父親:奕譞(醇親王)
母親:葉赫那拉氏(慈禧胞妹)
初婚:18歲結婚,配偶葉赫那拉氏等3人
皇後:葉赫那拉氏(副都統桂祥之女,慈禧內侄女)
後妃: 他他拉氏(禮部左侍郎長敘二女,瑾妃,珍妃)
子女:無子女
繼位人:宣統(愛新覺羅·溥儀,號稱"繼承同治兼祧光緒",光緒同父異母弟弟醇親王載灃長子)
老師: 翁同龢
最得意:主持戊戌變法
最失意:甲午戰爭主戰失敗
最不幸:戊戌政變後被囚禁
最痛心:簽訂《馬關條約》,珍妃遇害
最擅長:藝術方面的事情
最不喜歡的戲:梆子戲,因為他認為梆子戲是悲調
[編輯本段]歷史評價
《清史稿》論曰:德宗親政之時,春秋方富,抱大有為之志,欲張撻伐,以前國恥。已而師徒饒敗,割地輸平,遂引新進小臣,銳意更張,為發奮自強之計。然功名之士,險躁自矜,忘投鼠之忌,而弗恤其罔濟,言之可為於邑。洎垂簾再出,韜晦瀛台。外侮之來,釁自內作。卒使八國連兵,六龍西狩。庚子以後,怫鬱摧傷,奄致殂落,而國運亦因此而傾矣。嗚呼,豈非天哉。光緒去世後,清越三年而亡。
作為一個年輕發奮的君主,光緒皇帝以社稷為重,推行變法, 不輕易退縮妥協, 以求自保; 反而在關鍵時刻, 為了變法信念, 置生死安危於度外。這已經超出了一位傀儡帝王的行為價值選擇, 即使從人格上看也是值得稱道的。也許, 身為帝王, 百年來他受盡冷落和責難, 甚至有人指責他「懦弱無能」, 但作為一個人, 作為一個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的先驅者, 他的人格是顯示出一定亮色的, 是不必諱言的。變法的最終結果是失敗了, 但對當時社會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打破了封建專制主義的思想禁錮, 啟開了中國思想解放的先河; 在經濟上, 光緒接受了維新派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的主張, 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道路; 在文化教育方面, 開辦學堂, 改革科舉制度, 派人出國留學、游歷等, 這就使知識分子擴大了眼界, 給長久封閉的國家帶來了一些西方的先進思想、理論和技術。光緒皇帝不愧為近代中國第一個效仿西方來變革中國的開明皇帝。
光緒對珍妃的深情,同樣令人感動。「金井一葉墜,凄涼瑤殿旁。殘枝未零落,映日有輝光。溝水空流恨,霓裳與斷腸。何如澤畔草,猶得宿鴛鴦」每讀此詩,令吾輩唏噓不已。
載湉是醇親王的兒子,慈禧太後的外甥,內侄.登基時只有四歲,兩宮太後"慈禧","慈安"即"垂簾聽政".至光緒16歲,慈禧"歸政",但仍實掌大權.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歲次甲午,朝鮮發生東學黨之亂,日本趁機進占漢城,擊沉我國運兵船,並攻擊我牙山駐軍。七月一日中、日兩國正式宣戰,後清廷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史稱為甲午戰爭。甲午戰敗後,朝野有志之士便提倡維新變法,其領導人物康有為以著書立論,發行中外公報主張變法,亦曾數次上書光緒,要求改革。其學生梁啟超則於上海主編時務報,鼓吹變法圖強。至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德宗下詔變法,以康有為、譚嗣同等人推行新政。但以慈禧太後為主的守舊派反對變法,於是發動政變,德宗被幽禁,康、梁逃亡日本。
因歷時僅一百零三天,故稱為百日維新。又因是年為戊戌年,故稱為戊戌變法。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義和團起事,仇殺外人,引起英、俄、法、德、美、日、義、奧八國共組聯軍,攻陷北京,光緒,慈禧太後逃亡西安.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歲次辛丑,九月七日,在北京與各國所訂立的條約,共十二款,以賠款一項為最重,數目高達白銀四億五千萬兩,為不平等條約中最苛刻的。後慈禧處死光緒的愛妃珍妃.光緒被軟禁瀛台.終飲恨病逝.
[編輯本段]失去母愛的童年
清宮醫案的確告訴人們,光緒是病死的。但是,從光緒死的那天開始,人們就懷疑他不是正常死亡,這也是事出有因的。光緒雖與慈禧以「母子」相稱,實際上他並不是慈禧親生。光緒皇帝,姓愛新覺羅,名載湉,是同治皇帝的堂弟,咸豐皇帝的侄子。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1871年8月14日),出生在宣武門太平湖畔的醇郡王府的柳蔭齋,其父醇親王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咸豐皇帝的弟弟。其母葉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後的妹妹。從這些關系講,他既是慈禧的侄子,又是慈禧的外甥。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同治皇帝患天花病死。同治帝死時年僅十九歲,身後無子,按「兄終弟及」做法,可由其弟即位。但同治帝為獨生子,則應從其最親近的親屬中選一子弟繼承帝位。大臣們提出的最佳方案,是由他的大伯父即道光長子奕緯之孫溥倫作為他的嗣子,由其即位。但慈禧太後不同意,表面上是因為溥倫之父載治不是奕緯親生子,同樣是由旁支過繼,實際上是因為若要載淳的子侄輩繼位,自己身為祖母便無權以太後身份臨朝。國不可一日無君。第二天,慈禧壓制眾論,一人做主,執意讓只有四歲的載湉入宮即位為帝。載湉,也就是光緒,之所以能夠當上皇帝,一方面是因為慈禧親生之子同治皇帝去世後,無子嗣繼承皇位;更重要的還是慈禧權欲熏心,找個兒皇帝,可再次創造機會垂簾聽政。
光緒元年正月二十日(1875年2月25日),四歲的載湉在太和殿正式即位。從這一天起,光緒就被慈禧抓在手裡,或當作爭奪權利的利器,或作為顯示威嚴的權杖,更多的情況下,則當作她御案上不可缺少的擺設,或是任意玩弄的木偶。這自然是慈禧專制政治的需要。入宮後的光緒,是在孤獨中長大的,繁瑣的宮中禮節,慈禧經常不斷的嚴辭訓斥,沒有母愛,飲食寒暖沒有人真心去細心照料,應倡導應禁忌之事,無人去指點揭示。沒有童年的歡樂,致使他從小就心情抑鬱,精神不快,造成身體積弱,難以抵擋疾病的侵襲,留下了難以愈治的病根。天嘏在所著《滿清野史》中稱:人在幼年的時候,都受到父母的呵護,照顧其出行,料理其飲食,體慰其寒暖,即使是孤兒,也會得到親朋好友的照顧。只有光緒皇上無人敢親近。……皇上每日三餐,其飯食有數十種,擺滿桌案,可離皇上稍遠的飯食,大都已臭腐,接連數日不換。靠近皇上的飯食雖然並未臭腐,可經多次加熱,已不能可口。……載湉自十餘歲後,雖為天子,可還不如一個孤兒,以後身患痼疾,即是由於少年時衣食不節造成的。雖為野史,可內容與惲毓鼎的《崇陵傳信錄》所述:「緬懷先帝御宇不惟不久,幼而提攜,長而禁制,終於損其天年。無母子之親,無夫婦昆季之愛,無臣下侍從宴遊暇豫之樂。平世齊民之福,且有勝於一人之尊者。」大致相近。說明光緒帝體弱多病之原因,實與自幼在慈禧太後淫威之下,失於調養照料有關。
[編輯本段]沒有愛情的婚姻
按照清王朝祖上留下的規矩,皇帝十六歲就要臨朝親政。隨著光緒年齡的增長,他的大婚和親政逐漸臨近,慈禧撤簾歸政把大權交給光緒皇帝之事已不可迴避。可慈禧既不甘心,又無可奈何,於是預作布置,對光緒帝權力多方限制,仍由她在暗中操縱朝政。光緒十五年正月二十日(1889年2月19日),十九歲的光緒帝舉行大婚典禮。
光緒的一位皇後兩個妃子都是慈禧做的主,皇後不是別人,正是慈禧親弟弟桂祥的女兒葉赫那拉氏,即隆裕皇後。
這個皇後容貌醜陋(但是很端莊),馬臉高額,瘦弱駝背,突眼露齒。光緒極為不滿,但也無奈。慈禧選自己的侄女為皇後,為的是朝政交給光緒後,還能利用皇後來控制和操縱皇帝,起碼可以通過皇後監視和掌握皇帝的一舉一動。
