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新加坡用宗主國語言
㈠ 各個國家都說什麼語言啊
1、英語:
英語是目前全世界最為通用的語言, 在中國主要有英語與美語之分。目前本土語言是英語系的有英國,英屬各國,英國殖民地,美國等,甚至印度,新加坡這樣的亞洲國家也將英語作為官方語言。
英語在下列國家和地區是第一語言:澳大利亞、巴哈馬、愛爾蘭、巴貝多、百慕大、蓋亞那、牙買加、紐西蘭、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特立尼達和多巴哥、英國和美國。
2、法語:
法文是下列國家的第一語言:法國(六千萬人使用,包括瓜德羅普島、馬提尼克島和聖皮埃爾和密克隆),加拿大(6,700,000使用者,特別是魁北克、新不倫瑞克),比利時(4,000,000使用者)瑞士(跟德文)﹐義大利文和羅曼文四文共行) 摩納哥, 法屬蓋亞那海地。
3、德語:
德語是德國、奧地利的官方語言,也是瑞士的4種官方語言之一。它屬於印歐語系下日耳曼語族下的西日耳曼語。德語共同標准語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馬丁.路德的聖經翻譯。
德語是1億多人使用的母語(總計約為1.1億)。它最初在德國、奧地利、瑞士北部、列支敦斯登、盧森堡、義大利南提洛爾,比利時的一小部分地區,部分波蘭地區和部分法國阿爾薩斯地區內使用。
4、日語:
從語言學上來說,日本近乎是一個單一的民族,99%以上的人口使用同一種語言。日本人口超過1.2億,這就是意味著日語是世界第六大語言。
5、韓語:
韓語是韓國的官方語言,在朝鮮稱為朝鮮語。現在使用人數約6000萬名,主要分布在朝鮮半島、中國的東北三省、中亞等。
㈡ 為什麼近代被列強打過的國家 他們到現在還說宗主國語言 而我們被八國聯軍 還是說漢語啊
說宗主國語言的是完全的殖民地的國家,被宗主國強制使用宗主國的官方語言。而我們中國沒有完全淪為殖民地,只是半殖民地。所以仍然使用漢語。
㈢ 馬來西亞、新加坡有被中國殖民過嗎為什麼他們說漢語
中國並沒有殖民過其他國家,但是確實攻打,佔領,名義或者實際統治過現在獨立的其他國家。比如朝鮮,日本,蒙古,越南等等。馬拉西亞新加坡很多人說漢語是因為第一中國歷代王朝曾經是東南亞國家的宗主國,不是殖民而是名義統治,然後間接影響了他們的文化。第二,尤其明末清初和清朝末年,大量嶺南及附近地區移民東南亞,他們都說漢語方言。
㈣ 亞洲的東南部通行什麼語
1、越南
位於東南亞的中南半島東部,北與中國廣西、雲南接壤,西與寮國、柬埔寨交界,國土狹長,面積約33萬平方公里,緊鄰南海,海岸線長3260多公里,是以京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
屬於南亞語系的越南語被採用為全國性官方語言,用於教育體制及大眾媒體。約90%的少數民族人口均可使用不同程度的越南語。
2、新加坡
舊稱新嘉坡、星洲或星島,別稱為獅城,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政治體制實行議會制共和制。
新加坡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擁有4種官方語言,即英語,馬來語,華語和泰米爾語。基於和馬來西亞的歷史淵源,《新加坡憲法》明定馬來語為新加坡的國語,主要是尊重新加坡原住民所使用的語言。由於內在和外在因素的考量,新加坡採用英語,作為主要的通行語和教學語。
3、柬埔寨
柬埔寨是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經濟以農業為主,工業基礎薄弱,是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高棉語為柬埔寨通用語言,與英語均為官方語言。
舊稱高棉,位於中南半島,西部及西北部與泰國接壤,東北部與寮國交界,東部及東南部與越南毗鄰,南部則面向暹羅灣。柬埔寨領土為碟狀盆地,三面被丘陵與山脈環繞,中部為廣闊而富庶的平原,佔全國面積四分之三以上。
