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看新加坡 » 新加坡和菲律賓哪個建國早

新加坡和菲律賓哪個建國早

發布時間: 2022-05-09 16:41:45

『壹』 菲律賓是什麼時候建國的

菲律賓的獨立建國一波三折,從 1899 年到 1946 年,經過非常多的事件和近半個世紀的時間,才從美西戰爭後美國的佔領地獨立成為一個主權國家。

1898 年美西戰爭後,菲律賓島上就有民族主義者 E. Aquinaldo 建立政府,並宣布菲律賓獨立。但是,在西班牙與美國的默契下,美軍登陸菲律賓並進入馬尼拉,宣布建立軍事政府。此時,菲律賓的政府還通過自己的憲法。 (注意這時候有兩個政府。)

經過美西戰爭的 1898 年 12 月 10 日《巴黎和約》西班牙正式將菲律賓割讓給美國,美國則給西班牙兩千萬美元做為賠償。 (照說,簽訂和平條約之後應該從軍事佔領階段進入友好佔領階段,但因為菲律賓國內尚有不一樣的武裝反對勢力,所以,軍事佔領階段尚未結束,此點和日本佔領台灣一樣,要經過樺山資紀的一段「平亂」階段,也像極了 1947 年台灣的二二八與其後的軍事鎮壓動亂。)

1899 年 E. Aquinaldo 公布憲法,建立菲律賓共和國,並就任首任總統。這時候,美國與菲律賓正式爆發武裝沖突。 (在戰爭法來看,就是佔領軍事政府平定佔領區的叛亂政府,在國內法層次來看,就是外國武力干涉住民自決的建國。)

後來美軍在「平定叛亂」中獲勝。

1901 年 3 月 2 日美國國會授權美國總統有結束菲律賓軍事政府的權力 (當時美國也正在建立其領土憲法性法源) 。

美國軍事佔領區進行民選首長, 1901 年美國總統任命首任菲律賓民政總督,正式開啟民政治理階段。然後,美國國會通過法案,賦予菲律賓人與美國人同等的權利法案。

1907 年 7 月 30 日美國舉辦菲律賓的議會選舉。後來 1916 年 8 月 29 日美國國會通過,總統簽署著名的《鍾斯法案》 (Jones Act) 。美國通過《鍾斯法案》時說:美西戰爭並無擁有菲律賓,只想菲律賓建立穩定政府之後即撤出。

1919 年菲律賓人民到美國國會游說已經准備好獨立,菲律賓國會也通過相似宣言。

1934 年美國國會通過著名的《泰丁斯-麥克杜飛法案》 (Tydings-McDuffie Act) ,詳細規定菲律賓獨立步驟。

菲律賓人選舉制憲代表,起草憲法草案,通過憲法草案。美國總統簽署此憲法草案。菲律賓舉行公投,批准此憲法,之後 1935 年選舉首任總統 (任期六年) , 1935 年 11 月 15 日成立菲律賓國協。 1941 年 11 月 11 日選舉第二任總統。

後來出現憲法修正草案,也經過上述繁復程序,最後由美國總統批准然後公投通過。

1942 年 1 月 3 日,日本佔領菲律賓,麥克阿瑟和菲律賓政府 (總統、副總統) 撤出。

「 (麥克阿瑟的 I shall return ,以及戰爭後期美國陸海軍所謂的爭論是攻佔菲律賓或攻佔台灣的爭議。原本決議依據海軍意見來攻佔台灣,但在麥克阿瑟與羅斯福一席密談之後,決策逆轉。其實,雖不知麥克阿瑟說什麼,但是基於美國總統保護「領土」的憲法責任,跳過菲律賓恐有憲法職責上疑慮,而麥克阿瑟的 I shall return ,顯然具有憲法責任的意義。同時,陸軍也較海軍更明白「佔領法」,雖然海軍也懂戰爭 (海戰) 法。」

日本的佔領,也遵照佔領法實施戒嚴與軍事管理。

1943 年 6 月日本實施制憲會議,研擬憲法草案, 1943 年 10 月菲律賓第二共和。

此時美國國會決議延長流亡美國的菲律賓正副總統任期。後來美國國會授權美國總統在 1946 年 7 月 4 日宣布菲律賓獨立。 (注意:菲律賓獨立不是由菲律賓宣布,而是由美國宣布,美國並邀請世界各國承認菲律賓獨立。)

1945 年美軍奪回菲律賓,太平洋戰爭結束。 1946 年 4 月 23 日舉行總統大選,進而美國於 1946 年 7 月 4 日正式宣布菲律賓獨立。

『貳』 新加坡以前是否屬於菲律賓

以前新加坡是屬於馬來西亞的,不是菲律賓。

『叄』 新加坡這個城市國家是在什麼時候成立的

新加坡簡介

新加坡是一個美麗的島國,由58個小島組成,面積約648平方公里,人口316萬多,是一個繁榮的大都會,因為市容美麗清潔,被人們譽為「花園城市」。新加坡位於馬來西亞半島南端,與馬來西亞僅一水之隔,東西分別毗鄰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地理位置處於東南亞的交匯處。新加坡共和國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之一。