光緒的兩位妃子是瑾妃和珍妃,二人是親姐妹,但相貌性格卻大不相同。瑾妃相貌一般,遠遠比不上珍妃,而且性格脆弱;珍妃貌美端莊,性格開朗,活潑機敏,頗有見地。珍妃的入宮猶如一塊石子投入一潭死水,她對光緒的同情和體貼,激起了光緒對未來的憧憬和熱情。同時,珍妃又向光緒推薦了她的老師文廷式,這位素以評論時政、憂心國事的著名清流人士很有才華,頗有政治見地,他被光緒帝重用後,對光緒帝很有影響,引發了光緒帝要改革政治及擺脫束縛而有所作為的慾望。大婚後的數年間,光緒帝與珍妃共同度過了一生中較為輕松的時光。由此,也引發了他作為人君國主,希望在政治上擺脫束縛而有作為的慾望。可這一點,是慈禧最不願看到的。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按慈禧本來的親上加親,以控制光緒帝的初衷才讓自己的侄女為皇後。然而強制的結果,卻又適得其反。當年,同治帝自己選立皇後阿魯特氏,而慈禧卻偏偏讓同治帝去喜歡慧妃,結果鬧得母子不和。這次慈禧為光緒選配葉赫氏為皇後,可光緒又偏偏喜愛珍妃他他拉氏,其結果可想而知。當時,光緒明明知道寵愛珍妃,就要得罪皇後,而與皇後不睦,即等於開罪慈禧太後。然而,慈禧可以在任何事情上迫使光緒就範,惟獨在情愛和感情上無法以己之所願強加於人。
據《悔逸齋筆乘》記載:光緒十八年(1892)仲夏之時,一天,光緒與隆裕皇後為小事爭吵,隆裕跑到慈禧面前哭訴其事。慈禧大怒,對身邊的人說:「皇上是我所立,實乃忘恩之舉,隆裕是我的親侄,辱罵皇後就是對我最大的不敬,實在難以忍受。」接連數日,光緒入宮請安,慈禧一言不發。此後光緒與慈禧的嫌隙就算形成了。
[編輯本段]苦悶的皇帝生涯
光緒臨朝親政後,五十三歲的慈禧,表面退居頤和園頤養天年,實則權勢依舊,裁決政事,一如既往。她一方面處處限制光緒的權利,國家重要大事都要秉承她的懿旨去辦理;一方面又通過自己的侄女——隆裕皇後及親信太監李連英等人,暗中監視光緒的行蹤。並規定:光緒每隔一日,必須親往頤和園向她匯報政務,聽候訓示。以致光緒經常披著星星來,頭頂月亮去,飽受奔波,遇有重大事情,更得隨時請示,名為皇帝,實為傀儡。光緒的政治抱負不能得以實現,日久天長,精神更加抑鬱,情志愈益不暢,舊病不去,又添新愁。
從「脈案」看,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光緒體質雖未見好,遺精及腰背酸沉等病仍在繼續,但診病和吃葯的次數卻相對減少。這主要是光緒力圖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以挽救他那岌岌可危的政權,整日忙於政務,關注政治改革,另外,還要隨時應付慈禧的訓斥,一時無暇顧及診病吃葯。
疾病纏身的光緒親政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遭逢日本侵略朝鮮,進而侵略中國。光緒帝違背母後之意,決心援朝抗日,但腐敗的體制導致戰爭失敗,被迫簽定《馬關條約》,失地賠款,這雖使他受到重大打擊,加深了「母子」的不和,但也激發他力圖改革政治,富國強兵的雄心。光緒帝在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影響下,在珍妃的積極支持下,於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頒布「明定國是詔」,宣布變法,強調博採西學,推行新政,授予康有為「專摺奏事」特權。那些守舊的親貴重臣害怕光緒皇帝在改革政治中觸動他們的地位,紛紛投靠慈禧並竭力挑撥他們「母子」的關系。慈禧也深恐光緒改革的成功會影響到她的獨裁。這樣朝臣內出現了「後黨」與「帝黨」,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斗爭。
光緒親政的十年,是他與慈禧進行政治和權利斗爭的十年,從中日甲午戰爭到戊戌變法運動,雙方矛盾日益尖銳化。光緒二十四年七月二十九日,光緒帝到頤和園見慈禧太後,慈禧太後明確表示要廢掉光緒帝,並密謀由北洋總督榮祿,在九月初皇帝、太後到天津閱兵時政變,廢除光緒帝,形勢危急。光緒帝當天就給帝黨人物楊銳發下密諭:「朕惟時局艱難,非變法不足以救中國,非去守舊衰謬之大臣,而用通達英勇之士,不能變法。而皇太後不以為然,朕屢次進諫,太後更怒。今朕位幾不保,汝康有為、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等,可妥速密籌,設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勝期望之至。特諭。」楊銳膽小,將密諭扣住不傳他人,光緒等不到迴音,急不擇路,於八月初一、初二連續兩次召見袁世凱,提升他為侍郎銜,讓他專辦練兵事宜,想以此使袁世凱感恩報德,效忠皇帝。同時,光緒帝於八月二日還有一道密諭給林旭,讓他轉告康有為迅速離京。林旭將兩道密諭同時轉給康有為、譚嗣同等人,大家看了十分感動,但都束手無策,最後也覺得只有拉袁世凱,由譚嗣同出面請袁世凱,馬上舉兵,先殺掉榮祿,回兵包圍頤和園。袁世凱表面上滿口答應,八月五日回到天津,卻在八月六日馬上向榮祿告密。
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後由頤和園回城,住中南海儀鸞殿,第二天祭蠶神,當即回頤和園。回園頃接榮祿密電,馬上乘輕轎返城,重返南海瀛台。返瀛台後立即傳光緒來見,見到光緒,慈禧太後破口大罵,罵他忘恩負義,恩將仇報。
在以慈禧為首的守舊勢力的反對和鎮壓下,變法運動最終失敗,康有為、梁啟超出逃,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遇害,光緒本人亦被軟禁在中南海瀛台,他的政治生涯實際上到此已經結束。此後,光緒度過了十年沒有人身自由的囚徒生活。
他雖然名義上仍保持著皇帝的名位,但實際已沒有了皇帝的權力。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又將光緒摯愛的珍妃囚禁在鍾粹宮後北三所,並且給她立下了一條規矩,今後不許覲見皇上。
南海瀛台,與水雲榭島、瓊華島分處太液池三海之中,象徵東海三仙島蓬萊、瀛洲、方丈。瀛台四面環水,只在北端架一板橋,通至岸上,板橋中間有一段是活動的,光緒被囚此之後,慈禧太後便命令人把橋板撤掉了,以免光緒帝走出瀛台島。
瀛台的中心建築為涵元殿,殿後為涵元門,門外為翔鸞閣,閣下即木吊橋。殿前為香扆殿,該殿從北面看為單層,從南面湖邊看則為兩層,名為「蓬萊閣」。光緒住在涵元殿里,太監每天送飯時架起橋板,走到瀛台來,用飯完畢,就抽掉橋板。光緒心情十分憂郁,萬般無奈之中寫下了「欲飛無羽翼,欲渡無舟楫」等詩句。冬天三海結冰,從瀛台不通過木橋也可以從冰上到達岸邊。
據說有一次光緒帶了小太監踏冰離開瀛台,被發現後,總管太監李連英立刻下令鑿冰,以防光緒離開。光緒十分想念心愛的珍妃,傳言他讓小太監暗中給珍妃送信,偷偷相會。每到此時,他更加痛恨出賣自己的袁世凱,臨死之時,他不言不語,用手在空中寫殿內掛有一副《宋司馬光諭人君用人之道》立軸,跋文是:「光緒丙午(1906)十月上浣錄,臣全忠敬書。」還有一些匾額斗方之類,下款都寫著「臣全忠敬書」。其實這都是光緒的御筆,之所以這樣寫,是因為光緒試圖以對慈禧太後稱臣,表明自己忠於慈禧太後的心跡,來換取老佛爺的諒解。可此時,慈禧太後又怎麼能讓光緒再次親政呢。 究光緒帝病情自二十四年逐漸加劇,終致不起之原由,實與戊戌變法失敗有著直接的關系。光緒被囚禁在瀛台後,慈禧太後曾欲廢之而另立他人。光緒也知其用心,日夜擔驚受怕。後來由於種種原因,此舉雖未能實現,可光緒也難脫囚禁之牢籠。明知岌岌可危,亦只有坐以待斃,心中十分憂傷。他曾仰天長嘆:真不如漢獻帝也!因而病勢日漸加重,自不待言.