4、印度尼西亞
東南亞國家,首都為雅加達。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帝汶和馬來西亞等國家相接。由約17508個島嶼組成,是馬來群島的一部分,也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別稱「千島之國」。
印度尼西亞語(Bahasa Indonesia)是以廖內方言為基礎的一種馬來語,是印度尼西亞的官方語言。全世界約有3000萬人將印度尼西亞語作為他們的母語,還有大約1.4億人將印度尼西亞語作為第二語言,能較熟練的讀和說印度尼西亞語。
5、東帝汶
東帝汶位於東南亞努沙登加拉群島最東端,島國。包括帝汶島東部和西部北海岸的歐庫西地區以及附近的阿陶羅島和東端的雅庫島。西部與印尼西帝汶相接,南隔帝汶海與澳大利亞相望。
官方語言為德頓語、葡萄牙語;工作語言為印尼語、英語。德頓語為通用語和主要民族語言。
6、寮國
寮國語(Lao)也稱為寮語,是寮國的官方語言。寮國語分布於中南半島,和泰語接近,但是文字外觀有一定的差別,寮國語是壯侗語族-壯傣語支的一種語言,在歷史上曾經吸收了大量的梵語、巴利語和柬埔寨語的詞彙。
7、緬甸
緬甸語屬漢藏語系下的藏緬語族;居民以農耕為生;古文化在宗教、文學和政治制度等方面,深受印度文化影響。
以蒲甘王朝為代表,建於十一世紀初,以蒲甘為首都。設行政組織,訂立法律,雕刻及繪畫藝術相當發達;並且以自創的緬甸文取代巴利文和梵文,並成為經書的正式文字。佛塔建築以「糾蘇吉剛佛塔」為其代表。
8、泰國
泰語主要是分布在泰國、寮國、緬甸、越南西北、柬埔寨西北、中國西南、印度東北的傣泰民族使用。泰語分為大泰方言(中國雲南西部及西南部、緬甸北部及西北部、印度東北部),蘭納方言(中國雲南南部、緬甸撣邦東北部、泰國北部、寮國北部、越南西北部)。
暹羅方言(泰國中部及南部、寮國南部、柬埔寨西北部)等三大方言。泰王國北部、東北部是蘭納方言,中部、南部是暹羅方言,泰國中部方言是泰國的標准泰語。
9、汶萊
汶萊的國語是馬來語,屬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原用加威文(用阿拉伯文書寫的馬來文),現許多場合如個人簽名、公共建築物上等仍使用。
19世紀英國人進入之後,書寫採用拉丁字母,英語亦開始廣泛通用。汶萊華人除講本民族語言外,還講英文和馬來語。主要報紙用英文、馬來文和中文出版。
10、馬來西亞
官方語言為馬來語,英語在過去較長的一段時間曾經是實際上的官方語言,在1969年種族騷亂五一三事件發生後,馬來語才成為主要語言。然而在許多領域,英語依然是一種活躍的第二語言。
馬來西亞英語也稱為馬來西亞標准英語(MySE),是源自英國英語的一種英語型態,雖然很少正式使用這個名稱,除非是跟教育有關的討論。
11、菲律賓
塔加洛語在語言分類上是屬於南島語系的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主要被使用於菲律賓。被稱為菲律賓官方語言的「菲律賓語」,正是以塔加洛語作為主體而發展出來的。
根據菲律賓政府2000年所進行的人口普查資料,在總數76,332,470的菲律賓人當中,有21,485,927人是以塔加洛語作為母語的,比重約為28%。
此外,還有將近5000萬的其他菲律賓人,則是以塔加洛語作為第二語言。在菲律賓的將近170種本土語言中,塔加洛語是唯一具有官方語言地位的一個語言
㈤ 全世界有哪些國家說同一種語言
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 以英語為官方語言或以英語為第二語言(通行)的國家: 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汶萊、尼泊爾、錫金、不丹、印度、斯里蘭卡、巴基斯坦、約旦、葉門、阿曼、科威特、黎巴嫩、卡達、巴林、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冰島、馬爾他、塞席爾、聖赫勒拿和阿森松島、奈及利亞、喀麥隆、蘇丹、甘比亞、賴比瑞亞、獅子山、迦納、坦尚尼亞、尚比亞、烏干達、衣索比亞、索馬里、肯亞、馬拉維、納米比亞、博茲瓦納、辛巴威、賴索托、史瓦濟蘭、巴布亞紐幾內亞、索羅門群島、萬那杜、諾魯、吐瓦魯、斐濟、吉里巴斯、西薩摩亞、東薩摩亞、湯加、北馬里亞那群島、馬紹爾群島、密克羅尼西亞、帛琉、巴哈馬、牙買加、波多里各、按提瓜和巴布達、多米尼克、聖露西亞、格瑞那達、特立尼達和多巴哥、聖文森特和洛林納丁斯。 