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看新加坡 » 新加坡紅包是怎麼來的

新加坡紅包是怎麼來的

發布時間: 2022-05-27 09:15:56

⑴ 新加坡過年的風俗和我們中國有哪些不同

新加坡華人過年習俗:傳統與現代並存新加坡華人約佔全國人口的75%,他們向來都非常重視中國農歷新年。因此,新加坡華人的新年活動與飲食等習俗呈現出非常鮮明的特點,既保留著濃郁的傳統風俗,又富有強烈的現代氣息。 新年活動 「恭喜發財,紅包拿來!」在新春佳節,長輩給晚輩壓歲錢的習俗古已有之。古詞曰:「兒童行禮說辭歲,長輩分他壓歲錢。一見簇新原辮子,磕頭領去喜連天。」新加坡華人如今仍保留著這一傳統習俗。每當新年臨近,新加坡人都會到附近銀行換取價值為2新元到20新元(1新元約合0.709美元)不等的新鈔,等到除夕夜或新年期間,裝入印有圖案及寫有吉祥祝願詞的紅包之中,再分送給自己的兒孫或其他前來拜年的孩子,壓歲錢從5新元、10新元和20新元不等。沒有結婚的年輕人不用給孩子紅包,但結了婚的人就需要給自己有關系的晚輩紅包。現在,一些有能力的晚輩也不忘行孝心,在新春佳節之際給辛苦養育自己的父母送上一個紅包,或是請父母去餐館享用美味佳餚,或是送他們去國外休閑旅遊。 隨著時間推移,今天的紅包內容當然是花樣百出,裡面可以是購物禮券、銀行禮券,也可以是地鐵車資卡、紀念郵票或錢幣等。總之,目的是能夠讓收紅包者善加利用,同時祝願他們歲歲平安,事事順利。 早在過年前,新加坡華人會將住家徹底打掃干凈,進行稱之為「春節大掃除」的宏偉工程。此後,就會購買各種新年飾品,如財神、門神和春聯等,而今年有關老鼠圖案的金色與紅色裝飾物特別暢銷。同時,他們也會到花店仔細挑選自己喜愛的諸如寓意大吉大利的柑橘樹、象徵開運聚財的開運竹、具有吉祥與發財之意的菊花、象徵財源滾滾的金錢樹等。 在新春期間,華人依然保留走親戚、互道吉祥的習慣。大年初一,兒子兒媳和孫子輩都要向父母和爺爺奶奶拜年,女兒女婿和外孫輩則是初二上門道賀。當然除了紅包外,也會送一些諸如寓意大吉大利的柑橘水果與花卉等。 春節飲食 年夜飯也叫團年飯、團圓飯,是華人新春期間最為重視的一頓飯。它既是一次家庭成員的大團圓,也是一次品嘗美食的好機會。因此,這頓飯不但豐盛而且講究寓意。 新加坡華人以中國福建人和廣東人居多,也有部分海南人和客家人。潮州人過年少不了鹵味,客家人少不了豆腐,海南人則一定要吃雞和寓意久久昌盛的韭菜。魚象徵吉慶有餘,自然是華人必不可少的一道菜。現在許多新加坡華人新年也開始吃火鍋,方便實惠,另外火鍋也叫圍爐,這與過年吃團圓飯的說法也甚是貼切。 新加坡華人中也有一些中西合璧的特殊文化。這些人非常重視春節。他們製作的新年食品有寓意「旺來」的黃梨撻,祝福人們步步高升的九層糕,象徵家人「粘」在一起的糯米類食品等。 在新加坡,春節最為獨特的一道菜是「撈魚生」,即切成一片片的新鮮生魚肉配以瓜絲、水果絲和各類蔬菜,再加上蜂蜜等,大家圍坐在一起,一邊用筷子將各種美味高高夾起,一邊用廣東話說「撈起(喜)!撈起(喜)!」,借著「撈喜」的諧音祝福來年事業發達。 現在,隨著餐飲業的發達,許多新加坡華人都會到餐館享用年夜飯,也有叫餐送到家的。為迎合農歷新年,新加坡的餐館與酒店紛紛推出精美的各式菜餚:如「喜悅祥和宴」「富貴滿堂宴」「駿業宏圖宴」「恭賀成功宴」等,價格的尾數也多取與「發」的諧音8。今年獅城最昂貴的團圓飯是由位於烏節路的華亭餐館推出的價格為5888新元的豪華大餐,用料來自澳大利亞、智利與印度等國。