光緒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1900年8月15日),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倉惶出逃。相傳臨行前還不忘處置珍妃,令太監崔玉貴把珍妃推到寧壽宮外的井中害死。當光緒得知珍妃的死訊後,精神徹底崩潰,舊病復發,日趨沉重,再也無法康復。由此可見,從光緒自幼多病,到青年以後的病情逐步加重,都與他的政治處境和精神生活密切相關。可見慈禧的長期壓制和打擊,是光緒致病的重要原因,從這一點談來,民間傳說是慈禧置光緒於死地,則又並非全無道理。尤其是在戊戌政變以後被囚禁的十年漫長歲月中,他一方面悲觀失望,前途渺茫,一方面又日夕擔心受怕,心情緊張,生活上更無人細心照料,使得他的病情不斷加重惡化,終至不治。不過,無論光緒究竟死於何因,都與他在清廷遭受的控制與打擊,在精神與意志上受到的壓制與摧殘,在身心上經受的折磨,甚至其骨肉親情也被拆散有著直接的聯系。真可謂,光緒一生沒有過上一天舒心的日子。其實,這也就是他多病纏身的根源。因此可以認為,年輕的光緒之死,與慈禧控制下的清王朝黑暗腐敗密切相關。
如果說光緒入宮為帝,是出於一種政治需要,那麼他的死去,也未必不是清廷政治腐敗的必然。
[編輯本段]光緒大婚
清代皇帝大婚比歷代皇帝奢華更甚,是極盡奢侈鋪張之能事的。光緒帝是清代正常地舉辦大婚的最後一個皇帝,目前所存資料比較齊全,可以作一些透視與分析。
光緒帝的大婚典禮在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正月二十七日舉行,時年19歲。
這次大婚,共花費銀550萬兩。其中,各種「外辦」耗費,共為105萬余兩,佔大婚開支總額的20%左右;而由「內辦」的帝、後應用冠服、朝珠、鈿釵、金銀珠寶玉器,嬪位所用器物,皇後妝奩,以及後嬪鋪宮應用的金銀器皿等,共為銀400萬兩以上,占總耗費的80%左右。
這些銀兩主要是從各省、各稅關指派籌解的,是從全國搜刮來的民脂民膏。雖然清王朝的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後對籌辦光緒大典曾假腥腥地說:「國家經費有常,目下整頓武備,需款孔多,各省時有偏災,尤宜體念民艱,愛惜物力,朝廷躬行節儉,為天下先,該大臣等,務當仰體崇實黜華之意,嚴飭承辦各員,認真原理,不準稍涉浮冒。」但實際做法則完全相反,大婚典禮的經費,不但沒有「節儉」下來,反而逐步加碼。光緒十三年五月二十日慈禧明降懿旨,光緒大婚應需款項,「著戶部先行籌畫銀二百萬兩」,各省「預為指派二百萬兩」。半年之後,光緒十四年正月十七日總管內務府大臣福錕面奉懿旨:「辦理大婚之款四百萬兩尚不敷用,著戶部再行籌撥一百萬兩」。九月二十六日又奉旨「續行籌撥五十萬兩」。三次共籌撥銀550萬兩。
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十五年上半年直隸省順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穀子、高粱、玉米三種糧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如果每人每年口糧按二石計算,計折銀二兩九錢二分。光緒大婚耗用白銀550萬兩,按當時的糧價折算,可購買近400萬石糧食,足夠190萬人吃一年。
當時,清朝正處在內亂外患叢生、天災人禍迭起的重重災難之中,如此奢侈鋪張的皇帝婚禮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舉行的。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六月,山東河決,毀壞歷城、齊東、利津等堤埝,大片地區遭災,清政府僅撥銀16萬兩賑災;光緒十一年兩廣水患,慈禧僅下令撥銀6萬兩賑濟;光緒十二年北運河決口漫溢,使永平各府受災,朝廷只撥銀12萬兩救急;光緒十三年鄭州河決口,南入於淮,使河南、安徽大片地區受害,清政府僅截留京餉漕折銀30萬兩賑恤。到了光緒十四年,由於皇帝婚期迫近,用款孔殷,這一年雖有多起水、火、雨、雹、震、疫等災害發生,但卻未見有撥銀救災的記錄,只是免除了某些地區的稅賦錢糧,撥留了13萬石京倉及海運漕米以賑順直之災。這樣一對比,可見清王朝用於人民生計迫切需要的開支寥寥無幾,而從民眾身上瘋狂榨取的財富則多得難以計量。
[編輯本段]推薦書目
《瀛台泣血記》-德齡
《清宮二年記》-德齡
《帝國的回憶》
《光緒傳》-丁琪,孫孝恩
《崇陵傳信錄》-惲毓鼎
《1908帝國往事》
《話說大清-落日之皇》-聖燁
《清宮舊影珍聞》-左遠波
《說慈禧》-隋麗娟
《晚清風雲人物史話:光緒帝》
《慈禧與光緒》-何德蘭
《延春冷寂:光緒帝後妃傳奇》-張建安
《正說光緒》-徐徹
《光緒皇帝》-盧建中
《光緒皇帝的珍妃》-王善浦
《光緒皇帝VS明治天皇》-王日根
《光緒皇帝別傳》
《我的前半生》-溥儀
《正說清朝十二帝》-閻崇年
---- 另外,光緒皇帝15歲時還寫過一篇很有名的御制文:為人上者,必先有愛民之心,而後有憂民之意。愛之深,故憂之切。憂之切,故一民飢,曰我飢之;一民寒,曰我寒之。凡民所能致者,故悉力以致之;即民所不能致者,即竭誠盡敬以致之。
[編輯本段]光緒死因
多部門10月2日公布科學報告 光緒確死於砒霜中毒(來源:羊城晚報)
清末光緒皇帝的死因近百年來一直眾說紛紜,這個謎團終於在其百年祭日到來之前有了科學結論———今天上午,國家清史工程編纂委員會在北京舉行「清光緒皇帝死因報告會」,一份採用現代刑偵和高科技手段檢測的萬字報告顯示,光緒是死於砷(砒霜)中毒。
在這份「光緒死因報告」上署名的還有清西陵文物管理處、中國原子能研究院反應堆工程研究設計所、北京市公安局法醫鑒定中心,他們按照規范的法醫檢驗要求和方法,先後提取了光緒的兩小縷頭發、遺骨及衣物樣品測試。
結果顯示,光緒頭發中含有高濃度的砷,且各截段含量差異很大,第1縷頭發的砷高峰值出現在第10段,第2縷頭發的砷高峰值出現在第26段和第45段。而同時對比測試的頭發砷含量,當代人為0.14-0.59微克/克,與光緒同時代並埋在一起的隆裕皇後為9.20微克/克,清末一個草料官干屍頭發為18.2微克/克。
現存文獻記載,光緒在宮中和瀛台被囚禁期間曾服用過中葯,其中的雄黃、雌黃、硃砂等會導致砷、汞毒物使用過量,在理論上講,這種原因也可能引起光緒慢性中毒,直至病變死亡。不過在慢性中毒死亡的情況下,中毒者頭發發根的含毒量會高於發中部和發梢,而光緒的情況與之相反,這也證明了光緒並不是死於長期服用中葯的慢性中毒。
在測試的同時,專家通過遍查資料,整理了光緒死亡前10天的情況,並結合現代法醫有關砒霜中毒的論述,探討了光緒砒霜中毒的類型,以及中毒時間的下限和上限。
但究竟是誰對光緒下了毒呢?以當時的條件、環境而論,如果沒有慈禧的主使和授意,誰也不敢、也不能下手毒殺光緒,而且慈禧又有謀害光緒的動機,因而,慈禧就是毒殺光緒的兇手,這就是歷史的真相。
加註一下:自然是下毒,就不可能是光明正大,怎能是慈禧授意呢?我更傾向於袁世凱投毒一說。
慈禧與光緒是政治的爭斗,作為一個政治家,她很清楚她死後不可能繼續朝著她所既定的策略走下去,而且她也會明白維修變法甚至社會改良是歷史必然,在她臨死的幾年中實際上做了許多,開議會設內閣,改革力度遠大於光緒的維新變法,她的奪權更是一種政治野心和保護既得利益的需要,所以,她沒必要加害於光緒。就算是她死了,光緒重新掌權,她也照樣配享宗廟,動不了她的權威,這是必然的。再一個層面來說,慈禧與光緒畢竟還有一層血緣關系,是她妹妹的兒子,也是她的養子,慈禧再陰毒,也毒不到這個份上。袁世凱就不同了,他是臣子,而且由於他的反變導致光緒帝被軟禁長達十年之久,這個仇,作為一個皇帝是肯定要報的,袁世凱有殺人動機,而且當時主掌北洋,軍機大臣也有這個條件謀害於皇帝。