以法語為母語的國家:法國。 以法語為官方語言或以法語為第二語言(通行)的國家: 瑞士、盧森堡、比利時、摩納哥、安道爾、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塞席爾、模里西斯、尼日、喀麥隆、查德、中非、茅利塔尼亞、馬里、象牙海岸、幾內亞、布吉納法索、多哥、貝南、加彭、剛果、剛果(民)、盧安達、蒲隆地、葛摩、馬達加斯加、萬那杜、法屬波利尼西亞、加拿大魁北克省、海地。 以葡萄牙語為母語的國家:葡萄牙 以葡萄牙為官方語言或以葡萄牙語為第二語言(通行)的國家:維德角、幾內亞比索、安哥拉、聖多美和普林西比、莫三比克、巴西。 以西班牙語為母語的國家:西班牙、安道爾。 以西班牙語為官方語言或以西班牙語為第二語言(通行)的國家: 安道爾、赤道幾內亞、墨西哥、瓜地馬拉、伯里茲、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古巴、多米尼加、波多里各、哥倫比亞、委內瑞拉、秘魯、厄瓜多、玻利維亞、智利、阿根廷、烏拉圭、巴拉圭。 以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或以阿拉伯語為第二母語(通用)的國家: 伊拉克、巴勒斯坦、以色列、敘利亞、約旦、沙烏地阿拉伯、葉門、阿曼、科威特、卡達、巴林、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摩納哥、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查德、蘇丹、茅利塔尼亞、埃及、利比亞、厄利垂亞、吉布地、索馬里、葛摩。 義大利語:義大利,聖馬利諾。 以義大利語為官方語言或以義大利語為第二語言(通行)的國家:瑞士、梵蒂岡、索馬里。 以德語為母語的或通用德語的國家:德國、列支敦斯登、奧地利、盧森堡。 以丹麥語為母語的或通用丹麥語的國家:丹麥、法羅群島、格陵蘭。 另外,蘇聯解體後東歐獨聯體國家和中亞五國除使用本民族語言外還通用俄語。漢語除中國使用外,新加坡也把漢語作為一種官方語言使用。朝鮮和韓國同是朝鮮民族也同樣使用朝鮮語。還有許多小國家和地區由於本民族語言沒有文字而使用鄰國的語言或殖民地時殖民宗主國語言。
㈥ 新加坡分民族么還是分什麼血統
新加坡是一個多種族的國家。居民的人種源流復雜,有亞洲、歐洲等五大洲源流,所以被稱為「世界人種博覽館」,但它的主要居民由中國血統、馬來血統和印度血統的人所組成。根據1993年年中預測,在全國287.38萬人口中,華人為222.86萬人,佔77.5%;馬來人為40.76萬人,佔14.2%;印度人為20.41萬人,佔7.1%;其他種族3.35萬人,佔1.2%。
1、華人
華人的祖先移民新加坡已有悠久的歷史。根據中國古籍的記載,在唐、宋時期,已有中國人到新加坡從事經貿活動,其中有的人已定居於當地。13世紀中葉至14世紀末,信訶補羅王國時期,新加坡極為鼎盛,從各方來的商賈不可勝數。元朝政府不僅承認該國,與之互派使節,且兩國人民貿易往來甚密,定居新加坡的華僑日增。
中國人大量移居新加坡是19世紀中葉以後的事。1821?1931年的110年間,新加坡人口由4727人增加至55.77萬人,其中,華人由1159人增至41.86萬人,增長了360倍。直到1931年,在新加坡總人口中,入境移民佔了61%,在當地出生的人口僅佔39%。
目前,華人在新加坡經營的經濟活動和從事的職業幾乎無所不包。舉凡農漁業、製造業、建築業、採掘工業、水電公用事業、交通運輸與通訊業、批發與零售商業、對外貿易與餐旅業、金融保險業、房地產業、其他服務業等,都有華人的資本與勞動。華人在當地各個經濟部門都佔有重要的地位,是當地民族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戰後,特別是新加坡獨立以後,廣大的新加坡華僑都把新加坡作業自己的家鄉,在那裡落地生根,自願地選擇了新加坡的國籍,成為新加坡的公民,成為新加坡民族的組成部分。
