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看新加坡 » 新加坡祭祖日在哪裡

新加坡祭祖日在哪裡

發布時間: 2022-05-24 03:03:54

⑴ 中元節哪個國家過

過中元節的國家有:中國、日本、朝鮮、泰國、新加坡等。
1、中國中元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它的誕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2、在日本:中元節稱為盂蘭盆節,日本人對盂蘭盆節很重視,現已僅次於元旦,許多公司都會放假一周,稱為「盆休」,而在外工作的日本人則會選擇這個假期返鄉團聚祭祖。
3、在朝鮮:朝鮮半島的中元節又稱「百中節」、「百種節」、「亡魂節」等,相對於中國、日本的中元節較注重於祭祖及普渡,朝鮮的中元節則保留較多秋季農夫慶祝豐收的原意,祭祖、祀亡魂等儀式則其次。
4、在泰國:農歷七月十五當天將會舉辦水燈節,人們放天燈為逝去的亡靈祈福。
5、在新加坡:新加坡的華人地區中,中元節除了上述的祭祖普渡等傳統習俗之外,還有一項特別的表演活動以娛樂鬼魂,當地福建人(閩南人)稱之為「七月歌台」或簡稱「歌台」。

⑵ 清明節各地祭拜祖先的方式

回答者: 街角的誓言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4-5 10:54
韓國:掃墓不燒紙錢
韓國人掃墓,主要是在墓前擺上酒、水果、蒸糕等,然後行禮祭拜,從來沒有點火燒紙給陰間送錢的概念
清明節在韓國不是公共假期,當然,在韓國為父母修墓是大事,哪怕像三星那樣以管理苛刻聞名的大公司,也不會拒絕員工為修墓而遞上去的假條。

日本:懷念不只在清明
除了在御盆節時請靈送靈以外,平時去寺廟悼念祖先的日本人也不少
「御盆節時的東京很冷清,幾乎不堵車,有點像春節時的北京城。因為許多人都會回到老家去祭祖。」老家在神奈川縣橫濱、工作在崎玉縣的堀榮一告訴《國際先驅導報》記者。
日本也有和中國的清明節相似的節日,叫盂蘭盆節(簡稱御盆節)。日本各地習俗不同,御盆節時間也不同。東京地區大多是每年7月15日舉行,也有的地方是在8月15日。據他介紹,雖然不是法定節日,但是絕大部分公司在每年制定假期時,都會考慮到回鄉祭祖的因素,給大家放假。短的3天,長的有10天。
既懷念祖先也孝敬老人

新加坡:祭祖傳統不敢丟
東南亞地區華人擁有獨特的宗鄉會館文化,它的形成與華人的清明節祭祖傳統密切相關,可以說南來華人都是這么凝聚起來的

山西:
明節,是春季祭祖最隆重的節日,習慣稱為「鬼節」。
山西舊有「清明細雨催人哀,漠漠(土番)頭野花開,手端祭品肩扛鍬,都為先墳上土來」的民謠,生動地概括了時人的心情與掃墓的特點。
春天,民間多修補房舍,以防夏季雨漏。由活人聯想到死人,田間墳頭經過風吹雨淋,往往塌陷低落。清明時節上墳,最大的特點就是鏟除墳頭雜草,用新土將墳堆加高加固,習慣稱為整修陰宅,表現了兒孫對先人的哀思。
山西南部地區,人家不論貴賤貧富,上墳時男女都到,表示所有後代都在懷念祖先。北部地區上墳多是男子的事情,婦女一般不到墳瑩。大同、平遙等地,是日傍晚,舊俗婦女們要在大門外放聲大哭,「闔村哀聲連一片,傳入耳中都是悲」。
清明節上墳,山西南部多數地方不燃香、不化紙,要將冥錢等物懸掛墳頭,有「清明墳頭一片白」的說法。原因是寒食節習慣禁火,而清明節又在寒食節期間。山西北部多數地方卻要將冥錢等物全部燒盡,理由是不燒盡就轉不到先人手裡。大同等地又習慣白日上墳,晚上在家中焚燒冥錢冥帛。
晉西北的河曲等地,舊俗上墳要帶酒餚,祭畢祖先,便在墳地里飲食,意寓與先人共飲共食。晉南的聞喜等地,上墳時要用嵌棗糕在墳堆上滾來滾去,傳說是為死去的老人抓癢癢。晉中的介休等地,上墳時供品為面餅,形如盤蛇。回家後將面餅放在院里,吹曬干以後再吃。老人們講究可治病,其源蓋出於寒食禁火的緣故。
晉南地區上墳後,回家時要拔些麥苗,並在門上插松枝柏葉或柳條以辟邪。晉北地區多插柳條。還有的地方,在墳上也插一些柳條。
清明節,晉南地區民間要蒸大饃,中夾核桃、紅棗、豆子之類,稱為子福。取意子孫多福,全憑祖宗保佑。家家還要做黑豆涼粉,切薄塊灌湯而食。鏟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名曰驅蠍。晉東南地區,人人頭上插柳枝枯葉。婦女要用描金彩勝(頭飾)貼在兩鬢。 晉北地區,習慣生黑豆芽,並用玉米麵包黑豆芽餡食用。晉西北地區講究用黍米磨面作餅,俗稱「攤黃兒」,呂梁地區在清明後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稱「清新火」。
清明節,全省盛行「打鞦韆」。時間講究前三天、後四天。太陽出山後開始,姑娘、媳婦們都要一展風姿。太陽落山後,必須停止活動。傳說清明前後,所有的鬼魂都要在夜間出來玩鞦韆,人是不敢與鬼爭的。雖然荒唐,卻也反映了對亡者的尊重,希望已故親人能夠與生者同樂的傳統心理。
清明節,全省還盛行放風箏。田間街頭,到處可以看到歡樂的孩童,手牽長線奔跑競比。
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哀與樂並存、敬與畏同在,是清明節民俗活動的最大特點。
清明節前後,還要過「三月三」。
三月三,古稱上巳節。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上巳」,亦稱為「三巳」。三國魏以後,把節日固定在三月初三,一直沿襲至今。
《 後漢書·禮儀志上 》記載,「是月上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痰,為大潔」。後來則變成了每到三月三,人皆到水邊遊玩飲宴的習俗。山西舊有「三月三日天氣新,汾河兩岸皆麗人」的說法。
三月三日,民間多進行踏青活動。晉南地區婦女用柳條鞭打卧室牆壁,稱為「摔蠍子」。打完後,再貼一張「觀音楊柳符」,用以禁蠍。晉北地區禁蠍,習慣在穀雨節。家家牆上都要貼「穀雨禁蠍貼」,灶神位貼公雞吃蠍子的畫,名為「穀雨雞」。貼與畫上還配以禁蠍諺語(亦稱咒):「我是天上神,下界保萬民,每逢穀雨日,定拿蠍子精。南斗六郎,北斗七星,太上老君急急律令!」等等。
三月三日,民間也演變成祀神活動。北部地區有祀「真武神」與「西王母」兩種,祀王母稱作「蟠桃會」。南部地區大多為祭祀「華佗」。襄汾習俗到華佗廟焚香,每人要敬獻一隻雄雞,並用針刺雞冠淌血以祭祀,俗稱「千雞會」。
三月三日,晉東南地區婦女習慣到野外挖取野菜,加工而食,稱為斬百病。晉西北地區則在穀雨節前後挑野菜吃。也用榆菜和米粉作餌,蒸面成塊,稱為「榆錢傀儡」。吃起來軟美可口。
三月三日,晉北地區民間習慣做醋。
台灣:
中國幅員遼闊,南北氣候不一,所以清明節也因地而異,有二月初二的,也有三月初三的。台灣的清明節是從前一年冬至開始算起的第105天,台灣的漳州籍人清明節則是在農歷三月初三。台灣清明節習俗和閩南差不多,台灣客家人祭祖掃墓的時間是從元宵節過後便開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為止。
台灣民眾的掃墓習俗,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般祭掃,儀式及祭祀的東西比較簡單,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類和糕餅;二是修整祖墓,祭禮相當隆重,供祭的祭禮一般包括各種祭禮品十二種蔬菜及粿類、糕餅等。掃墓時一定要在墳墓的四周獻置「墓紙」(用五色紙剪成長方形)每張紙壓上小石頭,還得放一沓在墓碑上。這個儀式俗稱「掛紙」,是獻給祖先的錢。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圍在墳墓四周吃紅蛋,蛋殼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陳代謝、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掃墓的同時,也要祭拜長期站在一旁守護墓地及祖先安靈的土地公(有一塊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勞,更有感恩圖報的意思。台灣還有一個特殊習俗,如果在這一年內家中有喜事,掃墓時要整修墳墓,還得准備一個小紅燈(油燈)點在墓前,回家時再帶回家,據說可招來更多的喜氣和吉祥。
過去的台灣農村,每當掃完墓之後,都會有一群孩子前來討粿類,來的人愈多,表示這一家族日後將愈發達,主人們也都樂意分送「發粿」或金錢給那些孩子們。
後因台灣墓地減少而實行骨灰塔,不少人把骨灰盒放置骨灰塔上,每到清明則到骨灰塔去祭拜,也同樣起祭拜祖先的作用。由於人們觀念的逐步改變,祭掃祖墓的儀式也省略了許多。
舟山:
掃墓 舟山人俗稱上墳,到墳墓前祭奠先人。祭奠時,出於對先人的尊重懷念之情,人們皆先剪除雜草,修整陵木,搬土培墳,所以稱之為掃墓。繼而,點香燒燭,擺螺螄、青餅、條子糕、菜餚等供品,老式的家長率全家老小下跪磕頭,新式的行鞠躬禮。祭禮畢,墳頂插竹幡,焚燒紙錢及冥錢,給圍觀上墳的小孩分「麻糍錢」(麻糍即青餅也,其形狀有圓形的,也有菱形的)。上墳後,回家還要做「清明羹飯」。�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舊定海上墳時供品有一個特色,許多菜餚系冷盤與涼拌菜,還有清明特色點心——青餅、條子糕皆可冷食,由此可以看出,寒食節的習俗雖早已式微,但它的精神仍保留在清明的食俗上,歷久不衰。