所以,歷史的真相並不能說是慈禧加害光緒帝,至少目前還不能這樣說。
[編輯本段]光緒的御制詩文折射出他的思想
『陸』 懷化學院的辦學規模
截止2014年9月,學校有教職工976人,其中教授77人、副教授239人,具有博學位教師90人,碩士學位的教師508人;有省級教學名師1人,省級學科帶頭人5人;省級教學團隊3個,15人獲得過曾憲梓教育基金獎,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8人分別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教師」、「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稱號。
省級教學名師(1人):譚偉平
教學團隊 編號團隊名稱負責人主要成員級別獲得年份1 人文教育學教學團隊 楊吉興 楊高男、宋紫、羅玉明等 省級 2009年 2 植物學教學團隊 呂金海 伍賢進、劉勝貴、佘朝文等 省級 2010年 3 體育教育專業教學團隊 屈傑 譚紅、陳德林、余學好等 省級 2010年 質量工程 截止2014年9月,學校擁有教育部特色專業1個,教育部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湖南省重點建設專業2個,省級特色專業7個,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2個;教育部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省級實踐教學示範中心3個、省大學生創新訓練基地1個、省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基地1個、省優秀實習教學基地8個;省級基礎課教學示範實驗室1個,省級精品課程7門。
特色專業 序號專業名稱所屬院系級別獲得年份1 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系 國家級/省級 2010年 2 體育教育 體育系 省級 2008年 3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物理與信息工程系 省級 2008年 4 生物工程 生命科學系 省級 2008年 5 旅遊管理 工商管理系 省級 2009年 6 美術學 美術系 省級 2009年 7 制葯工程 化學與化學工程系 省級 2009年 8 音樂學 音樂系 校級 2008年 9 數學與應用數學 數學系 校級 2008年 10 社會體育 體育系 校級 2009年 11 英語 外國語言文學系 校級 2009年 12 小學教育 教育系 校級 2009年 13 藝術設計 藝術設計系 校級 2009年 教育部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旅遊管理
教育部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懷化學院-懷化市廣播電視台文學實踐教育基地
省級教學示範實驗中心 序號實踐教學中心名稱所屬部門批准時間1 電子信息與通信工程實訓中心 物理與信息科學系 2008 2 旅遊管理實踐教學中心 工商管理系 2008 3 音樂藝術實踐教學中心 音樂系 2009 省級優秀實習基地 序號基地名稱批准時間1 沅陵縣第一中學實習教學基地 2005 2 會同縣第一中學實習教學基地 2005 3 萬佛山自然保護區實習教學基地 2008 4 正清集團實習教學基地 2008 5 洪江古商城旅遊實習教學基地 2009 6 懷化電視台實習教學基地 2009 7 懷化市迎豐路小學 2010 8 懷化市中級人民檢察院實習教學基地 2010 精品課程 序號課程名負責人級別獲批時間1 動物學 向孫軍 省級重點建設課程、省級優秀課程」 1997年 2 中國古代文學 吳波 省級重點建設課程 2003年 3 聲樂 李強 省級重點建設課程 2003年 4 中國現當代文學 張建安 省級精品課程 2006年 5 聲樂 李強 省級精品課程 2007年 6 高等代數 王樹桂 省級精品課程 2008年 7 中國畫 胡光勝 省級精品課程 2008年 8 法理學 李偉迪 省級精品課程 2009年 9 植物學 呂金海 省級精品課程 2009年 10 油畫 劉健 省級精品課程 2010年 教學成果 截止2011年,學校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省部級教學成果獎18項。 項目來源成果名稱主要參加人員獲獎等級時間省教育廳 懷化學院體育教育專業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建設與實踐的研究 屈傑 張惠春
米健群 彭慶文
張斌 三等 2002 省教育廳 「教學、實踐、科研」三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動物學教學的探索和實踐 向孫軍 楊其仁
劉勝貴 謝恩義
呂金海 三等 2002 省教育廳 面向21世紀師專美術系培養高素質、復合型美術教育與設計人才的研究與實
踐 王幼凡 曾樹松
胡林 劉磊霞
田儒貴 三等 2002 省教育廳 提高新辦教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探索與實踐 魏耿平 楊霞
王樹桂 林曉艷
吳毅清 三等 2004 省教育廳 基於WindowsNT區域網絡和Windows平台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無紙化考試NPTS系統 徐德華 彭小寧
王義學 唐波
楊宏來 三等 2004 省教育廳 《人文社會科學概論》(教材) 楊玉琪 王文明
楊吉興 許順富
楊音南 三等 2004 省教育廳 音體美特殊專業大學英語教與學研究 郭建輝 劉巧燕 許利平 楊媛莉 田玲 三等 2006 省教育廳 普通高校體育現狀與課程體系的建構研究 張慧春 鍾億群 范國梁 粟金濤 譚 紅 三等 2006 省教育廳 數學建模教學實踐與應用型、創新型數學人才的培養 周志強 林曉燕 舒曉惠 王樹桂 李 敏 三等 2006 省教育廳 加強寫作課程實踐教學研究用其初步成果 楊雙安 劉中黎
楊代忠 李沅和
鄧齊平 三等 2006 省教育廳 班級教育管理與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以懷化學院04級生物工程1班為例 張 儉 劉勝貴 伍賢進 劉曉文 王雙見 三等 2008 省教育廳 美術學專業基礎課程改革與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研究與實 劉磊霞 田儒貴 楊金成 吳宗勤 李昀蹊 三等 2008 省教育廳 教學、訓練、科研三結合,提高民族傳統體育人才培養質量的研究與實踐 余學好 屈 傑 劉慧群 陶 坤 李小明 三等 2008 省教育廳 湖南省中學教師資格認定培訓的理論研究與實踐 張慧春 胡 建 陽柏蘇 李升興 馬吉歡 三等 2008 省教育廳 地方院校物流、旅遊管理專業本科生職業技能「135」培養模式 王文明 尹 芳 王淑貞 向儒先 袁 敏 二等 2010 省教育廳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規范化教學管理體系建設的理論與實踐——以懷化學院為例 宋克慧 楊吉興 姜又春 張 儉 李茂科 三等 2010 省教育廳 地方院校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姜書良 黃蒙水 姚勁松 蔣卓倫 楊李軍 三等 2010 省教育廳 成人教育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監控體系研究 李升興 張慧春 補愛軍 范小南 馬吉歡 三等 2010 截止2014年9月,學校擁有省「十二五」重點建設學科2個,校級重點學科9個。