2、馬來人
馬來人是新加坡的第二大民族。屬於蒙古人種,身材不甚高,膚包淡褐。
馬來人也不是新加坡的原住民。目前的馬來人大都是世世代代早已居住在新加坡的近現代馬來人(其中亦包括極小部分的原始馬來人)的後裔,其先人移殖到新加坡比華人、印度人早,有的已達幾十代。
馬來人的入境運動,按其時間的先後和出發地不同,大體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公元前2500年至1000年間,原始馬來人的祖先從亞洲中部地區移入馬來半島。第二部分是公元7世紀以後到現在為止,從南面的印度尼西亞諸島(如蘇門答臘、爪哇等)移入,稱為近、現代馬來人。1830年前,馬來人是新加坡最大的民族。之後,其人數被華人超過,成為第二大民民族。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馬來人主要是從事農業,種植椰子、橡膠、胡椒、甘密、木薯、水果等作物,也在沿海捕魚。新加坡獨立後,他們大都參加當地經濟、文化教育等現代化建設,為新加坡的經濟繁榮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3、印度人
新加坡人口統計中的「印度人」,是包括具有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和孟加拉這些南亞次大陸人種的血統並已取得新加坡國籍的人。其中,以印度人後裔為主體,所以行文上統稱「印度人」。它是新加坡的第三大民族。印度人何時開始移居新加坡不詳。12?14世紀「信訶補羅」王國就受到印度文化的影響。印度人大量移往新加坡是19世紀20年代以後的事。因為這時印度及新加坡都淪為英國殖民地。印度是個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英國用其宗主國的勢力,從擁有大量失業人口的印度尋找勞動力供應來源,把大量破產農民、士兵、犯人遷移到新、馬,從事開墾原始森林,興建港口、碼頭、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以及開辟種植園的苦役。於是,新加坡的印度人逐年增多:從1821年的132人增至1931年的5.08萬人,110年間增長了383.8倍。據1947年的人口調查,新加坡的印度人共有6.9萬人,其中,土生的印度人只佔36.3%,新入境的卻佔了63.7%。到1993年中,新加坡的印度人為20.41萬人,比1947年增長了195.8%。在19世紀以後進入新加坡的印度人,除了開墾叢林,在種植園做工外,還被役使去修建公路、港口、碼頭、橋梁等。到1900年,幾乎所有新加坡、馬來西來的鐵路,都是由印度人勞工修築的。隨著新加坡社會的發展進步,印度人受教育的機會增多,印度人已走進新加坡的各個經濟領域,不少人當了工程師、醫生、教員和律師,有的進入工、商、金融、建築行業界,有的躋身政界及軍警部門。印度人雖由若干個民族組成,但以來自南部印度的泰米爾人多最多,所以泰米爾語就成了印度人的代表語。在新加坡,既有泰米爾文小學,還有泰米爾文報紙等。
4、其他種族
在新加坡人口統計中,常列有「其他」一項,它包括了歐洲人、美洲人、非洲人、大洋洲人、其他亞洲另家(如日本、泰國、菲律賓等)的人以及歐亞混血種人等等。當中,既有已取得新加坡公民權資格的,亦有純屬外僑的。1993年,「其他」一項的人口為3.35萬人,雖然佔新加坡總人口的1.2%,但這部分人大多是新加坡的大銀行家、大工廠主、商業企業主、跨國公司的負責人或代理人,他們在新加坡擁有的經濟實力遠遠超過其人數的比重。
㈦ 新加坡為何不回歸中國