希望能對你有幫助這些資料。
回答者: wjy870105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4-5 13:04
韓國:掃墓不燒紙錢

韓國人掃墓,主要是在墓前擺上酒、水果、蒸糕等,然後行禮祭拜,從來沒有點火燒紙給陰間送錢的概念
日本:懷念不只在清明

除了在御盆節時請靈送靈以外,平時去寺廟悼念祖先的日本人也不少 回答者: 街角的誓言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4-5 10:54
韓國:掃墓不燒紙錢
韓國人掃墓,主要是在墓前擺上酒、水果、蒸糕等,然後行禮祭拜,從來沒有點火燒紙給陰間送錢的概念
清明節在韓國不是公共假期,當然,在韓國為父母修墓是大事,哪怕像三星那樣以管理苛刻聞名的大公司,也不會拒絕員工為修墓而遞上去的假條。

日本:懷念不只在清明
除了在御盆節時請靈送靈以外,平時去寺廟悼念祖先的日本人也不少
「御盆節時的東京很冷清,幾乎不堵車,有點像春節時的北京城。因為許多人都會回到老家去祭祖。」老家在神奈川縣橫濱、工作在崎玉縣的堀榮一告訴《國際先驅導報》記者。
日本也有和中國的清明節相似的節日,叫盂蘭盆節(簡稱御盆節)。日本各地習俗不同,御盆節時間也不同。東京地區大多是每年7月15日舉行,也有的地方是在8月15日。據他介紹,雖然不是法定節日,但是絕大部分公司在每年制定假期時,都會考慮到回鄉祭祖的因素,給大家放假。短的3天,長的有10天。
既懷念祖先也孝敬老人