省「十二五」重點建設學科(2個):中國現當代文學、植物學
校級重點學科(9個):光學、中國古代文學、遺傳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基礎數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人文教育學、法學理論、民族傳統體育學 截止2014年9月,學校擁有湖南省重點實驗室2個,湖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1個,省級哲學和社會科學研究基地2個,湖南省高校社科重點研究基地2個等省、校級科研機構(平台)20個。
序號平台名稱審批機構負責人獲批時間1 民族葯用植物資源研究與利用湖南省重點實驗室 湖南省科技廳 佘朝文 2008.9 2 武陵山片區生態農業智能控制技術湖南省重點實驗室 湖南省科技廳 宋克慧 2013 3 湖南省民間非物質文化研究基地 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領導小組 吳波 2007.1 4 湖南省和平文化研究基地 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領導小組 譚偉平 2010.9 5 湘西葯用植物與民族植物學湖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 湖南省教育廳 佘朝文 2008.6 6 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研究中心 湖南省教育廳 王又凡 2012.5 7 湖南教育科學農村學前教育研究基地 湖南省教科院 栗濤 2012.12 8 懷化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站 湖南省社科聯 夏立發 2012.4 9 懷化市影視動漫創意基地 懷化市委宣傳部 王又凡 2012.10 10 懷化市工業產品設計與文化創意研究中心 懷化市科技局 王又凡 2012.9 11 功能無機及高分子材料懷化市重點實驗室 懷化市科技局 胡揚劍 2013.9 12 懷化市生態農業智能控制懷化市重點實驗室 懷化市科技局 賀達江 2013.9 13 民族葯用植物活性成分高效利用湖南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 湖南省教育廳 胡興 2010 14 民族醫葯研究與開發湖南省高校產學研合作示範基地 湖南省教育廳 胡興 2009 15 「中葯制劑與質量控制湖南省高校產學研合作示範基地 湖南省教育廳 陳迪釗 2010 16 溫室大棚智能化控制系統的應用研究創新型人才團隊 懷化市科技局 米賢武 2013 17 瓷廠溫度監控管理系統的研發懷化市科技創新團隊 懷化市科技局 向少華 2012 省級產學研示範基地一覽表序號基地名稱負責人成立時間批項單位1 湖南省高校「民族醫葯研究與開發」產學研合作示範基地 胡興 2008年12月8日 湖南省教育廳 2 湖南省高校「中葯制劑工程與質量控制」產學研合作示範基地 陳迪釗 2010年5月18日 湖南省教育廳 館藏資源
截止2014年9月,學校擁有館藏圖書123萬冊,電子圖書232萬冊,中文期刊1827種。
學術期刊
《懷化學院學報》是綜合性學術理論期刊,創刊於1982年,始用刊名為《教學研究》,次年改為《懷化師專學報》。1999-2000年,是我國僅有被德國《數學文摘》收錄的60多家學報之一。1989年被曾獲湖南省新聞出版局期刊處、湖南省高校研究會頒發的質量優秀獎。1999年,在湖南省高校社會科學學報評比中獲二等獎、在湖南省高校自自然科學學報評比中獲二等獎,並獲優秀欄目設計獎。2002年在湖南省高校學報評比中獲二等獎。
《懷化學院教育研究》雜志是經湖南省新聞出版局批准,由懷化學院主辦,懷化學院高教研究所編輯出版的內部學術交流刊物。
『柒』 光緒帝的具體資料
生卒:1871—1908(38歲)
民族:滿族
姓名:愛新覺羅·載湉
廟號:德宗
謚號: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
全稱:德宗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
出生: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1871年8月14日)生於宣武門內迤西太平湖醇親王府的槐蔭齋
屬相:羊
卒年: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酉時二刻三分駕崩於瀛台涵元殿內.
死於:急性砒霜中毒
在位: 1875年—1908年(34年)
陵寢:崇陵(清西陵)
父親:愛新覺羅·奕譞(醇親王)
母親:葉赫那拉氏(慈禧胞妹)
初婚:18歲結婚,配偶葉赫那拉氏等3人
皇後:葉赫那拉氏(副都統桂祥之女,慈禧侄女)
後妃: 他他拉氏(禮部左侍郎長敘二女,瑾妃、珍妃)
子女:無子女
繼位人:愛新覺羅·溥儀,號稱「繼承同治兼祧光緒,光緒同父異母弟弟醇親王載灃長子)
老師: 翁同龢、夏同善
最得意:主持戊戌變法
最失意:甲午戰爭主戰失敗
最不幸:戊戌政變後被囚禁 、被人用砒霜謀害至死
最痛心:簽訂《馬關條約》、戊戌政變、珍妃遇害
最擅長:書法、音樂
最不喜歡的戲:梆子戲,因為他認為梆子戲是悲調
載湉是醇親王的兒子,慈禧太後的外甥,內侄.登基時只有四歲,兩宮太後"慈禧","慈安"即"垂簾聽政".至光緒16歲,慈禧"歸政",但仍實掌大權.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歲次甲午,朝鮮發生東學黨之亂,日本趁機進占漢城,擊沉我國運兵船,並攻擊我牙山駐軍。七月一日中、日兩國正式宣戰,後清廷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史稱為甲午戰爭。甲午戰敗後,朝野有志之士便提倡維新變法,其領導人物康有為以著書立論,發行中外公報主張變法,亦曾數次上書光緒,要求改革。其學生梁啟超則於上海主編時務報,鼓吹變法圖強。至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德宗下詔變法,以康有為、譚嗣同等人推行新政。但以慈禧太後為主的守舊派反對變法,於是發動政變,德宗被幽禁,康、梁逃亡日本。
因歷時僅一百零三天,故稱為百日維新。又因是年為戊戌年,故稱為戊戌變法。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義和團起事,仇殺外人,引起英、俄、法、德、美、日、義、奧八國共組聯軍,攻陷北京,光緒,慈禧太後逃亡西安.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歲次辛丑,九月七日,在北京與各國所訂立的條約,共十二款,以賠款一項為最重,數目高達白銀四億五千萬兩,為不平等條約中最苛刻的。後慈禧處死光緒的愛妃珍妃.光緒被軟禁瀛台.終飲恨病逝.
