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港務集團每年有多少集裝箱
Ⅰ 仁川港的港口吞吐量
2005年吞吐量為1,149,000TEU,比上年增長22.9%,世界排名第七十四位。 由於仁川港靠近韓國首都首爾,地理優勢使其吞吐量連年上升。仁川港務集團SuhJong-Jin說:「仁川港沒有進一步發展中轉業務,因為,大部分航運集團會選擇中國作為中轉港。」
仁川港集裝箱碼頭由新加坡港務集團控股和經營,它也是仁川港最大的集裝箱碼頭。2006年,仁川港集裝箱碼頭的吞吐量達到了40萬TEU。
仁川港集裝箱碼頭配置了3台橋吊,岸線長300米。二期工程將再增加300米岸線,新配置3台集裝箱橋吊,年吞吐量將達到80萬TEU,工程預計於2008年6月中旬完工。
另外,SuhJong-Jin還強調說:「從長遠看,港口能力遠遠低於航運需求量。仁川港正在計劃擴建散貨和集裝箱碼頭,而且,擴建集裝箱碼頭更為重要。仁川港集裝箱吞吐量僅僅只佔韓國集裝箱吞吐量的10%,擴建後,仁川港集裝箱吞吐量在2011年將佔到韓國的15-20%。」
朝鮮戰爭時期,1950年9月15日及至9月28日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是朝鮮戰爭中一場決定性的進攻及戰役
Ⅱ 有關新家坡的所有資料
1、新加坡在經濟發展方面的經驗
新加坡的傳統經濟以商業為主,包括轉口貿易、加工出口、航運等。現在,以製造業和服務業作為經濟增長的雙引擎,不斷提高產業結構,90年代尤為重視信息產業,已投資在全島興建「新加坡綜合網」。為進一步推進經濟增長,大力推行「區域化經濟發展戰略」,加速向海外投資,積極開展在國外的經濟活動。經濟以五大部門為主:商業、製造業、建築業、金融業、交通和通訊業。工業主要包括製造業和建築業。製造業產品主要包括電子產品、化學與化學產品、機械設備、交通設備、石油產品、煉油等部門。是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例不到1%,主要有家禽飼養和水產業。糧食全部靠進口,蔬菜自產僅佔5%,絕大部分從馬來西亞、中國、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進口。服務業為經濟增長的龍頭產業。包括零售與批發貿易、飯店旅遊、交通與電訊、金融服務、商業服務等。旅遊業是主要外匯收入來源之一,主要景點有聖淘沙島、植物園、夜間動物園等。貨幣名稱:新加坡元(簡稱新元)
2、在招商引資方面的經驗
獨立後,政府堅持自由經濟政策,大力吸引外資,發展多樣化經濟。八十年代初開始,加速發展資本密集、高增值的新興工業,大力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力求以最優越的商業環境吸引外來投資。
3、在港口與物流管理方面的經驗
20世紀90年代以來,現代物流業在全球迅猛發展,連續10年保持20%至30%的高速增長,使其與高科技、金融業被並稱為三大朝陽產業。新加坡憑借其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政府的政策引導,目前已發展成為全球公認的物流中心之一。
新加坡物流業六特點
作為一個自由貿易城市,新加坡具有發達而完善的海空交通和電信通訊網路,在此基礎上,新加坡物流業近年來發展迅速。截至2001年,物流業佔新加坡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已達8%,物流相關行業的從業人員已達9.2萬人,佔全國總勞動人口的5%。世界知名物流企業,如敦豪、聯邦快遞、辛克都在新加坡設立了區域總部。現代物流業成為新加坡的支柱產業之一。新加坡物流業呈現以下六大特點:
