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經濟怎麼解封
① 新加坡2020年經濟萎縮5.8%!想要快速復甦怎麼做才好
新加坡2020年經濟萎縮5.8%。想要更快的復甦經濟,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控制疫情。這是因為2020年的新冠疫情對於全球的經濟都造成了巨大的影響。由於這種病毒具有高傳染性的性質,使得疫情的傳播性非常嚴重。這也間接的導致人們無法在日常生活當中開展相關的工作。因此對於經濟的貢獻而言,就會出現負增長的狀態。如果希望能夠盡快的恢復產業,並且達成相關的經濟指標,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控制好外部的疫情狀況。當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時候,國家通過宏觀政策進行經濟上的調控,使得政策能夠更好的推進產業的復甦以及經濟的增長。
疫情對於經濟的影響是非常嚴重的,想要盡快的恢復疫情的狀況,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控制疫情,然後通過各種宏觀經濟調控對企業進行有效的引導。
② 亞洲金融危機中新加坡如何免於受難
新加坡作為亞洲新興的工業化強國,在短短的幾十年裡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即使在全球金融風暴襲擊的大背景下,其經濟發展仍保持驕人的業績,成為受金融危機影響最小的國家之一。
在金融危中中,新加坡實施了一些措施∶
堅守三個原則,確保金融穩定。金融服務業是新加坡經濟的重要支柱,約占改過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之12,並為新加坡貢獻了百分之5的就業人數,確保金融穩定對於新加坡應對金融危機具有重要意義。
確保守影響的投資者獲得公平對待。對由於金融機構失誤造成投資者損失的,要求其承擔責任並進行賠償。同時,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宣布對銀行存款提供全面擔保避免新加坡的存款外流,穩定了市場和忍心。
放寬貨幣政策,奴魯避免新元升值,減緩出口壓力。
修改憲法,增加政府可動用的儲備金凈投資收益額度,與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達成300億美元的換匯協議,以舒緩外匯流動性不足,穩定外匯市場。
出台總之高達205億新元的巨額振興配套計劃,旨在實現五個目標。
股市動盪之時,新加坡交易所宣布將保留禁止賣空條例,以維持市場誠信。
努力抵禦危機對本國就業市場的沖擊。新加坡人力部,全國僱主聯合會及全國職工總會及時行動,聯合推出修改後的過剩人力資源管理指導原則,幫助企業削減成本和進行重組。
為中小企業融資創造良好條件。新加坡貿易公布宣布政府將推出23億新元的財政刺激計算,為新加坡本地中小企業提供更多的信貸支持。
新加坡國家領導人及政府負責人帶頭減薪為社會作出表率。
③ 新加坡第二季度經濟同比下跌13.2%,該如何挽救
新加坡第二季度經濟同比下跌13.2%,其實很大程度是受全球性的疫情影響的,對於如何重新回到疫情前的狀態,首先應該等待疫情徹底過去,全球一起面對,應該將目光全部集中在新冠肺炎疫苗的研發上,從根本上遏制疫情的影響,對於經濟的恢復,應該先暫時性的慢慢恢復,制定好恢復計劃,這就需要新加坡政府的支持,在大局上宏觀調控。新加坡的政府也應該會扶持服務業的企業應對資金、復工上的挑戰,並且盡可能保住當地人民的工作,減少失業率,讓人們至少有收入,防止人民的暴動。政府也應該將繼續推動企業的轉型工程,在目前的現狀下,幫助企業做出新的調整,進行新的運營模式。政府也應該將進一步幫助員工增加新的必要技能,改變年齡限制,共同面對疫情下的經濟復甦,挽救目前的局面。
④ 新加坡經濟改革和歷史背景
為了借鑒發達國家社會治理的成功經驗,近年來,我國每年都有計劃地分批派遣領導幹部、學者專家到國外學習交流。在諸多國家當中,新加坡無疑是一個熱點。新加坡國土面積714.3平方公里,遠低於中國任何一個省份,總人口530多萬,還沒有北京、上海的一半多。就是這么一個「彈丸小國」,為什麼如此有吸引力?新加坡是一個國家,也是一座城市,1965年脫離馬來西亞取得獨立時,還是一個破落不堪的海港小城,在不到50年的時間里,整個國家建成一座「花園城市」,在經濟方面曾經一躍成為「亞洲四小龍」,人均GDP是中國的十倍。為了探尋新加坡崛起的成功之道,學者匡導球前兩年有幸參加了「連瀛洲紀念獎學金」項目,赴新加坡學習考察,並將其研究成果《星島崛起:新加坡的立國智慧》公開出版。
公務員隊伍專業化素質高
