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什麼時候去的新加坡
❶ 一年四季什麼時候去新加坡最合適
新加坡全部國土都位於北緯1度線內,距赤道不過137公里,屬於熱帶海洋性氣候。氣候以最暖熱濕潤為特徵,全年溫度大約在24℃到32℃之間,晝夜溫溫差不大,降水量在2400毫米左右。10月至次年3月雨較多,4月至9月雨 量相對較少。
新加坡一年四季都適合旅遊。可能最佳的時間是冬季,比較乾爽,氣溫也比較低。而夏季的氣溫比較高,經常下雨。
新加坡全年氣溫表
月份平均溫度oC 平均降水總量(mm)
日最低 日最高
一月23.129.9198.0
二月23.531.0154.0
三月23.931.4171.0
四月24.331.7141.0
五月24.631.6158.0
六月24.531.2140.0
七月24.230.8145.0
八月24.230.8143.0
九月23.930.7177.0
十月23.931.1167.0
十一月23.630.5252.0
十二月23.329.6304.0
❷ 關於徐志摩的全部簡介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嘉興海寧硤石人,現代詩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學英國時改名志摩。曾經用過的筆名:南湖、詩哲、海谷、谷、大兵、雲中鶴、仙鶴、刪我、心手、黃狗、諤諤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 。
1915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
1918年赴美國克拉克大學學習銀行學。十個月即告畢業,獲學士學位,得一等榮譽獎。同年,轉入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院,進經濟系。
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奠定其浪漫主義詩風。
1923年成立新月社。
1924年任北京大學教授。
1926年任光華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前身)、大夏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教授。
1930年辭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職務,應胡適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學教授,兼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授。
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罹難。代表作品有《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液》。
(2)徐志摩什麼時候去的新加坡擴展閱讀:
徐志摩的文學成就
徐志摩的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像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並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亞於詩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閑話》等都是傳世的名篇。
人們看待徐志摩及其創作總是把他與新月派連在一起的,認定他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稱他為新月派的「盟主」,這是因為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與他發生著密切的關系,他參與了新月派的整個活動,他的創作體現了新月流派鮮明特徵。
從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個文學流派——新月派,歷時約十年,徐志摩始終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他在我國新詩發展史上曾經產生過一定的影響,為新詩的發展進行過種種試驗和探索。他的詩歌有著相當鮮明的獨特風格,有一定的藝術技巧。
❸ 徐志摩的《印度洋上的秋思》於1922年發表在哪個期刊上
印度洋上的秋思 昨夜中秋。黃昏時西天掛下一大簾的雲母屏,掩住了落日的光潮,將海天一體化成 暗藍色,寂靜得如黑衣尼在聖座前默禱。過了一刻,即聽得船梢布篷上悉悉索索啜泣起 來,低壓的雲夾著迷濛的雨色,將海線逼得像湖一般窄,沿邊的黑影,也辨認不出是山 是雲,但涕淚的痕跡,卻滿布在空中水上。 又是一番秋意!那雨聲在急驟之中,有零落蕭疏的況味,連著陰沉的氣氳,只是在 我靈魂的耳畔私語道:「秋」!我原來無歡的心境,抵禦不住那樣溫婉的浸潤,也就開 放了春夏間所積受的秋思,和此時外來的怨艾構合,產出一個弱的嬰兒——「愁」。 天色早已沉黑,雨也已休止。但方才啜泣的雲,還疏鬆地幕在天空,只露著些慘白 的微光,預告明月已經裝束齊整,專等開幕。同時船煙正在莽莽蒼蒼地吞吐,築成一座 蟒鱗的長橋,直聯及西天盡處,和輪船泛出的一流翠波白沫,上下對照,留戀西來的蹤 跡。 北天雲幕豁處,一顆鮮翠的明星,喜孜孜地先來問探消息,像新嫁媳的侍婢,也穿 扮得遍體光艷。但新娘依然姍姍未出。 我小的時候,每於中秋夜,呆坐在樓窗外等看「月華」。若然天上有雲霧繚繞,我 就替「亮晶晶的月亮」擔擾。若然見了魚鱗似的雲彩,我的小心就欣欣怡悅,默禱著月 兒快些開花,因為我常聽人說只要有「瓦楞」雲,就有月華;但在月光放彩以前,我母 親早已逼我去上床,所以月華只是我腦筋里一個不曾實現的想像,直到如今。 現在天上砌滿了瓦楞雲彩,霎時間引起了我早年許多有趣的記憶——但我的純潔的 童心,如今哪裡去了! 月光有一種神秘的引力。她能使海波咆哮,她能使悲緒生潮。月下的喟息可以結聚 成山,月下的情淚可以培畤百畝的畹蘭,千莖的紫琳耿。我疑悲哀是人類先天的遺傳, 否則,何以我們幾年不知悲感的時期,有時對著一瀉的清輝,也往往凄心滴淚呢? 但我今夜卻不曾流淚。不是無淚可滴,也不是文明教育將我最純潔的本能鋤凈,卻 為是感覺了神聖的悲哀,將我理解的好奇心激動,想學契古特白登來解剖這神秘的「眸 冷骨累」。冷的智永遠是熱的情的死仇。他們不能相容的。 但在這樣浪漫的月夜,要來練習冷酷的分析,似乎不近人情!所以我的心機一轉, 重復將鋒快的智力劇起,讓沉醉的情淚自然流轉,聽他產生什麼音樂,讓綣繾的詩魂漫 自低回,看他尋出什麼夢境。 明月正在雲岩中間,周圍有一圈黃色的彩暈,一陣陣的輕靄,在她面前扯過。海上 幾百道起伏的銀溝,一齊在微叱凄其的音節,此外不受清輝的波域,在暗中墳墳漲落, 不知是怨是慕。 我一面將自己一部分的情感,看入自然界的現象,一面拿著紙筆,痴望著月彩,想 從她明潔的輝光里,看出今夜地面上秋思的痕跡,希冀她們在我心裡,凝成高潔情緒的 菁華。因為她光明的捷足,今夜遍走天涯,人間的恩怨,哪一件不經過她的慧眼呢? 印度的Ganges(埂奇)河邊有一座小村落,村外一個榕絨密綉的湖邊,坐著一對情 醉的男女,他們中間草地上放著一尊古銅香爐,燒著上品的水息,那溫柔婉戀的煙篆, 沉馥香濃的熱氣,便是他們愛感的象徵月光從雲端里輕俯下來,在那女子腦前的珠串上, 水息的煙尾上,印下一個慈吻,微曬,重復登上她的雲艇,上前駛去。 一家別院的樓上,窗簾不曾放下,幾枝肥滿的桐葉正在玻璃上搖曳鬥趣,月光窺見 了窗內一張小蚊床上紫紗帳里,安眠著一個安琪兒似的小孩,她輕輕挨進身去,在他溫 軟的眼睫上,嫩桃似的腮上,撫摩了一會。又將她銀色的纖指,理齊了他臍圓的額發, 藹然微哂著,又回她的雲海去了。 一個失望的詩人,坐在河邊一塊石頭上,滿面寫著幽郁的神情,他愛人的倩影,在 他胸中像河水似的流動,他又不能在失望的渣滓里榨出些微甘液,他張開兩手,仰著頭, 讓大慈大悲的月光,那時正在過路,洗沐他淚腺濕腫的眼眶,他似乎感覺到清心的安慰, 立即摸出一枝筆,在白衣襟上寫道: 月光, 你是失望兒的乳娘! 面海一座柴屋的窗欞里,望得見屋裡的內容:一張小桌上放著半塊麵包和幾條冷肉, 晚餐的剩餘,窗前幾上開著一本家用的聖經,爐架上兩座點著的燭台,不住地在流淚, 旁邊坐著一個皺面駝腰的老婦人,兩眼半閉不閉地落在伏在她膝上悲泣的一個少婦,她 的長裙散在地板上像一隻大花蝶。老婦人掉頭向窗外望,只見遠遠海濤起伏,和慈祥的 月光在擁抱蜜吻,她嘆了聲氣向著斜照在聖經上的月彩囁道: 「真絕望了!真絕望了!」 她獨自在她精雅的書室里,把燈火一齊熄了,倚在窗口一架藤椅上,月光從東牆肩 上斜瀉下去,籠住她的全身,在花磚上幻出一個窈窕的倩影,她兩根垂辮的發梢,她微 澹的媚唇,和庭前幾莖高峙的玉蘭花,都在靜謐的月色中微顫,她加她的呼吸,吐出一 股幽香,不但鄰近的花草,連月兒聞了,也禁不住迷醉,她腮邊天然的妙渦,已有好幾 日不圓滿:她瘦損了。但她在想什麼呢?月光,你能否將我的夢魂帶去,放在離她三五 尺的玉蘭花枝上。 威爾斯西境一座礦床附近,有三個工人,口銜著笨重的煙斗,在月光中間坐。他 們所能想到的話都已講完,但這異樣的月彩,在他們對面的松林,左首的溪水上,平添 了不可言語比說的嫵媚,惟有他們工余倦極的眼珠不闔,彼此不約而同今晚較往常多抽 了兩斗的煙,但他們礦火熏黑,煤塊擦黑的面容。表示他們心靈的薄弱,在享樂煙斗以 外,雖然秋月溪聲的戟刺,也不能有精美情緒之反感。等月影移西一些,他們默默地撲 出了一斗灰,起身進屋,各自登床睡去。月光從屋背飄眼望進去,只見他們都已睡熟; 他們即使有夢,也無非礦內礦外的景色! 月光渡過了愛爾蘭海峽,爬上海爾佛林的高峰,正對著靜默的紅潭。潭水凝定得像 一大塊冰,鐵青色。四圍斜坦的小峰,全都滿鋪著蟹青和蛋白色的岩片碎石,一株矮樹 都沒有。沿潭間有些叢草,那全體形勢,正像一大青碗,現在滿盛了清潔的月輝,靜極 了,草里不聞蟲吟,水裡不聞魚躍;只有石縫里潛澗瀝淅之聲,斷續地作響,彷彿一座 大教堂里點著一星小火,益發對照出靜穆寧寂的境界,月兒在鐵色的潭面上,倦倚了半 晌,重復拔起她的銀舄,過山去了。 昨天船離了新加坡以後,方向從正東改為東北,所以前幾天的船梢正對落日,此後 「晚霞的工廠」漸漸移到我們船向的左手來了。 昨夜吃過晚飯上甲板的時候,船右一海銀波,在犀利之中涵有幽秘的彩色,凄清的 表情,引起了我的凝視。那放銀光的圓球正掛在你頭上,如其起靠著船頭仰望。她今夜 並不十分鮮艷:她精圓的芳容上似乎輕籠著一層藕灰色的薄紗;輕漾著一種悲喟的音調; 輕染著幾痕淚化的霧靄。她並不十分鮮艷,然而她素潔溫柔的光線中,猶之少女淺藍妙 眼的斜瞟;猶之春陽融解在山巔白雲反映的嫩色,含有不可解的迷力,媚態,世間凡具 有感覺性的人,只要承沐著她的清輝,就發生也是不可理解的反應,引起隱復的內心境 界的緊張,——像琴弦一樣,——人生最微妙的情緒,戟震生命所蘊藏高潔名貴創現的 沖動。有時在心理狀態之前,或於同時,撼動軀體的組織,使感覺血液中突起冰流之冰 流,嗅神經難禁之酸辛,內藏洶涌之跳動,淚腺之驟熱與潤濕。那就是秋月興起的秋思 ——愁。 昨晚的月色就是秋思的泉源,豈止、直是悲哀幽騷悱怨沉鬱的象徵,是季候運轉的 偉劇中最神秘亦最自然的一幕,詩藝界最凄涼亦最微妙的一個消息。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在誰家。 中國字形具有一種獨一的嫵媚,有幾個字的結構,我看來純是藝術家的匠心:這也 是我們國粹之尤粹者之一。譬如「秋」字,已經是一個極美的字形;「愁」字更是文字 史上有數的傑作;有石開湖暈,風掃松針的妙處,這一群點畫的配置,簡直經過柯羅 的畫篆,米仡朗其羅的雕圭,Chopin的神感;像——用一個科學的比喻——原子的 結構,將旋轉宇宙的大力收縮成一個無形無蹤的電核;這十三筆造成的象徵,似乎是宇 宙和人生悲慘的現象和經驗,吁喟和涕淚,所凝成最純粹精密的結晶,滿充了催迷的秘 力。你若然有高蒂閑(Gautier)異超的知感性,定然可以夢到,愁字變形為秋霞黯綠 色的通明寶玉,若用銀槌輕擊之,當吐銀色的幽咽電蛇似騰入雲天。 我並不是為尋秋意而看月,更不是為覓新愁而訪秋月;蓄意沉浸於悲哀的生活,是 丹德所不許的。我蓋見月而感秋色,因秋窗而拈新愁:人是一簇脆弱而富於反射性的 神經! 我重復回到現實的景色,輕裹在雲錦之中的秋月,像一個遍體蒙紗的女郎,她那團 圓清朗的外貌像新娘,但同時她冪弦的顏色,那是藕灰,她踟躇的行踵,掩泣的痕跡, 又使人疑是送喪的麗姝。所以我曾說: 秋月呀? 我不盼望你團圓。 這是秋月的特色,不論她是懸在落日殘照邊的新鐮,與「黃昏曉」競艷的眉鉤,中 宵斗沒西陲的金碗,星雲參差間的銀床,以至一輪腴滿的中秋,不論盈昃高下,總在原 來澄爽明秋之中,遍灑著一種我只能稱之為「悲哀的輕靄」,和「傳愁的以太」。即使 你原來無愁,見此也禁不得沾染那「灰色的音調」,漸漸興感起來! 秋月呀! 誰禁得起銀指尖兒 浪漫地搔爬呵! 不信但看那一海的輕濤,可不是禁不住她一指的撫摩,在那裡低徊飲泣呢!就是那: 無聊的雲煙, 秋月的美滿, 熏暖了飄心冷眼, 也清冷地穿上了輕縞的衣裳, 來參與這 美滿的婚姻和喪禮。 十月六日誌摩 (原刊1922年12月29日《晨報副刊》)