集中度高
新加坡政府在樟宜國際機場附近設立物流園,吸引數十家大型物流公司進駐,達到了較好的規模經濟效果。新加坡物流業的高度集中極大地方便了客戶聯系業務,使其在物流園內就能找到運輸、倉儲、配送等各個環節的專業物流商。
專業性強
新加坡境內的物流公司有明顯的共同特點:它們要麼專門為某一行業的企業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務,要麼為各行業的客戶提供某一環節的物流服務,例如供應鏈服務。服務的專一性是新加坡物流企業之所以能夠提供高質量服務的重要原因。以新加坡本地的雅閣物流公司為例,為了圓滿完成其承擔的瑞典skf公司在亞太地區的專業配送服務,雅閣設立了skf專 用倉庫。
實力雄厚
新加坡的物流企業普遍實力雄厚,這主要得益於新加坡政府造就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吸引了眾多國際著名物流公司的眼球,使它們紛紛把亞洲區域總部設立在新加坡,其中包括全球物流業老大美國聯合包裹公司和老二聯邦快遞公司。這些全球物流巨子在資金、運輸工具、管理水平等方面的雄厚實力推動了新加坡本地物流業迅猛發展。
效率極高
新加坡物流業充分體現了"高效"的含義,這不僅僅是由於新加坡物流園的優越地理位置(與機場毗鄰,交通四通八達),還在於其各環節暢通無阻。以通關程序為例,新加坡政府使用"貿易網路",實現了無紙化通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以轉口貿易為主,這意味著很多運抵新加坡港口、機場等國際交通樞紐的貨物並非新加坡進口,而僅稍作停留,然後轉運到其他國家。在這個過程中,這些交通樞紐就成了物流的重要場所。因此,很多物流公司在機場內部設立專用倉庫,對於需要在新加坡轉運的貨物,公司就在機場倉庫內當場理貨轉運,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節約了 運輸成本。
服務周全
隨著現代物流業在新加坡蓬勃發展,物流業服務范圍之廣之細可謂空前,物流業已經朝著"量身定做"的方向發展。以前,新加坡物流公司為客戶提供某種固定模式的服務,現在,這些公司已經轉向"量身定做"的服務,以滿足客戶需要為出發點和最終歸宿點,由物流公司和客戶共同研究選擇出一種或幾種最理想的服務方式,最終找出能最大限度為客戶提供低成本的解決方案。
技術強大
新加坡物流公司基本實現了整個運作過程的自動化,它們都設有高技術倉儲設備、全自動立體倉庫、無線掃描設備、自動提存系統等現代信息技術設備。可以說,高科技是新加坡物流業的主要支撐力量之一,而網路技術則是重中之重。
網路技術主要包括政府的公眾網路系統和物流企業的電腦技術平台。新加坡政府啟動"貿易網路"系統,實現企業與政府部門之間的在線信息交換。除了政府提供的公眾網路外,物流企業都先後斥資數百萬美元建成了電腦技術平台。通過這個技術平台,客戶不但可以進行下訂單等商務聯系,在托運的貨物進入公司運行以後,客戶還隨時可以通過公司的網路了解所交運貨物即時的空間位置,了解貨物當時所處的運送環節和預計送達的時間。
現代科技還保證了貨物的安全。在各個物流公司的具體操作過程中,條形碼和無線掃描儀對貨物的安全提供了保障,使每天多達數千萬份的貨品運送准確率超過99.99%。
政府支持"一條龍"發展物流
