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看新加坡 » 新加坡有什麼歷史人物

新加坡有什麼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 2022-05-26 11:12:57

Ⅰ 新加坡歷屆總理分別是誰

1、李光耀(Lee Kuan Yew):新加坡首任總理,被尊稱為「新加坡國父」。1923年出生於新加坡,祖籍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

2、吳作棟(GohChokTong),生於1941年5月20日。早年就讀於新加坡歷史悠久的萊佛士學院,後在新加坡大學學習,獲一等經濟榮譽學位。是繼李光耀之後的新加坡第二任總理,1990年起接任李光耀任總理、1992年起擔任新加坡人民行動黨秘書長至2004年8月為止。

3、李顯龍(LeeHsienLoong,1952年2月10日—),現任新加坡總理(第3任),人民行動黨秘書長。祖籍廣東大埔縣,李顯龍是新加坡「國父」前任總理已故內閣資政李光耀的長子。

(1)新加坡有什麼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新加坡總理是新加坡共和國的最高行政首長(從1965年8月9日脫離馬來西亞獨立以後)。

新加坡總理在此之前新加坡的最高行政首長是新加坡州首席部長(從1963年9月16日-1965年8月9日)。

Ⅱ 轟動世界新加坡歷史兩大巨頭人物是誰

在新加坡歷史記載人物,聞名於世,有開埠功臣萊佛士,開國總理李光耀。

Ⅲ 新加坡歷史上兩位偉大人物是

李光耀了

Ⅳ 新加坡的歷史簡介

新加坡歷史可追溯至3世紀,當時已有土著居住,其最早文獻記載源自3世紀東吳將領康泰所著的《吳時外國傳》,據新加坡學者許雲樵考證,蒲羅中是馬來語「Pulau Ujong「之對音。

「蒲羅中」是新加坡島最古老的名稱,意為「馬來半島末端的島嶼」。新加坡古稱淡馬錫。8世紀屬室利佛逝王朝。18~19世紀是馬來柔佛王國的一部分。

1819年,英國人史丹福·萊佛士抵達新加坡,與柔佛蘇丹訂約,開始在新設立貿易站。1824年,淪為英國殖民地,成為英在遠東的轉口貿易商埠和在東南亞的主要軍事基地。

1942年被日本佔領。1945年日本投降後,英國恢復殖民統治,次年劃為直屬殖民地。1959年,新加坡實現自治,成為自治邦。

1963年9月16日與馬來亞、沙巴、沙撈越共同組成馬來西亞聯邦。1965年8月9日脫離馬來西亞,成立新加坡共和國。

(4)新加坡有什麼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新加坡在建國後尋求國際承認,於1965年9月21日加入聯合國。同年10月新加坡加入英聯邦。1967年新加坡也協立東盟。

作為一個蕞爾小國,世界對於新加坡是否能繼續存在表示疑問,除了主權糾紛,其他重要的問題包括住宅短缺,缺乏土地與天然資源。失業率當時高達12%。

新加坡為了求存求活,開始一連串的措施來發展工業及經濟。於1961年設立的經濟發展局致力於實行國家經濟發展方針,重視製造業,裕廊工業區正式成立。

並在加冷、大巴窯等地建立輕工業基地。為了吸引外資,政府決定給予外國企業優惠。同年,經濟發展局重組,裕廊鎮管理局以及新加坡發展銀行也在該年成立。

工業化之迅速使得新加坡的製造業在十年內成為世界主要電子產品出口國。雖然新加坡的國內政治上的自由空間逐漸被壓制,經濟上卻取得高速發展。

很快成為東南亞重要的金融和轉口貿易中心,成為當時的「亞洲四小龍」之一。與此同時,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住房、教育、交通等問題都得到解決。

吳作棟在1990年11月接替從1959年開始執政的李光耀,成為新加坡第二位總理。新加坡在1993年舉行第一次民選總統選舉,王鼎昌出任第一任民選總統。

納丹於1999年出任新加坡第二任民選總統。2011年8月總統選舉成績揭曉,陳慶炎僅以0.34%(7269票)微差的優勢領先陳清木和另外兩位候選人,當選為第三任新加坡民選總統。