十四世紀,新加坡是強大的斯里佛室帝國的領土,被稱為「淡馬錫」或海城。據說,有一位斯里佛室帝國的王子在島上看到一隻野獸,他誤認為是獅子,因此就把「淡馬錫」改名為「新加坡拉」,意即「獅城」。1819年英國人萊佛士爵士來到新加坡,他發現這是一個具有良好停泊環境的天然港口,加上優越的地理位置,確是發展貿易的理想口岸。於是,他在此地建立了英國東印度公司,從此新加坡進入了一個新時代。隨後的幾十年裡,大量移民從中國、印尼、馬來西亞和印度湧入,使新加坡更加興旺。1965年,新加坡正式成為獨立國家。經過三十餘年的不斷奮斗,新加坡已成為亞洲發達的新興工業化國家之一。

新加坡位於赤道邊緣,晝夜溫差不大,日間平均氣溫為攝氏30.7度,夜晚平均氣溫為23.7度。在新加坡,幾乎所有的商店、旅館、辦公大樓和餐館都有冷氣設備。新加坡常年有雨,每年十一月到次年一月東北季風期間,降雨量比平時較多。傾盆驟雨過後,空氣格外清新,使人精神煥發。

新加坡的三百萬人口中,華族人約佔77%,馬來族約佔15%,印度和巴基斯坦族約佔6%,其他種族佔2%。長久以來,各族形成了一個種族和諧的安定社會。新加坡宗教信仰自由,主要宗教有佛教、道教、回教、基督教等。新加坡的官方語言有四種:英文、華文、馬來文和泰米爾文,行政語言為英語。

新加坡政治穩定、種族和諧、人民安居樂業。政府推行自由貿易,不斷引進人才,積極發展科技、教育和經濟,加上新加坡優越的地理位置,使新加坡在短短數十年裡迅速崛起。新加坡不但擁有優良的深水港口和現代化的國際機場,也有先進的通訊設施和健全的金融制度;新加坡有如詩如畫的旅遊景點,也有多姿多彩的多元文化;新加坡有美侖美奐的購物場所,也有設施完善的組屋區;新加坡還有四通八達的交通服務和各種各樣的美食娛樂。隨著科技的發展,網路時代的來臨,新加坡也力求走在世界高科技的前端。

『肆』 新加坡是什麼時候建國的

你好,希望我的答案可以幫助到你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成為一個有主權民主和獨立的國家!同年12月22日新加坡成為共和國,尤索夫.賓.伊薩克出任首任總統

『伍』 "獅城" 新加坡 的資料誰有啊 誰我點吧!我終身難忘啊!

新加坡是一個城市國家,原意為「獅城」。據馬來史籍記載,公元1150年左右,蘇門答臘的室利佛逝王國王子盤那乘船到達此島,看見一頭黑獸,當地人告知為獅子,遂有「獅城」之稱。新加坡是梵語「獅城」之諧音,由於當地居民受印度文化影響較深,喜歡用梵語作為地名。而獅子具有勇猛、雄健的特徵,故以此作為地名是很自然的事。過去華僑多稱其為「息辣」,即馬來語「海峽」的意思,也有因其小而將之稱為星洲、星島的。
新加坡地標志是一種魚尾獅,傳說當年以為馬來地王子在高山上打獵時發現新加坡這座小島,次日便出海到這個小島上。旅途中遇上風暴,王子把自己地王冠投入海中,風暴得以平息。
到達小島後,一隻雄獅要來襲擊他們,而當他和王子地目光交匯時卻又安靜了。
王子開始發展新加坡。
後人為了紀念王子,就把師資和大海聯系起來形成魚尾獅,新加坡也被稱為獅城
新加坡的名字來源於梵文"信訶補羅",並有著美麗的傳說。新加坡古稱淡馬錫(爪哇語"海市"之意),公元8世紀建國,歸屬印尼室利佛逝王朝。相傳11世紀時,室利佛逝王國的王子與謬內島的公主結為百年之好,在廖內島住 了下來。一天,王子攜公主外出打獵,乘船時遇大風浪,在即將翻船時,王子把王冠丟到海里,風浪頓時平靜下來。他們便把船劃到馬錫海邊。在附近樹林里打獵時,他們忽然發現一隻頭黑胸白、身體紅色、行動敏捷的怪獸,隨從告訴王子這是一隻獅子,王子聽了非常高興,認為這是一個吉祥的地方,便決定留下來。因登岸時首見獅子,後來他就把淡馬錫改名為新加坡拉。在馬來語中,"新加"是獅子,"坡拉"是城的意思。這便是新加坡和獅子城名稱的來歷。