❹ 徐志摩的生平簡介(要詳細的)
[編輯本段]人物簡介
徐志摩(1897.1.15~1931.11.19),現代詩人、散文家。浙江海寧市硤石鎮人。名章垿,字志摩,小字幼申。曾經用過的筆名:南湖、詩哲、海谷、谷、大兵、雲中鶴、仙鶴、刪我、心手、黃狗、諤諤等。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1915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 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1]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
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
1922年返國後在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文。
1923年,參與發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學研究會。
1924年與胡適、陳西瀅等創辦《現代詩評》周刊,任北京大學教授。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時任翻譯。
1925年赴歐洲,游歷蘇、德、意、法等國。
1926年在北京主編《晨報》副刊《詩鐫》,與聞一多、朱湘等人開展新詩格律化運動,影響到新詩藝術的發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教授。
1927年參加創辦新月書店。次年《新月》月刊創刊後任主編。並出國游歷英、美、日、印等國。
1930年任中華文化基金委員會委員,被選為英國詩社社員。同年冬到北京大學與北京女子大學任教。
1931年初,與陳夢家、方瑋德創辦《詩刊》季刊,被推選為筆會中國分會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飛機到北平,因遇大霧在濟南附近觸山,故飛機失事,因而遇難。更為巧合的是,失事飛機叫「濟南號」。蔡元培為其寫輓聯:
談話是詩,舉動是詩,畢生行逕都是詩,詩的意味滲透了,隨遇自有樂土;乘船可死,驅車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於飛機偶然者,不必視為畏途。
[編輯本段]作品成就
詩集著有:《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游》;
散文集有:《再別康橋》、《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輪盤》;
小說:《春痕》
戲劇:《卞昆岡》、(與陸小曼合寫)
日記:《愛眉小札》、《志摩日記》;
譯著《曼殊斐爾小說集》等。
他的作品已編為《徐志摩文集》出版。
徐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像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並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為新月派的代表詩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亞於詩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閑話》等都是傳世的名篇。
[編輯本段]家世身世
明正德年間,徐松亭在硤石經商,家居於硤石,為硤石徐氏分支之始祖。徐志摩即其族人。
1897 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於浙江省海寧縣硤石鎮,按族譜排列,取名徐章垿,字槱森,因其父屬猴,名申如,得子亦是屬猴,故又取小字幼申。筆名有南湖、詩哲、海谷、谷、大兵、雲中鶴、仙鶴、刪我、心手、黃狗、諤諤等。志摩是在1918年去美國留學時他父親給另取的名字。說是小時候,有一個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過頭,並預言「此人將來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龍心切,即替他更此名。
徐志摩是徐門的長孫獨子,自小過著舒適優裕的公子哥兒的生活。
[編輯本段]求學歷程
小時在家塾讀書,十一歲時,進硤石開智學堂,從師張樹森,打下了古文根柢,成績總是全班第一。
1910 年,徐志摩滿十四歲,離開家鄉,來到[3]杭州,經表叔沈鈞儒介紹,考入杭州府中學堂(1913年改稱浙江一中,現為浙江省杭州高級中學),與郁達夫同班。他愛好文學,並在校刊《友聲》第一期上發表論文《論小說與社會之關系》,認為小說裨益於社會,「宜竭力提倡之」,這是他一生的第一篇作品。同時,他對科學也有興味。並發表了《鐳錠與地球之歷史》等文。
1915年夏,徐志摩畢業於浙江一中,接著考入上海浸信會學院暨神學院(滬江大學前身,現為上海理工大學),同年十月,由家庭包辦,與上海寶山縣羅店巨富張潤之之女張幼儀結婚。
生性好動的徐志摩並沒有安心念完浸信會學院的課程,1916年秋,離滬北上,到天津的北洋大學的預科攻讀法科。翌年,北洋大學法科並入北京大學,徐志摩也隨著轉入北大就讀。在北方上大學的兩年裡,他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內容,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因素。在這高等學府里,他不僅鑽研法學,而且攻讀日文、法文及政治學,並涉獵中外文學,這又燃起他對文學的興趣。這一時期他廣交朋友,結識名流,由張君勱、張公權的介紹,拜梁啟超為師,還舉行了隆重的拜師大禮。梁啟超對徐志摩的一生影響是大的,他在徐志摩的心目中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徐梁雖系密切的師徒關系,但他們二人的思想差別還是存在的,已經接受了資產階級民主自由思想的徐志摩,他不顧一切,捨命追求他的理想的人生,他要爭取婚姻戀愛自由。
他在北方上大學時期,親身感受了軍閥混戰的場景,目睹屠殺無辜的慘象。他厭惡這「抹下西山黃昏的一天紫,也塗不沒這人變獸的恥」(徐志摩:《人變獸》戰歌之二)的社會,他決計到國外留學,尋求改變現實中國的葯方,實行他的「理想中的革命」。
徐志摩懷著「善用其所學,以利導我國家」(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啟行赴美文》)的愛國熱情,離開北大,1918年8月14日從上海啟程赴美國留學。留學第一年,進的是美國烏斯特的克拉克大學,他進歷史系,選讀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學等課程,以期自己將來做一個中國的「漢密爾頓」。入學十個月即告畢業,獲學士學位,得一等榮譽獎。但他並不以此為滿足,當年即轉入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院,進經濟系。徐志摩他獲得了廣泛的哲學思想和政治學的種種知識。是年,「五四」革命運動的浪潮也輾轉波及到遠隔重洋的美國的中國留學生群中,徐志摩也為愛國心所驅使,參加了當地留學生所組織的愛國活動,經常閱讀《新青年》、《新潮》等雜志,同時,他的學習興趣,逐漸由政治轉向文學,因而得了文學碩士學位。
徐志摩在美國待了兩年,但他對美國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掠奪的瘋狂性、貪婪性,講求物質利慾卻感到厭倦,他又受到英國哲學家羅素的吸引,終於「擺脫了哥倫比亞的博士銜的引誘,買舟橫渡大西洋,不料羅素個人生活發生意外的變故,致使他不曾達到跟隨羅素從學的夙願,結果「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里混了半年」,正感著悶想換路走的時候,這時,他結識了林長民及其女兒林徽因,並由於林長民介紹,認識了英國作家高斯華綏·狄更生。由於狄更生的介紹和推薦,徐志摩以特別生的資格進了康橋大學皇家學院。
徐志摩在英國也住了兩年,在英國,尤其是在康橋的這段生活,對他的一生的思想有著重要的影響,是他思想發展的轉折點。在康橋,他深深感到「大自然的優美,寧靜,調諧在這星光與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靈」(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橋》)。徐志摩忘情於康橋,沉迷於大自然,乃是因為他以為現實社會是醜陋的,生活是痛苦的,只有大自然是純潔的,美好的,為要救治這個社會和人們,醫治當前生活的枯窘,最好的辦法是:離卻墮落的文明,迴向自然的單純。只有接近自然,才能回復人類童真的天性,社會的病象就有緩和的希望。
他在康橋接受資產階級的貴族教育,接受了「吸煙的文化」,他是那麼贊賞英國,那麼留戀牛津和康橋。他喜與英國名士交往,他廣泛地涉獵了世界上各種名家名作,也接觸了各種思潮流派,在這個時期,孕育了他的政治觀念和社會理想,胚胎了他的自我意識 ——理想主義,他自己要成為一個「不可教訓的個人主義者」。 康橋的環境,不僅促成並形成了他的社會觀和人生觀,同時,也撥動了他的求知慾,觸發了他創作的意念。他開始翻譯文學著作,他翻譯了英國作家曼殊斐兒的幾個短篇,德國福溝的小說《渦堤孩》,法國中古時的一篇故事《吳嘉讓與倪阿蘭》,義大利作家丹農雪烏的《死城》和伏爾泰的作品《贛第德》。同時,他詩興大發,寫了許多詩,他的「心靈革命的怒潮,盡沖瀉在你(指康橋)嫵媚河中的兩岸」《徐志摩:《康橋再會吧》)。他崇拜的偶象不再是美國的漢密爾頓,而是英國的雪萊和拜倫,他「換路走」入詩人的行列。)
[編輯本段]文學生涯
康橋月色
徐志摩與詩本來是一無家族淵源,二無個人癖好,可是,在英國康橋大學留學期間,卻一反往常,不寫則已,一寫不止,形成了他詩歌創作的暴發期。這時期他雖然寫了那麼多詩,但現今散見於一些報刊雜志的也僅有二、三十首,大部分都散失掉了。但從尚能見到的有限的詩篇中,還可以約略窺見徐志摩初期詩作的狀況和他的思想印痕。
這時的徐志摩為什麼寫詩象著了魔似的,他是怎麼暴發詩情的?