Ⅳ 新加坡歷史

歷史編輯
早期文明新加坡歷史可追溯至3世紀,當時已有土著居住,其最早文獻記載源自3世紀東吳將領康泰所著的《吳時外國傳》,據新加坡學者許雲樵考證,蒲羅中是馬來語「Pulau Ujong「之對音。」蒲羅中「是新加坡島最古老的名稱,比淡馬錫(明朝把新加坡稱作「淡馬錫」)早一千多年。新加坡島開始受到重視是14世紀,室利佛逝王子拜里米蘇拉在該區域建立了馬六甲蘇丹王朝,比較可惜的是葡萄牙人在1613年焚毀了河口的據點。此後兩個世紀內沒有關於新加坡的史料。英屬時期1819-1942
以前新加坡剛開埠,新加坡河就是繁榮的起點
新加坡現代歷史要追溯至19世紀初期,英國正在擴張其在印度的版圖以及與中國的貿易。他們急需找到一個能夠讓其船隻停泊、維修的港口,以在與荷蘭人的貿易競爭中取得優勢。1818年底,總督萊佛士在馬來半島的南端建立一個新的貿易港。萊佛士於1819年1月29日在新加坡河口登陸之後,發覺新加坡具備發展為港口的優越條件,該水域寬敞很少風暴影響,鄰近的溪澗也有可靠和充裕的水源。最初是隸屬於英屬印度殖民當局管轄。到了1820年,新加坡開始為大英帝國產生利潤。1824年,新加坡的殖民地地位進一步得到確立,2個新的條約正式簽署,並於1826年成為海峽殖民地。1832年,新加坡成為海峽殖民地政府的所在地。1867年4月1日,正式成為英國的直轄殖民地,由位於倫敦的殖民地辦公室直接管轄。到了20世紀初,新加坡從沼澤遍布的荒地,躍升成為全世界第7大港口。日據時期1942-19451941年底,英國完全低估了日軍的戰鬥力,直到日本出其不意地攻擊新加坡,她是大英帝國皇冠上的一枚小寶石。新加坡扼守著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航運要道馬六甲海峽的南口,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她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作為英國在東南亞的政治經濟中心,日本必須拿下新加坡才能徹底把英國人趕走。新加坡華僑人口密集,這里是南洋華僑抗日運動中心。陳嘉庚領導的「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便發動東南亞八百萬華僑,為中國籌集了約合4億余元國幣的巨額外匯。此時落入虎口的新加坡華裔由於先前曾大力援助中國抗日,又組織義勇軍進行過英勇的抵抗,因而遭到日本的忌恨和瘋狂報復。珍珠港事件隔天,日軍在馬來亞北部的哥打峇魯登陸,戰爭開始僅55天,日軍就佔領了整個馬來半島與星洲。1942年2月15日,英軍總司令白思華宣布無條件投降,逾13萬名英國、澳洲、印度等守軍淪為階下囚 ,這是英國軍史最大浩劫(新加坡之戰)。日本在接管新加坡後將她改名為昭南島。同年2月18日至25日,為報復星華義勇軍和先前支持中國抗日的華人,日軍開展了以「大檢證」為名的肅清行動。日軍當局在多個地方設立「檢證中心」,他們的計劃是甄別所有介於18至50歲的華裔男性,將所有的「反日分子」鏟除,最後日軍抓走約二萬多人,當中絕大多數被帶到郊區或偏遠的樟宜、榜鵝海邊予以集體槍殺,剩下則被送到泰國做苦工。日軍還勒索南洋華僑,要華僑交出五千萬元俸納金。山下奉文當時給的理由是:「華僑支持重慶政府抗日,這筆俸納金,是你們向日軍贖罪的買命錢。」