『陸』 誰知道新加坡的歷史

新加坡 早期的歷史記載並不多,使用的名字也各不相同。公元 3世紀 , 中國 將新加坡叫作「蒲羅中」,即「半島末端的島嶼」。史料記載, 1320年 , 元朝 派人到一個叫「龍牙門」的地方尋找大象。「龍牙門」或許就是今天的岌巴港(Keppel Habour)。 1330年 ,一個名叫汪大淵的中國人首次來到此地,將其命名為 Pancur (泉水),當時已經有 華人居住。最早把新加坡叫做「淡馬錫」(海城)的,是 1365年 的《爪哇史頌》。類似的名字還出現在同一時期的一份 越南 文獻上。一直到14世紀 末,梵文名字 Singapura (意為「獅城」)才首次出現。 當時,暹羅(即今天的泰國 )以及位於爪哇島的馬加帕希帝國(Majapahit Empire)爭奪著新加坡的控制權。根據馬來文獻的記載( Sejarah Melayu ),新加坡在一次與馬加帕希帝國的戰爭中失敗。但是一名巨港( Palembang )的王子,Iskandar Shah,之後殺死了當地的領袖,並自己宣布成為新加坡的新統治者。此後不久,他就被趕走,目前並不清楚到底趕走他的是暹羅人還是爪哇人。之後他逃亡北方 馬來半島 的麻坡( Muar ),並在那裡建立了馬六甲蘇丹國,而新加坡則是蘇丹國中重要的一部分。 現代新加坡的建立 18世紀中葉,英國正在擴張其在印度的版圖以及與中國的貿易。他們急需找到一個能夠讓其船隻停泊、維修的港口,以在與荷蘭人的貿易競爭中取得優勢。因此,他們在檳城(1786年)和新加坡(1819年 )建立了貿易港,並從荷蘭人那裡搶得了馬六甲( 1795年 )。 1818年 末,印度總督哈斯丁勛爵(Lord Hastings),決定授權明古連(Bencoolen)總督 萊福士爵士(Sir Thomas Stanford Raffles)在馬來半島的南端建立一個新的貿易港。1819年1月29日,萊福士在考察了附近島嶼後登陸新加坡。第二天,他就與Temenggong Ab'r Rahman簽訂了初步的協定,在當地建立一個貿易港。雖然Temenggong是實際的統治者,新加坡是柔佛-廖內-龍牙(Johor-Riau-Lingga Sultanate)馬來蘇丹國的一部分。柔佛蘇丹Abl Rahman在前一年已經和荷蘭人簽訂了條約,他的王國其實已經處於荷蘭的統治之下。顯然萊福士面臨的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但是,萊福士知道柔佛內部對這位新蘇丹的合法性有很大的分歧。Abl Rahman蘇丹是前一位蘇丹的小兒子。萊福士成功地將被流放的長子Tengku Hussein偷渡回新加坡。1819年2月6日,萊福士宣布Tengku Hussein成為受大英帝國所承認的柔佛蘇丹。一份新的正式條約簽署,授權英國在新加坡合法地設立工廠。該舉動遭到荷蘭的馬六甲以及爪哇總督的強烈抗議。 英國政府在1819年8月之前並不知道萊福士與荷蘭人的沖突。而當他們知曉時,新加坡已經成為英國重要的一塊殖民地。更何況,英國曾經在拿破崙戰爭中對荷蘭有恩惠。到1820年時,新加坡開始為英帝國產生利潤,三年後,新加坡的貿易額已經超過檳城。1824年,新加坡的殖民地地位進一步地得到確立,2個新的條約正式簽署。 第一個是 1824年3月的《英荷條約》(Anglo-Dutch Treaty)。根據此條約,荷蘭撤銷所有對英國佔領馬來亞、新加坡的反對意見,並將他們在馬來半島和印度的所有基地讓給英國人。作為回報,英國同意將其在蘇門答臘的基地讓給荷蘭。在馬六甲海峽中劃出一條分界線,兩國各自取其南北兩端。該條約也有效地削減了柔佛蘇丹國的影響力,它的國土被分成三份:位於馬來半島的柔佛以及新加坡(已經正式屬於英國),和廖內群島(由荷蘭控制,今天是印度尼西亞的一部分)。 第二個條約是8月與蘇丹Hussein和Temenggong Ab'r Rahman簽訂的,兩個人同意將島嶼的管轄權讓給英國,而因此他們獲得了更多的現金回報。 海峽殖民地 新加坡、馬六甲和檳城三個英國位於馬來半島的殖民地,於1826年成為海峽殖民地,受到英屬印度當局的管轄。到1832年,新加坡成為殖民地的政府所在地。1867年4月1日,海峽殖民地正式成為英國的直轄殖民地(Crown Colony),由位於倫敦的殖民地辦公室直接管轄。 隨著1860年代中蒸汽船的發展以及1869年蘇伊士運河的開通,新加坡成為航行於東亞和歐洲之間船隻的重要停泊港口。1870年代前後,隨著當地橡膠種植業的發展,新加坡也成為全球主要的橡膠出口及加工基地。到19世紀末,新加坡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繁榮, 1873年到1913年間,當地的貿易增長了八倍。經濟的發展也吸引了區域內的移民。到1860年,人口已經增長到80,792,其中華人佔到61.9%,馬來人和印度人分別佔13.5%和16.05%,其他人種,包括歐洲人,則佔到8.5%。 1921年 ,英國在新加坡修建了一個海軍基地,之後又補建了一個空軍基地。小島的繁榮與平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打破。日本飛機於1941年12月8日子夜時分開始轟炸這座沉睡的城市。 1942年2月15日 ,新加坡淪陷,並被重新命名為「昭南島」( Syonan )。被佔領出時,很多華人被日軍大屠殺 。日本統治了該地區達3年半,直到1945年9月,英軍回到新加坡。 邁向自治 1945年9月,英軍回到新加坡,英國軍管開始。到1946年3月,軍管結束時,海峽殖民地也正式解散。1946年4月1日,新加坡成為直轄殖民地,而檳城和馬六甲則於1946年成為馬來亞聯盟(Malayan Union)的一部分,1948年成為馬來亞聯邦的一部分(Federation of Malaya)。 戰後的新加坡已經與戰前大不相同,人民要求在政府中有更大的發言權。