首先,與他當時所處的生活環境有關,是他生活的康橋的環境觸發了他的詩興,點燃起他的創作慾念的。他說:「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這輩子再也得不到那樣甜蜜的洗禮」《吸煙與文化》。因此,這時期,他創作了象《夏》、《夏日田》其次,此時,他個人生活「照著了一種奇異的月色」。
1921年秋天,他認識了「人艷如花」「才女」林徽因,徐志摩與她交往甚密,隨後談起戀愛,並有論婚嫁之意。於是,徐志摩在1922年3月向張幼儀提出離婚,認為他們不應該繼續沒有愛情,沒有自由的結婚生活了。自由離婚,止絕苦痛,始兆幸福,這是徐志摩的單純的理想主義,他在追求著一種理想的人生,他感到生命似乎受到「偉大力量的震撼」,他要發抒,他要歌吟,因此,象《情死〉、《月夜聽琴》、《青年雜詠》、《清風吹斷春朝夢》等表現愛情和人生理想的詩歌,也就構成了他這期詩歌的重要內容。再有,他所以傾向分行的抒寫,是他接觸了大量的英國文學藝術,拜倫、雪萊、濟慈、哈代等的作品令他入迷。他吹著了這股「奇異的風」——歐風,他踏著他們的路,於是藉助詩的形式,把他的思想感情「奇異」的表現出來。
因此,徐志摩對英國康橋這段生活分外留戀,他不無感慨,異常興奮,他大量作詩,他這時詩情洶涌暴發的情景,在他的題為《草上的露珠兒》一首長詩中有所反映。這是迄今為止我們見到的他的最早的一首詩,這首詩不僅表達了他當時的抱負和志趣,而且形象地傳達出他的詩緒洶涌的狀態,他開放創造的噴泉,他放喉歌吟,因此,他要做一個詩人了。 這些早期詩歌,總的是調子清新,情緒高揚,反映了「青春的呼喚,燃點著希望燦燦」 (徐志摩:《春》)。同時,也開始多方探求新詩的形式,詩式比較多樣,但尚未定型,有自由體,新格律體,也有西洋詩體,甚至還有無標點詩,但講求音韻、節奏,格式的勻稱和整齊,要求「聲調流利好聽,形式輕盈柔美」,這也正是徐志摩作詩的一貫追求。
英國康橋的生活固然使他迷醉,但思鄉懷國之情纏繞著他,於是在1922年8月離開歐上,啟程回國。回國途中,曾在新加坡、香港、日本稍作停留,經歷兩個月的旅程,於10月15日到達上海。
回國後,徐志摩開始了另一種生活。現實社會的紛擾,擾亂了他內心的平衡,有時還感覺精神上的煩悶和焦躁。於是他將自己的感受和體驗訴之筆端,開始了文學創作的生涯。
《志摩的詩》
1922 年秋徐志摩回國後,他的詩情沒有中斷,繼續詩歌創作並公開在各種雜志上發表。《志摩的詩》是徐志摩自己編選的第一個詩集,集中篇什大都是1922—— 1924年之間的作品,這個詩集的出版,使他名聲大振。在這本詩集中可以約略見出徐志摩在回國初年的生活思想狀況,以及他所「泛濫的感情」。大致是:抒發理想和表現愛情的;暴露社會黑暗和表達對勞苦人民的同情的;探討生活哲理的;以及寫景抒情的。
他滿懷英國康橋式的人生理想,期望在中國實現他的理想主義。《雪花的快樂》是《志摩的詩》開卷第一首,它可算作徐志摩早期詩歌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運用雋秀柔和的筆調,描繪了雪花優美的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雪花的快樂。詩的節奏輕快,調子舒展明朗,意境優美。
其它如《為要尋一顆明星》、《這是一個懦怯的世界》、《我有一個戀愛》、《嬰兒》、《多謝天!我的心又一度的跳盪》等篇,與《雪花的快樂》一樣,者」表達了作者對理想的追求。它們既是抒情詩又是愛情詩,表現了對人生自由的嚮往和對戀愛自由的渴望。要求人生自由、戀愛自由正是他的理想主義的內容,因此,這二者往往密不可分的交織在一起。然而,他的理想主義與中國的社會現實存在著距離和不可調和的矛盾,他與林徽因的戀愛結果遭到破滅,他所追求的理想的人生和理想的社會終不能實現,於是,使他憂郁、苦悶。因此,這些詩篇也程度不同地蒙上了悲涼的氛圍,成了「苦悶憤怒的情感的無關闌的泛濫」(茅盾:《徐志摩論》)。這種消極悲觀的思想情緒在那些小詩中,表現得更加明顯,如《消息》、《一星弱火》、《問誰》等。
1924年4月,印度詩人泰戈爾來華,給徐志摩的生活和創作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他與泰戈爾建立了友誼,泰戈爾給他取印度名素思瑪(Susima)。5月底,泰戈爾離滬去日本,徐志摩與他同行,《志摩的詩》中的《沙揚娜拉》那首詩,就是逗留日本期間寫成的。徐志摩擅長於抒情詩,同時也喜歡寫泰戈爾那樣的哲理詩。
《志摩的詩》中,有一些是描寫貧富懸殊窮人痛苦生活的詩篇。這類詩數量雖不多,但內容比較充實,反映了社會現實生活的某一側面,具有一定程度的社會意義。《志摩的詩》中還有一些寫景抒情詩,比如《滬杭車中》。
這個詩集就整體看,反映生活的容量是不大的,內容的發掘是不夠深刻的,思想感情也並非全是那麼積極和健康。但從它的表現技巧看,「幾乎全是體制的輸入和試驗」(陳西瀅:《新文學運動以來的十部著作》)。詩的形式變化多樣,有長詩,短句,自由詩,散文詩,更多的是對西方的詩式進行試驗。這一時期,是徐志摩詩式的試驗期,也是他詩歌技巧的磨煉期,他是在摸索和試驗中顯露出他詩人的才華和詩歌的獨特風格的。
徐志摩作詩就十分注意意境,《志摩的詩》中大部詩作,形成他獨辟的藝術境界,如《雪花的快樂》,作者把對理想的追求的主觀感情與客觀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滲,從而化實景為虛境,創出了一個優美的藝術境界。
此外,他的詩歌具有形象性,可感性,這得力於他的豐富的想像力。他的想像和比喻不僅與眾不同,而且,他能把看來比較抽象的事理,化為生動、可感、可見的具體形象,象《毒葯》、《白旗》、《嬰兒》是三首內含哲理的散文詩,他也使出了藝術想像的本領,依仗這種特別的感受力去描繪事物。
❺ 民國年間的「四大渣男」都有誰他們為何而渣
民國年間的“四大渣男”分別是郭沫若、胡蘭成、徐志摩和郁達夫,如下分別介紹他們為何而渣:
1、郭沫若
郭沫若一代名人,最後名聲也毀在感情上了,他為什麼渣的原因可能是天生的,他的第一任妻子屬於家長包辦婚姻,但他自己並不喜歡對方,結果就以求學歷的借口拋下了妻子獨自去享受,之後更是多次傳出將女性拋棄的負面新聞,每一個和他在一起的女性都受過傷,不僅如此還拋妻棄子,可見文學素養極高的郭沫若,在感情方面屬於天生的渣男。
4、郁達夫
郁達夫在文學方面也有自己的成就,曾經他也是一個情種,最後卻變成了渣男,他後來成為渣男也是因為多情,畢竟不多情的男人也成為不了渣男,他也是因跟不愛的人結婚,後來以為遇到了真愛,能夠結婚以後面對婚後雞毛蒜皮的小事,兩個人之間的感情也被磨沒了,之後就和更多的女性糾纏不清。
❻ 關於郁達夫,徐志摩之死。
關於郁達夫之死
1945年8月29日晚,郁達夫正和幾個熟人在家裡喝酒談天,有個印尼青年來找他,他當時穿了睡衣拖鞋跟那青年走出去。客人等他不回,也就散了。印尼夫人何麗有次日臨盆,生下第二個孩子郁美蘭,而她的爸爸沒有看到她的出生便從此失蹤,再也沒有回來。後來據附近居民說,看到一輛汽車停在路口,有人坐在裡面等,郁達夫和另一個人上了汽車便開走了。這是許多文章報導過的郁達夫失蹤當晚的情況。
1946年胡愈之先生回到國內後,發表<郁達夫的流亡和失蹤),這是當時惟一可靠的正式報告。然而作者對於達夫遭日憲兵殺害,只是根據他對達夫處境的了解和前後種種跡象的估計和推測,無真憑實據。胡老曾親自對我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派遣的第一任駐印尼大使,正是曾在印尼流亡住在達夫家裡假充看門人受過「趙老闆」掩護的王任叔。胡老原指望他到任後,會循外交途徑把郁達夫之死追查清楚,弄個水落石出:然而沒有,他什麼也沒有做。王任叔不但沒有追查,還向熟人說,郁達夫給日本人當翻譯是失節,似乎死有餘辜。胡愈之的報告原是寫給當時中共領導的文藝界抗敵協會的,建國以後在這基礎上成立的中國文聯和中國作家協會,對於郁達夫這樣的作家,在抗日戰爭中直接被敵人殺害殉難,既未調查,也沒有任何錶示。除了偶然在文藝批判文章中出現郁達夫的名字之外,他已從讀者中消失了。直到改革開放後的80年代才重新出版他的著作,而對於他的死的認真調查,倒是全靠日本學者在做。