新加坡人民來到紀念碑前悼念死難的平民(8張)經歷了3年多的苦難,隨著日本的投降,新加坡華人無不高興。據不完全統計,在日本佔領超過3年的期間約有2萬至5萬名華人慘遭殺害(新加坡大屠殺)。戰後,多個地方相繼發現被屠殺者的遺骸。新加坡中華總商會不忍讓這些骸骨散棄在荒郊野嶺,同年成立了善後委員會,負責探查、發掘和安葬等工作。新加坡和平紀念碑於1967年2月15日落成揭幕,每年2月15日(淪陷日),這里都會舉行悼念死難的平民。新加坡抗日片《和平的代價》描述日軍佔領新加坡的艱苦日子,同時也敘述星華義勇軍的抗戰經歷,看了這部電視劇才對歷史人物比如陳嘉庚和林謀盛等人有更深刻的認識,也了解到南洋華人對抗日所做出的貢獻。邁向自治與合並1945-19631945年9月,英軍回到新加坡。軍管在隔年結束,海峽殖民地也正式解散,新加坡成為直轄殖民地。人民在戰後要求在政府中有更大的發言權。總督的權力被分散,一個由官方人士及被任命的非官方人士組成的顧問組成立,但非官方人士需獲任命。該體系於1947年7月變為兩個分開的行政及立法會議。1955年的選舉是新加坡歷史上第一次重要的政治事件,而且華人選民的數量首次大幅度增加。1959年,新加坡進一步取得自治地位。1961年5月27日,馬來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公布了想把新加坡、馬來亞、汶萊、沙撈越和北婆羅洲聯合起來組成聯邦。對此,約有7成的人投贊成票。於是,在1963年9月,新加坡脫離了英國的統治正式加入馬來西亞聯邦。新馬合並1963-1965合並後,新加坡開始和中央政府發生矛盾,對治國方針也有不同的看法。兩地政府第一次發生公開的矛盾是在1963年12月。李光耀批評馬來西亞的年度預算案沒有給予提升社會狀況足夠的預算。新加坡的商人也開始投訴中央政府歧視他們,沒有給他們和其他州屬一樣的利益,反而對他們實行固打制。雙邊經濟的矛盾在1964年12月,中央政府要求新加坡將上繳中央的稅收從4成增加到6成後升溫。當時馬來西亞財政部長說這是因為印尼的對抗活動而導致軍備預算案增加。同月,中央政府宣布將關閉新加坡的中國銀行的分行,原因是中國銀行在資助馬來亞共產黨的武裝活動。兩地在政治上也有沖突,1963年,由巫統、馬華和國大黨組成的聯盟黨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參加了新加坡州選舉。然而,聯盟黨不僅未添一席,原有的三個選區也被人民行動黨奪取。1964年9月,由於印尼特務的挑撥離間,新加坡又發生了嚴重的種族暴亂傷亡慘重。「馬來人至上」的觀念也逐漸走向了舞台的中心。非馬來人的政黨都公開表示反對「種族主義」 的信條。當時第一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擔心華人會主宰馬來西亞的政治及經濟環境,他認為,解決兩個族群沖突的最好辦法就是以華人為主體的新加坡獨立出去,以保證馬來族的統治。於是,以巫統為首的執政聯盟在國會緊急通過修改憲法,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將新加坡驅逐出馬來西亞。新加坡被迫獨立以後,島內的華人集體危機感成經濟奇跡原動力,人民開始靠著勤奮的打拚學會在逆境中求得生存。共和國1965至今
新加坡舉行慶典活動,紀念獨立48周年新加坡在建國後尋求國際承認,於1965年9月21日加入聯合國。同年10月新加坡加入英聯邦。1967年8月8日新加坡也協立東盟。作為一個蕞爾小國,世界對於新加坡是否能繼續存在表示疑問,除了主權糾紛,其它重要的問題包括住宅短缺,缺乏土地與天然資源。失業率當時高達12%。新加坡為了求存求活,開始一連串的措施來發展工業及經濟。於1961年設立的經濟發展局致力於實行國家經濟發展方針,重視製造業,裕廊工業區正式成立,並在加冷、大巴窯等地建立輕工業基地。為了吸引外資,政府決定給予外國企業優惠。同年,經濟發展局重組,裕廊鎮管理局以及新加坡發展銀行也在該年成立。工業化之迅速使得新加坡的製造業在十年內成為世界主要電子產品出口國。雖然新加坡的國內政治上的自由空間逐漸被壓制,經濟上卻取得高速發展,很快成為東南亞重要的金融和轉口貿易中心,成為當時的「亞洲四小龍」之一。與此同時,新加坡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住房、教育、交通等問題都得到解決。

Ⅵ 李光耀對新加坡的貢獻是什麼

李光耀為新加坡的國家獨立、經濟發展、社會建設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具體如下:

1.爭取新加坡的國家獨立。

1954年10月,李光耀成立人民行動黨,次年李光耀當選立法議院議員,開始與新加坡的共產黨合作爭取獨立。1961年李光耀為首的反共份子與黨內的親共份子決裂。1963年7月,李光耀在倫敦與馬來亞政府達成協議,雙方正式合並。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宣布獨立。

2.推動新加坡經濟發展。

獨立後李光耀積極推動經濟改革與發展,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強內政,成功使新加坡在三十年內發展成為亞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40年之內經濟平均增長了7%。在其任內,李光耀推動了開發裕廊工業園區、創立公積金制度、成立廉政公署、進行教育改革等多項政策,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3.擁護人才強國。