總督的權力被分散,一個由官方人士及被任命的非官方人士組成的顧問組成立。該體系於 1947年7月變為兩個分開的行政及立法會議。雖然總督依然擁有很大的權力,但是人民已經有權選出立法會議中的6名成員。 1948年6月,由於馬來亞共產黨企圖使用武力奪取馬來亞及新加坡的政權,新加坡宣布進入緊急狀態,並持續了長達12年。到1953年底,英國政府任命了一個由藍帶爾爵士(Sir George Rendel)率領的考察組重新評估新加坡的憲法地位,並提供相關建議。政府最後接受了藍帶爾的建議,並最終修改新加坡的憲法,賦予新加坡更大程度的自治。 1955年的選舉是新加坡歷史上第一次重要的政治事件。新的登記制度使原本只有75,000人的合格選民增加到300,000人。而且華人選民的數量首次大幅度增加。最後,勞工陣線(Labour Front)取得10個席位。馬紹爾(David Marshall)於1955年4月6日成為新加坡的首任首席部長(Chief Minister)。他領導的勞工陣線與巫統(United Malays National Organisation UMNO)及馬華(Malayan Chinese Association MCA)組成聯合政府。 在與倫敦關於新加坡完全自治的憲制談判破裂後,馬紹爾於1956年6月6日辭職。林有福出任新的首席部長。1957年3月由林有福所率領的代表團成功地在倫敦與英國方面達成協議。1958年5月28日,雙方在倫敦正式簽字。 新加坡在1959年取得完全自治。當年5月新加坡的第一次大選舉行,選舉第一屆完全民選的立法會的51名成員。人民行動黨 (People's Action Party PAP)在選舉中獲得了43席,成為第一大黨。6月5日,新加坡總督古德爵士(Sir William Goode)宣布新憲法生效,新加坡成立自治政府,他本人擔任首任元首( Yang di-Pertuan Negara Head of State),李光耀成為首任總理。 當時,人民行動黨與共產黨合作抵抗英國的殖民統治。共產黨人控制了許多大眾組織,特別是工人及華校生。兩黨的合作並不十分愉快,雙方都在利用對方實現自己的政治目標:中間派希望與非共產黨的馬來亞合並並獨立,而共產黨人則希望建立一個獨立的共產國家。 兩派的緊張關繫到1960年開始惡化,最終於1961年分道揚鑣。共產黨人自己組成了一個新的政黨社會主義陣線(Barisan Sosialis)。而在1961年,馬來亞也進入戰局,宣布願意與華人佔多數的新加坡合並組成聯邦,前提是英國管轄的婆羅州(Borneo)、 汶萊 (Brunei)和沙勞越(Sarawak)也加入這個聯邦。 成立馬來西亞的提議 1961年5月27日,馬來亞首相東姑(Tunku Abl Rahman)提議馬來亞聯邦應該與新加坡、沙勞越、北婆羅州和汶萊建立更緊密的經濟及政治合作,並將合並作為一種選擇。合並的主要條款由東姑和李光耀簽署,包括了建立一個負責國防、外交和國安的中央政府,而當地政府則可以負責教育及勞工的問題。 1962年9月1日,新加坡舉行有關合並的全民公投,三分之二的人選擇支持合並。 1963年9月16日,馬來西亞正式成立,包括了馬來亞聯邦、新加坡、沙勞越和北婆羅州(即今天的沙巴)。汶萊拒絕加入。合並遭到了鄰近國家的反對, 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都提出抗議。 獨立: 然而,合並是短暫的。主要的分歧是種族問題。原本馬來亞的馬來人佔大多數,並享有特權。馬來人主宰了聯邦的政治生態,而華人則主宰了馬來亞的經濟命脈。然而華人佔多數的新加坡加入聯邦後,華人也更有機會參與馬來西亞的政治運作。巫統開始擔心華人會主宰馬來西亞的政治以及經濟環境。新加坡最終不得不於1965年8月9日退出聯邦,宣布獨立。獨立的新加坡於1965年9月和10月分別成為聯合國及英聯邦的會員國。 當代: 獨立後,新加坡開始一連串的措施,發展工業及經濟。裕廊工業區(Jurong Instrial Park)於1968年成立,除此之外在加冷(Kallang)、紅山(Redhill)等地也建立了小規模的工業基地。同年,經濟發展局重組,裕廊市政局(Jurong Town Corporation)以及新加坡發展銀行(Development Bank of Singapore)也在該年成立。 1979年石油危機之後,政府驚覺發展中的問題,並對經濟進行重組。政府修改了相關的教育制度,提升人民的技術水平。在這一年,新加坡的華校被撤銷,所有學校使用英語教學。 住房問題被放在首位。建屋發展局(Housing Development Board)負責建築所有的政府組屋(HDB flats),廉價提供給民眾。新加坡公民還可以使用自己的公積金戶頭(Central Provident Fund CPF)購買組屋。 英國於1967年突然決定撤除其在新加坡駐扎的所有部隊,使新加坡政府決定組建自己的軍事力量。新加坡相仿以色列 ,規定所有年滿18歲的男子都必須服兵役。967年,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泰國成立了東南亞國家聯盟 (東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 進入1970年代的新加坡經濟發展迅速,政局穩定。然而新加坡政治舞台卻被一個政黨,人民行動黨所主宰。執政黨經常利用各種司法程序,壓制反對派的聲音。比較著名的反對黨政客包括了J.B Jeyaratnam(最近由於與人民行動黨多位領袖長年的官司纏身而宣告破產)和鄧亮洪(Tang Liang Hong,目前居住在 澳大利亞 )。 然而,完全怪罪新加坡政府對反對派的打壓也不全是公正的。例如,當局並沒有主動進行出版審查制度,而主要由公民的「自我審查」。獨立後的新加坡政治舞台上從來沒有過重要的反對黨,主要也是由於執政黨長年的宣傳與執政的結果。