《星島崛起:新加坡的立國智慧》全面系統地介紹了新加坡的歷史淵源、政黨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模式、社會保障與福利、廉政建設、文化教育、城市規劃和環境方面的成功經驗。在很多人眼裡,新加坡之所以成功,主要是因為政治上實行的是權威主義和嚴刑峻法,當然,這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其實,一個國家的崛起有很多因素,作者認為:真正能讓新加坡走向成功的,是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嫻熟的法治手段以及真正的「為民服務」理念。一個國家若要走向真正的文明富強,公務員扮演關鍵角色,其素質的高低,影響著國家政策、法律法規的有效執行。
對於大眾而言,公務員廉潔、高效的工作風貌,直接影響著政府的形象。廉潔是公務員必備的一種品質,而廉潔的基礎是公務員不能有私慾,不能感情用事。如果公務員事事為個人著想,打自己的小算盤,那麼在公務的執行中必然會損害大眾的利益。當然,新加坡的公務員廉潔奉公,其制度約束是前提條件。俗話說:專業人做專業事。
新加坡正是因為倡導公務員的專業化,執行公務才顯得高效。而我國有少數人,並無專業技能,依仗人脈關系進入公務員行列,對很多具體的公共事務並不在行,給人「外行領導內行」的感覺,並且公務處理中馬虎草率,公務決策中考慮問題要素不周全。這樣的人只會給政府形象的樹立增加負能量。
為未來調整經濟發展模式
從整體上看,經濟發展模式決定著一個國家的振興。然而世界上的任何一種經濟發展模式,都是基於本國國情基礎之上的探索與實踐。從外部環境來看,新加坡除了地理位置與海港運輸之優勢之外,劣勢則更為明顯,如國土面積狹小、自然資源貧乏,連淡水供給都存在困難。新加坡在建國之初,社會凋敝、工業基礎薄弱、失業人口眾多,在這樣的現實面前,新加坡政府在李光耀的領導下,沒有照搬西方的經濟發展模式,而是結合新加坡的地域特點和現實情況,在上世紀60年代建國初期,就把經濟發展定位為「外向型、開放型經濟發展模式」。
作者在本書第一章「奮斗的歷程」的章節中介紹,當時世界正處冷戰的緊張時期,歐美很多企業家為找不到合適的投資市場而苦惱,新加坡正是在這種情形之下,取消了300多種關稅,大力引進外資,在土地、稅收方面給予優厚待遇。幾乎是一夜之間,新加坡成為全球的「投資天堂」和「世界工廠」。新加坡依靠外資的大力推動,在短短十多年時間,實現了國家現代化的華麗轉身。其實,中國實行的改革開放,從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模式中得到了很多啟迪,中國也是依靠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才使得經濟發展多年來一直保持高昂的態勢。
然而新加坡政府的高明之處,就在於能夠審時度勢。當以製造業為主導的外向型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民生矛盾得到有效解決之後,新加坡決定擺脫低工資和低生產的舊模式,提出了「第二次工業化」的發展理念。這個理念的核心,就是推進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以完成從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向資本、技術密集型工業和服務業的跨越。正是秉承這一理念,新加坡的高新技術經濟、知識經濟局面在上世紀90年代業已形成。新加坡為什麼要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其實道理很簡單:製造業在環境污染方面的缺點顯而易見,新加坡承受不了「環境之痛」,另外,國家要實現經濟良性發展,必須培育具有產業附加值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
閱讀本書時,筆者深深感受到,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現狀,和新加坡上世紀90年代的情形尤為相似。經濟發展要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國家則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科技研發,以科技創新助推企業發展。但是中國人口眾多,就業壓力巨大,突然關停那些環境污染嚴重但經濟效益好的工礦企業,這顯然也不現實。經濟體制的改革,也確實需要「壯士斷腕」的勇氣,經濟轉型升級是一個伴隨著陣痛的過程。
構建「幸福國度」的基石