⑵ 世界上還有哪些國家有發壓歲錢或紅包的習慣。

壓歲錢,牽系著一顆顆童心,也蘊藏著天下父母殷殷之心。中國內地:讓人歡喜讓人憂的壓歲錢
過年給孩子壓歲錢,在中國流傳了幾千年。壓歲錢從最初的只是類似錢幣的吉祥物,到現在的流通貨幣,數量也一路水漲船高。城市裡的孩子每年壓歲錢就是一筆不小的收入,少則三、五百,多則成千上萬。孩子們高興了,大人們去擔憂了。給得多了,自己承受不起;給得少了,落人口舌。壓歲錢,某種程度上已經演變為成人交際的砝碼。
不僅如此,對自己孩子收到的壓歲錢,家長也是心驚膽戰,該不該回收?收了怕孩子不高興,年節失睦;不收又怕孩子大手大腳亂花,得不償失。壓歲錢,憑添了父母多少煩惱。
澳門:年初一發「利市」,大人小孩都有份
澳門人過年是從臘月二十八開始的,臘月二十八日在粵語中諧言「易發」,商家老闆大都在這歲晚之時請員工吃"團年飯"以示財運亨通,吉祥如意。而到大年初一這天,澳門人講究「利市」,「利市」即紅包,這天老闆見到員工,長輩見到晚輩,甚至已婚人見到未婚人都得給「利市」。「利市」純粹是以示吉利。

台灣地區:年齡不同,給法各異
台灣地區,年夜飯吃過之後,便是長輩們給子孫贈送"壓歲錢"的時候,給法頗具特色:年齡大的孩子,其"壓歲錢"是用紅紙預先包好遞到他們手裡的;而年幼孩子的"壓歲錢",則是大人們事先用紅線繩纏好並系成一個小套環,套在他們頸項上的。形式不同,寓意一樣,都是希望兒孫們在新的一年裡逢凶化吉,遇難呈祥。

日本:小學生人均壓歲錢2.5萬日元
日本小學館出版社1月15日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今年新年日本小學生收到的壓歲錢平均為25,293日元(約合人民幣1634元)較去年增加了766日元。此項調查已進行了5次,而今年是首次突破2.5萬日元大關。在關於壓歲錢用途的多項選擇中,回答「購買游戲軟體」的比例高達39%,連續4年位居第一。

新加坡:最吝嗇的壓歲錢
在新加坡過年極其輕松,人情往來、賀歲拜年、請客送禮都十分簡單。上門拜年,多是兩個柑桔象徵吉利,也發壓歲錢,但是新加坡家長給孩子派發 「紅包」,數量多而分量輕。他們給的對象是孩子加未婚的男女青年。不論是有親情關系的孩子和青年男女,還是沒有親情關系的孩子和青年男女,只要在節日里問候、來往都給「紅包」。
然而,打開「紅包」抽出的是一張貳元票面的新幣、或兩張貳元票面的新幣,最多是十元。節後,孩子們互問的是你拿了多少個「紅包」,而不問你拿了多少壓歲錢。新加坡人說:「紅包」的作用只在於給孩子節日的氣氛,增加家庭的溫馨,是區別其它節日的一項內容。」

韓國:不發紅包發「白」包
韓國把春節叫「舊正」,與新年稱「新正」相對應。大年初一,舉行了鄭重庄嚴的「祭禮」,吃完大年初一的第一頓「歲餐」(韓國把新年期間的任何食物都叫「歲餐」)——「米糕片湯」之後,就要開始舉行「歲拜」,家中晚輩此時要向父母長輩拜年磕頭,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祝福父母健康長壽。此時長輩要把包好的「壓歲錢」給晚輩。和許多國家習慣送「紅包」,認為紅色代表喜慶吉祥不同,韓國壓歲錢用白紙包,因為古代的韓國人崇尚太陽和純潔的白色,認為白色象徵潔凈、清晰,這也正是韓國艱朴、清純的白表文化的表現之一。