『柒』 除了中國,還有哪些國家是1949年建國的

好象只有中國是在1949年建國的,

以下資料可供參考

四、民族民主運動的進程。

戰後,殖民體系的瓦解過程首先是從亞洲開始的,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

1、1945—1949年,民族獨立浪潮在亞洲興起。

在此期間,獲得獨立的國家有:印度尼西亞(1945年)、越南(1945年)、寮國(1945年)、菲律賓(1946年)、敘利亞(1946年)、約旦(1946年)、印度(1947年)、巴基斯坦(1947年)、緬甸(1948年)、斯里蘭卡(1948年)等。在1948年建立獨立國家的還有朝鮮、韓國和以色列。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亞洲90%以上的地區建立了獨立的民族國家,亞洲大陸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課本P11,……「有的國家是以武裝斗爭為主,而大部分國家是通過殖民主義者移交政權的方式和平獲得獨立的。」)

2、1950—1959年,民族獨立浪潮從亞洲向北非延伸。

此期間獲得獨立的國家有:利比亞(1951年)、柬埔寨(1953年)、蘇丹(1956年)、摩洛哥(1956年)、突尼西亞(1956年)、馬來西亞(1957年)等。50年代末開始,民族獨立浪潮進一步從中東地區向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各國蔓延。被稱為「沉默地帶」的黑非洲開始覺醒,並拉開了民族獨立運動高潮的序幕。1957年,迦納贏得獨立,從而宣告了第一個非洲黑人獨立國家的誕生。接著,幾內亞也於1958年獲得獨立。1958年4月15日—22日第一次非洲國家會議召開,這是非洲人民聯合反殖反帝的新起點。

3、1960—1975年,以非洲民族獨立浪潮為中心,亞非拉地區基本完成「非殖民化」。

這一時期的突出特徵是,非洲成為民族解放運動的主戰場,由於非洲大陸擺脫了殖民統治,殖民體系的瓦解終成定局。1960年被國際上稱為「非洲年」。因為在這一年中有17個非洲國家獲得了獨立。非洲的新興國家重視各國之間的團結與合作。在第一、二、三屆全非人民大會的基礎上,1963年5月22日—26日31個非洲獨立國家的元首、政府首腦及代表在亞的斯亞貝巴舉行會議,通過了《非洲統一組織章程》,成立了地區性的國際組織(簡稱「非統組織」),規定每年至少召開一次非洲國家首腦會議,商討在政治、外交、經濟、文化、防務等方面的互助與合作。會議決定將非統憲章的簽字日,即5月25日定為「非洲解放日」。非統組織的建立標志著非洲獨立國家體系的形成。

這一時期,亞洲的獨立國家體系也在進一步擴大。主要是中東和海灣地區出現一批新興國家,如:科威特(1961年)、葉門(1962年)、南葉門(1967年)、巴林(1971年)、卡達(1971年)、阿拉伯聯合大公國(1971年)等。南亞和東南亞地區則有馬爾地夫(1965年)和新加坡(1965年)。

4、1976年以後,殖民主義體系的瓦解進入最後掃尾階段,原來處於託管狀態的一些小國和島國也紛紛獨立。

亞太地區諸島國的獨立。在南太平洋,除澳大利亞、紐西蘭外,1萬多個島嶼長期處於殖民主義的統治之下,二戰後改由聯合國託管,隨著託管制的結束,這些島嶼國家先後宣布獨立,其中除在70年代中期以前已獲獨立的西薩摩亞(1962年)、湯加(1970年)、斐濟(1970年)、巴布亞紐幾內亞(1975年),1976年後獨立的還有:索羅門群島(1978年)、吐瓦魯(1978年)、吉里巴斯(1979年)、萬那杜(1980年7月30日)等。汶萊亦於1984年獨立。

加勒比海諸島國的獨立。長期處於殖民統治之下的加勒比海地區諸島從60年代起也展開了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大部分國家在70—80年代獲得獨立。如:巴哈馬(1973年)、格瑞那達(1974年)、多米尼加(1978年)、聖露西亞(1979年)、伯里茲(1981年)、安地卡及巴布達(1981年)等。