李光耀主張高薪養廉,以此來吸引社會人才並預防腐敗。在新加坡,如其它犯罪一樣,腐敗一方面由嚴厲的懲罰來預防,從鞭刑到死刑。作為一個國家來說,在新加坡你甚至都看不到警察,這意味著極大的成功。

4.推動新加坡與中國建交。

李光耀在70年代末開始與中國大陸交往,雙方都放棄了60年代時敵對的政策,1990年10月新加坡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推動中新關系友好發展。

5.推動新加坡社會文明建設。

李光耀發起反對隨地吐痰、嚼口香糖、喂養鴿子的運動,還禁止亂扔垃圾、在公共場所吸煙和說粗話臟話,並制定了嚴格的法律以及罰款標准。

(6)新加坡有什麼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李光耀的人物評價

正面評價

李光耀為新加坡的獨立及崛起做出卓越貢獻,被譽為「新加坡國父」。李光耀不僅是新加坡的開國元老之一,也是現今新加坡政壇極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在擔任新加坡總理的數十年間,他排擠政敵,對西方的批評置之不理,牢牢掌握政權,領導新加坡實現了政治獨立和經濟繁榮,把一個缺乏生機的城市國家變成了一個全球貿易和金融中心——新加坡已經成為僅次於日本的亞洲第二富國。

2000年12月7日,香港中文大學為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頒發了榮譽博士學位,稱其是近百年內最傑出的政治家之一,並形容他「以廉反貪」、「以法去亂」、「注重和平而避免沖突」、「協調種族而拘除仇視」、「帶領新加坡走向富強之路」等。

2005年5月17日,復旦大學授予82歲的李光耀名譽博士的學位,感謝他他對促進中新兩國關系發展所作出的貢獻。

由於李光耀祖輩均為客家人,故其本人亦被視作為客家族裔的傑出代表之一,被特別聘請為新加坡最大的客屬團體(組織)——新加坡茶陽(大埔)會館的永遠榮譽主席一職。

負面評價

李光耀在執政初期推行雙語教學,著重於死記硬背,是錯誤的方法,導致幾代人對華文失去興趣,斷送了華文教育在新加坡的發展。1980年,基於「英語至上」和「政治利益」,李光耀政府將大中華地區以外唯一的中文大學南洋大學關閉,華文教育的生存從此斷送。

Ⅶ 新加坡歷史沿革大概是怎麼樣的

早期歷史
公元3世紀,馬來人將新加坡的主島命名為蒲羅中,取意馬來半島末端的島嶼。後來,新加坡又被賦予海峽之邦的別譽,因而先有早期的華人移民以Selat (海峽)為本源,呼其作石叻。1330年,中國元代航海家汪大淵首次來到新加坡,並在所著《島夷志略》一書中將之稱為單馬錫,並留下了「近年速古台王朝曾派七十多艘兵船攻打單馬錫,一月不下」的記錄。1365年的《爪哇史頌》把新加坡叫做Tamusik,而繪制於1430年(明代宣德五年)的《鄭和航海圖》則稱新加坡為淡馬錫(海城)。一直到14世紀末,梵文名字Singapura(獅城)才首次出現。

英屬時期
1819-1942
18世紀中葉,英國正在擴張其在印度的版圖以及與中國的貿易。他們急需找到一個能夠讓其船隻停泊、維修的港口,以在與荷蘭人的貿易競爭中取得優勢。1818年末,總督斯坦福·萊佛士爵士在馬來半島的南端建立一個新的貿易港。1819年1月29日,萊佛士登陸新加坡本島,發覺此地擁有發展成為港口的優越條件,新加坡南部的水域寬敞很少風暴影響,附近的溪間也有充裕的水源提供飲用水。
最初新加坡隸屬於英屬印度殖民當局管轄。到了1820年,新加坡開始為大英帝國產生利潤。1824年,新加坡的殖民地地位進一步得到確立,2個新的條約正式簽署,並於1826年成為海峽殖民地。1832年,新加坡成為海峽殖民地政府的所在地。1867年4月1日,正式成為英國的直轄殖民地,由位於倫敦的殖民地辦公室直接管轄。20世紀初的新加坡從沼澤遍布的荒地,躍升成為第7大港口,她也成為英帝國極為重要的據點之一。