義大利:女妖帶來壓歲錢
義大利人在除夕的夜晚要把家裡不需要的物品扔到院子里或乾脆扔到野外去,據說這樣會在新的一年裡給家裡帶來幸福。此外,人們總在這時給孩子們講關於女妖的童話故事,說女妖偷偷地從煙囪鑽進屋裡,給孩子們送來了壓歲錢和禮物,然後放在他們的鞋子里。在這里,女妖行使著聖誕老人的職責。

法國:趁著清醒發壓歲錢
法國的新年本來是每年4月1日,直到1564年,國王查理九世才把它改作1月1日。1月1日一大早,父母就會趁著自己還沒有醉酒,清醒地時候給孩子發「壓歲錢」,以表示對子女的關愛。因為到了這天晚上,法國人要合家團聚,圍桌痛飲香檳酒,按照傳統,這一夜每個家庭都要喝掉所有的藏酒,以避免來年有厄運;所有的人都應該喝得酩酊大醉,這樣新一年才會有新開始。

朝鮮:壓歲錢發給稻草人
朝鮮人在新年時,家家戶戶貼對聯和年畫。有的人家在門上貼上壽星或仙女的畫像,祈求上天保佑,驅走鬼魅,賜給幸福。元旦黎明,人們把一些鈔票塞進了除夕預先紮好的稻草人中,扔到十字路口,表示送走邪惡,迎接吉祥福星。黃昏,人們又將全家人一年中脫落的頭發燒掉,祝願家人四季平安。元旦日少女們頭戴一種麻制的帽子,稱為「福巾」,身穿帶花紋的五色綵衣,進行盪鞦韆比賽。她們以一處樹花為目標,看誰先踢到或咬到為勝。也有在高處掛上銅鈴的,以先碰響者為冠軍。

希臘:壓歲錢藏在蛋糕里
在每年的一月一日,是希臘民間傳統的年節。元旦,家家戶戶都要做一個大蛋糕來慶祝。做蛋糕時,主人會把壓歲錢(通常是一枚銀幣)放入其中,誰吃到了它,就意味著誰是那一年最幸運的人。

蘇格蘭:壓歲錢丟門口
蘇格蘭人在元旦前夕,家家戶戶門前都會放著一些金錢,沒人看守,盜賊和乞丐在這天晚上,看見了也不動分毫。因為當地風俗,新年前夕,先把金錢放在門外,翌日新年降臨,大清早打開門時,就看見門口有金錢,取其「一見發財」之意。

西班牙:人人攜枚壓歲錢
西班牙人在新年前夕,所有家庭成員都團聚在一起,以音樂和游戲相慶賀。午夜來臨,十二點的鍾聲剛開始敲第一響,大家便爭著吃葡萄。加果能按鍾聲吃下 12顆,便象徵著新年的每個月都一切如意。元旦這天,最忌孩子們罵人、打架和哭啼,認為這些現象是不祥之兆。所以,元旦之日大人總是盡量滿足孩子們的一切要求。同時,這天不論大人小孩人人身上必攜一枚金幣或銅幣以示吉祥。

⑶ 新加坡在春節有哪些風俗和我們相似或不相似

我剛從新加坡回來。
在那裡過了兩個新年,說起不同來到是還真沒什麼不同的,因為畢竟早期在新加坡的還是一些華人移民過去的,所以咱們這里有的一些習俗當地也是存在的,只是隨著時代的改革和變遷,新加坡當地的外來人口逐漸增多,所以也就收容了一些其他風俗的特色和自己當地的改革。
對於三十尺餃子,新加坡也是有吃的,如果家裡有老人是中國祖籍,那麼他們一定會做的,如果家裡沒有老人了,那也許這個習俗也就隨之淡忘了吧。
對於放鞭炮這個可就截然不同了,春節的時候咱這邊家家都要放的,但是在新加坡只有CITY HALL (也就是市中心)才會有統一的煙花,自己家裡是不允許的,因為新加坡是一個相當干凈且文明的社會。
其實對於新年,新加坡的教堂可能是最熱鬧和最喜慶的地方了吧。在那邊過的兩個新年我可是都有去的。
以上均為自我感受,供你參考吧。

⑷ 新加坡的風俗文化有哪些

1、語言

新加坡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擁有4種官方語言,即英語,馬來語,華語和泰米爾語。基於和馬來西亞的歷史淵源,《新加坡憲法》明定馬來語為新加坡的國語,主要是尊重新加坡原住民所使用的語言。