現代物流業是新加坡的支柱產業之一,是該國重要的經濟命脈之一。為了把新加坡建成亞洲物流中心,新加坡政府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新加坡政府規劃物流業發展最早可以追溯到1997年。1997年7月,新加坡物流倡導委員會制定發展綱領,同年新加坡貿易發展局聯合13個政府機構,其中包括海關、經濟發展局、民航局、生產力及標准局、資訊發展局、海事及港務管理局等,展開"1997年物流業提升及應用計劃"。在該計劃獲得成功之後,新加坡政府又先後推出了"1999年物流業提升及應用計劃"以及"2001年物流業提升及應用計劃"。這一系列的計劃成功地將運輸、倉儲、配送等物流環節整合成"一條龍"服務。這些計劃主要包括下面4個內容。
流程改造
為了開發高效、科學的物流流程,新加坡政府出面委託專家顧問進行多項研究,同時鼓勵業界人士積極投身到這一活動中來。在政府的主導下,新加坡政府顧問成功地完成了對"物流業挑戰及商機"等課題的研究,而業界完成了"貨盤標准化"等研究計劃。
基礎設施
新加坡政府提倡大力發展物流業後,立刻啟動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計劃。海事及港務管理局於1997年從政府架構中獨立出來之後,致力於改善物流基礎設施:一方面引進高新技術,包括電子入閘系統和全自動化橋式吊機;另一方面,在樟宜機場附近開設物流園,吸引國際第三方物流公司在新設立總部及地區性物流中心。
人力資源
1999年,新加坡政府以物流講座的形式介紹了物流技術知識的最新發展,並推出了政校合作、國際交流以及鼓勵有潛力的其他行業人才轉投物流門下等多項物流人才培訓計劃。那一年,新加坡國立大學和美國喬治亞州科技學院在新加坡合作成立亞太物流學院,並提供雙碩士學位課程。2000年,第一批亞太物流學院的學生畢業並獲得"認可物流專業證書"(cpl)。
物流科技
1999年,政府制定了物流業的科技發展綱領,以建設公共電子走廊、促進該行業的低成本電子數據交換為目標。到目前為止,新加坡政府已建成"港口網路"、"貿易網路"等公共電子平台,並將推出空運業電子發票及電子付款系統及空運業電子數據交換系統等。
航空物流
新加坡航空物流的代表是樟宜國際機場。這個機場被譽為東南亞最現代化的國際機場,每年接送乘客超過2000多萬人次,連續多年被評為"世界最佳機場"、"亞太地區最佳機場"、"世界最受歡迎的機場"等。民航局不時研討制定樟宜機場的發展規劃,以確保機場有足夠的能力應付亞太地區航空交通的強勁增長。樟宜機場內設有樟宜航空貨運中心,面積達47公頃,是一個24小時運作的自由貿易區。這個一站式的服務中心,提供了裝卸航空貨物所需的設備和服務。每天,無論何時,從飛機卸下的貨物送到收貨人手裡,前後只需一小時。
港口物流
新加坡不僅有優良的深水港,還興建了4個集裝箱碼頭。新加坡港務集團每年可裝卸超過1500萬個集裝箱,是世界最大的單一箱運碼頭經營機構。新加坡的遠景目標是把該國發展成為集海、陸、空、倉儲為一體的全方位綜合物流樞紐中心。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新加坡港口最近採取了新舉措。一方面,調整港口管理策略並制定新措施,准備開放港口允許船舶公司以合資方式擁有自營碼頭,並歡迎國際上的港口經營集團到新加坡投資發展碼頭。另一方面,注重技術改造,通過挖掘內部潛力來提高生產力。2002年3月,新加坡海事及港務管理局進行了一項試驗性計劃,在新加坡海港採用自動識別系統,避免船舶相撞並提高港口航行的安全。
陸路物流
新加坡在積極發展公共交通的同時,以多種經濟調控手段控制以私家車為主體的私人交通的增長。公共交通系統完整,方式多樣,包括大運量的地鐵系統、輕軌系統、公共汽車系統、計程車系統,其特點是網路覆蓋面廣,運行快捷高效。電子公路收費系統是新加坡政府已經實施的一項先進的智能化公路管理系統,它由分布在中心區各道路路口的電子自動計費門、隨車(全國所有車輛)安裝的ic付費卡、數據傳輸與中央控制系統組成。任何進入中心區的車輛在經過該系統時,均會被自動扣除一定費用。