日據時期
1942-1945
日本空軍突然襲擊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由此打響。日本的目標是要通過攻佔東南亞來取得當地的天然資源,另外作為英國在東南亞的政治經濟中心,日本勢必拿下新加坡才能徹底把英國人趕出東南亞。
新加坡華僑人口密集,這里是南洋華僑抗日運動中心,陳嘉庚領導的「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僅抗日義捐一項,便發動東南亞八百萬華僑,為中國籌集了約合4億余元國幣的巨額外匯。此時落入虎口的新加坡華僑由於先前曾大力援助中國抗日,又組織義勇軍進行過英勇的抵抗,因而遭到日本的忌恨和瘋狂報復,星洲淪陷以後,日軍對新加坡華裔展開大規模的屠殺行動(新加坡大屠殺)以泄心頭之恨。
珍珠港事件隔天,日軍在馬來亞北部的哥打峇魯登陸,戰爭開始僅55天,日軍就佔領了整個馬來亞。1942年2月15日(春節),白思華中將向日本陸軍的山下奉文將軍投降後,日本將新加坡改名為「昭南島」,行政上稱作「昭南特別市」。同年2月18日至25日,為報復星華義勇軍和先前支持中國抗日的新加坡華人,日軍開展了以「大檢證」為名的肅清行動。日軍當局在多個地方設立「甄別中心」,他們的計劃是甄別所有介於18至50歲的華裔男性,將所有的「反日分子」鏟除,最後日軍抓走約二萬多人,當中絕大多數被帶到郊區或偏遠的海邊予以集體槍殺,剩下則被送到泰國做苦工。日軍還勒索南洋華僑,要華僑交出五千萬元俸納金,山下奉文當時給的理由是:「華僑支持重慶政府抗日,這筆俸納金,是你們向日軍贖罪的買命錢。」
由於資源嚴重缺乏,致使許多民眾不得不在自家花園里種植各種農作物來果腹。經歷了3年半的苦難,隨著日本的投降,新加坡人民無不高興,最終1945年9月12日,在政府大廈舉行了受降儀式。據不完全統計,在日本佔領3年半的期間,至少有5到10萬名新加坡華人慘遭殺害。為了安撫冤死的亡靈,新加坡和平紀念碑於1967年2月15日落成矗立在美芝路,紀念碑四面都有不同文字的銘文,中文部分這樣寫道:「一九四二年二月十五日至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八日,日軍佔領新嘉坡,我平民無辜被殺者,其數不可勝計。越二十餘年始得收斂遺骨,重葬於此,並樹豐碑永志悲痛。」
此後,新加坡每年都要在紀念碑旁舉行悼念和祭祀活動,以緬懷在二戰慘遭殺害的平民百姓。 對新加坡日治時期的歷史有興趣的話,請搜索新加坡電視劇《和平的代價》視頻。這部連續劇真實的反映出當年的境況,歲月無聲,人間有情,歷史決不容忘懷 ,陳嘉庚和林謀盛烈士等歷史人物和新加坡先輩的抗戰經歷和苦難使新加坡後人深為感動。

邁向自治與合並
1945-1963
1945年9月,英軍回到新加坡,1946年3月,軍管結束,海峽殖民地也正式解散。1946年4月1日,新加坡成為直轄殖民地。戰後的新加坡已經與戰前大不相同,人民要求在政府中有更大的發言權。總督的權力被分散,一個由官方人士及被任命的非官方人士組成的顧問組成立。該體系於1947年7月變為兩個分開的行政及立法會議。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地位。1961年5月27日,馬來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公布了想把新加坡、馬來亞、汶萊、沙撈越和北婆羅洲(沙巴)聯合起來組成聯邦。對此,李光耀決定舉行全民投票,最後71%的人投贊成票。在1963年,新加坡連同當時的馬來亞聯合邦、砂拉越以及沙巴共組成立馬來西亞聯邦脫離英國的統治。