新加坡:祭祖傳統不敢丟
東南亞地區華人擁有獨特的宗鄉會館文化,它的形成與華人的清明節祭祖傳統密切相關,可以說南來華人都是這么凝聚起來的

山西:
明節,是春季祭祖最隆重的節日,習慣稱為「鬼節」。
山西舊有「清明細雨催人哀,漠漠(土番)頭野花開,手端祭品肩扛鍬,都為先墳上土來」的民謠,生動地概括了時人的心情與掃墓的特點。
春天,民間多修補房舍,以防夏季雨漏。由活人聯想到死人,田間墳頭經過風吹雨淋,往往塌陷低落。清明時節上墳,最大的特點就是鏟除墳頭雜草,用新土將墳堆加高加固,習慣稱為整修陰宅,表現了兒孫對先人的哀思。
山西南部地區,人家不論貴賤貧富,上墳時男女都到,表示所有後代都在懷念祖先。北部地區上墳多是男子的事情,婦女一般不到墳瑩。大同、平遙等地,是日傍晚,舊俗婦女們要在大門外放聲大哭,「闔村哀聲連一片,傳入耳中都是悲」。
清明節上墳,山西南部多數地方不燃香、不化紙,要將冥錢等物懸掛墳頭,有「清明墳頭一片白」的說法。原因是寒食節習慣禁火,而清明節又在寒食節期間。山西北部多數地方卻要將冥錢等物全部燒盡,理由是不燒盡就轉不到先人手裡。大同等地又習慣白日上墳,晚上在家中焚燒冥錢冥帛。
晉西北的河曲等地,舊俗上墳要帶酒餚,祭畢祖先,便在墳地里飲食,意寓與先人共飲共食。晉南的聞喜等地,上墳時要用嵌棗糕在墳堆上滾來滾去,傳說是為死去的老人抓癢癢。晉中的介休等地,上墳時供品為面餅,形如盤蛇。回家後將面餅放在院里,吹曬干以後再吃。老人們講究可治病,其源蓋出於寒食禁火的緣故。
晉南地區上墳後,回家時要拔些麥苗,並在門上插松枝柏葉或柳條以辟邪。晉北地區多插柳條。還有的地方,在墳上也插一些柳條。
清明節,晉南地區民間要蒸大饃,中夾核桃、紅棗、豆子之類,稱為子福。取意子孫多福,全憑祖宗保佑。家家還要做黑豆涼粉,切薄塊灌湯而食。鏟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名曰驅蠍。晉東南地區,人人頭上插柳枝枯葉。婦女要用描金彩勝(頭飾)貼在兩鬢。 晉北地區,習慣生黑豆芽,並用玉米麵包黑豆芽餡食用。晉西北地區講究用黍米磨面作餅,俗稱「攤黃兒」,呂梁地區在清明後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稱「清新火」。
清明節,全省盛行「打鞦韆」。時間講究前三天、後四天。太陽出山後開始,姑娘、媳婦們都要一展風姿。太陽落山後,必須停止活動。傳說清明前後,所有的鬼魂都要在夜間出來玩鞦韆,人是不敢與鬼爭的。雖然荒唐,卻也反映了對亡者的尊重,希望已故親人能夠與生者同樂的傳統心理。
清明節,全省還盛行放風箏。田間街頭,到處可以看到歡樂的孩童,手牽長線奔跑競比。
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哀與樂並存、敬與畏同在,是清明節民俗活動的最大特點。
清明節前後,還要過「三月三」。
三月三,古稱上巳節。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上巳」,亦稱為「三巳」。三國魏以後,把節日固定在三月初三,一直沿襲至今。
《 後漢書·禮儀志上 》記載,「是月上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痰,為大潔」。後來則變成了每到三月三,人皆到水邊遊玩飲宴的習俗。山西舊有「三月三日天氣新,汾河兩岸皆麗人」的說法。
三月三日,民間多進行踏青活動。晉南地區婦女用柳條鞭打卧室牆壁,稱為「摔蠍子」。打完後,再貼一張「觀音楊柳符」,用以禁蠍。晉北地區禁蠍,習慣在穀雨節。家家牆上都要貼「穀雨禁蠍貼」,灶神位貼公雞吃蠍子的畫,名為「穀雨雞」。貼與畫上還配以禁蠍諺語(亦稱咒):「我是天上神,下界保萬民,每逢穀雨日,定拿蠍子精。南斗六郎,北斗七星,太上老君急急律令!」等等。
三月三日,民間也演變成祀神活動。北部地區有祀「真武神」與「西王母」兩種,祀王母稱作「蟠桃會」。南部地區大多為祭祀「華佗」。襄汾習俗到華佗廟焚香,每人要敬獻一隻雄雞,並用針刺雞冠淌血以祭祀,俗稱「千雞會」。
三月三日,晉東南地區婦女習慣到野外挖取野菜,加工而食,稱為斬百病。晉西北地區則在穀雨節前後挑野菜吃。也用榆菜和米粉作餌,蒸面成塊,稱為「榆錢傀儡」。吃起來軟美可口。
三月三日,晉北地區民間習慣做醋。
台灣:
中國幅員遼闊,南北氣候不一,所以清明節也因地而異,有二月初二的,也有三月初三的。台灣的清明節是從前一年冬至開始算起的第105天,台灣的漳州籍人清明節則是在農歷三月初三。台灣清明節習俗和閩南差不多,台灣客家人祭祖掃墓的時間是從元宵節過後便開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為止。
台灣民眾的掃墓習俗,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般祭掃,儀式及祭祀的東西比較簡單,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類和糕餅;二是修整祖墓,祭禮相當隆重,供祭的祭禮一般包括各種祭禮品十二種蔬菜及粿類、糕餅等。掃墓時一定要在墳墓的四周獻置「墓紙」(用五色紙剪成長方形)每張紙壓上小石頭,還得放一沓在墓碑上。這個儀式俗稱「掛紙」,是獻給祖先的錢。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圍在墳墓四周吃紅蛋,蛋殼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陳代謝、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掃墓的同時,也要祭拜長期站在一旁守護墓地及祖先安靈的土地公(有一塊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勞,更有感恩圖報的意思。台灣還有一個特殊習俗,如果在這一年內家中有喜事,掃墓時要整修墳墓,還得准備一個小紅燈(油燈)點在墓前,回家時再帶回家,據說可招來更多的喜氣和吉祥。
過去的台灣農村,每當掃完墓之後,都會有一群孩子前來討粿類,來的人愈多,表示這一家族日後將愈發達,主人們也都樂意分送「發粿」或金錢給那些孩子們。
後因台灣墓地減少而實行骨灰塔,不少人把骨灰盒放置骨灰塔上,每到清明則到骨灰塔去祭拜,也同樣起祭拜祖先的作用。由於人們觀念的逐步改變,祭掃祖墓的儀式也省略了許多。
舟山:
掃墓 舟山人俗稱上墳,到墳墓前祭奠先人。祭奠時,出於對先人的尊重懷念之情,人們皆先剪除雜草,修整陵木,搬土培墳,所以稱之為掃墓。繼而,點香燒燭,擺螺螄、青餅、條子糕、菜餚等供品,老式的家長率全家老小下跪磕頭,新式的行鞠躬禮。祭禮畢,墳頂插竹幡,焚燒紙錢及冥錢,給圍觀上墳的小孩分「麻糍錢」(麻糍即青餅也,其形狀有圓形的,也有菱形的)。上墳後,回家還要做「清明羹飯」。�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舊定海上墳時供品有一個特色,許多菜餚系冷盤與涼拌菜,還有清明特色點心——青餅、條子糕皆可冷食,由此可以看出,寒食節的習俗雖早已式微,但它的精神仍保留在清明的食俗上,歷久不衰。

希望能對你有幫助這些資料。
回答者: wjy870105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4-5 13:04
韓國:掃墓不燒紙錢

韓國人掃墓,主要是在墓前擺上酒、水果、蒸糕等,然後行禮祭拜,從來沒有點火燒紙給陰間送錢的概念
日本:懷念不只在清明 回答者: 街角的誓言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4-5 10:54
韓國:掃墓不燒紙錢
韓國人掃墓,主要是在墓前擺上酒、水果、蒸糕等,然後行禮祭拜,從來沒有點火燒紙給陰間送錢的概念
清明節在韓國不是公共假期,當然,在韓國為父母修墓是大事,哪怕像三星那樣以管理苛刻聞名的大公司,也不會拒絕員工為修墓而遞上去的假條。

日本:懷念不只在清明
除了在御盆節時請靈送靈以外,平時去寺廟悼念祖先的日本人也不少
「御盆節時的東京很冷清,幾乎不堵車,有點像春節時的北京城。因為許多人都會回到老家去祭祖。」老家在神奈川縣橫濱、工作在崎玉縣的堀榮一告訴《國際先驅導報》記者。
日本也有和中國的清明節相似的節日,叫盂蘭盆節(簡稱御盆節)。日本各地習俗不同,御盆節時間也不同。東京地區大多是每年7月15日舉行,也有的地方是在8月15日。據他介紹,雖然不是法定節日,但是絕大部分公司在每年制定假期時,都會考慮到回鄉祭祖的因素,給大家放假。短的3天,長的有10天。
既懷念祖先也孝敬老人