作為一個國家而言,只有把經濟發展的成果拿出來讓人民共享,國家政權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的擁護與愛戴,國家的凝聚力才能真正得到強化。當前的新加坡,政府提出了「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政府投入大量的資金消除貧困,並在住房、葯療、教育、食品等民生問題方面不斷提升層次,為「幸福國度」的發展目標邁進。為了構建「幸福國度」,新加坡重點在「住有所居、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三個方面進行大膽探索。本書中也分別圍繞這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這對當前我國不斷改善民生提供了經驗。尤其是住房與養老,筆者更為關注。
眾所周知,由於土地空間的局限性,一直使新加坡的房價高位運行。但是新加坡政府為了一般工薪族買得起房,推出了以「自我積累、自我保障」為特徵的中央公積金制度。新加坡的公積金和中國不太一樣,中國的公積金有嚴格的管理程序,即便是買房或者裝修之用,若要取出來要經歷無數繁瑣的手續。另外,每個人的公積金數目在房價高漲的今天只是杯水車薪。而新加坡人的公積金數目大、取款非常方便,並且看病、求學等等,也可以使用公積金。新加坡政府為了使每個家庭都能有房住,推出了由國家主導的住房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的策略。
「老有所養」的問題,是很多國家面對的又一個棘手難題。人民的晚年不能安享,幸福生活就是一句空話。本書第五章「自力者,他助之」中,作者認為,養老問題不僅需要家庭內部解決,政府的政策導向更為關鍵。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人老了就不能工作,不能創造財富,只有依靠家庭、社會、政府三個方面的力量才能擔當起養老的重任。新加坡最初推出的中央公積金制度,就是基於「老有所養」的這個目標。民眾退休之後,有權一次性連本帶息取走自己「個人養老賬戶」上的全部存款,以作個人養老之用。
《星島崛起:新加坡的立國智慧》這本書中,作者在介紹新加坡諸多成功發展經驗的同時,常常與中國的發展現狀進行理性的對比,這樣可以帶來更多思考的空間。總之,新加坡作為快速崛起的新興國家,以統籌兼顧、協同創新作為發展的總體思路,書寫一個島國崛起之傳奇。新加坡固然有很多方面值得中國學習借鑒之處,但是中國的國情與新加坡的歷史背景不同、經濟基礎不同、人口組成與自然環境要素不同,中國的發展不可能在新加坡一一找到答案。中國的崛起之路,還是要靠中國人在摸索中尋找。
⑤ 新加坡經濟突然大崩盤,中國會出手相救嗎
新加坡經濟突然崩盤的可能性不大。主要原因是:
1、新加坡的地理優勢仍然存在。新加坡經濟的最大優勢是其扼守馬六甲海峽的地理優勢,這個優勢正受到上海港以及泰國規劃中的克拉運河計劃,還有中巴路上運輸通道的多重擠壓,但從現狀看目前大部分東亞的運輸(至少60%)還是走馬六甲。克拉運河也只是一個規劃而已,真正要實施也有很長的過程。因此預計新加坡地理位置優勢仍然會長久存在。
2、新加坡是國家金融中心。這是歷史形成,新加坡是除東京、香港、上海之外的亞洲重要國際金融中心,目前這個位置仍然難以取代。新加坡是亞洲尤其是東南亞金融市場集中地、大宗商品結算地、金融機構集中地。這個地位有可能隨著新加坡在地緣政治角逐中慢慢衰退,慢慢被上海等地排擠,但這也會是一個較長的過程,並且其間還充滿不確定性。
3、新加坡是「亞太再平衡戰略」的重要棋子。美國把新加坡作為重返亞太的重要著力點,不會任由新加坡迅速潰敗。會在政治、經濟,乃至軍事上都給予實質性的支持。
另一方面。新加坡的經濟受到擠壓也是必然趨勢。除非它放棄排華傾向,與我們真誠合作,否則,它的地理位置優勢、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等等都將慢慢被削弱。而中國也實在沒有必要對一個如此排華的國家出手相救
⑥ 如何面對新加坡經濟轉型所面臨的挑戰
熱門旅遊路線「新加坡模式」一直以來都是中國改革可資借鑒的重要選擇。筆者依5年前曾有幸隨父母游歷新加坡,對這個小而整潔的城市國家留下的印象只能用兩個字形容——天堂。 人人嚮往天堂,中國人亦不例外,更何況締造這個人間天堂的就是華人,而新加坡人民行動黨通過出色的管理得以永葆執政地位的經驗,毫無疑問也成為我國執政者學習借鑒的目標。 那麼,什麼是新加坡模式?它在經濟轉型和社會管理制度上到底有何獨到之處?它的成功經驗是否值得中國去學習借鑒?開明領導與高效管理是成功的制度核心 發展型國家有兩個最重要的特徵:一個立足於發展的精英領導或領導集體,一個優秀、強大而獨立的經濟管理機構。 