[編輯本段]後妃
光緒只有一後二妃3人。
光緒十五年正月二十日,19歲的光緒皇帝舉行大婚典禮。光緒的一位皇後兩個妃子都是慈禧做主選的,皇後不是別人,正是慈禧親弟弟桂祥的女兒葉赫那拉氏。慈禧選自己的侄女為皇後,為的是在把朝政交給光緒後,還能利用皇後來控制和操縱皇帝,起碼可以監視和掌握皇帝的一舉一動。
光緒的兩位妃子是瑾妃和珍妃,二人是親姐妹,但相貌性格卻大不相同。瑾妃相貌一般,而且性格脆弱;珍妃貌美端莊,性情機敏。
珍妃對光緒的同情和體貼,激起了光緒對未來的憧憬和熱情,同時,也引發了他要在政治上擺脫束縛有所作為的慾望。大婚後的數年間,他與珍妃共同度過了一生中顯得較為輕松的時光。
▲光緒的皇後葉赫那拉氏,是慈禧親弟都統桂祥的女兒,就是隆裕皇後。隆裕皇後長得不漂亮,既瘦弱,又駝背。這門親事是慈禧皇太後懿旨給定的,光緒雖不滿意,卻也無奈。皇後葉赫那拉氏與光緒皇帝的婚姻,完全是政治婚姻。慈禧將自己侄女嫁給自己外甥,目的就是在宮闈椒房,探悉皇帝的內情,控制和操縱皇帝,並為爾後母族秉政、太後垂簾聽政做鋪墊。光緒皇帝同皇後葉赫那拉氏大婚後,情不投,意不合,始終是一門不美滿的婚姻。光緒死後,宣統繼位,上光緒皇後徽號為「隆裕」,是為隆裕皇太後。隆裕皇太後在民國二年(1913年)正月十七日,死於太極殿。
▲珍妃(1876年—1900年),他他拉氏,滿洲鑲紅旗人。清朝光緒皇帝的側妃,也是最為受寵的妃子,後因獲罪於慈禧而被投井殺害。
生平
珍妃其祖父乃陝甘總督裕泰,其父長敘曾任戶部右侍郎,其伯父長善乃廣州將軍,珍妃與其姊瑾妃自幼隨長善在廣州長大。珍妃10歲那年,長善卸任廣州將軍,她與姊姊隨同北返北京。
1889年,珍妃兩姊妹被入選宮中,13歲的她被封為珍嬪,15歲的姐姐封為瑾嬪,嬪為九等宮女序列中的第六等,直至光緒二十年甲午春(1894年),因慈禧太後七旬萬壽加恩得晉嬪為妃,前面還有皇後、皇貴妃、貴妃三個等級。
得寵與獲罪
光緒大婚之後,隆裕皇後逐漸失寵,而瑾妃與光緒相處漠漠。惟珍妃生性乖巧、善解人意,工翰墨會下棋,日侍皇帝左右,與光緒共食飲共玩共樂,對於男女之事毫不在意,「德宗尤寵愛之,與皇後不甚親睦。」(《國聞備乘》)
1901年春清廷與八國聯軍媾和,慈禧、光緒等准備還朝。慈禧見珍妃所投之井依然如故,便命人將屍骨被打撈出來,裝殮入棺,葬於阜成門外恩濟庄的宮女墓地,並企圖以「貞烈殉節」的名義掩世人耳口。民國二年(1913年),其姊瑾妃(時為端康皇太妃)將珍妃遷葬光緒景陵妃嬪園寢,並為她修建了一個小靈堂以供奉珍妃的牌位,靈堂上懸掛一額紙匾,上書「精衛通誠」,頌揚珍妃對光緒的一片真情。
▲珍妃的姐姐瑾妃的結局比她的妹妹強多了。光緒二十六年七月,瑾妃隨慈禧也逃出了京城,一年多以後才返回皇宮。光緒帝死後,宣統帝溥儀尊封她為皇考瑾貴妃。1913年3月,溥儀又尊封她為端康皇貴太妃。
據溥儀回憶,隆裕皇太後死後,瑾妃就成為紫禁城內倖存的四妃之首(另外三妃是敬懿皇貴妃、庄和皇貴妃、榮惠皇貴妃,她們三人都是同治帝的妃子)。瑾妃很專權,自己儼然成了皇太後,效法慈禧,讓溥儀叫她皇額娘,經常管教溥儀,不把皇帝放在眼中。為此,溥儀在一些人的慫恿下,公開與瑾妃吵了一架,使瑾妃很下不來台,溥儀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瑾妃為了出這口氣,把溥儀的奶奶、母親召進宮,對她二人施加壓力。她二人可嚇壞了,一齊跪下來苦苦哀求,答應勸溥儀給瑾妃賠禮道歉。最後溥儀經不住祖母和母親的苦勸,被迫給瑾妃道了歉。溥儀的母親個性極強,從未受過別人的訓斥。這次窩了一肚子火,回到家吞了鴉片煙自殺了。瑾妃聽了這個消息以後,吃驚不小,深怕溥儀追究此事,於是也改變了對溥儀的態度,兩人關系有了明顯地緩和。
1924年10月20日瑾妃病死,終年52歲,溥儀謚之為溫靖皇貴妃。1925年10月29日葬入崇陵妃園寢東寶券內。
十四年後,1938年農歷十一月,一夥不法匪徒在夜間盜掘了瑾妃墓,掠走了全部殉葬珍寶。
生平簡介
同治十年(1871年)生於北京宣武門外太平湖畔醇王府,為醇賢親王奕譞次子。由於其兄早殤,同治十三年(1875年1月25日),同治帝病逝後以醇親王長子身份入宮為帝,其時年僅4歲,成為滿清入關後的第九位皇帝。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主戰。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主持變法(戊戌),同年,慈禧等發動戊戌政變,將其囚於瀛台。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主和。同年8月15日被慈禧要挾,「逃」往西安。是日,慈禧處死其愛妃(實為愛妻)珍妃。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酉時二刻三分駕崩於瀛台涵元殿內,時年38歲
帝王生涯
光緒繼位後,由慈禧專權。至光緒16歲,慈禧「歸政」,但仍實掌大權。
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歲次甲午,朝鮮發生東學黨之亂,日本趁機進占漢城,擊沉中國運兵船,並攻擊駐牙山清軍。七月一日中、日兩國正式宣戰,後清廷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史稱為甲午戰爭。
年輕的光緒皇帝眼見甲午戰爭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和恥辱,「不甘作亡國之君」,一心想有所作為。他接受康有為、梁啟超提出的變法,准備進行資本主義改革,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一度成為維新派心中的「救世主」。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光緒皇帝下詔變法,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推行新政,變法圖強。光緒發布了一些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詔令,但變法危及封建守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為主的清室貴族的阻撓。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把希望寄託在統轄新軍的直隸按察使袁世凱身上,派譚嗣同深夜去見袁世凱,要他發動兵諫,協助光緒推行新政。袁世凱也表示堅決忠於皇上,一定照辦。但譚嗣同走後,他便去向榮祿告密。慈禧因頤和園得到榮祿密報,立刻返回紫禁城。光緒料到事情敗露,急忙派人送信要康有為等人趕快逃命,他自己被慈禧帶到議政堂,被迫寫了退位詔書,將政權全部交給了慈禧,然後被關進了南海中的瀛台,也就是荷花池中央一座四開間的平房中,斷絕了和外邊的一切接觸,他最知己的珍妃也被慈禧關押在別處。康有為、梁啟超逃亡日本。譚嗣同等人被殺,戊戌變法宣告失敗,使清王朝改變舊章的一線生機被扼殺。因變法歷時僅一百零三天,又推薦書目
《瀛台泣血記》-德齡
《清宮二年記》-德齡
《帝國的回憶》
《光緒傳》-丁琪,孫孝恩
《崇陵傳信錄》-惲毓鼎
《1908年帝國往事》
《話說大清-落日之皇》-聖燁
《清宮舊影珍聞》-左遠波
《說慈禧》-隋麗娟
《晚清風雲人物史話:光緒帝》
《慈禧與光緒》-何德蘭
《延春冷寂:光緒帝後妃傳奇》-張建安
《正說光緒》-徐徹
《光緒皇帝》-盧建中
《光緒皇帝的珍妃》-王善浦
《光緒皇帝VS明治天皇》-王日根
《光緒皇帝別傳》
《我的前半生》-愛新覺羅.溥儀
《正說清朝十二帝》-閻崇年
《帝王的隱秘》-趙良
《光緒之死大揭秘》-陳樺