新加坡:祭祖傳統不敢丟
東南亞地區華人擁有獨特的宗鄉會館文化,它的形成與華人的清明節祭祖傳統密切相關,可以說南來華人都是這么凝聚起來的

山西:
明節,是春季祭祖最隆重的節日,習慣稱為「鬼節」。
山西舊有「清明細雨催人哀,漠漠(土番)頭野花開,手端祭品肩扛鍬,都為先墳上土來」的民謠,生動地概括了時人的心情與掃墓的特點。
春天,民間多修補房舍,以防夏季雨漏。由活人聯想到死人,田間墳頭經過風吹雨淋,往往塌陷低落。清明時節上墳,最大的特點就是鏟除墳頭雜草,用新土將墳堆加高加固,習慣稱為整修陰宅,表現了兒孫對先人的哀思。
山西南部地區,人家不論貴賤貧富,上墳時男女都到,表示所有後代都在懷念祖先。北部地區上墳多是男子的事情,婦女一般不到墳瑩。大同、平遙等地,是日傍晚,舊俗婦女們要在大門外放聲大哭,「闔村哀聲連一片,傳入耳中都是悲」。
清明節上墳,山西南部多數地方不燃香、不化紙,要將冥錢等物懸掛墳頭,有「清明墳頭一片白」的說法。原因是寒食節習慣禁火,而清明節又在寒食節期間。山西北部多數地方卻要將冥錢等物全部燒盡,理由是不燒盡就轉不到先人手裡。大同等地又習慣白日上墳,晚上在家中焚燒冥錢冥帛。
晉西北的河曲等地,舊俗上墳要帶酒餚,祭畢祖先,便在墳地里飲食,意寓與先人共飲共食。晉南的聞喜等地,上墳時要用嵌棗糕在墳堆上滾來滾去,傳說是為死去的老人抓癢癢。晉中的介休等地,上墳時供品為面餅,形如盤蛇。回家後將面餅放在院里,吹曬干以後再吃。老人們講究可治病,其源蓋出於寒食禁火的緣故。
晉南地區上墳後,回家時要拔些麥苗,並在門上插松枝柏葉或柳條以辟邪。晉北地區多插柳條。還有的地方,在墳上也插一些柳條。
清明節,晉南地區民間要蒸大饃,中夾核桃、紅棗、豆子之類,稱為子福。取意子孫多福,全憑祖宗保佑。家家還要做黑豆涼粉,切薄塊灌湯而食。鏟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名曰驅蠍。晉東南地區,人人頭上插柳枝枯葉。婦女要用描金彩勝(頭飾)貼在兩鬢。 晉北地區,習慣生黑豆芽,並用玉米麵包黑豆芽餡食用。晉西北地區講究用黍米磨面作餅,俗稱「攤黃兒」,呂梁地區在清明後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稱「清新火」。
清明節,全省盛行「打鞦韆」。時間講究前三天、後四天。太陽出山後開始,姑娘、媳婦們都要一展風姿。太陽落山後,必須停止活動。傳說清明前後,所有的鬼魂都要在夜間出來玩鞦韆,人是不敢與鬼爭的。雖然荒唐,卻也反映了對亡者的尊重,希望已故親人能夠與生者同樂的傳統心理。
清明節,全省還盛行放風箏。田間街頭,到處可以看到歡樂的孩童,手牽長線奔跑競比。
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哀與樂並存、敬與畏同在,是清明節民俗活動的最大特點。
清明節前後,還要過「三月三」。
三月三,古稱上巳節。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上巳」,亦稱為「三巳」。三國魏以後,把節日固定在三月初三,一直沿襲至今。
《 後漢書·禮儀志上 》記載,「是月上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痰,為大潔」。後來則變成了每到三月三,人皆到水邊遊玩飲宴的習俗。山西舊有「三月三日天氣新,汾河兩岸皆麗人」的說法。
三月三日,民間多進行踏青活動。晉南地區婦女用柳條鞭打卧室牆壁,稱為「摔蠍子」。打完後,再貼一張「觀音楊柳符」,用以禁蠍。晉北地區禁蠍,習慣在穀雨節。家家牆上都要貼「穀雨禁蠍貼」,灶神位貼公雞吃蠍子的畫,名為「穀雨雞」。貼與畫上還配以禁蠍諺語(亦稱咒):「我是天上神,下界保萬民,每逢穀雨日,定拿蠍子精。南斗六郎,北斗七星,太上老君急急律令!」等等。
三月三日,民間也演變成祀神活動。北部地區有祀「真武神」與「西王母」兩種,祀王母稱作「蟠桃會」。南部地區大多為祭祀「華佗」。襄汾習俗到華佗廟焚香,每人要敬獻一隻雄雞,並用針刺雞冠淌血以祭祀,俗稱「千雞會」。
三月三日,晉東南地區婦女習慣到野外挖取野菜,加工而食,稱為斬百病。晉西北地區則在穀雨節前後挑野菜吃。也用榆菜和米粉作餌,蒸面成塊,稱為「榆錢傀儡」。吃起來軟美可口。
三月三日,晉北地區民間習慣做醋。
台灣:
中國幅員遼闊,南北氣候不一,所以清明節也因地而異,有二月初二的,也有三月初三的。台灣的清明節是從前一年冬至開始算起的第105天,台灣的漳州籍人清明節則是在農歷三月初三。台灣清明節習俗和閩南差不多,台灣客家人祭祖掃墓的時間是從元宵節過後便開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為止。
台灣民眾的掃墓習俗,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般祭掃,儀式及祭祀的東西比較簡單,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類和糕餅;二是修整祖墓,祭禮相當隆重,供祭的祭禮一般包括各種祭禮品十二種蔬菜及粿類、糕餅等。掃墓時一定要在墳墓的四周獻置「墓紙」(用五色紙剪成長方形)每張紙壓上小石頭,還得放一沓在墓碑上。這個儀式俗稱「掛紙」,是獻給祖先的錢。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圍在墳墓四周吃紅蛋,蛋殼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陳代謝、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掃墓的同時,也要祭拜長期站在一旁守護墓地及祖先安靈的土地公(有一塊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勞,更有感恩圖報的意思。台灣還有一個特殊習俗,如果在這一年內家中有喜事,掃墓時要整修墳墓,還得准備一個小紅燈(油燈)點在墓前,回家時再帶回家,據說可招來更多的喜氣和吉祥。
過去的台灣農村,每當掃完墓之後,都會有一群孩子前來討粿類,來的人愈多,表示這一家族日後將愈發達,主人們也都樂意分送「發粿」或金錢給那些孩子們。
後因台灣墓地減少而實行骨灰塔,不少人把骨灰盒放置骨灰塔上,每到清明則到骨灰塔去祭拜,也同樣起祭拜祖先的作用。由於人們觀念的逐步改變,祭掃祖墓的儀式也省略了許多。
舟山:
掃墓 舟山人俗稱上墳,到墳墓前祭奠先人。祭奠時,出於對先人的尊重懷念之情,人們皆先剪除雜草,修整陵木,搬土培墳,所以稱之為掃墓。繼而,點香燒燭,擺螺螄、青餅、條子糕、菜餚等供品,老式的家長率全家老小下跪磕頭,新式的行鞠躬禮。祭禮畢,墳頂插竹幡,焚燒紙錢及冥錢,給圍觀上墳的小孩分「麻糍錢」(麻糍即青餅也,其形狀有圓形的,也有菱形的)。上墳後,回家還要做「清明羹飯」。�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舊定海上墳時供品有一個特色,許多菜餚系冷盤與涼拌菜,還有清明特色點心——青餅、條子糕皆可冷食,由此可以看出,寒食節的習俗雖早已式微,但它的精神仍保留在清明的食俗上,歷久不衰。

希望能對你有幫助這些資料。
回答者: wjy870105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4-5 13:04
韓國:掃墓不燒紙錢

韓國人掃墓,主要是在墓前擺上酒、水果、蒸糕等,然後行禮祭拜,從來沒有點火燒紙給陰間送錢的概念
日本:懷念不只在清明

除了在御盆節時請靈送靈以外,平時去寺廟悼念祖先的日本人也不少

除了在御盆節時請靈送靈以外,平時去寺廟悼念祖先的日本人也不少

⑶ 祭祖的日子有哪些

祭祖的日子:

1、清明節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2、中元節

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中元節有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老黃歷祭祀擇日方法,祭祀宜忌。

3、重陽節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舊時按慣例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至今,在浙江桐廬、福建莆仙及台灣、新加坡等不少地方,人們在九月九日仍「備豬羊以祖」,稱為秋祭。

4、除夕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是時值每年農歷臘月(十二月)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節日。與清明節、中元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5、端午節

端午節也是國家的法定假日,人們在端午這天,除了舉辦各類傳統活動外,還會祭祀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有些地區還會選擇在端午節祭祀已故的親人,以表達對親人的追思懷念。