4、在工業發展與環境治理方面的經驗
新加坡能取得優異的環境紀錄,原因在於牢固的強有力的政治領導。新加坡經濟發展以來,就堅持一個策略,就是預先安排,未雨綢繆,從長計議。他對中國近年來對於環境污染的力度表示欽佩,在五六十年代,新加坡的環境問題,國家賴以生存的貿易,無法為就業人口提供機會,為解決這個問題,同時提高生活的水平,必須要進行規劃計劃。但是在規劃計劃當中,他們謹慎投資環境基礎措施,加強立法和監管的管制,力求於以最先進的科技技術,並且向其他國家學習的文化,為了配合急速的工業化進行,新加坡進行了廣泛的環保計劃,包括防範、執法、教育等等。他表示新加坡願意學習其他國家的經驗,同時也包括在中國學習經驗。要藉助科技的環保來創新,為了成功,人們必須跟政府合作。
5、在區域經濟中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
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生產。
6、在區域經濟規劃與發展戰略方面的經驗
要解放思想,進一步拓寬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新思路。
7、在政府職能轉變與角色定位方面的經驗
8、在農業產業方面的經驗
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例不到1%。主要有園藝種植、家禽飼養、水產和蔬菜種植。農業擁有可耕地面積5900公頃, 占國土面積的9.5%。糧食全部靠進口, 80%的蔬菜從馬來西亞、中國、印尼和澳大利亞進口。農業中保存高產值出口性農產品的生產,如種植熱帶蘭花、飼養觀賞用的熱帶魚,種植一些傳統的熱帶經濟作物等。
Ⅲ 新加坡港務集團2017年盈利9.35億美元
近日,新加坡國際港務集團(PSA)發布消息稱,公司2017年實現總收入39.68億新加坡元,同比增長7.8%;歸屬於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2.33億新加坡元(約合9.35億美元),同比增加5.1%。新加坡港海運費查詢
2017年,PSA完成集裝箱吞吐量7,424萬TEU,同比增長9.8%。該集團首席執行官Tan Chong Meng表示,2017年多國經濟實現復甦增長,全球集裝箱吞吐量創下2011年以來的最好表現。進入2018年,我們很清楚地認識到,行業增長動能存在很大不確定性,競爭依然激烈。當前數字化浪潮以及業內對貨物流動可預見性的探求,PSA將與客戶和合作夥伴一起創造新的解決方案,充分利用數字化帶來的機會,實現貨物流動和貿易流通的便利。
據了解,2017年,PSA在新技術以及區塊鏈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2017年8月14日新加坡港務集團(PSA)與太平船務(PIL)、IBM新加坡聯合簽署了一份諒解備忘錄,旨在推進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供應鏈業務網路的創新研究。根據協議,三方將共同探索「概念驗證」(proof of concept, POC),提高區域內供應鏈業務的網路安全性、高效性和透明度,同時促進貿易金融解決方案的快速審核以及預防詐騙。今年2月23日,新加坡港務集團(PSA)與太平船務(PIL)、IBM新加坡宣布完成基於區塊鏈技術的首次試航。
Ⅳ 有誰了解新加坡港務集團怎麼樣