新加坡共和國(簡稱:新加坡),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於1965年正式獨立。是亞洲較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是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也是全球最國際化的國家之一。新加坡人口560多萬,當然並不全是華人,其中華人佔75%,馬來人佔13%,印度人佔10%。
關於新加坡華人的歷史最早得追溯到中國的宋朝時期,由於宋朝工商業萌芽的興起,宋人開始有大量商船去南洋做生意,於是印尼群島開始有華人定居。宋末由於蒙古鐵騎南侵,使得大量漢人往南洋遷徙,躲避戰亂,求得生存。這一次遷徙導致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地區開始有大量華人的身影。
元朝建立的社會等級制度,蒙古人最高,色目人次之,漢人低等,南人最低等。所以許多人為逃避蒙古人的迫害,被迫流亡。
明朝朱元璋推翻蒙古人的統治,建立屬於漢人的王朝,可惜朱元璋實行封閉鎖國的政策,內修長城,對外禁海。朱元璋死後把皇位傳給了太孫朱允炆,然而朱元璋的四兒子朱棣不服,於是起兵造反,攻陷南京奪取了帝位,這就是著名的靖難之役。朱棣攻陷南京後,朱允炆卻莫名的失蹤了。國內找不到朱允炆,於是朱棣派身邊的太監鄭和下西洋去尋找,由此開啟了鄭和七下西洋的輝煌歷程。
鄭和下西洋內在目的是尋找建文帝朱允炆,如果單純為這一個目的興師動眾率兩萬大軍去尋找,文武百官肯定會反對。因此有了一個掩人耳目的目的,建立朝貢制度。明朝在朱元璋三十年的管理下,國力漸漸強盛起來。朝貢制度也是歷來強大王朝的證明,比如唐朝就是萬國來朝。
可惜朝貢制度是一種虛榮的面子制度,朝貢制度是指周邊的國家遠處的國家,你只要承認我天朝是萬國之國,遵我天朝為宗主,就和你建立一種朝貢制度,你每年得向我進貢,但是你進貢我一分我的回饋十分,以此經濟援助小國才稱為朝貢制度。朝貢制度對小國的好處是直接經濟幫助,對宗主國的好處是帶來通商貿易的繁榮,並最終受益。可惜明朝對外禁海,嚴禁各種通商貿易,這就使得朝貢制度入不敷出,沒多久這種制度就不散而終!
鄭和七下西洋到馬來西亞地區時,為了和當地人建立朝貢制度,他不僅不幫助當地華人,而且還應當地人要求,把華人領袖陳祖義活捉並帶回國斬殺。
沒多久後荷蘭殖民者達到這里後,當地華人一方面由於失去庇佑,不得不依附荷蘭殖民者以求得生存;另一方也是由於華人的聰明,勤奮,有能力管理大農場,能為荷蘭人帶來財富而受善待。荷蘭人在當地建立了一個社會等級制度,歐洲人位於社會的最高等級、華人和阿拉伯裔是第二等級,土著是社會第三等級。這使得當地土著對華人是有仇視的心理,並為以後反華埋下了禍根。
由於明朝的禁海,使得許多的遠洋貿易和漁民失去飯碗,於是大批人建立自己的軍隊,企圖突破明朝海防。比如汪直、徐海等人,都是當時的明朝人被迫做了海盜,帶領日寇沖犯海防。而一些商販為了尋找商機,開啟了大批移民南洋的熱潮。華人移民潮也就發生在荷蘭殖民的早中期。
後來英國殖民者也來爭奪這塊土地,馬來西亞及新加坡地區被英國殖民者佔領。二戰時期日本迅速打敗歐洲殖民者,從而佔領了東印度群島。二戰後日本宣布投降,新加坡地區再次淪為英國殖民地。此後經過數年奮斗,新加坡取得較大的自治權,1959年新加坡進一步取得自治地位。同年5月舉行第一次大選。人民行動黨在51個立法議院議席中贏得43席。6月5日,新加坡自治邦首任政府宣誓就職,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總理。
後來馬來亞首相想把新加坡、馬來亞、汶萊、砂拉越和北婆羅洲聯合起來組成馬來西亞。並於1963年9月,新加坡脫離了英國的統治正式加入馬來西亞。然而合並後的馬來西亞在政治上兩地發生重大沖突。
馬來西亞首相叫東姑,他很害怕李光耀的華人政黨取代馬來人政黨,成為了馬來西亞的執政黨,這對馬來人非常不利。馬來人當然清楚華人的厲害,團結、勤勞、聰明、能幹,當時馬來西亞的大商人大部分都是新加坡的華人。所以馬來西亞的經濟實際上很大一部分是由華人掌控,不僅僅是新加坡的華人,也包括馬來西亞本國的華人,所以馬來西亞政府對華人的厲害是很清楚的。所以在1965年,馬來西亞首相東姑宣布,把新加坡踢出馬來西亞聯邦。新加坡就這樣被迫獨立了。
獨立後的新加坡為何沒有選擇回歸祖國呢?