李光耀的個人能力和領導魅力,給人民行動黨帶來了有效的示範和約束作用,使得新加坡的領導集體一直保持著親民、改革的精神面貌,將黨的企業式管理和李光耀個人的開明專制相結合,創造了一個長期保持高效廉潔的領導集體,這是新加坡模式成功的制度核心。 在這個領導核心之下,新加坡政府成立了經濟發展局,作為負責制訂和實施商業與投資策略的主導機構,在新加坡數次經濟轉型過程中展現了出色的管理能力,用「政府的手」成功模擬自由市場經濟,成為技術官僚的優秀典範。案例分析:新加坡如何實現經濟結構轉型? 自上世紀陸0年代起,新加坡經歷了從勞動力密集型到技術密集型再到知識密集型產業結構的轉型過程,每一次轉型都得益於政府正確地把握了國際經濟趨勢、准確判斷本國比較優勢、勇於壯士斷臂實施改革。其中,新加坡從勞動力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的轉型過程尤其值得讀者思考。 依9漆9年,隨著勞動力實現了全面就業,新加坡經濟面臨勞動力成本上漲的問題,原有勞動密集型經濟下的人力成本比較優勢面臨縮水。這種情況下,新加坡反而連續三年主動提高工資,用提高勞動成本的方法強行實施產業結構升級,更通過稅收杠桿,將勞動密集型產業不留情面地「趕出」了新加坡。 轉型的最大問題是利益分配,如何保證三年高工資政策的公平實施?新加坡的經驗就是採用了北歐福利國家的合作主義模式。新加坡勞方的最高機構為新加坡職工總會,秘書長是新加坡不管部長,通過定期召開會議,將政府政策向其會員進行宣傳、求得理解,在涉及工人利益問題,統一向全國資方代表——新加坡僱主聯合會進行交涉。為了更好地協調工資和管理公積金賬戶,新加坡還成立了「國家工資理事會」作為勞方、資方和政府的三邊協商機制,政府的中立態度確保了利益協調的公平性,為政策的順利推行奠定了民意基礎。 提高工資難免帶來就業問題。如何幫助民眾適應經濟轉型?新加坡的方法是實施廣泛的勞動力改造工程,將大量資金投入教育培訓,並積極幫助企業實施技術升級,當然這中間離不開政府投資的高度透明、與民眾和企業的充分協商溝通等制度保障。不久,新加坡就建立起了以自動化、機械化和計算機化為核心的技術密集型產業集群。依9漆9年到依9吧5年,該國GDP年均增長率達到陸.吧%,每個製造業工人創造的名義附加值增長陸.9%,技術工人占總勞動力比例從依依%提高到貳貳%。 經濟轉型的根本是勞動力的轉型,是「國民」經濟屬性的轉型。新加坡政府認識到隨著本國經濟的發展,勞動力成本上升是必然趨勢,必須轉向高附加值產業,這與中國經濟目前面臨的困境有相似之處。 新加坡的經驗在於,依靠強大而廣泛的經濟管理職能強制實施轉型,又在廉潔高效以及政府中立的執政基礎上保證了利益分配的公平,最終在沒有出現大的社會動盪的情況下成功實現經濟轉型。當然,中國作為一個經濟體量更大的人口面積大國,其所面臨的問題遠較新加坡更加復雜,但是新加坡改革的手段和魄力依然非常值得中國借鑒
⑦ 新加坡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包括哪些
從宏觀上講,新加坡的經濟體制無疑屬於市場經濟體制的范疇,但也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與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的自由放任的「傳統」意義上的市場經濟體制不同,新加坡實行的是在政府指導下的、開放性的、自由經濟與經濟統制相結合的混合型市場經濟體制。
其主要特點是:
1、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
(1)自由經濟和自由競爭政策:鼓勵自由興辦企業,對私人企業予以大力扶持。
(2)貿易自由化政策:「自由港」政策,除煙酒之外,一切進出口商品免徵關稅。
(3)自由價格政策:除對少數公用事業,如公共汽車、出租汽車、鐵路、通訊、郵政等實行行業性收費和少數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商品價格實行嚴格控制外,其他一切商品價格全部放開,使其依賴於市場的價格調節機制,根據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上下波動。
(4)自由金融貨幣政策:從管理機制來看,新加坡不設中央銀行,而由金融管理局、貨幣局和投資局分別行使對銀行、貨幣和外匯的管理職能。
2、國家調控和干預
(1)計劃手段:政府通過制定國家各個時期的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對國家經濟活動進行必要的調節,指導國家經濟的發展。
(2)法律手段:陸續頒布各種法規法令,如企業法、外國投資法、外貿法、金融法、會計法、稅法等,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統的法律體系。通過建立和不斷完善健全法律制度,為經濟運行創造了和諧的外部環境。