先是日本學者稻葉昭二先生和伊藤虎丸先生從50年代開始搜集研究郁達夫作品和生平資料,先是自費油印,後由東京大學中文系「中國文學會」於1961年發表在機關報《中國文學研究》第一號,開始引起日本文學界的注意。到1968年,當時是大阪市立大學研究生的鈴木正夫參加了工作,於是《郁達夫研究資料》就成為東京大學的東洋學文獻叢刊第五輯,於1969年10月以單行本形式正式出版,這就傳到中國。但當時大陸只有個別大學、郁達夫家屬和極少數人收藏此書,而在台灣、香港、新加坡、美國文學界則引起熱烈的反響。為了繼續搜集郁達夫晚期作品並考察其死因,鈴木於1971年前往新加坡和印尼郁達夫流亡地區,歷時一年多,采訪了數以百計的有關人物,搜集了海外作品和資料,於1973年和1974年陸續出版了《郁達夫資料補篇》上下二冊。這三本書近十餘年來已成為海內外研究郁達夫特別是研究他的晚期的主要資料。
這期間在海外,特別是香港和台北,對於郁達夫之死有不少傳說,除了說被日本憲兵隊殺害,還有的說是被中國人或被印尼共產黨暗殺。甚至到了1988年還有人寫文章刊於香港《大成》雜志,說他到過印尼旅行,聽蘇門答臘棉蘭的華僑說,郁達夫是被王任叔出賣因而致死的,當然更是無稽之談。
鈴木正夫去過印尼之後,根據他訪談所得線索,繼續在日本各地查訪了許多當時去過印尼的日本憲兵隊員等有關的人。開始時,他抱著懷疑態度,而且作為一個日本國民,自然帶著否定郁達夫是被日憲兵隊殺死的希望去做調查的,但結果是:事實恰恰與希望相反。原來那個下命令的隊長尚在人世,只是畏罪而隱居鄉間,由於參加執行的憲兵家屬提供的線索,鈴木才找到他,經過多次訪談,耐心說服,並允不告發不追究罪行,只是為了有責任向世界公布郁達夫之死的事實真相。終於弄清楚,當時日本軍部知道了趙廉就是郁達夫後,誘他去東京、上海而被嚴詞拒絕,正待進一步考慮如何處置,這時日本宣告全面投降,當地憲兵隊在奉命撤退以前,便決定對郁達夫下毒手,8月29日晚派四名憲兵,找一名印尼人誘騙郁達夫出來,開車到附近荒野,用極殘酷的手段把他活活掐死。1985年9月鈴木應中國紀念郁達夫殉難四十周年學術討論會的邀請,出席在浙江富陽郁達夫故鄉舉行的大會,第一次公開發表郁達夫確為日本憲兵隊秘密殺害的證據確鑿的報告。至此,經過四十年之後,郁達夫之死才真正大白於天下,可以蓋棺論定了。
徐志摩之死
婚姻的苦果
1926年10月,徐志摩和陸小曼舉行了隆重的婚禮,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婚後,兩人也的確過了幾個月神仙般的生活。徐志摩擁有了陸小曼,擁有了陸小曼的愛,按他們的說法,成了精神上的大富翁,他似乎是幸福極了。在《眉軒瑣語》那一束日記里,徐志摩曾說,得到了陸小曼,是他從苦惱的人生中掙出了頭,比做一品官,發百萬財,乃至身後上天堂,都來得寶貴。然而,這幸福是極其短暫的。現實的婚後生活,距離徐志摩愛情生活的理想實在太遙遠了。
當初,徐志摩為自己的婚姻,設置了白朗寧夫婦的模式,他追求陸小曼,不僅僅是要和一個美麗聰慧女子相結合,而且是要把她作為實現生命事業的一個部分。婚前,徐志摩多次向陸小曼表述過自己璀璨壯麗的理想。可是,徐志摩估計錯了,婚後的陸小曼積習難改,依然故我。她終究沒有成為中國的白朗寧夫人。
陸小曼一貫養尊處優。過去,在北平就是出了名會花錢的小姐。婚後,物質上的慾望有增無減,徐志摩也無可奈何。訂婚、結婚,徐志摩已經花去了一大筆錢,等到他和陸小曼由硤石返歸上海時,他都債台高築了。在上海,住房子要花費一大筆租金,其他開銷也相當可觀。為此,徐志摩不得不同時在光華大學、東吳大學法學院、大夏大學三所大學講課,課余還得趕寫詩文,以賺取稿費。一月所獲,至少也有一千多元,但仍不敷陸小曼的揮霍。
陸小曼愛玩,沉溺於夜生活使她每天天亮時分才上床,一直要睡到下午兩點才起身。到晚上上燈了,屋子裡才顯露出生氣。她有一個貼身的丫頭。她的父母還有兩個丫頭侍候,另外還有司機、老僕人,排場不算不大。每逢過節,甚至平時,陸小曼常常包訂劇院等娛樂場所座席。最荒唐的是,有一次,她竟帶領全家人和客人去了一家么二堂子,為所謂一年一度的菊花大會擺酒。
陸小曼結婚前,在上海已被譽為交際花。隨徐志摩定居上海,更是名滿浦江兩岸。陸小曼喜歡唱戲,尤其喜歡捧戲子。陸小曼平時花錢如流水,對於捧角,更是一擲千金,毫不吝惜。
更叫人難受的是,徐志摩不僅要看陸小曼票戲,陪著陸小曼捧戲子,有時,還不得不投其所好,婦唱夫隨,參加演出,湊個角色為她配戲。徐志摩厭倦極了,卻又無可奈何。
陸小曼體弱多病,這不僅多了一筆巨大的開支,還對徐志摩精神多了一番折磨。陸定山的《春申舊聞》記述了這個悲劇。事情的經過是:陸小曼身體弱,連唱兩天戲,舊病復發,得了暈厥症,翁瑞午有一手推拿絕技,他是丁鳳山的嫡傳,常為陸小曼推拿,真能手到病除。徐志摩天性灑脫,他以為夫婦的關系是愛,朋友的關系是情,從這一點說,翁瑞午和陸小曼在羅襦半解、妙手撫摩之際,他亦視之坦然。他說:「這是醫病,沒有什麼嫌可避的。」翁瑞午本是世家子弟,父印若歷任桂林知府,以畫鳴世,家有收藏,鼎彝書畫,累篋盈廚。陸小曼天性愛美,且喜繒事,翁瑞午則時時袖贈名畫,以博歡心。又教陸小曼吸食阿芙蓉,試之疾病立愈。於是,陸小曼大喜,常常有翁瑞午一榻橫陳,隔燈並枕。而徐志摩有一套哲學,是說:男女的情愛,既有分別,丈夫絕對不許禁止妻子交朋友,何況芙蓉軟榻,看似接近,只能談情,不能做愛。所以男女之間,最規矩最清白的是煙榻,最曖昧最嘈雜的是打牌。所以徐志摩不反對陸小曼吸食鴉片,而反對陸小曼打麻將。實際上,徐志摩愛陸小曼無所不至,只要陸小曼喜歡,他什麼都能犧牲。但是女子的心理,是很復雜很神秘的,陸小曼的確愛志摩,但她也愛翁瑞午了。
其實,一開始,徐志摩只是坦然地讓翁瑞午為陸小曼按摩、治療,沒料到陸小曼會是如此地放縱,發展到和翁瑞午不清不白起來。一開始,徐志摩讓陸小曼吸毒也是為了治病,哪知道,一吸成癮,竟弄得不可收拾了。
徐志摩痛苦極了,他憤慨地說,我們現在都在墮落中,這樣的朋友只能叫做酒肉交,彼此一無靈感,一無新生機,還談什麼「作為」,什麼事業。
教書只為稻糧謀
被煩悶困擾著的徐志摩,除了寫點詩歌和散文外,用了很大的精力去教書。徐志摩採納了胡適等好友的勸告,想舉家北遷,換個環境,以期重振旗鼓,向上生活。無奈陸小曼執意不肯捨去上海。而徐志摩認為,上海的環境,他實在不能再忍受,再窩下去,連他也一定毀掉。因此,他只好忍痛離開。1930年秋後,徐志摩辭去了南京中央大學教授的職務,應胡適的邀請到北京大學任教授,同時兼任女師大的教授,吃、住都在胡適的家裡,朋友們都很關照他。1931年2月24日給陸小曼的信里,徐志摩說到胡適全家待他很好,一切都替他預備好,被窩等等一應俱全。
即使這樣,徐志摩的身在北平,而心卻記掛著上海的陸小曼,不得不經常在平滬兩地奔走。1931年前6個月,他竟在上海與北平間來回奔波了8次,除了送工資,主要的是想勸陸小曼北遷。這段時間徐志摩給陸小曼寫的信里,這方面的意思是中心話題。沒想到,陸小曼劣跡不改,竟然沒有離開上海一步。
他那時收入不算少,自己在北平花銷也不大,然而卻為手頭拮據、負債累累、經濟困窘而不堪其苦。在寫給陸小曼的一封家信中,徐志摩顯得極為狼狽:
……錢的問題,我是焦急得睡不著。現在第一盼望節前發薪,但即節前有,寄到上海,定在節後。而二百六十元轉眼即到,家用開出支票,連兩個月房錢亦在三百元以上,節還不算。我不知如何彌補得來?借錢又無處開口。我這里也有些書錢、車錢、賞錢,少不了一百元。真的躊躇極了。本想有外快來幫助,不幸目前無一事成功,一切飄在雲中,如何是好?錢是真可惡,來時不易,去時太易。我自陽歷三月起,自用不算,路費等等不算,單就附銀行及你的家用,已有二千零五十元。節上如再寄四百五十元,正合二千五百元……我想想,我們夫妻倆真是醒起才是!若再因循,真不是道理。再說我原許你家用及特用每月以五百元為度。我本意教書而外,另有翻譯方面二百可恃,兩樣合起,平均相近六百,總還易於維持。不想此半年各事顛倒,母親去世,我奔波往返,如同風裹篷帆。身不定,心亦不定。莎士比亞如何譯得?結果僅有學校方面五百多,而第一個月又被扣了一半。眉眉親愛的,你想我在這情形下,張羅得苦不苦?同時你那裡又似乎連五百都不夠用似的,那叫我怎麼辦?