新馬合並
1963-1965
合並後,新加坡開始和中央政府發生矛盾,對治國方針也有不同的看法。新馬政府第一次發生公開的矛盾是在1963年12月21日。總理李光耀批評馬來西亞的年度預算案沒有給予提升社會狀況足夠的預算。新加坡的商人也開始投訴中央政府歧視他們,沒有給他們和其他州屬一樣的利益,反而對他們實行固打制。雙邊經濟的矛盾在1964年12月,中央政府要求新加坡將上繳中央的稅收從40%增加到60%後升溫。當時馬來西亞財政部長陳修信說這是因為印尼的對抗活動而導致軍備預算案增加。同月,中央政府宣布將關閉新加坡的中國銀行的分行,原因是中國銀行在資助馬來亞共產黨的武裝活動。
兩地在政治上也有沖突,1963年,由巫統、馬華和國大黨組成的聯盟黨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參加了新加坡州選舉。然而,聯盟黨不僅未添一席,原有的三個選區也被人民行動黨奪取。1964年9月,由於印尼特務的挑撥離間,新加坡又發生了種族暴亂。印尼特務將一名馬來族三輪車夫謀害後逃走,馬來人認為是華人乾的,所以展開報復行動,結果雙方死傷慘重。 「馬來人至上」的觀念逐漸走向了舞台的中心。非馬來人的政黨都公開表示反對「種族主義」 的信條。1965年5月,新加坡行動黨和其他主要的反對黨主張以「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的民族平等方式來取代「土著優先」的保護土著政策。行動黨與巫統的政治較量更在1964年7月及9月兩次引發新加坡種族騷亂。最後,首相東姑阿都拉曼以避免局勢惡化為由,在1965年8月7日要求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於是,8月9日,以巫統為首的執政聯盟在國會緊急通過修憲,國會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將新加坡驅逐出聯邦,小島無奈被迫獨立。

新加坡共和國
1965至今
在獨立建國後,新加坡尋求國際承認,於1965年9月21日加入聯合國。同年10月新加坡加入英聯邦。1967年8月8日新加坡也協立亞細安(東盟)。作為一個蕞爾小國,世界對於新加坡是否能繼續存在表示疑問,除了主權糾紛,其它重要的問題包括住宅短缺,缺乏土地與天然資源。失業率當時高達12%。
為了求存求活,新加坡開始一連串的措施,發展工業及經濟。於1961年設立的經濟發展局致力於實行國家經濟發展方針,重視製造業,裕廊工業區正式成立,並在加冷、大巴窯等地建立輕工業基地。為了吸引外資,政府決定給予外國企業優惠。同年,經濟發展局重組,裕廊鎮管理局以及新加坡發展銀行也在該年成立。
工業化之迅速使得新加坡的製造業在十年內成為世界主要電子產品出口國。雖然新加坡的國內政治上的自由空間逐漸被壓制,經濟上卻取得高速發展,很快成為東南亞重要的金融和轉口貿易中心,成為當時的「亞洲四小龍」之一。與此同時,新加坡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住房、教育、交通等問題都得到解決。