(3)發展國有企業,參與國家社會經濟發展進程:新加坡獨立之初,國內一系列重要的產業部門均掌握在外國壟斷資本的控制下,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新加坡政府通過政府投資,大量發展國有企業。新加坡國有企業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政府所屬的控股公司,二是半官方的由國會批准建立的法定機構。
(4)其他宏觀管理措施:由政府控制大部分的國民收入(包括財政收入和公共機構收入),由政府控制貨幣的發行。
⑧ 新加坡經濟狀況
1.自然資源:自然資源匱乏。
2.經濟簡史
新國坡國土小, 人口少, 資源缺乏, 國內市場有限。但是其地處馬來半島南端, 馬六 甲海峽南口, 地理位置優越。因此, 從英屬殖民地時代起, 新加坡就成為一個國際都市, 起著中轉貿易和鄰近地區商業中心的作用, 並從此不斷繁榮發展,1965年新加坡 脫離馬來西亞聯邦, 在李光耀總理強有力的統治下, 開始推行一系列針對本國現狀的經濟發展戰略,新加坡從實際出發, 實行全方位開放, 努力把本國經濟融合在世界經 濟之中, 積極參加國際分工, 充分利用外國資源、市場、技術和資金以發展本國經濟。
新加坡政府從1961年起根據不同時期國內國際情況,制定了各階段的五年發展目標,從而使新加坡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站穩腳跟,各階段情況如下:
第一階段(1961-1965):為了改變過去單一依賴轉口貿易的狀況, 並解決殖民統治留下 的嚴重失業問題, 著手發展進口替代和勞動密集型工業,當時新加坡人口為180萬人, 失業的就有20萬人,經過5年的努力, 創造了1.7萬個就業機會。
第二階段(1966-1975):這是奠定基礎的十年。為了進一步使依靠轉口貿易為主的經濟結構向多元化經濟轉變, 著力發展製造業, 引進電子產品, 發展出口導向型工業,十年中使製造業的產值從4.3億新元增加到35億新元, 每年遞增26%;同時期, 基礎設施 建設展開,機場、港口、道路相繼建成或得到改善, 公共住宅開始大規模興建,此階段基本解決了失業問題, 同時基本具備吸引外資的條件, 外國投資設廠開始增加。
第三階段(1976-1980):此階段是經濟起飛階段。大力引進技術密集型產業, 以電子行 業為先導, 開始大量生產電腦,提倡科研與經濟結合, 提高了生產技術水平,製造業繼續發展, 其就業人數由21萬增加到36萬,同時加快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 使軟、硬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 為大規模引進外資創造了良好條件。
第四階段(1981-1985):著力引進高新技術, 不斷提高產品質量, 降低生產成本, 增強 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第五階段(1986-):擴大引進高新技術、鼓勵跨國公司與本地中小企業掛鉤。為了引進投資、技術和專業管理人員, 將外資企業的所得稅由原來的33%減為10%, 同時鼓勵外 國人在新加坡辦學校、醫院, 便於他們長期居住。
3.經濟概況
傳統經濟以商業為主,包括轉口貿易、加工出口、航運等。獨立後,堅持自由經濟政策,加緊發展資本密集、高增值的新興工業,政府目前的經濟發展方向是:以服務業為發展中心,加速經濟國際化、自由化高科技化。為進一步發展經濟,近年來,大力推行「區域化經濟策略」,加速向海外投資,積極開展在國外的經濟活動。
4.行業概況
(1).農業概況
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例不到1%。主要有園藝種植、家禽飼養、水產和蔬菜種植,農業擁有可耕地面積5900公頃, 占國土面積的9.5%。糧食全部靠進口, 80%的蔬菜從馬來西亞、中國、印尼和澳大利亞進口。農業中保存高產值出口性農產品的生產,如種植熱帶蘭花、飼養觀賞用的熱帶魚,種植一些傳統的熱帶經濟作物等。
(2).工業概況
自從1965年從馬來聯邦脫離後, 工業化推動了新加坡的經濟轉型。主要有製造業, 包 括煉油、石化、修造船、電子電器、紡織、交通設備等部門。新加坡是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電子工業是增長最快的部門, 但面臨著其他亞洲國家的競爭。政府正致力於提高生產率, 以在低成本、高技術領域保持競爭優勢。
(3).服務業概況
新加坡服務業發達, 隨著東南亞經濟的發展, 還將進一步增長。金融業是最大的服務 業部門, 在過去幾年裡增長很快。旅遊業發達, 是外匯主要來源之一,1995年來新的旅遊者近714萬人。主要來自日本、印尼、馬來西亞、台灣、韓國等國家和地區。