更糟糕的是徐志摩那時的夫妻關系更趨惡化了。從現存的1931年徐志摩寫給陸小曼的25封信來看,徐志摩忍受的痛苦真是難以形容的。為陸小曼日益墮落,親朋好友罵得徐志摩詞嚴義正,他也無言答對。他不願意公開吵鬧,更不用說離婚了。但是,「煙雖不外冒,恰反向里咽,那不是更糟糕更纏牽?」結果,勸告開導都無濟於事,災難終於降臨了。
魂歸藍天 1931年11月上旬,陸小曼接連十幾次電報催徐志摩南返。11日,他從北平南下,13日到了上海。一見面,夫婦之間就大吵一架。素稱脾氣溫和的陸小曼,竟然大發嬌小姐脾氣。徐志摩本來不想把關系弄僵。他只好探訪故舊以消氣解愁。比如,14日,他曾到劉海粟處看他海外歸來的新作,中午在羅隆基處午餐,午後又回到劉海粟處逗留。結果,還是無濟於事。忍無可忍的徐志摩,不得不拂袖而去了。
18日,他乘早車到了南京,住朋友何競武家。晚,9時半,他到張歆海家,在那裡,他還遇見了楊杏佛。
徐志摩與張歆海的夫人韓湘眉繼續討論了11日夜沒有討論定的題目--人生與戀愛。狂談之間,主人注意到徐志摩穿了一條又短又小、腰間破著一個窟窿的西裝褲子,他還像螺旋似的轉來轉去,尋一根久已遺失的腰帶,引得大家大笑。他自我解嘲地說,那是臨行倉促中不管好歹抓來穿上的。
說笑之間,韓湘眉似忽有所感地說:「Suppose Something HappensTomorrow(明天可能要出事),志摩!」
徐志摩頑皮地笑著說:「你怕我死么?」
「志摩!正經話,總是當心點的好。司機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
「不知道!沒有關系,I always want to fly(我總是要飛的),我以為天氣晴朗,宜於飛行。」
「你這次乘飛機,小曼說什麼沒有?」
「小曼說,我若坐飛機死了,她作Merry Widow(風流寡婦)。」
這時,楊杏佛接嘴說:「All widow are merry(凡是寡婦皆風流)。」
說罷,大家都笑起來。他們談朋友,談徐志摩此後的北平生活,還談一把亂麻似的國事,不覺已是深夜。臨行時,楊杏佛在前,徐志摩在後,他轉過頭來,極溫柔的,像長兄似的,輕吻了韓湘眉的左頰。沒想到,這是他們之間永訣的表示。
當晚,他回到何競武家住宿,那裡,離飛機場近。他是要免費搭乘中國航空公司的郵政班機濟南號飛返北平。他的免費機票是在中國航空公司財務組任主任的朋友保君健贈送的。
19日,有霧。想到林徽音當天晚上在北平協和小禮堂為外國使節演講中國建築藝術,要急著趕到,徐志摩還是毫不遲疑地起飛了。
不幸,災難降臨了!飛機於當天上午8時起飛,10時10分徐州。10時20分再行北飛,午後2時失事墜毀,徐志摩以他36歲的英年遇難。
❼ 徐志摩生前的背景
清光緒二十三年徐志摩生於十二月十三日 (1897 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於浙江省海寧縣硤石鎮,按族譜排列取名徐章垿,志摩是在1918年去美國留學時他父親徐申如給另取的名字。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奠定其浪漫主義詩風。
徐志摩是徐家的長孫獨子,自小過著舒適優裕的公子哥的生活。沈鈞儒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瓊瑤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 。
志摩五歲啟蒙。他很聰明,悟性又好,老師稱他"初學聰明超齊輩"。但是志摩不受管束,好發問。在當時社會,長輩比較喜歡乖巧,恬靜的孩子,所以志摩常常挨罵。
六歲到十一歲,志摩從師查氏,隨同其讀四書五經。童年時的志摩是一個好動,好思,好玩,好說的孩子。他對讀書不感興趣,卻熱愛大自然,經常一個去森林探險。他熱愛生活,稱"生活應該是藝術的"。
志摩從小就看到百姓受摧殘的事件,激起他救國就民的決心。他同情百姓的遭遇,立志救百姓於水火。
1907年,12歲的志摩進入開智學堂。他在開智學堂時期,各科成績優異,常受老師表揚。尤其是他的文章,更受老師稱贊。1909年志摩已最優異的成績畢業,並於第二年進入全省最富盛名的杭州府中。
在杭州府中時,志摩交流廣泛,認識了不少好友,包括郁達夫。志摩成績優異,年年任級長。他最佩服梁啟超,他的文章和思想深受梁啟超的影響。他一心想飛,認為"人生最大的使命是製造翅膀"。志摩於1915年畢業於杭州府中。
(7)徐志摩什麼時候去的新加坡擴展閱讀:
徐志摩的愛情故事:
1921年秋天,徐志摩認識了才女林徽因。兩人交往甚密,並有談論婚嫁之意。於是,徐志摩在1922年3月向張幼儀提出離婚,認為他們不應該繼續沒有愛情、沒有自由的婚姻生活了。
徐志摩對在英國康橋這段生活分外留戀,他因為與林徽因的戀愛不無感慨,異常興奮,大量作詩,他這時詩情洶涌暴發的情景,在他的題為《再別康橋》、《草上的露珠兒》等詩中都有反映。
後來,林徽因經過理智的思索,和父親一起提前回國了,而且是與徐志摩不辭而別。徐志摩寫給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的詩,體現了徐志摩對林徽因感情的最好直白,一見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這就是世俗所難理解的一種純情。
之後,他們一起組織新月社活動,一起演戲,並常有書信來往。1924年泰戈爾訪華期間,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擔任翻譯。之後,徐志摩陪同泰戈爾去了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賓夕法尼亞大學。
1931年11月19日准備參加林徽因演講會的徐志摩遭遇墜機事故遇難。
❽ 民國時期的四大渣男,究竟有多薄情寡義
重情重義草莽漢,最是薄情讀書人!
民國四大渣男郭沫若、郁達夫、胡蘭成、徐志摩,都是文化人,而且一個比一個有文化,一個比一個寫的詩動人。
徐志摩拋下張幼儀後,追求林徽因無果,卻又戀上了朋友之妻陸小曼,最終與陸小曼結為夫妻。徐志摩成婚後,卻還是對林徽因念念不忘,他死在前往林徽因的演講會的飛機事故中。此時的他,還是陸小曼的丈夫……
徐志摩的一生,既未為林徽因守身,也沒為陸小曼守心,更談不上對張幼儀負責。不知他情聖的名稱從何而來?
❾ 理想主義者悲觀厭世怎麼辦
以徐志摩的詩為例,分析理想主義者悲觀厭世的情懷。
徐志摩本來與詩是,一無家族淵源,二無個人癖好,可是,在英國康橋大學留學期間,卻一反往常,不寫則已,一寫不止,形成了他詩歌創作的暴發期。這時期他雖然寫了那麼多詩,現今零碎散見於一些報刊雜志的也僅二、三十首,大部散失掉了。但從尚能見到的有限的詩篇中,也還約略可以窺見徐志摩初期詩作的狀況和他的思想印痕。
這時的徐志摩為什麼象著了魔似的寫詩,他怎麼會暴發詩情的?
首先,與他當時所處的生活環境有關,是他生活的康橋的環境觸發了他的詩興,點燃起他的創作慾念的。他說:「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這輩子再也得不到那樣甜蜜的洗禮」(《吸煙與文化》)。因此,這時期,他創作了象《夏》、《夏日田其次,此時,他個人生活「照著了一種奇異的月色」。
1921年秋天,他認識了「人艷如花」「才女」林徽因,徐志摩與她交往甚密,隨後談起戀愛,並有論婚嫁之意。於是,徐志摩在1922年3月向張幼儀提出離婚,認為他們不應該繼續沒有愛情,沒有自由的結婚生活了。自由離婚,止絕苦痛,始兆幸福,這是徐志摩的單純的理想主義,他在追求著一種理想的人生,他感到生命似乎受到「偉大力量的振撼」,他要發抒,他要歌吟,因此,象《情死〉、《月夜聽琴》、《青年雜詠》、《清風吹斷春朝夢》等表現愛情和人生理想的詩歌,也就構成了他這期詩歌的重要內容。再有,他所以傾向分行的抒寫,是他接觸了大量的英國文學藝術,拜倫、雪萊、濟慈、哈代等的作品令他入迷。他吹著了這股「奇異的風」——歐風,他踏著他們的路,於是藉助詩的形式,把他的思想感情「奇異」的表現出來。
因此,徐志摩對英國康橋這段生活分外留戀,他不無感慨,異常興奮,他大量作詩,他這時詩情洶涌暴發的情景,在他的題為《草上的露珠兒》一首長詩中有所反映。這是迄今為止我們見到的他的最早的一首詩,這首詩不僅表達了他當時的抱負和志趣,而且形象地傳達出他的詩緒洶涌的狀態,他開放創造的噴泉,他放喉歌吟,因此,他要做一個詩人了。 這些早期詩歌,總的是調子清新,情緒高揚,反映了「青春的呼喚,燃點著希望燦燦」 (徐志摩:《春》)。同時,也開始多方探求新詩的形式,詩式比較多樣,但尚未定型,有自由體,新格律體,也有西洋詩體,甚至還有無標點詩,但講求音韻、節奏,格式的勻稱和整齊,要求「聲調流利好聽,形式輕盈柔美」,這也正是徐志摩作詩的一貫追求。
英國康橋的生活固然使他迷醉,但思鄉懷國之情纏繞著他,於是在1922年8月離開歐上,啟程回國。回國途中,曾在新加坡、香港、日本稍作停留,經歷兩個月的旅程,於10月15日到達上海。
回國後,徐志摩開始了另一種生活。現實社會的紛擾,擾亂了他內心的平衡,有時還感覺精神上的煩悶和焦躁。於是他將自己的感受和體驗訴之筆端,開始了文學創作的生涯。
《志摩的詩》
1922 年秋徐志摩回國後,他的詩情沒有中斷,繼續詩歌創作並公開在各種雜志上發表。《志摩的詩》是徐志摩自己編選的第一個詩集,集中篇什大都是1922—— 1924年之間的作品,這個詩集的出版,使他名聲大振。在這本詩集中可以約略見出徐志摩在回國初年的生活思想狀況,以及他所「泛濫的感情」。大致是:抒發理想和表現愛情的;暴露社會黑暗和表達對勞苦人民的同情的;探討生活哲理的;以及寫景抒情的。
他滿懷英國康橋式的人生理想,期望在中國實現他的理想主義。《雪花的快樂》是《志摩的詩》開卷第一首,它可算作徐志摩早期詩歌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運用雋秀柔和的筆調,描繪了雪花優美的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雪花的快樂。詩的節奏輕快,調子舒展明朗,意境優美。