進入80年代,整個非洲只剩下南部非洲個別地區仍處在殖民主義的統治下。1980年,辛巴威爭得了獨立。1990年,納米比亞人民經過長期斗爭也宣告獨立。至此,非洲大陸終於清除了最後一塊殖民地。

白人種族主義者統治下的南非,雖從1961年起已成為獨立的主權國家,但它奉行種族隔離政策,這種政策是殖民主義的延續和變形。南非人民為廢除這一罪惡制度進行了數十年的斗爭,國際社會也對南非種族主義政權進行了制裁。隨著「非殖民化」運動在非洲大陸的推進,南非在90年代初不得不實施廢除種族隔離制度的政治改革。1994年4月,南非舉行首次多種族大選,黑人政黨「非洲人國民大會」在選舉中獲勝,該黨領導人曼德拉當選南非歷史上首位黑人總統。種族主義統治在南非的終結,標志著殖民主義統治在非洲的最後結束。

5、 殖民體系的徹底瓦解對世界歷史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一大批戰後新獨立的國家登上國際政治舞台,世界政治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到90年代末,188個聯合國成員中,戰後獨立的國家佔了大多數,這些國家已成為國際政治領域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捌』 華人上億,為什麼只有新加坡獨立建國

很難說的
與西歐人向亞、非、拉廣大區域殖民的同時,中國人也開始了下南洋的活動。明朝中後期,漢人開始大規模向東南亞地區移民,這在歷史上被稱為「下南洋」。
華人移民東南亞,給當地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充足的勞動力,華人憑借自己的雙手在蠻荒之地開拓出一片新天地。
在今天的東南亞國家中,華人絕對人數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亞,印尼約有880萬華人,占當地人口的3.5%左右;相對人數最多的國家是新加坡,新加坡約有370萬華人,占當地人口的74.2%。(當然這是一個大致的數字,統計會有出入。)
很多人在學歷史的時候都會發出一個疑問?為什麼除了新加坡,華人在東南亞沒有建立獨立的國家?
其實新加坡一開始也不是准備要獨立建國的,新加坡積極加入了馬來西亞聯邦,後來因為李光耀領導的人民行動黨與馬來西亞聯邦的馬來民族統一機構產生了矛盾,加上新加坡又發生了華人和馬來人之間的騷亂,馬來民族統一機構領導人東古為避免局勢進一步惡化,把新加坡從馬來西亞聯邦開除了出去。新加坡被開除出馬來西亞聯邦是被動的,不是主動的。
華人之所以在東南亞沒有建立獨立的國家,這不得不從明清政府的海洋戰略說起。
明朝政府自鄭和下西洋以後,就不怎麼關心海洋事業了,但是呢,明朝好就好有「海上集團」的存在,當時中國沿海和東南亞地區的海上貿易被中國的「海上集團」控制,「海上集團」也被稱為「武裝海商集團」,中國的「武裝海商集團」歷時約2個世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王直、李旦、鄭芝龍(鄭成功的父親)。
明朝對活躍於海上的武裝集團原則上是予以嚴厲打擊的,但是明朝的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他們的存在,或者因為地方官吏徇私舞弊,或者因為明政府海禁政策法令無常,總之到了明末清初,這些海上集團依然很活躍。
滿清入主中原以後,由於當時最大的海上武裝集團——鄭芝龍、鄭成功父子參與了反清的活動,並且鄭成功一直領導軍隊在東南沿海從事反清斗爭,所以在清朝看來,這些海上武裝集團是潛在的威脅。清朝水師對海上武裝集團進行了清剿,最終在18世紀徹底肅清了這些「海盜」。
鄭成功從荷蘭人手裡收復台灣以後,准備進一步去菲律賓開拓,此時,鄭成功不幸逝世,進攻菲律賓的計劃就擱淺了。
鄭成功的逝世以及清朝在18世紀徹底剿滅海上武裝集團,表明中國人的武裝集團徹底從東南沿海退出,相當於把中國沿海和東南亞地區的制海權拱手讓給了西方人。
一方面明朝、清朝的中央政府不關心海洋事業,另一方面海上武裝集團又被消滅。所以從18世紀開始,華人基本上失去了來自中國本土的武力支持。
建立國家需要武裝,沒有武裝,哪裡有國家?
十六、十七、十八世紀之時,中國人在東南亞建立了7個國家(其中有1個是南宋末年建立的),這些國家後來都消亡了。既得不到清朝中央政府的支持,又面臨著強大的西方列強,華人又是作為客居者的身份居住在當地。這些國家是無法生存的。
蘭芳共和國
這7個國家當中影響最大的是蘭芳共和國(1777年—1884年),1770年,廣東嘉應(今梅州市梅縣)客家人羅芳伯在東南亞西婆羅洲(今西加里曼丹)成立了「蘭芳公司」,蘭芳公司成立以後,當地的一些酋長要求獲得蘭芳公司的保護,於是在1777年,羅芳伯正式建立蘭芳大統制共和國。
蘭芳共和國成立以後,面臨著荷蘭人的威脅,羅芳伯知道當時洋人還是害怕清朝的,對清朝皇帝有所忌憚,於是向清朝政府納貢稱臣,清朝皇帝對中國人在海外稱王稱霸向來都是不贊同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將來有一天是不是要回國搶我的位置?羅芳伯因為是華人,很清楚中國皇帝心裡想的那些事兒,所以不是以「共和國」的名義,而是以「公司」的名義,向清朝皇帝進貢。
(蘭芳共和國其實當時是清朝的藩屬國)
但是,荷蘭人看不明白,以為清政府真的認可蘭芳共和國作了清帝國的藩屬國了,所以一直不敢把蘭芳共和國怎麼樣。到了1884年,清政府已經徹底衰落了,荷蘭人入侵蘭芳共和國,蘭芳共和國覆滅。因為蘭芳共和國是以公司的名義向清朝進貢的,而不是以「藩屬國」的名義進貢的,所以蘭芳共和國被荷蘭人消滅之時,清政府什麼話都沒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連個正式的條約都沒有簽,琉球、朝鮮、越南等藩屬國至少是有條約的。
戴燕王國
坤甸河北部(與蘭芳共和國非常的近)有個戴燕王國,其國王非常的殘暴,當地人民對他非常的不滿,廣東省梅縣人吳元盛殺了戴燕王國的國王,當地民眾擁戴吳元盛為戴燕王國國王。戴燕王國存在的時間共70餘年,歷四任國王。