稱為百日維新。
『捌』 中國通史每集主要內容
1、第一集中華道路,主要講述中國古代思想發展歷程及中華民族走向統一的過程,中心思想是探索中華道路中儒家思想的引領作用及各民族集大統的客觀規律。
知識點:百家爭鳴:法家墨子兼愛非攻,儒家孔子亞聖荀子王陽明陽明,心法、仁愛、尊卑有序,道家老子莊子無為;儒學完善歷程:儒學、劉邦建立漢王朝孔子祭祀標志儒學登入上流,漢武帝儒學,罷黜百家,獨尊儒學,陽明心法,新舊儒學,明朝反腐。
民族統一歷程:北魏改漢、大唐長安文化自信、海陸絲綢之路、吉爾吉斯斯坦鄉愁。
概括:孔夫子巨牛逼,五十六個民族一個家。
2、第二集中華起源,主要講述中華民族祖先進化過程,中心思想是中華民族是自中華大地產生並延綿不斷發展起來的民族。
概括:誰說我是外來人口,我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
知識點:猿人至古人至智人至現代人,主要變化為腦容量的增大、下顎的凸起、眉骨的凸起等。
3、第三集農業起源,主要講述中華民族如何開始種植及生產糧食的過程,純敘述無思想。
知識點:南方稻穀馴化為野生稻至生產稻,北方狗尾巴草與穀子馴化為穀子,直至明朝一直為第一大生產作物。狗尾巴草為莠,良莠不齊的典故來源。
『玖』 漢朝以後的張姓牛人
張飛,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勇猛大將。東漢末年跟隨劉備起兵。曹操奪取荊州,劉備敗於長坂(今湖北當陽),張飛率騎出戰,曹軍不敢前進,當時與關羽同被稱為「萬人敵」。
張居正,明朝最傑出的改革家。明神宗時他出任宰相,針對當時軍政敗壞,財政破產的局面進行改革,大力整頓吏治,整頓賦稅,又任用名將戚繼光練兵,加強邊防,取得成效。
張芝,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今草書法大師。好書法,尤善章草書。其後,省略了章草的繁難之處,在運筆上使用了流利的出鋒,顯示出奮逸的力量,打破了章草的常規,創造了「今草」。
張騫,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出使西域的旅行家。其西漢時(公元前139年和前116年),曾兩次出使西域,從此打通了亞洲的交通線,開辟了中國和歐亞各國人民進行經濟、文化交往的通道「絲綢之路」。
張謇,最早創建博物館的人。清光緒年間的狀元。從事民族工商業,是中國近代最早的民族資本家之一。1905年,在江蘇省南通市創建了南通博物苑,開了中國人自辦博物館之先河。
張伯行,「天下第一清官」。清康熙進士,歷任福建巡撫、江蘇巡撫,官至禮部尚書。康熙皇帝稱其操守為「天下第一清官」。
張仲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中醫理論家。東漢末年的醫學家。年輕時鑽研和掌握了豐富的醫學知識,後來在長沙任地方官,因看到連年瘟疫奪去無數人的生命,心裡十分痛苦,便辭官行醫。在醫療中,既重視學習古人的知識和經驗,並且勇於創新。有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由於他對中醫的貢獻,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張之洞,最早推廣普通話的高層官員。清末洋務派的後起之秀,積極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創辦鋼廠、鐵路。1903年,為清廷學部重臣,主持制定了《學務綱要》,銘文規定學堂皆習官音,積極推廣官話(普通話)以統一全國語言,實為一種替中華文明鋪石墊路的明智之舉。
張元濟,張姓最著名的中國近現代出版家。生於1867年,卒於l959年,享年92歲。清光緒進士。曾任刑部主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因參加維新運動,「戊戌變法」失敗被革職,後在上海致力於文化事業,主持商務印書館。解放後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當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張志和,張姓最早成名的唐代詩人。16歲參加科舉考試,皇榜高中,被賜為明經及第。他向唐肅宗獻策,頗得賞識,被任命為翰林學士,唐肅宗賜名志和。
張衡,世界上第一架觀測地震儀器的製造者。東漢著名的天文學家、文學家。曾擔任掌管天文的官吏。精通天文歷算,不但注意理論研究,而且注重實踐。他製造的候風地動儀是世界上第一台觀測地震的儀器。他發明的地動儀比歐洲人發明的地震儀器早1700多年。其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最著名。
張學良,國民黨最著名的愛國將領、張姓最長壽名人。1936年12月12日,東北軍將領張學良和西北軍將領楊虎城等愛國志士,在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和全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的影響下,在西安毅然率部扣留了蔣介石及其軍政要員10多人,發動了「西安事變」。當天,張、楊通電全國,提出以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為主旨的八項主張。中共中央以民族利益為重,根據當時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及時制定了和平解決的方針並派周恩來、秦邦憲、葉劍英等前往西安參加調解談判。24日,蔣介石被迫同意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等條件。25日,張學良送蔣介石回南京。「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完成。此後,張學良被蔣介石長期囚禁。2001年10月14日逝世,享年101歲。
張勛,最後一支「辮子軍」的北洋軍閥統帥。曾隨袁世凱鎮壓義和團,受到慈禧太後的寵信。清王朝被推翻以後,他為了表示對清王朝的忠心,令他的部隊禁剪辮子,稱為「辮子軍」,他被稱為「辮帥」。在袁世凱死後,他帶兵入京,逼走總統黎元洪,解散國會。1917年7月,擁立清帝溥儀復辟。年底被段祺瑞擊敗,復辟流產。
張國燾,中國共產黨黨史上最大的叛徒。1920年在北京參加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工作,在中共一大當選為中央局組織主任。在中共六大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31年任中共中央分局書記、軍事委員會主席,積極推行「左」傾路線。在紅軍長征途中,大搞分裂,另立偽中央。1938年叛變革命,投降國民黨。1948年逃到台灣,後定居加拿大,死於加拿大多倫多。
張瑞芬,中國第一位女飛行家。1927年,遠渡重洋到美國求學,研讀航空學。1932年,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和訓練,飛行考試合格,領取了美國航空執照,被接納為航空協會會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名人
張雲逸(文昌籍),開國大將。
張宗遜,開國上將。
張愛萍(達縣籍),開國上將。任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長、國務院副總理。