新加坡港務集團(PSA)在貨櫃碼頭經營、投資和管理上,有豐富經驗。參與釜山港擴建工程與經營管理。主席李慶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吳子強。新加坡港務集團在新加坡經營世界最大的集裝箱中轉樞紐港,是世界上第二大港口運營商,擁有遍布全球250條航線同全世界123個國家的600個港口。新加坡港務集團於2001年連續兩年榮獲亞洲區海事服務獎中的「最佳集裝箱碼頭獎」。與此同時,集團也在亞洲貨運業2002第十三次獲選為「最佳集裝箱碼頭經營者」,而新加坡也第十四次獲選為「最佳海港(亞洲)」。新加坡港務集團在比利時、汶萊、中國、印度、義大利、南韓、葡萄牙和葉門參與了十三個發展項目。可以說實力很強的。
新加坡港務集團5000多名員工,從7月及8月開始減薪,最高減幅為14%,預料可為集團節省6%至7%的基本薪金成本開支。
受影響的皆為當地員工,上至管理層,下至碼頭工人;海外員工則不受影響。
該集團也同時宣布凍結今年的常年加薪。
港務集團24日宣布薪金重組計劃時表示,新的薪金制度將更能與公司的業績表現,以及員工的個人表現掛鉤,而這樣的新薪金制將有助於加強集團的中期競爭能力。
這是港務集團繼今年2月宣布大規模裁減800名員工之後,進行的另一項重大削減成本開支的動作。港務集團的員工薪金占總成本開支的40%,這比同業平均的30%為高;而隨著上次的裁員和這次的減薪,該集團的員工薪金成本占總開支成本的比例與市場的比例就拉近了。
經理級以上的員工,從7月1日開始減薪,而其他級別的員工則從8月1日開始減薪。
港務集團主席李慶言表示,集團是將目前員工的薪金與市場的薪金作比較,然後作出調整,並使薪金制更為靈活,將一部分的固定薪金撥為靈活工資。
他說,資方與工會將擬定一些評估員工表現的指標。如果員工表現好,公司會給予獎勵,而且獎勵金靈活;員工表現如果遠超指標,他所獲得的獎勵金或花紅會更高。
港務集團這次的減薪是長久性的,未來幾年不可能恢復原來的薪金水平。不過,李慶言受訪時表示,雖然員工的底薪削減了,但在靈活工資下,如果將來集團恢復強勁的增長後,員工的年收入可能會比目前還好。隨著集團削減固定薪金之後,員工的起薪和最高薪金也會相應調低。
對於這次減薪只限於在新加坡的員工,李慶言解釋說,該集團進行重組後,個別區域市場必須自負盈虧,員工的薪金也與該市場的業績表現掛鉤。一些增長比較強勁的市場,例如在中國的業務增長迅速,當地的員工不但不受裁員和減薪影響,目前還不斷增聘人手。
他也透露,港務集團今年內肯定不會再裁員。至於明年,資方和工會都同意沒有裁員的需要。
港務集團沒有透露這次減薪可為集團節省多少薪金成本開支,只表示可為集團節省平均6%至7%的基本薪金成本開支。根據該集團的年報,公司去年的員工薪金及相關開支成本為31289萬元。目前,集團在新加坡的員工有5182名。
港務集團高級職員聯合會(POU)和新加坡海港工友聯合會(SPWU)一致表示,它們了解港務集團減薪是為了加強競爭力,而相信這樣的削減成本方式可以保住會員的飯碗。工會與資方是經過一個多月的多輪談判之後,達致這項減薪協議。
新加坡海港工友聯合會會長李文浩24日表示,工會將成立一個5萬元的援助基金協助受影響的低收入員工。一旦公司競爭力加強,工會將與管理層討論獎賞會員的事。
港務集團高級職員聯合會會長陳文江表示,工會了解這樣的決定對會員來說是痛苦的,但長遠來說則對會員有利,而會員也了解港務集團面對激烈的競爭下,不得不削減成本。
一位在港務集團服務25年的岌巴碼頭工友王某受訪時說:「減薪對工友來說,顯然不是很高興的事情,但是,看到公司不僅面對其他區域碼頭的激烈競爭,也受整個經濟不景所影響,身為工友的我們,應該幫助公司渡過難關。我相信未來兩年,公司業績有了進展,我們可以獲得很好的回報。」
看完這篇報道,你覺得呢?
Ⅳ 新加坡港和洋山港的區別
中央在上海大動作,絞殺日本新加坡!