⑷ 新加坡都有哪些重要的節日了

中華文化精髓也深深影響著新加坡的生活形態。

如歡欣多彩的農歷新年,或慎終追遠的清明節和傳統祭祖普渡的中元節

⑸ 新加坡都有哪些重要的節日了

新加坡節日及風俗
新加坡的各民族按照自己的歷法有著不同的節日與風俗。華人有很多傳統的節日,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和衛塞節等。

農歷春節
是一個重要的節日,也有許多獨特的習俗,如家家戶戶要大掃除,門上要貼春聯,要倒貼「福」字,除夕夜全家老小要在一起吃團圓飯,孩子們要守歲以便延長壽命,到了午夜時分家長們要祭神拜祖先,大年初一開始小輩要帶著桔子給長輩拜年,長輩要給小孩「紅包」----壓歲錢。過年時要穿新衣,說吉利話,吃的東西也很講究,如魚象徵年年有餘,年糕代表年年高升,發菜代表發財,桔子代表吉利等。一般華人大年初一不掃地,否則好運氣要被掃掉。過年時,華人都喜歡去牛車水采購年貨。春節期間,也有社團組成的舞獅、舞龍隊作精彩表演。政府也舉辦「春到河畔迎新年」、妝藝大遊行等活動,增添了濃郁的節日氣氛。

清明節
是華人紀念祖先的傳統節日,清明日前後兩個星期,人們會攜帶祭品、鮮花,到墳場去掃墓,祭拜祖先。

端午節
原本是屈原投江紀念日,現在發展成包粽子拜祭神明的節日。新加坡每逢端午節便會舉辦龍舟比賽。

中元節
俗稱鬼節,由農歷七月初一到三十號,整整一個月時間都要設壇拜祭無主陰魂,在這期間有宴會、歌台表演、喊標福物等活動,十分熱鬧。

衛塞節
在農歷四月十五日,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誕辰、成道及涅磐紀念日。新加坡佛教總會在節日的前幾天就開始舉行一連串的慶祝會,各佛教團體及寺廟張燈結綵,大放光明,象徵佛陀的光輝世世代代照耀人間。

開齋節
馬來人最重要的節日當屬開齋節,每年回歷九月,回教徒從日出到日落都要禁食,戒食一個月後見到新月才可開齋,回教徒會把家裡打掃干凈,裝飾一番,穿上新縫的傳統服裝,備好各式美食糕點來慶祝開齋節,其熱鬧氣氛與華人的春節不相上下。

哈芝節
是回教徒前往回教聖地朝聖後隔天所舉行的重要宗教儀式,節日訂在回歷十二月的第十天,慶祝儀式主要是宰殺牛羊,感謝真主。

大寶森節
是印度人的節日,又稱屠妖節或萬燈節,家家戶戶會把房屋打掃干凈,在住屋周圍點上燈,迎接守護神和幸運女神,印度興都教徒會舉行盛大慶典,用車載著神像遊行慶祝,有些教徒身上負著鐵架,刺著銀針,向神表示謝恩或贖罪。慶祝中心在小印度一帶。

聖誕節
是在十二月二十五日,是紀念耶穌基督誕生的節日,基督教堂會舉辦特別的慶祝儀式,教徒也會唱聖詩、訪問家庭。每逢聖誕節,烏節路一帶都會張燈結綵,各大商廈都會裝飾一番來吸引眾人,整個街道都充滿了節日的氣氛。

耶穌受難節與復活節
耶酥受難節是在每年四月的第三個星期日,是紀念耶穌犧牲的節日,是一個庄嚴的節日,受難節之後的星期日便是復活節,慶祝耶穌的復活。受難節與復活節都是紀念和感恩的節日。

⑹ 新加坡過年的風俗和我們中國有哪些不同

新加坡華人過年習俗:傳統與現代並存新加坡華人約佔全國人口的75%,他們向來都非常重視中國農歷新年。因此,新加坡華人的新年活動與飲食等習俗呈現出非常鮮明的特點,既保留著濃郁的傳統風俗,又富有強烈的現代氣息。 新年活動 「恭喜發財,紅包拿來!」在新春佳節,長輩給晚輩壓歲錢的習俗古已有之。古詞曰:「兒童行禮說辭歲,長輩分他壓歲錢。一見簇新原辮子,磕頭領去喜連天。」新加坡華人如今仍保留著這一傳統習俗。每當新年臨近,新加坡人都會到附近銀行換取價值為2新元到20新元(1新元約合0.709美元)不等的新鈔,等到除夕夜或新年期間,裝入印有圖案及寫有吉祥祝願詞的紅包之中,再分送給自己的兒孫或其他前來拜年的孩子,壓歲錢從5新元、10新元和20新元不等。沒有結婚的年輕人不用給孩子紅包,但結了婚的人就需要給自己有關系的晚輩紅包。現在,一些有能力的晚輩也不忘行孝心,在新春佳節之際給辛苦養育自己的父母送上一個紅包,或是請父母去餐館享用美味佳餚,或是送他們去國外休閑旅遊。 隨著時間推移,今天的紅包內容當然是花樣百出,裡面可以是購物禮券、銀行禮券,也可以是地鐵車資卡、紀念郵票或錢幣等。總之,目的是能夠讓收紅包者善加利用,同時祝願他們歲歲平安,事事順利。 早在過年前,新加坡華人會將住家徹底打掃干凈,進行稱之為「春節大掃除」的宏偉工程。此後,就會購買各種新年飾品,如財神、門神和春聯等,而今年有關老鼠圖案的金色與紅色裝飾物特別暢銷。同時,他們也會到花店仔細挑選自己喜愛的諸如寓意大吉大利的柑橘樹、象徵開運聚財的開運竹、具有吉祥與發財之意的菊花、象徵財源滾滾的金錢樹等。 在新春期間,華人依然保留走親戚、互道吉祥的習慣。大年初一,兒子兒媳和孫子輩都要向父母和爺爺奶奶拜年,女兒女婿和外孫輩則是初二上門道賀。當然除了紅包外,也會送一些諸如寓意大吉大利的柑橘水果與花卉等。 春節飲食 年夜飯也叫團年飯、團圓飯,是華人新春期間最為重視的一頓飯。它既是一次家庭成員的大團圓,也是一次品嘗美食的好機會。因此,這頓飯不但豐盛而且講究寓意。 新加坡華人以中國福建人和廣東人居多,也有部分海南人和客家人。潮州人過年少不了鹵味,客家人少不了豆腐,海南人則一定要吃雞和寓意久久昌盛的韭菜。魚象徵吉慶有餘,自然是華人必不可少的一道菜。現在許多新加坡華人新年也開始吃火鍋,方便實惠,另外火鍋也叫圍爐,這與過年吃團圓飯的說法也甚是貼切。 新加坡華人中也有一些中西合璧的特殊文化。這些人非常重視春節。他們製作的新年食品有寓意「旺來」的黃梨撻,祝福人們步步高升的九層糕,象徵家人「粘」在一起的糯米類食品等。 在新加坡,春節最為獨特的一道菜是「撈魚生」,即切成一片片的新鮮生魚肉配以瓜絲、水果絲和各類蔬菜,再加上蜂蜜等,大家圍坐在一起,一邊用筷子將各種美味高高夾起,一邊用廣東話說「撈起(喜)!撈起(喜)!」,借著「撈喜」的諧音祝福來年事業發達。 現在,隨著餐飲業的發達,許多新加坡華人都會到餐館享用年夜飯,也有叫餐送到家的。為迎合農歷新年,新加坡的餐館與酒店紛紛推出精美的各式菜餚:如「喜悅祥和宴」「富貴滿堂宴」「駿業宏圖宴」「恭賀成功宴」等,價格的尾數也多取與「發」的諧音8。今年獅城最昂貴的團圓飯是由位於烏節路的華亭餐館推出的價格為5888新元的豪華大餐,用料來自澳大利亞、智利與印度等國。