其它如《為要尋一顆明星》、《這是一個懦怯的世界》、《我有一個戀愛》、《嬰兒》、《多謝天!我的心又一度的跳盪》等篇,與《雪花的快樂》一樣,者」表達了作者對理想的追求。它們既是抒情詩又是愛情詩,表現了對人生自由的嚮往和對戀愛自由的渴望。要求人生自由、戀愛自由正是他的理想主義的內容,因此,這二者往往密不可分的交織在一起。然而,他的理想主義與中國的社會現實存在著距離和不可調和的矛盾,他與林徽因的戀愛結果遭到破滅,他所追求的理想的人生和理想的社會終不能實現,於是,使他憂郁、苦悶。因此,這些詩篇也程度不同地蒙上了悲涼的氛圍,成了「苦悶憤怒的情感的無關闌的泛濫」(茅盾:《徐志摩論》)。這種消極悲觀的思想情緒在那些小詩中,表現得更加明顯,如《消息》、《一星弱火》、《問誰》等。
1924年4月,印度詩人泰戈爾來華,給徐志摩的生活和創作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他與泰戈爾建立了友誼,泰戈爾給他取印度名素思瑪(Susima)。5月底,泰戈爾離滬去日本,徐志摩與他同行,《志摩的詩》中的《沙揚娜拉》那首詩,就是逗留日本期間寫成的。徐志摩擅長於抒情詩,同時也喜歡寫泰戈爾那樣的哲理詩。
《志摩的詩》中,有一些是描寫貧富懸殊窮人痛苦生活的詩篇。這類詩數量雖不多,但內容比較充實,反映了社會現實生活的某一側面,具有一定程度的社會意義。《志摩的詩》中還有一些寫景抒情詩,比如《滬杭車中》。
這個詩集就整體看,反映生活的容量是不大的,內容的發掘是不夠深刻的,思想感情也並非全是那麼積極和健康。但從它的表現技巧看,「幾乎全是體制的輸入和試驗」(陳西瀅:《新文學運動以來的十部著作》)。詩的形式變化多樣,有長詩,短句,自由詩,散文詩,更多的是對西方的詩式進行試驗。這一時期,是徐志摩詩式的試驗期,也是他詩歌技巧的磨煉期,他是在摸索和試驗中顯露出他詩人的才華和詩歌的獨特風格的。
徐志摩作詩就十分注意意境,《志摩的詩》中大部詩作,形成他獨辟的藝術境界,如《雪花的快樂》,作者把對理想的追求的主觀感情與客觀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滲,從而化實景為虛境,創出了一個優美的藝術境界。
此外,他的詩歌具有形象性,可感性,這得力於他的豐富的想像力。他的想像和比喻不僅與眾不同,而且,他能把看來比較抽象的事理,化為生動、可感、可見的具體形象,象《毒葯》、《白旗》、《嬰兒》是三首內含哲理的散文詩,他也使出了藝術想像的本領,依仗這種特別的感受力去描繪事物。
《志摩的詩》有它的特色,有它的成功,也有它的缺陷,也有敗筆。撇開內容不談,就以表現形式來說,洋味較濃,民族化不足,有的詩句顯得生澀和矯揉造作,在韻式和韻的運用上也有不規整之處,詩的技巧還不十分成熟。
《翡冷翠的一夜》與《猛虎》《雲游》
《翡冷翠的一夜》是徐志摩的第二個詩集,是他的1925至1927年部分詩歌創作的匯集。這一時期徐志摩的思想和生活發生了一個較大的波折。1924年4月,他在北京認識了陸小曼,並著了魔似的與她熱戀起來,此事招致社會的非議和家庭的反對。但他倆全不顧這一切,可一時又難以解決,徐志摩在十分痛苦和矛盾的心情下,於1925年3月11日啟程出國歐游,想暫時擺脫一下生活上的苦惱和困境。他在義大利的翡冷翠(即佛羅倫斯)住了一段時間,他將他的傷悲,他的感觸,託付紙筆,寫了不少詩,因此,這部詩集就題名為《翡冷翠的一夜》,這個詩集,除了有哈代、羅賽蒂等英國作家的譯詩外,還有象《西伯利亞》、《在哀克剎脫教堂前》那樣漫遊歐洲時對異鄉他國生活的感受。他也寫了一不少愛情詩篇。《翡冷翠的一夜》,可以看作是記敘了當時他和陸小曼之間的感情波瀾,他的熱烈的感情和無法擺脫的痛苦。
1925年和1926年,中國的革命運動蓬勃興起,五卅事件與三?一八慘案引起他的「憤慨」和「悲切」,為紀念 「三?一八」,他寫了《梅雪爭春》,揭露了軍閥屠殺無辜,連十三歲的兒童也慘遭殺害。在《大帥》、《人變獸》的詩篇中,暴露了軍閥活埋傷兵、殺死人民的血腥罪行。他的思想起了「波折」,「流入懷疑和頹廢」,認為現在是受罪時期,因此,不少詩篇失去樂觀調子,相反染上了一層憂郁、失望、逃避現實的頹廢色彩。他詛咒生活,贊頌死亡,要辭別人間去殉戀愛。想像奇特,思想灰暗。當然,這個詩集也還有少量調子比較積極明朗的詩篇。
這個詩集在藝術技巧上如聞一多說的「確乎是進步了」。對詩的形式技巧更加註意推敲,除了在詩式上更多樣化,什麼對話體,打夯歌、豆腐乾式;既有敘事,也有抒情,他也醉心於詩的音節與格律。
在《翡冷翠的一夜》之後,徐志摩還出個兩本詩集,一是由他自己編選,1931年出版的《猛虎集》,一是由他人編選,1932年出版的《雲游》。這兩個詩集中收錄的詩歌,多數是徐志摩後期的作品。1927年後,徐志摩的思想經過「波折」,他那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政治理想完全破滅,另一方面,他對工農革命又感到恐懼和抵觸,他的思想陷入深深的矛盾和絕望。他這一時期創作的詩歌,大部與現實生活脫離,抒寫他自己「微妙的靈魂的秘密」。有的詩歌無病呻吟,充滿了悲觀厭世的情調。而且,他的思想立場與進步的革命潮流相抗衡,他竟不顧詩歌藝術的基本要求,將赤裸裸的政治概念搬人詩中,用來攻擊馬克思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他在極度幻滅和絕望的時候,又仗持尼採的哲學來鼓勵自己。
在《猛虎集》和《雲游》中,出現了內容和形式很不統一的狀況,大部詩歌的內容是這樣空泛和貧乏,但卻越來越追求形式的整飭和美觀,不論在詩行的排列,音韻的鏗鏘,節奏的明晰,用詞的推敲上都較前幾個詩集有了變化和發展。對此,茅盾有過很恰當的評論:「圓熟的外形,配著談到幾乎沒有的內容,而且這淡極了的內容也不外乎感傷的情緒——輕煙似的微哀,神秘的象徵的依戀感唱追求:這些都是發展到最後一階段的現代布爾喬亞詩人的特色,而志摩是中國文壇上傑出的代表者」(《徐志摩論》)。
「跑野馬」的散文
徐志摩不僅寫詩,同時也寫散文,在其全部創作中,其成就和影響更為顯著的,除詩歌外,恐怕就要數散文了。甚至有人認為他的「跑野馬」的散文比他的詩好。
徐志摩一共出版過《落葉》、《自剖》、《巴黎的鱗爪》三個散文集和一個單篇散文《秋》,計三十三篇(未收集中還有不少)。除《秋》篇寫於1929年,其餘三個集子的大部作品均完成於1925——1926年間。他的散文內容涉及的范圍也較廣泛,有對人生理想的漫評,有觸及時政的論說;有對往事的懷想和追憶,也對藝術發表見解和評說,有一事一議的小品,也有說長道短的書評。他的散文表現了很強的個性,他的自我思想感情的剖露,哲理和詩情的融合,散文的詩化,三者合而為一,構成了他的散文的「別一世界」。
第一個散文集《落葉》,完成於他創作的「泛濫」期,共八篇,內容各異,表情達意的方式也不盡相同。談人生,談社會,談政治,談藝術……不受任何約束。首篇《落葉》是在1924年秋天,他在北京大學任教授期間,應北京師范大學的邀請,所作的講演稿。他企圖回答青年學生提出的如何解決生活的枯燥和苦悶的問題。《落葉》篇貫串其間的是「感情」二字,通篇宣揚人的感情、「真的人情」的重要和作用。要使生活不痛苦,只有「抽出人道的同情的纖微」來綴補這個破爛社會的大網。徐志摩正是基於這種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觀點,執信人的感情的無限作用,在生活本體與大自然里。「他認為人若要擺脫人世的苦惱和壓迫,就要爭得自由發展的「真純的個性」,最好的途徑是到大自然去生活去沐浴。因此,有人說他「《落葉》詩篇是充滿著浪漫蒂克的自白,充滿著康橋時代的憧憬。」(穆木天:《徐志摩論》)
繼《落葉》之後,在1927年和1928年,徐志摩又相繼出版了《巴黎的鱗爪》和《自剖》兩個散文集。這兩個集子的內容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寫他在1925年出國歐游的所見所感,以及解剖、省察自己的思想靈魂,因此,在「自我」和「感情」這兩點上都比《落葉》集更為突出和顯露。《巴黎的麟爪》集中的《巴黎的鱗爪》、《翡冷翠山居閑話》、《我所知道的康橋〉、《天目山中筆記》、《吸煙與文化》等篇,是屬於寫景抒情散文一類。醇厚的興趣,活潑的情緒,叢集於筆端,便構成了這類散文的抒情特色了。
郁達夫曾把徐志摩一路的散文家寫作的散文的共同特徵,歸結為「帶有自敘傳的色彩」(《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徐志摩《自剖》集的第一輯《自剖》輯共六篇,大部可以歸入這一類。這些自剖性的散文,作者的心胸是暢露的,文筆也是生動的,然而,調子是低沉的,認識是空幻的。
徐志摩的一部分散文,如同他的一些哲理詩一樣,具有啟迪思考的哲理性,又具有濃郁的詩情,使得哲理和詩情兩相融合,這構成了他的散文又一特點。作者在獨自領略風光妙處的同時,總在宣揚他那「人類應該回歸自然,與自然融合」的觀點。他的階級立場和政治觀點是顯而易見的。
徐志摩散文藝術上另一與眾不同的地方,是他的不少散文和詩很難嚴格的區分。他將詩和散文二者黏合在一起,難以分開,是他「自己的另創一格的詩的散文」(趙家璧:《寫給飛去了的志摩》)。是一種詩化的散文,或散文的詩化。徐志摩這種散文詩化的傾向,是與他在接觸社會現實過程中,思想產生振動和郁積,而又急於表達的一種「急不可待」情緒的反映。
《再別康橋》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橋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蒿,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❿ 徐志摩《草上的露珠兒》的寫作背景
康橋月色
徐志摩本來與詩是,一無家族淵源,二無個人癖好,可是,在英國康橋大學留學期間,卻一反往常,不寫則已,一寫不止,形成了他詩歌創作的暴發期。這時期他雖然寫了那麼多詩,現今零碎散見於一些報刊雜志的也僅二、三十首,大部散失掉了。但從尚能見到的有限的詩篇中,也還約略可以窺見徐志摩初期詩作的狀況和他的思想印痕。
這時的徐志摩為什麼象著了魔似的寫詩,他怎麼會暴發詩情的?