5.主要經濟指標
國內生產總值(1996年):1326億新元(約合941億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1996年):7.0%
匯率(1998年5月1日):1美元=1.5835新加坡元
通貨膨脹率(1996年):1.4%
失業率(1996年):2%
當今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12月31日晚發表新年獻詞說,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新加坡經濟目前已陷入衰退,2008年增長率僅為1.5%,低於政府預期的2.5%,而2009年新加坡經濟仍有可能進一步下滑。
李顯龍說,與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相比,此次金融危機是全球性的,因此在應對上將更加困難。作為一個小型的開放經濟體,新加坡此次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沖擊,出口、旅遊及更廣泛的經濟領域都受到了影響。
他指出,2009年的經濟發展不確定性很大,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事情不會在一夜之間就發生轉變。新加坡人必須為艱辛的2009年,特別是前半年做好准備。更多公司將被迫縮小規模,未來幾個月將可能出現更多裁員。
李顯龍說,經濟衰退並不意味著沒有機遇。在金融風暴中,新加坡必須繼續尋求新的增長機會,確保新加坡能在經濟衰退結束後更加強大。新加坡政府已對此次經濟風暴迅速作出了反應,目前的工作重點是就業問題,要使人們保住自己的工作,並通過再培訓,幫助已失業的人重新找到工作。
他最後表示,僅有政府的幫助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每一個人都有責任發揮自己的作用。他呼籲大家齊心協力,共同應對此次經濟危機。
此次來勢兇猛的金融風暴使新加坡2008年以來不得不連續4次調低了2008及2009年的經濟增長預期,其中2009年的經濟增長預期被降至負增長1%至增長2%之間
⑨ 新加坡的經濟概況
根據2018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排名報告,新加坡是全球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同時新加坡也是東南亞國家中唯一的發達國家,國民所得至2013年為止已是遙遙領先東南亞周邊各國至少有六倍以上的差距,以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計算,新加坡在全球最富有國家內名列第四。
新加坡屬外貿驅動型經濟,以電子、石油化工、金融、航運、服務業為主,高度依賴美、日、歐和周邊市場,外貿總額是GDP的四倍。經濟長期高速增長,1960~1984年間GDP年均增長9%。1997年受到亞洲金融危機沖擊,但並不嚴重。
2001年受全球經濟放緩影響,經濟出現2%的負增長,陷入獨立之後最嚴重衰退。為刺激經濟發展,政府提出「打造新的新加坡」,努力向知識經濟轉型,並成立經濟重組委員會,全面檢討經濟發展政策,積極與世界主要經濟體商簽自由貿易協定。
2014年,新加坡GDP總計(國際匯率)為3080.5億美元,人均GDP(國際匯率)為56319美元,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為2.8%。
(9)新加坡經濟怎麼解封擴展閱讀
新加坡共和國為一城市島國,位於馬來半島南面,由新加坡島及其附近小島組成,地當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航運要道馬六甲海峽的出入口。北與馬來半島隔1.2千米寬的柔佛海峽,有長堤相連,可通行汽車和火車,總面積為647.5平方公里。居民中華人佔77%,馬來人14%,印度人7.6%,其他民族1.4%。英語、華語、馬來語、泰米爾語為官方語言,馬來語為國語,英語為行政用語。
新加坡經濟以轉口貿易、金融、航運業為主,還有石油提煉、石油化學、建築、造船、紡織、橡膠、食品罐頭等工業。旅遊業也很發達。
財政主要靠轉口貿易維持。轉口石油、橡膠、錫、紡織品、植物油等,進口糧食、食品及生活用品。交通發達。行政中樞新加坡(市),是東南亞最大海港,附近國家所產的錫、橡膠、石油等大多經此轉運,也是聯系亞、歐、大洋洲的重要國際航空中心。有造船、橡膠、食品等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