⑺ 祭祀的日子都有那些

1、清明節

端午節也是國家的法定假日,人們在端午這天,除了舉辦各類傳統活動外,還會祭祀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有些地區還會選擇在端午節祭祀已故的親人,以表達對親人的追思懷念。

⑻ 新加坡鬼節是如何燒紙的

中元節俗稱鬼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是華人祭祀鬼魂的節日。關於這個節日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但我認為這個節日很可能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節日之一,歷史遠比佛教和道教的久遠。 中元節是農歷七月半,恰值莊稼成熟的時節,這個時候的物資最為豐富,因此選在這個時節祭祀祖先。後來佛教普度眾生的觀念影響了鬼節,人們也開始祭祀孤魂野鬼。我在北京的時候根本就不知道有這個節日,也從未見有人在鬼節祭祀祖先,後來到新加坡生活後,才發現這是華人最傳統的節日,其規模僅次於華人新年。 新加坡超市裡賣的黃表紙 我很少祭祀祖先,因為我相信科學,只有在集體祭祖時才參與,並且把它當作一次了解傳統文化的機會。人類學家認為這種民俗文化往往是比宗教更加久遠的習俗,更值得我們關注。 必須在指定地點燒紙 每到鬼節的時候,新加坡的華人都會祭祀祖先,還在自家樓下、街道旁點燃蠟燭,供奉食物給過路鬼。不過新加坡是個人口密集的地方,如果稍有不慎,就會引起火患。那麼新加坡人是如何防止火災的呢?凡是在建築物附近燒紙,都必須在指定地點燃燒,而且一定要在燃燒桶內燒,這樣火勢不會擴散。燃燒桶就是一個鐵桶,上面打了空,利於空氣流入。