首先,與他當時所處的生活環境有關,是他生活的康橋的環境觸發了他的詩興,點燃起他的創作慾念的。他說:「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這輩子再也得不到那樣甜蜜的洗禮」(《吸煙與文化》)。因此,這時期,他創作了象《夏》、《夏日田其次,此時,他個人生活「照著了一種奇異的月色」。1921年秋天,他認識了「人艷如花」「才女」林徽音,徐志摩與她交往甚密,隨後談起戀愛,並有論婚嫁之意。於是,徐志摩在1922年3月向張幼儀提出離婚,認為他們不應該繼續沒有愛情,沒有自由的結婚生活了。自由離婚,止絕苦痛,始兆幸福,這是徐志摩的單純的理想主義,他在追求著一種理想的人生,他感到生命似乎受到「偉大力量的振撼」,他要發抒,他要歌吟,因此,象《情死〉、《月夜聽琴》、《青年雜詠》、《清風吹斷春朝夢》等表現愛情和人生理想的詩歌,也就構成了他這期詩歌的重要內容。再有,他所以傾向分行的抒寫,是他接觸了大量的英國文學藝術,拜倫、雪萊、濟慈、哈代等的作品令他入迷。他吹著了這股「奇異的風」——歐風,他踏著他們的路,於是藉助詩的形式,把他的思想感情「奇異」的表現出來。
因此,徐志摩對英國康橋這段生活分外留戀,他不無感慨,異常興奮,他大量作詩,他這時詩情洶涌暴發的情景,在他的題為《草上的露珠兒》一首長詩中有所反映。這是迄今為止我們見到的他的最早的一首詩,這首詩不僅表達了他當時的抱負和志趣,而且形象地傳達出他的詩緒洶涌的狀態,他開放創造的噴泉,他放喉歌吟,因此,他要做一個詩人了。 這些早期詩歌,總的是調子清新,情緒高揚,反映了「青春的呼喚,燃點著希望燦燦」(徐志摩:《春》)。同時,也開始多方探求新詩的形式,詩式比較多樣,但尚未定型,有自由體,新格律體,也有西洋詩體,甚至還有無標點詩,但講求音韻、節奏,格式的勻稱和整齊,要求「聲調流利好聽,形式輕盈柔美」,這也正是徐志摩作詩的一貫追求。
英國康橋的生活固然使他迷醉,但思鄉懷國之情纏繞著他,於是在1922年8月離開歐上,啟程回國。回國途中,曾在新加坡、香港、日本稍作停留,經歷兩個月的旅程,於10月15日到達上海。
回國後,徐志摩開始了另一種生活。現實社會的紛擾,擾亂了他內心的平衡,有時還感覺精神上的煩悶和焦躁。於是他將自己的感受和體驗訴之筆端,開始了文學創作的生涯。
《志摩的詩》
1922年秋徐志摩回國後,他的詩情沒有中斷,繼續詩歌創作並公開在各種雜志上發表。《志摩的詩》是徐志摩自己編選的第一個詩集,集中篇什大都是1922——1924年之間的作品,這個詩集的出版,使他名聲大振。在這本詩集中可以約略見出徐志摩在回國初年的生活思想狀況,以及他所「泛濫的感情」。大致是:抒發理想和表現愛情的;暴露社會黑暗和表達對勞苦人民的同情的;探討生活哲理的;以及寫景抒情的。
他滿懷英國康橋式的人生理想,期望在中國實現他的理想主義。《雪花的快樂》是《志摩的詩》開卷第一首,它可算作徐志摩早期詩歌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運用雋秀柔和的筆調,描繪了雪花優美的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雪花的快樂。詩的節奏輕快,調子舒展明朗,意境優美。
其它如《為要尋一顆明星》、《這是一個懦怯的世界》、《我有一個戀愛》、《嬰兒》、《多謝天!我的心又一度的跳盪》等篇,與《雪花的快樂》一樣,者」表達了作者對理想的追求。它們既是抒情詩又是愛情詩,表現了對人生自由的嚮往和對戀愛自由的渴望。要求人生自由、戀愛自由正是他的理想主義的內容,因此,這二者往往密不可分的交織在一起。然而,他的理想主義與中國的社會現實存在著距離和不可調和的矛盾,他與林徽音的戀愛結果遭到破滅,他所追求的理想的人生和理想的社會終不能實現,於是,使他憂郁、苦悶。因此,這些詩篇也程度不同地蒙上了悲涼的氛圍,成了「苦悶憤怒的情感的無關闌的泛濫」(茅盾:《徐志摩論》)。這種消極悲觀的思想情緒在那些小詩中,表現得更加明顯,如《消息》、《一星弱火》、《問誰》等。
1924年4月,印度詩人泰戈爾來華,給徐志摩的生活和創作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他與泰戈爾建立了友誼,泰戈爾給他取印度名素思瑪(Susima)。5月底,泰戈爾離滬去日本,徐志摩與他同行,《志摩的詩》中的《沙揚娜拉》那首詩,就是逗留日本期間寫成的。徐志摩擅長於抒情詩,同時也喜歡寫泰戈爾那樣的哲理詩。
《志摩的詩》中,有一些是描寫貧富懸殊窮人痛苦生活的詩篇。這類詩數量雖不多,但內容比較充實,反映了社會現實生活的某一側面,具有一定程度的社會意義。《志摩的詩》中還有一些寫景抒情詩,比如《滬杭車中》。
這個詩集就整體看,反映生活的容量是不大的,內容的發掘是不夠深刻的,思想感情也並非全是那麼積極和健康。但從它的表現技巧看,「幾乎全是體制的輸入和試驗」(陳西瀅:《新文學運動以來的十部著作》)。詩的形式變化多樣,有長詩,短句,自由詩,散文詩,更多的是對西方的詩式進行試驗。這一時期,是徐志摩詩式的試驗期,也是他詩歌技巧的磨煉期,他是在摸索和試驗中顯露出他詩人的才華和詩歌的獨特風格的。
徐志摩作詩就十分注意意境,《志摩的詩》中大部詩作,形成他獨辟的藝術境界,如《雪花的快樂》,作者把對理想的追求的主觀感情與客觀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滲,從而化實景為虛境,創出了一個優美的藝術境界。
此外,他的詩歌具有形象性,可感性,這得力於他的豐富的想像力。他的想像和比喻不僅與眾不同,而且,他能把看來比較抽象的事理,化為生動、可感、可見的具體形象,象《毒葯》、《白旗》、《嬰兒》是三首內含哲理的散文詩,他也使出了藝術想像的本領,依仗這種特別的感受力去描繪事物。
《志摩的詩》有它的特色,有它的成功,也有它的缺陷,也有敗筆。撇開內容不談,就以表現形式來說,洋味較濃,民族化不足,有的詩句顯得生澀和矯揉造作,在韻式和韻的運用上也有不規整之處,詩的技巧還不十分成熟。
《翡冷翠的一夜》與《猛虎》《雲游》
《翡冷翠的一夜》是徐志摩的第二個詩集,是他的1925至1927年部分詩歌創作的匯集。這一時期徐志摩的思想和生活發生了一個較大的波折。1924年4月,他在北京認識了陸小曼,並著了魔似的與她熱戀起來,此事招致社會的非議和家庭的反對。但他倆全不顧這一切,可一時又難以解決,徐志摩在十分痛苦和矛盾的心情下,於1925年3月11日啟程出國歐游,想暫時擺脫一下生活上的苦惱和困境。他在義大利的翡冷翠(即佛羅倫斯)住了一段時間,他將他的傷悲,他的感觸,託付紙筆,寫了不少詩,因此,這部詩集就題名為《翡冷翠的一夜》,這個詩集,除了有哈代、羅賽蒂等英國作家的譯詩外,還有象《西伯利亞》、《在哀克剎脫教堂前》那樣漫遊歐洲時對異鄉他國生活的感受。他也寫了一不少愛情詩篇。《翡冷翠的一夜》,可以看作是記敘了當時他和陸小曼之間的感情波瀾,他的熱烈的感情和無法擺脫的痛苦。
1925年和1926年,中國的革命運動蓬勃興起,五卅事件與三·一八慘案引起他的「憤慨」和「悲切」,為紀念「三·一八」,他寫了《梅雪爭春》,揭露了軍閥屠殺無辜,連十三歲的兒童也慘遭殺害。在《大帥》、《人變獸》的詩篇中,暴露了軍閥活埋傷兵、殺死人民的血腥罪行。他的思想起了「波折」,「流入懷疑和頹廢」,認為現在是受罪時期,因此,不少詩篇失去樂觀調子,相反染上了一層憂郁、失望、逃避現實的頹廢色彩。他詛咒生活,贊頌死亡,要辭別人間去殉戀愛。想像奇特,思想灰暗。當然,這個詩集也還有少量調子比較積極明朗的詩篇。
這個詩集在藝術技巧上如聞一多說的「確乎是進步了」。對詩的形式技巧更加註意推敲,除了在詩式上更多樣化,什麼對話體,打夯歌、豆腐乾式;既有敘事,也有抒情,他也醉心於詩的音節與格律。
在《翡冷翠的一夜》之後,徐志摩還出個兩本詩集,一是由他自己編選,1931年出版的《猛虎集》,一是由他人編選,1932年出版的《雲游》。這兩個詩集中收錄的詩歌,多數是徐志摩後期的作品。1927年後,徐志摩的思想經過「波折」,他那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政治理想完全破滅,另一方面,他對工農革命又感到恐懼和抵觸,他的思想陷入深深的矛盾和絕望。他這一時期創作的詩歌,大部與現實生活脫離,抒寫他自己「微妙的靈魂的秘密」。有的詩歌無病呻吟,充滿了悲觀厭世的情調。而且,他的思想立場與進步的革命潮流相抗衡,他竟不顧詩歌藝術的基本要求,將赤裸裸的政治概念搬人詩中,用來攻擊馬克思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他在極度幻滅和絕望的時候,又仗持尼採的哲學來鼓勵自己。
在《猛虎集》和《雲游》中,出現了內容和形式很不統一的狀況,大部詩歌的內容是這樣空泛和貧乏,但卻越來越追求形式的整飭和美觀,不論在詩行的排列,音韻的鏗鏘,節奏的明晰,用詞的推敲上都較前幾個詩集有了變化和發展。對此,茅盾有過很恰當的評論:「圓熟的外形,配著談到幾乎沒有的內容,而且這淡極了的內容也不外乎感傷的情緒——輕煙似的微哀,神秘的象徵的依戀感唱追求:這些都是發展到最後一階段的現代布爾喬亞詩人的特色,而志摩是中國文壇上傑出的代表者」(《徐志摩論》)。
「跑野馬」的散文
徐志摩不僅寫詩,同時也寫散文,在其全部創作中,其成就和影響更為顯著的,除詩歌外,恐怕就要數散文了。甚至有人認為他的「跑野馬」的散文比他的詩好。