2、文字

新加坡官方使用與中國大陸一致的簡體漢字。但在1969年至1979年間曾短暫擁有自己的漢字簡化標准,民間以簡體字為主但偶爾也會出現繁體字與簡體字混用的現象。新加坡的官方文字為英文。

3、傳承

早期離鄉背井到新加坡再創家園的移民者將各自的傳統文化帶入新加坡,各種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不僅創造了今日多民族的和諧社會,也留下了豐富的多元化文化特色。中華文化精髓也深深影響著新加坡的生活形態。


(4)新加坡紅包是怎麼來的擴展閱讀:

新加坡的佛教與道教

新加坡佛教是全國第一大宗教,約占人口的33%。新加坡境內寺廟林立,屬於北傳佛教的寺院超過一百五十所,南傳上座部佛教寺院約有二十餘所,當中新加坡雙林寺既是新加坡第一座寺。

新加坡道教佔了人口的11%,境內合共有大小廟宇300餘間。早年南來謀生的華人移民帶來了他們的宗教信仰與習俗,潮僑和閩幫所創建的粵海清廟和天福宮還收藏有光緒帝御賜的墨寶。

他們也獲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遺產保存獎狀。 此外四馬路觀音堂也是新加坡香火最鼎盛的廟宇之一。

⑸ 紅包的由來

紅包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悄悄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凶為吉。此外,還有一種名副其實的壓歲錢,是由晚輩給 古代壓歲錢
老人的,歲,就是年歲,歲數,壓歲,意在期盼老人長壽。 關於壓歲錢,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來用手去摸熟睡著的孩子的頭,孩子往往嚇得哭起來,接著頭疼發熱,變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這天亮著燈坐著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心肝寶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銅錢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著了,他們就把八枚銅錢用紅紙包著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邊,夫妻倆不敢合眼。半夜裡一陣陰風吹開房門,吹滅了燈火,「祟」剛伸手去摸孩子的頭,枕頭邊就迸發道道閃光,嚇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倆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以後大家學著做,孩子就太平無事了。 另有一說源於古代「壓驚」。說是太古時有一種凶獸叫「年」,隔365日後之夜,就要出來傷害人畜、莊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則以燃竹響聲驅「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為「壓驚」。 年久日深,便演變為以貨幣代食物,至宋便有「壓驚錢」。據史載,王韶子南陔,因被壞人背走,於途中驚呼,才被皇車所救,宋神宗即賜了他「壓驚金犀錢」。以後才發展為「壓歲錢」。[3]
歷史
紅繩穿錢 紅繩穿錢
最早的壓歲錢出現於漢代。最早的壓歲錢也叫厭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種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為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這種錢幣形式的佩帶物品最早是在漢代出現的,有的正面鑄有錢幣上的文字和各種吉祥語,如「千秋萬歲」、「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鑄有各種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斗劍、星斗等。 唐代,宮廷里春日散錢之風盛行。當時春節是「立春日」,是宮內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間並沒有這一習俗。《資治通鑒》第二十六卷記載了楊貴妃生子,「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之事。這說的洗兒錢除了賀喜外,更重要的意義是長輩給新生兒的避邪去魔的護身符。 宋元以後,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稱為春節。不少原來屬於立春日的風俗也移到了春節。春日散錢的風俗就演變成為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是這樣記載壓歲錢的:「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到了明清時,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串著賜給孩子。紅紙包錢 民國以後,則演變為用紅紙包一百文銅元,其寓義為「長命百歲」,給已經成年的晚輩壓歲錢,紅紙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徵著「財源茂盛」、「一本萬利」。貨幣改為鈔票後,家長們喜歡選用號碼相聯的新鈔票賜給孩子們,因為「聯」與「連」諧音,預示著後代「連連發財」、「連連高升」。壓歲錢的風俗源遠流長,它代表著一種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它是長輩送給孩子的護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裡健康吉利。

⑹ 想知道各國壓歲錢的習俗急!!