Ⅷ 誰知道方壯璧、李光耀與新加坡的近代史之間的關系

方壯璧是馬來西亞共產黨在新加坡的代理人,而李光耀在新加坡獨立後全面打擊左派共產黨,詳細看下文:
一九四八年英國人血腥鎮壓馬共時需要大量兵員,因此到處抓壯丁當兵,許多華人家庭為了避免孩子當兵,紛紛把孩子送到中國留學;此外,許多被英國人懷疑是馬共支持者的華人也被扣留並遣送到中國,這種情況直到五十年代中國拒絕接受被遣返的馬國人才停止,無論是逃避兵役或被遣送到中國者,他們都在新中國成立後無法再返回馬國,遠離家人,兩地相思。
在馬來亞出生的陳文祥在五十年代因父母擔心他被英國拉去當兵,被偷偷的送到中國留學,結果當馬國獨立後全面切斷人民訪問中國時,陳文祥變成有家歸不得的「亞細亞孤兒」,家人無法前往中國探訪他,他也無法與家人團聚。七十年代馬中建交後,馬國有限度的允許人民訪華,他的哥哥隨著旅遊團回鄉探親,兩兄弟才有機會見面。可是,他還是不能回返馬國,直到九十年代馬中關系正常化,他才能重新踏上他的出生地,不過這個時候已經相隔將近半個世紀。
現年七十一歲的李其木(方山)是新加坡人,他與許多第一及第二代新加坡人一樣出生在中國。年幼時因家庭貧困,父親被迫離鄉背井,到南洋謀生。一九四七年中國國共戰爭激烈,年僅九歲的他跟隨母親逃難到新加坡,隨後就在新加坡落地生根,故鄉變成很遙遠的地方。
上世紀六十年代,他進入東南亞唯一的中文大學南洋大學,與許多同學一樣深受左翼思想的影響,並因此投入革命運動。在李光耀政府對左派及馬共展開全面的鎮壓行動中,他與地下組織同志逃離新加坡,最後逃抵馬泰邊境的森林,成為游擊隊員,從此與家人失去聯系。一九八九年馬共與馬泰政府簽署和平協定後,他與新加坡籍的游擊隊員雖然想要回返新加坡與家人團聚,可是因新加坡政府提出的「苛刻」條件,他決定不回返新加坡,而是追隨馬來西亞籍的太太定居在馬國。馬國讓他以旅遊簽證在馬國定居,新加坡卻要他答應條件才能回返,李其木對此非常不是滋味。目前仍有逾三十名新加坡籍馬共游擊隊員滯留在馬泰邊境,包括曾任新加坡議員的黃信芳。
雖然新加坡目前與中國關系密切,可是這些受到新中國成立影響而擁抱左翼思想的新加坡人,他們還是有家歸不得,也沒有得到中國的協助,成為「亞細亞孤兒」。一些新加坡游擊隊員帶著遺憾離開人間,這包括被李光耀形容為馬共在新加坡的「全權代表」方壯璧,至於仍活著的人,他們快速衰退的軀體則在與時間競賽,等待奇跡的出現。
一九四九年中共擊敗國民黨成立新中國,對馬來半島產生極大沖擊,也加劇當地的親共左翼及親英國人的右翼的博弈。由於對赤化的憂慮,英國人在馬來半島對左翼加強鎮壓,同時也對半島人民與紅色中國的交往給予阻礙,而懷有濃厚中華情意結的左翼卻展開反擊行動,南洋大學就在這種國際大環境下誕生。
在新中國成立後,國民黨撤退到台灣後為了爭取海外華僑的支持,在美國的資助下,提供金錢援助鼓勵海外華人到台灣留學。由於政府的禁止,長期以來到中國大陸留學的半島華人在失去留學的基地後,被迫轉到台灣留學,而南洋大學則是取代中國讓左翼南洋華人留學的學府。
一九五三年,新加坡著名僑領陳六使號召半島華人社會設立一所華文大學,個人也捐出五百萬新元,他的行動即刻獲得華人社會的熱烈回應,小販、小商、三輪車夫、司機及勞動階級以各種形式支持,南洋大學很快就在一九五五年成立。南大不僅成為東南亞最重要的中文大學,也成為左翼力量的重鎮,因此成為英國人及親英國的馬新政府的眼中釘。半島左右翼的博弈使南大成為雙方必爭的據點,華文教育也被新加坡政府視為是左翼的溫床,因此面對被鏟除的命運。南大成立後與政府的斗爭從不間斷,最終也導致陳六使被新加坡政府吊銷南大理事會主席及公民權。一九八零年新加坡政府把南大與新加坡大學合並,南大因而成為歷史。由於重英輕華及強烈的反共立場,被當局與共產主義劃上等號的華文也成為被打壓、被邊緣化的語文,英文成為新加坡的主導語文,受華文教育者被排除在主流外。
一九四九新中國的成立也使馬來半島失去了重要的華文教育資源。半島的華校師資、課本在此前皆來自中國,新中國成立後,師資幾乎中斷,課本也被本土化,半島的華文教育的中國影子逐漸淡化

Ⅸ 新加坡萊福士介紹

對新加坡人來說,湯姆-史丹福-萊佛士爵士是一個十分熟悉的名字。他對新加坡的開辟、建設和長遠規劃等做了相當多的努力並立下不朽的功績,讓新加坡從一個落後的漁村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商港。直到今天,他的名字,他的形象都還深深地刻劃在許多新加坡人的腦海里,新加坡許多建築物、機構以他的名字命名,如萊佛士書院、萊佛士醫院、萊佛士酒店、萊佛士坊和實丹福路等。當然,在英國人眼中,他卻是大英帝國殖民主義的擁護者與偉人。

現在,就讓我們對這位新加坡近代偉大的人物做個介紹:

1781年7月6日,萊佛士誕生於西印度的一個船上,他的父親是個船長,家境並不富欲,因此,他沒有受到完整、系統的教育。14歲時,他擔任東印度公司的書記。萊佛士對工作認真,通過自修苦讀,他也掌握了廣博的知識。

1805年,萊佛士24歲,升任檳城助理秘書。同年,和一位大他十歲的寡婦結婚,他這種舉動,引起許多英國人的猜疑。原因是他的太太不是真正的英國人,年紀又大,和萊佛士不相配,但這並不影響他們夫婦的感情,反而促使他們發奮圖強,努力做個上流社會的人物。