分析起來,有四大戰略意義。
(一)打擊東京和新加坡,把上海建成亞太經濟中心和全球金融中心。亞洲有三個地方可以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那就是中國香港、日本東京和新加坡。按說,中國有香港就足夠了,為什麼還要挺上海?這是中國地緣政治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目的絕不是要取代香港,而是要打壓東京和新加坡。新加坡彈丸之地,不顧中新友好合作,悍然加入美國的軍事同盟,為美海軍近岸戰斗艦和航母提供軍事基地,抗衡中國。日本作為海盜文化盛行的島國,貪婪且殘忍,近來右翼化趨勢明顯。借垂死掙扎的美帝強化美日同盟的妖風,狂言打造抗華統一戰線來圍堵中國,且在涉我釣魚島、琉球問題上驕狂蠻橫,一副「牛二」嘴臉。面對這些國家的挑釁,中國除了加強軍備、准備打仗外,進行有效的經濟打擊也是必須的。在經濟上摧毀敵人,是釜底抽薪之策。借中國第二、第一大經濟體之東風,把上海打造為亞太經濟中心、全球金融中心,即使不能完全摧毀東京和新加坡,也必然對其構成有力競爭,使其能力和活力受挫,直至臣服。
(二)平衡「美帝再平衡」。上海自貿區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為打造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探路;而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以及後續的區域經濟全面合作夥伴關系,是應對美帝排華性TPP和TIPP的有效方法。上海自貿區融合了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洋山保稅港區和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四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成為一個綜合的「境內關外」貿易區。這樣的試驗是高標準的,也是大膽的,成功了,不僅可以在國內復制,也可以為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提供實證性案例,攜手東盟國家共創一個高標準的自由貿易區。屆時,所謂TPP,估計也只能踢美帝的屁屁了。
(三)推動政府職能改革。十八大強調要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建立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這是一個戰略決策,核心是由建設型向公共服務型轉變。在自貿區方案中,其所肩負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探索政府職能改革。其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新詞彙:負面清單制度。這是政府管理制度的重大創新。因為,按照十八大要求,未來的我國政府應當做好三件事,即: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扞衛社會公平正義。負面清單的著眼點,無疑是扞衛社會公平正義,也就是把那些能夠導致負面作用、對社會公平正義有害、對社會主義制度有害的東西拿出來,列出清單,依法加強監管;剩下的,非禁止即許可,放手發揮市場的基礎調節作用。這對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四)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中國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不遠的將來必定成為第一大經濟體(晚至2020年),依附於第一大經濟體的人民幣,不能只是一國貨幣,而理所應當成為亞洲幣、世界幣。現在,中國正通過貨幣互換、本幣結算、向他國發行人民幣國債等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問題是,各國儲存的人民幣多了怎麼辦?如何確保人民幣持有國能夠隨時兌換其他幣種,就需要實現人民幣可自由兌換,並設立人民幣清算中心。為此,上海自貿區承擔的使命就是,第一,試水資本項下的人民幣自由兌換;第二,設立人民幣離岸中心,構建人民幣價格形成機制。把這兩件事辦妥當了,人民幣國際化的程序就走完了。上海新政策狠砸新加坡金飯碗