派"紅包"是華人新年的一種習俗,華人喜愛紅色,因為紅色象徵活力、愉快與好運。

派發紅包給未成年的晚輩(根據華人的觀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願和好運帶給他們。紅包里的錢,只是要讓孩子們開心,其主要意義是在紅紙,因為它象徵好運。因此,在分派紅包的長輩面前打開紅包,是不禮貌的做法。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凶為吉。清人吳曼雲《壓歲錢》的詩中雲:"百十錢穿綵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由此看來,壓歲錢牽系著一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

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餞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慣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⑺ 新加坡新年的習俗都有哪些

● 站在凳上撈魚生
新加坡人在過年時,必須要吃一道稱為「魚生」(Yu Sheng)的菜。象徵新的一年風生水起、好運旺旺來。這道菜其實是魚和菜蔬分別盛在圓碟子里,撒上胡椒和調味品,用筷子攪拌各種配料然後進食。這道菜的重點在於如何吃這道「魚生」,當然不只是將菜夾起來往嘴裡送那麼容易,所有人得將魚片、配菜高高地撈起來(廣東話稱為lo hei)吃掉,這樣來年就可以事事順利、步步高升——舉得越高,運氣就越好。新加坡人一向以有禮貌著稱,但如果春節期間,你在新加坡的餐廳里,看見一群人站在椅子上把筷子舉得老高在吃,千萬別覺得太奇怪,這是新加坡的節日習俗,不妨也站到凳子上也為自己求個好彩頭。
● 兩個桔子拜大年
桔子作為新年禮物。這一點可能是新加坡獨有的春節特色。新加坡保留春節期間拜訪親友的習慣,一般來說,大年初一,晚輩拜訪長輩。初二以後,同輩互拜,但與中國不同的是,即便拜訪的人是長輩或上司,人們上門攜帶的禮物不但相同,也非常之輕,是什麼呢?兩個桔子。
● 大人給小孩發紅包
每當大年夜全家齊聚,吃完團圓飯後,一個重要的節目就開始了,那就是向晚輩發放紅包。新加坡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結了婚的人要給沒有結婚的人(沒有結婚的人無論多大都算小孩)送紅包。
送灶神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是道教徒的重要節日,這天灶神回天庭向玉皇大帝報告人間的事情。人們都希望灶神上天說好話,因此這一天道教徒特別准備了豐盛的供品拜祭灶神。

⑻ 新加坡鼓勵民眾線上發紅包,這樣做會有哪些好處

新加坡鼓勵民眾線上發放紅包,這是因為不久之後,將會迎來我國和許多華人華僑地區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在這個節日當中,人們都長都會有一個發紅包的習俗,紅包是一種非常幸運的象徵。所以發紅包的時候也是代表著張祝福給許多的小朋友以及年輕的一輩。但是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導致人們的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種影響所帶來的危害是由於新冠病毒的傳染性較高所導致的。因此,在發紅包的時候就會有人去密集的現象出現。正是因為如此,新加坡政府才鼓勵民眾通過線上發紅包的方式,以避免人員之間的接觸。避免接觸能夠降低新冠病毒的感染幾率,同時也能減少政府的人力物力支出。

在面對疫情的時候,我們應當盡可能的按照防控措施,減少對於疫情的接觸。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應對疫情所帶來的危險。新冠疫情的可怕之處就在於其高傳染性。因此,避免人群密切接觸才是防治疫情最好的方法。

⑼ 新加坡的春節習俗與我國有哪些不同

1.新加坡吃魚生(撈魚生,把粉絲,魚生,胡蘿卜,各種肉類撈在一起),中國吃餃子(新加坡不吃)。
2.新加坡拜年帶倆橘子,到一戶時和戶主交換。中國……僅僅是團拜,然後分戶拜年聊天。
3.中國的掃塵,不僅大掃除,還要把紅包從屋內掃出,然後讓小孩搶(這個現在少見了很多),新加坡則是象徵地打掃一下。
4.中國辦春晚,新加坡不辦(主要是還有馬來人、印度人等),但過年有一些頻道免費(平時頻道要買),通過電視看。
5.新加坡放鞭炮是政府在河邊放,個人不放。
6.新加坡由於有許多人不是中國人,因而不少人是不過春節的,不像中國,人人都過。
7.…….你的懸賞分太少,不說了,夠簡潔全面吧?這也是我的作業……跟你分享了