其一,早在荷蘭殖民時期,1740年的時候,華人人口佔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統治地區一半。華人人數日益增長,經濟力量日益強大,成為了荷蘭人的對手,最後導致了華人大屠殺事件。大量的華人慘遭殺害,於是一些華人選擇回到祖國,然而當時的清朝卻並不承認這些華人是中國人,在外受迫害,回國又無望。使得大量的華人逃往了馬來西亞,新加坡地區,所以新加坡地區所聚集的華人是遠多於其他族人的。
其二,當時的新加坡當時連飲用水都需要馬來西亞供應,它哪裡有條件獨立呢?然而新加坡在19世紀末,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當時的貿易增長了八倍。一戰結束後,英國也在新加坡斥資五億修建了一個海軍基地。早在英國殖民時期,新加坡隨著蒸汽船的發展也因此不斷學習到先進的知識,並作為歐亞船隻重要的停泊港口依靠稅收提升著本國的經濟實力。
也就是說,西方的先進工業實力更是新加坡嚮往。而當時的中國是處於社會主義時期,實行的是計劃經濟,對新加坡並沒有太大幫助。而且西方的經濟、政治、科教、文化已經對新加坡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回歸祖國走向社會主義幾乎不可能。
其三,新加坡宜居繁榮的社會環境。由於新加坡自身環境較好,而且這里的治安秩序也非常完善,所以新加坡也是一個承擔著全世界很多人希望的理想居所。新加坡地處熱帶,長年受赤道低壓帶控制,氣溫年溫差和日溫差小,平均溫度在23至34℃之間。
新加坡不僅適合宜居,而且法律完善,治安穩定,對外貿易友好。因此能吸引大量的商業人士前往這里大顯身手。如果新加坡回歸祖國,那麼他們將作為我國的一個省級行政區,面臨著重新調整已成型的法律秩序的壓力。
在這種種條件的因素下,新加坡獨立後,並未選擇回歸祖國。而且獨立後的新加坡,基於和馬來西亞的歷史淵源,《新加坡憲法》明定馬來語為新加坡的國語,主要是尊重新加坡原住民所使用的語言。由於內在和外在因素的考量,新加坡採用英語,作為主要的通行語和教學語。但是新加坡仍然過中國的傳統節日,比如春節!
雖然新加坡並未回歸祖國懷抱,但是其中國人特有勤奮、團結等基因卻從未有過斷離。或許我們無法再做家人,但卻能成為攜手並進的兄弟。
㈧ 李光耀認為自由民主的缺失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而他後來又說:「爭論是必需的,這樣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
在很多人心中,李光耀是「曼德拉級」的人物。李光耀離世,全球震動。潘基文稱李光耀「亞洲的傳奇人物」,奧巴馬稱「歷史真正的巨人」、「忠誠的公僕、非凡的領導人」,中國外交部稱「兼具東方價值觀和國際視野的戰略家」。
但網上對李光耀說鹹的有,說淡的也有:「雙面李光耀」、「牆頭草國家而已」、「夾縫中生存,不有點眼色怎麼行」、「在位50年傳位給兒子」等等。從個人的角度來說,這對一個逝者不公平、不尊敬;從國家的角度來說,他的做法是為了新加坡的國家利益,無可厚非。
新加坡作為一個彈丸小國,「沒有成為國家的要素,缺乏一些基本因素:一個同質的群體,共同的語言,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命運」。李光耀根據本國國情,探索了一種新的模式——新加坡模式,走出了一條符合自己國情、獨具特色的新加坡道路,把一個貧窮落後的中等城市變成一個舉足輕重的國際化國家。
英國BBC網站評價稱,李光耀統治新加坡50年,他引為治國方針的「亞洲價值」,主要是通過加強在政治和社會方面的控制,以求達到社會穩定,集中力量發展經濟,創造財富,再用財富改善社會,以及提高民眾生活水平。在這個模式下,被現代社會視為普世價值的自由民主,在新加坡得不到發展。所以有一些人批評新加坡「掛民主的牌子,實行獨裁的里子」。
「我們沒有意識形態,」李光耀2007年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說,而這實際上已經成為了新加坡的意識形態。「它有效嗎?如果它有效,那我們試試。如果效果不錯,那我們就繼續。如果沒效果,那就扔掉它,試下別的東西。」這番話,與中國改革總設計師鄧小平的「摸著石頭過河」,有異典同工之處。