徐志摩一共出版過《落葉》、《自剖》、《巴黎的鱗爪》三個散文集和一個單篇散文《秋》,計三十三篇(未收集中還有不少)。除《秋》篇寫於1929年,其餘三個集子的大部作品均完成於1925——1926年間。他的散文內容涉及的范圍也較廣泛,有對人生理想的漫評,有觸及時政的論說;有對往事的懷想和追憶,也對藝術發表見解和評說,有一事一議的小品,也有說長道短的書評。他的散文表現了很強的個性,他的自我思想感情的剖露,哲理和詩情的融合,散文的詩化,三者合而為一,構成了他的散文的「別一世界」。
第一個散文集《落葉》,完成於他創作的「泛濫」期,共八篇,內容各異,表情達意的方式也不盡相同。談人生,談社會,談政治,談藝術……不受任何約束。首篇《落葉》是在1924年秋天,他在北京大學任教授期間,應北京師范大學的邀請,所作的講演稿。他企圖回答青年學生提出的如何解決生活的枯燥和苦悶的問題。《落葉》篇貫串其間的是「感情」二字,通篇宣揚人的感情、「真的人情」的重要和作用。要使生活不痛苦,只有「抽出人道的同情的纖微」來綴補這個破爛社會的大網。徐志摩正是基於這種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觀點,執信人的感情的無限作用,在生活本體與大自然里。「他認為人若要擺脫人世的苦惱和壓迫,就要爭得自由發展的「真純的個性」,最好的途徑是到大自然去生活去沐浴。因此,有人說他「《落葉》詩篇是充滿著浪漫蒂克的自白,充滿著康橋時代的憧憬。」(穆木天:《徐志摩論》)
繼《落葉》之後,在1927年和1928年,徐志摩又相繼出版了《巴黎的鱗爪》和《自剖》兩個散文集。這兩個集子的內容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寫他在1925年出國歐游的所見所感,以及解剖、省察自己的思想靈魂,因此,在「自我」和「感情」這兩點上都比《落葉》集更為突出和顯露。《巴黎的麟爪》集中的《巴黎的鱗爪》、《翡冷翠山居閑話》、《我所知道的康橋〉、《天目山中筆記》、《吸煙與文化》等篇,是屬於寫景抒情散文一類。醇厚的興趣,活潑的情緒,叢集於筆端,便構成了這類散文的抒情特色了。
郁達夫曾把徐志摩一路的散文家寫作的散文的共同特徵,歸結為「帶有自敘傳的色彩」(《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徐志摩《自剖》集的第一輯《自剖》輯共六篇,大部可以歸入這一類。這些自剖性的散文,作者的心胸是暢露的,文筆也是生動的,然而,調子是低沉的,認識是空幻的。
徐志摩的一部分散文,如同他的一些哲理詩一樣,具有啟迪思考的哲理性,又具有濃郁的詩情,使得哲理和詩情兩相融合,這構成了他的散文又一特點。作者在獨自領略風光妙處的同時,總在宣揚他那「人類應該回歸自然,與自然融合」的觀點。他的階級立場和政治觀點是顯而易見的。
徐志摩散文藝術上另一與眾不同的地方,是他的不少散文和詩很難嚴格的區分。他將詩和散文二者黏合在一起,難以分開,是他「自己的另創一格的詩的散文」(趙家璧:《寫給飛去了的志摩》)。是一種詩化的散文,或散文的詩化。徐志摩這種散文詩化的傾向,是與他在接觸社會現實過程中,思想產生振動和郁積,而又急於表達的一種「急不可待」情緒的反映。
小說、劇作、翻譯
徐志摩在其將近十年的創作生涯中,除了主要寫作詩歌和散文外,同時還寫了一些小說、劇本並從事翻譯工作。他先在1923年2月11日,《努力周報》上發表了第一篇小說《一個不很重要的回想》,此後斷斷續續又寫了一些,共計十一篇,後以《輪盤》為題合集出版,這是他的唯一的小說集。
他的小說不外乎寫中國留學生的生活和外國的某些社會風尚,同時也有一些取材於中國社會的某些生活側面,題材是不廣的,容量是有限的。他的小說多用浪漫主義的筆法,著力於人物的內心感受的發掘和心理活動的刻畫。在小說中,作者又好用詩的句型、艷麗形象的比附,抒情的筆調,因而,他的作品帶有浪漫的抒情色彩,具有「獨特的華麗」(沈從文:《輪盤·序》)的格調。他的小說有的情節過於簡略,近於速寫,不那麼「完全」;有的只是「直著寫,沒有曲折,也少有變化。」(《輪盤·自序》)必須指出的:他的小說多數寫司空見慣的男女戀愛,很少觸及當時社會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尖銳問題。
徐志摩也熱心倡導過戲劇活動。1923年新月社成立時,他積極組織戲劇活動,還創辦過《劇刊》,也演過戲,但是他很少寫劇本。他只寫過一個劇本,叫《卞昆岡》,還是與陸小曼合寫的。沒有發生什麼大的影響。在徐志摩的文學生涯中,翻譯倒是一個重要方面,他的翻譯與創作幾乎是同步進行的。他寫詩也譯詩,他創作小說、散文,也翻譯小說散文。曼殊斐兒一共有兩個短篇小說集《園會》與《極樂》,共二十多篇,徐志摩選譯了其中八篇,自英國康橋譯到中國上海,並在1927年,以《曼殊斐兒小說集》白上海北新書局出版。1925年,他在編《晨報副刊》時,又翻譯了伏爾泰的小說《贛第德》並連載於副刊,後於1927年6月由上海北新書局出版,並列為「歐美名家小說叢刊之一」。同年八月,他和沈性仁合譯的英國作家詹姆士·司芬士的小說《瑪麗·瑪麗》,也由上海新月書店出版。此外,他還譯過一些詩和散文。徐志摩的翻譯也有他的偏愛,他說「除了曼殊斐兒是我溺愛,其餘都可算是偶成的譯作。」(《瑪麗瑪麗·序》)
「新月」活動
人們看待徐志摩及其創作總是把他與新月派連在一起的,認定他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稱他為新月派的「盟主」,這是因為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與他發生著密切的關系,他參與了新月派的整個活動,他的創作體現了新月流派鮮明特徵。
從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個文學流派——新月派,歷時約十年,徐志摩始終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1923年春上,徐志摩在北京辦起了俱樂部,編戲演戲,逢年過節舉行年會、燈會,也有吟詩作畫,徐志摩出於對印度詩人泰戈爾一本詩集《新月》的興趣,提名借用「新月」二字為社名,新月社便因此而得名。
1925年以前,徐志摩自己除了作詩以外,還聯絡新月社成員從事戲劇活動。1925年10月,徐志摩接編《晨報副刊》,並於1926年4月1日,創辦了《晨報詩刊》,這時,聞一多已由美國回國並參加了《詩刊》的編撰工作。除第三、四兩期由聞一多和第五期由饒孟侃負責編輯外,其全各期均由徐志摩主編。發表的《詩刊弁言》和《詩刊放假》也是徐志摩執筆。《詩刊》的撰稿人努力於中國新格律詩的創作和關於詩藝的探討,所以,《晨報詩刊》的創辦,標志著以「使詩的內容及形式雙方表現出美的力量,成為一種完美的藝術」(於賡虞:《志摩的詩》)的詩歌流派——新月詩派的形成。
1927年春,新月社一些成員由於政治形勢的變化及其它種種原因,紛紛聚集到上海。此時,徐志摩也與陸小曼結婚並移居上海。徐志摩四齣訪友,奔走聯絡,與聞一多、胡適、邵洵美、梁實秋、余上沆、張禹九等在上海環龍路環龍別墅辦了個新月書店,由胡適任董事長,余上沈任經理,後由張禹九接任。1928年3月,徐志摩一邊在光華大學,東吳大學,大夏大學等校擔任教授工作,一邊又創辦了《新月》月刊。《新月》一共出刊四卷四十三期,至1933年6月終刊,不僅刊出新月派成員的著作,其中也有郁達夫、巴金、丁玲、胡也頻等思想傾向進步的作家作品。不過,這已是新月派活動的後期,後期新月派,其成員雖各有差異,就其整個政治傾向而言,卻是日趨反動。但是新月派從事詩歌創作,研討新詩的這條「連索」似乎還沒中斷。1931年1月20日,徐志摩與陳夢家、邵詢美等又辦了一個《詩刊》季刊,出了四期,陳夢家在1931年9月,從《晨報詩刊》、《新月》月刊和《詩刊》上選了十八家詩人八十首新詩,編成一本《新月詩選》,從這些待作中,多少可以見出新月詩派的基本面貌和特色。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因飛機失事而去世,新月派為梁實秋、胡適等人所左右,到了1933年6月1日,《新月》出至四卷七期而停刊,隨後,它也便消聲匿跡了。
綜上所述,從新月社的成立及至新月派的形成和它的主要活動(尤其是文學方面的活動),徐志摩在其中都起著主角的作用,他確實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他對新詩發展曾經起過一定的推動和影響作用。但是,他們過分地追求形式和格律,又走向歧路,尤其是徐志摩到後期思想和創作都發生危機,他發出悲嘆:「一年,又一年,再過一年,新月望到圓,圓望到殘。」(《愛的靈感》)
到了1933年6月,隨著《新月》月刊的停刊,新月派的整個活動也就中止了。
三、結語
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國文壇上曾經活躍一時並有一定影響的作家,他的世界觀是沒有主導思想的,或者說是個超階級的「不含黨派色彩的詩人」。他的思想、創作呈現的面貌,發展的趨勢,都說明他是個布爾喬亞詩人,資產階級作家。他的思想的發展變化,他的創作前後期的不同狀況,是和當時社會歷史特點關連著的。
作為新月派的一個主要詩人,徐志摩在我國新詩發展史上曾經產生過一定的影響,為新詩的發展進行過種種試驗和探索。他的詩歌有著相當鮮明的獨特風格,有一定的藝術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