美國慌神。當時世界第一大港新加坡的年吞吐量超過一千萬標准集裝箱。新加坡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第一大港是因為中國大陸、日本、韓國、朝鮮、台灣、香港和澳門甚至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從非洲和歐洲來的貨物都要經過馬六甲海峽。由於一方面大船的運費大大低於小船的運費,另一方面大船因為太大,船上貨物的目的地往往不單一,而且許多港口不能停靠大船(比如上海)。因此貨主往往選擇在新加坡轉船。就是先用大船將貨運到新加坡,然後在新加坡轉上小船再運到自己這里。這是因為新加坡距離中國大陸、日本、韓國、朝鮮、台灣、香港、澳門、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幾乎是等距離。而且又是大船的必經之地,再加之新加坡又是自由貿易港。所以,即使中國大陸的期貨交易雖然在上海,但是貨物的交割地點仍然在新加坡。幾乎上海期交所掛牌的所有大宗貨物的交貨地都是新加坡。新加坡僅僅每年的期貨交割的金額就超過2萬億美元。
Ⅵ 中國年吞吐量最大的港口在哪
中國
港口 2月完成數 當年累計 累計為去年同期(%)
上海 3125 6717 105
寧波 - 舟山 3109 6363
廣州 2282 4870 160
天津 1803 3810 100
青島 1809 3597 118
秦皇島 1376 2880 102
大連 1121 2584 104
深圳 999 2403 106
蘇州 1010 2051 119
日照 842 1745 140
2006年世界主要港口集裝箱吞吐量排行榜出爐。新加坡港再次問鼎,香港港和上海港緊隨其後。
世界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前六名全部在亞洲,其中中國就有四家,即香港港、上海港、深圳港和高雄港。
新加坡港(包括裕廊港)繼2005年後再次位列集裝箱吞吐量第一位,年吞吐量達到2480萬標准箱,與2005年的2320萬標准箱相比,增長率達到6.9%,其中,新加坡港務國際集團(PSA)2006年集裝箱吞吐量為2398標准箱,與2005年同比增長7.6%。
連續幾年位列世界集裝箱吞吐量第一的香港港,在2005年被新加坡取代屈居第二名後,2006年仍然屈居第二,其吞吐量為2323.4萬標准箱,與2005年同比增長率為2.8%。而上海港繼續保持第三名,2006年吞吐量為2171萬標准箱,同比增長20.1%。第四名是深圳港,集裝箱吞吐量同樣以兩位數增長,2006年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847萬標准箱,2006年增長率稍低於2005年的18.6%。
與2005年相比,新加坡港和香港港的集裝箱吞吐量增長幅度都不大,而緊隨其後的上海港和深圳港則由於箱量持續增長,與它們的差距逐漸縮小。因此業內人士認為,如果在新的一年內,上海港繼續保持其兩位數的高增長率,香港港的亞軍寶座很可能在2007年被上海港取代。上海港甚至可能超過新加坡港,成為2007年度世界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冠軍。
所以是上海港。
Ⅶ 新加坡港的港口發展
近幾年來,新加坡港已成為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共有250多條航線來往世界各地,約有80個國家和地區的130多家船公司的各種船舶日夜進出該港,平均每12分鍾就有一艘船舶進出。一年之內相當於世界現有貨船都在新加坡停泊了一次,所以新加坡有世界利用率最高的港口之台稱。
新加坡的集裝箱吞吐量在1990年和1991年均超過香港而躍居世界第一位,自1992年開始新加坡雖然達到756萬TEU,但香港達到797萬TEU,被香港奪去首位,直至1994年新加坡集裝箱吞土量達到1040萬TEU,仍然位居世界第二位。
2006年,全球前十位集裝箱港口座次塵埃落定,新加坡港以2480萬標箱(TEU)高居榜首。
Ⅷ 新加坡港的港口簡介
該港扼太平洋及印度洋之間的航運要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已發展成為國際著名的轉口港。新加坡港由新加坡國際港務集團有限公司(PSA International Pte Ltd )簡稱PSA,是世界第二大的港口經營管理公司管理。
新加坡港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及交通的中心。主要工業以電子電器,煉油及船舶修造為三大支柱部門。該港高科技產業發展迅速,它已是世界上電腦磁碟和集成電路的主要生產國,還有煉油業,它是世界三大煉油中心之一。工業除三大支柱部門外,還有紡織、食品、交通設備、建築等也較發達。新加坡還是歐、亞及大洋洲的航空中心。旅遊業也是主要外匯來源之一。新加坡境內自然資源缺乏,糧食的全部和蔬菜的半數均依靠進口。該港屬熱帶雨林氣候。年平均氣溫24~34攝氏度。每年10月至次年3月為雨季。全年平均降雨量2400mm。屬全日潮港,平均潮差為2.2米。
Ⅸ 新加坡港的港口現狀
新加坡港已成為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共有250多條航線來往世界各地,約有80個國家和地區的130多家船公司的各種船舶日夜進出該港。
該港每天還有30多個國家航空公司的200多個航班在新加坡機場頻繁起降。直至1994年新加坡集裝箱吞土量達到1040萬TFU,仍然位居世界第二位。
1992年新加坡貨物吞吐量達到2.38億噸,為世界的三大港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