當時的英國正積極擴張在東南亞的殖民帝國主義,而馬六甲也由荷蘭轉為英人管轄,萊佛士對殖民帝國抱有野心,為了熟悉個殖民地的內情,他努力學習馬來語,他的馬來文老師就是文西阿都拉的父親。萊佛士勤於和馬來人接觸,探知馬來人的社會內情,漸漸成為一個馬六甲海峽通,並深得當地的馬來人尊敬。後來他建議把馬六甲做為英國的軍事基地,他本身也因常年奔波努力,健康出現問題,都在馬六甲養病。

除了本身好學之外,他也擁有相當的洞察力和遠見,以及與各階層溝通的手腕,加上他對人的尊重,笑容且談吐溫文爾雅有禮,喜歡幫助別人,同情窮苦,深得人心,值得一提的是他卻最怕榴槤味道。他對殖民地各族人們的思想個性都能掌握了解。如觀察了解到馬來人的庸散習俗,華人、印度人的勤勞本性以及思想個性,還有阿拉伯人的富有和善於經營等。因此,在策劃發展新加坡時採取了許多相適應的措施。

萊佛士也勤於調查舊事,尤其以地方的歷史淵源和古代習俗為對象。他喜歡研究政治、歷史,法律,名人逸事。阿都拉常看到他沉思於幽靜的地方,一旦處理事情時,非常投入,不發一言,追根究底。

他的一些重要事跡如下:

1807年,到馬六甲養病,期間努力學習馬來文,了解馬來人民社會內情,這時期成為他人生的轉捩點,他開始展現經營東南亞的才華。

1810年,萊佛士奉召去加爾各達,受委為印度大總督駐東方特派員。同年10月奉命統籌英軍遠征爪哇的先導工作。

1811年,指揮英軍攻取爪哇成功,被保舉為爪哇總督。任職期間有許多建樹,如廢除奴隸,土地國有,招攬學術專門人才。

1814年,夫人病逝。

1816年,返英,被任命為明古連總督。

1817年,再娶妻。並任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1819年,為尋找新的根據地,於1月28日,乘巡洋艦抵達棋樟山,29日登陸新加坡,與天猛公另立東姑朗為柔佛蘇丹,並與之訂下友好同盟條約,計劃開擴新加坡,宣布為自由港。他在新加坡作了一些整頓,以新加坡河為經濟命脈,宣布新加坡為自由港,使之恢復成為一個繁榮的港口。並對市區建設規劃了藍圖,劃分華人區(大坡),馬來人區(小坡)歐洲人和阿拉伯人區(美芝路),使各族和睦相處。此外,他也協助制定新加坡法律,控制煙,豬肉,嚴禁賭博等。

1823,卸下明古連總督。

1824年,乘「榮譽號」回英,不幸途中遇火,許多家產、收藏付之一炬。

1826年,45歲的萊佛士病逝。

Ⅹ 新加坡歷屆總理

新加坡自1959年至2020年8月,前後歷三屆總理,分別為李光耀(在任總理1959年6月3日-1990年11月28日,其中1959年6月3日-1965年8月為新加坡自治邦總理);吳作棟(在任總理1990年11月-2004年8月);李顯龍(在任總理2004年8月)。

新加坡總理是新加坡共和國的政府首腦,同時也是新加坡共和國的最高行政首長。從1963年9月16日-1965年8月9日新加坡的最高行政首長是新加坡州首席部長。

(10)新加坡有什麼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新加坡歷任總統:

1、尤索夫·賓·伊薩克1965年8月9日-1970年11月23日;代總統楊錦成1970年11月23日—1971年1月2日。

2、本傑明·亨利·薛爾思1971年1月2日-1981年5月12日;代總統 楊錦成1981年5月12日—1981年10月23日。

3、琴加拉·維蒂爾·德萬·奈爾1981年10月23日—1985年3月28日;代總統黃宗仁1985年3月28日—1985年3月29日;代總統楊錦成1985年3月29日—1985年9月2日。

4、黃金輝1985年9月2日—1993年9月1日。

5、王鼎昌1993年9月1日—1999年8月31日。

6、塞拉潘·納丹1999年9月1日—2011年8月31日。

7、陳慶炎2011年9月1日—2017年8月31日;代總統約瑟夫·比萊(2017年9月1日—2017年9月14日。

8、哈莉瑪·雅各布2017年9月14日至今。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94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38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034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93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52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34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987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847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14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