「新加坡模式」有時被批評為軟獨裁,這個模式包括:中央集權、廉潔的政府、經濟自由主義,以及對政治反對派的打壓,對言論和公眾集會的嚴格限制,以營造一種行事謹慎和自我審查的氛圍。在李光耀的眼裡,社會的利益優先於個人權利,公民需要放棄一些自主權來換取家長式的統治。
「許多人問,『為什麼你們不開放體制,然後會有兩個大黨,總有一個政黨隨時准備掌權呢?』」李光耀在2008年的一次演講中說,「這種說法我一刻也不認同。」他說,「我不相信民主是最佳體制,適合每個國家,也不會認為它會普及全世界。如果它最好,為什麼西方國家這么迫不及待要強迫別人接受它?如果自由主義的民主這么優越,它早就像市場經濟體制一樣,因證實比計劃經濟體制優越而征服了全世界」。
李光耀認為中華文明不適合西方這種多黨競爭性政治體制。適宜一個民族的社會和政治形態,是由民族的性格和歷史決定的。新加坡是英國的前殖民地,但獨立後並沒有全盤沿襲宗主國的制度——這和印度完全相反。
新加坡的富足和印度的貧窮,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印度這樣一個政治體制都是由英美一手設計出來的國家,政客們的承諾永遠都是放空炮,倒霉的只有老百姓。印度時速70公里的火車出軌致36死150傷,難道也是民主的勝利?
西式民主根植於西方土壤,並非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念,無數血淋淋的事實證明了這一點。民主從來就是把雙刃劍,過分追求民主往往會帶來國家的動盪與衰敗。看看這些年倒在民主路上的許多國家,莫不內亂不止,經濟崩潰,民眾陷入水深火熱中。當一個國家失去了和平、穩定、繁榮,那所謂的民主還有何存在的意義?
李光耀成功締造了不同於西式民主的國家管理典範,是中國學習的榜樣。新加坡幸運的是,出了一個李光耀,探索出了一條適合自己國情的富強文明之路。中國幸運的是,出了一個鄧小平,走上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並闊步前進。新加坡是引入「選舉和反對黨」並進行有效地改造,中國則創造出了「定期的換人但不換黨」這一人類前所未有的體制。新加坡的成功,給了西式民主一個響亮耳
㈨ 關於法屬,英屬,美屬等的國家問題
這些都是歷史遺留問題,從他們的地位而言,大部分已經不能說是殖民地了。
首先,這些地區被同化的程度比較高,與宗主國從語言、宗教、人種、政治制度的差別很小,不易產生政治上獨立的傾向。
其次,這些地區已經擺脫了傳統意義上的殖民地定義,殖民地的土地與人民都是宗主國的財產,其人民沒有決定自身命運的權利,比如英屬印度,其決策權在倫敦,而印度人民卻沒有一個駐倫敦行使平等政治權利的代表;再比如英屬美國,各州的最終的政治決斷權也在倫敦,自身沒有平等的參與權。現在這些地區的人民享有與宗主國本土人民平等的權利。其土地演變成一般意義上的宗主國領土,人民也成為宗主國的公民。
再次,這些地區普遍與宗主國保持密切的經濟關系,大量原住民生活在宗主國,保持著割不斷的血脈聯系和經濟依賴,許多完全依靠宗主國的財政支持,一旦獨立,很可能陷入貧困。
㈩ 雙語教學模式有很多,具體有哪些呢
雙語教學是指以兩種以上語言,作為教學媒介的教學,其中一種語言不一定是學生的母語。它的目標是讓學生全面、均衡地掌握兩種語言,或者鼓勵學生學習和使用第二種語言。雙語教學的出現有著多重的社會文化背景。多民族國家一方面要有統一的官方語言,另一方面要保持少數民族的語言和文化。殖民國家在保留本土語言和文化的同時採用了宗主國語言。
其本質是用教學語言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它的實際內涵因國家和地區不同而不同。例如,在加拿大,雙語教學一般是指在英語地區用法語教學。在美國,雙語教學一般指西班牙語的學科教學。在澳大利亞,雙語教學是指用非母語教授某些學科。目的是使這些移民眾多的國家更好地反映其多樣性和包容性。在歐洲,雙語教學比較復雜,涉及的語言多為英語和法語,旨在加強國家之間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