⑼ 各地(各家)祭掃的習俗,做法

廣東
在廣東,清明掃墓,稱為掃山、拜山、拜清。清明時節廣東地區已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廣東人過節的主要禮俗主題;因利趁便,拜山之餘一家老少亦在山鄉野間踏青遊玩一番。廣東人對宗廟、祖先非常重視,對於宗廟、祠堂、祖墓的祭祀,歷來被看作頭等要事。每逢清明,不管是在海外的,還是離家鄉不遠的,都要趕回老家來,同父老鄉親一起去拜祭祖先,清明也成了合家團圓的聚會的日子。
廣東有"行清"與"踏青"的習俗。"行清"與"踏青"不同,踏青是郊遊、親近自然,行清則是一家或一族人約定時間齊齊去掃山。在每年拜山時,首先將祖墓周圍的雜草清除,然後扎紙,擺上祭祖金豬、雞鴨魚肉、鮮果糕點、酒水等貢品進行拜祭。完成了拜祭儀式後,就地切燒豬配以鮮果茶點聚宴,或野炊,又或回家聚宴。清明節在廣東是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一些地方自古就有舉行清明會、吃清明宴的習俗,全族男女老少都參加,場面宏大、熱鬧非凡。
港澳
港澳的清明習俗與廣東大體相同。清明時節,香港民眾一般會到先人墓前拜祭,焚燒香燭、冥鏹,清除雜草及供奉水果、香酒、鮮花、燒豬或白切雞等。盡管香港大部分墳地墓園都有公共交通連接,但清明節當天交通依然擁堵。民眾時常為避免人多擠迫,習慣錯峰祭拜,而不一定恪守清明當日掃墓祭祖的傳統。
清明是澳門的法定假期。清明掃墓祭袓是澳門居民很重視的習俗,澳門人把清明當天叫作"正清",在清明當天掃墓叫作"行正清"。每逢清明節前後,"行正清"的人們除了自備香燭、冥紙以外,還攜帶了燒肉或是一整隻乳豬、水果、糕點、酒等來供奉祖先。
浙江
在浙江,清明俗稱祭清明,或"祭墳"拜太公。各地習俗有所差異,有的地方在清明日祭墳,有的地方卻一定清明日上墳。一般本族人拜太公都提早幾天祭拜,先祭拜太公,後祭自己各戶的祖宗。祭清明時先給祖墳"加土"或"添土",即用畚箕取土添加在祖墳之頂。祭品擺好,先點蠟燭,後點香,按人多少發香,由輩份高的,主祭禱詞,後大家一起跪拜。祭畢,小孩子可以分享清明餜吃。最後收拾祭品離開,所有的墳都要到過,全用同樣的程序祭祀。
舊俗清明要祭祖,祭祖有家祭、族祭及祠祭三種,清明日祠堂門大開,合族行祭,上廳掛大祖宗畫家,男女老少共聚一堂,共祭族祖,祭禮用全豬、全羊、全雞三牲及諸類時果。祭畢,分份子給子孫,並設宴招待族人,場面盛大,儀式隆重,座席上位置不論老幼,以輩份為序,不分貧富,小者執壺。建國後,很少有祠祭。現在只有家祭,每家每戶一桌齋飯祭拜祖宗。
江蘇
江蘇各地清明節習俗不盡相同,泰州人於清明節舉行劃船比賽,稱為"撐會船"。鎮江人以柳葉七片泡茶,據說喝了可以明目。武進縣方茂山以清明為龍母化身之日,鄉民競相拜禱。徐州人清明掃墓,猶稱"上陵" (陵讀音"林",指陵地),將近清明時,徐州人便紛紛舉家上墳祭祖,最遲不得超過清明節這一天。清明上墳,除羅列醇酒、餚饌、燃香燭、化冥紙祭祖外,還須替祖墳添土;徐州清明節不僅要吃蒸菜和青團子,還要插柳、上墳祭祖、掩骨會、掃"金銀灰"、春遊踏青遠足。
上海
上海清明節的主要活動是掃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後祭掃出行人次近千萬。由於推動公墓化的興盛,而相關選址以外省的蘇州、嘉興等地為主。此外,青團是江南地區的清明時令點心。其主體由糯米粉製成,經青艾(草頭汁)調和而呈綠色糕團,一般為豆沙餡或芝麻餡。對上海人而言,青團是清明祭祖時必不可少的供品。
安徽
安徽省內不同地區的清明節習俗也不一樣。貴池縣清明節,婦女制米繭以祭蠶姑,祈禱蠶桑有好收成;涇縣稱清明為插柳節;壽春清明,家家插柳,並懸紙錢於墓樹,稱為贐野鬼;合肥家家戶戶則習慣在門頭上方懸柳枝、往墳地祭祀已故的先祖和至郊鄉踏青游春。清明節的習俗除了祭祖、掃墓外,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海南
海南人清明祭祖時,還有吟誦祖訓族規的民俗傳統。海南各地建有'祖廟',多在清明之際便舉行祭祀活動。這些祭祀活動中,往往有八音伴奏,念唱祭文,追頌入瓊始祖功德。"民間祭祀過程中,還要念誦祖訓族規格言,而這些祭文、祖訓、族規均是一篇篇絕妙的歌謠。"
海南人掃墓時,以豬、鵝、魚、糕果點心祭祀,焚香化寶。也有同姓居民抓豬拉羊到始祖墳上祭祀,祈求後代子孫繁榮。,清明祭祖分兩種,先為祭"己祖",以一戶或幾戶為單位,在家中祖先牌位前擺放好"三牲"、干飯等祭品,人人跪拜。後為祭"眾祖",以幾十戶或幾百戶為單位,同姓氏的宗族均參加。將備好的祭品帶到先人墳墓祭拜,清除雜草,添上新土。
廣西
按照廣西的習俗,晚上掃墓是禁忌。清明祭掃要按祖先的輩分進行,先掃祖墳,再掃家墳。按照習俗,祭掃的程序是先將墓園打掃干凈,若墓地是在山上的,要將墓地里的雜草清除干凈;然後是祭祀,過去人們都喜歡將攜帶的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供祭在親人墓前,上香、敬酒,然後叩頭行禮祭拜,表達對先人的尊敬,寄託哀思。在廣西,許多人會提早製作五色糯米飯,還有三牲(雞、豬肉、魚),寓意子孫衣食豐厚,年年有餘。祭畢,親友就近飲宴,稱為"野餐"。
福建
閩南僑鄉對於清明節十分重視,閩南清明節習俗是民間傳統的溯源追本節日,其主要活動力掃墓祭祖。祭祖:是日中午,各家各戶要煮"潤餅菜"(春卷)、帶牲醴,到廳堂、祖厝孝敬嫡系祖先魂靈,以及厝主、地基主等。 福建閩南並不一定只在清明節掃墓。掃墓日期一般有兩種,泉州習俗是在清明節前後幾天,漳州則有部分人士會選在三月初三的上巳節附近掃墓,客家人則通常在春節之後。方式是,清理完墳墓環境後(如雜草、樹木),先祭拜土地神,然後祭拜祖先。祭拜完後在墳墓上,用小石頭壓上"墓紙",代表已經將墳墓修繕完畢。 福州清明,東郊踏青之遊人甚盛,大多拾野菜煮臛,稱為"煮菜臛"。惠安人掃墓時放紙鳶,吹麥簫。泉州清明吃"潤餅"、制"腳目粿",這是一種球狀的點心。據說清明節吃了腳目粿,可以增加腳力。十歲以下的小孩子也在清明節糊彩色的小旗為戲。
山東
招遠、即墨、臨朐、臨清等地在清明掃墓時,要在墳上加新土。據說這是為祖先修屋,避免夏天漏雨。威海、棲霞、黃縣等地全族公祭祖墳後,一起吃祭後的饅頭及菜餚,稱為"房食"或"祊社"。魯北地區還保留了南北朝時"斗雞子"的習俗。濱縣的兒童,在這天以煮熱的雞蛋互頂,誰的雞蛋先破,誰就是輸。齊山、博山等地在清明節煮一鍋小米干飯讓牛飽餐一頓,稱為"飯牛"。有諺語道:"打千罵萬,清明一飯"。
湖南
湖南長沙將掃墓稱為"掛山",有"前三後七"之稱,即清明節的前三天後七天為掃墓期。掃墓祭祀有先後順序,一般都要先將墓地清理干凈,拔除墓地雜草,插上"掛山條子"在墓前拜祭。長沙府清明插柳,稱為"記年華"。永州府清明節凌晨汲水,經數月味色不變,用以造酒尤佳。新田縣農諺:"清明晴,萬物成"。
湖北
湖北各市的清明節習俗各不相同。武漢清明節有"掛紙"習俗。有的人家以五色彩紙製作燈籠和幡標,掛於祖墳上,並鳴鞭炮,供祭品。坪壩、三陽、羅店、宋河等地還有抬香案、抬整豬至墓地祭祖的習俗。黃石人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雲南
雲南各地習俗不盡相同,有的地方會在清明節前後,一個家族就會邀約在某一天,幾十個人一行,買好菜,帶上鍋碗瓢盆,一大早就出發去往山上找一塊空地開始做飯。到中午時分,再把酒食果品供祭在墓前,燒點紙錢、叩頭行禮,緬懷先人。
四川、重慶
川東和重慶萬州等地,舊時有"上野墳"的習俗。清明節前後,三兩女子結伴攜酒食往郊外野餐。不管是否相識的男子均可入席同樂。四川什邡等地,婦女以薺菜花沾油後投入水中,視水面花紋以卜吉凶,稱為"油卜"。成都一帶則賣炒米團,上面點染彩色,以線相串,稱為"歡喜團"。
江西
江西省內各個地方也有差異,像時間的選擇就有很大不同。永豐縣的清明掃墓以清明節"前三後七"為期,九江各地則習慣在清明節的前三天和後四天的范圍內掃墓,稱為"前三後四"。大部分袁州區人選擇在農歷三月初三掃墓,只有少數外出工作的人才會在清明節趕回家掃墓。新建縣清明拜掃,例用春餅。永豐縣除例行的牲禮外,還以米粉作果,稱為繭果,或壓糯米為糕,澆上糖汁,稱為飯果,猶有寒食之遺風。安義縣清明祭掃惟男丁行祭,婦女皆不參加。
貴州
老貴陽人在清明這天掃墓時的"清明食品",往往是糕點、涼粉、涼面加鹵菜、冷盤;鍋魁加鹵菜、冷盤。人們掃墓除了帶上紙錢香燭外,還會帶上一串用紙剪成的紙串,掛在墳前,用以招魂,俗稱"掛青"。
陝西
興平縣清明,姻親間以紙錢相贈,且互相拜墓。富平縣每戶人家於清明請名山之泉源水,共禮一神。准備牲禮來祭祀,以祈求豐收,稱為"游水"。同州縣清明祭掃後,折柳枝插門;並以紙錢貼於樹干,據說如此可以防蟲蟻。洛川縣清明蒸饃為食,饃四周作鳥蛇之形的裝飾。據說介子推上綿山時有鳥、蛇保護他,所以以此作為紀念。
青海
青海人過清明節,有些獨特的風俗。青海人的清明節從春分過後就開始了,俗稱"田社"。從田社開始,就要准備上墳掃墓,每一天都可以去掃墓,一直到清明節。西寧的傳統祭祀品是紙錢、黃表紙、冥幣,還有12個大饅頭,准備的食物有酒、米湯、奶茶、肉類,到墳上燒過紙後,就點燃煤火,把各家帶來的食物集中起來,放在火上燒熱了吃。男人們猜拳行令,喝得痛快淋漓。女人們坐在一邊拉家常,順便拾點撒在墳頭上的祭祀品,拍拍土就吃了。據說,吃了墳上的祭品後牙就不會再疼了。
甘肅
鮮花祭奠、植樹祭奠、祭文悼念、網路祭奠等逐漸成為甘肅過清明節的時尚。過去,老蘭州人掃墓的時間,一般從"田社"開始,到清明當日為止。"田社"也叫做第一個祭祀日。"田社"在民間有個簡單的推演算法:即"九盡十日為田社"。
山西
清明節上墳,山西南部多數地方不燃香、不化紙,要將冥錢等物懸掛墳頭,有"清明墳頭一片白"的說法。原因是寒食節習慣禁火,而清明節又在寒食節期間。山西北部多數地方卻要將冥錢等物全部燒盡,理由是不燒盡就轉不到先人手裡。大同等地又習慣白日上墳,晚上在家中焚燒冥錢冥帛。
晉西北的河曲等地,舊俗上墳要帶酒餚,祭畢祖先,便在墳地里飲食,意寓與先人共飲共食。晉南的聞喜等地,上墳時要用嵌棗糕在墳堆上滾來滾去,傳說是為死去的老人抓癢癢。晉中的介休等地,上墳時供品為面餅,形如盤蛇。回家後將面餅放在院里,吹曬干以後再吃。老人們講究可治病,其源蓋出於寒食禁火的緣故。
河北
在河北的上墳燒紙錢講究"早清明,晚十一"。掃墓燒紙在清明前一周就開始了,而清明當天已很少有人去掃墓了。冀南地區則選擇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寒食節掃墓。傾城男女出郊踏青、看花、挑菜、簪柳。有諺語道:"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 東安縣清明插柳、看花。節前五、七日即有人祭掃墳墓,清明節當天則在自家堂上祭祖先。永平府以寒食前一日為蛆日,造醯醬。官府祭厲壇。元氏縣清明節又稱花節,人家買花置酒宴請賓客。
北京
北京,除掃墓之外,還有踏青、插柳、放風箏等活動。此外,清明節之所以吃寒食,傳說為了紀念春秋時介子推被火焚於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只吃寒食。
河南
鞏縣清明,女婿也祭岳家之祖墳。人家祭祀青苗、牛王、洪山諸神。孟津縣清明插青苗於麥地。 在北宋時,"頒新火"是從皇家、官府到社會各界都盛行的重要習俗,每年清明節期間舉行。在儀式上,要熄滅舊火,重新鑽木取火,將火種發給百姓,取除舊布新之意。
台灣
中國幅員遼闊,南北氣候不一,所以清明節也因地而異,有二月初二的,也有三月初三的。台灣的漳州籍人清明節則是在農歷三月初三。台灣清明節習俗和閩南差不多,台灣客家人祭祖掃墓的時間是從元宵節過後便開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為止。
台灣民眾的掃墓習俗,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般祭掃,儀式及祭祀的東西比較簡單,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類和糕餅;二是修整祖墓,祭禮相當隆重,供祭的祭禮一般包括各種祭禮品十二種蔬菜及粿類、糕餅等。掃墓時一定要在墳墓的四周獻置"墓紙"(用五色紙剪成長方形)每張紙壓上小石頭,還得放一沓在墓碑上。這個儀式俗稱"掛紙",是獻給祖先的錢。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圍在墳墓四周吃紅蛋,蛋殼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陳代謝、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
印尼華人
早年印度尼西亞華人多在百家姓宗祠祭拜先祖,自從各姓氏有了自家的宗親會所宗祠,宗親們便聚集在會所祭拜祖先。 生活在印尼的華人一直延續著清明節祭祖掃墓的習俗。"百善孝為先",在華人社會的價值觀里,"孝"排在首位,掃墓祭祖就是一種孝道的表現。清明節前一個星期,印尼華人就開始買紙錢、蠟燭、花籃以及現代祭品如"金條"、"手機"等。印尼華人表示,清明節很有意義,這期間不僅掃墓拜祭先人,緬懷先人的功德,也是兄弟姐妹團聚的日子,清明節習俗應該代代傳承,尤其是現代社會更應該發揚孝道。
華人多在百家姓宗祠祭拜先祖,自從各姓氏有了自家的宗親會所宗祠,宗親們便聚集在會所祭拜祖先。宗親們通常是祭祖後共進午餐,敦睦宗誼。有的還利用這個機會向學習優秀的宗親子弟頒發獎學金,體現了華人慎終追遠,緬懷先人功德,勉勵後輩努力學習、奮發圖強的傳統美德。一些地方在清明節期間,舉辦師生校友聯歡會,加深彼此情誼。更多的華人是舉家前往墓地給先人掃墓,或到寺廟進香祈福。
馬來西亞華人
馬來西亞華人不忘在清明節掃墓祭祖。清明節在馬來西亞也不是公共假期。在馬來西亞,華人的公共墓園一般叫做"義山",因此當地人常說清明節要"上山掃墓"或者直接說"拜山"。清明節當天,拜祭者先將墳墓打掃清理干凈,然後擺上鮮花、水果等,再點上一炷香,寄託哀思、緬懷先人。
新加坡華人
同樣華人佔多數的新加坡,清明節亦不是公共假期。在新加坡,清明節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掃墓是清明節最早的一種習俗,這種習俗延續到今,已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逐漸簡化。每逢清明時節,新加坡華人會舉家出行,子孫們先將先人的墳墓及周圍的雜草修整和清理,然後在親人墓前擺上酒食果品和鮮花,燃起香燭,再將紙錢焚化,磕頭行禮,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回中國尋宗認祖、祭拜先人,則是近20年新加坡華人興起的潮流。在清明節前,新加坡華人見面時往往會用家鄉話互相詢問:"回家鄉過清明不?"千里迢迢回中國祖籍地掃墓的原因只有一個:不能忘記祖先。
一些華人表示,不太能接受時髦的"網上祭拜"方式,如果條件允許,一定要親自到先人墓前磕頭。即使是接受西方教育的新加坡年輕華人對清明節也不敢怠慢,因為崇祖、祭祖是流傳數千年的華人傳統。
美國華人
清明時節,美國南加州華人歷史學會每年都會舉辦活動紀念華裔先民,並呼籲華人不要忘記先民在加州開疆闢土的貢獻。當地華人紛紛以不同方式進行每年一度的清明節紀念活動。
紐約華人不同的經歷決定了他們過清明節的不同方式。在這一天,許多傳統僑團都紛紛在報上刊登春祭廣告,並在會所內張貼通知,組織成員到安葬先人的墓地祭奠。清明節掃墓成為華人聯絡感情、增加交往的社交場合。在20世紀70年代以後來美的新移民,也往往會通過書信和電話向遠在故國的親友表達對先人的思念。
美國華人雖然遠離故土,但許多人都認為,在接受美國主流社會文化的同時,不應忘記中國的傳統節日。華人方焰指出,紀念華人傳統節日有助於發揚中華民族的美德,增進海外華人的交往和團結。