⑽ 紅包的歷史是什麼

紅包(壓歲錢)(Red Packets),在廣東港澳台等地亦稱之為「利是」 名詞 包著錢的紅紙包兒;用於喜慶時饋贈禮金。現在也泛指獎金、賄賂他人的錢。

派「紅包」是中國新年的一種習俗,中國人人喜愛紅色,因為紅色象徵活力、愉快與好運。 派發紅包給未成年的晚輩(根據中國人的觀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願和好運帶給他們。紅包里的錢,只是要讓孩子們開心,其主要意義是在紅紙,因為它象徵好運。因此,在分派紅包的長輩面前打開紅包,是不禮貌的做法。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凶為吉。清人吳曼雲《壓歲錢》的詩中雲:「百十錢穿綵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由此看來,壓歲錢牽系著一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 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錢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慣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送「紅包」和收「紅包」,是華人長久以來的傳統習俗。 派「紅包」是華人新年的一種習俗,華人喜愛紅色,因為紅色象徵活力、愉快與好運。 紅包文化原先是出自於中國人禮尚往來的一種正常人際關系,體現和諧相處的友好情結。過去幾百年以迄於今,紅包往來從本質上來說,還是以這個意義居多。

不過送紅包更為普遍的意義,一是給晚輩一種「關愛」,壓歲錢、生日祝願都含有平安吉祥的寓意;二是婚嫁喜慶「有喜當賀」的禮儀,以及親友初會、相聚互饋祝願的表示;再一種則是完全出自內心感戴之情的酬謝。 而回饋他人辛勞,給喜娘、道士、僧尼、轎夫、吹鼓手、車夫等等的紅包,一般又叫作「花彩」,今天則是「小費」。應該說紅包文化除了體現中國人注重禮尚往來外,還有受惠不忘施予者,也有不敢忘恩負義的心態。 全球七大洲,凡有華人的地方,紅包文化都赫然存在,並堂而皇之。旅居海外的華人返鄉省親祭祖時,例行都要給親友族人送紅包。由於人有親疏,禮分厚薄,所送出的紅包也就有大、中、小三檔,見什麼人發什麼紅包,這也是紅包文化的一個特徵。 派發紅包給未成年的晚輩(根據華人的觀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願和好運帶給他們。紅包里的錢,只是要讓孩子們開心,其主要意義是在紅紙,因為它象徵好運。因此,在分派紅包的長輩面前打開紅包,是不禮貌的做法。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在異國他鄉,一些與華人有往來的其它族裔朋友,對華夏的紅包文化也是隨俗例行,民間如此,社區、公司也奉行如儀。 上世紀最後一個龍年春節,時任舊金山市長的布朗,正月初一與華人共賀新禧時,也給與會民眾派發紅包壓歲錢,把節日氣氛中美文化交融表現得淋漓盡致。 更有甚者,一些銀行、商家在春節期間,從樓宇高處往下撒放紅包, 漫天飛舞宛如落英繽紛,街心人眾如潮洶涌,爭先趨之若鶩。人們「沖」的不是那小紅包內微不足道的一美元,「求」的是能得到紅包圖個吉利,來年招財進寶。 戲曲舞台於新春演出時,劇中有挨殺、暴斃或披戴孝的角色,戲班老闆要給扮演者送紅包,讓他們拿去煮碗太平面吃,既作補償獎勵又為除晦消災。此習俗至今許多劇團仍在例行。就是平日里劇團在鄉間演出,觀眾給劇中人(其實就是演員)送紅包,也是屢見不鮮。 去年筆者返鄉到福建長樂縣看戲,劇中演到一書生在法場哭訴冤屈,令觀眾掬一把同情之淚。此時有一位著時裝的觀眾走上台去,把一個紅包插在這個將要「斬首」的書生發髻上。 處於這種情況,台上演員不受干擾照演照唱,台下觀眾也不以為怪還嘖嘖稱贊。大家都明白此乃「善舉」,既同情冤屈者,又為演員送去晦氣迎來吉祥。 上世紀四十年代,上海一電影公司拍部新片,劇中有一「洋人」被槍殺。事後出品人給那位客串「洋人」的外國朋友送上一個紅包。對方知道紅包就是錢,但不知這錢是什麼錢。當他知道這是「消災吉祥錢」時不禁哈哈大笑,還說以後有「槍斃」時再找他。 所有這些不屬於禮儀上的紅包,則寓有消災祛邪、祈求平安吉祥,與惻憫憐恤藉慰精神之意。