(坤甸位於印度尼西亞的西加里曼丹)
19世紀中後期,戴燕王國也淪為荷蘭的殖民地。清政府當然也是什麼話都沒說,清朝皇帝也許根本就不知道有個戴燕王國。
安波納島王國
廣東省潮州人張傑緒在南明滅亡後於安波納島(納土納群島)自任國王。納土納群島是印度尼西亞的一個群島,位於馬來半島和婆羅洲島之間的海域,由272個島嶼組成,面積2,110平方公里,現在的人口約9萬餘人。
張傑緒為什麼會在這個群島上建國?因為南明滅亡以後,廣東沿海的一部分殘兵敗將不滿清朝的統治,聯合一部分漁民來到納土納群島生活。可惜,張傑緒死後,王國內部出現權力斗爭,張氏王國漸漸衰敗,後來納土納群島也成為荷蘭的殖民地。
馬來吳氏王國
福建人吳陽在1775年於馬來半島的宋卡建立王國,該國無國號,後稱臣於暹邏。
暹羅吞武里王朝
泰國的吞武里王朝可以認為是華人建立的,因為暹羅吞武里王朝的建立者鄭信(1734—1782年)是個中泰混血兒,鄭信的父親來自中國廣東澄海,名鄭鏞,廣東潮汕人,鄭信的母親諾央是暹羅人。
1782年,吞武里王朝發生宮廷政變,鄭信被殺。從柬埔寨前線率大軍回國的卻克里將軍奪取了政權,建立了曼谷王朝。卻克里是曼谷王朝的第一代國王,史稱拉瑪一世,卻克里的父親名叫通滴,是孟族人,他的母親名字叫做 Daoreung,她具有部分華人血統,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華人。因此曼谷王朝與華人的關系不是很大。
東南亞還有兩個華人王國是在元、明時期建立的。
爪哇順塔國
南宋末年,崖山一戰,張世傑慘敗,陸秀夫背負幼帝蹈海自殺,但是陸秀夫的兒子並沒有死,也沒有投降元朝,他率領部分南宋遺民乘船到了爪哇島,建立了順塔國。
順塔國在明朝永樂年間還向明朝進貢了,《明史》記載了順塔國進貢的事情並追述了順塔國建國始末。今天的我們才知道關於爪哇順塔國一些歷史。
順塔國後來怎麼樣了,史書沒有明確記載。
飛龍國
廣東省饒平烏石村人張璉在嘉靖年間起義,反抗明朝的統治,轉戰福建、江西、浙江等地,後來義軍被明廷剿滅,張璉出海南下,在三佛齊島(今蘇門答臘)自立為王,來自廣東、福建等地的華人移民和商人均依附於他。
飛龍國後來怎麼樣了,史書也沒有明確的記載。
西方列強來到東南亞以後,清朝皇帝一般不怎麼關心海外的事情,這些華人國家得不到清朝中央政府的支持,當然無法抵抗西方列強。
二戰勝利以後,東南亞各個國家相繼獨立,以華人為主體的區域呈零星狀分布於東南亞各地,很難成立一個獨立的國家,而且華人在當地本身就是後來者,人都是講究「先來後到」的,華人在方方面面都要謹慎行事,只專心於商業和教育,對政治卻不怎麼關心。新加坡是因為被馬來西亞聯邦開除了,才成為一個華人國家。

與西歐人在亞、非、拉等廣大區域殖民的同時,中國人也開始了下南洋的活動,但是兩者之間有本質的區別,西歐人的殖民活動背後有強大的國家支持,而中國人開拓南洋的活動沒有得到明、清中央政府的支持。這就是西歐人在亞、非、拉等地建立了很多獨立的國家,而華人移民海外卻沒有建立獨立的國家最根本的原因。