⑽ 其他國家祭祖的節日叫什麼名字

  1. 日本的清明節叫做盂蘭節,一共持續7天,他們會在這時掃墓祭祀,還會在門口擺放火盆,來迎接祖先。房子也會掛上燈籠用來指引祖先回家的路。在最後一天的時候會將貢品放到河裡,送祖先離開。並且他們也有跳舞和湯鞦韆等習俗。

  2. 泰國人過清明節的場景和中國人差不多,會為先人掃墓添土等。但是他們會設「靈屋」,據說是用來讓祖先靈魂歇息的地方,而靈屋的規模,則代表了這個家族的繁盛程度。新加坡也和泰國差不多,因為華人佔了絕大部分,但是新加坡人的清明節少了份惆悵。

  3. 印度,在這個這個佛教盛行的國家裡,也會過清明節。節日這天,他們會將已逝親人的骨灰撒進河裡,還會在家裡的一些特定地點燃上蠟燭,為親友祈禱平安。在清明節祭祀的時候,印度人會製作一種食物,類似米糕。

  4. 5月6日 敘利亞烈士節。當晚政府要員設宴款待烈士親屬。

  5. 5月30日 美國大多數州的「陣亡將士紀念日」。

  6. 8月份 日本農歷七八月間有個盂蘭節,機關、企業放假3天,城裡人返回鄉下祭掃先人墓地。

  7. 9月1日 突尼西亞全國掃墓日,又叫英雄節,用以紀念在獨立斗爭中殉國的烈士。

  8. 10月31日 墨西哥亡靈節(也譯作萬靈節),晚上人們穿著奇裝異服,戴上祖輩相傳的假面具,對著先人的亡靈又唱又跳。相傳這源自印第安人的風俗。

  9. 11月1日 法國萬靈節。人們除祭掃先人陵墓,還到巴黎公社紀念碑獻花。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92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33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025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89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50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31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985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838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12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