本來嘛,紅包往來純粹出於真心誠意,絕無交易污垢。可是自上世紀七○年代末在中國這個紅包文化發源地,隨著政策開放,給掌權者——掌握烏紗權的、物資分配權的,以及校長、醫生、評委、裁判、監管,乃至小吏、門衛、火葬場職工……送禮的風氣漫開,紅包遂逐漸變味,送紅包也漸漸有了「行情」,形成可怕的「陋規」。既是行情,不但心照不宣,而且「論斤計兩」、「按質議價」。這樣的紅包收授,實際上就是「賄賂」,紅包也赤裸裸拋開「紅紙袋」面紗,有的用大信封,有的用牛皮紙袋,有的用香煙筒、糕點盒,有的乾脆打開皮包親見現鈔。 說到紅包「異化」,為虐莫甚於花在醫療看病這一頭。其它的求人謀事,倘若你不想跑官,不屑發橫財,不急求職稱,不擬拿獎牌,兒孫也不一定非上重點學校不可,那麼你大大可以不理睬那些掌權者的潛規則、紅包行情表。 可是有病痛者不但不可避免,而且非求醫問葯不行。尤其是得了大病,要住院開刀動手術,就得倚重醫生、護士和醫院里許多相關人員來解決,麻煩得很。然而患病治療是攸關性命的事,再麻煩也要想辦法克服,這時唯有紅包效應才能解決。 其實從病家給醫生送紅包到「白衣天使」向病家索紅包,是有個演變過程的。 大約在三十年前吧,那個年代醫生的工資不高,而已經被允許個體經營的小商販手工藝匠的收入卻增長得很快,以致社會上流傳著這么一個說法:「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造核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 拿剃頭刀的指的是理發匠,拿手術刀的指的是外科大夫。彼時做小買賣干手工活的一天能賺十幾、二十幾塊錢,而一般的外科醫生一個月工資還不到百元。當時知識份子勞動價值很不被重視。 外科醫生一天最少也有一到二個手術,一般小手術前後也要二、三小時,稍微大點的得要花好幾個小時,誤餐過點是經常的事,待手術完成主刀醫生已經是汗流浹背、精疲力盡了。 醫生做完手術走出手術室第一件事就是對守在門口的病人家屬說「手術很成功」。家屬此時的心情可想而知,再看看為挽救自己親人性命的醫生這般辛苦勞累,真感動得熱淚盈眶連聲道謝。出於感恩心情,有的遂把早已准備好的紅包,恭恭敬敬地送到醫生面前。 剛開始絕大部分醫生也是婉辭,但是經不住病人家屬再三而又十分誠摯的懇求,有的甚至跪下說若是不收他們就不起來……。 當時醫生收紅包,在「行政」上並沒有規定不許,相反地,在病家和醫院同事的眼裡這還是一種榮譽、一種褒獎呢,所以那個時候醫生收紅包是很光明磊落的。因為醫生給患者動手術,是要擔風險的,手術成功後授受紅包,也有平安吉祥慶賀之意,更何況當時的紅包也不過區區五元十塊而已。 不過這當中得有個「界線」,病家給醫生送紅包一定要在手術之後或者患者病癒出院時。可以這么說,送紅包的時間界定了它的性質, 是感恩的表示,還是等價交換的「買賣」,分得很清楚。 可是隨著市場經濟的出現,醫療領域從服務型變成產業型,強調按經濟規律辦事。於是醫生收紅包開始異化,醫患之間的關系變成赤裸裸的商業交易,說嚴重點,就是成了金錢與生命的交易。商場有句話叫做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這會兒可用得上是一手紅包一手開刀。 什麼意思?就是說「紅包不到位,開刀等排隊」。再者,索紅包不僅僅是主刀大夫,其它助手、麻醉師、相關技師、化驗員、護士長、當值護士等等,都要紅包打理擺平,缺漏了一個環節都可能有負面後果。 以致在社會上形成了一種共識,病家不給醫生送紅包,患者的病就始終會「懸」在那裡。縱然有個別人格高尚德術雙馨的醫生拒收紅包,病家反而覺得心不踏實、疑慮萬千,總是想方設法找門路托熟人,哭求跪拜務必要醫生收下紅包。此咄咄怪事,令人哭笑不得。 紅包往來原是一種很美好的文化現象,豈料當它一旦異化,腐蝕人的良知、扭曲純潔靈魂時,竟是如此觸目驚心。但願這種醜陋的現象終會被真善美所替代,回歸紅包原先的正面意義。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94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38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034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93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52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34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987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847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14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761