開國中將:張震(平江籍)、張藩(瀏陽籍)、張才千(麻城籍)、張天雲(紅安籍)、張仁初(紅安籍)、張令彬(平江籍)、張達志、張池明、張賢約、張祖諒、張國華(永新籍)、張經武(炎陵籍)、張南生(連城籍)、張翼翔(瀏陽籍)、陶勇原名張道庸。
開國少將:張雄(瑞金籍)、張光華(寧都籍)、張英輝(興國籍)、張耀祠(於都籍)、張力雄(上杭籍)、張雲龍(永定籍)、張元培(永定籍)、張開荊(吉水籍)、張華(永豐籍)、張和(瀏陽籍)、張天恕(紅安籍)、張太生(吉安籍)、張日清(長汀籍)張文碧(吉水籍)、張水發(連城籍)、張書祥(平江籍)、張平凱(平江籍)、張正光(平江籍)、張漢丞(麻城籍)、張廷發(沙縣籍,任過解放軍空軍司令等職)、張闖初(平江籍)、張志勇(紅安籍)、張宜步(永定籍)、張顯揚(通江籍)、張濟民(泰和籍)、張培榮(麻城籍)、張銍秀(永新籍)、張強生(安福籍)、張新華(寧化籍)、張雍耿(寧化籍)、張竭誠(紅安籍)、張德貴(巴中籍)、張世蓋(巴中籍)等103人。以上1/3強出自客家聚居地。
《黃埔軍校三百名將》列有張純(湘鄉籍,國民黨中將)、張鎮(國民黨追贈上將)、張子清(紅四軍十一師師長)、張開荊(吉水籍,解放軍少將)、張友清(八路軍總司令部秘書長)、張世希(國民黨中將)、張赤男(長汀籍,紅四軍十一師政委)、張靈甫(國民黨中將)、張國燾(萍鄉籍,原紅軍總政委)、張宗遜(解放軍上將)、張金廷(國民黨中將)、張炎元(梅縣籍,國民黨中將)、張治中(原國民黨中將加上將銜,任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副主席)等17人。
張姓枝繁葉茂,名人輩出。戰國時有政治家、魏國人張儀,曾先後任泰相和魏相,其策略號稱「連橫」。西漢最著名的張姓人物除前已述的張良和張騫。還有諸侯王張耳,歷算家張蒼,御史大夫張湯,大司馬張安世,淮南相張釋之,京兆尹張敞,丞相張禹。東漢有兩個最傑出的張姓人物是前已述的張衡、張仲景。今河南南陽縣北25公里石橋鎮有張衡墓,南陽市東關溫涼河畔醫聖祠內有張仲景墓。東漢順帝時,張道陵在四川創立道派,為道教定型化之始,世稱「張天師」。至東漢靈帝時,張氏出現兩個著名的道教中心:一個是張角所創的太平道,184年起義,以頭纏黃巾為標志,稱「黃巾軍」,其弟張梁、張寶均為首領,斗爭持續了10多年;一個是以張修、張魯為首領的天師道,184年在四川舉行武裝起義,所建政權繼續約30年,成為東漢末年比較安定的地區。西晉有大臣、文學家張華,還有文學家張翰、張協、張載,法律學家張裴,荊州蠻、漢各族人民聯合起義領袖張昌。西晉永康二年(301年),涼州刺史張軌,聯合漢族和少數民族統治階級穩定當地秩序,創造了一個安定繁榮的社會環境;其子張茂,建立前涼國,傳4代7王63年。南北期,有南朝宋農民起義領袖張鳳,南朝梁畫家張僧繇,北魏教育家張偉,北齊天文學家張子信。隋未有山東農民起義首領張金稱。唐代,張姓更是才人濟濟,僅宰相即有17人,其中張說、張九齡同時又是詩人;還有以守睢陽、抗安祿山叛軍而聞名的張巡,文學家張鷟,書法家張旭,小說家張讀,畫家張萱、張璪,詩人張若虛、張繼、張籍、張祜、張為、張碧,傳為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天文學家、世界上第一個測出子午線的張遂。 五代時南漢有農民起義首領張遇賢。北宋有川陝地區農民起義領袖張余,陝豫鄂農民起義首領張海,唯物主義哲學家張載,詞人張先,詩人張末,以畫《清明上河圖》著名的畫家張擇端,道教南派初祖張紫陽。南宋有大臣張浚,將領張憲、張俊、張貴、張順、張珏、張世傑,抗金農民軍首領張榮,詞人張元干、張孝祥、張炎,學者張拭,書法家張即之。金有醫學家張子和、張潔古。元代有大將張弘范,散曲家張養浩、張可久,詞人張野,詩人張翥,畫家張渥、張守中,戲曲藝人、作家張國賓。明代有建文時受命密察燕事,靖難兵起被朱棣執,不屈而死的北平布政使張�,明代還有畫家張路、張宏,戲曲作家張風翼,音樂家張野塘,醫學家張景岳,文學家張溥,閩、粵、贛邊區農民起義首領張璉,著名道士張三豐;明未有農民軍起義首領張獻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即帝位,年號大順,歷時三年。明清之際有伊斯蘭教學者張中,文學家張岱,畫家張風,經學家張爾岐。清代有醫學家張石頑,水利家張玉書,學者張琦、張澍、張文虎,經學家張惠言、張穆,文學家張潮、張景祁,詩人張問陶、張維屏,書法家張照、張裕釗,戲曲作家張大復,川楚白蓮教起義首領張正謨;清末有捻軍首領張樂行、張宗禹,貴州苗族農民起義首領張秀眉,義和團首領張德成,著名外交官張蔭桓,北洋軍閥張作霖、張敬堯、張宗昌等。
近現代,張姓對社會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因之幾乎在各個領域都有出類拔萃的人物。在軍政界有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張太雷,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蘇聯大使張聞天,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兼國務院文教辦公室主任張際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張瀾,著名愛國將領張自忠等。在科學技術界有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張如心,近代地理學家張相文,學者張采田,近代史學家張星烺,植物學家張景�。在醫葯學界有解剖學家、醫學教育家張鋆,葯理學家張昌紹,近代名醫張錫純、張山雷。在文化藝術界有出版家張元濟,現代作曲家張寒暉、張曙。英模人物有張思德、張福林、張學棟。
僑居海外的張姓華人以及台港澳張姓同胞也是人才濟濟。在美國,有費城中華文化社區中心理事長張天德,國際商業機器公司托瑪斯·奧森研究中心量子結構部經理、博士張立剛,航空與太空署宇宙航空高級總工程師張雲樵,1986年1月12日以哥倫比亞號太空船升空的宇航員張福林,華盛頓世界銀行總會計師張展成,林肯大學校長張道行,哈佛大學歷史學教授張光直,密蘇里大學歷史學教授張春樹,國家科學院院士、教授、被稱為「避孕葯之父」的遺傳生物學家張覺明,《環球瞭望》電視系列節目主持人、總編輯、哈佛大學國際事務中心女研究員張雯,1987年獲美國聯合藝術家協會年度繪畫比賽第一名的水彩畫女畫家張融。在英國,有劍橋大學漢文系教授張心滄。在法國,有巴黎保安運輸公司負責人張宗清,著名女畫家張玉良。在澳大利亞,有心外科專家、反貪污特別專員張任謙,國立大學人文科學院院士、教授張光裕。在菲律賓,有馬尼拉國際稻米研究所所長、教授、水稻專家張德慈,馬尼拉迪拉莎大學文學院中國研究計劃女學者張素玉。在印度尼西亞,有蘇門答臘資本家張度淵。在新加坡,有古幣協會委員張愛俊、張其深。在汶萊,張民為汶萊工農商業發展立下大功,被汶萊王封予拿督勛銜。在巴拿馬,有工商部次長張志誠。在台灣,有著名畫家張大千;長榮海運公司總經理張榮發及其子張國華、張國明、張國政,擁有財富約20億美元,在「世界華人超級富豪榜」排名第45位。此外,被列入「世界華人億萬富豪榜」的張姓人有16位,他們是:泰國的張錦程,馬來西亞的張曉卿、張德麟、張泗清,菲律賓的張偉廉,美國的張濟民,巴西的張勝凱,紐西蘭的張朝,英國的張祺威,台灣的張建安、張國安、張伯欣、張添根,香港、澳門的張祝珊、張人龍、張玉良。
贛南張姓名人還有出自章貢區的20世紀前半期贛南教育三泰斗之一張廣鴻;出自於都的贛南第一個縣紅色政權主席張文煥;出自上猶的上猶縣第一任革命委員會主席張書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