『玖』 新加坡的獨立建國歷程

新加坡的獨立建國歷程

記載新加坡早期歷史的文字寥寥可數,稱謂也不一而足。公元三世紀,中國人稱新加坡為蒲羅中,意為「半島末端的島嶼」。

1320年,元朝派人到一個叫「龍牙門」的地方尋找大象,這或許指的是岌巴海港。1330年前後,一名叫汪大淵的中國人到來,稱這個居留地為 Pancur (意為龍頭),並說已經有中國人在此居住。最早把新加坡叫做淡馬錫(或海城)的稱謂出現於1365年的《爪哇史頌》。

到公元14世紀末,梵文名稱「新加坡拉」(獅城)才成為通用的名字。 就在那時候,新加坡捲入暹羅(現在的泰國)和爪哇滿者伯夷王國爭奪馬來半島控制權等戰爭。後來,新加坡一直是馬六甲王國的重要部分。

現代新加坡之建立

英國人為了要在本區域找一個貿易港口。因此,在新加坡1819年1月29日,史丹福萊佛士在考察過附近其他島嶼後登陸新加坡。過後,他與柔佛的胡申蘇丹和天猛公簽訂正式條約,統治新加坡。1824年,兩項新條約使新加坡正式成為英國屬土。

海峽殖民地

新加坡連同馬來半島的兩個英國殖民地--馬六甲和檳城,於1826年成為海峽殖民地,受英屬印度的管轄。到了1832年,新加坡成為這三個地方的行政中心。 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本飛機轟炸這個在睡夢中的城市。1942年2月5日,新加坡被日軍佔領,改名昭南島,淪陷了三年半。

邁向自治

1945年9月,英軍重返新加坡。1946年3月軍事管制結束後,海峽殖民地就解散。1946年4月1日,新加坡成為英國直屬殖民地。戰後的新加坡,人民要求在政府中擁有發言權。在1948年3月20日,新加坡舉行了第一次選舉。

1953年底,新加坡修改憲法,享有較大的自治權。 1955年,新加坡舉行選舉,馬紹爾成為新加坡第一位首席部長,由他所領導的勞工陣線,同巫統和馬華工會組成聯合政府。

由於爭取完全自治談判破裂,馬紹爾於1956年6月6日辭職。1957年3月,林有福率領的談判代表團在倫敦談判中對新加坡新憲法的主要條文達致協議。

新加坡於1959年自治,同年5月舉行第一次大選。人民行動黨在51個立法議院議席中贏得43席。6月5日,新加坡自治邦首任政府宣誓就職,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總理。

成立馬來西亞的建議

1961年5月27日,馬來亞聯合邦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建議:馬來亞聯合邦、新加坡、砂勞越、北婆羅州與汶萊合並,使彼此在政治與經濟合作方面更為密切。1963年9月16日,新加坡、馬來亞聯合邦、砂勞越和北婆羅州(現在的沙巴)成立馬來西亞,汶萊選擇不加入。

獨立

合並被證實是短暫的。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成為一個有主權、民主和獨立的國家。同年12月22日,新加坡成為共和國,尤索夫伊薩出任首任總統。

1990年11月28日,吳作棟接替從1959年開始執政的李光耀,成為新加坡第二位總理。1993年8月28日,新加坡舉行第一次民選總統選舉,王鼎昌出任第一任民選總統。納丹於1999年9月1日,出任新加坡第二任民選總統。

(9)新加坡和菲律賓哪個建國早擴展閱讀:

新加坡的自然環境

位置境域

新加坡位於北緯1°18′,東經103°51′,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北隔狹窄的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緊鄰,並在北部和西部邊境建有新柔長堤和第二通道相通。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的民丹島和巴淡島都有輪渡聯系。

新加坡的土地面積是719.1平方公里[11],海岸線總長200餘公里,全國由新加坡島、聖約翰島、龜嶼、聖淘沙、姐妹島、炯島等六十餘島嶼組成,最大的三個外島為裕廊島、德光島和烏敏島。

由於填海工程形成新的陸域,將增添額外100平方公里的土地。新加坡的標准時間為UTC+8,較其地理位置時間快1小時。

地形地貌

新加坡地勢起伏和緩,其西部和中部地區由丘陵地構成,大多數被樹林覆蓋,東部以及沿海地帶都是平原,地理最高點為武吉知馬,高163米。

氣候特徵

新加坡地處熱帶,長年受赤道低壓帶控制,為赤道多雨氣候,氣溫年溫差和日溫差小。平均溫度在23至34℃之間,年均降雨量在2,400毫米左右,濕度介於65%到90%之間。

11月至次年1至3月左右為雨季,受較潮濕的東北季候風影響天氣不穩定,通常在下午會有雷陣雨,平均低溫徘徊在攝氏24至25℃。6月到9月則吹西南風最為乾燥。在季候風交替月,那就是4月到5月,以及10月到11月,地面的風弱多變陽光酷熱,島內的最高溫度可以達到35℃。

水系分布

新加坡河流由於地形所限,都頗為短小,全島共有32條主要河流,河流有克蘭芝河、榜鵝河、實龍崗河等,最長的河道則是加冷河。大部分的河流都改造成蓄水池為居民提供飲用水源。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80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21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43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92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50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04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58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548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78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